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汇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汇总

‎2020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知识网络】‎ ‎【知识梳理】‎ 一、我与社会 ‎1.为什么要正确认识社会?‎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们要主动认识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在生动鲜活的社会课堂中学习、成长,在异彩纷呈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发展。投身于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走向成熟的过程。‎ ‎2.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的体现有哪些?‎ ‎(1)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 ‎(2)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 ‎(3)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 ‎(4)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 ‎(5)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 ‎3.参与社会生活有何意义?‎ ‎(1)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2)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4.如何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5.社会生活中,我们具有哪些不同的身份?‎ 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子女;在学校,我们是老师的学生、同学的同学;在小区里,我们是业主,也是其他业主的邻居;在祖国大家庭中,我们是未来的建设者……‎ ‎6.社会关系可分为哪几类?‎ 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1)血缘关系:以血亲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2)地缘关系:直接建立在人们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如同乡、邻居等。‎ ‎(3)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学、同事等。‎ 二、在社会中成长 ‎1.为什么说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2.社会化的含义是什么?‎ ‎(1)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3.如何正确理解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 ‎(1)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4.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1)必要性: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意义:①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②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知识拓展】‎ ‎1.个人与社会。‎ ‎(1)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个人离不开社会。‎ ‎(2)每一个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依赖于社会的供给,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在社会的范围和条件下才能实现。‎ ‎(3)要创建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友爱的社会,需要社会成员满怀责任感,以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为社会增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追求。‎ ‎2.社会与社会关系。‎ ‎(1)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 ‎(2)社会关系包括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还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里的群体的范畴,小到民间组织,大到国家政党。这里的国家在实质上是一方领土之社会,所以,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个人与全社会之间的关系。‎ ‎3.如何正确理解社会化?‎ ‎(1)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2)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 ‎(3)社会化包括两个途径: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社会教化是从社会环境因素入手分析社会化,个体内化则是从个体能动性着眼探讨社会化。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个体内化则是内部动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4.如何正确理解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2)对遭遇挫折和不幸的人给予同情和关心,对处于困境和危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在共同的事业中能与他人合作,面对利益能与别人分享,等等,都是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知识网络】‎ ‎【知识梳理】‎ 一、网络改变世界 ‎1.网络丰富日常生活的表现有哪些?(利)‎ ‎(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互联网不仅给人们提供信息,而且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渠道。‎ ‎(2)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通过网络,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交流、互动。‎ ‎(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借助互联网,我们就可以结交朋友、查阅资料、学习新知、购买物品、寻医问药、休闲娱乐,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2.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有哪些?(利)‎ ‎(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经济贸易的新途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推动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新业态,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 ‎(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①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及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②互联网促进了科技创新所需的物质与信息资源快速流动,‎ 加速了各种创新资源的汇聚、融合与共享。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众多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 ‎3.网络的消极影响有哪些?(弊)‎ ‎(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在网络时代,人人能够参与信息发布,信息变得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 ‎(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大量冗余信息干扰人们的选择,耗费人们的时间;碎片化信息影响人们思考的深度;一些人因沉迷于网络、虚拟交往而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 ‎(3)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在开放的网络世界里,信息泄密、手机窃听、窥密偷拍等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让人防不胜防。各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会给被侵权人造成困扰和伤害,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 ‎4.遇到以下情况,要提高警惕,防止被骗。