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16-2017学年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6-2017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16-2017学年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 2016-2017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 ‎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32分)‎ ‎1.单位换算0.5MΩ=  Ω,30V=  kV.‎ ‎2.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  的能力不同,摩擦起电的过程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的  .‎ ‎3.如图所示器材的名称是  ,它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的.‎ ‎4.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这时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可以吊一个重物都不能将它们拉开这一现象说明  .‎ ‎5.如图所示装置用来演示气体的扩散现象,其中一个瓶子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装有空气,抽掉玻璃板后,在常温下经过较长时间后,上下两个瓶子内气体的颜色变均匀.演示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  (选填“上”或“下”)方,其原因是  .‎ ‎6.一台单缸四冲程内燃机正常工作时的转速为1800r/min,该内燃机每秒共经历了  个冲程.‎ ‎7.某小组探究“物质的放热能力与那些因素有关”时,分别用质量相等的水和另一种液体进行实验,作出它们的温度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实验中,水和另一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则另一种液体的比热容为  J/(kg•℃).‎ ‎8.如图所示,三个灯泡是相同的,当开关闭合时,三个灯泡亮度相同,电流表A3的示数为0.2A,则电流表A1的示数为  A,A2的示数为  A.‎ ‎9.如图所示电路中,甲、乙两处分别接入电流表或电压表,当S闭合后,为使两灯能发光,图甲处接  表,乙处接  表,其中甲表测量的物理量是  .‎ ‎10.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6V,R1=20Ω,闭合开关S,断开开关S1,电流表示数是0.3A,若再闭合S1,发现电流表示数增大了0.2A,则通过R2的电流为  mA.若将R1与R2并联以后等效为一个电阻记作Rx,你认为Rx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R1.‎ ‎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请经该选项的标号填入括号内)‎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B.物体放出热量,内能不一定减小 C.物体的内能增加,则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D.物体的温度升高,则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12.1827年植物学家布朗首先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子或做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以下关于布朗运动解释中,不符合分子动理论观点的是(  )‎ A.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热运动 B.花粉微粒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C.水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会不断撞击花粉颗粒 D.温度越高,水分子的运动越剧烈,对花粉微粒的撞击次数越多 ‎13.在如图所示事例中,不属于做功改变内能的是(  )‎ A.冷天搓手取暖 B.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 C.烧水时水温升高 D.下滑时臀部发热 ‎14.如图为某同学所画的热机工作的一个冲程,火花塞正在点火、图中的错误之处是(  )‎ A.进气门未打开 B.排气门未闭合 C.活塞向下运动 D.曲轴连杆逆时针转动 ‎15.通常条件下,下列物体都属于绝缘体的是(  )‎ A.玻璃、铁钉 B.汽油、铜块 C.橡皮、铅笔芯 D.橡皮、陶瓷 ‎16.某同学用手摩擦过的气球靠近头发,发现头发会被气球吸引,同时靠近的头发会分开,对上述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气球摩擦后带上了电荷,会吸引轻小物体 B.靠近的头发会分开,是因为它们带上了异种电荷 C.气球对头发的引力和地球吸引物体的力是同一种力 D.气球与手摩擦后,气球和受所带的电荷电性(即电荷的正负)相同 ‎17.据报道,我国科学家成功观测到了电子的反物质﹣正电子(除带正电荷外,其它性质与电子相同),以下关于电子和正电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电子和电子互相排斥 B.正电子定向移动不能形成电流 C.正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方向与正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 D.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方向与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 ‎18.举重比赛有甲、乙、丙三个裁判,其中甲为主裁判,乙和丙为副裁判.若裁判认定杠铃已被举起,就按一下自己面前的按钮.要求主裁判和至少一个副裁判都按下自己面前的按钮时,指示杠铃被举起的灯泡L才亮.以下符合这一要求的电路是(  )‎ A. B. C.D.‎ ‎19.