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共7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共77页)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本章是化学的启蒙章,主要是为了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初步了解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初步了解化学课学习的内容、学习化学的方法等。因此,本章更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的教育。1.1身边的化学一、学习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观察身边的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现象,能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描述(了解)。2.初步认识化学课学习的内容(了解)。(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观察的方法获取信息,练习用化学语言描述观察到的信息。2.培养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的习惯。3.练习提出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感受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为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二、教学设计思路(1课时)重点: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化学学习的内容难点:描述观察到的信息;提出问题关键:学生对化学好奇心的强化本节教学的基本思路:对化学产生好奇和疑问→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课学习的内容→观察、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第一次走进化学课堂,一开始心理上就会对化学产生好奇和很多疑问,这一点对上好本节课至关重要,课堂上自始至终应抓住学生这种心理,并且要不断使其强化。教学开始,教师需作简单自我介绍,这一环节也很重要,要拉进学生与你的距离,让学生对你产生亲切感,对你产生敬慕。学生翻开书,看图1-1片刻,问学生,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会再提出一些问题)。要知道这些问题,大家一起来学习化学。这节课先解决……(图1-1中的问题),给出第1节课题。教师出示阅读提纲,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提纲(参考):1.你家里有哪些塑料制品?它们的性能各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吗?76 2.人们穿的衣服一般是由哪些面料制成的?这些面料各有什么特点?你知道为什么吗?3.你知道的食品添加剂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用途?你知道为什么吗?4.你知道制造飞机、汽车、轮船都用到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性能?原因是什么?5.你能列举出一些药品的名称和它们的性能吗?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6.你知道以上这些物质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7.你知道社会发展与化学有什么关系吗?8.除了以上这些物质,你还能列举出哪些化学物质?(结合检查站),就这些物质,你能提出些什么问题?以上这些思考题,通过阅读教材,结合生活经验,学生能举出一些相应的例子、性能,对“为什么?”学生不可能说清楚,这主要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强化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同时为后面的内容(化学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铺垫。阅读后,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有条件的,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适时地投影相关的图片、展示一些实物。通过讨论、交流,实际上对化学课的学习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轮廓了,教师可以引导由学生概括出来。板书或投影“化学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说明“观察、实验、探究、学会提出问题等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演示“喷雾写字”等有趣实验(补充如“烧不坏的手绢”等)。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提出问题课题:1.2化学实验室之旅(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化学实验室的设备,知道化学实验的要求。2:认识常用的化学仪器,了解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3: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等化学试验常用操作。4: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二:过程与方法重点学习常见的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仪器的认识开阔视野,培养认真仔细,小心谨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协作精神。76 重点:了解常用的化学仪器及其用途。了解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等化学试验常用操作。难点:常用仪器的使用。一、认识常见仪器及主要用途1、铁架台(带铁夹和铁圈)主要用于固定仪器装置。2.试管(规格以管口外径mm×长度mm表示,如18×200、10×100)主要用作反应容器,或盛放少量化学试剂,也可作为成套反应装置中的一部分。试管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3.烧杯(规格以容量mL表示)主要用于反应物量较多、反应过程中无挥发的反应的反应容器,也通常作为物质的溶解、溶液的配制的容器。不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加热时要垫石棉网。4.试剂瓶:根据不同的需要,可分为广口瓶(放固体试剂),细口瓶、滴瓶(放液体试剂)5.集气瓶:用于收集气体。外观与广口瓶类似,只是两者磨砂部位不同。6.量筒: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无“0”刻度线,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用______,量液时,_________必须放平。视线要跟_________________保持水平。量筒规格10ml50ml100ml500ml1000ml76 每小格量     可读到     7、酒精灯:主要用于给物质加热。注意:①酒精灯内的的酒精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②使用酒精灯前要检查灯芯是否平整③熄灭时不得用嘴吹,要用灯帽盖灭,要盖2次④要用火柴点燃或用小木条引燃,切不可用酒精灯对引。8、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9、玻璃棒:用于搅拌、引流、蘸取和移取药品10、胶头滴管管:吸取和滴加液体药品。注意:每取用完一次药品都要用清水将其洗净,然后将胶头滴管脚皮管朝上置于烧杯中或试管架上。11、试管夹(木夹):加热时夹持试管。注意:加热时手拿试管夹长柄。12、水槽石棉网锥形瓶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镊子研钵温度计药匙坩埚钳滴瓶滴管导管,橡皮塞橡皮管木块试管刷试管架蒸发皿三角架泥三角课题:1.2化学实验室之旅(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时,了解化学实验室的设备,知道化学实验的要求。2:认识常用的化学仪器,了解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3: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等化学试验常用操作。4: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二:过程与方法重点学习常见的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仪器的认识开阔视野,培养认真仔细,小心谨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协作精神。重点:1、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2.、练习量筒的使用方法。难点:1、量筒的使用方法。2、练习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一.药品的取用原则●“三不原则”:不摸、不尝药品,不凑到容器口闻药品气味。●节约原则:如没有规定用量,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76 ●处理原则:用剩的药品放入指定的容器,不能放回原瓶或随意丢弃。二.药品的取用方法1.固体药品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实验1—2]:(1)用药匙取少量食盐加入试管中(2)用镊子夹取一小块石灰石放入试管中2.液体药品倾倒液体:注意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试管略倾斜,瓶口紧靠试管口滴管滴加:垂直悬空滴加;滴管不能横放或倒持。量筒取液:(量取一定量液体)(1)选取接近量取体积规格的量筒(2)倾倒液体至接近刻度线,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边加边观察。(3)观察时,量筒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实验1--3]:用量筒量取5毫升水,倒入[实验1--2]装有食盐的试管中,振荡。学生分组练习上述操作课题:1.2化学实验室之旅(三)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时,了解化学实验室的设备,知道化学实验的要求。2:认识常用的化学仪器,了解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3: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等化学试验常用操作。76 4: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二:过程与方法重点学习常见的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仪器的认识开阔视野,培养认真仔细,小心谨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协作精神。重点:1.练习酒精灯的使用,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2.、练习玻璃仪器的洗涤。难点:1、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2.、练习给物质加热。3.、练习玻璃仪器的洗涤。一.给物质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操作要点:(1)酒精体积介于酒精灯容积的1/3~2/3;(2)“三禁”: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别的酒精灯;禁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3)用外焰加热2.给物质加热(1)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操作要点:(1)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2)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试管与水平线成45度角,管口勿对人;(3)试管外壁不能有水;(4)先预热,再对准药品加热[实验1—4]将[实验1—3]所得食盐水加热至沸腾(2)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操作要点:(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2)先预热,再集中给药品加热。[实验1--4]用镊子夹一小块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二.玻璃仪器的洗涤[演示]:试管的清洗洗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阅读]:实验室的安全知识板书设计:一.给物质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2.给物质加热76 二.玻璃仪器的洗涤1.3物质的变化教学内容1.3物质的变化课时教学目标1.体验对各种变化的观察过程,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3.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教学重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教具教学设计思路引言上一节课同学们感受了化学变化现象的奇妙,物质变化千奇百怪。我们如何通过观察、思考。找出他们的特征,不同类别的变化有无有联系?现在大家来学习。活动流程观察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所列五个变化,观察联想,及时填空1.变化了的石蜡,要引导学生观察非引燃部位。2.师生交流时引导学生关注变化过程有无新物质生成。板书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学生活动先由学生个人按检查站举例,在交流,比较一下各组所举的例子是否正确,哪个组比较多,给予表扬。师讲述1.教师以故事形式讲述液晶被发现的过程2.除了上述物理变化之外,还有许多的变化,请看:实验分别演示实验1——1、1——2认真观察、讨论交流,填写第十二76 页表。有学生回答出化学变化的概念板书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学生活动1.阅读活动:“长话短说”2.观察活动:aNaHCO3+HCl→BNaOH+MgCl→学生观察后,讨论交流,作出判断。3.设问:(1)发光、放热、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吗?(2)水受热沸腾前有大量气泡冒出,这是化学变化吗?(3)黄泥水静止一段时间后,上层是透明的经搅拌变成浑浊过程属于化学变化吗?上述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板书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阅读活动课本中的一段课文,填写检查站中的表,交流,教师归纳师小结:(1)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又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2)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发生某些物理变化,但是物理变化不一定引发化学变化探究活动喷雾写字,(师生共同完成)达标反馈1、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米饭变馊B牛奶变酸C湿衣服晾干D铁锅生锈2、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剩饭馊了B液化气燃烧C水沸腾了D菜刀生锈3、下列能量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76 A水力发电B煤燃烧发电C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D取暖器取暖4、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是()A有颜色变化B有放热现象C有气体产生D有新物质生成5、古代“山顶洞人”从事的生产活动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采集野果B钻木取火C狩猎捕鱼D缝制衣服6、今年七月下旬我国南方地区多个省区遭受严重的冰雹灾害。下列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A灾害市民用菜刀砍冰冲厕所B灾害地区居民烧炭取暖C向结冰的公路上撒盐使冰融化D果树树枝冰压断作业书后1.2题板书设计1.物质变化物理没有新物质生成变化化学有新物质生成回顾与反思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2.认识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二、过程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6 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教学难点】逐步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认识和参与程度。【教学工具】试管,试管夹,酒精灯,铜片,坩埚钳等【教学方法】阅读法,比较法,实验法◆课前预习1:什么是物理性质?2:什么是化学性质?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教学情景导入展示铜片提问它的颜色是什么色?存在状态是?学生回答:红色,固体;点燃蜡烛和小纸条仔细观察它们都能燃烧。象这样物质的颜色,存在状态,可燃性都是物质的性质,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并不相同。对不相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让学生阅读本节课文。学生活动:快速阅读,归纳总结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并举例说明。教师活动:依据学生的回答纠正并指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酸性,还原性等。二者的区别:看该物质的这一性质需不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需要就是化学性质,不需要就是物理性质。教师活动:演示图1-28,1-29,1-30三个试验,要同学们认真观察铜片有什么变化?思考为什么?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原因。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教师活动:依据回答,总结出铜片在加热时的现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加热红色的铜片,由红色变黑色,原因是铜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黑色的氧化铜。教师演示【实验1-13】,结合【实验1-8】反思与评价。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其中化学实验是中心环节。假设与预测需用试验去证实,结论来自实验事实。通过试验,才能启迪思维,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课堂板书设计1.4物质性质的探究一: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出来的性质。二: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三:二者的区别是看该物质的这一性质需不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四: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76 2.1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成分;2.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学会辨别纯净物、混合物。教学重点1.测定空气里的氧气含量的实验。2.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教学难点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新课引入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对我们,可以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我们本节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空气的组成。教学过程提问: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探究活动一: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压。学生讨论:集气瓶内的水为什么不能升到顶端?得出结论: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自然课上是怎样研究空气的组成的?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学生答:是用燃烧的方法研究的,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探究活动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76 分析归纳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现象为①红磷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大量白烟;④到燃烧停止,温度下降以后,瓶内水上升约1/5体积,同时白烟消失。