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考物理眉山解析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中考物理眉山解析试卷

‎2015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 A.‎ 太空中,两名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 ‎ B.‎ 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旋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 ‎ C.‎ 公路旁边安装隔音板是为了阻断噪声传播 ‎ ‎ D.‎ 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防治噪声的途径;声与信息..‎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音量调节旋钮可以调节响度的大小;‎ ‎(3)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4)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解答:‎ 解:‎ A、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故A正确;‎ B、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旋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设立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 D、蝙蝠飞行过程中能够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声音传播的条件、音调与响度的区别、减弱噪声的途径及声音传递信息,属于声现象基本规律的考查,难度较小,是一道基础题.‎ ‎ ‎ ‎2.(3分)(2015•眉山)以下物态变化的事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 ‎ A.‎ 夏天,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棒周围“冒”出了“白气”‎ ‎ ‎ B.‎ 北方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 ‎ ‎ C.‎ 冬天,树枝上出现了“雾凇”‎ ‎ ‎ D.‎ 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 解:‎ A、夏天,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棒周围“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正确;‎ B、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在也能晾干,是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B错误;‎ C、冬天,树枝上出现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 D、春天,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 ‎ ‎3.(3分)(2015•眉山)如图所示,用开瓶器在A处用力开启瓶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B点为开瓶器的支点 ‎ ‎ B.‎ 开瓶器受到的阻力方向为竖直向上 ‎ ‎ C.‎ 使用开瓶器能省力 ‎ ‎ D.‎ 使用开瓶器能省功 考点:‎ 杠杆的应用..‎ 专题:‎ 简单机械.‎ 分析:‎ A、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 B、阻碍杠杆运动的力为阻力.‎ C、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是费力杠杆.‎ D、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解答:‎ 解:A、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起瓶器绕C点转动,所以C点是支点;故A错误;‎ B、阻力作用在B点,开瓶器受到的阻力方向为竖直向下的,故B错误;‎ C、起瓶器开启瓶盖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可看作是以C为支点的省力杠杆,故C正确.‎ D、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因此使用开瓶器不能省功,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通过观察实物,体会支点的位置,会分析力臂的长度变化.‎ ‎ ‎ ‎4.(3分)(2015•眉山)下列装置中,与发电机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 ‎ A.‎ 电磁继电器 B.‎ 扬声器 C.‎ 电热器 D.‎ 动圈式话筒 考点:‎ 发电机的构造和原理..‎ 专题:‎ 电动机、磁生电.‎ 分析:‎ 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对照选项中的装置可逐一做出判断.‎ 解答:‎ 解:A、电磁继电器主要利用了电流的磁效应,与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不同,故A不合题意;‎ B、扬声器是利用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与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不同,故B不合题意;‎ C、电热器主要利用了电流的热效应,与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不同,故C不合题意;‎ D、动圈式话筒主要利用了电磁感应现象,与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相同,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明确发电机的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再对选项中的装置是行判断,包括电流的磁效应、电流的热效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有一定综合性.‎ ‎ ‎ ‎5.(3分)(2015•眉山)一物块轻轻放入盛满煤油的大烧杯中,静止后有160g煤油溢出;将其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中,静止后有180g水溢出,已知煤油的密度是0.8×103kg/m3,则物块在水中静止时的状态及物块的密度分别是(  )‎ ‎ ‎ A.‎ 下沉,1.1×103kg/m3‎ B.‎ 漂浮,0.85×103kg/m3‎ ‎ ‎ C.‎ 悬浮,1.0×103kg/m3‎ D.