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复习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复习学案

‎ ‎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表解知识点 ‎ ‎ ‎1.冷战中的对峙 冷 战 中 的 对 峙 冷战政策出笼的背景 ‎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远胜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②苏联战后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唯一能够抗衡美国的国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③两大阵营矛盾激化,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 冷战政策的特点 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直接武装进攻侵略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冷战出笼的信号 ‎1946年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冷战政策的内容 政治对抗 ‎1947年,杜鲁门发表国会咨文,公开宣称美国要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对“民主自由国家”的威胁。‎ 实质 是美国要公开干涉各国内政,称霸世界。‎ 经济对抗 ‎1947年提出了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给西欧国家大量贷款,恢复经济。‎ 目的 一方面是帮助欧洲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是通过美国的援助,打开西欧的门户,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 实质 是杜鲁门主义的具体表现和运用:因为援助欧洲的贷款带有政治附加条件,故此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拒绝接受。大部分贷款都投到了西欧。‎ 军事对抗 ‎1949年美国、加拿大同西欧10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根据这项条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针对苏联,实行集体防御原则。‎ 作用 它是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是美国实施冷战的手段。美国通过控制“北约组织”,既对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构成了军事包围,又把西欧各国纳入了美国的全球战略轨道,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北约”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 冷战政策的影响 冷战政策的出笼,使美苏战时军事同盟破裂。“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使世界格局逐渐演变成美苏两极格局。‎ ‎ ‎ ‎2.美苏争霸 美 苏 争 霸 原因 开始阶段 表现 特点 重要事件和结果 ‎①美国争夺全球霸权由来已久;‎ ‎②苏联战后霸权主义膨胀。‎ 五六十年代,为美苏争霸的开始阶段 美强苏弱 ‎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危机。苏美双方互相做出让步。苏联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 7‎ ‎ ‎ ‎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对外开始争取与美国取得平等地位,企图与美国主宰世界。从此开始了美苏两国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斗争。‎ 高潮阶段 表现 特点 重要事件和结果 ‎70年代,苏美争霸达到高潮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尼克松1969年执政后,为摆脱困境,实行战略收缩。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军事经济实力增强,采取积极进攻战略,把中东、非洲和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 苏攻美守 ‎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上海公报》,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苏联 1979年出兵占领了阿富汗。‎ 结束阶段 表现 特点 重要事件和结果 八九十年代美苏争霸进入尾声和结束阶段 长期争霸,使苏联经济负担沉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主动提出缓和;美国也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经济霸主地位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挑战。美国同意实现有限的缓和。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美苏双方互有攻守。最终苏联因经济实力薄弱败下阵来。‎ ‎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鼎足三立局面。‎ ‎ ‎ ‎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 界 政 治 格 局 的 多 极 化 趋 势 原因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美国表现 冷战后,美国充分利用了冷战结束为其提供的有利的国际环境,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知识经济,振兴了美国的国力,使它在“一超多强”中的地位相对突出。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美国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它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事务,还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加紧研制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目的 试图凭借其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的表现 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正在一体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7‎ ‎ ‎ ‎ 日本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向成为世界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方向努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影响和评价 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美国虽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它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是不得人心的,美国不可能称霸世界。‎ ‎ ‎ ‎4.经济全球化趋势 经 济 全 球 化 趋 势 基本概念 ‎①球化最初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突破国界和地域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②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是指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各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与外界联系日益加强,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有利条件 ‎①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②90年代冷战对抗的结束,使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 ‎①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②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③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成立。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其成员国。‎ 对世界的影响 ‎①使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促进经济发展。②由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在不利的地位;③跨国公司常把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④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具有负面影响。‎ 对全球化作用的认识 一方面,它可以促进生产要素实现最佳的配置,推动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削弱一国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所以,发展中国家既要敢于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其有利因素发展壮大自己;又要及时防范和规避风险,维护自身权利。‎ 中国该如何应对全球化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顺应潮流,防范风险;引进技术资金,学习先进经济管理经验,促进自身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 ‎ ‎(二)重、难点剖析 ‎ ‎ ‎1.美国的“冷战”政策 ‎ ‎ ‎“冷战”政策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应当注意的是它产生的背景、冷战政策的定义、内容、影响,该政策的表现。‎ ‎ ‎ 7‎ ‎ ‎ 关于“冷战”政策实施的背景:‎ ‎ ‎ ‎(1)历史背景 ‎ ‎ ‎① 二战后,随着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覆灭,英法元气大伤,输尽财富,美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胜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 ‎ ‎② 二战后苏联政治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当时唯一可以同美国抗衡的国家。同时,在苏联的帮助下,东欧诞生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使战后出现的两大阵营矛盾激化。这必然使美国的霸权政策严重受挫。