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解析版)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2020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解析版)‎ ‎ ‎ 一、选择题 ‎1.(1分)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个有本质区别的是(  )‎ A.汽油去油污 B.活性炭净水 C.光合作用 D.石油分馏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汽油去油污过程中,是因为油污溶于水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活性炭净水过程中,只是活性炭吸附了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光合作用过程中,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D、石油分馏过程中,只是根据物质的沸点不同,把物质分离开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 ‎ ‎2.(1分)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空气质量监测内容的是(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可吸入颗粒物 ‎【分析】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空气质量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包括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 ‎【解答】解:A、二氧化硫容易造成酸雨,属于空气质量检测的内容,A错误;‎ B、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质量检测的内容,故B正确;‎ C、二氧化氮会污染空气,属于空气质量检测的内容,故C错误;‎ D、可吸入颗粒物属于空气污染物,属于空气质量检测的内容,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空气质量报告的内容,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本考点基础性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 ‎ ‎3.(1分)开封灌汤包是河南特色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下列使用的配料中富含维生素的是(  )‎ A.大葱 B.面粉 C.瘦肉 D.芝麻油 ‎【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大葱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正确。‎ B、面粉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错误。‎ C、瘦肉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D、芝麻油中富含油脂,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4.(1分)下列现象不能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的是(  )‎ A.酒精挥发 B.蔗糖溶解 C.花香四溢 D.尘土飞扬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酒精挥发,是因为酒精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错误。‎ B、蔗糖溶解,是因为蔗糖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错误。‎ C、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错误。‎ D、尘土飞扬,尘土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很小,不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5.(1分)下列各组物用按照混合物、化合物、单质的顺序排列的是(  )‎ A.煤、石灰水、氮气 B.冰水共存物、苏打、铜 C.空气、水、干冰 D.稀有气体、高锰酸钾、金刚石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解:A、煤、石灰水都属于混合物,氮气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B、冰水共存物中只有水分子、苏打都属于化合物,铜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C、空气属于混合物,水、干冰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属于混合物,高锰酸钾属于化合物,金刚石属于单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 ‎ ‎6.(1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下列说法成做法不正确的是(  )‎ A.长期食用加铁酱油可以防治甲亢 B.液化气泄漏时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用灼烧的方法鉴别羊毛和涤纶 D.回收废旧塑料制品有利于解决“白色污染”‎ ‎【分析】A.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 B.根据燃气泄漏的正确处理方法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鉴别方法来分析;‎ D.根据防治白色污染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解:A.人体缺乏铁元素易患贫血,所以长期食用加铁酱油可以防治缺铁性贫血,故错误;‎ B.液化气泄漏时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降低室内燃气浓度,防止发生危险,故正确;‎ C.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灼烧时,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是涤纶,故正确;‎ D.白色污染是指塑料制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所以回收废旧塑料制品有利于解决“白色污染”,故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化学与生活的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7.(1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分别用到了水,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的结论 B.水的作用是吸收SO2,防止污染空气 C.根据软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D.热水的作用是提高温度并使水中的白磷隔绝空气 ‎【分析】A、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水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有毒,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软塑料瓶变瘪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燃烧的条件的实验中水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根据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的结论,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有毒,会污染空气,水的作用是吸收SO2,防止污染空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软塑料瓶变瘪,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也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造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燃烧的条件的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提高温度,使水中的白磷隔绝空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的四个实验的原理、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8.