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6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2020年 中考冲刺训练语文学科——现代文阅读 总述:答题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和板块(讲解,真题,模拟题) 现代文阅读二过关方法 1.善于把握句意层次,知道句意之间的关系。 2.阅读时逐句阅读,读懂每句每段,分析句意,体会文章的意图,减少对主观要素的判断,从文章的客观语义去判断。 3思考上下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4.体会情感,根据全文内容思考全文的写作意图。 5.在读懂了全文(内容、情感、意图)的基础上再来逐题解答。 6.审清题干,弄清到底问的什么,不要答错要素,范围。 7.反复推敲答案(注意易混题的区别),选择最佳答案作答,对于多个答案或想法的时候从文章中进行筛选排除。 常见问题: 1. 客观语义和主观语义分析不清楚,回答问题摘取的是文章中的客观语义,但没有说到作者这个客观语义想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2. 答题的时候没有分析清楚题干要求,答题的范围和方向错误。 3. 不能很好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答案。 板块一:典题讲解 初读 逐段阅读下列文章,写出各题段意,如果段中分层,则要写出层次意思。 老去的舌尖 1.有一部很红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子拍得虽然好,但是逻辑却弄反了:并不是那些美味的食物消逝了,而是我们的舌尖不行了。析:(思考方式: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问原来这部的逻辑是什么,舌尖不行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1.本段写:我们的舌尖不行了(老去了) 2.品酒大师的舌头,可以品尝出几千种酒的细微差别,说明舌头的品味本领可以潜力无限。然而我们的舌头却伴随着平日的粗糙、咸辣、重口味饮食,一天天地迟钝了,正所谓什么样的食客能造就什么样的厨师,什么样的饭菜也造就了什么样的舌尖。析:( 这段从客观的角度说明了,舌尖本应该是有潜力的,但由于人们的饮食习惯问题,导致舌尖老去了。核心:舌尖老去的原因) 2.本段写:人们因为自己的饮食的暴虐,自己的舌尖老去了。 3.在野夫的《看不见的江湖》中描述了一个细节:野夫和黎爷比做拍黄瓜,两盘菜不分名姓,大家盲吃,结果都说其中一盘好吃,翻开盘底一看,果然写的是黎爷的名号。细探究竟,黎爷显然比野夫更用心,野夫用的是铁刀,黄瓜上有铁腥味,黎爷是用木片,黄瓜的清爽皆还留着。析:(这一段是一个事例,事例是表达主题的关键,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事例,而是应该关注事例背后传达的思想。比如这一段,虽然说的是野夫用的是铁刀,最后吃的黄瓜有铁腥味,黎爷用的是木片,保留的食物的原味,但是实质想表达的是用心做菜的优势,更能打动人,食物也会更美味这一特点,而阅读答题就要从这个角度出发) 3.本段写:用心做菜,可以让事物更美味。 4.在台湾中部的大山里,我吃到过一种烧制的阿东翁仔鸡,皮焦脆,肉不干柴,有一股淡淡的焦香,这些鸡在经过几道工序烤制时,用的是一种叫龙眼木的木材生的火,猛火时要猛,文火时要文,而且要把木材的香通过火的熏烤,一点点传到鸡肉里去。热炉膛,红火光,燃烧着对美味的热情,这样烤出来的鸡肉皮脆肉多汁,且有异香。析:(这一段仍然是一个事例,按照逻辑,事例间的罗列一般是有一定的层次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比如并列,这里蓝色字体的是介绍的客观的语义,说的是做菜的时候呢要把菜的味道合理地精心的准备出来,实质上呢,用通俗的话作者表达的是对食材的重视和打磨,这个木材都有讲究,这样想,可以说做菜十分细致了,这是主观上的合理的想象,再根据文章的内容去判断,是对美味的热情,什么是热情呢,就是喜爱,只有你用情感,把做菜当做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样就可以理解文章的意思了) 4.本段写:用心和用情做菜,可以让事物更美味。 5.其实我不大喜欢厨师做的菜,并不是说厨师做的不好吃,相反,厨师做出来的菜精工细雕,花样绵密而繁复,太有“手艺”了。跟厨师菜相比,我更爱吃的,是外婆和奶奶做的菜,她们因为不是厨师,不会觉得是在“做”给别人吃,所以不会去讲究“手艺”,而是融入亲情,做出家常却入味入心的饭菜,那样的菜印着她们手掌的粗糙和温情。析:(作者在这一段有一个主观的情感。主观的情感可能表达的是作者的观点,意图,还可能表达的是作者的一个更深入的情感。这里作者说不喜欢厨师的,喜欢外婆,奶奶的饭菜,这个原因是什么,文章中所说的额客观语义是一个手艺的问题,厨师的手艺更为精湛,相对来说亲人来说,这个就是区别吗?