‎ ‎(1)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 ‎(2)让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 ‎(3)通知“中奖”、领取“补贴”却要你先交钱的。‎ ‎(4)通知“家属”出事要先汇款的。‎ ‎(5)在电话中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及短信验证码的。‎ ‎(6)让你开通网上银行接受检查的。‎ ‎(7)陌生网站要求登记银行卡信息的。‎ 二、合理利用网络 ‎1.媒介素养的含义是什么?‎ 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人们正确地、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能力。‎ ‎2.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1)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2)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3)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4)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3.了解网瘾。‎ ‎(1)网瘾又称为网络过度使用症,主要是指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网络之外的事情没有多少兴趣,影响身心健康的一种病症。‎ ‎(2)网瘾患者无法控制上网时间,花费在网上的时间比原定时间要长,想减少或控制上网时间却做不到。关注网上的情况超过自己的现实生活,例如,头脑中一直浮现与网络有关的事,在生活中心不在焉,只有上网时才充满兴趣。一旦减少或停止上网,就表现出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的生理反应,如沮丧、空虚、易发脾气、坐立不安、心慌、燥热出汗、失眠等。‎ ‎4.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1)注意信息出处。看到“骇人听闻”的信息后,先上网了解信息出处,看信息出处是否权威。‎ ‎(2)关注官方信息。及时关注行业或部门发布的信息,行业或部门发现有谣言,会及时澄清。‎ ‎(3)对信息进行多方验证。上网搜索信息中的关键词,从不同的信息源对信息进行多方验证。‎ ‎(4)辨识信息内容。疯狂煽情、耸人听闻的消息往往不可靠。‎ ‎(5)向他人求助。对于无法辨别真假的信息,可以向家长、老师和专家求教。‎ ‎5.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 ‎(1)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就身边的一些公共事务向有关部门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表达我们的诉求,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 ‎(2)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知识拓展】‎ ‎1.误区警示:网络交往不会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网络交往的自由、平等、虚拟等特性符合人们的心理特点,使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使用网络社交工具寻找交流对象,这就造成人们对网络“朋友圈”的依赖。过度的网络交往会导致现实人际交往时间的缩短,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和他人面对面交往的时间。所以,我们应该加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把网络交往作为正常社会关系的一种补充。‎ ‎2.如何预防青少年上网成瘾?‎ ‎(1)社会:有关部门要增强监管责任,规范网络经营行为,加大执法查处力度,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网络经营者应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依法经营。‎ ‎(2)家庭: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加强教育和监督,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要控制孩子使用网络的时间,了解孩子使用网络的行为,可下载安装和使用“绿色上网”软件。‎ ‎(3)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自律意识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从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同时不断完善和丰富校园网的内容。‎ ‎(4)青少年:要自觉遵守网络的规则,学会“信息节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积极参加丰富的文化活动;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 ‎3.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谣言?‎ ‎(1)努力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文明上网。‎ ‎(2)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做到不造谣。‎ ‎(3)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学会理性分析和选择,正确对待社会影响,做到不信谣。‎ ‎(4)自觉运用法律武器同散布网络谣言的违法行为作斗争等。‎ ‎4.合理利用网络的宣传标语。‎ 科学上网,做网络的主人;加强自我保护,健康文明上网;远离非法网吧,学会洁身自好;抵制网络低俗之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合理利用网络,传播网络正能量;传播网络正能量,做中国好网民;等等。‎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知识网络】‎ ‎【知识梳理】‎ 一、维护秩序 ‎1.社会秩序的含义是什么?‎ 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社会秩序有哪些?‎ 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3.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有哪些?‎ ‎(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2)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4.社会规则的含义是什么?‎ 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5.社会规则有哪些?‎ 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 ‎6.社会规则的重要性有哪些?‎ ‎(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 ‎7.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有哪些?‎ 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二、遵守规则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规则与自由的关系?‎ ‎(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2.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自由和权利?‎ ‎(1)遵守道德、纪律、法律等。‎ ‎(2)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如何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即他律,又需要自我约束,即自律。自律就是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如何维护规则?‎ 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5.劝导他人遵守规则的技巧。‎ ‎(1)有“礼”。劝导他人时最好先称呼对方,语言文明,态度和善。‎ ‎(2)有“理”。劝导时要晓之以理。最好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告诉他: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3)有“节”。劝导时要注意适可而止。劝导无效时,可以向公共场所的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反映情况。如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要机智地向他人求助,或拨打110报警电话寻求支援。‎ ‎6.为什么要改进规则?‎ 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7.如何改进规则?‎ 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知识拓展】‎ ‎1.社会规则的种类。‎ 社会规则分为成文和不成文两类。风俗习惯、部分道德规范及部分法律规范、宗教教规是不成文的;法令、条例、规章和大部分法律规范、重要的宗教教规是成文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宗教教规等是社会规范的各种具体形式。‎ ‎2.正义的制度规则的重要性有哪些?