在图甲的电路中,当闭合开关S后,电路正常工作,两只电压表指针均为图乙所示,则电阻R1、R2两端电压分别是(  )‎ A.4.8V 1.2V B.6V 1.2V C.1.2V 6V D.1.2V 4.8V ‎20.如图所示电路,在a、b两点间接一滑动变阻器,灯泡能发光.现要使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移动过程中,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变小,灯泡变亮,则下图所示的接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 ‎ 三、实验题(共3小题,满分24分)‎ ‎21.(6分)请在图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要求连接电路并在虚线框内画出电路图.‎ 要求:‎ ‎(1)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电灯;‎ ‎(2)电灯L1、L2并联;‎ ‎(3)电流表测通过两灯的总电流;‎ ‎(4)所画导线不能交叉.‎ ‎22.(6分)某物理学习兴趣小组学习了燃料的热值后,设计实验来探究酒精和碎纸片的热值大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记录如下所示.‎ 燃料 加热前水温℃‎ 燃料燃尽时水温℃‎ 燃料的热值J/Kg 酒精 ‎15‎ ‎35‎ ‎2.4×106‎ 碎纸片 ‎15‎ ‎25‎ ‎?[来源:学&科&网]‎ ‎(1)为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以及方便比较,小王同学在实验中应保持酒精和碎纸片的质量,  以及两个烧杯都应相同.‎ ‎(2)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碎纸片的热值是  .(注意带单位)‎ ‎(3)通过实验计算得到的燃料热值与实际相比是  (选填“偏大”或“偏小”),出现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23.(12分)在“研究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实验中,小阳同学设计并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电压表均选择了合适的量程且能正常使用.‎ ‎(1)闭合开关S后,小阳发现电压表V1的示数为6V,而电压表V2的示数为2V,V3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V,他由此得出:在串联电路中,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  之和.这样得出结论的不足之处是  .‎ ‎(2)于是小刚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利用此电路还可以完成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闭合开关S,调节  ,读出电压表V1的示数为U1和电流表A的示数为I1,则小灯泡的电阻R=  .‎ ‎②滑片向左移动的过程中,再分别读出电压表V1的示数和电流表A的示数两次,分别计算出灯泡的电阻,发现灯泡的电阻  (“变大”“变小”或“不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 ‎2016-2017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32分)‎ ‎1.单位换算0.5MΩ= 5×105 Ω,30V= 0.03 kV.‎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分析】本题根据电阻、电压单位的进率进行换算.单位换算的步骤为:原来的数字、乘号、进率、后来的单位、最终结果.‎ ‎【解答】解:‎ 因为1MΩ=106Ω,所以0.5MΩ=0.5×106Ω=5×105Ω;‎ 因为1V=10﹣3kV,所以30V=30×10﹣3kV=0.03kV.‎ 故答案为:5×105;0.03.‎ ‎【点评】无论什么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前面的数都表示倍数,不进行换算,只是把后面的单位进行换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位换算.‎ ‎ ‎ ‎2.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 电子 的能力不同,摩擦起电的过程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的 转移 .‎ ‎【考点】摩擦起电的实质.‎ ‎【分析】从原子的结构、电性、摩擦起电的实质等知识的角度对本题的问题进行解答.‎ ‎【解答】解: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所以摩擦起电的过程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发生转移.‎ 故答案为:电子;转移.‎ ‎【点评】本题对摩擦起电的实质进行了剖析,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基础知识.‎ ‎ ‎ ‎3.如图所示器材的名称是 验电器 ,它是根据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的原理制成的.‎ ‎【考点】验电器的原理及使用.‎ ‎【分析】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作的,金属箔片所带的电荷量越多,其张角越大.‎ ‎【解答】解:‎ 如图所示器材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即其名称是验电器,它是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验电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点评】知道验电器的作用和制作原理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 ‎ ‎4.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这时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可以吊一个重物都不能将它们拉开这一现象说明 分子间存在引力 .