- 2021-11-0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全国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1)
专题七 记叙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你说实话,我不生气 孙道荣 问过一群学生:“当妈妈说什么话的时候,你觉得最恐怖?”几乎一致的回答是:“妈妈要求或命令我们说实话的时候。” 为了让我们说出实话,妈妈总是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后心平气和、和颜悦色地对我们说:“你说实话,我不生气。” 小时候,考试考砸了,惴惴不安地回到家,妈妈从你脸上的表情,大致已经看出了端倪。不过,她还是不甘心,希望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她( )地说:“你说实话,到底考得怎样?我不生气。” 小心翼翼地拿出了考卷,递给妈妈,眼神里满是张皇。妈妈接过试卷,一行行看下去,脸色越来越难看,呼吸越来越急促,像一只不断充气的气球,不可避免地爆炸了:“这么简单的题目,你怎么都不会做?我告诉你多少次了,怎么还是记不住?你长脑子是干啥的?” 一顿臭骂。如果这时候你反问她,“你不是答应不生气吗”,这就像一颗愤怒的子弹,没打着对方,反被击了回来,眼看就要打中自己。这场面真是尴尬。永远不要小瞧妈妈的智慧,她总是有办法对付各种局面。她理直气壮地吼道:“没错,我答应不生你的气!我是生我自己的气!怎么生出你这样笨的孩子!” 随着年龄渐长,我们的秘密也越来越多,这让妈妈既好奇又焦虑,她希望掌握更多。她( )地问:“你是不是喜欢上了你们班的某某?你说实话,我不生气,我不骂你。” 这个某某,是你日记里的主角。你没想到,妈妈竟然对你的心思这么了解。感动之下,你和盘托出了内心深处的小秘密。妈妈听着听着,脸色由红而白,由白而紫,终于不可遏止地爆发了:“你才多大,就想啊爱啊恨啊,羞不羞?臊不臊?”你又一次忘了,妈妈的“你说实话,我不生气”,多半是不算数的。 我们长大了,独立了。我们不常回家,也不常见到妈妈了。春节回家,妈妈望着我们空荡荡的身后,拉住我们,( )地说:“跟你差不多大的,都做爹妈了。你怎么一点儿也不着急?到底是为什么还没处上对象?你跟妈说实话,我不生气,我不怪你。”我们解释了一大堆,可很显然,妈妈不愿听,也听不进去,她想要的结果其实只有一个:把另一半带回来。 从小到大,妈妈的“你说实话”如影随形。是我们假话说得太多吗?不是。是妈妈对我们的话总是不信任吗?也不是。就像放风筝,既希望它飞得更高,又总是担心它断线。 妈妈老了。那天,我陪着她从医院走出来,她瞅着诊断书叹一口气,问:“你说实话,我的病是不是治不好了?”顿了顿,她平静地说,“你放心,我不会倒下,我能受得了。” 可是,妈妈,请原谅我对你说了那么多实话,一次次惹你生气,但这一次,我没有对你说实话,虽然明知道谎言并不能留住你。多么希望你还能像以往一样,为此而生气,怒发冲冠,大声地、有力地说出:“不!” (选自《读者》2018年第8期,有改动)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唉声叹气 旁敲侧击 故作和悦 B.故作和悦 旁敲侧击 唉声叹气 C.旁敲侧击 唉声叹气 故作和悦 D.唉声叹气 故作和悦 旁敲侧击 2.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小心翼翼地拿出了考卷,递给妈妈,眼神里满是张皇。 3.按要求赏析语句。 (1)妈妈接过试卷,一行行看下去,脸色越来越难看,呼吸越来越急促,像一只不断充气的气球,不可避免地爆炸了:“这么简单的题目,你怎么都不会做?我告诉你多少次了,怎么还是记不住?你长脑子是干啥的?”(从修辞的角度) (2)妈妈听着听着,脸色由红而白,由白而紫,终于不可遏止地爆发了:“你才多大,就想啊爱啊恨啊,羞不羞?臊不臊?”(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4.结合内容,谈谈你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感悟母爱。 5.文章最后两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儿时的年味 房干森 ①当空气中弥漫着腊味香的时候,我仿佛闻到了儿时老家的年味。 ②一进腊月,集市上的人就多了起来。商店、缝纫铺、杂货店、菜市场,甚至连理发店,都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家都紧张而忙碌着,老家的年味也就此开始飘了出来。 ③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乡亲们在这一天不讲究吃什么,要紧的是在傍晚时分,摆供上香,然后点响一串小鞭和四个鞭炮,恭送灶王爷上天。这不是迷信,而是年俗,为的是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④过了“小年”,腊月的日子也就屈指可数了,过年的准备工作就更加紧锣密鼓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忙年”:备柴火、磨豆腐、舂米粉、蒸米团、炒豆子、炸炒米……直至把家中大大小小的坛子罐子等器具都装满为止。同时,村子里的舞龙队也开始排练,锣鼓铿锵地敲起来,唢呐欢快地吹起来,大街小巷里透出来的全是化不开的年味。 ⑤腊月二十四,是掸尘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器具,拆洗被褥,洒扫门庭,掸拂尘垢,擦亮窗户,整个村子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⑥到了大年三十,天还未放亮,父母就早早地起床忙年夜饭了,我们则跟在父母后面做小帮手。早饭过后,我们便一心忙着贴春联了,弟兄几个齐动手,撕去破旧而褪色的旧春联,把门板上的灰尘扫干净,贴上新写的春联。当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上了红火的新春联的时候,新年的气息便如刚开启的酒坛,浓香扑鼻而来。 ⑦大年夜是过年的高潮时分,积攒了一年的美味佳肴,仿佛只为在这一刻大放光彩。在烟熏火燎、雾气腾腾的厨房中,母亲在大显身手,烹制年夜饭。一家老小围着难得的年夜饭——芋头一定要有的,预示着来年“遇好人”;肉、鱼必不能少,意即“六六大顺”“年年有余”;不能喝白酒的就喝点米酒,象征着“天长地久”……吃着丰盛的美味,享受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在一阵阵爆竹声中,共同辞旧迎新。吃过年夜饭后,父亲在灶头贴上新买的灶王爷像,说是“接灶君”,指望来年灶王爷把幸福吉祥带到家里;母亲则在收拾碗筷,整理家务,她一直是家里最忙碌的人。 ⑧ 接着就进入了守岁环节。守岁是我老家辞旧迎新的重要一环,也是延伸年事的庄重时刻。据说,岁守得越晚,来年幸福就越多,万事就越顺利。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嗑瓜子,试新衣,发压岁钱,热热闹闹到小半夜。我们小孩子白天玩累了,守岁自然熬不住,只有大人们坚守着,直到十二点放完正月初一开年的鞭炮,守岁的任务才算圆满完成。 ⑨过年的重头戏是拜年,这在小朋友们心中可是一件大事。小朋友们很早就开始为此事计划了:先准备好放糖果、瓜子的袋子,再去寻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商定一条最佳拜年路线。大年初一早饭一吃,几个早就约好的小伙伴便聚到一起,大家都穿着新衣服新鞋子,踏着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巷子,脚下如装上弹簧般,很快在村子里挨家挨户跑了个遍。每到一家,都要说些“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之类的吉利话,并背着“拜年拜年,花生和钱;不要不要,往口袋里一倒”的童谣。 ⑩过了元宵节才算过完年,一直到正月十五,老家的村子里都弥漫着浓浓的乡情和年味。 (《扬州晚报》2018年2月13日,有删改) 1.过年有哪些习俗?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 2.除夕夜为何要“守岁”?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腊月二十四,是掸尘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器具,拆洗被褥,洒扫门庭,掸拂尘垢,擦亮窗户,整个村子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2)当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上了红火的新春联的时候,新年的气息便如刚开启的酒坛,浓香扑鼻而来。 4.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5.