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

2019 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 考生须知: 1.全卷共三大题,18 题, 满分为 12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2.各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3.请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 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全卷书写 3 分) 一、积累(14 分) 1.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答案。(13 分) 妈妈和文文在江边散步。 文文 瞧,我们的城市多美呀! 妈妈 (笑)那你就背两句应景的诗吧。 文文 我想到了白居易的“ (1) , (2) 。” 妈妈 要是站在那叶小舟上,眼前的景象会让你想起什么诗句呢? 文文 王湾的“ (3) , (4) 。” 妈妈 看来诗歌没有白背哦! (指着草地里的标语牌)这标语怎么只剩一半了呢?“一花一草一木”三个“一”字连倒也雅致。你试试用三 个“且”字对下半句,提醒人们文明赏花。 文文 “(5)且 且 且 ”? 妈妈 (微笑,点头)不错,很押韵。 两人走到古城墙遗址边。 文文 咦,这儿是“攀跃”,上次在车站看到的是“翻越”,到底哪个“yuè"”字正确? 妈妈 两处标语都是提醒人们不要跨过阻拦物,你用“跃”和“越”组词不就能区别了吗? 文文 (忧然大悟)我知道了,应该“(6)把 改为 ”。 妈妈 (手机响,拿出看)你同学小涵的妈妈在家长群里发了条微信。 文文 (嘀咕)又晒娃! 妈妈 (念)“周日录了一所名校,今天又收到另一所名校的补录,虽然一波三折,过程煎熬,但普娃进了 牛校,诚惶诚恐,只有继续努カ,オ不会被碾成渣……” 文文 (噘嘴)妈,你给我念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是不是 (7) ? 妈妈 怎么会?妈妈也不喜欢她这种 (8) 的口气。 文文 那你也可以晒娃呀,你发张咱俩的合影呗。 妈妈 好!(合影。发送微信。) 我再发一句话应对她:“ (9) 。” 【答案】1.(13 分) (1)(2)示例: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每空 1 分,书写有误 不得分) (3)(4)示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每空 1 分, 书写有误不得分) 【解析】(1)---(4)考査学生的古诗词文默写能力。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空题,复习古 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 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解答过程: (1)(2)示例: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意诗中“莺”“燕” “啄”“阴”的写法) (3)(4)示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注意诗中“潮” “生”“入”的写法) (5)示例:且看且爱且护。(表达爱护花草的意思,最后一个字押韵。2 分) 【解析】结合对联字数、词性、结构、内容的要求,按照保护花草的主题,对出下联:且看,且爱,且护。 (6)把“攀跃”改为“攀越”,或者把“跃”改为“越”(1 分) 第(6)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同音异形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越”和“跃”都读 yuè,但意思不同, “越”本意是指木星起步的地方(即今钱塘江下游两岸地区),引申为经过,“跃”(1) (形声。从足,翟( dí) 声。本义:跳跃)(2) 同本义跃,跳也。——《广雅》涌趯(跃)邪阴。——东汉·班固《汉书·李寻传》。师 古曰:“趯字与跃同。”骐骥一跃。——《荀子·劝学》浮光跃金。——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攀越,读音 pān yuè,是汉语词汇,出自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在用兵 百越 时还修 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开凿了沟通 湘江 和 漓江 的 灵渠 。”,解释为攀登跨越。 (7)(你是不是)觉得我不如别人家的孩子?(2 分,意对即可) (8)炫耀(1 分,意对即可) 第(8)题【解析】此题考查结合语境正确使用汉语词语的能力。联系上文同学小涵的妈妈在家长群里发的 微信“周日录了一所名校,今天又收到另一所名校的补录,虽然一波三折,过程煎熬,但普娃进了牛校, 诚惶诚恐,只有继续努カ,オ不会被碾成渣……”,其中的连续被名校录取以及成语“诚惶诚恐”、流行 语“不会被碾成渣”的运用,明显有显摆的意图,其口气简直就是炫耀。所以选用“炫耀”最为恰当。 炫耀,读音为 xuàn yào,指从各方面(多指金钱、权力、地位等)特意强调自己(略带夸大自己,看轻别 人的意思)。泛指夸耀。 亦指刻意向他人展现自己认可的事物,从而获得别人的赞美与羡慕。例句:除非 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皇帝的新装》。【考点】理解型默写,对话题,诗歌对联,词语在语境下的 含义 (9)(3 分)分层赋分 第一层:不符合语境。(0 分) 示例:愿我家的孩子也考上理想学校。 第二层:理解语境,应对无误,但不巧妙。(1-2 分) 示例:我们认为孩子身心健康才是最大的成功。 第三层:理解语境,应对巧妙。(3 分) 示例:这是我家的牛娃。(再如“普娃普妈的普通生活。”“日常人生的小确幸。”)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诗歌默写、对联、词语、网络连接等知识和运用的情况。答题时应注意,结合平时 所学的诗歌和其他知识,按照不同的语境和要求,仔细分析作答。 二、阅读天地(52 分) (一)名著阅读(8 分) 2.从下列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分析其刺意义。(4 分) A.方鸿渐(《出城》) B.林之洋(《镜花缘》) C.周进((《儒林外史》) D.别里科夫(《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答案】【答案】 示例 1:方鸿渐。他是旧中国一个精神无处安放的读书人,他有读书人清高的一面,却买 了张假文凭,当了“洋博士”,“荣归故里”,自欺欺人。作者用揶揄的笔调,讽刺了方鸿渐的虚荣。这个人 物是现实生活中爱慕虚荣、思想空虚的伪知识分子的代表。 示例 2:林之洋。他在女儿国被迫入宫,缠足、穿耳洞,受尽折磨。作者借林之洋的遭遇,用悲喜杂揉 的手法讽刺男性审美标准对女性的野蛮压迫,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男权思想,表达了对女性的尊重与同情。 示例 3:周进。他六十多岁依然是个童生,受尽嘲弄和冷遇,仍执着科举。是一个备受压抑,苦苦挣扎 的老书生形象。周进在贡院里又哭又笑,丑态百出。作者借这个人物讽刺汲汲于富贵者,批判了科举制度。 示例 4:别里科夫。他永远把自己藏在套子里,包得严严实实,他害怕一切新生事物和自由思想,只有 对政府的告示禁令分外敏感,坚决维护。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胆小怕事、保守顽固的形象, 对现实社会的保守势力进行了讽刺与批判。 【解析】A 方鸿渐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小说《围城》的主人公,性格特征是:既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软弱, 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方鸿渐的思想性格,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 爱慕虚荣、思想空虚的伪知识分子的代表 。 B 林之洋:善良而多风趣的小商人形象。虽为商人,却从不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他待人诚恳、朴实, 很重情义。林之洋非常直率,因他的滑稽幽默,感到此人十分可爱。 C 周进:《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 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 稻草。 D 别里科夫;是契诃夫小说《套中人》(又名《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要角色,沙皇俄国时期社会中 层的一个小人物。他胆小怕事,却又爱管闲事,为人保守顽固,对社会变革极度恐惧,总是穿着一身大衣 将全身包裹起来,所以被称为“套中人”。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乱子来”。 本题考查结合人物形象赏析名著的讽刺艺术特点。答题时应注意,对小说人物做的事,对主要故事情 节要熟悉。分析人物形象和讽刺手法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 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3.巧妙的构思让情节引人入胜,从下列名著中选一部,结合故事分析作者的构思技巧。(4 分) A.《西游记》 B.《水浒传》 C.《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D.《基地》 【答案】示例 1:《西游记》。作者构思的巧妙在于:采用伏笔,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孙悟空借芭蕉扇被拒与 孙悟空之前降服红孩儿有关。设置悬念,如唐僧在黄风岭被妖怪抓住即将被煮,命悬一线,另一边孙悟空 正与黄风怪恶斗,孙悟空能否及时赶到令读者揪心。叙事的节奏快慢交替,重要的情节细细描述,无关紧 要的内容一笔带过,贴合读者的阅读期待。 示例 2:《水浒传》。作者构思的巧妙在于:人物故事相互关联、环环相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鲁 智深展示武艺引出林冲,再集中写林冲的故事。善用伏笔,如前有林冲结交鲁智深的情节,后来才有鲁智 深野猪林救林冲的情节。设置巧合,林冲因为大雪压垮栖身之所而夜宿山神庙,躲过一劫,恰好听到陆虞 候等人的密谈,便怒杀仇人,上了梁山。一众好汉齐聚梁山,但上山方式各有不同,富有变化,如林冲被 陷害,忍无可忍上了梁山,而武松则快意恩仇,手刃仇人后上了梁山。 示例 3:《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作者构思的巧妙在于:不断设置悬念,情节起伏跌宕,如哈利与伏 地魔争夺圣器“老魔杖”的过程一波三折,如同侦探小说,引人入胜。叙事中巧布疑阵,情节不断反转, 结果出人意料,如哈利最终才明白邓布利多在欺骗他,而暗中保护自己的人原来是斯内普。矛盾冲突激烈, 叙述节奏紧张,如伏地魔以哈利朋友的性命胁迫哈利,将哈利置于两难的处境中,故事扣人心弦。 示例 4:《基地》。作者构思的巧妙在于:小说的故事环环相扣,五个故事独立又关联,前面的故事为后 面的故事铺垫,一环套一环。叙事技巧高明,吸引读者参与情节的推理,如谢顿在审判中说出的内容,吸 引读者寻踪觅迹一步步揭开谜底,故事充满探索的趣味。每个章节用“银河百科全书”提供背景信息,激 发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名著构思的手法技巧。答题时应注意,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 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能够从表现主旨、情节安排、刻画人物、技巧方法等方面赏析作品的高明之处。 构思是写作活动和应用写作活动中承前启后的一个环节,对写作成果水平的高低有着重要作用。作者在孕 育和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在作者想象中形成的、贯穿着一定思想的关于 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总观念。又称“布局”。作答时,要结合作品的内容、情节、人物等要素,分析作者构 思的特点和好处。比如:《水浒传》继承与发展了中国古代小说与讲史话本的传统特色。