‎ ‎(1)在现代社会中,正义的制度是建立在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这有效地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 ‎(2)制度的正义在于它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它的程序和规则是面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每个人都能够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每个人也都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正义的制度规则是社会生活的绝对权威。‎ ‎(3)绝大多数人自觉地遵守正义的制度规则,社会才能维持稳定和顺利发展。‎ ‎3.误区警示: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自由从来都是有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不是自由,而是任性与放纵。在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任何自由都必须以遵守规则为前提。即使在个人生活中,自由也不是毫无限制的,同样会受到规则的约束,并且不能危害他人自由、违反公序良俗。‎ ‎4.遵守社会规则和制度,就是在维护正义。‎ 作为社会成员,我们遵守社会规则和制度,就是在维护正义。遵守制度规则,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也体现出一个人是否具有正义感。我们要从小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良好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 ‎【知识网络】‎ ‎【知识梳理】‎ 一、尊重他人 ‎1.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什么?‎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 ‎2.尊重的含义是什么?‎ 尊重即尊敬、重视。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3.为什么要尊重他人?(意义)‎ ‎(1)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 ‎(2)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3)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4.如何尊重他人?‎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尊重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我们应该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2)平等对待他人。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应该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 ‎(4)学会欣赏他人。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5.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应该尊重什么?‎ 尊重生命、尊重大自然、尊重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等。‎ 二、以礼待人 ‎1.礼的体现有哪些?‎ 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2.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有哪些?(意义)‎ ‎(1)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个人角度)‎ ‎(2)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诚恳、谦逊、平等、友善、倾听的态度,能够给对方亲切感、受尊重感,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社会角度)‎ ‎(3)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国家角度)‎ ‎3.关于礼的名人名言。‎ ‎(1)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2)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 ‎4.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以礼相待,要态度谦恭,说话和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谈吐文雅,不说粗话脏话;与人交谈时,尊重对方,多用商量的口吻说话,不自以为是,不盛气凌人。‎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良好的举止反映我们高雅的气质。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做到着装得体、举止稳重、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同时,我们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5.中华文化宝库中表示谦虚、恭敬的礼貌用语。‎ 探望别人,要说“拜访”。起身作别,要说“告辞”。‎ 中途先走,要说“失陪”。请人别送,要说“留步”。‎ 请人批评,要说“指教”。请人指点,要说“赐教”。‎ 请人帮助,要说“劳驾”。托人办事,要说“拜托”。‎ 麻烦别人,要说“打扰”。求人谅解,要说“包涵”。‎ ‎6.参加社交活动应注意哪些?‎ ‎(1)容貌整洁。‎ ‎(2)服装整洁、美观、大方。‎ ‎(3)举止规范。‎ 三、诚实守信 ‎1.诚信的含义是什么?‎ ‎(1)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2)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现代社会注重信用体系和制度建设,民法意义上的诚信原则,更强调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讲信用、守诺言、诚实不欺。‎ ‎2.如何正确理解诚信是一项民法原则?‎ 诚实信用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过程中,讲诚实,重诺言,守信用。这对建设诚信社会、规范经济秩序、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3.诚信的重要性有哪些?(意义)‎ ‎(1)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一个人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相反,如果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就会处处碰壁,甚至无法立身处世。(个人角度)‎ ‎(2)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企业角度)‎ ‎(3)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国无信则衰,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以信为本,能够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能够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社会和国家角度)‎ ‎4.如何践行诚信?‎ ‎(1)树立诚信意识。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我们不轻易许诺,许诺的事就要做到,做不到要说明理由。如果我们的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就应不逃避、不推脱,勇于承认过错,主动承担责任,争取他人的谅解。‎ ‎(2)运用诚信智慧。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我们有时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日益受到重视,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我们要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共同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知识拓展】‎ ‎1.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和尊重自然。‎ 必要性 要求 尊重 他人 人们需要相互尊重。在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富有尊严的独立存在的个体,有权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他人的尊严,尊重他人的基本权利 做到礼貌待人、平等待人、诚信待人、友善待人,充分理解他人 尊重 社会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代表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我们对社会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尊重社会是我们应当履行的义务 遵守社会规则、承担社会责任,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维护公共秩序,践行道德、遵纪守法,等等 尊重 自然 人类来自自然,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人类有责任和义务尊重无私奉献的大自然。