‎ ‎【考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解: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钩码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 故答案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和掌握,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是中考的热点,应加强学习.‎ ‎ ‎ ‎5.如图所示装置用来演示气体的扩散现象,其中一个瓶子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装有空气,抽掉玻璃板后,在常温下经过较长时间后,上下两个瓶子内气体的颜色变均匀.演示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 下 (选填“上”或“下”)方,其原因是 由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二氧化氮分子也会下沉到下方的空气瓶子中去,就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考点】扩散现象.‎ ‎【分析】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是扩散,扩散表明分子不停地进行无规则的运动.‎ ‎【解答】解:‎ 密度小的空气和密度大的二氧化氮过一段时间,形成比较均匀的气体,这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进行无规则运动;上面的空气密度小,下面的二氧化氮密度大,过一段时间,形成均匀的气体,充分证明气体分子不停地进行无规则运动,有力证明气体的扩散现象.‎ 故答案为:下;由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二氧化氮分子也会下沉到下方的空气瓶子中去,就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点评】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如果把二氧化氮气体放到上方的话,由于自身密度大的缘故,二氧化氮分子也会下沉到下方的空气瓶子中去,就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 ‎6.一台单缸四冲程内燃机正常工作时的转速为1800r/min,该内燃机每秒共经历了 60 个冲程.‎ ‎【考点】有关热机的计算.‎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在四冲程内燃机曲轴转一圈,完成2个冲程,1个工作循环中包括4个冲程并对外做功1次;‎ ‎【解答】解:已知转速为1800 r/min=30r/s,四冲程内燃机曲轴转一圈,完成2个冲程,故内燃机每秒钟转30r,故共经过30×2=60个冲程,做功15次;‎ 故答案为:60;‎ ‎【点评】四冲程内燃机曲轴转一圈,完成2个冲程,1个工作循环中包括4个冲程并对外做功1次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 ‎ ‎7.某小组探究“物质的放热能力与那些因素有关”时,分别用质量相等的水和另一种液体进行实验,作出它们的温度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实验中,水和另一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则另一种液体的比热容为 2.1×103 J/(kg•℃).‎ ‎【考点】比热容的概念.‎ ‎【分析】目前人类已知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选同样的加热时间,甲和乙吸热相同,根据温度变化的多少判断,温度变化多的比热容小,温度变化少的比热容大;根据甲、乙两种液体的比热容的大小判断出哪一种液体是水.‎ ‎【解答】解:‎ 由题知,水和另一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由图示可以看出,乙液体的温度降低得快,甲液体温度降低慢;利用Q放=cm△t可知,在质量相等、初温相同、放热也相同的情况下,谁的温度降低得慢,它的比热容大;所以,甲液体的比热容大,甲是水;‎ 由图可知:水的初温是60℃,15分钟后水的末温是40℃,乙液体的初温是60℃,15分钟后乙液体的末温是20℃,则在相同时间内水和乙液体放出的热量相同,由题知,而水和液体的质量相同,设它们质量均为m;‎ 所以有c水m△t=c乙m△t′,即 4.2×103J/(kg•℃)×m×(60℃﹣40℃)=c乙m(60℃﹣20℃).‎ 解得c乙=2.1×103J/(kg•℃).‎ 故答案为:2.1×103.‎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吸热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能从温度﹣时间图象得出相关信息是本题的关键.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比热容了解与掌握,注意要学会看图形(取相同的时间比较甲乙温度变化的高低).‎ ‎ ‎ ‎8.如图所示,三个灯泡是相同的,当开关闭合时,三个灯泡亮度相同,电流表A3的示数为0.2A,则电流表A1的示数为 0.6 A,A2的示数为 0.4 A.‎ ‎【考点】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分析】由电路图可知,三灯泡并联,A3测通过一只灯泡的电流,A2测两只灯泡的电流,A1测三只灯泡的电流;由于并联电路的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根据欧姆定律可知通过三灯泡的电流关系,利用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电流表的示数.‎ ‎【解答】解:由图可知:三只灯泡并联,则三只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 由于三只灯泡完全相同,电阻相同,根据欧姆定律可知:通过三灯泡的电流相等,即都为0.2A,‎ 根据并联电路的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可知:‎ A1的示数为I1=0.2A+0.2A+0.2A=0.6A,A2的示数为I2=0.2A+0.2A=0.4A.‎ 故答案为:0.6; 0.4.‎ ‎【点评】本题考查了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点以及欧姆定律的简单应用,关键是电流表所测电路元件的判断和电路串并联的辨别.‎ ‎ ‎ ‎9.