‎ 漂浮,0.90×103kg/m3‎ 考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 浮沉的应用.‎ 分析:‎ 根据物体在酒精和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判断出物体在煤油中的状态,根据浮力公式得出物体的体积,从而可根据物体在水中完全浸没时的浮力与物体所受浮力的关系得出浮沉情况,确定重力,由密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密度.‎ 解答:‎ 解:由题意知,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于在煤油中的浮力,则在水中无论漂浮、悬浮或下沉,在煤油中一定下沉;‎ 由ρ=得:‎ V=V排===200cm3;‎ 由ρ=得物体完全浸没时排开水的质量:‎ m=ρ水V=1g/cm3×200cm3=200g;‎ 由题意知,实际排开水的质量小于物体完全浸没时排开水的质量,所以物体在水中并未完全浸没,在水中漂浮;‎ 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G=G排,则物体的质量m=m排=180g;‎ 所以物体的密度:ρ===0.9g/cm3=0.9×103kg/m3,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重力公式、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的掌握和运用,判断出物体在两种液体的浮沉情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 ‎6.(3分)(2015•眉山)有一体积为20cm3的均匀固体,用天平测得它的质量为160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用天平测它的质量时,砝码应放在天平左盘 ‎ ‎ B.‎ 此固体的密度为8×103kg/m3‎ ‎ ‎ C.‎ 把此固体带到月球上,质量变为原来的 ‎ ‎ D.‎ 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为4×103kg/m3‎ 考点:‎ 密度的计算;质量及其特性;天平的使用;密度及其特性..‎ 专题:‎ 质量及其测量;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 ‎(1)用天平测质量时,应坐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 ‎(2)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此固体的密度;‎ ‎(3)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无关;‎ ‎(4)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解答:‎ 解:‎ A、用天平测质量时,固体应放在天平的左盘,故A错误;‎ B、此固体的密度ρ===8g/cm3,故B正确;‎ C、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无关,故C错误.‎ D、物质的密度与物体质量的多少无关,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天平的正确实验和密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对质量、密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是一道基础题目.‎ ‎ ‎ ‎7.(3分)(2015•眉山)某同学在课外活动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关于该电路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 只闭合S1,R2的滑片从左向右移动时,电压表示数减小,电流表示数变大 ‎ ‎ B.‎ 只闭合S2,R2的滑片从左向右移动时,电压表示数增大,电流表示数减小 ‎ ‎ C.‎ 滑片在R2的最左端时,先闭合S1,再闭合S2,电压表示数不变,电流表示数减小 ‎ ‎ D.‎ 滑片在R2的最右端时,先闭合S1,再闭合S2,电压表示数减小,电流表示数变大 考点:‎ 电路的动态分析..‎ 专题:‎ 电路变化分析综合题.‎ 分析:‎ ‎(1)只闭合S1,R1、R2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电压表测R1两端电压,根据滑片的移动,根据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判断电阻、电流和电压变化情况;‎ ‎(2)只闭合S2,电路断路,由此判断;‎ ‎(3)滑片在R2的最左端时,闭合S1时,只有R1连入电路,再闭合S2,R1、R2并联,由此根据并联电路特点分析判断;‎ ‎(3)滑片在R2的最右端时,闭合S1,R1、R2串联,电压表测R1两端电压,再闭合S2,R1被短路,只有R2接入电路,由此根据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判断.‎ 解答:‎ 解:‎ A、滑片从左向右移动时,R2连入阻值变小,电路的总电阻变小,电源电压一定,根据I=,可知电路中电流变小,即A表示数减小,‎ 根据U1=IR1,可知U1变小,即电压表示数变小,故A错误;‎ B、只闭合S2,电路断路,电压表和电流表无示数,故B错误;‎ C、闭合S1后再闭合S2,R1、R2并联,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电压表示数始终等于电源电压不变,R1电流不变,电流表测两支路电流之和,所以电流表示数变大,故C错误; ‎ D、滑片在R2的最右端时,连入阻值最大,闭合S1,R1、R2串联,U=U1+U2,总电阻R=R1+R2,‎ 再闭合S2,R1被短路,只有R2接入电路,电压表示数等于总电压,所以电压表示数为0,即电压表示数减小,‎ 总电阻R=R2,根据I=,所以电路中电流变大,即电流表示数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电表示数的变化情况,关键是正确分析开关在不同状态下电路的连接方式,电表所测的是哪部分电压和电流.熟练运用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即可解题.‎ ‎ ‎ ‎8.(3分)(2015•眉山)下列有关热和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 内能可以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 ‎ ‎ B.‎ 汽油机工作时压缩冲程中内能最大 ‎ ‎ C.‎ 物体内能增大,一定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 ‎ D.‎ 燃料的热值越大,内燃机效率越高 考点:‎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热传递;热机的效率..‎ 专题:‎ 比热容、热机、热值.‎ 分析:‎ ‎(1)在特定条件下内能会由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 ‎(2)掌握四个冲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做功冲程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再转化为机械能;‎ ‎(3)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二者是等效的;‎ ‎(4)热机的效率是指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产生的能量之比.