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

2020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 文  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默写。(10分)(1)日月之行,        。(曹操《观沧海》) (2)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谈笑有鸿儒,        。(刘禹锡《陋室铭》) (4)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春天鸟类活动的句子是:“        ,        。” (6)《岳阳楼记》中,“        ,        ”表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苦己为人的精神品格。 (7)龚自珍《己亥杂诗》中,“        ,        ”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 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1分)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bì,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bó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分泌(  )腐蚀(  )绝bì(  )bó(  )斗(2)“不期而至”中“期”的意思是(  )(3分)A.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B.约定时日C.盼望,希望D.一周年,一整月(3)画线句子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2分) (4)请把下面句子改为陈述句。(2分) 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3.九年级(1)班开展“走进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4分)(1)请按提示修改“实践活动注意事项”。(6分)实践活动注意事项敬爱的同学们:为保证本次活动顺利开展,请注意以下事项。1.严格尊重活动安全的各项规定,确保人身、财物安全。2.按照规定的时间,准时到达指定地点。3.举止文明,保持安静,听从指挥,有序参观。4.仔细观察,认真听讲,勤于记录,积极参与互动。2019年10月15日九年级(1)班班委会①注意事项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    ”,应改为“    ”。(2分) ②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③注意事项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2)下面是活动中的三道题,请你回答。(8分)①在“建筑文化展厅”,导游介绍古代建筑亭、台、楼、阁时,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请你填写相应建筑的名称。(3分)欧阳修宴饮    ,笑谈“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陈子昂驻足    ,慨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崔颢置身    ,吟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勃凭栏滕王阁,激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②在“文化名人展厅”,展示屏上有一道古代文化名人“名”与“字”的搭配题,请你将正确选项填入表格。(3分)文化名人诸葛亮杜 甫辛弃疾名人的“字”名人的“字”:A.幼安      B.子美      C.孔明 ③在“戏曲文化展厅”,大屏幕正在播放鲁迅小说《社戏》中演戏场景的视频,视频里有一个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还有一个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这两个角色分别是“小旦”“老生”中的哪一个?请你回答。(2分)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是    ;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是    。 二、阅读(5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一](22分)十八岁的时候,祥子便跑到城里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可是,不久他就看出来,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做别的苦工,收入是有限的;拉车多着一些变化与机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与地点就会遇到一些多于所希望的报酬。自然,他也晓得这样的机遇不完全出于(  ),而必须人与车都得漂亮精神,有货可卖才能遇到识货的人。想了一想,他相信自己有那个资格:他有力气,年纪正轻。所差的是他还没有跑过,不敢一上手就拉漂亮的车。但这不是不能胜过的困难,有他的身体与力气做基础,他只要试验个十天半月的,就一定能跑得有个样子。然后去赁辆新车,说不定很快就能拉上包车,然后省吃俭用个一年二年,即使是三四年,他必能自己打①上一辆车,顶漂亮的车!看着自己年轻的肌肉,他以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再来看看祥子的身材,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样子的大人。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②去,好更显出他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  )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按照常规的审美标准,祥子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③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④的。这么说来,祥子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论。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公众的话料。“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像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祥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  )。设若口齿伶俐是出于天才,他天生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城里人的贫嘴恶舌。他的事他知道,不喜欢和别人讨论。因为嘴常闲着,所以他有工夫去思想,他的眼仿佛老看着自己的心。只要他的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的那条路儿走。假若走不通的话,他能一两天不出一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祥子决定去拉车,于是就拉车去了。先赁了辆破车,他要先练练腿。第一天没拉着什么钱。第二天的生意不错,可是躺了两天,因为他的脚脖子肿得象两条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来。