如图所示电路中,甲、乙两处分别接入电流表或电压表,当S闭合后,为使两灯能发光,图甲处接 电流 表,乙处接 电压 表,其中甲表测量的物理量是 通过L2的电流 .‎ ‎【考点】电流表的使用.‎ ‎【分析】电流表相当于导线,电压表相当于开路,如图所示当开关S闭合时,要使两灯均能发光,则两个灯泡为并联电路,可假设甲为电压表进行分析,看能否满足两灯并联的要求.‎ ‎【解答】解:若甲为电压表,乙为电流表,则甲处相当于断路,L2与电流表被断路,不符合题意;所以甲应为电流表,测量的是通过L2的电流;若乙为电流表,则灯L2的被短路,故乙为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电压,此时该电路为并联电路.‎ 故答案为:电流;电压;通过L2的电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串联、并联电路特点以及电流表、电压表特性的了解.‎ ‎ ‎ ‎10.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6V,R1=20Ω,闭合开关S,断开开关S1,电流表示数是0.3A,若再闭合S1,发现电流表示数增大了0.2A,则通过R2的电流为 200 mA.若将R1与R2并联以后等效为一个电阻记作Rx,你认为Rx 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R1.‎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电阻的并联.‎ ‎【分析】分析电路的连接,根据通过R1的电流不变和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求通过R2的电流;‎ 根据并联电阻的规律作答;‎ ‎【解答】解:闭合开关S,断开开关S1,电路中只有R1,其两端的电压为电源电压,电流表示数是0.3A,即为通过R1电流;若再闭合S1,则两电阻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根据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此时R1的电压为电源电压,根据欧姆定律,通过R1的电流保持不变,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发现电流表示数增大了0.2A,即通过R2的电流为0.2A=200mA;‎ 根据并联电阻的规律,,所以,,,故Rx<R1,Rx<R2,即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其中任一电阻,所以若将R1与R2并联以后等效为一个电阻记作Rx,Rx小于R1.‎ 故答案为:200,小于.‎ ‎【点评】本题 考查欧姆定律及并联电路规律,关键是明确通过R1的电流不变.‎ ‎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请经该选项的标号填入括号内)‎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B.物体放出热量,内能不一定减小 C.物体的内能增加,则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D.物体的温度升高,则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考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物体内能的改变.‎ ‎【分析】(1)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 ‎(2)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内能.‎ ‎【解答】解:[来源:Z。xx。k.Com]‎ A、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故A错误;‎ B、物体放出热量,但若同时有其它的物体对它做功,即其内能不一定减小,故B正确;‎ C、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也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故C错误;‎ D、物体的温度升高,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也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同学们对热量的理解、改变内能方式的应用等知识点,是一道综合题.‎ ‎ ‎ ‎12.1827年植物学家布朗首先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子或做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以下关于布朗运动解释中,不符合分子动理论观点的是(  )‎ A.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热运动 B.花粉微粒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C.水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会不断撞击花粉颗粒 D.温度越高,水分子的运动越剧烈,对花粉微粒的撞击次数越多 ‎【考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分析】我们看到的小颗粒运动是物体在运动,分子用肉眼根本无法看到;布朗运动实质上反映了水分子在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解答】解:‎ 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热运动的一种具体反映.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固体的微小悬浮颗粒,液体分子是看不到的,因为液体分子太小.但液体中许许多多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不断地撞击微小悬浮颗粒,当微小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布朗运动,所以布朗运动实质上是反映了液体分子的运动.温度越高,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快,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受到液体分子的撞击越快,无规则运动就越明显,故ACD正确,B错误.‎ 故选B.