过年要燃放烟花爆竹,以增添喜气。但燃放烟花爆竹会给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带来安全隐患。有人认为应该取缔。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总有一轮明月照人归 李 晓 ①“没在深夜里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才女主持人柴静如是说。 ②我想套用一下柴静的话,没有一轮心上明月照耀着回到故乡的人,不足以谈论故乡。 ③前年中秋节的晚上,一轮明月的清辉,把天空清洗得如蓝色丝绸般微微荡漾,几个中年男人在楼顶小花园里喝着酒,喝到微醺,望头顶明月,一个男人突然伤感地说,这么好的月光,我们应该回故乡去看看啊。这群男人默默低下头,其中一个男人嘀咕道,这不都是在城里的家吗?那男人大声说,我们的出生地啊,才是故乡。他站起身说:“不要辜负了这月光,我马上赶回老家看月亮,跟我去的报个名!” ④七个男人叫了两辆车,一个不少地坐车赶到那中年男人的老家。他的故乡,在一百多公里外的群山怀抱中。车在高速路上走了一个小时,还要在崎岖的山道上行驶一个多小时,到达他老家的村庄时,月亮已踱至中天,山野寂静,早已熟睡的村子在满天月光的沐浴中,梦境一般安宁。一群人就坐在山梁上,听那回到故乡的男人聊着童年往事,聊着有一年中秋节晚上,爷爷叫醒睡梦中的他,悄悄塞给他一块手工做的土月饼,那个香啊,三十多年了,那香味还在嘴边弥漫,在梦里萦绕。 ⑤ 这群男人,在那个山野里度过了中秋之夜,没回城里,就在车里简单地睡了一觉后,于黎明时分,披着一身枝叶草丛中的清凉露水坐车回城。 ⑥我是那群男人当中的一个。回到城里的几天里,我感觉脚底还蒸腾着那个村子里的地气。那一轮明月照亮的村庄,已嵌进了我记忆的底片。 ⑦__【A】__?乡愁的源头,或许就是故土的冥冥召唤。一个人无论活在哪里,其实都是一株植物,得采集天光雨露才能枝叶青翠。____【B】__?或许,它就在生命出发的地方,那就是故土。我明白了,为什么每到中秋,那么多城里人,眼神清澈,心里喜悦,那是因为心被明月照亮,也是被故土的山火点燃,被汩汩的山泉、溪水淌过,被风吹稻浪掀得哗啦啦响。____【C】__? ⑧我想起了我妈,十八年前来城里过的第一个中秋之夜,她竟在城里的月光中走失了。那年中秋节晚上吃过饭以后,我妈说,她想一个人出去走一走。结果那天晚上,我爸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望着一轮满月,一直等到了夜里十点钟,还不见我妈回来。爸着急了,给我打电话:“你妈还没回来啊。”我慌了,四处找妈,终于在一条黑漆漆的老巷子里找到了我妈,她蜷缩在墙角边,身子瑟瑟发抖。我妈拿着一盒火柴给我看,她说,她划亮了好多根火柴,还是没找到回家的路。后来我才知道,她是想去找刚搬到城里来的一个叫周德才的老乡聊一聊,准备中秋过后结伴回家帮村子里的人种胡萝卜。中秋节夜里,我妈琢磨的,还是老家的乡亲、庄稼、牲口。 ⑨我曾经对我身边的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发现他们的家族,最多上溯到五代人,都是从乡野迁徙而来。在这些生命的迁徙中,他们的身体里,始终还有一个关联祖籍、故土的基因,在血液里奔腾流淌。这就是中国人深埋在骨子里的乡土情结。 ⑩感谢命运待我不薄,每年中秋,总有这样一轮明月,照耀我回到精神上的故土家园。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8年第2期,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标题“总有一轮明月照人归”的作用。 2.文章第③~⑤段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3.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三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第⑦段横线处,【A】处应填入______句,【B】处应填入______句,【C】处应填入______句。 a.还有什么比在一轮明月当空的凝望中回到故土更美 b.我们这些住在城里的人,不是常有轻烟袅袅的乡愁吗 c.这株植物最初的根须在哪里呢 4.作者写对身边人做的有趣的调查一事有何作用?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行走着阅读 包利民 ①脑海里还是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终于攒够了钱,急急地去书店买下一本心仪已久的书。