他忍受着,不管是怎样的疼痛。他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事,这是拉车必须经过的一关。过不了这一关,他就不能放胆地去跑。(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注]①打:买。②杀进腰:把腰部勒得细一些。③一边儿:同样的。④挺脱:北京方言,强劲结实,挺括舒展。4.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偶然 毕竟 灵敏B.忽然 无疑 灵敏C.偶然 无疑 灵便D.忽然 毕竟 灵便5.从选文看,祥子为什么决定要做车夫?(4分)6.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6分)(1)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2)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从语言运用的角度)7.从整本书看,祥子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两三句话加以概括。(6分)8.《骆驼祥子》中,除主人公祥子外,还刻画了其他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有泼辣而有心计的    ,有残忍霸道的车厂老板    ,还有被祥子看作“孔圣人”的    。(3分) [二](17分)材料一 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重演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实现了人类文明的提升,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在儿童阶段的成长,都离不开劳动的淬炼。《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然而,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我们必须谨记:尽管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现代社会,劳动教育并不只是要锻炼体质,还要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这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有重要影响。比如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让儿童学习通过劳动创造美的世界,可以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由于劳动教育关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选自韩震《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2019年1月2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2019年长沙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据显示:我市普通中学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86.79%的初中生和84.14%的高中生能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尊重劳动、崇尚劳动;70.61%的初中生和72.38%的高中生热爱劳动;68.75%的初中生、76.97%的高中生将集中体现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精神的“科学家、教师、医生、工程师、警察、军人”等作为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调研也发现,我市仍有部分学生劳动习惯有待加强。1.65%的初中生和1.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从不”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26.66%的初中生和2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偶尔”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摘自《长沙发布“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2020年4月16日《长沙晚报》)材料三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从《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国语》中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再到《朱子家训》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诸多古训格言都彰显了勤俭自持的中华传统美德。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选自刘余莉《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2020年4月3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9.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儿童若缺少劳动,可能会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B.对儿童而言,劳动教育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因为这会关涉到诸多方面的教育。C.长沙市普通中学学生中,把工程师作为自己未来理想职业的,初中生比高中生的比例高。D.材料一阐述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材料三阐述了新时代如何积极开展劳动教育。10.材料一第二段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的一种,说说它有什么作用。(3分)11.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新时代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6分)12.材料一中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5分)[三](16分)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咏 菊白居易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②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③初开晓更清。[注]①著:附着。②荷:也称作莲。③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菊花。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晋陶渊明独爱菊独:        (2)濯清涟而不妖妖:        (3)宜乎众矣宜:        (4)金粟初开晓更清初: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15.《爱莲说》中,菊是    的象征;《咏菊》中,菊有    的特点。(用原文词语填空)(2分) 16.