(1分)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五氧化二磷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打开浓盐酸试剂瓶的瓶盖,瓶口有白烟产生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分析】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五氧化二磷,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装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瓶口上方有白雾产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 ‎ ‎9.(1分)如图为甲、乙、丙、丁的微观示意图,已知甲和乙在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C.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3‎ ‎【分析】根据甲、乙、丙、丁的微观示意图和发生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3H2CH3OH+H2O;‎ 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每4个分子变化成了2个分子,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发生了变化,故A不正确;‎ B、由图示可知,有单质氢气参加反应,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 C、由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C正确;‎ D、由方程式可知,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4:(2×3)=22:3,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通过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考查了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用微粒的变化分析化学反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0.(1分)如表是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温度/℃‎ ‎10‎ ‎20‎ ‎30‎ ‎40‎ ‎50‎ 甲的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乙的溶解度/g ‎35.8‎ ‎36.0‎ ‎36.3‎ ‎36.6‎ ‎37.0‎ A.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 B.30℃时,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于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C.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提纯甲 D.20℃时,将68g乙的饱和溶液稀释到20%,需加22g水 ‎【分析】A、根据在20﹣30℃时,固体甲和乙的溶解度分别为31.6g﹣45.8g;、36.0g﹣36.3g,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不知饱和溶液的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在20﹣30℃时,固体甲和乙的溶解度分别为31.6g﹣45.8g;、36.0g﹣36.3g,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故选项说法正确。‎ B、30℃时,不知饱和溶液的质量,无法比较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提纯甲,故选项说法正确。‎ D、20℃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6.5%;设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68g×26.5%=(68g+x)×‎ ‎20%,x≈22g,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1.(1分)用滤纸做成的小花喷洒某无色溶液后放在烧杯上方,片刻后小花变成红色(如图),则烧杯中溶液可能是(  )‎ A.浓盐酸 B.浓硫酸 C.浓氨水 D.浓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根据用滤纸做成的小花喷洒某无色溶液后放在烧杯上方,片刻后小花变成红色,结合常见的酸碱指示剂,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用滤纸做成的小花喷洒某无色溶液后放在烧杯上方,片刻后小花变成红色,无色酚酞溶液显无色,遇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故喷洒的是无色酚酞溶液;烧杯中的溶液应显碱性,且具有挥发性。‎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但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故选项错误。‎ B、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故选项错误。‎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故选项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不具有挥发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氨水具有挥发性、常见酸碱指示剂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2.(1分)对某pH=2的溶液成分进行分析、检测,下列结果合理的是(  )‎ A.KNO3 K2CO3 NaNO3 CaCl2‎ B.HCl MgCl2 Na2SO4 NaCl C.NaCl ZnSO4 KNO3 KOH D.KCl NaHCO3H2SO4 NaCl ‎【分析】pH为2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解答】解:pH为2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 A、H+与K2CO3中的碳酸根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四者之间不反应,能在酸性溶液中共存,故选项正确。‎ C、H+与KOH中的氢氢根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H+与NaHCO3中的碳酸氢根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在酸性溶液中共存。‎ ‎ ‎ ‎13.(1分)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过程的是(  )‎ A.通电分解水 B.向一定量盐酸和Na2SO4混合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D.