走在路上,便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 ②渐渐地沉入书中,浑然忘了身外的一切,只是保持着走路的状态。记得当时从书店回来常走的那条路极僻静,绝少人与车,所以可以放心地边走边看。 ③第一次在车上读书,还是14岁那年。 ④__________________。亲戚开着大货车,车后厢装满了杂乱物什,我就蜷缩于其间。正是上午,汽车穿村过野,渐渐看惯了不变的风景。忽见身后倚着的纸箱,装着的是父亲的藏书,便找到还未读完的那一本,坐在疾行的车上看了起来。直到车停下,才骤然而醒。现在想来,那时那刻,应多看看离乡的路,因为那一走,许多年后才重又回归。当故乡夜夜入梦的日子,回想当日的离别,正因为有了书,才使得年少的我,心中少了几许愁绪。 ⑤上大学时,也常常愿意去大操场上边散步边看书。有那么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像往常一样沿着跑道开始读书。 ⑥在这样美丽的黄昏,别人都在过着精彩的生活,所以大操场上几乎少有人迹。天边云霞灿烂,长风流淌。 ⑦正神游书中之时,忽觉撞上一人,然后便听到一声低低的惊叫。急抬头,竟愣住,原来被撞的那个女生也正捧着本书,看来我们行为相同,只不过相对而行。更为惊奇的是,那女生所看的书与我的竟是同一本!于是我们便开始讨论起书中的情节来。 ⑧十年之后的一个晚上,在网上遇见当年的女生,打过招呼,问她现在做什么,她回答在网上看书。然后她对我说:“真想念大学时,行走在黄昏的大操场上,手捧一本书细细地看,周围是轻风流动……” ⑨__________________。忽然想起,似乎已有很多年没有那样读过书了,缓慢的脚步踏着每一分宁静,心却随书中的一切忽喜忽忧。那一份情怀已在岁月中沧桑遥远,只于回忆中重温一次又一次的静美。 ⑩有一次坐火车去西部,极遥远的路程,极漫长的过程,临窗而坐,幸好手中有书。在微微的颠簸中,走进那些别人的故事。 ⑪有时忽而从书中惊回,望向窗外,或浩浩江河,或巍巍山岭,皆在瞬间划过眼睛,飘摇远去。便有了一种不知书里书外的不真实感,别有一番情趣、意蕴在心中。 ⑫有时一本书读罢,而旅途未半,便于车厢中搜寻,找那同样读书之人交换阅读。枯燥的行程,因为有了书的存在而生动起来。 ⑬而现在的我,读书之时多是或坐或卧,不愿移动半分,身虽静,心却无复当年的恬然与灵动。于是明白,有的时候,书依然是那些书,却因为阅读方式的不同而感触迥异。是啊,多想在落日的余晖里,踩着一地的红霞,迎着清清的长风,再次走进书卷的清香里,细细体味行走着阅读的滋味。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中的横线处,第④段应填(______),第⑨段应填(______) A.那是个五月,我家从农村搬进县城。 B.刹那间,远去的岁月又重回眼前。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叙述了哪几次“行走着阅读”的经历。 3.本文以“行走着阅读”为题,有什么好处? 4.最后一段写到“我”现在阅读时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送伞的幸福 叶倾城 突然“砰隆”一声,闪电如刀把天地劈成两半,再合拢来一片漆黑,下起了瓢泼大雨。是清明小长假的第一天。 就在昨天,我想在接小年放学前做完好多事,看到车来,( )几步——当场小腿一阵剧痛,( )在当地一步也动不得了。肌肉拉伤,冰敷后热敷,然后只能一跛一跛地勉强( )。 于是这三天,原本排得不透风的学习进度全停下来,游泳钢琴都不能送了,小年在楼下一个人荡完秋千就回来,盘在沙发上看《哈利·波特》,我在电脑前东刷刷西刷刷。春意正浓,姥姥关掉了电视里的《伪装者》,去楼下她新开辟的菜地干活了。她说:“不冷不热,正好多干点儿。” 没有电视声,屋里真静,下午格外长,长得几乎要忘掉夜晚的存在。直到我被雷声吓了一跳,偏头向窗外一看:铺天盖地的雨。姥姥出门时带了雨具吗? 我吃力地撑起身体——脚后跟着地时,忍不住“嗳哟”一声,“小年,我们得给姥姥送伞。” 小年跳跳蹦蹦跑过来对我说:“你打姥姥手机呀。” 我摇头:“她肯定没带。”手机是她偶尔用来玩游戏的东西,只有春游或者上街时才记得带,还不一定记得充电。 勉强走几步,每一步都嗳哟一声。小年担心地看着我:“妈妈你行吗?我不敢自己下去,我怕黑。” 我说:“没事儿,我们一起去。” 睡衣睡裤就不换了,这么大雨也没人看,拿上三把伞又拿手机,小年不停叮嘱我:“妈妈你带钥匙。”她很自信地说:“什么都不带也行,只要有钥匙。”还用她说。 下楼是个苦事儿,一步一刺痛。小年想来扶我,我赶紧说:“别别。我自己来。”小朋友手没轻重,动作又猛,她一个踉跄我就得骨折。 