我们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尽己所能 ‎2.误区警示:是否讲究文明礼貌,仅仅是个人的事。‎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待人处事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以礼相待的需要,礼貌在满足人的这种需要的同时,更满足了人的自尊。因此,是否文明礼貌,绝不只是个人私事,它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3.开展“讲礼貌、知礼仪”实践活动的目的、形式和宣传标语。‎ ‎(1)活动目的:让同学们认识到文明礼貌、文明交往的重要性,帮助同学矫正不文明、不尊重他人的陋习,提高同学们的交往能力。‎ ‎(2)活动建议:加强宣传,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板报等揭露不良陋习,倡导文明行为;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选活动;开展以讲文明、知礼仪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制作文明礼貌宣传画和公益广告。‎ ‎(3)宣传标语:提高素质人人争先;文明生活,共创明天;文明新风,从我开始;讲文明礼貌,做现代公民;等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 ‎(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2)为人诚实,言而有信,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华。诚信是个人得以立足、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只有诚实守信,社会才能有条不紊,文明进步才有可能。‎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知识网络】‎ ‎【知识梳理】‎ 一、法不可违 ‎1.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1)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2)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违法行为的含义是什么?‎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违法行为可分为哪几类?‎ ‎(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①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2)根据对社会危害性的轻重,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和犯罪(刑事违法行为)。‎ ‎4.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1)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2)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5.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6.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什么?‎ ‎(1)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2)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而制定的。‎ ‎7.民事权利有哪些?‎ 民事权利是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它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 ‎(1)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 ‎(2)人身权,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 ‎8.了解合同。‎ 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各种交易活动。交易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既要靠道德的约束,又需要合同法律的保障。合同,又称契约,是由当事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协议。合同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9.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1)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预防犯罪 ‎1.刑法的作用是什么?‎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犯罪的含义是什么?‎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1)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如果社会危害性不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 ‎(2)刑事违法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因为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有大有小,只有对社会的危害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 ‎(3)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对不同的违法行为,分别采取不同的强制方法。如果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而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4.刑罚的含义是什么?‎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5.刑罚可分为哪几类?‎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1)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2)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四种。‎ ‎6.年龄小就可以任意实施犯罪行为吗?‎ 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7.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的年龄规定。‎ ‎(1)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8.如何预防犯罪?‎ ‎(1)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2)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9.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 ‎(1)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2)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10.针对不良行为制定整改措施。‎ 不良行为 产生原因 整改措施 旷课、夜不归宿 纪律观念不强,缺少学习主动性 加强纪律教育,提高学习兴趣 辱骂他人、强行索要财物 不良习惯,法治观念淡薄 增强法律意识,平等待人、尊重他人 打架 争强好胜,“哥们义气”‎ 加强生命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律 赌博、偷窃 ‎“好朋友”唆使,自控能力差,不能认清危害 谨慎交友,明辨是非,认清不良诱惑的危害性,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 三、善用法律 ‎1.遇到侵害时,我们应如何做?‎ ‎(1)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我们要了解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2.诉讼的含义是什么?‎ 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3.诉讼的地位是什么?‎ 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4.诉讼可分为哪几类?‎ 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1)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2)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 ‎(3)刑事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 ‎5.为什么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 ‎6.如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1)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2)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7.