故事构思极富传奇 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伏跌宕,变化莫测。每一故事的高潮,都紧扣读者的心弦。如“拳打镇关西”、“智 取生辰纲”、“宋江杀惜”、“武松打虎”、“血溅鸳鸯楼”、“江州劫法场”、“三打祝家庄”等等,数百年来一直 脍炙人口。但《水浒传》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而迎合群众的,而是紧紧围绕着“官逼民反” 这一思想,把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融合在一起。 (二)文学作品阅读(15 分) (一) 鸟 笼 非马 打开 鸟笼的 门 (选自《初中语文读本》) 4.凝视诗歌的形式,仿照示例,从加点的诗句中选择一处,品味诗歌分行的意味。(3 分) 示例:分行让“门”字凸显出来,吸引读者凝视这个字,让读者产生种种联想,丰富了诗歌的意蕴。这 道“门”仿佛一副枷锁,而“门”字中间的空白又像是广阔的天空,鸟儿在笼子里一定久久地注视过它, 眼中满是向往与绝望。 【答案】示例 1:诗歌的分行和跨行,让“走”字独立成段。凝视这个字,“走”字四周皆空,与笼子里的 狭小形成对比,让人想象鸟儿挣脱牢笼,飞向天空的样子,也许翅膀有些僵硬,也许飞行的姿态不够完美, 但投向自由的心情如此急切。“走”字四周的宽广空间也让联想的时间延长——人一直注视着鸟儿飞走的过 程,在久久的凝望中体验鸟儿重获自由的欣喜。 示例 2:诗歌的分行,让“鸟”字独立成段。在对前一句“把自由/还给”的期待中,“鸟”字凌空而出, 无羁无绊。凝视这个字,让人产生联想:得到自由的鸟儿会怎样?是呼吸自由的空气,张望四周,还是梳理 羽毛,准备振翅飞向自己的天空?读者内心的欣喜与鸟儿一般,不禁也想到,自己是否也该挣脱羁绊脱笼 而去。 示例 3:诗歌的分行,让“笼”字独立成段。在前一句鸟得到自由之后,带领读者把目光从远飞的鸟身 上收回,落在“笼”字上。凝视这个字,鸟去笼空,孤孤单单,仿佛满是失落,但转念一想,把自由还给 鸟儿的同时,笼子不也获得了解脱吗?不知鸟儿是否回望过笼子,但当“鸟”与“笼”打破了囚禁与被囚 禁的关系,“自由”在彼此间传递。诗歌给人以哲理思考,让人生出许多感慨。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分行的艺术魅力,抓住单字独立成段的妙处分析即可。本题考查赏析新诗 诗歌分行 的意味。 答题时应注意,诗歌分行,可以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 诗行运用省略、跳 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 。结合诗句分析作答。诗歌有缤纷的意象,幽深的境界。有时,为突 显深意或言外之意,强调某个词或某句话,而令其单独成行,造成放大、突兀的效果。“门、走、鸟、笼” 四个字单独成行, 引发人们的思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比如:“走”字四周皆空,与笼子里的狭小形 成对比,让人想象鸟儿挣脱牢笼,飞向天空的样子,也许翅膀有些僵硬,也许飞行的姿态不够完美,但投 向自由的心情如此急切。“鸟”字凌空而出,无羁无绊。凝视这个字,让人产生联想:得到自由的鸟儿会怎 样?读者内心的欣喜与鸟儿一般,不禁也想到,自己是否也该挣脱羁绊脱笼而去。 【考点解析】 诗歌的分行艺术 诗歌的分行艺术 诗是分行的,但分行的一定是诗吗?显然不是。 在这点上,古典诗歌可谓做到了极致:以四字、五字或七字为一行,行中有调,行尾有韵。但是,当 古诗碰到现代文明,当格律遭遇现代意象,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打破这种束缚,新诗出现了,但同 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现代诗该如何分行?分行的艺术是什么? 当我们读完一首诗,发现这些文字并无诗意,合成一段话甚至还不如散文,分行就会成为一种原罪, 成为被人嘲讽的对象,如“诗是分行游戏,会敲回车的都是诗人”。可见,分行是对诗的高级礼遇。 下面就概括几种常见的诗歌分行原则,并举例说明。 1.自然分行 这是常见诗分行方法,如果处理得当,则可能伴随着较强的节奏感,甚至是韵律。 诗的散文化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从相对自由(古体诗),到极度规整(近体诗),再到逐步松散(词, 小令),最后彻底解放(白话诗)。古诗善于唤起感受,新诗善于唤起沉思,而沉思的叙述往往是缓慢的, 渐进的。 《十六岁的花季》(节选) 作者:席慕蓉 但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 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 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 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 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 这样的句子,缓慢推进,富有诗意。 《枯水期》(节选) 作者:二胡 我知道那些叶子会有一天返回枝头 萎顿的花朵抱紧嫩蕊,守住温度 河水清浅,荻花苍白,出嫁的女子容颜冷俏 抬抬脚就能涉水过河,坐上花车 无格律化的自然分行,却每句都耐人寻味,诗意浓浓。 2.为达“意”而分 诗歌有缤纷的意象,幽深的境界。有时,为突显深意或言外之意,强调某个词或某句话,而令其单独 成行,造成放大、突兀的效果。 《地球仪》 作者:非马 等 把地球 拨得 呼呼转的 手 停歇 我 指故乡 给你 看 仅举一处,“等”独立成行,凸显出对故土的思念。 《雾都风云》(节选) 作者:大月亮 这里的任何 一座山 山高不高 不得 而 知 “知”独立成行,引发人们的思考,想到雾霾。 3.为“精炼”而分 诗歌的文字精炼, 有时让人感到困惑,甚至晦涩难解,这源于诗歌的跳跃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 明白诗歌分行艺术,这是诗独有的特性。 《雨巷》 (节选) 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缺口》(节选) 作者:远山晴空 风不停地大声警告,小心 路上的沟壑,不会宽容伤心的眼泪 鸟雀在隐匿的地方发音,泄漏 关于月亮听到的秘密,星子很乖 指认密林出口的小径 其中的“独自,悠长,小心,泄露,星子很乖”,不仅属于本行,延长诗意,还属于下一行,起承接作 用,既节省了笔墨,又让诗句更有内涵。 4.为音乐美而分 诗歌词藻优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之朗朗上口,诵之声韵萦耳,思之其妙无穷。动人的旋律往 往也得益于诗歌的分行。 《再别康桥》(节选) 作者:徐志摩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2/3/2/3 的节拍和“摇、草”的经典隔行押韵,让恰当的分行体现的淋漓尽致。 《雁南飞》(节选) 作者:晴可尔 飘飞 的女儿红 陈酿 千古绝唱 雁南飞 雁南飞 雁 南 飞… 以这样的形式结尾,和内容很融洽。如果吟唱,意味深长,算是诗的升华。 5.为结构美而分 匀称的结构给诗增添不少色彩。大抵来说有两种:一是由于排列的整齐,体现“建筑美”;二是排列的 错落有致,具有“参差美”。“建筑美”来源于诗,“参差美”来源于词,但都不是古典诗词的翻版,是继承 与创新。 《采莲曲》 作者:朱湘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拌,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拍轻, 浆声应答着歌声。 这样的节奏,这样的排列,整首诗的章法读起来就跟我们划着小船在水中采莲一样。 《在塑像前》 作者:阿红 于是 在他流血的地方,立起—— 一 尊 生 命 的 塑 像 清明节 花花花花花 一字一顿的立排,给人一座完整塑像的形象感。 《落叶》(节选) 作者:黑子 此时,我猜父亲戴着老花镜 捻着书页,慢慢的 边读边瞌睡 母亲提醒他不如躺下 直到读完有枫叶的章回 他才合上书 如果不分行,则表达过长,失去诗体。相反经过作者的分行,诗意和深度有了。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 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当然,我们不提倡玩文字游戏,但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最后再举一个反面例子。 例: 沉睡中的村庄/洪亮 你就这样 赤裸着 跳进我的梦里 没有任何的铺垫 这个时代 不需要契约 夜色仓皇失措 掩饰了白日的端正 我们在黑暗中 互相摸索 怀着满腔怒火 唾弃着古今中外 所有的 一切。 这是作者的原诗,我们看一看只加标点符号以后的效果: 你就这样赤裸着跳进我的梦里,没有任何的铺垫。这个时代,不需要契约。夜色仓皇失措,掩饰了白 日的端正,我们在黑暗中互相摸索,怀着满腔怒火,唾弃着古今中外所有的一切。 在古代,多少庸人掌握了格律那一套,往里填字,就想混成个诗人,和现在利用分行,把形式作为掩 体,冒充诗人如出一辙。 每首诗都有一个契合它的分行,需要诗人去感受和发现。这基于一个人长期的诗歌训练所养成的艺术 直觉。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考点】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歌意境,感悟诗歌的特点,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二) 除 法 周锐 一个房间里有一个人和十二只蚊子。 十二只蚊子咬一个人。 12÷1=12 这个人觉得吃不消。 他就又去找一个人到这房间里来。 十二只蚊子咬二个人。它们分成了二队。 12÷2=6 人觉得比原先好受一些了。 但还可以更好受一些。 这二个人又找来第三个人。 12÷3=4 好极了,再找第四个。 12÷4=3 第五个人跑来了。 12÷5=? 大家叫第五个人别进来,因为这样蚊子不好分了。 但第五个人硬要进来。响起“啪啪”声。第五个人打死了二只蚊子。 10÷5=2 OK,这下好分了。 大家正高兴,又听“啪啪”声,第五个人又打死了二只蚊子。 8÷5=? 又不好分了。 大家觉得第五个人老是添麻烦,就齐心合力地把他赶走了。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 5.第五个人被赶走了,他会怎么想?请写出他的内心独白。(3 分) 【答案】 5.这些人真是不可理喻,为什么不齐心合力把蚊子打死,而是忍受蚊子的叮咬呢?难道平均分担 比彻底消灭蚊子好吗?这是怎样的逻辑呀!我是来解决问题的呀,反而把我赶走!呜呼,哀哉!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相对应的情节内容,体会人物心理感情的 变化,要结合前后文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按照人物的口吻语气,合理推测。 第五个人被赶走了 ,原 因是他不断地打死蚊子,造成其余四人所谓的“除法”运算麻烦不断,为了做到一人一只蚊子,把他赶走。 第五个人内心肯定不可理解,并对其余四人的想法做法感到诧异,从忍受蚊子的叮咬、反常的逻辑、解决 问题等角度推测人物心理。 6.对于小说的标题“除法”,你有哪些理解?请简要闻述。(3 分) 【答案】6.标题“除法”照应文中平分蚊子时的多个除法算式;除法指人的计算行为和过程,表现人斤斤计 较的心理,揭示了自私自利的本质;除法指赶走第五个人,除掉实干家的方法,讽刺求平均、推卸责任思 维的荒谬。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综合分析在全文中的作用,从新颖、线索、刻 画人物、概括中心、总领全文等角度结合内容分析。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从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 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几个角度考虑。 小说的标题“除法” ,概括 平分蚊子时的多个除法算式 , 指 人的计算行为和过程 ,房屋里的人平均分蚊子的主要事件,深层含义是: 表现人斤斤计较的心理,揭示 了自私自利的本质,讽刺求平均、推卸责任思维的荒谬。 【考点解析】 标题含义答题技巧 标题含义答题技巧: 1、命题角度一: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 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2、命题角度二:为什么设这个标题 一般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行文结构和中心主旨这三个方面作答。 3、命题角度三:标题和内容的关系 答题时多从思路、从内容、从中心着手,要善于发现潜在的命题点,挖掘出命题中的表层与深层含义。 