她一马当先跑在前面,我踮着一脚慢慢跟。下到楼底,雨声打在伞面上的声音让人心安。我忽然想起一事:“小年,你知道姥姥新开的菜地在哪里吗?” 她摇头:“我去问门口的人。”指小区门口的保安。 我说:“好,要喊爷爷哦。” 她说:“是喊伯伯吧?” 我说:“都行。喊了就行。” 她撒欢地跑向门房,听见她的小嗓子在问人,我心里是宽慰的:大方了,懂礼貌了。 就在这时,大门旁闪出一个戴着大草帽的身影。一家人就是一家人,不用看身材面貌,我已经认出来:“妈。”她也同时仰头向门房里喊:“小年。”小年喜出望外大声回应:“姥姥。”蹦出来。 三个人就在小区门口聚成一堆,我先摸我妈的衣服:“呀,湿了。怎不早回来。”她说:“我没淋着呢。嗨,我遇到个人,拉着我说话。”小年拽着姥姥的臂弯把她往下坠:“姥姥,下雨了你还不回来。天都黑了,我害怕。”她安抚小年:“不怕的,”转身怪我,“送什么伞,几步路的事儿。” 吵嚷过,三个人各打各自的伞,像一大团移动城堡一样,在黑漆漆的雨地里往回走。到楼道里看真切了:有草帽,她肩背湿得不多,只是裤腿湿透了。我松一口气:“难为你中午才洗过澡。” 我腿疼,我妈拎着水桶,就小年身手最灵活,拿着我的钥匙一路冲上去,给我们两个老弱病残开门。 等到了五楼,雨好像是小了些,天倒是彻彻底底黑下来。什么也没发生过,三把花伞都撑开来晾在卫生间里,花团锦簇的好喜气。姥姥洗澡,小年继续看书,我继续腿疼。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伫立 腾挪 急跑 B.腾挪 急跑 伫立 C.急跑 伫立 腾挪 D.急跑 腾挪 伫立 3.文中说:“我心里是宽慰的:大方了,懂礼貌了。”请说说这“大方了” “懂礼貌了”具体指的是什么。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三个人就在小区门口聚成一堆,我先摸我妈的衣服:“呀,湿了。怎不早回来。” (2)什么也没发生过,三把花伞都撑开来晾在卫生间里,花团锦簇的好喜气。 5.文章标题是“送伞的幸福”,请说说其中的“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大别山幽兰 赵主明 ①兰花品种很多,有剑兰、惠兰、吊兰、蝴蝶兰、君子兰等等。 ②我最爱大别山幽兰。大别山幽兰,生长在大别山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静静地延续着一个山野庞大的族群。 ③路,通到了大山里;人,流向了城市里。城里人好花,山里人需财。有需求就有供给,每年,都有大批兰草被挖根断苗,出山进城,转换着户籍。 ④幽兰离开了幽居,寄寓于庭堂,便消退了那份茂盛的生机。尽管养者对她恩爱有加,施肥、浇水、遮阳、松土、喷药治虫,她似乎并不怎么领情,仍难打起在山里头那种精神。 ⑤瘦弱,疲惫,多病,抵抗力下降,无精打采。弄不好就罢花,让主人空等一年。 ⑥大别山幽兰的特色在幽。她远离尘嚣,幽居山野,与日月星辰相望,和松林灌丛为邻,风餐露宿,捧霜覆雪,不显山不露水,默默无闻,与世无争,尽享一方清静,坚守千载贞洁。在我的心里,她不是一般的野花乱草,而是草圣花仙。 ⑦她天生喜欢山野。苍松下,溪流旁,石隙间,悬崖上,都有她的靓影。 ⑧移入庭院,她变得矫情。干不得,湿不得,夏天晒不得,冬天冻不得。稍不如意,便萎靡不振。 ⑨长在大山里,却是耐得住摔打。二手阳光,并不在乎;旱了,能够抵挡;涝了,能够忍耐;风吹雨打,冰冻雪压,无所畏惧。历经磨难,兴盛不衰。 ⑩与野草为邻,却不与之为伍,草枯她不枯,草荣她淡然,四季如常,青葱本色,很像松树的性格。 ⑪她的叶子翠绿窄长,对称而生,向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像舞女伸展出的玉臂,像微风吹飘的绸带,柔和飘逸,姿态十分优美。 ⑫她的花多姿多彩,其中的荷瓣、梅瓣非常珍贵。即使不看,想想荷花的丰润,梅花的绰约,心里也就醉了几分。 ⑬________________。闻过的,终生难忘,永远留恋。我喜欢稻花香,油菜花香;喜欢洋槐花香,白兰花香;喜欢茉莉花香,米兰花香;喜欢桂花香,栀子花香;香气是花的灵魂,不看花,只闻一下香气,就如同见到这些花的影子,绝不会认错。但最令我销魂的,还是幽兰。 ⑭________________。我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那种典雅。说她清幽淡远、清新怡人、清雅沁心等等,都没错,又都有些牵强附会,失却贴切。那香气真的是无法口中言传,只有用心品鉴,才能体验出本真。 ⑮ 但是,并不是说大山里每株幽兰都是一个德行。她们之中,身姿、花形、香气均有所不同。仅就香魂而言,就有浓、淡、雅、俗的差异。还有姿态虽美而花却无香的,山里人称之为“臭兰”。 ⑯这不足为怪。人类同居于地球,不仅有黄白黑等肤色分别,而且有聪明愚蠢勤劳懒惰的人品不同,更有善恶忠奸的人性之别,何况草呼?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第⑬⑭两段横线处,第⑬段应填( ),第14段应填( ) A.幽兰的花魂,贵在“幽”字 B. 她的香气,更是非同寻常 2.阅读文章相关段落,完成下面的表格。 生活环境 外形形象 内在特点 作者情感 长在大山 四季如常,青葱本色 _________________ 喜欢、赞美 移到城里 __________________ 矫情,脆弱,萎靡不振 __________ 3.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⑪段的内容。 4.文中的幽兰是一种植物,而作者却用第三人称“她”来行文,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5.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出一种即可)并请你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祖父的朋友 [美]丹尼斯·加比 ①祖父年轻时从遥远的乡下来到曼哈顿,可是他没有特长,找不到工作,没东西吃也没地方住,后来只能坐在天桥上乞讨,天桥上来往的人很多,偶尔也会有人把一两个硬币或零钞丢在他从垃圾堆里捡来的那个小盆子里。 ②祖父白天乞讨,晚上就去到城郊一个废弃的菜园里落脚。那里有一个残破的窝棚,旁边还有一口枯井,里面一滴水也没有。后来有个下雪天,祖父和往常一样在天桥上乞讨,突然一只小狗跑了过来,它冻得瑟瑟发抖,( ) 靠近祖父身边取暖,祖父把它搂进怀里,从胸口的口袋里掏出半块面包给它,它( )看了祖父一眼就吃了起来。他们从此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祖父还给小狗起了一个名字——尼克。 ③尼克很聪明,会做很多表演给路人们看,路人们纷纷把钱放进祖父的小盆里,尼克帮祖父赚了不少钱,后来祖父买了两注赌马票,结果中了三百万美元的大奖。祖父就买下了那座菜园,并建起了一座豪华的房子,还办起了一家工厂。祖父成了贵族,就经常带着尼克出入高档场所,可别的贵族们带着的小狗都血统纯正、身份高贵,只有他的尼克很不入流,祖父就不再带尼克出去,他用一只木桶把尼克送到了那口枯井下。从此祖父可以毫无顾忌地出入一切场所,不过他总算没有忘记每天往井里投几块肉,尼克则每天在井底仰着脑袋往上看,可是除了落下几块食物,它什么也没有等到。 ④过了很长时间, 有一次祖父在一个高级派对里喝得酩酊大醉,他不小心对人们说出了自己的身世,结果遭到了人们的嘲笑与冷落。祖父很难过,他觉得只有尼克才是自己真正的朋友,就马上回家用吊桶把尼克救了上来,尼克( )舔着祖父的脸,可因为它一直在井底下仰着头,它的脑袋已经不能放平,只能仰着头走路…… ⑤祖父花了好多钱给尼克治病, 可谁也治不好,祖父觉得自己拥有这么多钱一点意思也没有,就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分给乞丐,他通知乞丐们每天到他家里来领钱,结果人越来越多,还有很多人是假装成乞丐的,终于有一天他没钱了,就对着长长的队伍说:“对不起,我已经没钱了!” ⑥人们不断骂祖父是“骗子”,还有很多人高喊着要“教训教训他”,人们捡起石头飞向祖父家的窗户,还用粗木撞击他的屋门,祖父就带着尼克逃到后院,他顺着井口的绳索爬到了井底,可就在快到井底的时候,绳子断了,他再也上不去了。 ⑦人们拿走了房子里所有能拿走的东西,祖父的房子成了一座废墟,等人们走了以后,祖父在井底不断呼救,可没有人能听见,只有尼克每天四处找食物扔下来,有时候是一根变了味的骨头,有时候是一块发了霉的面包,尼克找食物非常困难,因为它的脑袋弯不下来,每次找吃的东西都只能躺倒在垃圾堆里到处滚,顺便把找到的臭肉或烂面包叼起来跑回井口扔下去…… ⑧可是几天后,尼克就再也没有出现了,祖父也就没有东西吃了,就在他以为自己快要死了的时候,有两个流浪汉来到了井边并发现了他,他们把祖父救上来以后说:“要不是我们想走过来捡走这条死狗烤熟了吃,我们根本不会想到井下有人。” ⑨祖父这才发现尼克已经死了,它是饿死的,它把自己仅能找到的食物都扔下了井里,可自己却什么也没吃。祖父在后院挖了一个坑把尼克埋了,他还竖起一块小石碑,上面写着这样一行字:里面躺着的是我唯一的朋友尼克! ⑩现在,祖父创下的这座房子由我住着,虽然它历经父亲和我的数次装修,但后院的那块墓碑却一直保存着,那是一块让人感动的,让人永远值得铭记的石碑。 (选自《情感读本·上旬刊》2017年010期) 1.