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1)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2)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8.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常见方法。‎ ‎(1)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 ‎(2)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 ‎(3)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 ‎(4)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 ‎(5)保护好作案现场。‎ ‎9.如何坚定捍卫法治?‎ 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知识拓展】‎ ‎1.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比较。‎ 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犯罪)‎ 不同点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较轻 较轻 严重 违反的法律 行政法律规范 民事法律规范 刑事法律规范 承担的法律责任 行政处分或 行政处罚 民事责任 刑罚处罚 相同点 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犯罪成立的四个构成要件。‎ 犯罪客体 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观方面 是指犯罪的客观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犯罪主体 是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行为的自然人。根据刑法规定,有些犯罪的主体也可由单位构成 犯罪主观方面 是指行为人有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 ‎3.误区警示:只要不犯大错,犯点小错是不会走上犯罪道路的。‎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小错是大错的开始,犯大错往往是从犯小错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 就有可能从犯小错发展到违法犯罪。所以我们要克服上述思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4.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文明行为的表现,是社会道德的一种高尚品质。见义勇为的行为难能可贵,社会上需要见义勇为者,也应当表彰和学习他们,不过,在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二者之间,我们应当提倡后者。因为见义智为不是不为,而是更冷静、更科学、更量力而行,是见义勇为的更高层次。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英雄也不例外。‎ 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 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 ‎【知识网络】‎ ‎【知识梳理】‎ 一、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 ‎1.责任的含义是什么?‎ 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 ‎2.责任来自什么?‎ 责任来自对他人的承诺、职业要求、道德规范、法律规定等。‎ ‎3.如何正确理解责任与角色的关系?‎ ‎(1)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随着时代发展和所处环境的变化,我们会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调节角色行为。‎ ‎(2)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人人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承担应尽的责任,才能构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4.我们扮演了哪些角色?应承担哪些责任?‎ 作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学生,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学习是我们的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遵守社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做到“位卑未敢忘忧国”,心系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5.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首先要对谁负责?‎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 ‎6.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有哪些?‎ 小到按时完成作业、为自己的一次约定守时,大到终身信守承诺、认真做事,都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7.为什么要对自己负责?(意义)‎ 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才有资格、有能力、有信心承担起时代和国家所赋予的使命。‎ ‎8.为什么要对他人负责?‎ 很多人在为我们的成长和幸福生活承担着责任。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没有他们履行各自承担的责任,很难想象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9.如何承担责任?‎ 我们应该学会感恩,主动关心、帮助和服务他人,在辛苦付出中体验对他人负责的快乐和幸福。只有人人具有责任心,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我们才能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做负责任的人 ‎1.承担责任会付出哪些代价?‎ 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意味着可能因为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 ‎2.承担责任会获得哪些回报?‎ 承担责任的回报,既包括物质方面,又包括精神方面。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回报,如良好的自我感觉、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等。‎ ‎3.如何对待自己选择的责任?‎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我们既然选择了自立自强的人生,就应该有勇气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作出正确的评估,作出合理的选择。无论怎样,我们一旦作出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应负的责任。‎ ‎4.如何对待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事情?‎ 虽然有些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往往无法改变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位置,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待应该做的事情的态度。只要我们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不抱怨,不懈怠,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很出色。‎ ‎5.为什么承担责任要不计代价和回报?‎ 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履行社会责任却不计代价和回报的人。正因为他们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温暖,更加充满阳光和希望。‎ ‎6.如何做负责任的人?‎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知识拓展】‎ ‎1.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负责任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有哪些?‎ 负责任的行为 不负责任的行为 对自己 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认真做好该做的事,勇于承认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沉迷网络游戏,浏览不良信息,学习敷衍了事……‎ 对他人 理解尊重他人,约定守时,信守承诺 说谎、失约……‎ 对集体 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出力 逃避集体活动,没有做好卫生值日……‎ 对社会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维护国家尊严、荣誉和利益,主动为国分忧 见利忘义,见危不救,不遵守社会公共秩序……‎ 在家中 孝敬父母和长辈,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凡事依赖父母,故意与父母对着干……‎ ‎2.