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3)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独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定风波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 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 得了很高的成就。有《东坡七 集》、《东坡易传》、《东坡乐 府》等传世。 作者档案 词语解释 (1)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 (2)雨具先去:雨具先前被拿走了。 (3)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4)已而:向来。方才。过了一会儿。 (5)吟啸:高声吟咏长啸。 (6)料峭:形容微寒。 (7)斜照:偏西的阳光。 (8)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拿 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高声吟咏长 啸,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 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就可在江湖风雨 中度过一生。 参考译文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 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 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 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 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 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参考译文 诗歌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 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风雨 中获得的感悟和启示:那料峭的春风, 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 已。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 自然。这样,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 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 诗歌赏析 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人生中的政 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只要坚守自己 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 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 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 达的生活态度。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 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 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 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 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作者档案 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 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 代诗人。宋室南渡后,诗风有了明 显转变,由描写个人生活情趣转而 抒发爱国思想,由清新明净趋向沉 郁悲壮。亦工词,其词意境与诗相 近,有清婉奇丽的特点,而豪放处 又接近苏轼。有《简斋集》、《无 住词》。 词语解释 (1)旧游:昔日的游览。 (2)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 (3)豪英:出色的人物。 (4)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5)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 (6)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7)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参考译文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畅饮,坐中多是杰出的 英雄才俊。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同做了一场梦,此身劫后虽存,但想起 一切,就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 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往今来多少兴亡旧事, 都付与这三更唱起的渔歌声中。 诗歌赏析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 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通过对旧游生活的 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上片忆旧。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 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两句,描绘了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 的画面,将其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 反映了出来。 诗歌赏析 下片感怀。北宋沦亡,词人饱尝了颠沛流离、国 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 的对照。洛城的繁华、午桥的宴饮、幽雅的杏花、 悠扬的笛声,如同沟水中的月影,都已远去。“新 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 前的处境联系起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 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 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 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作者档案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 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县人。南宋豪 放派词人。辛弃疾把满腔激情和对国 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 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 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 乏细腻柔媚。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 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词语解释 (1)入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2)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3)姮(héng)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4)“斫(zhuó)去桂婆娑(suō),人道是, 清光更多”:传说月中有桂树。杜甫《一百五日夜 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斫:砍。 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 参考译文 一轮秋月缓缓移动着,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 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 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 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 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诗歌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 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 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借以表 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 政治现实的矛盾。“被白发欺 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 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诗歌赏析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及托物言 志的写法,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 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挡住月光的“桂婆娑”, 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斫去桂婆娑” 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总之, 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 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 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 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 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浣溪沙 纳兰性德 作者档案 纳兰性德(1655—1685) 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朝初 年词人。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 书,词以“真”取胜,写景逼 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 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 集》、《饮水词》等。 (1)那畔:那边。 (2)若为情:何以为情。 (3)戍垒:边防驻军的营垒。 (4)关城:关塞上的城堡。 词语解释 参考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那边一路前行, 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缕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上 空,西下的斜阳映照着旧日的边 塞城堡,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 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诗歌赏析 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虽 然诗人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人们从 字里行间揣摩出诗人的感受。“吹断”二字写尽了北 国秋冬之险恶,“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诗人对到 任的迷茫与不安。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 风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纷纷 扰扰难以平静。 诗歌赏析 晚烟飘过,斜阳返照,边关那荒凉的营垒, 那破败的关城,染上了情绪的色彩,显得更加萧 索,更加寂寞。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 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天高地远,古今浑茫, 个体生命有限,浩浩宇宙无穷,这首词蕴含着词 人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 独特感悟。 再见 2021-3-2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