《爱莲说》《咏菊》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6分)三、写作(55分)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请根据上述材料,选择一个方面,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提示和要求】 (1)自拟标题,自选文体。(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2020安徽省中考试题答案及解析一、(35分)1.(10分)(1)若出其中(2)忽如一夜春风来(3)往来无白丁(4)但愿人长久(5)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春燕啄春泥(6)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7)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每空1分。有添字、漏字、错别字的,该空不得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理解与识记的能力。第(1)~(4)题考查直接性默写,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上句或下句即可。(1)题注意“若”不要写成“苦”;(2)题注意“忽”不能写成“呼”;(3)题注意“丁”不能写成“盯”;(4)题注意“长”不能写成“常”。(5)~(7)题为理解性默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调动自己的识记、积累才能确定所要默写的诗句。(5)题写“鸟类活动”,注意“莺”“暖”“啄”的书写,“燕”不要写成“雁”;(6)题抓住“天下为己任、苦己为人”作答,注意“忧”不能写成“优”;(7)题抓住“奉献”二字可以作答,注意“落”不能写成“洛”。2.(11分)(1)mì shí 壁 搏(4分。每空1分)(2)B(3分)(3)拟人 比喻(2分。每空1分)(4)没有什么(别的)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2分)【解析】本题考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解答第(1)题要注意易错字和多音字。“泌“有两个读音,当指地名或姓氏时,读bì,指分泌时,读mì。“腐蚀”的“蚀”要注意不要写成第四声。“绝壁”的“壁”容易写成“璧”,“搏斗”的“搏”容易写成“博”。第(2)题,考查“不期而至”中“期”的意思,“不”是副词,后面修饰的应是动词或形容词,A、D都是名词,故排除。“不期而至”意为“ 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故选B。第(3)题考查修辞手法。句中写根与石头“搏斗”,故为拟人;石头“坚如钢铁”,是比喻。第(4)题考查句式转换,要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转换时注意句意不变,转换的方法为: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怎、怎么、难道”等)去掉;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④问号改为句号。本句中将“还有”改为“没有”,问号改为句号即可。3.(1)①敬爱的同学们 同学们(亲爱的同学们)(2分,每空1分) ②将“尊重”改成“遵守”(或直接写出正确的句子)(2分) ③将日期和署名调换位置(2分)(2)①醉翁亭 幽州台 黄鹤楼(3分。每空1分) ②CB A(3分。每空1分) ③老生 小旦(2分。每空1分)【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语文知识的运用及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的能力。第(1)题,①题中“敬爱”一般是对长辈或上级的敬语,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生,用“敬爱”不够得体,用“亲爱”比较合适。②“尊重”与“规定”不搭配,应将“尊重”改成“遵守”。③应用文中,一定要注意日期和署名的格式问题:署名在上,日期在下。第(2)题,①题根据语境中的诗文名句,很容易从学过的《醉翁亭记》《登幽州台歌》《黄鹤楼》等作品中找到答案。②题中,三位文化名人的“字”在教材的注释中均有介绍,且表格下方给出了备选答案,故也能比较容易地得出答案为C、B、A。③题考查的是戏剧知识。生,主要扮演的是男性角色;旦角,则全为女性。据此,第一空应填“老生”,第二空应填“小旦”。【知识拓展】戏剧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生行,扮演的是男性角色;旦行,扮演的是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扮演男性角色;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五大行当的主要分类见下表:行当主要分类生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小生:主要扮演年轻英俊的男性角色武生:主要扮演勇猛战将或绿林英雄娃娃生:指儿童角色)几大类旦青衣(正旦):端庄娴雅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如武将和江湖人物中的各类女侠老旦:老年妇女净正净(大花脸):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忠臣良将副净(二花脸):俗称架子花脸,大多扮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武净(武花脸):以武打为主的角色——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后归入生行丑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二、(55分)[一](22分) 4.C(3分) 【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的能力。此类题目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语境来解答。第一空,根据前文中“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与地点就会遇到一些多于所希望的报酬”的意思,是说拉车和其他行业比较会多些报酬,但有偶然性,一定得遇着识货的人。所以应选“偶然”。第二空,前文说祥子健壮的体格和车夫装扮,后面说祥子的自信,填“无疑”比较恰当。“灵便”,(四肢、五官)灵活;“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口齿一般搭配“伶俐”或“灵便”。综合以上分析,应选C项。5.(4分)一是他觉得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二是他相信自己有拉车的资格:有力气,年纪正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扣住题干中的“为什么决定要做车夫”这个关键词,认真阅读文章内容,明确本题的答题区间在第一段。“做别的苦工,收入是有限的;拉车多着一些变化和机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与地点就会遇到一些多于所希望的报酬”,这是从收入的角度来写的;“他相信自己有那个资格:他有力气,年纪正轻”,这是从祥子自身的角度来写的。用简洁的语言将其概括出来即可。6.(6分)(1)在心理描写中融入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塑造了祥子身体健壮、充满自信的形象。(“描写方法”2分,写出其中两种即得满分;表达效果1分)(2)运用比喻手法,使用表现力很强的北京方言词汇“挺脱”以及双重否定句式,将祥子身体结实的特征充分凸显了出来,同时形象地表现了祥子的自信心理。