‎ ‎【点评】分子的运动可通过花粉小颗粒的运动反映出来,这是一种转换的思想;再根据分子动理论知识可解答.‎ ‎ ‎ ‎13.在如图所示事例中,不属于做功改变内能的是(  )‎ A.冷天搓手取暖 B.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 C.烧水时水温升高 D.下滑时臀部发热 ‎【考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分析】解决此类问题要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其中做功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解答】解:A、冷天搓手取暖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B、空气被压缩时,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烧水时水温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 D、下滑时臀部发热是通过外界对物体做功的方式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弄清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区别.[来源:Z。xx。k.Com]‎ ‎ ‎ ‎14.如图为某同学所画的热机工作的一个冲程,火花塞正在点火、图中的错误之处是(  )‎ A.进气门未打开 B.排气门未闭合 C.活塞向下运动 D.曲轴连杆逆时针转动 ‎【考点】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分析】由火花塞正在点火可知这个做功冲程,由此判断气门的开关和活塞的上下运动情况.‎ ‎【解答】解:‎ 火花塞正在点火,说明这个冲程应为做功冲程,此冲程中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应关闭,活塞应向下运动,曲轴应逆时针转动.由图可知排气门未闭合,故B不正确.‎ 故选B.‎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热机工作过程的了解和理解,关键是对每个冲程的气门开关、活塞上下运动情况要有正确认识.‎ ‎ ‎ ‎15.通常条件下,下列物体都属于绝缘体的是(  )‎ A.玻璃、铁钉 B.汽油、铜块 C.橡皮、铅笔芯 D.橡皮、陶瓷 ‎【考点】绝缘体.‎ ‎【分析】根据导电性的不同,材料可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三大类,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叫半导体.‎ ‎【解答】解:‎ A.玻璃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铁钉容易导电是导体,故A错误;‎ B.汽油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铜块容易导电是导体,故B错误;‎ C.橡皮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铅笔芯容易导电是导体,故C错误;‎ D.橡皮、陶瓷都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对于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可以联系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来记忆,不要死记硬背.如塑料,橡胶,陶瓷等常用来制作用电器的外壳,以防止触电,它们都是绝缘体;而电线芯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容易导电,是导体,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 ‎ ‎16.某同学用手摩擦过的气球靠近头发,发现头发会被气球吸引,同时靠近的头发会分开,对上述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气球摩擦后带上了电荷,会吸引轻小物体 B.靠近的头发会分开,是因为它们带上了异种电荷 C.气球对头发的引力和地球吸引物体的力是同一种力 D.气球与手摩擦后,气球和受所带的电荷电性(即电荷的正负)相同 ‎【考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分析】(1)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能够吸引不带电的物体;‎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根据力的性质分析;‎ ‎(4)两个物体摩擦时,出现带电现象,称为摩擦起电现象.‎ ‎【解答】解:A、气球摩擦后带上了电荷,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故A正确;‎ B、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靠近的头发会分开,是因为它们带上了同种电荷,故B错误;‎ C、气球对头发的引力是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和地球吸引物体的力是万有引力,故C错误;‎ D、气球与手摩擦后,电荷发生了转移,气球和受所带的电荷电性相反,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摩擦起电现象和带电体的性质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属于基础的内容,注意区别摩擦起电、感应带电的区别.‎ ‎ ‎ ‎17.据报道,我国科学家成功观测到了电子的反物质﹣正电子(除带正电荷外,其它性质与电子相同),以下关于电子和正电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电子和电子互相排斥 B.正电子定向移动不能形成电流 C.正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方向与正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 D.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方向与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 ‎【考点】正电荷与负电荷;电流的形成.