在实验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红磷要足量,以确保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动作要迅速,即要立即将其伸入瓶内,并把塞子塞紧,不能漏气;③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④实验开始时,导管应注满水,以防止实验后引起误差。提问:瓶内约4/5体积的空间还有没有气体?若有,它能支持燃烧吗?讲解:还有气体,因为液面没有上升到顶部。但是这部分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否则燃烧不会停止。提问:该实验有时测得氧气的体积远小于1/5(或大于1/5),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在哪里?解答:小于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①红磷不足,使瓶内的氧气未反应完;②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即装置漏气,有一部分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集气瓶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④实验开始时,导管中未注满水,产生误差。大于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没有安装止水夹或止水夹夹得不紧,燃着的红磷送入集气瓶内动作过慢。课堂小结(1)+(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76 (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板书设计空气的成分一、空气的主要成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二、空气的具体成分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0.03%教学反思氮气的性质和用途是什么?例题讲解例1下列各项中,属于纯净物的有(BCDEGH),属于混合物的是(AFI)A.清洁自来水B.氧化铜C.H2OD.二氧化碳E.氮气F.新鲜空气G.铁H.氧气I.食盐水例2下列对空气的认识正确的是(B)A.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B.空气不仅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C.空气组成中各成分气体及含量总是保持不变的D.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结论的科学家是拉瓦锡课后作业1.若将1L空气中的氧气全部除去,余下的气体体积与下列数值最接近的是(D)A.0.2LB.0.21LC.0.78LD.0.79L76 图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2.如图2-1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C)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C.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少会导致水面的上升3.我们生活中橱房常用的加碘盐、食醋、料酒等都属于混合物,因为他们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的。水、二氧化碳、氧气等都属于纯净物,因为他们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理解分子的概念。3.认识分子的特性。4.能初步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和分析、推理能力。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中的宏观现象引入课题步入到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2.通过高锰酸钾固体的溶解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质可以分成更细小得微粒,推理得出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结论,引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3.通过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只有3.0×10﹣26kg,一滴水放大1.0×107倍后的体积,也不过像黄豆那么大,以及1cm3的水中有约3×1022个水分子的具体数据对比。让学生想象并认识到构成水这种物质的水分子质量小、体积小。4.通过在U形管两端分别放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的“生烟”实验探究,及氨水使并未接触的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分析、推理得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5.通过宏观物质100mL花生豆和100mL芝麻的体积之和小于200mL的实验事实,解释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减小,水和空气压缩实验(学生实验)推出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有间隔的。7.通过学生做操整队,以早操队形散开班级体积变大的过程,是学生之间的距离变大了,而并非每位同学变胖的事例使学生形象的理解“热胀冷缩”现象,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变大,而是微粒之间的距离变大的事实。76 6.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不同说明了不同微粒的性质是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得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认识分子的特征。2.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由宏观世界步入到微观世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以及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教学用品和主要教学方法:教学用品:1.课件;(PPT)2.学案;3.实验用品:仪器:酒精灯、试管夹、软木塞、大烧杯(1000mL)、小烧杯(50mL)四个、胶头滴管、U形管、棉花、一次性医用注射器、量筒(100mL两个、250mL一个)            药品:碘升华管、高锰酸钾、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酒精、花生豆和芝麻若干主要教学方法: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76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入】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生活现象:1.将糖水加到水中,为什么杯中的每滴水都是甜的?2.喷洒一滴香水,为什么空气中就有香味?3.湿衣服为什么会晾干?4.物质为什么会热胀冷缩?【思考】【回答问题】用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问如何将固体碘和高锰酸钾分成更细小的微粒思考回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实验探究一课件展示演示1.高锰酸钾的溶解2.碘升华教师引导板书: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完成学案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想象、分析,推理出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由物质的宏观认识引入到物质的微观认识。课件一个水分子和一点水对比图形板书:二、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1.质量小、体积小。观看思考比喻建立微观概念提问在水中加入高锰酸钾为什么杯中的水都变成红色的了?思考由现象引入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二 演示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氨水挥发使另一支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教师引导板书:2.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的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完成学案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想象、分析,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培养学生想象、推理能力。知识运用【练习】我能解释下列现象:1、湿衣服为什么会晾干?在阳光下为什么湿衣服会干得快些。2喷洒一滴香水,为什么空气中就有香味?解释课后完成该学案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问数学中1+1=2化学中1+1会大于二还是等于二还是小于二?思考用简单数学引入探究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76  探究实验三课件展示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合,学生做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教师引导板书:3.微粒之间有间隔。气体的间隔大于液体大于固体间隔。观察记录现象,分析、推理出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由宏观的现象推测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提问做早操时,大家按早操队形散开后,班级的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不是我们每位同学长高了变胖了呢??思考、回答体积变大了。是由于同学间的间隔距离变大了将微观变宏观使学生理解物体受热膨胀的本质原因知识运用【练习】我能解释下列现象1.物质三态的变化2.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解释并课后完成该学案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问为什么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解析是因为构成氧气的微粒能支持燃烧,构成二氧化碳的微粒能灭火。板书:4.同种物质的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微粒性质不同。讨论解释通过宏观物质性质的对比推理出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性质不同培养对比和推理能力 小结引导学生小结学会小结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巩固练习作业课本P44-45第1、2、6题【完成练习】讨论、书面完成练习巩固、落实76  板书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二、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1.质量小、体积小。2.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的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3.微粒之间有间隔。气体的间隔大于液体大于固体间隔4.同种物质的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微粒性质不同。反思:2.3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一、【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理解原子的概念,了解他们的特征和存在状态,知道分子、原子之间的区别3、了解原子内部的构成,看懂原子结构示意图4、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化学反应的实质5、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运动的永恒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观点6、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7、了解原子质量是集中在原子核上二、【重点】原子的概念及其特性,原子内部结构三、【难点】解释某些现象,分子、原子之间的异同点四、【教学流程】形成概念小结原子与分子的异同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分子论原子76 五、【教学过程】【复习】1.举例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分子很小;分子在不停的做运动;分子间有间距。【引入】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那么它分成了什么呢?它是如何变成其它物质的分子的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演示】不加热高锰酸钾,观察是否有氧气放出。加热高锰酸钾,观察氧气的放出,分析为什么,试从物质的组成入手,思考有何新发现?【分析】高锰酸钾是由大量高锰酸钾分子构成的。受热时却可分成氧气和其他两种物质,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高锰酸钾分子应该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讲解】这种微粒叫原子。【板书】原子一、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设疑】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们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解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列表分析、对比各种概念的不同和相同及相互关系。【讲解】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例如汞由许多汞原子构成,铁由许多铁原子构成。【引入】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它方法能不能再分呢?1897年,在英国科学家汤姆发现电子以后,人们开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阅读并总结】【讲解并板书】二、原子的构成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76 [引入]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而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那么它是不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微粒呢?原子的内部有什么奥秘呢?[讲述]①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发现原子中含有带负电荷的电子,并认为一切原子中都含有电子,揭示了原子还可以再分。②另一位科学家卢瑟福发现原子中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提出原子核中有质子和中子微粒。③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不同类的原子,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彼此不同。举例说明。④原子核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原子力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核作高速的运动。原子核虽小,但仍可分,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就是利用原子核变化时所放出的巨大的能量。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讨论交流]阅读课本49页表格,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板书]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原子(正电)中子:不带电(不显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电性)(负电)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①同种原子的核电荷数相等,不同种原子的核电荷数不相等。②构成原子的微粒有:质子、中子、电子③并非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普通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而无中子,核外有一个电子。[讲述]原子核虽然很小,但整个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核上,因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都与等于碳12原子质量的1/12,即与等于1个氢原子的质量,电子的质量很小,仅仅约等于质子质量的1/1836,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给出一些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氢1,氦4,锂7,碳12,氮14,氧16,钠23,铁56。观察课本49页表格中的数字,找出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与表中某些数字的关系。[板书]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76 2.4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说课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元素概念和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分布。通过资料部分介绍了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分布,旨在使学生形成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概念。然后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第二部分介绍元素符号及其意义。这部分内容要使学生知道元素符号是表示元素的一种符号,不同的元素用不同的元素符号来表示。第三部分简单介绍元素周期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我们若能掌握其规律性,学习一些元素的性质就变得相当容易。本节内容较难较抽象,学生对元素的概念难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还容易跟原子相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教学方法: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介绍讲解→学生活动→问题讨论→补充总结→练习提高。教具准备:1.教师用具:投影仪,有关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资料和挂图。76 2.学生用具: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资料及挂图,自制的硬纸片一些食品和药品的说明书。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符号的简介。第二课时:元素符号的书写、意义和元素周期表的简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电解水的实验,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什么物质呢?[回答]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追问]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回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可让学生上讲台板演][学生板演]二氧化硫(SO2)五氧化二磷(P2O5)氧化铝(Al2O3)二氧化碳(CO2)[小结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板书]课题2元素[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例如:氧气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所以就把它们统称为氧元素。同样,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等等。[板书]一、元素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学生感到很茫然,而后思考讨论][补充说明]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回忆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时教材上的小注,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板书]2.