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主观的先去想一下,我们常说什么家常菜,还有现在比较流行的农家乐,这个菜本身好像并不是特别出彩,出彩的是什么?是一种理念,一种质朴吧。放在这里不合适,显得有点高级,但是作者说了这种家常菜,入味入心,这体现的就是这个菜本身打动人的是什么,是传统的家常味道,也是他们对菜的情感。可以说作者的这段议论是对上一段的具体的阐释和升华。) 5.本段写:对菜融入亲情,会更使菜打动人心。 6.这些老去的味道,慢慢消散在山野之中,炊烟带着她们的精魂越飘越高,越飘越淡,终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也只能借着回忆和怀念过一把空瘾,唏嘘感慨一下而已。事实上,长年累月的现代饮食吃下来,我们已经的舌头已经迟钝而麻木了,今天,我们舌尖的退化,似乎是一种必然。(这一段可以说是一个过渡的一段。老区的味道是指代着上文的内容,这个不难看出,什么味道呢?就是上面几段的核心语义,进行归纳,核心来说就是那种用心用情所做的饭菜。这一处了还总结了之前所说的舌尖老去了这一现象,说明了舌尖老去的原因) 6.本段写:随着老去味道的远去,人们长期的饮食已经让自己的舌尖老去 7.舌尖退化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吃什么都觉得淡,都觉得没有味道,所以会去嗜辣、嗜咸,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重口味已经成了我们舌尖上的普遍口味,湖南的辣、四川的辣已经北伐南下、东征西突,麻辣火锅成了时下的最流行。析:(重口味成为了人们的必然,说明了舌尖退化的必然因素,语义比较明确) 7.本段写:舌尖老去的具体体现:选择了重口味 8.随着生活节奏工作节奏的变化,我们的舌尖也建立起了一种节奏,追求快和饱,一桌人吃饭,基本上都是在舌头在赛跑,没见到谁还能细细品味。生物学上有一个现象,叫“用进废退”,是说一个人要是不常活动五官四肢或其他部位,这个部位的功能就会渐渐减弱。在我们,舌头不是不用,而是没有细致地用,你可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吃东西咀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吃到嘴里还会不会深入品尝食物?恐怕你会大吃一惊,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析:(这一段有一个对生物学现象的一个客观解释,所以文字比较多,核心的要善于提取信息,此段尾段所说的吃人参果的猪八戒其实就是指的是上位语义,这里这一段的核心内容就是说人们习惯了一种节奏,快速饮食,追求的是饱腹感,而不是所谓的美味,长期下去,自己的舌尖自然会退化) 8.本段写:舌尖老去的具体体现:选择了粗略饮食 9.令人担忧的,不只是舌尖的退化,更是舌头背后心头的退化。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圆山大饭店的大厨师老朱,每天给三个女儿做尽好吃的,然而三个女儿却感受不到他的心思和举止,面对一桌丰盛的美味,她们的舌头忙着数落自己的生活困境和矛盾,何尝有闲暇品味他做的美食?人家邀他再出山,老朱说:“人心粗了,吃又能吃出什么滋味来呢?”的确,当心头被纷繁的欲念占据了,舌头又能品出什么滋味呢?析:这一段在文章中是一个重要的段落,这一段的第一句点明了这是一个升华段,这里也是整篇文章理解起来较难的地方。作者这里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女儿感受到他做饭的心思,一个是人心粗了,吃不出味道,两个合在一起,就是蓝色的客观语义,心头的退化。然后再找原因,说的是忙着熟络自己的生活困境,说明被欲念等等给侵蚀,变得不再美好。 9.本段写:人心被欲念所占之后,舌头很难品出滋味。 10.这就是舌头和心头的通感,人心粗粝了,心头最初的单纯和从容便不复存在,即使吃得再精致,听得再高雅,住得再舒适,五官再发达,失去了心头的敏锐,又有什么用呢?析:这一段作者把舌头和心头联系在了一起,人如果变的不单纯,所追求的都是欲念,那最后也是没有用的,可以说舌尖的老去有部分也是心头的老去,这两者也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段是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也是作者的情感态度。 10.本段写:失去了心头的敏锐,也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 11.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 11.本段写:希望思考如何才能拥有原来的舌尖。 二. 分析各段之间的联系,回答下列问题。 12. 哪些段落之间有联系? 