4、命题角度四:更换标题好不好或哪一个合适 ①确认回答题干。回答用语用“好” 或“不好”,“行”或“不行”。 ②联系文章中心。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找那些能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 语句,含义较深、富含哲理的句子等,看中心与标题的关系,如紧扣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形象地 表现中心等。 ③比较置换者优劣点。比较时主要从语言特点、技巧、风格、中心联系的紧密与否、结构安排上的合 理与否上回答合乎主题与否,当然,回答时不一定面面俱到。 四、答题模式 1、含义类: ①表面义与真实义 ②指代义、引申义、象征意义等 ③一语双关,双重含义 2、、意蕴类 ①文中具体意思(表层义) ②与主题相关的意思(深层义) ③对揭示主题,塑造人物等作用。 3、小说标题作用 (1)①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点名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②突出小说主题。 ③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 (2)以物件为题:①结构线索,文章结构严谨,②设置悬念,引发联想。③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 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 (3)以人物为标题:①突出人物形象,②暗示故事情节,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4)以形象特征为标题:①铺开情节,呼应细节,②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5)以事件为标题: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②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6)以问题为标题:①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4、标题优劣类(更换题目) ①这个题目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的作用。 ②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某个人物形象。 ③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文章的某个主题。 ④替代的题目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7.小说中的“蚊子”让你想到上文《鸟笼》中的哪个意象?为什么?(6 分) 【答案】7.示例 1:小说中的“蚊子”让我想到诗歌中的“鸟笼”。蚊子和鸟笼一样,都有超越具体事物的 丰富意蕴,承载各自的寓意,两篇文章虽然短小,但都通过这样的文学形象来丰富主题。 示例 2:小说中的“蚊子”让我想到诗歌中的“鸟笼”。蚊子看似是烦恼与痛苦的原因,但真正让人痛 苦的是转嫁痛苦的自私想法;鸟笼看似囚禁了他人,实际上也囚禁了自己,真正让鸟儿痛苦的是囚禁鸟的 人。“蚊子”和“鸟笼”都让人审视人性的弱点。 示例 3:小说中的“蚊子”让我想到诗歌中的“鸟笼”。蚊子和鸟笼都是作品思想的载体,阅读文学作 品要品味这些形象的丰富内涵。各种文学形象也要相互关联,进行积累,行成一个文学的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和比较意象。答题时应注意,“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 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传达于作 品中,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结合文章诗歌的具体内容,比较区别 “蚊子”和“鸟笼” 的异 同点。从两个意象代表的意义,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蚊子和鸟笼一样,都有超越具体事物的丰富意蕴, 承载各自的寓意,都让人审视人性的弱点。 蚊子看似是烦恼与痛苦的原因,但真正让人痛苦的是转嫁痛苦 的自私想法;鸟笼看似囚禁了他人,实际上也囚禁了自己,真正让鸟儿痛苦的是囚禁鸟的人。 【考点解析】 文学作品中意象的作用 文学作品中意象的作用: 1、所要表达的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 2、有空白留意增加了诗的张力性。 3、避免与当时的政治发生冲突。 4、确立篇意。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和怎么写,梳理好思路,以至不会东一笔西一笔乱写(每个小节里还 可以有小的意象加细内容,让读者更感觉身临其境)。 诗歌创作为什么要用意象?意象在诗中究竟起什么作用? 前面说过,在以象寓意的纯意象诗中,意象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在直抒胸臆的点缀性意象诗中,意象是作为情思的装饰和诗美的印证。那是分析诗的情思、意象和语言三 要素的关系得出的判断。如果从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出发,则可能对意象的作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纳。 寄情于物,赏心悦目 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如果诗意对于人生是一种精神的维生素。若诗人想要把某种维生素提供给读者,他不必提供维生素的 纯各类补品药剂,而可以用提供含有维生素的苹果、橘子等的水果这一方式。因后者色香味形俱佳,口感 更好,使阅读过程成为一个充满愉悦的过程,让读者更好的吸收。 意同象异,各见其趣 借助各自的独创性的意象,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 如果诗人要把同一种维生素提供给读者,他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水果及其不同的组合方式提供,而不 至于有雷同之感。 譬如爱情诗,其实古今中外所有的爱情诗都是同一个主题,无非是“我爱你”,“真的好想你”一类的 中心内容,同样的主题,爱情诗却永远也写不完。这正是因为意象选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爱情诗,呈现 出不同的艺术气质、艺术魅力。 主题朦胧,意绪无穷 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婉转得代抒代言。所谓的“言不尽意,立象尽之”就是这个意思。达 到许多繁琐的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古人所谓的“诗无达诂”,主要就是 指这类有此效果的诗。 采用意象这种写作手法,可以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使诗的主题多义和不确定, 读来更回味无穷。这就好比诗人要把维生素提供给读者,而由于维生素多种多样,除了已知的,可能还有 若干未知的,难以逐一辨析,于是诗人索性把一篮多维的水果奉献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文字有狱,取象而避 在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时代,诗人想要倾诉对社会阴暗面的一腔义愤,又不致于以言获罪被割断喉管, 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借助意象,作委婉的表达。《毛诗正义》也曾记载过这么一句,“见今之失,不敢斥言, 取比类以言之。”“取比类”就是取意象。 如果某种维生素或别的什么药物是这个时代所忌讳的,有心匡时救世的诗人,无奈之中只好出以一些 隐含这些药剂成分的水果。其疗效虽然可疑,但总还是聊胜于无,至少也使诗人的良心稍安吧。 不肯殉葬,寓意于象 给诗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与社会政治保持一定距离。采用意象可以避免作者因为当时对某一社会现 象或人物判断上的失误,后来社会或人出现了改变,而使作者尴尬,使作品成为殉葬品。简单通俗的说就 是,也许作者写的这篇文章当时是赞叹某个社会(或人)的,而在不久之后,该社会(或人)变成了反面 题材。由此,之前作者的这篇文章就会陷入尴尬,这个时候,哪怕是再好的文章也会成为殉葬品。可见意 象达到了回旋的作用。 如果诗人是要把某种精神的维生素提供给读者,(这种维生素在诗人写作时是被看好的,)后来因为各种原 因被认为是无益甚至有害的。若采用诗的意象,就可以比作只是提供过含有这种成分的水果,所以就不必 为之付出代价。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4 分) ▲本文共 15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 分钟 (一) 任正非的传播课 任正非今天接受记者采访,赢得满堂喝彩,有评论称 521 是任正非日。这次访谈,让世界见证了华为 不再只是中国的卓越企业,而是世界级的领袖企业。作为一名传播学者,我不能从政治学、经济学、外交 学等领域解读他的谈话,只能从传播学角度谈谈我的思考。 任正非的访谈,其实是给中国与世界上了一堂传播课——不仅传达出政治胸襟与商业智慧,而且表现 出极高的传播水平。 无论是特朗普的美国利益第一,还是中国网民的“奉陪到底”,爱国,都是这场舆论战的制高点。在 这个时节,在中国舆论场,一切对中国产品的冷嘲热讽都不招待见;一切遭受打压或忍辱负重或奋起抗争 的企业,都会被视为民族英雄,这非常好理解。 舆论战最重要的,不是打击敌人,而是争取朋友。舆论战的功能,不是消灭敌人,而是分化敌人与孤 立敌人。口水是打不垮敌人的,可以直接打垮敌人的东西,在军事上是武器,在经济上是产品。把敌人扩 大化,就是帮助敌人扩大力量。 所以,任正非很清楚:“大家要骂就骂美国政客,这件事不关美国企业什么事情。”任正非甚至高调 感谢美国公司,宣称美国企业和华为是同呼吸共命运的。这样把美国和美国政客分开,把美国政客和美国 企业分开,这就是最大化地孤立敌人与争取朋友。 苹果、谷歌不是我们的敌人,美国公司不是我们的敌人,美国人民更不是我们的敌人。正如日系车不 是我们的敌人,日本企业不是我们的敌人,日本军国主义及其鼓吹复活者,才是我们的敌人。 任正非坦诚自己家人现在还在用苹果手机,发挥了意见领袖卓越的引导作用。没有人会怀疑任正非的 爱国主义,换了别人,可能就不敢这样说,或者说了也不起什么作用。好的意见领袖一句话,有时候赛过 一千篇社论。 商业传播与政治传播不同。可口可乐公司卖产品给消费者之前,绝对不会问你信奉基督教还是伊斯兰 教,无论是支持特朗普还是希拉里,你只要付钱它就卖。 任正非把政治和商业分开,把爱国和商品分开。他非常清楚:如果中国人买华为就是爱国,不买就是 不爱国,那么欧洲人、美国人买华为怎么解释?我们希不希望全世界都来买华为产品? 华为公司是中国企业,但华为手机是世界产品。只有中国人买华为,不算胜利。让更多的外国人买华 为,才对中国公司有益。把产品与爱国脱钩,是传播大智慧。 最受欢迎的英雄形象之一就是“自信得有点谦虚”。过去太多这样的形象,要么太自信——自信得狂 妄;要么太谦虚——谦虚得做作。 任正非一方面非常自信:“美国政客目前的做法低估了我们的力量,华为的 5G 是绝对不会受影响,在 5G 技术方面,别人两三年肯定追不上华为。” 另一方面非常清醒:“美国科技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很多小公司产品超级尖端,但是在 我们的行当上(5G),我们做到了前列,但是整体国家而言,我们和美国比,差距还很大。” 中美贸易战有四个舆论战场:中国舆论场、美国舆论场、中美之间的第三舆论场(中美间舆论场)与 国际舆论场。每一个舆论场的功能、目标与策略都是不同的。 像任正非这样的表达:“虽然我们与美国有冲突,但最终还要一起为人类做贡献”,在国际舆论场就 比特朗普的格局高,得分多。 对于特朗普来说,他最核心的舆论场是美国舆论场。他最怕的不是中国网民的反美情绪,而是美国人 民的选票。他到处在国际舆论场制造美国的敌人,恰恰就是要在美国舆论场激起同仇敌忾。 特朗普推特治国,就说明传播是特朗普的最重要武器。跟美国打贸易战,就不能只在政治、经济与外 交领域,专家就不能只是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与外交学家。当务之急就是要搞清楚特朗普舆论战的传播策 略与舆论方法。用传播的方法对付传播,用舆论的方式对付舆论,有时候不只是事半功倍,甚至是四两拨 千斤。 (本文 5 月 22 日上午下载于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注释】 ①新闻背景:5 月 16 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宣布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未政 府许可向华为供货。5 月 21 日,美国商务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给华为及其合作伙伴 90 天的临许可,将 封堵令推迟执行 3 个月,5 月 21 日上年,75 岁的华为公可创始人兼总故任正非接受国内媒 150 分钟的采访, 对美国禁令、5G、知识产权等热点话题进行回应。 ②“推特”是一种个人社交平台,类似于微信。 8.在作者的分析中,任正非对媒体的回应包含哪些传播智慧?请简要概括。(4 分) 【答案】 8 任正非努力分化敌人,增加朋友;他将商品与爱国分开,保证商品的销售不受爱国情感影响; 他在关键时刻发挥自己作为意见领袖的作用;他的谈话显得既自信又谦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他在不同 的舆论场里运用不同的策略,争取更多人的支持;他用传播的方法回应传播的战争,非常有效。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 筛选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 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 作为一名传播学者,我不能从政治学、经济学、外交 学等领域解读他的谈话,只能从传播学角度谈谈我的思考 ”一句,强调本文的立场是强调传播学的重要性, 重视传播学在中美贸易战中的作用。先后有:开头强调从传播学角度谈思考,对于任正非的谈话和朗普善 于运用“推特”,完全用传播学分析。任正非对媒体的回应,不仅传达出政治胸襟与商业智慧,而且表现出 极高的传播水平。 “大家要骂就骂美国政客,这件事不关美国企业什么事情”: 把 美国政客和美国企业 分开,最大化地孤立敌人与争取朋友 ; 任正非把政治和商业分开,把爱国和商品分开: 让更多的外国人 买华为,才对中国公司有益。把产品与爱国脱钩,是传播大智慧; 任正非一方面非常自信,另一方面非常 清醒; “虽然我们与美国有冲突,但最终还要一起为人类做贡献”:在国际舆论场格局高,得分多。 9.阅读新闻要了解立场,请结合文本信息,分析本文的立场。(3 分) 【答案】9.本文的立场是强调传播学的重要性:文章在开头声明,本文从传播学角度谈思考;对于任正非 的谈话完全用传播学分析;文章认为特朗普善于运用“推特”,将传播学作为重要的治国手段,因此,文 章结尾呼吁要重视传播学在中美贸易战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作者的立场观点。答题时应注意,立场观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 张和表示的态度。论点的提取方法有多种,表述往往是一个判断句,是明确表明观点态度的句子。 本题考 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 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10.从这篇文章看,作者的传播水平如何?结合内容分析。(4 分) 【答案】10 从传播的行为来看,作者抓住热点,及时发布评论,突出个人微信公众号,品牌意识强。从传 播内容来看,作者运用传播学的知识分析热点事件,给人启发,让人信服,树立了严谨专业的形象。从传 播意图来看,作者不断强调传播学的价值,是对自己专业的很好宣传。从传播效果来看,本文短时间内阅 读人数众多,读者反馈很好(“在看”人数多),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所以,本文作者的传播水平很 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传播水平 。答题时应注意,作为一名传播学者,只能从传播学角度谈谈对 任 正非接受记者采访的思考,从新闻的时效性、热点事件、专业角度、反馈效果几方面分析作答。本文属于 新闻题材,要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分析评价。 传播的行为:抓住热点,及时发布评论,品牌意识强。传播内 容:运用传播学的知识分析热点事件,给人启发,让人信服,树立了严谨专业的形象。传播意图:强调传 播学的价值。传播效果:反馈很好。 11.你认为这幅图适用于下面哪个情境?请简述理由。(3 分) A.某眼镜店的促销广告 B.某校主题班会“爱护眼晴,拥抱光明”的海报 C.某学生《关于我校学生用眼卫生调查报告》的封面 D.某教育专家《解决“短视”问题,请为孩子减负》的讲座 (摘自《光明日报》2019 年 5 月 19 日第 6 版) 【答案】 示例 1:这幅图三次出现“眼镜”的图案,具有很强的商品提示作用。该图传递近视高发的信息, 强调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能体现眼镜店的人文关怀,有助于眼镜促销,所以这幅图可以用于眼镜店的促销 广告。 示例 2:这幅图中字号最大的内容表明了国家卫健委对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视,班队课的主题正是 保护视力,用这幅图做海报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有很好的教育宣传作用。 示例 3:这幅图反映了全国青少年近视眼防治的迫切性,与学生的调查报告主题一致。以这幅图为封面,将 这个调查报告放在了更大的背景中,使这个报告更有深度和意义。 示例 4:这幅图介绍了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学业负担过重,这一信息来源权威可信,与讲座 的主题切合,是非常有力的佐证材料。 【考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见解表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图表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图表题一般是给出一幅图表,要求考生能根据图表中的 有关信息,对题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对应四种宣传的需要, 提取信息作答。图文转换综合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语言的概括能力,图中主要信息有:全国儿童 青少年一半以上近视,情况严重不容忽视,列举导致近视的几大原因,高中学生高度近视严重。A.某眼镜 店的促销广告:图中强调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有助于眼镜促销; B.某校主题班会“爱护眼睛,拥抱光明” 的海报: 用这幅图做海报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有很好的教育宣传作用 ;C.某学生《关于我校学生用眼卫 生调查报告》的封面: 与学生的调查报告主题一致,更有深度和意义; D.某教育专家《解决“短视”问 题,请为孩子减负》的讲座; 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学业负担过重,这幅图是非常有力的佐 证材料 。 【考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见解表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四)古诗文阅读(15 分) (一) 12.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4 分) 【答案】 示例 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 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 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 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 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 一起。《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 飘扬。 示例 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 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 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 磬音,参悟禅意。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的赏析和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三首诗,理解各 自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情感,然后比较分析作答,分析内容相同之处的理解要在理解两首词的 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的基础上完成。分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 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 枕 石 高攀龙 心同流水净, 身与白云轻。 寂寂深山暮, 微闻钟磬声。 竹 里 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 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 运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通 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 《枕石》写 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 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 《竹里馆》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题破山寺后禅院》 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 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 强,艺术上相当完整 。 【考点解析】比较鉴赏示例(比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 比较鉴赏示例(比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 (一)对形象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和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 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试题分析: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 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 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 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 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 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 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 情。 (二)对语言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 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试题分析:两诗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作者都是迁谪失意的人,都以山作为描写的背景。