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分析】A、根据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正氧负氢,体积比是1:2进行分析;‎ B、根据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一接触就会生成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 C、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进行分析;‎ D、根据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时,溶液的pH值增大,与氯化钙反应时,溶液的pH值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解:A、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正氧负氢,体积比是1:2,故A错误;‎ B、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一接触就会生成硫酸钡沉淀,故B正确;‎ C、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质量减少,二氧化锰在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故C错误;‎ D、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时,溶液的pH值增大,与氯化钙反应时,溶液的pH值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能结合图象分析问题。‎ ‎ ‎ ‎14.(1分)天平两端分别放置盛有足量稀硫酸的烧杯,把天平调到平衡,向其中一只烧杯中投入6.4g镁,向另一只烧杯中投入适量的铝,要使天平最终保持平衡,需投入铝的质量为(  )‎ A.5.4g B.6.4g C.6.6g D.7.2g ‎【分析】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投入6.4g镁增加的质量;然后计算另一只烧杯中加入铝片发生反应后所增加的质量与前面的相同,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设其中一只烧杯中投入6.4g镁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Fe+H2SO4═FeSO4+H2↑‎ ‎24 2‎ ‎6.4g x ‎ x≈0.5g 烧杯中增加的质量为6.4g﹣0.5g=5.9g。‎ 要使托盘天平仍保持平衡,则另一端烧杯中放入铝片后完全反应后增加的质量必须也是5.9g。‎ 设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为y ‎2Al+3H2SO4═Al2(SO4)3+3H2↑‎ ‎54 6 增加的质量54﹣6=48‎ y 增加的实际质量5.9g ‎ y≈6.6g。‎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两支烧杯中增加的质量应相等,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二、填空题 ‎15.(3分)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高的物质是 N2 。‎ ‎(2)构成硫酸铜的微粒是 Cu2+、SO42﹣ 。‎ ‎(3)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5OH+3O22CO2+3H2O 。‎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空气中含量最高的物质是氮气,故填:N2。‎ ‎(2)构成硫酸铜的微粒是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故填:Cu2+、SO42﹣。‎ ‎(3)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C2H5OH+3O22CO2+3H2O。‎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 ‎ ‎16.(2分)酸碱度过大或硬度过大的水都不宜饮用,实验室可用 pH试纸 测定水的酸碱度:生活中可通过 煮沸 ‎ 降低水的硬度。‎ ‎【分析】根据实验室可用pH试纸测定水的酸碱度、生活中可通过煮沸降低水的硬度进行分析。‎ ‎【解答】解:酸碱度过大或硬度过大的水都不宜饮用,实验室可用pH试纸测定水的酸碱度;生活中可通过煮沸降低水的硬度。‎ 故答案为:pH试纸;煮沸。‎ ‎【点评】生活处处有化学,学会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 ‎17.(3分)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备受人们关注。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天然气 ;炒菜时油锅着火常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 隔绝氧气 ;氢能作为理想能源的优点之一是 无污染 。‎ ‎【分析】根据化石燃料的分类进行分析;根据灭火原理进行分析;根据氢能的优点分析即可。‎ ‎【解答】解: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炒菜时油锅着火常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氢能作为“未的理想能源”,其优点是来源广,放热量高,无污染。‎ 故答案为:天然气;隔绝氧气;无污染。‎ ‎【点评】能源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了解化石燃料的种类、灭火原理、氢能的优点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 ‎ ‎18.(2分)如图是稀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图,当加入溶液质量是ag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 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某同学若在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bg与稀盐酸浓度相同的稀硫酸,则所得溶液的pH > 7 (填“>、<、=”)。‎ ‎【分析】根据溶液的pH来分析,‎ ‎【解答】解:当加入溶液质量是ag时,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说明氢氧化钠过量,因此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由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2H2O可知,与等质量的氢氧化钠反应时,需要的硫酸多,若在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bg与稀盐酸浓度相同的稀硫酸,则所得溶液的pH>7。‎ 故填: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点评】本题以图象的形式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以及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难度不大。‎ ‎ ‎ ‎19.(3分)实验室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度数(其他操作正确),则所配稀硫酸的浓度 偏小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将浓硫酸和水混合时,应将 浓硫酸 倒入另一种物质中。有一包Mg和MgO的混合物共3.2g。与一定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2g,则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0.8g 。‎ ‎【分析】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根据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解: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所配稀硫酸的浓度偏小。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而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水立刻沸腾,造成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稀硫酸和镁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和氧化镁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溶质是硫酸镁,所以硫酸镁中镁元素质量为:12g××100%=2.4g,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2g﹣2.4g=0.8g。‎ 故填:偏小;浓硫酸;0.8g。