误区警示:责任是社会对成年人提出的要求,我们长大以后才有责任。‎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负责是每个人在人生各阶段承担的多重角色的共同道德要求,贯穿于人的一生,只是每个人在特定的阶段由于所担当的角色不同而责任不同。中学生应树立自己的责任意识,从对自己负责开始,对集体负责,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关心集体,服从集体安排,为集体作贡献,而不是长大以后才承担责任。‎ ‎3.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有何意义?‎ ‎(1)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2)学会承担责任,在承担责任中健康成长,有助于我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有意义的人生,有助于我们实现远大的理想。‎ ‎4.进行责任选择时应考虑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1)时间。在两个或多个责任中,应该选择时间上最紧迫的责任先去完成。‎ ‎(2)相对重要性。在两个或多个责任中,选择最重要的责任去承担。‎ ‎(3)可能性。在若干责任中,选择自己有能力去完成的那些责任。‎ ‎(4)创新的解决办法和途径。我们可以尝试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5)勇气和担当。在现实生活中,承担责任经常需要我们拿出勇气和担当道义 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 ‎【知识网络】‎ ‎【知识梳理】‎ 一、关爱他人 ‎1.关爱的含义是什么?‎ 关爱,就是关心爱护。每个人都被他人关爱着,也都在关爱着他人。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关爱的表现有哪些?‎ 在长辈的呵护下,我们健康成长;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们增强学习信心;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我们更懂得友谊的珍贵……‎ ‎3.为什么要关爱他人?(意义)‎ ‎(1)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 ‎(2)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关爱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互谅互让,相互尊敬,与人为善,增进信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3)关爱他人,收获幸福。关爱他人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从一定意义上说,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 ‎4.如何关爱他人?‎ ‎(1)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我们应心怀友善,学会关心、体贴和帮助他人。当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在道义上给予支持,物质上给予帮助,精神上给予关怀。‎ ‎(2)关爱他人,要尽己所能。关爱不分大小,贵在有爱心。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尽己所能为他人排忧解难、奉献社会,就是一个友善和值得称赞的人。‎ ‎(3)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帮助他人时,要考虑他人的内心感受,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面对复杂情形,要善于作出明智的判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前提下采取果敢和理智的行动。‎ ‎5.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关爱他人,善待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做?‎ ‎(1)当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时, 我们要主动让座,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中学生。‎ ‎(2)当看到有献爱心活动时,我们要积极伸出援助之手。‎ ‎(3)当残疾人需要帮助时,我们要施以援手。‎ 二、服务社会 ‎1.为什么要服务社会?(意义)‎ ‎(1)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得到什么。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2)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展,知识不断丰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不断提高。‎ ‎2.如何服务和奉献社会?‎ ‎(1)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都是社会公益活动的具体形式。我们可以在社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纠正不文明行为,可以到科技馆、博物馆做志愿者。无论参加哪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际效果。‎ ‎(2)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我们要努力学习,增强劳动观念,培养敬业精神,学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准备。‎ ‎3.了解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4年12月5日,是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各界青年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协会通过组织和指导全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知识拓展】‎ ‎1.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 你关爱了别人,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也会关爱你,关爱别人是我们得到别人关爱的前提。关爱是快乐地以一己之力助他人成长,并让受助人也感到快乐,这才是关爱的本质。‎ ‎2.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关爱他人和服务社会?‎ 参加街道卫生大扫除,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向居民宣传防火知识、环保知识、避险自救知识,去福利院或养老院做义工,向贫困地区、灾区捐款捐物,‎ 自觉参加维护交通安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做车站排队引导员,等等。‎ ‎3.如何向志愿者学习?‎ ‎(1)树立责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 ‎(3)养成亲社会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力所能及地去关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 ‎4.设计一个“我为社区作贡献”的社会公益服务志愿者的活动方案。‎ ‎(1)活动名称:“美化社会”环保服务志愿者活动。‎ ‎(2)活动地点:校园附近的社区。‎ ‎(3)活动时间:周六的上午。‎ ‎(4)活动主题:我奉献、我快乐。‎ ‎(5)活动目的: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培养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品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6)活动准备:教师做好活动前动员工作,并给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活动要求;组织爱心小分队,开展献爱心活动。‎ ‎(7)活动内容(步骤):一是在社区宣传环保知识。二是开展“你扔我收,变废为宝”活动。‎ ‎(8)活动总结:写出活动的感受和体验。‎ 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 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 ‎【知识网络】‎ ‎【知识梳理】‎ 一、国家好大家才会好 ‎1.对伟大祖国,我们怀有什么情感?‎ 对伟大祖国,我们每个人都怀有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决不允许她的荣誉和利益受到任何亵渎和损害。‎ ‎2.国家利益的含义是什么?‎ 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包括人口、领土、主权和政权等。‎ ‎3.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是什么?‎ 国家利益关系到民族生存、国家兴亡。‎ ‎4.国家利益的内容有哪些?‎ ‎(1)国家利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 ‎(2)国家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5.