然而, 它们所反映心情却不同,表现手法及其意境风格也是迥然各别的。李德裕登临北眺,主要不是为了怀念乡 土,而是出于对政治的向往与感伤。“独上高楼望帝京”,诗一开头,这种心情便昭然若揭;因而全诗所 抒之情,和柳诗之“望故乡”是有所区别的。“鸟飞犹是半年程”,极言去京遥远,深深透露了依恋君国 之情。同在迁谪之中,李德裕的处境和柳宗元也是不相同的。柳宗元在柳州,毕竟还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长 官,只不过不加重用而已。但尚有北归的可能性;否则他就不会乞援于“京华亲故”了。因此柳诗开头运 用“尖山似剑”这一比喻,表达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 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末句则着一“望”字,虚写置身峰头来收束全篇,既表现了 对故乡思念,更表现了希望“京华亲故”作为援手的急切期待。而李德裕是被弃置崖州,历史的经验,现 实的遭遇,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必然会贬死在这南荒之地,断无生还之理。诗中“百匝千遭”的绕郡群 山,不正成为四面环伺、重重包围的敌对势力的象征吗?人到极端困难、极端危险的时刻,由于一切希望 已经断绝,对可能发生的任何不幸,思想上都有了准备,心情往往反而会平静下来,不诅咒这可恶的穷山 僻岭,不说人被山所阻隔,却说“山欲留人”,正是“事到艰难意转平”的心理的反映。诗中没有抒写政 治的愤慨,迁谪的哀愁,语气优游不迫,舒缓宁静。然而这一语气之中,包孕着诗人无限的忧郁与感伤。 【参考答案】 (1) 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希望“京华亲故” 作为援手(帮自己一把,使不至于葬身瘴疠之地)的急切期待。 小结解题要领: (三)对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试题解析: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比较鉴 赏要求一是求同,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 “暮犹怕热”,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 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前人评价这两首诗,说前者表达的是“迟暮之伤,沉沦之痛,触物皆悲”,后者表达的则是“咏柳而 贬美人”。请指出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相同点:都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柳》诗借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来 抒发诗人身世之感,寄托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之感;而《垂柳》诗则借体态轻盈、翩翩起舞、风姿秀出的 垂柳,来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 不同点:《柳》:对比,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垂柳》:“绊惹”二字, 把垂柳写活了,垂柳有意撩逗着春风,这是拟人手法;“世间谁敢斗轻盈?”是反问,显示了垂柳恃美而 骄的神情。“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系用典、楚王、江畔种柳,随意为之,争宠斗艳的宫 女们心目中却成了了不起的大事,嫔妃们为使腰支也象垂柳般纤细轻盈,以此讽喻竟相争宠的大臣们。 小结解题要领: (四)对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试题解析:这道题要求是把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的课外诗句与课本所学诗句进行对比。题中点明了对比 内容和对比点,词句中,我们由“自许封侯万里,有谁知”可知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未能实现, 从“鬓虽残,心未死”可知作者虽烈士暮年,但壮心不已。诗句中,“空自许”说明壮志未酬,下句“衰 鬓已先斑”说明年已老大,两相对比表达的是一种悲愤心情。再结合陆游的身世,表达感情的同异便很明 显了。 【参考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 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 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二) 13.下面这则短文的顺序己被打乱,请按正确句序排列。(2 分) ①王亦学之。②有人向张华说此事。③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④歆蜡日 尝集子任燕饮。⑤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答案】⑤ ④ ① ② ③ 【解析】本题出得极富创造性,表面考查句子顺序排列,实则考查文言小说行文的逻辑顺序,即小说的结 构、作者的思路。文段讲述王朗推崇效仿华歆的故事。共五句话,小说背景⑤“王推华”---开端④(时间、 人物、事件起因)--发展(①“王学华” ②“人告张”)---高潮、结局③“张笑王”。因此顺序为:⑤ ④ ① ② ③。【译文】王朗常常在见识器度方面推崇华歆.华歆在蜡日这天曾召集子侄们设宴饮酒,王朗也效仿他这 样做.有人向张华说到这事,张华说:“王朗的学华歆,都学的是些皮毛,越学与华歆的差距就越大。” 【考点解析】 《世说新语》之《德行》章之第 12 篇简介 《德行》是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第一章,记述了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认为值得学习、可以 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的美好道德品行。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 时的道德观。 12【原文】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①。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②。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 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③。” 【注释】①王朗:字景兴,汉末为会稽太守,人魏后官至司徒。识度:识见、气度。②蜡(zhà):祭祀 名,古代一种年终祭祀,在十二月合祭万物之神。燕:通“宴”。③形骸之外:指表面的东西。形骸:指人 的身体。 【译文】王朗常常在识见和气度方面推崇华歆。华歆曾经在蜡祭那天把子侄聚到一起宴饮,王朗也学 他的做法。有人向张华说到这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是学些表面的东西,因此距离华歆越来越远。”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三) 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 散走,其结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②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 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乃诣河阳,归其母。继 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④以自资。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 进士,殿试第四。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 为之婚嫁。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杜祁公衍:杜行,別称祁公,北宋名臣。②适:女子出嫁。③重橑(lǎo):房屋重叠处的夹层。④ 佣书:受雇抄写书札。 1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父早卒.,遗腹生公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 B.会.山水暴至闻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D.尝.至济源 尝.贻余核舟 【答案】 14.D 【解析】 14.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从分析语法结构入手解释词义。有些词在不同的语 境中,不但意义不同,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也不同,如能明确它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有什么语法功能。A: 父早卒:去世;卒获有所闻 :最终,最后。 B:会山水暴至:适逢,正赶上;多会于此 :聚集,汇集。 C: 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 :认为; 而忠信以为宝 :把它当作。 D 项相同,意思都是曾经,故选 D。 【考点解析】 一词多义----卒、会、以为、尝 卒 1. 兵:士~。小~。兵~。 2. 旧称差役:走~。 3. 死亡:病~。生~年月。 4. 完毕,终了:~岁(度过一年)。~业(毕业)。 5. 终于:~胜敌军。 会,多音字,有多种含义。常用来表示聚合、聚拢集合:如会议,会计等,也表示彼此见面、付钱、理解、 能或善于、时机,也表示领会、执领等意。〈动词〉(1)(会意。从亼,曾省。本义:会聚)迁客骚人,多 会于此。——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副词〉 (1) 必然,一定。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古乐府《孔雀东南飞》长风破浪会有时。——唐· 李 白《行路难》<连词> 相当于“与”、“同”、“和”上遣侍郎马尔泰会 查郎河按治, 于义坐夺官。——《清 史稿·刘于义传》。(2) 恰巧,正好,适逢 会天大雨。——《史记·陈涉世家》会其怒。——《史记·项 羽本纪》 以为读音 yǐ wéi,指作为,用作;“以之为”的省略形式;犹言让他(她)做;把它作为;犹而为,而成; 以,而,连词;犹已为,已是;以,通“已”。通常在口语之中,“以为”作主观动词使用,意为按照自己 的想法事物会如何发展,但最后并没有如此。 尝尝读作 cháng,本意是指伸平舌头接纳食物,引申义是辨别食物滋味,品评食物质量,该文字在等《礼记·曲 礼》和《汉书·礼乐志》文献均有记载。<副>曾经,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唐·柳宗元《游黄 溪记》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宋·王安石《伤仲永》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 哉?——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5.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行。(4 分) 【答案】15.示例 1: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但与 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杜 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一段佳话。 示例 2: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十五六岁, 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 他的人。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杜衍超越常人之举, 令人感佩。 