‎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 ‎ ‎20.(3分)A、B、C、D为初中化学常见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A、B、C均含有同种金属元素,D由两种元素组成,B→C反应放出大量热。‎ 则:A﹣D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B的一种用途为 建筑材料等 ;图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置换反应 。‎ ‎【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A、B、C、D为初中化学常见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B、C均含有同种金属元素,B→C反应放出大量热,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因此A是碳酸钙,B是氧化钙,C是氢氧化钙;D由两种元素组成,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都能与盐酸反应,因此D是盐酸。‎ ‎【解答】解:A、B、C、D为初中化学常见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B、C均含有同种金属元素,B→C反应放出大量热,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因此A是碳酸钙,B是氧化钙,C是氢氧化钙;D由两种元素组成,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都能与盐酸反应,因此D是盐酸;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属于复分解反应;氧化钙可以做建筑材料、配制波尔多液等;图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建筑材料等;置换反应;‎ ‎【点评】‎ 本考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图框式推断题;二是文字描述型推断题;本题属于第一种类型。不论哪一种类型,都是通过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组成。此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 ‎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 ‎21.(2分)现有两种失去标签的化肥,分别是硫酸钾和硫酸铵。某试验田中的作物叶片发黄,应施加上述两种化肥中的 硫酸铵 。如何鉴别这两种化肥?‎ ‎【分析】常用的化学肥料有: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和微量元素肥料,复合肥是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肥料;钾肥抗倒伏,氮肥使叶色浓绿,防止叶片发黄等;硫酸钾和硫酸铵鉴别方法是:取两种样品少许分别放入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在试管口分别放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红色变蓝色的是硫酸铵,不变的是氯酸钾。‎ ‎【解答】解:常用的化学肥料有: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和微量元素肥料,钾肥抗倒伏,氮肥使叶色浓绿,防止叶片发黄等;硫酸钾和硫酸铵鉴别方法是:取两种样品少许分别放入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在试管口分别放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红色变蓝色的是硫酸铵,不变的是氯酸钾;故答案为:硫酸铵;取两种样品少许分别放入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在试管口分别放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红色变蓝色的是硫酸铵,不变的是氯酸钾;‎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化肥的种类、化肥的鉴别等,有关化肥问题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同学们要认真把握。‎ ‎ ‎ ‎22.(3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请写出一个用A装置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2)与B装置相比C装置的优点是什么?‎ ‎(3)若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如何检验是否集满?‎ ‎【分析】(1)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2)根据装置的区别来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装置A适用于固体加热制取气体,如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故填:2KMnO4K2MnO4+MnO2+O2↑;‎ ‎(2)C中的分液漏斗可逐滴滴加液体,进而可控制反应速率,也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故填:可控制反应速率,也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装置D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从长管进入,验满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短导管出口处,观察木条是否熄灭即可;故填:二氧化碳从长管进入,验满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短导管出口处,观察木条是否熄灭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反应原理、装置评价,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 ‎ ‎23.(2分)某白色固体中可能含有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锁、氢氧化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该固体成分,现进行以下实验:‎ ‎(1)根据上述实验分析,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什么?(写化学式)‎ ‎(2)请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确定A中可能存在的物质。‎ ‎【分析】根据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酚酞遇碱变红色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酚酞遇碱变红色,所以 白色固体A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得到白色沉淀B,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所以白色固体A中一定含有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钡,无色溶液C中加入酚酞,溶液变红色,C溶液显碱性,C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A中一定不含硫酸铜,所以 ‎(1)通过上述实验分析,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Ba(NO3)2、Na2SO4、Na2CO3;‎ ‎(2)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确定A中可能存在的物质:取溶液C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钙,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A中含有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1)Ba(NO3)2、Na2SO4、Na2CO3;‎ ‎(2)取溶液C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钙,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A中含有氢氧化钠。