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三语文文言虚词、阅读理解技巧
俯瞰式思维把握文章:(通俗来说就是写的什么,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么写) 写作对象, 写作方法 写作目的 1、 写的是什么: 记叙文:写人+记事 对象 散 文:抒发感情 说明文:说明对象 议论文:论 点 记叙文:顺序、倒叙、插叙 以及作用 顺序 说明文:说明顺序以及作用 议论文:论证顺序已经作用 2、怎么写的: 记叙文:各种手法 方法 说明文:四种说明方法以及作用 议论文:四种论证方法以及作用 2、 写作目的:记叙文(散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思乡、怀念、赞美、批判?做题(特别是散文)的时候一定要加上表达对了作者怎么样的思乡感情。作者写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目的,特定的散文:田园、黄昏、秋天、篱笆、乡村、大地等,都是对XX的赞美,对XX 的向往等等,一定要把作者的感情格调抓清楚。 记叙文八大题型 1、这个标题有什么作用——主旨、主要内容、线索、吸引性趣等。 标题 2、 题目好不好?可否替换?——先否定,然后理由(作用和优势)如果换掉则达不到这种效果 3、 如何理解——表面和深层两个方面来答 概括 1、用简洁语言概述几段或者文章主要内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结果。 1、选准角度,从修辞、用词、句式等角度赏析 a、修辞手法b、生动形象表现了XX内容c、表达了感情。 2、赏析具体词句:XX词用的好,说说你的理解;或者能否将A换成B,原因? a、先否定b、从词的表达效果:结构上和内容上,内容上形象生动的表现了,表达了作 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结构如果换成B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词句赏析 3、请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说说文章某一段的作用——先看位置,再分析作用: a、开头:开篇明义,篇首点题,交代背景,圈定范围等; b、中间:承上启下; c、结尾段:点明主题,照应前文,强调中心,总结全文,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4、有人认为X段是多余的,可去掉,你认为呢: a、不多余b、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5、你是如何理解划线句子的? a、先解释句子的关键词b、结合文章具体意思来分析 1、判断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a、环境描写(人物分为心理、动作、外貌、细节等), b、分析结构作用先看位置,开头:介绍时间地点季节等,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 环境描写 垫,推动情节发展;中间:烘托气氛,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结尾:烘托人物心 情,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如果前面有类似描写,就会前后照应; c、内容上的作用:结合具体内容,更能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了XX的形象。 1、XX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人物形象 a、什么描写;b、表现效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c、表达了XX的感情 2、结合全文,你认为XX是个怎么样的人或者你是如何评价XX的? 这类题目一定要结合全文,然后紧抓细节描写,基本上每个细节会塑造一个性格特点。 1、跟标题相关,文章以XX为题目,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a、先分析标题的关键字词;b、作者写这篇为文章的目的,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 情? 体会人物情感 2、某段划线句子体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写作目的很关键) 先分析一下关键句的类型:作者直接抒情、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景物描写(托物言志、借景 抒情)、省略号或感叹号等关键类型,先分析关键句的作用,然后结合全文分析一下人物情 感,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很多作者的感情和目的相关) 1、 根据文章内容,补写一段文字,要求合情合理 补写文章内容 开放式题目,不仅要理解文章中心,还应看出作者写作倾向,以及在文章中表现的希望, 顺着这个思路,写出合理的情节。 1、具体类:文章标题(或者重点词句)有什么含义?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和感悟。 a、先引出关键词句以及作用和含义;b、然后结合全文,开拓个人感悟。 书写阅读感悟 2、结合实际,说说你的阅读感悟。 这样的题目要求结合实际来谈,一定要把生活中的例子引进来,对应文章的主题,写出 感悟。 说明文 说明文:文章用了什么方法, 什么顺序,说明了什么东西。 说明对象 1、说明对象:事物或者某种道理。一般题目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具体说明对象。 1、说明顺序:文章全文或者某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你简要分析 时间、空间、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常用于事理说明文: 说明顺序 因果、层递、主次、总分、并列等。一般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什么顺序,根据文章说出理由。 2、能否将文章的段落换一下位置?原因? 和上面很相似,说出文章的顺序,并这个顺序的理由和优势,所以不能换。 1、常见六种方法作用: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并分析作用。 下定义:让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打比方:更形象说明事物的作用; 说明方法 分类别:使说明对象条理清楚,避免交叉重复 举例子:让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有更具体的认识。 列数字:更准备的说明事物的大小数量等特征 作比较:突出被说明对象的某项特征。 说明语言 1、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严密科学性,一般和具体词句结合起来:本文的语言非常准确严密,人 选一方面,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首先找出文章关键能体现准确和严密的词语,准确严密一般是修饰性的副词或者形容词:无数的、 可能的、据估算、大量的等,形象生动则找打比方类的语言。 2、说明文的具体词句赏析:XX一次能否删去,原因? 先否定。然后分析作用,是准确严密还是.....,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者严密性,所 以不能删去。 议论文 概述: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采用了什么论据,证明了什么论点 论点 1、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是明确的判断句,一篇文章只有一个论点。有时 会针对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1、论证四种方法以及作用 举例:使观点真是可信,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更具有权威。 论证方法 对比: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使文章更全面严密 比喻:使论点更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2、文章XX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先说出什么方法,然后结合具体文章,说出理由。 1、就像数学题目的证明证明过程,也就是论证思路:引出、分析、解决。一般题目:请简要分 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首先在哪里提出论点,然后用什么方法和论据证明,过程中看有没有分论点。 论证思路 2、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形式 和上面题目相似 3、议论文的重点词句段分析:XX段能否去掉,原因? 不能,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本段的作用,从内容上具体说明了,结构上对论证的作用。 1、证明论点采用的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和史实 道理论据:经过验证的公认的原理定律等。 论据 2、分析论据的作用 事实论据:真实可信,有时有趣味性 道理论据:权威可信 3、为文章补充事实论据 初中病句几种类型和练习 所谓病句,是指在语法或逻辑上有毛病的句子。如何判别句子的正误呢? 