‎ 解答:‎ 解:‎ A、冰箱,空调等制冷装置可以实现内能由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故A正确;‎ B、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汽油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所以汽油机工作时做功冲程中内能最大,故B错误;‎ C、物体内能增大,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故C错误;‎ D、用热值大的燃料,燃烧相同燃料可以放出更多的热量,但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不一定多,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产生的能量的比值不一定大,热机效率不一定得到提高,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与热学相关的几个知识点,要求我们对内能的改变、热机的工作过程、热机的效率等概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 ‎ ‎9.(3分)(2015•眉山)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将重600N的物体在10s内匀速提升了2m,已知动滑轮重为100N(不计绳重和摩擦),则提升重物的过程中正确的是(  )‎ ‎ ‎ A.‎ 绳子自由端拉力F的大小为300N ‎ ‎ B.‎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0%‎ ‎ ‎ C.‎ 提升物体的过程中,额外功为200J ‎ ‎ D.‎ 绳子自由端拉力F的功率为150W 考点:‎ 有用功和额外功;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功率的计算..‎ 专题:‎ 功、功率、机械效率.‎ 分析:‎ 图中使用的滑轮组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2,则s=2h.‎ ‎(1)利用F=(G+G动)计算拉力大小;‎ ‎(2)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利用s=2h求出拉力移动的距离,不计绳重和摩擦,利用F=(G物+G轮)求拉力大小,再利用W=Fs求拉力做功;利用W有=Gh求滑轮组对重物做的功(有用功).‎ ‎(4)知道运动时间,利用功率公式求拉力的功率.‎ 解答:‎ 解:‎ ‎(1)由题知,n=2,不计绳重和摩擦,‎ 拉力:F=(G轮+G物)=(600N+100N)=350N,故A错误;‎ ‎(2)滑轮组对重物做的功:‎ W有=Gh=600N×2m=1200J,拉力移动的距离:s=2h=2×2m=4m,‎ 拉力做功:W总=Fs=350N×4m=1400J,‎ 由W总=W有+W额得,‎ 所做额外功:W额=W﹣W有=1400J﹣1200J=200J;故C正确;‎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100%=×100%≈85.7%,故B错误;‎ ‎(4)拉力做功功率:‎ P===140W,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有用功、总功、功率公式、机械效率公式、滑轮组s=nh的理解和运用,本题关键:一是利用好不计绳重和摩擦时拉力F=(G轮+G物),二是掌握机械效率和功率的计算公式.‎ ‎ ‎ ‎10.(3分)(2015•眉山)下列关于材料,能源及信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 超导材料主要用于制作电饭锅等电热器 ‎ ‎ B.‎ 自然界中的风能属于一次能源 ‎ ‎ C.‎ 手机利用声波来传递信息 ‎ ‎ D.‎ 至少需要8颗地球同步卫星才能实现全球通信 考点:‎ 超导体的作用;卫星中继通信;能源的分类..‎ 专题:‎ 信息的传递;粒子与宇宙、材料世界;能源的利用与发展.‎ 分析:‎ ‎①电热器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电热器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内能;‎ ‎②一次能源:直接来自自然界而未经加工转换的能源,例如化石燃料、太阳能、水能、生物燃料;‎ ‎③手机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④根据科学家的测算,全球只需要3颗同步卫星均匀分布,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解答:‎ 解:‎ A、当电阻为零时,不会产生电热,所以不能利用超导体制作电热器,故A错误;‎ B、风能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加以利用,属于一次能源,故B正确;‎ C、手机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故C错误;‎ D、全球只需要3颗同步卫星均匀分布,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点很全面,包括可超导体材料的应用、通信卫星等等,需要学生综合全面知识,并要求掌握.‎ ‎ ‎ ‎11.(3分)(2015•眉山)如图所示,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拉力F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重力突然消失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 A.‎ 物体的机械能增加 ‎ ‎ B.‎ 物体所受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 ‎ C.‎ 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对物体做了功 ‎ ‎ D.‎ 物体仍然做匀速直线运动 考点:‎ 平衡力的辨别;匀速直线运动;力做功的必要因素;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专题:‎ 运动和力;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及其转化.