‎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 ‎ ‎24.(3分)Na2SO4起制造纸张、药品、染料稀释剂的重要原料,某Na2SO4样品中合有少量CaSO4和MgSO4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宝提纯Na2SO4的流程如图。(所加试剂均过量)‎ ‎(1)加入氢氧化钠的目的是什么?‎ ‎(2)操作a和操作b中均使用的玻璃仪器在操作b中的作用是什么?‎ ‎(3)若要得到纯净的Na2SO4,该实验方案仍需如何改进?‎ ‎【分析】(1)利用氢氧化钠与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从而除去镁离子考虑;(2)根据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体受热均匀考虑;(3)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均可与硫酸反应考虑。‎ ‎【解答】(1)加入NaOH溶液可与MgSO4反应生成Na2SO4和Mg(OH)2,从而除去Mg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MgSO4=Na2SO4+Mg(OH)2。‎ 故填:加入氢氧化钠的目的是除去镁离子。‎ ‎(2)操作b是将溶液转化成固体,进行的操作是蒸发,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体受热均匀。‎ 故填: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体受热均匀。‎ ‎(3)溶液M中含有硫酸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因为氢氧化钠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碳酸钠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可以向M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不产生气泡为止,再蒸发既可以得到纯净的硫酸钠。‎ 故填:向M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不产生气泡为止,再蒸发。‎ ‎【点评】解答除杂质问题的工艺流程题,关键是熟悉除杂质的步骤,懂得如何通过化学反应将可溶物转化成不溶物,知道固液分离的常见方法溶解、过滤、蒸发等。‎ ‎ ‎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5.(10分)铁及其化合物是中学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1)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铁是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的金属元素 B.铁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30‎ C.图中x=18‎ D.铁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四周期 ‎(2)活性铁粉常用作脱氧保鲜剂,原理是铁和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Fe+3O2+6H2O=4Fe(OH)3 。在生活中为防止家中的铁锅生锈,常采取的方法是 使用后擦干 。‎ ‎(3)某工厂将含有CuSO4、ZnSO4、FeSO4的废液,经重新处理回收铁、铜和硫酸锌,设计了如图工艺流程图3,请回答:‎ ‎①固体A中物质的化学式为 Cu、Fe、Zn 。‎ ‎②加入Y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 ‎(4)某同学用图2所示装置完成模拟冶铁并检验气体生成物的实验。‎ ‎①A处玻璃管中反应的现象是 红色固体慢慢变成黑色 。‎ ‎②该装置必须加以改进的是 在通入装置A前,先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 。‎ ‎③装置改进后,取10g赤铁矿,充分反应后,测得B装置增重6.6g (澄清石灰水足量),则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以及原子结构来分析;‎ ‎(2)结合给出的信息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明确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而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根据金属的锈蚀条件来分析;‎ ‎(3)根据金属的活动性来分析解答;‎ ‎(4)根据炼铁的原理、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分析解答。‎ ‎【解答】解:(1)A.地壳中元素的含量为氧、硅、铝、铁等,所以铁是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的金属元素,故正确;‎ B.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质子数,所以铁原子核内的中子数约为56﹣26=30,故正确;‎ C.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图中x=26﹣2﹣8﹣2=14,故错误;‎ D.由铁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所以铁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四周期,故正确;‎ 故选:C;‎ ‎(2)活性铁粉常用作脱氧保鲜剂,原理是铁和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3O2+6H2O=4Fe(OH)3;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时发生锈蚀,所以铁锅可以在使用后擦干达到防锈的目的;故填:4Fe+3O2+6H2O=4Fe(OH)3;使用后擦干;‎ ‎(3)①在铜、铁、锌三种金属中,锌最活泼,所以先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则锌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然后再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锌,所以固体A中有铜、铁以及剩余的锌;故填:Cu、Fe、Zn;‎ ‎②用磁铁将Cu、Fe、Zn中的铁分离出来,则固体B是铜和锌的混合物,要得到铜和硫酸锌,所以可加入足量的稀硫酸,铜和硫酸不反应,而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填:Zn+H2SO4═ZnSO4+H2↑;‎ ‎(4)①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会观察到红色固体慢慢变成黑色;故填:红色固体慢慢变成黑色;‎ ‎②要检验生成物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必须先排除原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干扰,所以在通入装置A前,先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以除去二氧化碳;故填:在通入装置A前,先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 ‎③B装置增重的质量即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设氧化铁的质量为x,则:‎ ‎3CO+Fe2O33CO2+2Fe ‎ 160 132‎ ‎ x 6.6g x=8g 则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是 答: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是80%。‎ ‎【点评】化学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最突出、最鲜明的部分,也是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依据,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并有助于提高观察、实验能力。所以,对化学实验不仅要认真观察,还应掌握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