特点[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板书]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请看下列练习。76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①水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学生回答]①错误。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②错误。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提问]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回答]应该不是。[介绍]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投影]放映教材图4-4的放大图[分析该图并由学生说出从该图中得到的信息][可能有的回答]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小结]通过分析可见,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板书]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过渡]那么,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分布情况又怎样呢?[学生阅读P72资料][活动与探究]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食品、药品的说明,查找其组成元素。[学生活动]……[回答]1.阿莫西林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硫。2.罗红霉素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小结]很多的资料表明,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物质,均由有限的一百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可见,正是这100余种元素组成了我们周围绚丽多彩的世界。[过渡]请大家结合前面有关分子的知识与本节课有关元素的知识,共同来看下面的讨论。[投影]展示“讨论”。[讨论]下述化学反应中;水氢气+氧气(H2O)(H2)(O2)硫+氧气二氧化硫(S)(O2)(SO2)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有不同意见者补充说明][回答]上述两个反应,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元素没有发生变化。[讲解]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水,由水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由硫原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在第一个反应中,水中的氧和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水中的氢和氢气中的氢同属于氢元素。第二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同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同属于硫元素。[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元素并没有发生变化。76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用原子表示物质的构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呢?[板书]4.原子和元素的区别:[学生思考][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请看下列表格:[投影]展示下列表格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原子概念间的联系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分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即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使用范围及举例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如可以说,“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②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投影]展示下列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c.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补充]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宏观→物质→元素→组成微观→分子→原子→构成[过渡]了解了元素的定义以及它的特点后,我们再来看元素的表示。“知识是无国界的”,但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若用各自的文字来表示,则给学术交流带来很多的不便,从而也会阻碍化学前进的脚步。所以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板书]二、元素符号[阅读]请大家阅读P73资料,了解元素符号的来源。[学生阅读后,请学生简要陈述元素符号的来源][陈述]1.最先研究元素符号的是道尔顿,他曾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作为元素符号。但随着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符号设计越来越复杂,这种符号不便于书写和记忆,未能广泛采用。2.现在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书写时要大写。如,氧O,氢H,碳C。3.若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如,铜Cu,钙Ca,氯Cl。[总结强调]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一定要小写,即“一大二小”。[板书]1.表示: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氧O,氢H。若第一个字母相同,附加第二个小写字母来区别。如,Cu,钙Ca,氯Cl。[过渡]知道了元素符号的写法,还应该知道元素符号的读法。76 [板书]2.读法[请同学们读出下列元素符号]()CHCuCaNSNa(注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读成该字母的英文读法,一定要及时纠正过来.并加以强调)[强调]元素符号在渎的时候就应该渎成该元素的名称,而不能读成英文字母。如,C读碳,S读硫,Cu读铜,等等。[教师]了解了元素符号的来源,书写原则和读法,我们就要学会写元素符号。以后再遇到某种元素的时候,我们就不再写元素的名称,而是直接写它的元素符号,所以大家必须把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记下来,这也是今天的作业。参考P73表43记忆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每两位同学为一组,拿硬纸片写上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两位同学互相做对照游戏。[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它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现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就是由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元素用统一的元素符号表示,我们不仅要认识元素符号,还要会写、会读、会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布置作业]习题1、2、3、4请大家根据P73表43记忆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并把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分别写在硬纸片上,帮助大家记忆.要求下节课把卡片带来。板书设计课题2元素一、元素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4.元素和原子的区别;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②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二、元素符号1.表示: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氧O,氢H。若第一个字母相同,附加第二个小写字母来区别。如,铜Cu,钙Ca,氯Cl。2.读法[教师]上节课我们布置作业,让大家根据P73表43记忆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张表格。[投影]展示表格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提问]从此表格,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回答]1.知道一种元素,可以查出元素符号。2.知道一种元素,还可以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说明]相对原子质量一般是不要求记忆的,做题时可查阅此表格或后面的相对原子质量表,有的题中会给出,但是元素符号却必须要记下来。大家可以寻找一些特殊方法来帮助记忆,如钠的元素符号为Na,相当于汉字拼音Na。总之,必须通过各种方法把元素符号记下来。76 [师生活动]用写有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的卡片和学生在课堂上做对照游戏。(注意符号和名称的对应)也可以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人手拿元素符号的卡片,一人手拿元素名称的卡片,互相检查。(也要注意符号和名称的对应)[学生活动)……[此活动也可在自习课上进行,争取每位同学都参加,这样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记忆元素符号][提问]元素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表示元素的一种符号,它有什么意义呢?[学生思考][答案]元素符号是既可表示一种元素,还可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如,“O”既可表示氧元素,又可表示一个氧原子。[板书]3.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思考]下列符号各有什么意义?①2N②4H③3S[回答]①“2N"表示2个氮元素;②“4H”表示4个氢元素;③“3S”表示3个硫原子。[说明]因为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当元素符号前有系数时,不能说表示几个元素,只能说表示几个原子。这时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他们从错误中学到正确的知识。[转折]我们中国的方块字有它的造字规律,从偏旁部首上表现得就很明显。如:与“水”有关的都有“氵”,与“足”有关的都有“”,与“手”有关的都有“扌”。在元素名称中也有这种规律,请看资料。[投影]展示资料[资料]元素中文名称造字有规律,从它们的偏旁就可以知道它们属于哪一类元素:有“钅”字旁的是金属元素,有“石”字旁的是固态非金属元素,有“气”字头的是气态非金属元素,有“氵”字旁的是液态非金属元素。只有汞例外,通常状况下它是液态金属元素。[教师]请大家结合资料,来分析一下元素的分类。[板书]4.元素的分类[提问]元素分为哪几类?[回答]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又有固态、气态、液态之分。[追问]各有什么相同的偏旁部首?[回答]金属都有“钅”(汞除外,汞是液态字旁),固态非金属都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都有“气”字头,液态非金属都有“氵”字旁。[小结并板书]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二类,非金属元素具体又可分为固态非金属、气态非金属和液态非金属,其汉语名称的偏旁部首如下:金属→“钅”固态非金属→“石”液态非金属→“氵”气态非金属→“气”[提问]同学们去过超市吗?[回答]去过。[追问]超市里的商品摆放有什么规律吗?[回答]分类摆放,如食品、厨房用品、床上用品、化妆品等等。[设问]元素的排列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呢?[回答]应该是的。[讲解]我们周围形形色色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76 也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为此,科学家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了元素周朗表。我们现在就来学习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板书]三、元素周期表[简介]许多化学家致力于元素周朗表的排列,尤其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元素周期表的完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被称为“一代科学勋臣”。[过渡]打开课本附录的元素周期表,我们来对它进行研究学习。[提问]元素周期表上共有几个横行和几个纵行?[回答]7个横行和18个纵行。[讲解]元素周期表上的每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因此共有7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板书]1.周期:每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2.族: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提问]观察元素周期表,每一个元素符号前都有一个数字,这些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回答]这些数字是逐渐递增的。[讲解]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提问]关于核电荷数我们学过什么等量关系?[回答]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讲解]原子序数和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所以我们可以将此等量关系拓展得到如下等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板书]3.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提问]元素周期表上有几种颜色?[回答]两种。[追问]不同的颜色表示的元素有什么区别?[回答]一种颜色表示的元素全部为金属,另一种颜色表示的元素全部为非金属。[讲解]可见元素周期表上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用不同颜色做了分区。这也就是把元素分为两大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板书]4.元素周期表按颜色分为金属元素区和非金属元素区。[提问]元素周期表上除了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外,还有什么?[回答]元素名称的下面还有一个数字。[追问]该数字表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讲解]可见元素周期表上还标出了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板书]5.元素周期表上标有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结]由此可见根据元素周期表我们既可以查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还可以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由于我们目前知识准备不足,尚不能完全掌握,但仍然可以从表上获得许多知识。[活动与探究](可投影打出探究内容)1.以邻座的同学为一小组,从元素周期表上查找原子序数为6、7、12、14、16、18、20、29、47的元素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并指出它们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每个同学查找几种元素,并互相订正答案。76 2.考查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性的联系?“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与这个规律有没有关系?。除第一周期外,每周期开头为金属元素,靠近尾部是非金属元素,结尾是稀有气体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元素周期表”的名称与这一规律有关。[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元素符号具有两个意义;它既可表示一种元素,又可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而且我们还知道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两类,这从汉字的偏旁上就可看出。同时我们又认识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工具元素周期表。通过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化学知识。学是为了用,今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关的信息我们就可以从周期表上获得。[布置作业]1.用元素符号表示:①2个磷原子______;②铜元素___________;③氮元素________;④n个硫原子______。2.在元素周期表上查找原子序数为8、10、13、19、26、80、82的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核内质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并指出它们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板书设计3.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4.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钅”字旁。固态非金属“石”字旁,非金属元素液态非金属“氵”字旁气态非金属“气”字头。三、元素周期表1.周期:每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2.族: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3.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4.元素周期表按颜色分为金属元素区和非金属元素区。5.元素周期表上标有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考题回顾1.(陕西省中考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加碘食盐、增铁酱油、高钙牛奶、富硒茶叶等,这里的碘、铁、钙、硒应理解为…………………………………………………()A.单质B.分子C.元素D.化合物2.(广西中考题)据了解,大约每1000kg废旧手机可提炼黄金200g·而相同重量的金矿只能提炼10~15g黄金,金的元素符号是………………………………()A.AgB.ArC.AuD.Sn3.(兰州市中考题)氮、磷、钾对植物的生长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氮、磷、钾指的是………()A.氮、磷、钾元素B.氮、磷、钾的化合物C.含有氮、磷、钾的复合肥料D.氮、磷、钾单质备课资料1.化学元素之最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最轻的气体是氢气;76 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碳;最易燃的非金属元素的单质是白磷;延展性最好的是金;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导电性最好的金属是银;制造新型飞机最好的材料是钛;最易应用的超导元素是铌;第一个人工制得的元素是锝;海洋中储存量最大的放射性元素是铀;最昂贵的金属是锎,一克锎价值一千万美元,为同重量黄金价格的50多万倍。2.如何理解“元素”这一概念?(1)元素是表示物质宏观组成的一个概念,讨论某类物质组成时才应用元素来描述。如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2)元素是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的概念,它只涉及原子的种类,而没有个数的意义,也就是说元素只可谈种类不可谈数量,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不可说二氧化碳由碳、氧两个元素组成。(3)区别两种粒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最本质的依据是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否相同。例如氢原子和氢离子这两种粒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所以属于同种元素。