(“语言运用方式”2分,写出其中两种即得满分;表达效果1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1)要求从描写方法的角度,首先要清楚本句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计划着”一词表明是心理描写,对“胸”“背”“肩”的描绘,是外貌描写,“杀进腰”“扭头”“看”等词表明是动作描写;结合语境来看,这些描写方法的运用都表现了祥子身体的壮实和自信心理。(2)要注意“语言运用的角度”,一般包括用词、修辞、句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本句可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面赏析,“他就很像一棵树”是比喻修辞,“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双重否定句,“挺脱”是北京方言词,指强劲结实,挺括舒展。综合运用这些手法,表现了祥子身体结实和自信心理。7.(6分)形象:从一个老实、健壮、坚忍、自尊要强的“骆驼”,变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4分。意思对即可)原因:祥子的悲剧,是他个性弱点造成的,更是他所处社会压迫的结果。(2分。只要答出个性、社会两方面的原因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整本书阅读能力,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变化的原因。根据题干要求,学生首先要有《骆驼祥子》全文阅读的积累,然后抓住“变化”和“原因”两个关键词,用两三句话加以概括即可。【回归教材】 见七下教材P73“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本题设置的两个问题在七下教材“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都能找到相应的答案。其中,赵园的评价话语中“作者不只从社会环境,而且从这些人物自身发掘他们悲剧的原因”,指出造成人物的悲剧有自身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原因。在《骆驼祥子》的导读文字中,“他老实,健壮,坚忍……到小说结尾,祥子已经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概括了人物形象的变化。这启示我们,语文学习具有“学于课内,用于课外”的特点,要扎实打好基本功,多读书,读整本书。8.(3分)虎妞 刘四爷(刘四) 曹先生(每空1分)【解析】本题考查掌握名著阅读中其他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本题其实还是考查整本书的阅读,虎妞是祥子的老婆,一个泼辣而有心计的女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有着追求自己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的一面,另一方面剥削者的意识已渗透到她的灵魂之中,她控制祥子,是家庭的支配者。刘四爷是虎妞的父亲,人和车厂的老板,残忍霸道。他不愿自己辛辛苦苦挣得的家产跟着虎妞一起给了祥子,于是断绝了与女儿的关系,最后连女儿的坟也不知道在哪儿。曹先生是一个平凡的教书人,有点钱。因为待人宽和,被祥子认为是“圣人”。[二](17分)9.C(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68.75%的初中生、76.97%的高中生将集中体现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精神的“科学家、教师、医生、工程师、警察、军人”等作为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可知,长沙市普通中学学生中,把包括工程师在内的“集中体现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精神”的职业作为自己未来理想职业的,初中生比高中生的比例低。由此可知,C项错误。10.(3分)示例一:引用论证。引用《朱子家训》,表明古人重视从生活细节培养劳动习惯,从而论证了家长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示例二:对比论证。把家长大包大揽的目的与实际结果作对比,阐述了家长不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危害,从而论证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示例三:道理论证。剖析家长大包大揽,不让孩子做家务的危害,论证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掌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材料一第二段中,“《朱子家训》中说……”运用了引用论证;“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目的是……。然而,这却剥夺了……机会”将目的与结果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论证;“家长这样的做法,……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运用了道理论证。回答作用时,需要结合句子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文章的分论点或论点来分析。【知识拓展】常用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 ③对比论证:把……和……作对比,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④比喻论证:把……比作……,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⑤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11.(6分)①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②要端正学生劳动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③要使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④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⑤要重视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三点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阅读三则材料,从中提取信息要点。由材料一第三段“现代社会,劳动教育并不只是要锻炼体质,还要……”,可提炼出“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由材料二“我市普通中学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我市仍有部分学生劳动习惯有待加强”,可提炼出“要端正学生劳动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由材料三最后两句话可提炼出“要使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等。此外,由材料一可知,部分家长不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据此可提炼出“要重视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12.(5分)示例一:劳动能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美,我们打扫卫生,布置教室,张贴书法、绘画作品,使教室更美。我们要多参加劳动,让生活更美好。