如何正确理解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 ‎(1)在我们国家,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者相辅相成。‎ ‎(2)人民利益只有上升、集中到国家利益,运用国家的工具,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繁荣富强,国际地位提高,人民的生活就充满希望,内心就感到自豪和骄傲。反之,如果国家利益得不到保障,人民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人民就会遭受奴役、欺凌和屈辱。‎ ‎(3)国家利益只有反映人民利益,依靠人民艰苦奋斗,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每个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动,推动着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4)在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将国家和人民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6.关于爱国主义情感的诗句。‎ ‎(1)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戚继光 ‎(2)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黄遵宪 ‎(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1.如何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1)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心怀爱国之情,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2)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我们要对危害国家利益、威胁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行为时刻保持警惕。‎ ‎(3)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国家发展为我们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应该珍惜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学习,提高素质,为维护国家利益贡献力量。同时用理性、务实、文明的心态、合法有序地表达爱国情感,维护国家利益。‎ ‎2.如何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1)虽然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二者不完全等同。国家利益是关系全局的、长远的利益,有时难免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当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2)为了国家利益,有时不仅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自己的生命。‎ ‎3.如何捍卫国家利益?‎ ‎(1)我们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捍卫国家尊严,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积极维护国家团结稳定的局面。‎ ‎【知识拓展】‎ ‎1.如何正确理解国家利益?‎ ‎(1)国家利益是指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总体利益,包括一切能够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 ‎(2)按照利益的重要程度,可以将国家利益划分为核心利益、重要利益和一般利益等。所谓国家核心利益就是指国家利益结构中处于核心位置的部分,涉及国家的生存、独立和发展三个方面的利益需求。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界定出中国核心利益的范围。‎ ‎2.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利益最终是中国人民的利益。人民是国民中除去敌人的公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的内涵是不同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国内的一切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爱国者,都是人民的组成部分。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体决定了我们的国家利益必然真正体现、切实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维护国家的利益。‎ ‎3.误区警示: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不能用根本上的一致性代替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二者也会产生矛盾,这个时候,每个人就要有大局观,就要有责任意识,就要有主人翁精神,个人利益就要让位于国家利益,不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4.爱国需要理性。‎ ‎(1)理性就是要符合道德标准和遵守法律规定。我们在表达爱国热情前,必须让自己冷静下来,想想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思考做了会产生的正面效应或负面影响。‎ ‎(2)理性爱国不能只在一时,也不能只为一事。平凡的小事也能体现一个人的爱国情操和理性素养。‎ ‎(3)爱国是神圣和庄重的,需要每一个人去捍卫。任何失去理性的、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言行,都是在亵渎这种神圣,也是在玷污爱国这庄重的字眼。‎ 第九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知识网络】‎ ‎【知识梳理】‎ 一、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 ‎1.实现国家利益最根本的保障是什么?‎ 国家安全是实现国家利益最根本的保障,关系人民幸福、社会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国家安全的含义是什么?‎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可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3.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哪些?(意义)‎ ‎(1)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政权和主权受到威胁,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国家的生存就会受到挑战。国家安全有保障,经济社会才能不断发展,祖国才能更加繁荣富强。‎ ‎(2)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定,我们才能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生命安全、财产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才能获得安全感,进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4.为什么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今天,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5.如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6.面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应如何做?‎ ‎(1)面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 ‎(2)我国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二、维护国家安全 ‎1.为什么维护国家安全需要我们每个人作出贡献?‎ 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我们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树立国家安全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只有人人为国家安全积极贡献力量,才能筑牢坚如磐石的堤坝,使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无法得逞。‎ ‎2.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维护国家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人人可为。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既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也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积极建言献策;既可以检举、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也可以监督和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开展。