【解析】1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或者通过对人物描写 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从几个侧面总结。 概括人物形象要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结合具体的写人方法,抓住抒情、议论语句,用准确的词语写 出人物身上的品质、精神方面的特点。 杜衍的家庭和经历非同寻常, 他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 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 。充满传奇色彩: 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 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富贵后还能以德报 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 。从中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命运多舛 、 天性纯良、善良仁义。 【考点解析】 批注 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 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 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批注方法: 一、批注符号的作用:“~~~”波浪线(也叫曲线)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 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疑 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二、写感想式批注 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我们要求 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 如学生在读了 《送东阳马生序》的第一段后写下这 样的批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因为他能经受得恶劣的环 境的考验。现在正值冬天,这几天所处的环境有点和书中的环境相似,但我有时候却想打退堂鼓,看来只 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方为人上人啊!” 还有学生在读到《五柳先生传》之后,在末段作了如此批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曾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多么旷达的胸怀,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写出那么多闲适清新 的田园诗。正如《饮酒》中所“说心远地自偏”。如果一个人心中有市俗的尘埃,就一定不会有“悠然见 南山”的惬意。” 这些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的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一根敏 感的神经,这对于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真可谓是一石二鸟啊!如果坚持这样的读下去,我们想信学生一定 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质疑式批注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 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 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适合于各 类学生各类文体。 如学生在《星星变奏曲》中作出这样的批注:“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这是什么意思?”,还有学生在《敬 业与乐业》中作出了如下批注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 生在这一句话旁边(“我信得过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 作出了这样的批注:“我觉得作者说的不对。照他这么说全世界的人价值都一样,我们就没有必要说实现 自己的价值了,反正无论做什么价值都一样。” 瞧,他对作者的这句话产生了怀疑!正是因为有了他的这个批注,才让我们的课堂辩论有了源头,从而 争论得热火朝天。现在我班的学生基本上都会用这种阅读方法,随时随地提出疑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问题越来越深,价值也越来越高。这种批注为我的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 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四、联想式批注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 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注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如学生在《雨说》的第一段作出如下批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做得多么准确,其实第一段就是这句唐诗的诠释和改写。 还有的同学在《敬业与乐中》中“坐这山,望那山”旁边作了一个批注“得陇望蜀”,多么细致!也有 人在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旁边作出这些批注“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 “月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 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由此句诗引发出这 么多的联想,一下子想到了这么多悲秋的诗句,他们能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做到触类旁通,真正的把知 识学活了,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能力。这种课内牵一发课外动一身的做法又何尝而不为呢? 五、评价式批注 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就应该允许并提倡他们对阅读作出或褒或贬的 评价。这样的阅读方法在诗歌里经常用到。他们往往在品味了诗词以后,会对部分诗词作出评价式的批注。 如学生在读了《沁园春·雪》之后,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旁边作出了精彩的赏 析式评价。但也有人对文本作出否定的评价的,如我的学生在《敬业与乐业》中的这句话作 “今日所讲, 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 出如此批注:“不如把这两个破折号改成 括号,这样更让人明白,也读起来更顺畅。”他的这一细致而又合理的评价可谓是一石激起三层浪,当时 学生反复比较了破折号和括号的读法,倒还真认同了这位学生的批注。有的学生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旁边作了这样的批注:“好一个“大约”!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看似漫不经心,竟然把世态的炎凉,孔乙己所 受的冷遇暴露无遗,作者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啊,不愧为文学巨匠!”这种评价式阅读极大的调动了他们阅读 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读书的主人,他们有权利来评价书本和作者了,这不能不说是 对他们人格的一种尊重! 六、补充式批注 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也可以称得上仿写、 续写,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快捷的提高写作能力。如《蝈 蝈与蛐蛐》中,有能力强的学生就在写了蝈蝈与蛐蛐的声音之后 ,又仿照作者写诗的格式,写下了青蛙、 知了、小溪的乐声,写的很有诗意。这种批注方法不适合所有学生,它毕竟有一些难度,但对能力较强的 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批注式阅读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了他们的阅读个性,让读书不再是处于一种被动, 不再成为一种负担,相反读书已经变成了他们的一种精神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 增加,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批注式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得到了健全的心智,形成了 独立的思想,拥有了自主的精神,因为有了批注式阅读,才让他们的个性得以神采飞扬。 16.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衍的传记?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3 分) 【答案】16.示例 1:能。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 的重要经历。传记用事实说话,作者将情感隐藏在叙述中,不加评论。传记表现人物言行,本文杜衍的人 物形象跃然纸上。因此,可以把本文作为杜衍的传记。 示例 2:不能。真实是传记最基本的要求,虽然本文的形式、内容及写法和传记这种文体很接近,但文中所 写之事的时间不具体。本文的出处——《沫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记录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 文所写之事是真实的。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就是杜衍的传记。 【解析】16.本题考查对传记知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 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判断是否符合传记的文体特点作答。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内容说出理 由即可。 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符合传记客观公正记录人物生平经历的写作要求, 可以把本文作为杜衍的传记。当然,换个角度思考:文章记录人物事件充满传奇,甚至是离奇,很难说是 客观的事实。本文的出处——《沫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记录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文所写之 事是真实的。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就是杜衍的传记。 【考点解析】 传记 传记,文体名。