3.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它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而元素符号周围不同位置的数字,其意义也不同。为了便于理解掌握,现将本章涉及的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的意义归纳如下:(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如2H中的“2”表示两个氢原子。(2)分子式前的数字:分子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如3HCl中的“3”表示3个氯化氢分子。(3)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该原子的个数。如H2O中的“2”表示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章内容涉及的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氧气的制法。物质构成的奥秘:元素;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元素的简单分类;认识元素与人类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分解反应;催化剂。化学与社会发展: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灭火、防火、防爆炸的方法和措施。科学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简单方法催化剂及催化作用的探究。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76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分解反应物质燃烧条件及探究活动灭火原理和方法,防爆措施元素概念的建立;元素符号及意义;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教学难点不同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原理的比较;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对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催化作用和催化剂概念的理解。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原理着火点,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联系与区别灭火方法的确定元素概念的建立【复习的目的要求】1.知道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理解)。知道氧气的主要用途,并能说出用途与性质的关系(了解)。2.能正确书写碳、铁、石蜡等物质跟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能说出这些反应的实验现象,能说出这些反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3.能用氧气的性质解释和说明某些现象(应用)。4.知道氧化反应初步概念,能根据氧化反应初步概念说出常见反应是否氧化反应(了解)。认识什么是化合反应,能识别具体反应是否化合反应(理解)。5.能说出催化剂的定义(了解),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理解)。6.初步学习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7.初步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初步学习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理解)。8.认识什么是分解反应,能识别具体反应是否分解反应(理解)。9.知道工业用空气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10.初步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11.懂得什么是燃烧,什么是缓慢氧化,什么是自燃,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条件(理解)。76 12.知道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和危害(了解)。13.知道什么是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了解)。14.懂得灭火、防火的原理和措施(理解)。15.知道什么是爆炸(了解),认识爆炸的条件、防范爆炸的措施(理解)。16.知道爆炸的利与弊(了解)。了解一些常见的易燃易爆品使用安全知识。17.知道元素概念的含义(了解),初步认识元素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18.记住几种常见元素在自然界里含量的排序(了解)。19.记住并会书写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能说出元素符号的意义(了解)。20.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能说出常见的具体元素属于哪类元素(了解)。21.能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了解)。22.能运用元素概念认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能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识别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理解)。【知识网络】氧气空气氧气的制法氧气的性质1.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掌握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2.空气的组成3.空气质量日报。4.氧气、氮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5.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和防止空气的措施。1.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的化学性质。3.化学反应、化学性质、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氧化物等概念。4.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气体。2.用简单的方法检验和验满氧气。2.催化剂3.分解反应4.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76 教学方法1.物理性质主要有学生自行归纳总结;2.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回忆已学的实验来归纳3.对于实验室制法,主要通过探究、对比,从而找出不同点加深印象4.氧气的用途主要是知识性的介绍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基础知识总结:一、认识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2.化学性质:(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文字表达式:碳(C)+氧气(O2)二氧化碳(CO2)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76 文字表达式:铁(Fe)+氧气(O2)四氧化三铁(Fe3O4)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水(H2O)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文字表达式:镁(Mg)+氧气(O2)氧化镁(MgO)(5)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红色固体)实验现象:加热后,铜丝红热,冷却后,在铜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文字表达式:铜(Cu)+氧气(O2)氧化铜(CuO)(6)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文字表达式:磷(P)+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7)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结论:(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76 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二、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介绍:(1)一般情况下,我们呼吸使用空气就可以了。正常的人呼吸用纯氧气对人体有害,吸入纯氧气会损害肺的上皮层。吸入100%的扬弃,只需几天就会发生肺氧气中毒。一般医院中的氧气只是大于40%;(2)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制取氧气1.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2.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空气空气除去二氧化碳干燥氮气液态空气降温加压升温-196℃液态氧升温-183℃氧气(1)具体过程(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3.实验室制法(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a.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氧气(O2)b.注意事项: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76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c.实验步骤:a).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b).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c).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d).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e).收集气体: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f).检验及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g).仪器的拆卸:按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顺序。二氧化锰(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a.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水(H2O)+氧气(O2)b.注意事项:a).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b).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c).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d).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e).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补充练习测试题(1)从液态空气分离氮气和氧气,为什么得到的是气态氮和液态氧?76 (2)用氧炔焰焊接和切割金属时,发生三种变化:乙炔在氧气中燃烧;焊接处金属与金属焊条熔化、冷却后凝固在一起;切割处的金属在高温下被氧气氧化除去。这三种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3)从液态空气、高锰酸钾、双氧水三种物质制氧气时,各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4)空气中有氧气,带余烬的木条伸入装有空气的集气瓶,木条是否会复燃?为什么?3.2制取氧气【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课题】:3.2制取氧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催化剂的概念,知道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反应中的催化作用。(2)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3)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4)掌握根据已知的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2、过程和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懂得用实验来探究物质性质和制备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分解反应。【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和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反应中所起催化作用的理解。【教学工具】: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有关器材;汽车尾气催化转换器示意图;温度计;多媒体视频;等.【教学方法】:做好[实验34]“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四个实验,是本节的关键所在,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但在实验前,由于学生独立实验76 的机会还不是很多,因此,实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可以增加一个实验(5),用另一支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在酒精灯上加热,试验有没有氧气产生。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哪些实验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即有氧气产生,哪些实验没有氧气产生。最后,启发学生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若不加热,过氧化氢不能产生氧气。加入二氧化锰后,立即产生氧气,氧气不是从二氧化锰中生成的[第(5)个实验证明了]。实验(3)的氧气放完以后,过氧化氢已经消耗完毕,那么二氧化锰是否还存在呢?实验(4)则可证明,二氧化锰还存在于试管内。由此推出二氧化锰本身不产生氧气,但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本身又不消失,还能起催化作用,从而形成催化剂的概念。了解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反应的速度,向学生介绍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知识点】:1、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实验步骤及其注意事项。2、收集装置及制气装置的选择。3、收集气体的方法及依据。4、工业制氧气的方法。5、分解反应【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  ①观察[实验3-4]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 ②通过过氧化氢的化学反应及阅读“知识示窗”了解“催化剂”是怎么回事? ③通过[实验3-5]了解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有那些不同? ④阅读课文,了解怎样工业制氧?◆教学情景导入上一节课,我们探究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回答)。我们在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使用了许多瓶氧气,有谁能告诉老师,这些氧气是怎样制得的呢?(停顿一会儿,让学生回答)下面我们就来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并学习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教学过程设计[讲述]你大概会觉得奇怪:空气里含有丰富的氧气,为什么常常还要制取氧气呢?这是由于某些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的活动需要纯的氧气,而不能用空气这种混合物代替,所以需要制取氧气。[板书]§3.2制取氧气一、催化剂76 [问]实验室制取氧气需用什么药品?需要什么条件?,下面我们对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进行探究。[观察活动][实验3—4]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需要的条件并填写实验现象和推论。实验编号观察到的现象推断(1)带火星的木条不会复燃无氧气放出(2)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有氧气放出(3)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有氧气放出(4)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有氧气放出[讨论与交流]指导学生完成第1、2题。[阅读]课文中的“解释和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然后老师讲解并板书。[板书]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如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备氧气时所用的二氧化锰。[问]请找出催化剂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如何理解这些关键词?[讲解]催化剂概念中的“改变”一词的涵义可以是“加快”或“减慢”,在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中,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还要记住催化剂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质量和化学性质。在书写其文字表达式时,应该将催化剂——二氧化锰写在箭头上方,表示该物质在反应过程中是催化剂。如还有其他条件,则把其他条件写在箭头的下方。[阅读]课文知识视窗中的“汽车尾气催化剂转换器”,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对催化剂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观察活动][实验3—5]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1.实验前,先强调以下几个注意事项:-(1)在安装实验仪器时,应遵循的实验步骤为从左到右,从下到上;(2)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及如何检查;(3)固体药品怎样装入试管中?塞紧胶塞前要在试管口塞一团玻璃棉(为什么);(4)试管口应该稍向下倾斜(为什么);76 (5)怎样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应先移动酒精灯,使整个试管均匀受热后,再固定加热,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6)用什么方法收集(排水法),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还可用什么方法收集,该在什么时候开始收集?(7)怎样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并如何验证该气体是否已收集满;(8)实验完毕时,应先将导管移开,再熄灭酒精灯(为什么)。2.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对学生实验中有关药品的取用量、操作要点、装置要点等问题进行指导,并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实验3-5]的“思考和讨论”。[阅读]课文中的有关内容。然后,老师归纳、总结并板书。[板书]二、实验室制氧气1.反应原理2.装置要点(1)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2)导管不宜伸入试管内过长;(3)铁夹要夹在距试管口1/3处;(4)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3.操作步骤(1)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把药品装入试管内,使之平铺在试管底部;(3)固: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点燃酒精灯加热;76 (5)集:收集气体;(6)移:将导气管移出水面;(7)熄:熄灭酒精灯。4.收集方法(1)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2)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稍大。5.验满的方法取一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集满。6.