‎ ‎【分析】知道“正电子”是带正电荷的电子,再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流的形成与电流方向的规定可逐一做出判断.‎ ‎【解答】解:A、正电子带正电荷,而电子带负电荷,异种电荷会相互吸引,故A错误;‎ B、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所以正电子定向移动也能形成电流,故B错误;‎ C、因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所以正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方向与正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故C正确;‎ D、因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所以电子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方向与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正电子”的特点是带有正电荷,再结合电荷间的作用规律,以及电流的形成与方向进行解答.‎ ‎ ‎ ‎18.举重比赛有甲、乙、丙三个裁判,其中甲为主裁判,乙和丙为副裁判.若裁判认定杠铃已被举起,就按一下自己面前的按钮.要求主裁判和至少一个副裁判都按下自己面前的按钮时,指示杠铃被举起的灯泡L才亮.以下符合这一要求的电路是(  )‎ A. B. C.D.‎ ‎【考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 ‎【分析】由题意可知,主裁判和至少一个副裁判都按下自己面前的按钮时,指示杠铃被举起的灯泡L才亮;根据串联电路电路中各元件相互影响和并联电路中各元件互不影响进行判断.[来源:Zxxk.Com]‎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当两个副裁判对应的按钮可以单独工作、并且互不影响,而主裁判的按钮与副裁判的按钮工作时相互影响,因此两个副裁判对应的开关并联连接后与主裁判对应的开关串联连接,即乙、丙并联后与甲串联.‎ 故选B.‎ ‎【点评】根据题意得出两个开关的连接方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 ‎ ‎19.在图甲的电路中,当闭合开关S后,电路正常工作,两只电压表指针均为图乙所示,则电阻R1、R2两端电压分别是(  )‎ A.4.8V 1.2V B.6V 1.2V C.1.2V 6V D.1.2V 4.8V ‎【考点】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分析】本题首先明确两个电压表是测的是哪部分的电压,然后确定电压表所选量程和分度值再读数,最后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U=U1+U2.求得电阻R1和R2两端的电压.‎ ‎【解答】解:由图可知,电压表V1测量的是电源电压,选的是0~15V的量程,分度值为0.5V,根据指针位置,电压表读数为6V;‎ 电压表V2测量的是R2电压,选的是0~3V的量程,分度值为0.1V,根据指针位置,电压表读数为1.2V;‎ 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U1=U﹣U2=6V﹣1.2V=4.8V.‎ 即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为4.8V,R2两端的电压为1.2V.‎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压表的读数方法,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明确两个电压表是测的是哪部分的电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 ‎ ‎20.如图所示电路,在a、b两点间接一滑动变阻器,灯泡能发光.现要使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移动过程中,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变小,灯泡变亮,则下图所示的接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分析】当滑动变阻器接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时,接入电路的为滑片与下接线柱之间的部分;则由题意可知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解答】解:要使滑片左移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减小,则接入电路的必须为左侧部分,故滑动变阻器应接入左下的接线柱;因上面的两个接线柱都接在同一个导线上,故上面接线柱接哪一个均可.‎ 故选B.‎ ‎【点评】滑动变阻器是通过调节接入电路的导线长度来调节电阻的,应熟练掌握其接线方法.‎ ‎ ‎ 三、实验题(共3小题,满分24分)‎ ‎21.请在图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要求连接电路并在虚线框内画出电路图.‎ 要求:‎ ‎(1)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电灯;[来源:Zxxk.Com]‎ ‎(2)电灯L1、L2并联;‎ ‎(3)电流表测通过两灯的总电流;‎ ‎(4)所画导线不能交叉.‎ ‎【考点】实物的电路连接;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 ‎【分析】(1)由题意可知,两灯泡并联,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电灯、电流表测通过两灯的总电流说明开关和电流表位于干路;‎ ‎(2)无论连接实物或画电路图都采取“先串后并”的原则,从电源正极开始,按要求先将一条元件较多的支路和干路串联,然后将其它支路并联接入电路.‎ ‎【解答】解:(1)两灯泡并联,电压表和电流表位于干路,然后与开关和电源组成电路,如下图所示:‎ ‎(2)根据电流流向法,先画出电源的符合,从电源正极开始依次串联开关、电流表、灯泡L1回到电源的负极,再把灯泡L2并联在L1的两端,如下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正确连接电路的能力:先要判断电路的连接形式,再从电源的一极开始连起,先串后并,且在连接时开关的状态是断开的.‎ ‎ ‎ ‎22.某物理学习兴趣小组学习了燃料的热值后,设计实验来探究酒精和碎纸片的热值大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记录如下所示.