亦单称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 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 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 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 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基本特性: “实用类文本”中的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 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其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 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 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又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 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 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从创作方法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传记”;有的传记多用 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 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学 [1]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一词多义 三、写作乐园(52 分) 17.将下面引文中的空缺填写完整,并根据要求写作。(12 分) 《论语》说:“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1) , (2) 。” 请以下列名著中的人物故事为例,写一段文字,阐述你对“任”的理解,200 字左右。备选名著:《红 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飞向太空港》《红岩》 【答案】 17.(1)动心忍性;(2)曾益其所不能 微写作答案略。 【解析】(1)(2)小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默写题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 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默写题目 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 要注意分类积累。注意“忍、曾、益”不要写错别字。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形象应抓住故事情节、社会环境等描写,通过人物的 言行、心理等具体描写,进行多层面的分析,同时注意其思想性格的多重性人物形象常用的评价方法:首 先总体评价,而后从不同侧面分别说明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任” 包括责任、任务、使命等,分析人 物从担当的历史使命,取得的成效,精神品质等角度分析,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作答。 《红星照耀中 国》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 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比如毛泽东,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 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他的“任”就是领导红军长征胜利,带领军民革命改变中国和民众 的命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中的保尔, 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珍惜人生,珍惜爱情、亲情和友谊; 坚强勇敢,无私无畏;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果断、利落;乐观向上,坚韧不拔,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奉 献,直到生命最后一息。是一个真正的钢铁英雄汉。 他的“任” 就是鼓励一代革命青年不怕困难、艰苦 奋斗、具有勇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考点】直接性默写,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考点解析】 关于责任的名言警句 关于责任的名言警句: 1、责任心使一切的一切,因为由它所以世界才完美。 2、如果上帝要人后退的话,他就会使人的脑后长着眼睛。 3、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4、责任感与机遇成正比。 5、任何人,都有权把互相启迪力求前进和寻求合理娱乐的活动据为已有。 6、无知者比有知者更自信。只有无知者才会自信地断言,科学永远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7、真正的责任是信自己。 8、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 9、真正的管理者必须有不推卸责任的精神。 10、我睡着时梦见生活是美人,我醒来时发现生活是责任。 11、责任通常分两种:一种如清茶,倒一杯是一杯,永远是被动;一种如啤酒,刚倒半杯,便已泡沫翻 腾,永远是主动。 12、男子汉的责任就竭尽全力去做能够做到的事。 13、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大责任就在于谋求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两者的一致。 14、一个人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 15、对上司谦逊,是一种责任;对同事谦逊,是一种素养;对部属谦逊,是一种尊荣。 16、一切在于人,一切为了人。 17、理的发现或道德职责的完成都会引起我们的欢欣。 18、爱情就等于生活,而生活是一种责任、义务,因此爱情是一种责任。 19、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应尽的责任。 2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1、天才理应飞向天国,真正的诗人有责任唤醒世人,慎择那最崇高的灵境。 22、任何人,都有权把互相启迪、力求前进和寻求合理娱乐的活动据为已有。 23、如果他要进行选择,他也总是必须在他的生活范围里面、在绝不由他的独自性所造成的一定的事 物中间去进行选择的。 24、不要把责任当作负担,要当作自己至高无上的荣耀。 25、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 26、领导者的责任,归纳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 27、做企业的最高法则是利润,但是有良知的企业家应该明白,比利润更重要的是责任! 28、提出目标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实际上这是他的主要责任。 29、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30、责任和权利是双生儿,想要享受权利,那么就勇于承担责任吧。 31、责任心不是蓝天上的白云,潇洒,飘逸,片刻消失,而是万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甘露。 32、责任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推卸的。 33、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34、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35、流星划过天际,责任心就在黑暗中闪烁。 36、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 37、诚然,作为一个人,要负道义的责任,憋不住就得说,这就是我写杂文的动机。 38、真正进步的人决不以“孤独”“进步”为己足,必须负起责任,使大家都进步,至少使周围的人 都进步。 39、在他握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才能对他的这些行为负完全责任。 40、我们不能将我们的责任交给下一代人!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40 分) 说起游家乡,每个人都会有一张自己的私家地图,有的是美食图,有的是老街图,有的是民俗国…… 然也有青山绿水图,欢乐农家图,图中的每个坐标都是你与家乡最深情的纽带。 要求与建议: (1)以下面的文字为文章的开头,写一篇游记(600 字左右),吸引更多的朋友来衢州旅游。 亲爱的朋友,欢迎你来衢州旅游!我会与你分享我的“私家地图”,现在跟着我出发吧! (2)为文章配 1-2 幅插图。(无需绘图,只需在文中合适的地方,用括号注明图片内容) (3)不要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等。 (4)适当引用古诗文、典故、传说等,会让你的游记更吸引人。 【答案】 略 家乡游记【三篇】 【篇一】 谈起家乡的变化,父老乡亲们的话就像是打开间门的水一一滔滔不绝。从夏热冬凉的泥块屋,到两厅 三室的洋式阁楼;从狭窄的羊肠小道,到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这一些改革开放帯来的好处,大家可都是看在 眼里,喜在心上。现在,我就帯大家看看我的家乡翻天夏地的变化吧! 星期六的早上,因为我和奶奶约好了要回家乡住一天,当然,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毕竞很久都有回去 了嘛!所以这一天我起得特别地早,连早餐都没有顾得吃,就和爸爸坐车回老家了。 一路上,鸟语花香,群花争艳。美好的新时代景象就已经展现在我的眼前。 岐”地一声,汽车到站了。我没有注意到地区牌,还以为车像往常只能开得到镇里而已。谁知道路旁 竖立了“村"的,只见一条条乌黑发亮的柏油路直通村子,让我很是吃惊。 还记得以前,车刚回村子里,后面就早已经跟随有了一条“黄龙”般的沙尘。如果到了下雨天,脚一 踏下去,泥水就会跳起来,“欢迎”来到的人 如今,我一路小跑,也没见到有泥水来“亲吻”我的衣裳。正当我跑到村路口时,我不由得揉了採眼, 可现实就摆在我的眼前;泥块小屋早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造型优雅的阁楼!我都认不出奶奶家了! 在爸的帯路下,我们终于走到了奶奶家,只见奶奶穿着碎花式的“阿婆服,”看见了我,就像见宝了, 马上跑来抱起我,亲了几口,又放了下来。我好奇地走进客厅,呀!闪闪发亮的瓷砖上,放着一排排柔软舒 适的沙发,而黑白电视机,也换成了 25 寸的平屏彩电,就连以前当成宝贝的“"美的”空调,也被委屈地 挤到了墙角。我感叹道:“"哇!奶奶,你可真富明!“可奶奶却笑,说:オ不是呢,入家邻居张伯伯每年差 不多都赚有八、九万呢!现在每天都开个;哦,他开的是一辆 30 多万的奥迪呢!"“喔!"我不由自主地惊叫 了起来。 接着,奶奶打开了冰箱,拿着食物,进到了厨房里煮早餐。我好奇地跟了进去,“哇噻!"抽油烟机、 微波炉等厨房用品一应俱全,厨房充满了浓浓的现代化气思。后来,早餐做好了,牛奶、三明治、早饭、 红绕牛肉等摆在了東子上,我又疑惑不解地问道:“奶奶,怎么早餐这么好啦?而且又没有優头、馍馍啦?” 奶奶喜气洋洋地唱道:“这就跟上新时代。“我们听了,哄堂大笑。 看来,自改革开放以来,使我们广大的农民们受益了。这也将意味着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即将苏醒, 它会以势不可挡的步伐前进着,让全世界人民对它刮目相看! 篇二 近年来,在祖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之时,我们的家乡也发生了种种巨大的变化。 首先从住房说起吧。以前在小談镇,看到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破破烂、东倒西否的泥屋瓦屋。你说, 在里面挨挨挤挤住了几代人,雨天时还会漏水,怎么住呢?想要找点好的住房啊,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不 过现在可就截然不同了。现在一进入小横镇,看到的是一座座顶天立地的高楼大厦;古老的泥瓦屋也不见了, 映眼的是漂亮又干净的水泥小别墅。甚至有条件更好的还去外地买景华的洋房去了。人们有了固定的职业, 收入好了,住房的条件也更好了,家用电器也是不少的。