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醉翁亭记》教案 苏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醉翁亭记》教案 苏教版

‎《醉翁亭记》‎ ◆ 教材分析 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10‎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 课前准备 ◆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熟读课文;‎ ‎3.尝试翻译课文。‎ 1. 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课文导入:‎ 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2.作者简介:‎ 10‎ ‎(1) 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2)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3.背景简介:‎ ‎ 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标记生词。 ‎ ‎2.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注意下列字读音:‎ chú hè wèi láng chán niàng 滁 壑 蔚 琅 潺 酿 huì gōuló yǔ lǚ xié lièliè 晦 伛偻 佝偻 携 清洌 凛冽 ‎ 10‎ gōng yì Sù míng yáo zhé ‎ 觥 翳 野蔌 暝 山肴 辄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阅读,要求能流利朗读课文,做到不错读,不断读,不漏读。‎ ‎(二)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ppt展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10‎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 ‎3.自由朗读1——2节,边读边理解大意。 ‎ ‎4.齐读1——2节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本文第一节中,作者采用什么顺序来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的?‎ ‎2.联系课文第一节最后两句话和下文内容,想想本文是以什么线索来展开的?‎ ‎3.在描写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时又采用了什么顺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做最后的点拨:‎ 明确:‎ ‎1.空间顺序 ‎2.乐,定下了本文的抒情基调,是本文的线索。‎ ‎3.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采用时间顺序,作者先写朝暮变化之美,然后写四季变化之美,一季一个画面,都选取了最富有季节物点的景物,无不情状俱到,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 五、课堂练习:‎ 10‎ ‎1.本文选自《    》,作者       ,他是  时著名的    家,  家。作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这八大家是                                   。‎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文中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 六、课堂总结:‎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七、作业布置:‎ ‎1.把握重点文言字词,背诵1——2节。‎ ‎2.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课文:‎ ‎1.指名朗读或背诵课文第一、二段;‎ ‎2.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醉翁亭的美景,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领略文中的人欢。‎ 二、深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3、4段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ppt展示)‎ ‎1.第3自然段。‎ ‎ ‎ 10‎ ‎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 弈者胜:弈,下棋。‎ ‎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 ‎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 第4自然段。 ‎ ‎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 ‎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 太守谓谁:谓,为,是。 ‎ 10‎ ‎3.自由朗读3——4节,边读边理解大意。 ‎ ‎4.齐读3——4节。‎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 读课文3、4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课文第三节为何描写“滁人游”?‎ ‎2.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 ‎ ‎3.太守“颓然乎其间”是太守贪杯喝多了吗?你是如何理解太守的醉的? ‎ ‎4.课文最后一节描写山间夕照全景图,主要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请你说一说是如何衬托的?最后又是如何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的?‎ ‎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写“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为下文太守宴,众宾欢创设欢乐的氛围,体现了百姓和平安乐的生活。‎ ‎2.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核心是太守醉;共同的心情是“乐”‎ ‎3.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 “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和百姓和平安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4.作者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 10‎ ‎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进而点明太守不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四、拓展延伸:‎ ‎1.课文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你知道太守以什么为乐吗?这儿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比较《岳》和《醉》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3.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补全对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 下联:________________‎ 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 ‎ 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六、课堂练习:‎ ‎1.文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是:‎ ‎2.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3.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 ‎4.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是两种人是; 《桃花源记》中则是用“    ”来指代。 ‎ ‎5.“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 ‎ ‎6.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与民同乐”;有人“以苦为乐”,有人“助人为乐”‎ 10‎ ‎;有人“寻欢作乐”,有人“及时行乐”。你以什么为乐?淡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 七、作业布置:‎ ‎1.翻译并理解重点的句子作用。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默写文中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原句。‎ ‎ 略。‎ 1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