操作要点(1)实验结束,应先移去导气管,后移酒精灯,以防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2)如果所用药品为高锰酸钾,通常要在试管口塞一团玻璃棉,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随氧气溅入导管;(3)制备出的氧气应瓶口向上正立放置在桌面上。[问]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讲]反应前只有一种物质,反应后产物有多种,我们将这类反应统称为分解反应。关键字眼:反应前是“一种”,产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板书]三、分解反应: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ABA+B[讲]前面我们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但在实际生活或工业生产过程中,需大量的氧气,不可能通过以上方法去制备,这样,产生的氧气量少,又浪费。我们知道空气的组成中,氧气占21%,这是一个很大的氧气仓库,于是人们就想是否可以从空气中取得氧气。那么,怎样从空气中得到大量的氧气呢?[阅读]课文工业制氧气和知识视窗,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并板书。[板书]四、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属物理变化。◆课堂板书设计第二节制取氧气一.过氧化氢在什么条件下能产生氧气?二.如何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三.什么物质叫催化剂?76 ◆练习作业设计一.知识积累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物是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B.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化合反应C不加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就不能分解生成氧气D.二氧化锰能使过氧化氢在较低温度下迅速分解放出氧气2.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化学反应中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B.化学反应前后其化学性质不变C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不变D.使用催化剂可增加产物的质量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前取2g二氧化锰,实验结束后,从剩余物中能回收二氧化锰的质量为()A.大于2gB.小、于2gC等于2gD.无法判断二.创新提高4.通常状况下,过氧化氢为_______色的_______体,而二氧化锰为_________色的_________体。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5.下面是某同学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催化作用和催化剂催化特点所做的实验,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报告。I.实验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带火星的木条伸人试管;(2)加热实验(1)的试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人试管;(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2g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4)待实验(3)的试管内液体不再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3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该步骤实验可以反复多次)(5)实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称量。Ⅱ.实验现象及解释:实验编号实验现象现象解释(1)(2)76 (3)(4)(5)Ⅲ.实验结论:(1)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锰在反应过程中,其质量和化学性资__________________;(2)在__________________中,能__________________,而本身的__________________都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叫做催化剂。答案:一.1.D2.D3.C二氧化锰二.4.无液黑色固过氧化氢水+氧气5.Ⅱ(1)带火星木条未复燃过氧化氢常温下不易分解(2)带火星木条复燃过氧化氢在加热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3)带火星木条复燃二氧化锰能使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迅速分解(4)带火星木条复燃二氧化锰仍能使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迅速分解,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5)二氧化锰仍为2g在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Ⅲ.(1)使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迅速分解都不发生改变(2)化学反应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教学反思拓展1.催化剂的定义与分类催化剂的作用非常大,它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在化学中,催化剂也叫做触媒,它的定义是:能够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76 目前许多有机反应中,催化剂所担任的角色就不仅仅是改变反应速度·了,如果缺少了这些必要的催化剂,许多反应都不能进行。可见催化剂在化学中所占的地位之重要。在催化剂这一大类物质中,绝大多数都可以使化学反应的速度加快,称为正催化剂。例如Mn02能够使H2O2急速分解。目前在日常生产中使用的催化剂大都是正催化剂,这些正催化剂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起了重要的作用。常见的正催化反应如:正催化剂可以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还有一类催化剂与它正相反,可以减慢某一反应的反应速度,称为负催化剂。除以上两种催化剂之外,还有一些物质若单独使用对于某种反应并没有催化作用,但却能使催化剂的活性显著增强,这种物质叫做助催化剂,例如微量K2O可以提高合成氨用的铁触媒的活性。2.二氧化锰对氯酸钾的催化作用目前对催化剂的催化机理仍未完全研究清楚。在氯酸钾分解的反应中的催化作用有两种解释:从上述两组反应可见,二氧化锰参加了反应,形成易分解的中间产物,反应后二氧化锰又恢复原先的组成,性质及质量都没有改变,但加快了氯酸钾的分解速度。3.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时,用排水法收集,为何会现出白烟和闻到刺激性气味?从上述2(2)可见,反应中可能有少量氯气逸出,因而使制得的氧气带有刺激性气味.76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课题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课标要求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与解决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的现象及原因。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知道火场逃生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控制变量的几组对比实验探讨燃烧的条件。2、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2、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通过防火和失火自救等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和方法。教学难点燃烧条件实验方案的设计。策略方案学法指导结合图片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启发点拨和师生共同讨论来分散重、难点;通过猜想、实验探索、观察思考、讨论归纳来加深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认识。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用好教材、开发资源),教师导引(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点拨诱导、分层导学),学生求学(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过程(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反馈练习、布置作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76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很多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它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你们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例子吗?展示有关燃烧的图片:见多媒体投影【过渡】同学们,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燃烧着的火可以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造福人类,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来学习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的知识,从而使燃烧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板书】§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提问】回想刚才燃烧的图片以及前面学过的木炭燃烧、铁燃烧,这些不同物质燃烧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讲述】燃烧的定义:燃烧通常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过渡】这些物质的燃烧是怎样发生的?请同学们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一猜、想一想物质的燃烧可能需要什么条件?【教师】在听完以上同学的发言之后,我想请一个同学对以上燃烧条件的种种猜想进行归纳。怎样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呢?【探究活动】[观察活动]完成[实验3-6],指导学生完成表中观察、分析和推断,初步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探究升级]激发兴趣启发诱导观察思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用好教材、开发资源),教师导引(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点拨诱导、分层导学),学生求学(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过程(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反馈练习、布置作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76 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法很多,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其它的实验方案来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教师]同学们的设计很好,通过对比实验全面充分证实自己的猜想。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提供的药品通过实验完成自己设计的方案。提供的药品和仪器:棉花、酒精、蜡烛、小木条、煤炭、水、石子、食盐、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请把实验结论填写在表一中。【讨论交流】教材第81页一些灭火实例所依据的灭火原理并填表。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生活中的灭火实例和方法,引导学生讨论灭火原理。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法很多,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其它的实验方案来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教师]同学们的设计很好,通过对比实验全面充分证实自己的猜想。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提供的药品通过实验完成自己设计的方案。提供的药品和仪器:棉花、酒精、蜡烛、小木条、煤炭、水、石子、食盐、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请把实验结论填写在表一中。【板书】一、物质燃烧需要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链接考点】[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实验:〔教师介绍实验〕如右图所示,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90℃的热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着火点约为40℃)。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块干燥的红磷(着火点大于200℃),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思考:(1)请你根据燃烧的条件预测该实验的现象是什么?谈谈你的推测理由?[教师]俗话说水火不相容,热水中的白磷会燃烧吗?向水中通入氧气之后呢?(2)通常保存少量白磷的方法是?【过渡】人们通常把白磷保存在冷水中,这是因为①冷水能降低白磷表面的温度,使其达不到着火点;②冷水把白磷与空气隔绝。可见,控制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能够灭火了。那么请你思考如何使正在燃烧的物质不能继续燃烧呢?附表一:燃烧条件的活动与探究提供的药品:棉花、酒精、蜡烛、小木条、煤炭、水、食盐、石子,76 实验小组假设与猜想实验方案实验现象结论实验条件比较是否与氧气(空气)接触提供温度是否相同物质是否相同1-4组物质是否可燃1、2、5-9组可能与温度有关1、2、10-13组可能与氧气有关1、2、仪器:酒精灯、火柴、镊子、玻璃杯。课题3.4物质组成的表示式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目标:1.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2.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3.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内容要点:1.通常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2.可以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化学式。76 3.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通常写在左边,负价元素通常写在右边。原子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在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非金属元素一般呈负价;在非金属氧化物中,非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根据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确定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原子的数目。4.简单化合物的中文命名原则。5.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两种元素中间用“化”字连接,如氧化铜(CuO)。6.化学式中元素的名称从右向左读,与化学式的写法刚好相反,如氯化钠(NaCl)。7.元素的原子个数在该元素之前先读出,如五氧化二磷(P2O5)。8.含有复杂原子团的化合物,要根据其特征来称呼,不需读出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如氢氧化钠(NaOH)、碳酸钙(CaCO3)、硫酸钠(Na2SO4)等。教学内容: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1、化学式(formular),就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提出的依据: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2、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一般包括宏观和微观角度)微观上:表示某物质;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宏观上: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者一个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我们以水(H2O)为例说明化学式的涵义以H2O为例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这种物质表示该物质有哪些元素组成的表示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微观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水分子表示一个分子里有多少个原子表示一个水分子中由2个氧原子和1个原子构成质量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Mr(H2O)=2Ar(H)+Ar(O)=2+16=18表示物质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76 表示物质中各种元素的质量比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3、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的意义,如aRbca表示有a个这样的微粒b表示一个微粒中有b个原子或原子团c表示一个该离子中带有c个正(负)电荷如:3H2SO4Ca2+表示钙离子,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注意:同元素符号的意义相似,在化学式前有数字后,就不能表示宏观含义,只能表示微观含义二、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1、各种物质的化学式都是通过实验方法测定出来的,一种纯净物只能由一个化学式来表示,不能主观臆造。2、化合价。大量的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数目中都是一个固定的比值,体现这种关系的数值就是化合价某种元素的化合价数值与它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密切相关的。3、单质的化学式的写法(1)金属单质、固体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如金属单质:Fe(铁)、Na(钠);固体非金属:S(硫)、P(磷)等;稀有气体:He(氦)、Ne(氖)等(2)氧气等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单质,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添上下标,表示一个分子含有多少个该原子。如:O2(氧气)、O3(臭氧),Cl2(氯气)4、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根据化合价来写化学式(1)一般是正价的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2)在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非金属呈负价;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呈-2价,氢元素一般呈+1价。(3)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2注意:(1)标注某元素的化合价时,务必要写在该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先标电性,后标数目,如CuO+2表示在氧化铜中铜元素呈+2价76 (2)某些元素具有可变价态,它们表示在与其他元素化合形成化合物时,会出现多种可能。特别:Fe在命名时,+3价就是铁,而在+2价时要被称为亚铁补充:初中一般常见的原子团及化合价原子团化学式化合价原子团化学式化合价氢氧根OH-1硝酸根NO3-1碳酸氢根HCO3-1高锰酸根MnO4-1碳酸根CO3-2锰酸根MnO4-2氯酸根ClO3-1硫酸根SO4-2磷酸根PO4-3亚硫酸根SO3-2氨根NH4+1识记:课本P80的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三、简单化合物的命名1、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命名根据元素的名称,从右往左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ZnO读作“氧化锌”,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但要注意,H2O就是“水”,不能读成“氧化氢”,NH3就是“氨气”。