‎ 分析:‎ ‎(1)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根据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可判断机械能的变化;‎ ‎(2)一对平衡力必须符合四个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3)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以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4)物体只有受平衡力或不受力时,才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 解:A、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拉力F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重力突然消失了,则压力消失,摩擦力消失,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因此将做加速运动,动能增大,同时势能不变,机械能增加,故A正确;‎ B、由上述解析可知,当重力消失时,压力消失,摩擦力消失,因此物体不再受平衡力,故B错误;‎ C、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因此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对物体没有做功,故C错误;‎ D、由上述解析可知,物体摩擦力消失后只受拉力作用,因此物体不可能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对物体重力消失后对压力、摩擦力的影响,是解答的关键,通过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可对选项中的内容做出判断.‎ ‎ ‎ ‎12.(3分)(2015•眉山)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 ‎ ‎ A.‎ 用电器的金属外壳应接地 ‎ ‎ B.‎ 检查维修家用电器时,应将电源断开 ‎ ‎ C.‎ 打雷下雨时,可以站在大树下避雨 ‎ ‎ D.‎ 使用试电笔时,手要接触式电笔尾部的金属体 考点:‎ 安全用电原则..‎ 专题:‎ 电与热、生活用电.‎ 分析:‎ A、为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要接大地;‎ B、当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火线并形成电流通路的时候,就会有电流流过人体,从而造成触电;‎ C、当雷雨天,人如果在大树下避雨,雷电电流通过大树就会传下来.在传下来的过程中电弧放电打在人的头上,又通过人体一直传到地下去,而这样就造成了雷电灾害;‎ D、测电笔的正确使用是: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笔尖金属体接触零线或火线,氖管发光的是火线,氖管不发光的是零线.‎ 解答:‎ 解:A、当金属外壳的用电器内部线路破损与外壳接触时,外壳会带电,如果将外壳与大地相连,人接触时也是安全的,否则人会触电,所以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其插座应安装接地线,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检查维修家用电器时,要先断开开关,以免电路中有电流,发生触电事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雷雨天,人如果在大树下避雨,可能造成雷击.说错误,符合题意;‎ D、使用测电笔时,手要与笔尾金属体接触,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本题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和行为,在考查安全用电的原则中,实现安全用电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 ‎ ‎13.(3分)(2015•眉山)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为7V,电压表量程为0﹣3V,电流表量程为0﹣0.6A,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20Ω 1A”,灯泡标有“6V 3W”字样,闭合开关,若两电表示数均不超过量程,灯泡两端的电压不超过额定电压,不考虑灯丝电阻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电压表表示数变化范围2V﹣3V ‎ ‎ B.‎ 电流表示数变化范围0.2A﹣0.5A ‎ ‎ C.‎ 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化范围2Ω﹣9Ω ‎ ‎ D.‎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功率为0.5W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 专题:‎ 欧姆定律;电能和电功率.‎ 分析:‎ 从图中可知,灯泡L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电流表测量灯泡电流;‎ ‎(1)因为电压表量程为0~3V,电压表示数不超过所选量程,灯泡两端电压不允许超过额定电压,即电压表示数低于1V;‎ ‎(2)知道灯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根据P=UI求出灯泡的额定电流,利用串联电路电压特点确定电压表的最小示数,然后结合电流表的量程确定电路中的最大电流;‎ 由于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不允许超过3V,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此时灯泡两端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最小电流;‎ ‎(3)确定电路中的最大电流后,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灯泡的电阻和电路中的最小电阻,利用电阻的串联求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最小阻值;‎ 则根据最小电流;利用欧姆定律求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最大阻值;‎ ‎(4)根据P=I2R表示出滑动变阻器的功率,然后根据二次函数求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功率.‎ 解答:‎ 解:由电路图可知,滑动变阻器与灯泡串联,电压表测灯泡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1)因为灯泡的额定电压为6V,电源电压为7V,所以电压表的最小示数为7V﹣6V=1V,因此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1V~3V,故A错误;‎ ‎(2)根据P=UI可得,灯的额定电流IL额===0.5A,‎ 由于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所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0.5A;‎ 灯泡的电阻:RL===12Ω;‎ 当电压表示数为3V时,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灯泡两端的电压UL最小=U﹣UR最大=7V﹣3V=4V,‎ 则电路中的电流:I最小===A,‎ 所以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A~0.5A,故B错误;‎ ‎(3)由欧姆定律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最小阻值:R最小===2Ω;‎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最大电阻R最大===9Ω<20Ω;‎ 已知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20Ω 1A”,所以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允许调节的范围是2Ω~9Ω,故C正确;‎ ‎(4)滑动变阻器的功率:P滑=(U﹣RLI)I=UI﹣RLI2=7V×I﹣12Ω×I2,‎ 功率是关于电流的二次函数,功率有最大值,并且在I=A时功率最大,‎ 因为由上分析可知:电流的变化范围是: A~0.5A,‎ 则当I=A,P滑最大,则最大值为P滑=7V×A﹣12Ω×(A)2=1W,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根据灯泡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和电流表的量程确定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以及电压表的最大示数,对于选择题并不一定完全解答选项,只要有不正确的地方,本选项即为不正确.‎ ‎ ‎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毎空2分,共24分)‎ ‎14.(4分)(2015•眉山)大型载重汽车的车轮多且宽大,是为了减小对地面的 压强 ;行驶的载重汽车紧急刹车时,路面上留下黑色的痕迹,是用 变滚动为滑动 的方法来增大摩擦力.‎ 考点:‎ 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专题:‎ 重力、弹力、摩擦力;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 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变滚动为滑动.‎ 解答:‎ 解:大型载重汽车的车轮多且宽大,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对地面的压强;‎ 驶的载重汽车紧急刹车时,是用变滚动为滑动来增大摩擦的.‎ 故答案为:压强;变滚动为滑动.‎ 点评:‎ 本题考查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压强和摩擦力问题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解答此题类问题时要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 ‎ ‎ ‎15.(4分)(2015•眉山)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该段路程所用时间(如图乙所示),则小车通过的路程为 64.00 cm,该段路程中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0.02 m/s.‎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1)根据图甲和图乙读出小车的运动时间和运动的路程;‎ ‎(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据此计算出平均速度,注意路程和时间的对应.‎ 解答:‎ 解:(1)观察图甲和图乙可知,小车运动到的时间为32s;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路程为64.00cm;‎ ‎(2)小车平均速度v===0.02m/s.‎ 故答案为:64.00;0.02.‎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能从图中准确读出小车运动的路程是关键;在计算速度时要注意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的对应.‎ ‎ ‎ ‎16.(4分)(2015•眉山)手背擦上酒精后,擦酒精的位置会感到凉,这是因为酒精发生了 汽化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同时能闻到酒精气味,这表明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考点:‎ 蒸发及其现象;分子的运动..‎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 解:‎ ‎(1)酒精擦在皮肤上,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所以皮肤上感到比较凉;‎ ‎(2)能闻到酒精气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汽化;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和分子运动现象,内容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17.(4分)(2015•眉山)电动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因此利用油对电动机降温.已知电动机正常工作的电压为220V,电阻为5Ω,通过的电流为10A,则5min内电动机产生的热量为 1.5×105 J;产生热量的80%被油吸收,这些热量可以使质量为4kg的油温度上升 15 ℃.[c油=2.0×103J/(kg•℃].‎ 考点:‎ 电功与热量的综合计算..‎ 专题:‎ 电和热综合题.‎ 分析:‎ 根据Q=I2Rt求解产生的热量;根据吸收的热量和吸热公式求出上升的温度.‎ 解答:‎ 解:电动机产生的热量:‎ Q=I2Rt=(10A)2×5Ω×5×60s=1.5×105J;‎ 由Q=cm△t可得:‎ ‎△t===15℃.‎ 故答案为:1.5×105;15.‎ 点评:‎ 此题考查了焦耳定律公式和吸热公式,计算时应注意单位统一.‎ ‎ ‎ ‎18.(4分)(2015•眉山)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R1=4Ω,R2=6Ω,R3=5Ω.当开关S闭合后,电流表示数为0.3A,则电源电压为 3 V,电阻R1的功率为 0.36 W.‎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 专题:‎ 欧姆定律;电能和电功率.‎ 分析:‎ 根据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先计算出总电阻,然后根据欧姆定律计算总电压;根据P=I2R计算R1的功率.‎ 解答:‎ 解:‎ 由图可知R1、R2串联,R3短路,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 所以电路中的总电阻R=R1+R2=4Ω+6Ω=10Ω,‎ 根据I=得电源电压U=IR=0.3A×10Ω=3V;‎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所以I1=I=0.3A,‎ 所以电阻R1的功率:P1=I2R1=(0.3A)2×4Ω=0.36W.‎ 故答案为:3;0.36.‎ 点评:‎ 本题考查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关键是正确分析电路的连接方式.‎ ‎ ‎ ‎19.