祖父说尼克才是自己真正朋友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①②③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祖父救了小狗尼克,__________________,祖父中大奖后经常带尼克出入高档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祖父把尼克从枯井中救上来,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次在文中括里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断地 试探着 感激地 B.试探着 感激地 不断地 C.试探着 不断地 感激地 D.感激地 试探着 不断地 4.第⑨段画线句子表达了祖父怎样的情感? 5.请简要分析,文中的祖父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 参考答案 1. 1.B 2.“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文中指拿试卷递给妈妈时的小心谨慎,不敢疏忽大意。这一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孩子的紧张心理。 “张皇”是惊慌、慌张的意思,这一神态描写,传神地写出了面对妈妈审视试卷时的不安神色。 3.(1)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妈妈难看的脸色比作不断充气的气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妈妈在生气爆发前的样子。 (2)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妈妈脸色由红变白再到紫的变化,形象传神地写出了她的生气程度。妈妈的话语简短有力,问句中透出她的威严与生气,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4.孩子如同放飞的风筝,母亲一方面希望它飞高,一方面又充满担忧,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担忧,以及对孩子的不舍。这一句话既总结了上文的内容,同时也巧妙地诠释了妈妈的这句“你说实话,我不生气”的用意,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升华了主题。 5.不能删掉,因为前面都是写妈妈对孩子的爱与关心,以及她对孩子的事情的态度,在这当中的妈妈是充满活力的,是年轻的,甚至是怒发冲冠的。文章的后两段一方面写出妈妈的苍老,但依旧坚强与平静,带给孩子力量;另一方面写儿女对妈妈的关心。从内容与主旨上说最后两段是对前文的补充,是为更好地表达母爱这一主题;从结构上是为了完整紧凑,所以最后两段不可以删掉。 2. 1.备年货;腊月二十三要摆供上香送灶王爷上天;腊月二十四掸尘洗刷;大年三十贴春联、吃年夜饭、接灶王爷,守岁;大年初一拜年,等等。 2.岁守得越晚,来年幸福就越多,万事就越顺利。 3.(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整齐的句式,准确地写出了过年时家家户户忙碌打扫的情景,也写出了人们过年时的喜悦心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新年的气息比作刚开启的酒坛,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年热闹与喜庆的景象。 4.以当前的事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总领全文。 5.从环保与安全的角度来说,燃放烟花爆竹确实是有害的,因此而产生的安全事故也屡见不鲜。但在喜庆的节日里燃放烟花爆竹,是一种民俗,一种习惯,如果完全禁止,势必会让老百姓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所以,可以制定出一些有关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如燃放地点、时间等,这样效果会好些。(意思对即可) 3. 1.是本文的叙事与抒情线索;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①中秋之夜,七个在城里工作的男人一起来到其中一人的故乡看月亮;②“我”的母亲来城里的第一个中秋之夜,为找同乡打算回老家而迷路。 