2、含有OH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命名:一般命名为“氢氧化某”76 如:NaOH读作“氢氧化钠”,Cu(OH)2读作“氢氧化铜”3、含有其他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命名:一般根据原子团和另一元素的名称从右到左的顺序读作“某酸某”。如:CaCO3读作“碳酸钙”,Cu(NO3)2读作“硝酸铜”但注意,H2CO3就读作“碳酸”,H2SO4就读作“硫酸”等。4、某些比较复杂物质的命名如:Cu2(OH)2CO3读作“碱式碳酸铜”,H2O2读作“过氧化氢”等四、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1)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将化学式中所有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和,即是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如:Ca(OH)2答:Mr[Ca(OH)2]=Ar(Ca)+2(Ar(O)+Ar(H))=40+2(16+1)=74(2)计算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之比: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表示该元素原子的个数,因此这些数字的比值就是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如:Fe2O3中,铁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就是2:3,碳酸钙CaCO3中钙、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1:3但注意某些物质的化学式中,同种元素并不写在一起的,这时要注意原子个数。如:NH4NO3中,氮、氢、氧原子个数比应该为2:4:3Cu2(OH)2CO3中,铜、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2:5(3)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在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就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积之间的比值如:氯酸钾(KClO3)中,m(K):m(Cl):m(O)=39:35.5:16×3=78:71:96硝酸铵(NH4NO3)中,m(N):m(H):m(O)=14×2:1×4:16×3=7::1:12(4)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在物质中的质量分数如:求60gMgSO4中含有氧的质量m(O)=m(MgSO4)×ω(O)=60g×53.3%=32g76 4.1我们的水资源教学目标1.常识性介绍水和人类的关系,了解水的污染与防治。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通过对水资源的了解,使学生懂得了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其危害,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国情、节水、环保教育。4.了解水净化的一般过程,通过明矾沉淀净水及沙层过滤净水,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水与人类的关系;节约用水。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2.明矾沉淀净水、沙层过滤净水以及蒸馏水的制取的实验操作。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空气,同样也离不开水。因为水和空气一样,都是人类及自然界各种动物、植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节课我们学习本章的第一节“我们的水资源”,了解水的重要性以及的球上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了解水污染的原因与防治。[阅读思考]情节和下列问题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思考1.地球表面水所占的面积大还是土地所占的面积大?2.有人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3.水与人类有什么关系?4.自然界中的水分布状况如何?我国水资源情况怎样?5.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在节约用水方面你是怎样做的?6.水污染的原因有哪些?危害性是什么?怎样防治水污染?[板书]一、人类离不开水1.我们的水资源地球表面70.8%被水覆盖——江、河、湖、海。2.生命离不开水①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76 [阅读]课本98页举例:水占人体重的65%,鱼体含水量达70~80%,某些蔬菜含水甚至达到90%以上。[板书]②工业、农业及日常生活离不开水[阅读]课本98—99页[讨论交流]为什么科学家都把探测火星上是否有水存在作为探究火星上有无生命现象的突破口?[板书]二、珍惜水资源1.地球水资源的总储量约为1.36×1018m3。2.自然界中的水:江河、湖泊、海洋、地层、大气层、植物体等。3.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仅约为总储量的1%。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表水。4.我国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8×1012m3,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88位。[提问]根据同学们的地理知识,我国的水资源是怎样的?我国是缺水国吗?[讲述]我国水资源是较为丰富的,但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分布不均,我国东南部地区湖泊河流较多,而西北部地区就较少。南方水资源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北方仅占20%不到。在西北和华北部分边远地区,居民的饮用水都有困难。虽然我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我国还是耗水量很大的农业国家,因此我国属于缺水国。[板书]5.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阅读]课本99页图4-4请节约用水请学生举例自己的节水行为。农业上,可通过改变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改变作物品种、种植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工业上,可通过水重复使用、循环使用,降低生产耗水;生活中,可通过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器具,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等措施节水。节水徽记2001年3月22日(世界水日)新千年起用的“国家节水标志”,同时也是节水型节水器具的标识[阅读]P100.检查站阅读并完成检查站内容76 [阅读]P101.图4-5水的污染[板书]三、水污染及其防治1.水污染的原因(1)工业生产的废渣、废液、废气任意排放;(2)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3)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4)垃圾随处堆积;(5)船舶的航行。[阅读]P101.被污染的水所含毒物及危害。P102.知识视窗“水体富营养化”[板书]2.水污染的危害:影响工、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加剧水资源危机。3.水污染的防治(1)国家制定和颁布相关法令,成立专门机构;(2)加强水质监测;(3)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工业三废的综合处理和利用;(4)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化肥;(5)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洗涤时改用无磷洗涤剂,防止水体富营养化;(6)严禁向江河湖海排污;加强船舶航行的管理。[提出问题]如何把自然界的水转化为可直接饮用的水呢?[板书]四.水的净化和纯化[观察活动]实验4-1观察明矾净水现象:1.上层的水较为澄清,下层的水更加混浊。2.上层的水十分澄清,下层有大量悬浮物沉淀。实验4-2沙层过滤净水现象:滤液无色、澄清、透明,十分洁净。[观察活动]实验4-3加热蒸发实验4-2过滤后的水。现象:蒸发皿内在加热蒸发后有固态残留物。结论:河水、自来水、矿泉水不是纯水,蒸馏水是纯水。[板书]1.水净化的方法:沉淀法、过滤法76 [小结]水污染的形成与防治及水的净化[布置作业]练习册4.14.2水的组成教材分析: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学生是陌生的。本课题对水的认识进入到分子层面。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水的组成,既与事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1、认识水的组成。2.巩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认识。教学重难点: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及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准备:水电解器(霍夫曼电解器)、教学电源、1∶10的硫酸溶液、木条、火柴。教学过程:【知识回顾】复习元素、单质、化合物、分子、原子等概念。【引言】为什么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讲述】水是我们最熟悉,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之一。水究竟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呢?水的组成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展示一瓶水,根据生活经验,请学生自己归纳水的物理性质【板书】一、水的物质性质:1、无色无味的液体2、101Ka凝固点0℃沸点100℃3、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1g/㎝3【思考讨论】1、冰能浮在水面上,与水的哪种性质有关?2、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为什么常将瓶子冻裂?3、高原地区烧开水为什么要用高压锅?【知识回顾】水的化学式是________,水是由_________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过渡】上述结论是怎样得到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板书】二、水的组成:实验探究:水的组成——电解水指导学生观察实验:1、注意观察电极上发生什么现象。(接通电源后,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2、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两支玻璃管里汇集了无色气体,液面降低,其中连接正极一端产生的气体比连接负极一端产生的气体少。片刻后,接负极一端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大约是按正极一端玻璃管内气体体积的两倍。)猜测一下电解得到的物质究竟是什么?通过实验鉴定。1、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与正级相连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开启活塞。76 木条复燃——氧气。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与负级相连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开启活塞。看到微弱的浅蓝色火焰(或听到爆鸣声)——氢气。(学生完成课本109页的实验现象记录。)【板书】水氢气+氧气H2OH2O2[讲解]我们知道,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设疑】水的化学式为什么是H2O.而不是HO2或H2O2?[计算]由实验可知: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又查得氢气和氧气的密度(在标准状况下分别是0.0899g/L 和1.429g/L),氢和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和16,求水的化学式?(提示: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过渡】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水分子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播放水分子分解动画图解。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精密测定,证实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应写成H2O。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水电解的宏观和微观过程。【板书】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归纳总结】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本课题的知识要点。【板书设计】4.2水的组成一、水的物理性质二、水的组成水氢气+氧气H2OH2O2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课堂练习】1.能准确描述水的物理性质的是(  )A.水不能燃烧B.在101.3kPa下,水在4℃时密度最大C.水的沸点是100℃D.电解水可得到氢气和氧气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蒸发B.水结冰C.水电解D.水沸腾3.从微观上看,电解水发生变化的是(  )A.水分子B.氢原子、氧原子C.氢元素、氧元素D.氢分子、氧分子4、纯净的水是 (    )  A.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B.单质  C.化合物  D.混合物76 5、一个水分子的构成是  (   )  A.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  B.两体积氢和一体积氧  C.氢原子和氧原子      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以通电后能产生氢气和氧气 B.水分子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C.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是,通电后,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的7.下列是电解水装置(图4-2-6中甲)和反应示意图(图乙)。图乙①~③中,“•”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1)图乙中表示化合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此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2)②所代表的物质是图甲中________(填字母)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图中A是电源的________(填“正”或“负”)极。8、电解水时,理论上若得到n个氧分子,同时可以得到    个氢分子。若得到8毫升的氧气,同时得到   毫升氢气。若得到8克氧气,同时可得到   克氢气。4.3质量守恒定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培养从质的变化和量的变化全面理解化学变化的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中,教师复习、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能大胆推理建立假说并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来验证假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使学生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76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难点: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的应用。三、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四、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除了生物课上学过生态平衡,物理课上学过能量守恒外,未接触任何关于《质量守恒定律》方面的知识。(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3)学生的心理状况:九年级学生两级分化严重,社会环境因素对他们影响也较大。一部分学生有厌学的趋向,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尤其对我们农村学校来讲,留守儿童较多,家庭管理跟不上,教学双边活动很难开展,但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所以得细心的引导和指导。五、教法与学法导航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和激趣教学法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实验器材学生准备: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预习新课七、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分析推理,建立假说→设计实验,进行求证→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分析结论→利用成果,解决问题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做实验:纸的燃烧。提问:纸的燃烧属于什么变化,怎么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生回答:引导: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发生了变化,那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呢?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对学)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几种情况?分组讨论,交流得出有如下三种情况:(1)m反应前m反应后(举例)(2)m反应前m反应后(举例)(3)m反应前m反应后(举例)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群学)仪器、药品:50ml烧杯(2)、76 硫酸铜溶液、铁钉(3)、托盘天平带砝码、氢氧化钠溶液、锥形瓶(带单孔橡胶塞)、胶头滴管、铜粉、坩埚、坩埚钳、泥三角、酒精灯、石棉网、镊子、钥匙、50ml量筒、碳酸钙、稀盐酸、试管。请选择上述仪器、药品设计如下实验(可选择):1、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仪器、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2、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仪器、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3、加热铜粉:仪器、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4、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仪器、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学生归纳:(展示与交流)假设正确怎么解释实验3、实验4结论?小结: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问题:怎样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   质量守恒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质量守恒定律,可将质量守恒定律归纳为:“六个不变”宏观方面:总质量不变、76 种类不变、的质量不变。微观方面:的种类不变、不变、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宏观方面:一定改变;微观方面:的种类一定改变。“二个可能改变”(教师)可能改变;可能改变。课堂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1、只有化学变化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2、守恒的是“总质量”,即“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如沉淀、气体等都应考虑进去。