‎ 燃料 加热前水温℃‎ 燃料燃尽时水温℃‎ 燃料的热值J/Kg 酒精 ‎15‎ ‎35‎ ‎2.4×106‎ 碎纸片 ‎15‎ ‎25‎ ‎?‎ ‎(1)为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以及方便比较,小王同学在实验中应保持酒精和碎纸片的质量, 两杯水的质量 以及两个烧杯都应相同.‎ ‎(2)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碎纸片的热值是 1.2×106J/kg .(注意带单位)‎ ‎(3)通过实验计算得到的燃料热值与实际相比是 偏小 (选填“偏大”或“偏小”),出现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燃料不能完全燃烧,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没有被水全部吸收,存在热损失 .‎ ‎【考点】燃料的热值.‎ ‎【分析】(1)本实验是用燃烧酒精和碎纸片放出的热量加热烧杯内的水,通过水温度的变化,比较水吸热的多少,从而得出碎纸片的热值与酒精热值的大小关系,再计算出碎纸片的热值,因此要控制变量(酒精和碎纸片的质量、两烧杯中水的质量、以及两个烧杯)相等或相同;‎ ‎(2)通过水温度的变化值得出水吸热的大小关系,也就知道燃烧酒精和碎纸片放出热量的关系,又知道燃烧的质量相同,据此得出热值关系,求出碎纸片的热值;‎ ‎(3)有两个原因,一是“烧杯、空气也吸收热量”,二是“燃料不可能完全燃烧”.‎ ‎【解答】解:‎ ‎(1 )为了比较相同质量的酒精和碎纸片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必须控制二者的质量相等、烧杯内水的质量相等、两个烧杯相同;‎ ‎(2)相同质量的酒精和碎纸片燃烧放热,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可以将水的温度升高20℃,碎纸片燃烧放出的热量可以将水的温度升高10℃,可见酒精的热值是碎纸片的2倍,所以碎纸片的热值为1.2×106J/kg;‎ ‎(3)因为烧杯、空气也吸收热量,并且燃料不可能完全燃烧,所以测得的热值会偏小.‎ 故答案为:(1)两杯水的质量;(2)1.2×106J/kg;(3)偏小;燃料不能完全燃烧,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没有被水全部吸收,存在热损失.‎ ‎【点评】用相同质量的酒精和碎纸片燃烧加热水,通过水温的变化比较水吸热多少,通过水吸热多少比较放热多少,从而得出相同质量的酒精和碎纸片燃烧放热多少,即比热容的大小,较难理解.‎ ‎ ‎ ‎23.(12分)(2013秋•江津区期末)在“研究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实验中,小阳同学设计并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电压表均选择了合适的量程且能正常使用.‎ ‎(1)闭合开关S后,小阳发现电压表V1的示数为6V,而电压表V2的示数为2V,V3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8 V,他由此得出:在串联电路中,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 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之和.这样得出结论的不足之处是 不能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 .‎ ‎(2)于是小刚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利用此电路还可以完成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闭合开关S,调节 滑动变阻器 ,读出电压表V1的示数为U1和电流表A的示数为I1,则小灯泡的电阻R=  .‎ ‎②滑片向左移动的过程中,再分别读出电压表V1的示数和电流表A的示数两次,分别计算出灯泡的电阻,发现灯泡的电阻 变大 (“变大”“变小”或“不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灯泡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考点】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实验.‎ ‎【分析】(1)将电压表V1的示数和电压表V2的示数相加,结合电压表示数即可判断出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通过实验获得结论,一般都要多做几次实验,多做几次实验,就可以多获几组数据,从而可以对数据进行归纳分析,以此获得结论.‎ ‎(2)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长度变小,接入电阻中的电阻变小,电路总电阻变小,根据欧姆定律判断电路电流变化;进一步判断灯泡电压变化情况,再根据灯泡实际功率的变化情况判断灯泡灯丝温度变化;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解答】解:(1)两电阻串联接入电路,电压表V1的示数为6V,电压表V2的示数为2V,V3测量R1和R2的总电阻,示数为8V,由此可知电压表V3的示数等于电压表V1和电压表V2的示数之和,即U=U1+U2=6V+2V=8V;‎ 可以得出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的结论.‎ 不足之处是:他只做了一次实验,而没有进行多次测量,只凭一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带有偶然性,不能得出正确规律.‎ ‎(2)①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电压表V1的示数为U1和电流表A的示数为I1,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R=;‎ ‎②滑动变阻器滑片左移,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长度变短,电阻变小,电路总电阻变小,电路电流增大;‎ 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可知灯泡两端的电压增大,又由P=UI可知,灯泡实际功率变大,灯丝温度升高,灯丝电阻变大,由此可知灯泡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