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和各自代表的两大社会意识形态形成对抗不可避免。‎ ‎ ‎ ‎(2)冷战政策的定义 ‎ ‎ 冷战政策的定义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直接武装侵略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采取冷战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二战刚刚结束,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觉醒,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力量强大,促使美国采取了比较隐蔽的手法,对社会主义力量进行围剿。‎ ‎ ‎ ‎(3)冷战政策的内容 ‎ ‎ ‎① 杜鲁门主义:这是冷战政策公开出笼的标志。‎ ‎ ‎ ‎1947年,杜鲁门利用苏联与土耳其的矛盾,以及希腊共产党力量的发展,发表国会咨文,宣称“极权主义”(即共产主义)正在威胁着“西方自由社会”(即资本主义制度)。美国有责任担负起领导“自由世界”(西方社会)遏制共产主义的使命。这就是“杜鲁门主义”。其实质就是美国要公开干涉各国内政,如干涉土耳其、希腊内政。‎ ‎ ‎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直接影响了美苏关系,使它们的战时同盟关系破裂,从此“冷战”时代开始。‎ ‎ ‎ ‎② 经济援助欧洲,逐步控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战后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表现为“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尽管它是以“欧洲复兴计划”的名义,对欧洲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但这些援助是有政治条件的,针对的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大规模运用。当然会被苏联和东欧各国所抵制。 ‎ ‎ ‎ ‎③ 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军事上冷战的表现。因为美国不想直接面对面地与苏联抗衡,同时,还想借对抗苏联以控制西欧,所以,它要求环大西洋沿岸国家都联合起来,以它为首,共抗苏联。这样美国也就名正言顺地在军事方面控制了西欧。1949年,北约成立,共有12个国家。它的性质为一个政治军事集团。‎ ‎ ‎ ‎2.关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理解和把握 ‎ ‎ 7‎ ‎ ‎ 首先把握“全球化”的实质。它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 ‎ 就其影响来讲,它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但是,它也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又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威胁一些国家的社会稳定、地区和平,如东南亚曾爆发过金融危机。‎ ‎ ‎ 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出现在二战后,当时,大量摆脱殖民国家奴役的国家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积极参加全球经济活动,使本国经济走出了封闭状态。促成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是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它使世界生产力有了飞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国家间的经济交流和国际分工,消除贸易壁垒,规范市场规则。‎ ‎ ‎ 全球化的特点:使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原来主要依据自然资源分布形成的垂直型分工即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与亚非拉殖民地农业国之间的分工,逐渐向以科技为基础的水平分工转变,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承担起原来由发达国家完成的生产流程,使国际分工深化,各国经济在水平方向相互渗透,联系更加紧密。‎ ‎ ‎ 全球化的作用:推动战后经济发展形成了全球贸易体系。二战后,各国生产的产品与过去相比,有更大一部分需要投入国际市场。          ‎ ‎ ‎ 推动跨国公司发展,遍及世界。由于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本,发达国家的剩余资本转存跨国银行,并迅速发展──将它们投向需要资金的世界各个角落。这就解决了全球经济发展的资金链短缺,极大地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 ‎ ‎ 全球化的表现: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表现为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国际金融的大发展;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国际贸易的增长;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等。‎ ‎ ‎ 应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 ‎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更佳的配置,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是一个削弱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很有争议的进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则受其益;用得不好,则受其损。西方国家往往利用全球化为其经济和政治利益服务。发展中国家要敢于和善于加入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之中,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其有利因素和资源加快发展壮大自己,及时防范和控制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和风险,争取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自身的权利,改革现行的不合理游戏规则,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和经济新秩序。‎ ‎ ‎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既面临机遇,又提出了严峻挑战。‎ ‎ ‎ 面临的机遇:其一,当今世界形势的缓和,为中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 ‎ 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均得到了提高。‎ ‎ ‎ 7‎ ‎ ‎ 面临的挑战:其一,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 ‎ 其二,面临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以后,军备竞赛的作用相对下降,综合国力的竞争提到了首位。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各国都把科技开发作为提升综合国力一个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 ‎ ‎ 其三,面临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迸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 ‎ 其四,面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考验。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成为目前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在推行强权政治时,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 ‎ ‎ 面对以上挑战,只有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迎接各种挑战,尽快地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 ‎ ‎(三)学法指导 ‎ ‎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要遇到对某一课内容的概括和综合分析。对此,很多人十分为难,不知如何进行分析综合。其实,问题是出在了缺乏历史阐释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上。‎ ‎ ‎ 什么是历史分析(解剖、剖析)能力?就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等,分解成若干简单的因素(或部分),或者从历史整体中区别出个别特征、个别方面,以揭示它们的本质含义。分析能力是对思维能力、历史观点和分析方法综合灵活的运用。所谓认识或解决问题,就是正确分析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 ‎ 例如:如何认识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就要抓住它出现的时间背景、特征、与“冷战”时期两极格局的本质区别,说明它们的出现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是历史的进步?‎ ‎ ‎ ‎【例】如何认识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 ‎ ‎【答案】大多数的中外学者都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然而,有的学者认为,“多极化”只是正在形成的世界新格局的表层现象,但从性质和行为特征上即从深层上讲,可以称这一正在形成的格局为“开放型的世界战略格局”。‎ ‎ ‎ 之所以被看作是开放型的,就是因为这一新结构不但是一个多面体,而且各极(或各个力量中心)之间的关系,不再像“冷战”‎ 7‎ ‎ ‎ 下的两极格局时期那样,根据国家利益或意识形态以对抗为主,而是在新的国际大背景下,各极或(各个力量中心)为了它们的共同利益,在和平共处的前提下,以协调作为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如果说,两极格局下的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冷战对峙,即高度军事对抗笼罩下的消极和平与集团对立,中小国家基本上无发言权,以及受到极大限制的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那么,未来的开放型的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在多元化的国际格局中,各种国际力量、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在各方面开展广泛的交流、多方进行协调多边关系,参与国际事务的管理,各国和各个集团之间既竞争,又和平共处。因此,国际体系由两极化时期的相对封闭,走向多极化时期的开放这一转变,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