1-2(介绍说明现在人们舌尖老去了),3-5(如何从做食物的角度来说明让食物更美味),6-11(现如今舌尖退化现象,可分为两层,一层是舌尖退化的现象与原因,一层则是心头退化的现象与原因) 13.全文有几大层意思?可分几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1、2段):写平日的粗糙、咸辣重口味的饮食使舌尖日渐迟钝。 第二部分(3--5段):写用心用情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 第三部分(6--8段):写舌尖退化的表现及其原因。 第四部分(9--11段):写心头因被纷繁的欲望 14.体会作者的情感,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 分析:作者的整个层次情感线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舌尖的退化,一层是心头的退化,舌尖的退化体现了人们因为快节奏,欲望等问题导致对于食物的感知减弱,一层则是因为人们因为人心变得粗粝导致心头的减弱,作者尾段点出了态度,是希望我们去找回老去的舌尖的,这样就说明作者更多的是强调做法和呼吁的态度,结合倒数第二段,有对语义的具体阐释进行分析。 答案:希望人们更多去追求心灵的单纯,放慢生活的节奏,去追求心头的敏锐。 最后, 在整体感知(内容、情感、意图或主旨)的基础上,反复推敲下列各题答案两至三个,然后选择最佳答案誊在答题处。 15.本文的标题为“老去的舌尖”,第⑥段又写到“老去的味道”,说说这两处“老去”在文中含义。(6 分) ①老去的舌尖:老去一一退化(迟钱、麻木).)②老去的味道:老去消逝.共4分.每处2分. 16.本文③~⑤段中,作者认为能做出美食的秘密是什么?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这一秘密。(6分) 用心用情,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共6分.核心语意:用心,用情 17.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下面语句在文中的意思。(4 分)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不会细致地品尝食物的味道了.共4分.核心语意:不会细致地品尝食物的味道.(或吞得快,没尝到味道.) 18.我们“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请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简要回答。(6 分) 放慢生活节奏,清除心中欲念,保持心头的单纯和从容,找回心头的敏锐. 典题二: 信仰之光 周国平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诠释信仰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对于信仰的价值的意义和心中的地位) ②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强调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③有一回,我到佛教胜地普陀山旅游(引例,注意论述表达的观点) 。在山上一座大庙里,和尚们正为一个施主做法事,中间休息,一个小和尚走来与我攀谈。我问他:“做法事很累吧!”他随口答道:“是呵,挣钱真不容易。”一句话表明了他并不真信佛教,皈依佛门只是谋生的手段。这个小和尚毕竟直率得可爱。如今,天下寺庙,处处香火鼎盛,可是你若能听见那些烧香拜佛的人许的愿,就会知道,他们几乎都是在向佛索求非常具体的利益,没有几人是真有信仰的。(他们的目的是钱,利益,而不是喜好,信仰) ④在同一次旅程中,我还遇见另一个小和尚。当时,我正乘船航行。船舱里异常闷热,乘客们纷纷挤到舱内惟一的自来水管旁洗脸。他手拿毛巾,静静等候在一旁。终于轮到他了,又有一名乘客夺步上前,把他挤开。他面无愠色,退到旁边,礼貌地以手示意:“请,请。”我目睹了这一幕,心中肃然起敬,相信眼前这个身披青灰色袈裟的年轻僧人是真正有信仰的人。后来,通过交谈,这一直觉得到了证实,我发现他谈吐不俗,对佛理和人生有很深的领悟。(以一个我发现有信仰的人为说,想表达的是有信仰的人能够由内到外表达自己的气质和特点) ⑤其实,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和目标。如果说宗教真的有一种价值,那也仅仅在于为这种追求提供了一种容易普及的方式(解释信仰是一种抽象的一种信念和态度)。但是,一普及就容易流于表面的形式,反而削弱甚至丧失了追求的精神内涵。所以,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有主张,有思考)。