3.b c a 【解析】 根据“乡愁的源头,或许就是故土的冥冥召唤”对应b句里的“不是常有轻烟袅袅的乡愁吗”;“一个人无论活在哪里,其实都是一株植物”对应c句“这株植物最初的根须在哪里呢”,都有“植物”两个字,可知,【A】 【B】两处分别填入b、c,【C】处则应填入a句。 4.示例: 写对身边人做的有趣的调查是为了表现人们无论离开故乡多久、多远,“他们的身体里,始终还有一个关联祖籍、故土的基因,在血液里奔腾流淌,这就是中国人深埋在骨子里的乡土情结”,很好地表现了本文的中心。 4. 1.A B 【解析】 “那是个五月,我家从农村搬进县城”引出了下文的回忆,应该放在第④段开头;“刹那间,远去的岁月又重回眼前”引起下文的“那一份情怀已在岁月中沧桑遥远,只于回忆中重温一次又一次的静美”,应该放在第⑨段开头。 2.①坐在大货车上读父亲的藏书;②上大学时沿着大操场跑道读书;③坐火车去西部的途中阅读。 3.①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③蕴含着作者对“行走着阅读”的喜爱之情,点明文章的主旨。 4.在内容上,将“现在的阅读”与“过去的阅读”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行走着阅读”的怀念之情;在结构上,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5、 1.记叙了“我”在脚伤的情况下女儿陪“我”给妈妈送雨伞。 2.C 【解析】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在,没有动作;泛指站立。腾挪:快速移动。急跑:快速跑。可根据语境来选择。应该是“急跑”“几步”;“伫立”“在当地一步也动不得了”;“然后只能一跛一跛地勉强”“腾挪”。 3.女儿知道称保安为伯伯,并能向保安询问姥姥的菜地在哪里。 4.(1)形象地描写出三个人在小区门口的情形,表现出一家人相互体贴、爱护的和乐关系。 (2)描写三把花伞晾在卫生间的情形,烘托出一家人的和乐气氛,表达出“我”的喜悦心情。 5.一是“我”有想送伞的人(“我”有牵挂和孝敬的人),二是“我”能送到雨伞给母亲(“我”有一个慈爱、勤劳的母亲),三是“我”有女儿陪着给母亲送伞(“我”有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 6. 1.B A 2.默默无闻、坚守贞洁 瘦弱,疲惫,多病 同情、可惜 3.该段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幽兰翠绿窄长的叶子比作玉臂、绸带,写出了它的柔和飘逸和优美姿态,表达了作者对幽兰的喜爱之情。 4.作者完全把兰花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或者可以说用了“拟人化手法”),因此,用称呼人的“她”来行文,给人亲切的感觉;用“她”而不用“它”行文,因为兰花的品质更像女性,实际上表达出作者对兰花喜爱、赞美的情感。 5.示例1: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文中写油菜花、洋槐花、茉莉花、桂花、栀子花等花的香来衬托兰花的香的独特、清幽,突出了作者对兰花香的喜爱之情。 示例2:运用了托物寓意(或“借物喻人”)的手法。本文作者表面写兰花,实际是在写人,通过对大山深处的兰花保持默默无闻、与世无争、坚守贞洁的描写,写出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人也如草,有聪明愚蠢勤劳懒惰等人品的不同,更有善恶忠奸的人性之别。 7. 1.①在自己穷困时,尼克和自己相依为命;②在主人遇到困境时,尼克把生的希望留给主人;③祖父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分给乞丐,却遭到他们的威胁。 2.尼克和祖父相依为命 尼克被祖父送到枯井下 尼克为救主人最后饿死。 3.B 4.这句话表达了祖父对尼克感恩行为的赞美和对忘恩负义者的不满。 5.①富有同情心。祖父把它搂进怀里,从胸口的口袋里掏出半块面包给它。(或就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分给乞丐。)②要面子。只因他的尼克很不入流,祖父就不再带尼克出去。③懂得感恩。祖父在后院挖了一个坑把尼克埋了,他还竖起一块小石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