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再看句子主干的修饰成分使用是否合理,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 其次,从语意入手,看表达合不合事理。 最后,从语言习惯、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入手,仔细推敲,逐一分析。 修改病句的思路一般是:审读—提干—推敲—修改。 1. 成分残缺,主要是缺少主语、宾语 一般用“使”比较多,看着很长,但是看主干没头或者没脚 2. 搭配不当,主配、动宾、关联词等 这样的一般先把主干找出来,分析有一下很简单,关联词有对应 3. 语序不当,包括词序不当,定语和状语放置不当等情况 修饰语位置不当,或者句子顺序,一般逻辑顺序是先浅后深,比如先“看到”后“思考”,先“了解”后“商讨”等 4. 二对一 前否后否,前肯后肯,一对一,二对二 5. 前后表达不一致,表意冲突 +重复多余+歧义 6. 褒贬不当 特别是四字成语,弄清楚褒义词贬义词 文言虚词 1、 之 A、代词:代人,代事:他,他们的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有时也是第一人称,我: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之,又幸矣! B、助词 a、结构助词,“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音节助词,一般不译 公将鼓之。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惆怅恨之 d、结构助词,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e、结构助词,定语后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何如 ? 缀耕之垄上。 2、而 A、连词,并列关系,不译或者又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连词,承接关系,一般为“就”或者“接着” 扁鹊见桓侯而还走。 C、连词,转折,“可是”“却”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D、连词,表示,递进,而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E、修饰关系,可翻译“地”“着”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以 A、介词 a、介绍原因,可翻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介绍动作产生的条件,可翻译为“凭借”“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翻译为“拿”“用” 屠惧,投以骨。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连词 a、连词,表示目的,翻译为“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以光先帝遗德。 b、连词,表示结果,可翻译为“以致”“因而” 不译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c、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醉则更相枕以卧。 C、动词,“认为”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4、 然 A、代词 可翻译为“这样”“如此” 父利其然也。 B、连词,表示转折,可翻译为“然而”“但是” 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往来时之,觉无异能者 C、助词,用于形容词后,翻译为“...的” 杂然相许。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 D、形容词,对,认为是对的 吴广以为然。 5、乃 A、副词 a、表示时间上的承接,翻译做“才”“就”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太丘舍去,区后乃至。 b、表示出人意料,翻译做“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用于判断句中,翻译做“于”“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连词,表示前后关系的衔接或者转折,翻译做“于是” 乃入吴寻二入。 乃重修岳阳楼 C、代词:你们,你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 于 介词 A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翻译为“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B、表示动作的对象,翻译做“向”“同”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C、用于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为主动者,可翻译为“被” 受制于人。 D、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一般翻译为“比”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E、表示原因,由于,因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 为 A、介词 a、表示对象,可翻译为“向”“对” 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表示被动,翻译为“被” 梅花为寒所勒 c、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翻译为“替”“给”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d、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翻译为“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致贫乏者得我与? B、动词 a、做,干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b、发明,创造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c、当做,成为 是,变成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8、者 A、结构助词:翻译做“......的人或事物”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也,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B、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起判断作用。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9、其 A、代词,做第三人称,可翻译为“他”“他们的”,或者指示代词,翻译为“那个”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B、副词,表示疑问或者猜度。可翻译为“大概” 其如土石何? 安陵君其许寡人! C、连词,表示假设,可翻译为“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如余之专而 10、焉 A、疑问代词,可翻译为“哪里” 且焉置土石? B、句末用于语气助词,表示“呢”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代词:“之” 忽啼求之,父异焉。 D、兼词,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一般在动词形容词后 不复出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1、 且 A、连词,可翻译为“况且”“而且” 且焉置土石? B、副词,翻译为“将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2、则 A、连词,翻译为“就”“可是”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B、副词,翻译成“就”“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3、也 一般是语气 A、句末,表示判断语气,翻译为“....是....”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表示叙述,加强语气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一般不翻译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D、表示感叹,语气词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E、表示祈使语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4、 虽 连词,翻译为虽然的时候与下文是转折关系,翻译为即使的时候与下文是假设关系。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5、 乎 A、助词,表示反问语气,翻译为“呢”,或者商量语气,翻译为“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 B、介词,同“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