3、“参加”,意味着没有参加反应(剩余)的物质的质量不能算在内。八、学习效果检测1、在A+B→C+D的反应中,5克A和一定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和10克D,则B的质量是()(A)18克(B)7克 (C)8克(D)6克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A、等于(m+n)g             B、小于(m+n)g   C、大于(m+n)g             D、不大于(m+n)g3.化学反应前后:①物质的化学性质②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③元素的种类④分子的数目⑤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的生成物质量总和.其中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⑤D.①③④4.下列叙述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5g酒精与5g水混合得到10g酒精溶液B.10ml氢气与10ml氧气反应生成20ml水C.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后,试管内固体药品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氧气的质量D.水蒸发成水蒸气的质量等于水的质量5、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试推断蜡烛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元素。九、作业:课本P1147、8题教学反思76 本节课是以探究实验为主,遵守了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的在实验探索中体念,在发现中学习。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习的创新思维能力,把“教”与“学”变成“探究”与“再发现”的过程。但是本节课由于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实验操作不够熟练,所以在做探究实验所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时间不是很够用,而且有一部分学生无法进行独立分析讨论,如何得出结论理解不透彻。对这部分学生,只能通过加强课外辅导帮助他们掌握这部分内容。4.4化学方程式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定义、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2.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以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教学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难点: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教学方法:讲练结合,配合阅读。教学过程:〔引言〕我们已经知道一切化学反应都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原子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来学习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板书〕化学方程式一、关于化学方程式1.定义:用_______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简称反应式)。例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能不能把生成物写成Fe2O3呢?2.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以_______________为根据;遵守_____________,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同。〔提问〕按照哪些书写步骤才能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呢?3.书写步骤:写、配、注、标下面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1)根据题意确定并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以短线相连;P+O2─P2O576 (2)配平:通过变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能改动化学式中右下角的下标数字),直到反应前、后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为止(化学计量数要化为最简整数比),再把短线改为等号。4P+5O2==2P2O5(3)在等号上方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4P+5O22P2O5〔讲解〕常见的反应条件有(加热(用“△”表示);点燃;高温;通电;催化剂等)(4)标明生成物的状态(前无后有才要标:反应物中无气体,反应后生成气体,就在气体生成物右边标上“↑”;如果反应物中没有难溶物质,而在生成物中有沉淀,就在沉淀物的右边标上“↓”)。〔板书〕举例: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介绍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和假定最复杂的化学式前的计量数为1的配平方法):2KClO32KCl+3O2↑CuSO4+2NaOH===Na2SO4+Cu(OH)2↓C2H5OH+3O22CO2+3H2O〔小结〕书写化学方程式具体步骤(韵语)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写好化学式,方程要配平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生成气体或沉淀,上下箭头来标清。注意:化学式写错——违背了客观事实不配平——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练习一——课本中的习题p119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和配平没有错误或遗漏的是()A.2H2O2==2H2O+O2B.2Al+O3==Al2O3C.S+O2↑SO2↑D.2KMnO4K2MnO4+MnO2+O2↑2.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有错误的是()A.2KClO32KCl+3O2↑B.Mg+O2MgO2C.2H2O2H2↑+O2↑D.3Fe+2O2Fe3O43.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1)□P+□O2——□P2O5(2)□P2O5+□H2O——□H3PO4(3)□C+□CO2——□CO(4)□CH3OH+□O2——□CO2+□H2O4.化学方程式所包含的信息(意义):A.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B.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通过“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来确定)C.表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粒子数目之比;D.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E.能量变化:吸热或放热反应等。练习:红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P+5O22P2O5由此获得的信息有:(1)_____和_____在_____条件下反应生成________。(2)每____份质量的红磷和_____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可以生成_____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3)每____个磷原子和____个氧气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反应,可以生成_____个五氧化二磷分子。(4)该反应类型属于_____反应。(5)该反应属于放热反应。76 5.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按化学方程式的信息(意义)来读。练习二——往年期中检测题1.发射通讯卫星的火箭上发生的化学反应:2N2H4+N2O43N2+4X其中X的化学式是()A.N2O   B.NO   C.NO2  D.H2O2.化学方程式aC2H2+bO2cH2O+dCO2配平后a、b、c、d之和为()A.15 B.14 C.13 D.103.用纳米级的某种氧化物作催化剂,能使汽车尾气中的CO跟NO反应转化为两种气体,其中一种可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另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这两种气体是____、____。写出NO和CO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现有Fe、H2O、H2、O2、KMnO4、H2O2六种物质,按要求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两个化合反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2)三个分解反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三——中考真题1.交警对涉嫌酒驾的司机进行检测时,可用如下化学反应原理:C2H5OH+4CrO3(橙红色)+6H2SO4==2X(绿色)+2CO2↑+9H2O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A.Cr2(SO4)3B.CrSO4C.Cr2O3D.CrSO32.某“组合转化”技术是将CO2和H2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是:(“”表示氢原子,“”,表示氯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此反应为吸收热量的反应B.此反应为H2+Cl22HClC.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D.此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小结: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4.4化学方程式教学反思学生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后,已经了解到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为本课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做好了知识的准备。在设计课堂引入时,我抓住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原子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的本质,直接引入到重要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我利用PPT课件先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定义,接着展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能直接表明什么是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能不能把上面反应的生成物写成氧化铁?引入到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四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过程(4P+5O22P2O52KClO32KCl+3O276 ↑CuSO4+2NaOH===Na2SO4+Cu(OH)2↓C2H5OH+3O22CO2+3H2O),较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并突破难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并初步学会用最小公倍数法和假定最复杂的化学式前的计量数为1的配平方法,然后通过学生完成练习一——课本中的习题p1191-3题加以巩固。由于在这次练习和讲评中用了充足的时间,也纠正了学生的疑难问题,所以,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然后通过举例介绍化学方程式包含的信息(意义)和读法,着重指出反应前后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通过“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来确定),为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好基础。最后让学生完成练习二——往年期中检测题、练习三——中考真题。因为学生对配平方法仍然不够熟练,且一节课时间只有40分钟,因此在做完练习二前三题后下课时间就到了,不能按预先的设计完成练习三——中考真题。但我认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合理的,教学过程中做到了层层推进,教学方法多样,讲解透彻、引导到位,学生掌握较好。如果时间用45分钟或在讲解和学生练习时更合理掌控好时间,本节课的教学将显得更加完美。总之,我将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继续努力。洁净燃料—氢气第五章燃料第5.1节洁净燃料氢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氢气的物理性质,能设计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实验。2.了解氢气具有可燃性及现象、产物。3.知道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初步学会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4.能大致说明点燃不纯的可燃性气体会发生爆炸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总结氢气的物理性质,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2.通过对氢气可燃性实验的探究,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氢气性质的实验观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安全使用氢气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遵守实验操作规程意识和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教学重点氢气的可燃性;可燃性气体的安全使用教学难点不纯净氢气点燃可能会爆炸的原因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课堂合作交流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程资源启普发生器、酒精灯、火柴、烧杯、塑料筒、小试管、弯导管、直导管、尖嘴导管、氢气球、锌粒、稀硫酸、肥皂水、注射器、多媒体电脑学情分析学生信息:施教班级的学生,平时课堂纪律良好,大多数学生对化学课感兴趣,学习基础扎实,学习成绩呈正态分布。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教材分析本章研究的内容是燃料,燃料的燃烧是人类祖先的认知成果,学习燃料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燃料的燃烧既为人类提供能量,又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产生火灾,燃料与我们的生活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本节洁净的燃料氢气是其中的一种,而且是高能无污染的理想燃料,最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氢气的物理性质、氢气可燃性、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以及了解点燃不纯的可燃性气体会发生爆炸的原因等内容。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难度76 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二、教学过程探究活动一探究活动二实验活动一实验活动二探究活动三三、小结四、练习[引言]猜一猜,导入第五章燃料。展示几只氢气球,让学生猜测充填气体是什么?说说你对氢气的认识?今天,我们就进一步认识“5.1洁净的燃料——氢气。”设问:为什么说氢气是洁净的燃料?阅读教材同学们设计实验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吗?师生共同探究:氢气吹肥皂泡并点燃,表述观察现象和结论。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了解氢气具有可燃性,那么氢气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呢?你的依据是什么?讨论一下,设计实验方案。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归纳。通过氢气燃烧实验,还能获得那些结论?我们刚才观察纯净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那么点燃不纯的氢气会产生什么现象,同学们猜一猜。师生共同验证:点燃不纯氢气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形成结论: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验纯提出问题,怎么验纯,学生阅读教材演示探究氢气球中充填的气体,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师生共同实验、验证、获得结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猜谜语观察并提出自己的猜测自我总结归纳氢气有物理性质设计和表述实验方案辅助实验学生观察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组内、组间交流。得出氢气燃烧产物是水。书写化学方程式。拓展所学知识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氢气不纯净,点燃会爆炸自主学习讨论,设计方案小结,谈学习的收获。利用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导出章课题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打下伏笔和学习任务确立学生对氢气的原有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氢气做铺垫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自学氢气物理性质再次认识氢气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师生的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猜想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学生理解点燃不纯净的氢气会发生爆炸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板书设计第五章燃料第5.1洁净的燃料氢气76 一、物理性质二、化学性质1、通常无色无味气体1、可燃性2、密度是最轻的气体现象:3、难溶于水4、熔点、沸点低2、验纯方法教学反思与评价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学目标】1.了解金刚石与石墨的特性及主要用途,认识几种无定形碳及其主要用途。2.明确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系。3.知道一种元素可以因结构不同而能组成几种不同的单质,结构不同则性质不同。4.认识碳的性质,了解碳和一氧化碳的的燃烧及其产物,知道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含义。5.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使用煤炉的安全知识。6.理解碳及其氧化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学情分析】碳了是学生继氧、氢后学习的第三种非金属元素,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元素。在日常生活里,在科学课和生物课里学生已经获得了不少有关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比较分散,而且学生大多只了解它的现象而没深入到它的本质,本节课将把这些知识系统化并从实质上来解释,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有助于知其所以然。【教学重点】明确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系,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教学难点】碳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碳及其氧化物的相互转化关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氢气是一种高能洁净的燃料,其实碳是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燃料的主要元素,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碳的几种单质。