‎ ‎3.如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1)我们要认真学习有关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意识。‎ ‎(2)每个公民都应严格遵守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规定,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不断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善于识别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伪装,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识拓展】‎ ‎1.我国现在面临的安全形势。‎ 当下,腐败多发、法治欠缺,拷问着政治安全;增速换挡、转型升级,考验着经济安全;雾霾不散、污染问题,考量着生态安全;地缘纷争、强权作梗,威胁着国土安全;国际窃听、网络泄密,挑战着网络安全……‎ ‎2.了解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1)2015年7月1日起实施的新国家安全法规定,每年的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2)国家安全法确立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就是要动员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工作中来。只有人人参与,人人负责,国家安全才能真正获得巨大的人民性基础,也才能有坚实的制度保障。‎ ‎3.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有哪些?‎ ‎(1)阴谋颠覆政府,分裂国家,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2)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 ‎(3)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 ‎(4)策划、勾引、收买国家工作人员叛变的。‎ ‎(5)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其他破坏活动的。‎ ‎4.如何正确理解维护国家安全?‎ ‎(1)维护国家安全是指维持和保护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平安、安稳。广义地讲,包括保障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即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等。‎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人民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 ‎【知识网络】‎ ‎【知识梳理】‎ 一、关心国家发展 ‎1.国家取得的巨大进步有哪些?‎ 飞驰的高铁列车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异彩纷呈的演出和展览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听证会的召开和新闻发布会制度让政府决策更加透明,我们的衣食住行用条件也更加充分……‎ ‎2.祖国的伟大成就有哪些?‎ ‎(1)我国经济增长成就显著,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切实保障。‎ ‎(3)文化建设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4)科技创新成就斐然。‎ ‎(5)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陆续出台,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6)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7)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3.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排名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面临一些困难,等等。‎ ‎4.国家如何对待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国家正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解决各种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取得积极成效。‎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劳动的重要性有哪些?(意义)‎ ‎(1)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 ‎(2)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素以勤劳智慧闻名于世。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2.为什么要尊敬和学习劳动者?‎ 每个人所处的岗位不同,从事不同的劳动,但都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正是无数劳动者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成就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是国家的建设者,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3.如何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 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需要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只有继续发扬实干精神,才能用我们的劳动创造新的辉煌。‎ ‎4.青少年如何担负起历史重任?‎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一定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学习者、劳动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担负起历史重任,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知识拓展】‎ ‎1.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我国各方面发展中还存在的具体问题有哪些?‎ ‎(1)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还不够足,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民间投资增势疲弱,部分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2)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3)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 ‎(4)在空气质量、环境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和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 ‎(5)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工作存在不足,有些改革举措和政策落实不力,一些干部服务意识和法治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担当精神不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群众和企业对办事难、乱收费意见较多。一些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仍然多发。‎ ‎3.青少年应如何尊重劳动者?‎ ‎(1)思想上:认识到劳动虽然分工不同,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他们的劳动对社会是有益的,就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2)态度上:树立平等的劳动观念,平等看待劳动者。‎ ‎(3)行为上: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以劳动为荣,坚决反对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思想和行为。‎ ‎4.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仅要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讲在会上,更要装进全党全国人民的心里,作为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的一种路标、一种导向、一种精神,脚踏实地地干,雷厉风行地干,掷地有声地干,干在每一天,干好每件事,在真抓实干中担当起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历史重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