(4分)(2015•眉山)如图是灯L和电阻R的电流随电压变化图象,电阻R的阻值为 20 Ω,若将他们串联接在电压为2.5V的电源两端,则电路中灯此时的电阻为 5 Ω.‎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 专题:‎ 欧姆定律.‎ 分析:‎ 由R的图线中,找到某一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利用I=计算R的电阻大小;‎ R与L串联,根据串联电 路的电流和电压特点,由图象找到此时灯两端电压和通过的电路,从而计算其电阻值.‎ 解答:‎ 解:‎ 由R的图线,通过R的电流与两端电压成正比,当UR=4V时,通过的电流IR=0.2A,‎ 根据I=得电阻R的阻值:R===20Ω;‎ 若R与L串联在电压为2.5V的电源两端时,I=IR′=IL,且满足U=UR′+UL=2.5V,‎ 由此从图象可以发现,当I=0.1A时,UR′=2V,UL=0.5V,符合串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点,‎ 所以此时灯泡电阻:RL===5Ω.‎ 故答案为:20;5.‎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关键是从图象中找到两者串联时灯泡的电压和对应的电流大小.‎ ‎ ‎ 三、解答与探究题 ‎20.(2分)(2015•眉山)有一种玻璃制成的正方体玩具,内有光源S,摇动玩具就能看见其发光.图中画出了玻璃中的两条入射光线,请画出空气中对应的两条折射光线.‎ 考点:‎ 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专题:‎ 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 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线垂直射入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据此画出图.‎ 解答:‎ 解:由图可知,玻璃中的两条入射光线,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其中的一条折射光线,当光线垂直射入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如图所示:‎ 点评:‎ 本题关键记住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 ‎21.(2分)(2015•眉山)如图所示,在A处或B处的虚框内添加一个滑轮,利用三个滑轮组成滑轮组,要求使用时最省力.添加滑轮并完成滑轮组绕法.‎ 考点:‎ 滑轮组的设计与组装..‎ 专题:‎ 简单机械.‎ 分析:‎ 滑轮组中,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越多越省力,由此判断A、B哪个位置添加滑轮,由此画出绕线.‎ 解答:‎ 解:‎ 由题:若在A处添加滑轮,是一个定滑轮,则滑轮组只有一个起滑轮,绕线后通过动滑轮绳子段数最多三段;‎ 若在B处添加滑轮,是一个起滑轮,绕线后通过动滑轮绳子段数最多四段,更省力.‎ 如图所示:‎ ‎.‎ 点评:‎ 本题同时考查了滑轮组的组装,明确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越多越省力是关键.‎ ‎ ‎ ‎22.(2分)(2015•眉山)如图所示,通电螺丝管旁放有一枚小磁针,根据已画出的擦感线完成作图:‎ ‎(1)标出小磁针静止时的N极;‎ ‎(2)标出电源“+”、“﹣”极.‎ 考点:‎ 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 专题:‎ 磁现象、电生磁.‎ 分析:‎ ‎①根据图中磁感线方向,先判断螺线管的两个磁极.‎ ‎②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再判断小磁针的磁极.‎ ‎③最后根据安培定则判断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标出电源的正负极.‎ 解答:‎ 解:在磁体外部,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N极发出,最后回到S极.所以螺线管的上端为N极,下端为S极.‎ 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判断出小磁针的下端为N极,上端为S极.‎ 根据安培定则,伸出右手,使右手大拇指指示通电螺线管的N极,则四指弯曲所指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即电流是从螺线管的上端流入的.所以电源的上端为正极,下端为负极.如图所示:‎ 点评:‎ 利用右手螺旋定则(安培定则)既可由电流的方向判定磁极磁性,也能由磁极极性判断电流的方向.‎ ‎ ‎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个12分)‎ ‎23.(6分)(2015•眉山)如图甲所示,有一种圆柱形薄壁烧杯,它的底面积为50cm2,烧杯自重1.2N,置于水平桌面上,在烧杯内倒入200mL的盐水时,杯底所受盐水的压强为440Pa.(g=10N/kg).求:‎ ‎(1)烧杯内盐水的密度;‎ ‎(2)烧杯对桌面的压强;‎ ‎(3)如图乙所示,把一个鸡蛋轻轻放入盐水中,鸡蛋刚好悬浮,液面上升到250mL刻线处,求鸡蛋的重力.‎ 考点:‎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 压强、液体的压强;浮沉的应用.‎ 分析:‎ ‎(1)根据V=Sh,先计算盐水深度,再根据利用公式p=ρgh计算盐水密度;‎ ‎(2)根据G=F=pS求出水的重力,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杯子和水的总重力,根据p=求出杯子对桌面的压强;‎ ‎(3)鸡蛋刚好悬浮,根据G=F浮=ρgV排计算鸡蛋重力.‎ 解答:‎ 解:‎ ‎(1)由题,根据V=Sh,烧杯盐水深度:‎ h===4cm=0.04m,‎ 根据p=ρgh,盐水密度为:[来源:学&科&网Z&X&X&K]‎ ρ===1.1×103kg/m3;‎ ‎(2)烧杯为圆柱形且置于水平桌面上,盐水对烧杯底部压力等于盐水重力,‎ 由p=得盐水重力:‎ G=F=pS=440Pa×50×10﹣4m2=2.2N,‎ 烧杯对桌面的压强:‎ p′====680Pa;‎ ‎(3)由图鸡蛋放入盐水中排开盐水的体积:V排=250cm3﹣200cm3=50cm3,‎ 鸡蛋刚好悬浮,‎ 所以G蛋=F浮=ρgV排=1.1×103kg/m3×10N/kg×50×10﹣6m3=0.55N.‎ 答:(1)烧杯内盐水的密度为1.1×103kg/m3;‎ ‎(2)烧杯对桌面的压强为680Pa;‎ ‎(3)鸡蛋的重力为0.55N.‎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液体压强、重力、压强、浮力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知道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杯子和水的总重力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基础性题目.‎ ‎ ‎ ‎24.(6分)(2015•眉山)如图所示,灯L标有“6V 3.6W”字样,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电流表示数为0.1A,灯实际功率为0.9W(灯丝电阻不随温度变化).