像冰箱、洗衣机、电脑、空调等,现在在家乡里 可真是数不胜数了。电视机就是人们必备的电器,几乎家家都有一台说起电视,我又想起了爷爷奶奶说的 那种黑白电视。以前的电视都是黑白的,很不清断,而且经常都会出现“雪花"和“木纹”,看起来特别 別扎眼晴。现在就不同了。现在的电视各种各样,有液晶的、壁挂的、超薄的,而且还是彩色的,特别清 晰。还配有遥控器,调起频道来特别方便。在家里轻轻一按,就可以了解到天下事,浏览各地的大好河山。 这可真是电视的重大变化啊! 人们的衣着变化也很大。以前的衣服裤子,不是黑色的,就是棕色的;不是棕色的,就是灰色的。颜色 特别深沉,看上去,让人的心情也特别不好。可现在呢,衣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红橙黄绿青蓝紫,要什 么颜色有什么颜色。而且还有了运动服、西服、休闲服…既时尚又漂亮。放眼望去,让人感到特別顺眼。 这就像人们说的一一赶上时代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这方面的变化可就大了。在以前,人们都是粗茶淡饭,饥一顿包一顿。 很多人们年都吃不上一顿肉,吃的是成菜、稀饭、干番要是现在让我们吃,我们就是舔舔也不愿意。以前 的孩子也没有什么“胖子"、“高人",他们个个都是面黄肌、骨瘦如柴的啊!看着就让人心酸。如今,每 督都是大鱼大肉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应有尽有。还有什么比萨、炸鸡腿……要是在以前,可是连想都 不用想了。小胖子也多了。不过可不要挑食呀!而且,人们煮饭也不是用那种炉火坑了,取之以待的是煤气、 电饭缓、微波炉、电磁炉等干净又卫生的厨房用具,做起饭来香喷的,可好吃啦! 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的衣食住行和以前可真是天渊之別。现在人人都丰衣足食了,很多以前人们想 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已经变成现实了。看到人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听到经济建设又向前迈进一步的 消息,我不禁感叹到:我们的家乡在变化,祖国在腾飞! 篇三 南靖的江滨公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秋天里的天,天高云淡,我和同学们起到江滨公园去玩。一走到中山桥,就可以看到桥又长又宽,周 围是铁索围着,仔细一看,桥面可以三辆大卡车并排驶过。到了晚上,有许多人在桥两边卖东西。桥下有 许多桥洞,发洪水的时候,洪水既可从桥洞过去,又可从桥面漫过,因为桥面很低,走过中山桥,远跳荆 判江,河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河里的小石头和小虾小鱼河水很静,静得像面镜子。河边常常有老奶奶大 婶们在洗衣服,几条游船在平静的河面上慢地滑过,河面上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看着这么满的水,这么干 净的水,真忍不住要跳下去游一游。你看,荆江就像给公园镶了一条边似的,有了这条边,江滨公园就更 美了。 看完荆江,就登上了河堤。呀河堤真长呀!一眼望不到边。你猜,河堤是用什么铺成的呢?是用鹅卵石 铺成的,上面还有许多图案。河堤旁边有一排倒垂的柳树。一棵棵柳树就像一个个享享玉立的少女正在梳 理自己的长头发。微风一吹,那一位位少女就起舞,好像是在欢迎人们的到来。 横着看,柳树又像是一个个在草原上站岗的士兵,也一样是那样雄伟,那样高大。柳树下有石凳,人 们常常坐在石上谈天。 绕过河堤,便来到光明广场。光明广场很宽,呈六边形。广场周围有一排排石凳,凳子边有美的花坛。 花坛里的花开得真艳啊!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白的似雪,粉的似霞,蓝的似海。一天里,傍晚的光明广场 最热闹,特别是双休日,许多大人帯着自己的孩子来这儿放风筝。 走过光明广场,就到了健身场。健身场里有许多健身器材,可以让我们健身。这些器材有翘板,有秋 千,有跑步机等。健身场里最热闹的也是早上和傍晩,许多老人和小孩在这里健身嬉戏热闹极了。 江滨公园到处都有美,说也说不完。你可知道是注创造了这美丽的江滨公园?是辛勤的南靖人民创造了 它,创造了美。 【考点解析】 游记简介 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 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在现当代文学中,游记被赋予了历史与人文内涵,其中以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余秋雨的《山居笔记》、 韩晗的《大国小城》、路东的《一路东去》最为代表。游记分类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 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 是说理型游记。 途径 写作途径有两条,多看和多写。正如欧阳修所说:“作文无它术,唯勤读书多为之自工。” 多看包括阅读和阅历。 (一)阅读。这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是读他人的书,有的称为读“死书”。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编竹简的牛筋断了多次。杜甫“读书破万卷”,这才“下笔如有神”。韩愈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处若忘,行若思”。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和前提的作用是 必不可少的。阅读能够开阔思路,积累材料,掌握写作规律,丰富语言词汇。但是,这种作用是在潜移默 化中进行的。一般来说,阅读越多对于写作的作用越大。多是无限的,但是以写为目的。 阅读的内容,一是阅读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的社会科学书籍。二是阅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 学的书籍,文理兼通,尤其是阅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三是阅读写作方面的书籍,揣摩名家的方法技巧。 阅读方式一是泛览。还可以称为博览,略读,通读,赏读等。陶渊明正是这样做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诸葛亮也是“观其大略”。阅读时候往往采用速读法,或者称跳读法。巴尔扎克在《路易·拉别尔》一书中 描写了这种阅读法:“他的目光一下子能抓住七八行,而且他的智力理解意义的速度是与眼睛的速度相等的, 往往是一个唯一的词便能使他掌握全句的意义。”二是精读。还可以称为攻读,研读,熟读。这是带着清醒 的抽象思维的意识去阅读,以理解掌握书籍的内容。有的人还发展为抄读和诵读。尤其是诵读,可以说是 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 (二)阅历。人们称为读“活书”,是读“自己的书”。鲁迅先生说,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 部活书”。阅历是写作的根本途径。写的都是个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认识和感受。因此,古人常常强调“读万 卷书,行万里路”。阅历实际上是一生经历中的观察体验。观察是对事物外在形态及其所处环境从总体到局 部的视觉运动。而体验则是自身在现实生活处境中的独特感受和发现。从记叙文体来说,观察成分多的文 章多是报告文学一类的新闻或者应用文,注重认识的反映论。不少偏重于题材新颖的小说实际上是这样的。 而体验成分多的文章,向内心深处开掘,能够写出灵魂深处的东西,情绪气氛沉浸笼罩全篇。不管怎么说, 阅历都是写作的根本的途径。 多写 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说:“我们大家都应该写,写,写,写得尽量多……写到手指头断了为止。(人 生大事不就是写得干净漂亮嘛!)”有志于写作的人,都应该多写多练。 多写是写好的关键。要把写作当作生活中的乐事,随意地写,不要总是绞尽脑汁。写作是学习写作理 论的目的和归宿。正如古人所说:“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多作自好,写得少是一种通病。当然,不能盲目 多作,要和现有水平的突破结合起来。可以说,一个人的写作水平有这样三道关:顺畅关,发表关,风格 关。一旦突破某一个关口,就不会倒退回去。多作还要和争取发表实用结合起来。 提倡模仿。模仿是写作教学的必经阶段。对模仿这种方法的确认,来自于长期的思考和反复的实践。 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模仿来写作。人尽皆知,学习绘画要求临摹,学习书法要求临帖。不管是学习 国画还是学习西方画的创作,都要求学生首先把所有的绘画名作用心阅读一遍,然后还一定要精心地临摹 相当数量的名作。自古至今, 模仿的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特别是不少大作家都是这样。汉代杨雄以善于 模仿出名。他的著作中《太玄经》模仿《易经》,《法言》模仿《论语》,诗赋模仿司马相如的作品。小小的 王勃模仿瘐信的诗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中国古典四大小说都有比较清楚的模仿的著作或者底本。《红楼梦》模仿了《金瓶梅》。《西游记》和《三国 演义》都有历代传下来的神话或者话本。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 歌。他还爽快地说: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再写。鲁迅的小说模仿了东欧的一些小说,据 说在他的 26 篇小说中就有 16 篇属于模仿之作,最明显的是第一篇成名作《狂人日记》就和果戈里的一篇 小说同名。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据人们研究,模仿了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中的父女关系发展线索。 文学传统中伟大的作家都不排斥模仿,我们更没有理由自负高傲地反对模仿。 代表作品---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弘祖经 34 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 庐山等名山游记 17 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 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 60 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 10 卷、 12 卷、20 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 1613~1639 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 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马可波罗游记 相传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出身于 1254 年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 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他也是欧洲当时著名的旅行家、商人。在 17 岁时他跟随了自 己的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 17 年,回国后著出《马可·波罗游记》, 记录了他在东方国家-中国的旅途见闻,激起了很多欧洲人对东方中国的向往。 游记共分四卷,在游记的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 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 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 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 共有 229 章。在书中有很大部分都是关于亚洲的记录,书中大多重点内容是关于当时中国元朝的游记记录, 因为他在中国停留时间最长,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