示例二:劳动能让我们生活环境更美,我们在庭院、小区栽花种草,使庭院、小区更加舒适、美观。我们应该多参加劳动,让生活更美好。(联系生活经历3分,创造美的体验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联系日常生活,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角度思考,说说在什么样的劳动中创造了怎样的美,言之成理即可。[三](16分)13.(4分)(1)只(2)(过分)艳丽(3)应当(4)开始,刚刚(每小题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的能力。(1)~(3)题为课内重点词语,结合日常积累,或联系句意进行推敲即可作答。第(4)题虽然是在课外古诗中的词语,但联系学过的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初”可知,是“开始,刚刚”的意思。14.(4分) (1)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2)(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每小题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子的能力。首先,判断句子是否属于特殊句式,本题第(2)句是省略句。其次,抓住关键词。第(1)题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翻译为“的”;“甚蕃”翻译为“很多”。第(2)题中的“中通”译为“内部贯通”,注意“蔓”“枝”是名词活用为动词。15.(2分)隐逸(者)耐寒(每空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的能力。第一空,题干已明确其写法是“象征”,依据“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可知,该空应填写“隐逸(者)”。第二空,抓住“耐寒唯有东篱菊”可知,菊花有“耐寒”的特点。16.(6分)情感:《爱莲说》喜爱(赞美)莲,《咏菊》不喜爱(鄙弃)荷。原因:《爱莲说》中,莲具有坚贞高洁、正直不阿的品格;《咏菊》中,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情感”2分;“原因”4分。意思对即可。回答“原因”时,从写法、主旨等角度解说,言之成理也可)【解析】本题考查初步领悟古诗文的内涵的能力。回答时,注意联系文章的写法和主旨来分析。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爱莲说》中,作者认为“莲”是“花之君子者也”,表达了对莲花坚贞高洁、正直不阿的品格的赞美;《咏菊》中,作者赞美了菊花的耐寒,写“荷倾”正是为了反衬菊花耐寒,据此即可得出因为“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参考译文】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着在瓦上,芭蕉折断,荷叶倾倒。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金粟一般的花蕊刚刚绽开,早晨更多了一份清香。三、(55分)17.【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来自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该文是部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九课课文,因此降低了理解难度。这篇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和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材料选取的四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和健康人格的期盼。“请根据上述材料”告诉我们写作的主题要以材料为依据;“选择一个方面”提示我们可以以“庄严”为主题,可以以“真诚”为主题……但不可面面俱到。“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则提示考生在文体方面,可以是写认识和思考的议论性文体,也可以是写自己的经历和感悟的记叙类文体。在行文上,可运用下列方法构思:一是由浅入深,如以“努力”为主题,即追问为什么努力,怎样努力,努力的结果会怎样等。二是由此及彼,辩证思考,如以“我们不伟大,但我们庄严” 为主题进行论述时,要思考“伟大”和“庄严”之间的关系,人们对二者的态度,这样的立意角度新颖独特;当然,在写作过程中“庄严”应是写作重点。【佳作展示】完美的残缺无情的时间悄然而逝,许多往事已经被我渐渐忘记了。然而,有一件事却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时时刻刻鞭策着我。那天天气奇热,阵阵热浪扑面而来,蒸得人透不过气来,我们一家三口乘车去看望多日不见的奶奶。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等车,大家都快有点吃不消了。我用手罩在眼睛上方挡住刺眼的阳光,伸长脖子向远处张望。终于,一辆客车晃悠晃悠地开了过来。天哪,车上这么多人呀!我人小眼尖,早早就把车里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又要练站功了!”我不由在暗地里憋着劲,心想:成败在此一“挤”。在车身刚刚停稳,还趴在地上不停喘粗气时,我就已溜到车门边。车门一打开,没等车上的乘客涌下来,我就充分发挥了身材的“优势”钻了上去,幸运地把屁股落在别人刚刚离开的座位上。坐上发烫的座位上,我得意地向车门望去,乘客上上下下,挤成一团。最后上来的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奶奶,在车厢里被人群挤来挤去,显得很吃力,最后在售票员的搀扶下才总算是有了一块立足之地。“哪位同志给老大娘让个座……”耳边传来售票员焦急的话语。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我是让还是不让呢?让吧,到奶奶家可有五十里呀,站这么远也不容易;不让吧,能忍心让这个老人在人堆里被人挤过来挤过去吗?”我左右为难。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最终还是决定尊老爱幼,忍痛割“座”。我挪动了身子,刚想起身,但看到周围坐着的叔叔阿姨们一点反应也没有。他们的表现使我心里又咯噔一下:“连叔叔阿姨都不让座,我又何必当‘小雷锋’呢?再说,这么远要我站着去,我真吃不消呢!”找到了这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我那稍有动摇的心又踏实了,连忙扭过头去看窗外风景。就在这时,耳边传来一阵细细甜甜的声音,“老奶奶,您坐这儿吧!”这声音在嘈杂、拥挤的车箱里显得那样清脆,那样有穿透力。车厢里顿时静了下来,人们不约而同地循声望去。透过缝隙,我看到说话的是一个和我一般大的男孩,只是比我娇小瘦弱些。就在此刻,我突然觉得我是那样渺小……到终点站了,下了车。我急切地寻找着那位小男孩,因为我想对他说些什么。当我看到他时,我像触电一样,浑身一颤,愣在原地,因为小男孩正一瘸一拐地向前走去。男孩的身影渐渐变小了,最后离开了我的视线。但我仿佛觉得小男孩就在我的眼前,而且是那样高大、完美无瑕。【名师点评】本文主题鲜明:在客车上让座的小男孩虽然身体有所“残缺”,但他的精神是那么的高大与完美。选材虽然司空见惯,但在小作者的笔下显得鲜活灵动,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的结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叙述过程中,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多种写法刻画人物形象。在语言运用方面,化用成语、俗语,如“成败在此一‘挤’”“忍痛割‘座’”等,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