求:‎ ‎(1)定值电阻R0的阻值;‎ ‎(2)电路的总功率;‎ ‎(3)通电1min灯L消耗的电能.‎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的计算;电功率的计算..‎ 专题:‎ 欧姆定律;电能和电功率.‎ 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灯泡L与电阻R0并联,电流表测R0支路的电流.‎ ‎(1)根据灯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根据P=求出灯泡电阻,根据P=求出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定值电阻R0;‎ ‎(2)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干路电流,根据P=UI求出电路消耗的总功率;‎ ‎(3)根据W=Pt求出灯L消耗的电能.‎ 解答:‎ 解:由电路图可知,灯泡L与电阻R0并联,电流表测R0支路的电流.‎ ‎(1)灯泡额定电压U额=6V,额定功率P额=3.6W,[来源:学+科+网Z+X+X+K]‎ 根据P=可得灯泡电阻RL===10Ω;‎ 则根据P=可得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U实===3V;‎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根据欧姆定律得:定值电阻R0===30Ω;‎ ‎(2)实际通过灯泡的电流为IL===0.3A,‎ 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所以,干路电流:‎ I=IL+IR=0.3A+0.1A=0.4A,‎ 电路消耗的总功率:‎ P=UI=3V×0.4A=1.2W;‎ ‎(3)灯L消耗的电能W=P实t=0.9W×60s=54J.‎ 答:(1)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30Ω;‎ ‎(2)电路的总功率为1.2W;‎ ‎(3)通电1min灯L消耗的电能为54J.‎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灵活应用,关键是知道灯泡的电阻的求出.‎ ‎ ‎ 四、实验与探究题 ‎25.(5分)(2015•眉山)如图所示,李宁同学在张老师指导下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当蜡烛位于图中B处时,移动光屏到D处,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时像和物大小相等,则该凸透镜焦距为 10.0 cm.‎ ‎(2)李宁同学把蜡烛移动到A处,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要使像变清晰,光屏应向 左 (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此时光屏上的像应该是倒立、 缩小 的实像.‎ ‎(3)在上述(2)操作的基础上,张老师取下自己戴的眼睛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李宁同学发现当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由此可知,张老师所戴的眼镜是 凸 透镜,张老师的眼镜属于 远视眼 (选填“近视镜”、“远视眼”、或“正常眼”).‎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当物距等于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等于2f,根据其结合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得出结论;‎ ‎(2)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分析;‎ ‎(3)根据像的位置变化判断眼镜对光线的作用,根据其判断出眼镜的种类.‎ 解答:‎ 解:(1)由图知,u=v=20.0cm,则可知20.0cm=2f,f=10.0cm;‎ ‎(2)把蜡烛移动到A处,物距变大,像距变小,所以应将光屏靠近透镜,向左移动;‎ 此时物距大于2f,所以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把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说明该眼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为凸透镜,是远视眼镜.‎ 故答案为:(1)10.0;(2)左;缩小;(3)凸;远视眼.‎ 点评:‎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关键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作用,还需掌握远视眼及其矫正方法,属基础问题的考查,难度不大.‎ ‎ ‎ ‎26.(6分)(2015•眉山)为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科学小组利用斜面、钢球、木块等器材开展了如图所示的活动.‎ ‎(1)实验中通过比较木块 被推动距离 来判断钢球动能大大小.‎ ‎(2)在图甲和图丙中,用质量不同的两个钢球从斜面上相同高度自由滚下,目的是使钢球撞击木块时的 速度 相同;比较甲、乙两图,得到的结论是 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 ‎(3)由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做功,同学们联想到汽车撞击行人出现交通事故的情景,并猜想到交通事故的危害程度与“超载”、“超速”有关.进一步探究,获得了表格内的数据:‎ 实验序号 小球的质量m/g 小球自由滚下的高度h/cm 木块被撞后运到的距离s/m 甲 ‎20‎ ‎20‎ ‎16‎ 乙 ‎20‎ ‎10[来源:学科网ZXXK]‎ ‎4‎ 丙 ‎40‎ ‎20‎ ‎32‎ 分析表格内的数据可知,利用甲、丙两次实验可验证危害程度与 超载 有关(选填“超载”或“超速”);在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中,对动能影响较大的因素是 速度 ,理由是 动能与物体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 考点:‎ 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动能的影响因素有两个:质量和速度.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去分析解决,球把木块推出的距离长,说明的动能大;这是一种转换的方法.‎ ‎(2)实验目的是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需要控制球的速度要相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甲、乙两图得出绪论.‎ ‎(3)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甲、丙的数据分析可知动能与质量(即超载)的关系;分析质量和速度对动能影响的数量关系得出结果.‎ 解答:‎ 解:‎ ‎(1)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反映球的动能的多少,而做功的多少可由木块被推动距离的长短来确定.