[提问]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什么?-----单质[提问]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吗?------可以[例如]氧元素组成氧气和臭氧,磷元素组成红磷和白磷。76 [再问]碳元素可组成不同的物质吗?[展示图片]金刚石石墨C60[介绍]高贵而华丽的碳单质----金刚石想一想:1、金刚石能制作成华丽高贵的钻石是由什么性质决定的?答:无色透明、加工后有夺目的光泽2、为什么金刚石能制作成坚硬的钻头和玻璃刀?答:金刚石是自然界存在的最硬物质多才多艺的碳单质------石墨铅笔小知识:铅笔上的“B”是英文“Black”的第一个字母,在铅笔中表示“软”;“H”是英文“Hard”的第一个字母,在铅笔中表示“硬”。铅笔为什么有软和硬和差别呢?这是因为石墨太软,光用石墨做笔芯,既易断也易磨损,因此,生产上常在石墨粉末中掺进一些粘土粉末以增加硬度。粘土掺得越多,铅笔就越硬;粘土掺得越少,铅笔就越软。想一想,“6B”、“6H”与“HB”三种类型的铅笔,哪种铅笔最硬?哪种铅笔最软?想一想:1、石墨可用于制铅笔芯是由什么性质决定的?答:深灰色且很软。2、石墨可用于制电极是由什么性质决定的?答: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3、石墨可用于制润滑剂是由什么性质决定的?答:石墨有滑腻感。[总结]性质用途[幻灯展示]一、碳的几种单质1、碳单质的性质、用途、结构物质用途性质结构1、金刚石玻璃刀,钻头硬度大空间网状结构饰品无色透明,折光性强,光彩夺目2、石墨铅笔芯灰黑,质软层状结构电极导电润滑剂滑腻坩埚导热,耐高温[再想一想]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性质不同?76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宏观:物质结构不同微观: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展示]生活中常见含石墨的物质: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2、几种无定形碳的性质和用途物质用途性质结构1、活性炭防毒面具,过滤器吸附能力强疏松多孔2、炭黑作墨汁绘画写字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3、木炭焦炭燃料冶金可燃性还原性[问题]“碳”和“炭”有什么区别?“碳”:碳元素,属于化学用语。在书写元素名称和碳的单质及碳的化合物等用到。“炭”:不是化学用语,无定形碳是人工制造的碳单质,都含有少量杂质为表示区别,常写: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介绍]第3种碳单质:—神奇的碳单质C60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一个分子,结构类似足球,又名足球烯。良好的超导体,使超导体的温度为12.8K。金刚石和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思考:此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属于化学变化,金刚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组成的两种单质,此反应有了新物质的生成。[展示图片]王羲之的<<兰亭序>>,<<清明上河图>>[问题]纸都黄了,字画却不褪色?3.碳单质的化学性质(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2)可燃性C+O2点燃CO2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不充分燃烧(3)炽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CO22CO[你知道吗]煤炉里的煤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幻灯展示]二、煤炉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上层:2CO+O2点燃2CO276 中层:C+CO22CO下层:C+O2点燃CO2[幻灯展示]三、一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2、化学性质(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2)毒性: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液失去输氧能力,发生中毒。[讨论]有人用煤火取暖,又担心煤气中毒,临睡前在煤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这样做能预防煤气中毒吗?答:水不能预防煤气中毒,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碳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富勒烯,由于碳原子之间的排列方式不同,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然后我们还学习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板书设计]一、碳的几种单质二、煤炉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三、一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取一、学情和教材分析学生对实验室里如何制取气体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实验室常用二种方法来制取氧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由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不同,它们的制取装置不同。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和收集装置的结合,学生也有了选择收集装置的部分经验。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的经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灭火等。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一些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发应原理,但却不知道怎样选择才适合实验室制备气体及还需要考虑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引导,使知识得到补充完善,使能力得到提升。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76 (1)认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原理和装置。    (2)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1)经过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意义。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会拟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会灵活运用现有仪器自主设计实验装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求实、合作、创新的学习品质。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的探究。2、难点: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一般方法。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实验探究。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观看图声并茂的“地球与空气的对话”。适时发问:你们知道“温室效应”是由什么气体过多引起的吗?哪些因素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从而引出课题。[问题讨论]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我们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过渡语]今天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究一下二氧化碳的制取。观看影视材料。思考、回答。二氧化碳过多引起温室效应。回忆、思考。归纳后汇报、倾听。通过对话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引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引起学生的期待和注意。复习旧知识,指导分析方法,为新课作铺垫。引入新课。76 [知识再现]请大家思考,我们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并写出这些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求:学生自主地到前面书写化学方程式。[提供材料]化学家发现常温下含有碳酸根的物质与相应的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动画讲述以上事实),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钙。[问题]你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么?教师活动回忆、思考,学生主动到黑板上板演化学方程式。看影像和材料、思考。分析、思考。书写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复习旧知识,指导分析方法。让学生学会主动评价他人的观点。设置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材料]指导学生选择化学反应原理的依据:反应物易找且价廉、反应条件易控制、有利于环保。[各抒己见]黑板上所列哪一个化学反应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请大家先提出假设,再实验验证,最后小结结论。指导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小结。[讲述]1.反应物的状态。2.反应条件。3.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性)。倾听识记。讨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动手实验探究。归纳、小结结论。思考、讨论、回答。通过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学会对已有知识的归纳、小结。76 为了便于控制反应速率,易于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问题讨论]通过学习氧气实验室制取的实验装置,请大家思考实验时选择实验装置的依据是什么?[问题讨论]请大家用提供的实验仪器,结合化学反应原理,设计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连接实验装置。如没有仪器选择,画出简图即可。补充、解释学生的回答。[问题讨论]如果用你们设计的实验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应如何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气体呢?[讲述]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验满。[体验实践]请大家用你们设计的实验装置制取、收集并验证二氧化碳。[反思]通过以上的探究学习你有何收获呢?学生讨论后提出设计方案,连接装置,展示成果。并简要说明装置连接的理由。回忆旧知识,讨论方法。学生动手实验,体验成功。小结、汇报自己的收获。提出探究课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画图能力。复习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作业]反馈教学效果。六、板书设计一、二氧化碳的制法一、药品及反应原理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2、化学反应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1、发生装置:同制取氧气的装置相似。76 2、收集装置(方法):采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三、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方法1、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2、验满方法:将燃着的火柴放在集气瓶口,火柴熄灭,证明收集满了;或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瓶口,出现浑浊,证明收集满了四、制取气体的一般操作步骤1、检查:(装置气密性)2、加入:(先固后液)3、收集:(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4、检验(检验气体、验满)5.4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石燃料;(2)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3)了解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4)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片、多媒体,认识煤燃烧对空气造成的污染;(2)通过“酸雨的危害”的录像,加深对酸雨危害的认识;(3)充分利用教材的现有资源(图片、资料、讨论),认识化石燃料的利与弊,以及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2)通过煤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激发学生为将来研究和开发新的能源而努力学习;(3)积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76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什么是化石燃料;2、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3、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4、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难点:1.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2.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类的活动离不开能源,当今社会,最主要的能源是化石燃料。你知道什么是化石燃料吗?请你先思考以下问题:1、家庭做饭、洗澡等使用的燃料有哪些?2、汽车、飞机、轮船、火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分别使用什么燃料?3、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4、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中有一项“西气东输”工程,你知道输的是什么“气”吗?【板书】5.4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一、什么是化石燃料【讲述】上述所涉及的燃料有煤、汽油、煤油、柴油、石油气和天然气等,其中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都来自石油。我们常说的化石燃料,指的就是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地层深处高温、高压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板书】化石燃料指的就是煤、石油和天然气。【讲述】煤炭是埋藏在地下的植物受地下和地热的作用,经过几千万年乃至几亿年的碳化过程,释放出水份、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后,含氧量减少而形成的,含碳量非常丰富。【讲述】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地层深处高温、高压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天然气直接采掘于地下,含甲烷为主。在摄氏零下162度被冷却,液化后,作为液化天然气用油罐输送。天然气的分布也非常偏于中东,美洲和欧洲大陆。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留给现代人的珍贵遗产,不能再生,用一点少一点。76 【讲述】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蕴藏量较丰富的国家,但石油的蕴藏量较少,解放前被说成是“贫油国”。解放后,我过政府十分重视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建立起大庆、胜利、中原、塔里木、大港等油田,沿海油田。新疆的天然气将通过“西气东输”,输送到上海等华东各地。然而,由于我国化石燃料的资源毕竟有限,而且人口总多,对燃料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我们必须特别注意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板书】二、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讲述】燃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有些燃料在燃烧提供能量的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板书】1、煤的燃烧【提问】煤燃烧对空气有什么影响?【讲述】燃烧化石燃料给环境造成的危害是当今世界性的严重问题,其结果是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畜生活受到危害。特别是直接燃烧煤炭所造成的环境危害更是触目惊心。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都要放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烟尘、放射性飘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这些物质会直接危害人畜,导致机体癌变,使生物受辐射损伤,产生酸雨,形成温室效应。【录像】燃烧化石燃料给环境造成的危害、酸雨。【提问】为了提高煤的利用率,你认为在燃烧煤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讲述】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燃烧前要脱硫。应尽量减少使用原煤做燃料。【板书】2、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提问】目前,多数汽车使用什么做燃料?这些燃料主要来自哪里?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讲述】汽车尾气污染空气。【讨论】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目前在燃料使用和汽车制造技术方面己采取了哪些措施?【讲述】采取的措施如:(1)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使汽油能充分燃烧;(2)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3)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同时,在管理上,加大检测尾气的力度,禁止没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板书】三、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讲述76 】在化石燃料的使用上,一方面,化石燃料的资源不能再生,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将它们当作燃料烧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会将宝贵的化工原料烧掉,造成资源的浪费。【讨论】我们该如何更合理的利用化石燃料?【讲述】一是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特别是无污染的“绿色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氢能源。二是积极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三是重视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离不开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后的制品。【投影】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氢能源的利用。【板书】1、煤的综合利用【板书】2、石油综合的利用【本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的污染,有哪些方面原因?【布置作业】课本P1491-6【板书设计】5.3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一、什么是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指的就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二、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1、煤的燃烧2、汽车用燃料的燃烧三、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1、煤的综合利用2、石油综合的利用7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