‎ ‎(2)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是为了使球滚到水平面上时的速度相同.‎ 在甲、乙的两个实验中,控制了质量相同,速度不同,甲图中球速度越大,木块被球撞击后移动的距离的越长,所得到的结论是:物体的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3)研究超载危害时,应控制球下滑的高度相同而质量不同,由表中甲和丙实验数据可知,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超载时),动能越大,能够做的功多,破坏力更大;‎ 由甲、乙实验,质量相同,甲速度是乙的2倍,甲推动木块的距离是乙的4倍,即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由甲、两实验,速度相同,丙质量是甲的2倍,丙推动木块距离是甲的2倍,即动能与质量正正比.所以对动能影响较大速度.‎ 故答案为:(1)被推动距离;(2)速度;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3)超载;速度;动能与物体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来源:学科网ZXXK]‎ 点评:‎ 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用转换法表示动能的大小;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动能跟质量和速度的关系是关键.‎ ‎ ‎ ‎27.(8分)(2015•眉山)在研究“导体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同学们利用了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的定值电阻和变阻器进行了探究,变阻器规格是“10Ω 1A”,电源电压4.5V保持不变.‎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电路连接完整(请用签字笔在答题卡上连线).‎ ‎(2)闭合开关前,电流表指针如图乙所示,对电流表的操作应该是 调零 .‎ ‎(3)正确连线后,闭合开关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片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电压表指针向右偏转且超过满刻度,原因可能是 R断路 .‎ ‎(4)先接入15Ω的电阻,调节滑片时电压表示数为3V,观察到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电流表示数为 0.2 A;用10Ω电阻代替15Ω电阻接入电路,应将滑片向 左 端(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使电压表示数保持3V,并记录下电流表示数为0.3A;用5Ω电阻代替10Ω电阻接入电路,正确操作,电流表示数为0.6A.‎ ‎ (5)分析三次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是 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成反比 .‎ ‎(6)王强同学继续探究:他用了30Ω的定值电阻代替原来的电阻实验,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片都不能满足电压表示数为3V,原因是 滑动变阻器电阻太小 ;要使电压表示数保持3V,要求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最少为 15 Ω.‎ 考点:‎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实验中电压表应测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由此连图;‎ ‎(2)由图乙,电流表指针没有指在零刻度线上,使用电流表前应对电流表进行机械调零,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上;‎ ‎(3)闭合开关电流表无示数可能是电路断路;电压表示数超过量程,说明电压表与电源两端相连,电压表并联电路之外部分,不存在断路;综合分析知电路故障原因是:定值电阻断路;‎ ‎(4)根据电流表量程和分度值读出丙图中其示数;研究导体电流与电阻关系中要保持R两端电压不变,由此分析10Ω电阻代替15Ω电阻后滑片的移动方向;‎ ‎(5)根据三次实验中电流与对应电阻关系分析得出结论;‎ ‎(6)根据串分压的知识,若电阻增大,分得的电压将变大,要减小电阻两端的电压,需增大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电流规律结合欧姆定律计算出电阻.‎ 解答:‎ 解:‎ ‎(1)研究“导体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压表应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由此完整电路的连接,如图所示:‎ ‎(2)电流表指针没有指在零刻度线上,应先对电流表调零;‎ ‎(3)电路正确连接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示数有示数且很大,则故障原因可能是定值电阻断路了;‎ ‎(4)由图丙,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分度值0.02A,示数为0.2A;此时R两端电压为3V,因为导体电流与电阻关系中要保持R两端电压不变,当用10Ω电阻代替15Ω电阻接入电路,总电阻减小,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变大,滑动变阻器分得的电压变大,电阻分得的电压减小,所以应调节滑片向左移动,减小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使电压表的示数保持不变;‎ ‎(5)三次实验电阻分别为15Ω、10Ω、5Ω,三次通过的电流分别是0.2A、0.3A、0.6A.每次的电流与电阻和乘积相等,由此可得: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成反比;‎ ‎(6)由题意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应为U滑=4.5V﹣3V=1.5V 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相等,所以使用30Ω的定值电阻时,‎ 则:=,解得R变=15Ω,即变阻器最大值最小为15Ω.‎ 故答案为:(1)见上图;(2)调零;(3)R断路;(4)0.2;左;(5)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成反比;(6)滑动变阻器电阻太小;15.‎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路连接,电流表读数、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和欧姆定律的应用,控制变量法在本实验中的具体应用和滑动变阻器的调节是本题的关键.‎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