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体现了信仰是一种坚定执着,不畏惧生死的态度) ⑥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信仰对人的重要性和影响)。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升到做法)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三点,一点是有阅历有经验,一点则是有自我的态度和四项,坚定自己)。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事实上,在一个普遍丧失甚至嘲侮信仰的时代,也许惟有在这些真诚的寻求者和迷惘者中才能找到真正有信仰的人呢。 阅读技巧:通读全文,把文章大致讲的内容,围绕的点,大致语义和层次分清楚,然后细致分析每一个词语和句子,尤其是作者主观的情感,列举的事例,这些都可能突出作者的主观的想法,然后再细致去阅读,提炼出作者的主观语义,忽略掉客观的语义。对于阅读来说,比较难的题型就是要你去理解文章的整体的语义,所以对于文章的层次,各段之间的联系,答题的范围都需要把握的很清楚。 常见可能存在的问题: 1. 存在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对于文章的客观语义纠缠太深,而没有去表达作者客观语义中蕴含的主观语义, 2. 层次不清,不知道这一段与另一段的联系,答题错误。 3. 对于文章的答题的要点不明确,比如说特点答成了影响,或者题意中掺杂着这样的语义。 4. 对于文章暗藏的情感和内容忽略了(读的不精细) 改进的方式: (1) 深入阅读文章,找清楚文章的细节词语,关键词语,留意一些形容词,动词之类的可以表示作者情感态度,思维的词语 (2) 理解文章的主观语义和客观语义的关系,找准答题区间 (3) 多留心关注重点词,重点语句,答题可以直接使用,方便确认答案 (4) 多去阅读类似的文章,相同的作者的文章,提高对作品的敏锐感知。 1、 仔细读第一段(区间点),作者认为信仰具有什么特点(要点)? 分析:做这样的题,思考为什么这个是特点,特点就是有与众不同,可以体现辨认出就是信仰的语句,所以找的信息也要抓住这一点。 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提示:筛选信息的时候要注意除去比喻义和一些形象的语言,对于一些比较的话语不要提取,要是阐释解释的直接语义,即直截了当回答作者的主张。 2、 作者所讲的两个小和尚的故事和苏格拉底的故事是为了印证什么观点? 提示:这里说了两个故事,找两个故事的共同点和思路,可以更好的去做题分析,结合上下文,这类题就比较简单。 ②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 。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强调的是信仰与你是否有宗教之间的关系) ⑤其实,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和目标。如果说宗教真的有一种价值,那也仅仅在于为这种追求提供了一种容易普及的方式。(强调的是信仰的具体存在的形式) 3、从全文看,“真正有信仰”的人会有怎样的表现? 提示:既然说有什么表现,要么就是有具体说明哪些是真正有信仰的人,或者说作者由刻意说明,这样就很好找信息的位置了,也可以从作者对怎么做有信仰的人的阐释,事实上这篇文章两个事例就是来诠释后面作者的解释的。 ⑥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三点,一点是有阅历有经验,一点则是有自我的态度和四项,坚定自己)。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 4.作者以“信仰之光”为题,表明了信仰具有怎样的作用? 分析:结合光的性质,给人带来的内容和美好可以更好的答题。作用更多的是带来的什么,强调标题就要围绕标题和全文内容对光这个内容做阐释和分析。 二.答完第一题后判断给第一题所提供的答案哪些准确,哪些不准确。 1.请选择第1题中你认为最好的答案。( A) A.信仰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引领生活方向的观念。 B.信仰比生命更重要(无法表现广泛力度,严格意义来说不是特别的准确,而且比不能突出其特点,只有是...说的才清楚明确),信仰是高于生活的观念(答题趋于表面,高于是它的性质,但是根据作者语句可以知道,这里有强调的是信念和理想,更多的还是一个仰望,引领的作用)。 C.①信仰比生命更重要,②让人为之献身的人生最重要的东西,③高于生活,需要我们仰望,④是人们心中的一种观念。(原文分列,没有总结,没有特点, .没有扣住题干“特点”和“简要概括”的要求,只是对第一段信息的粗糙罗列。虽然分条表述,但并不具有“分条”的特点,①②点的内容是一致的,可以合并为一点,第③点“高于生活,需要我们仰望”只是一种形象化描述,难以构成特点,其语意与“高于生活的观念”不在一个层面上。鉴于本答案忽略了题干中“特点”和“简要概括”这两个最为重要的要求,所以,不得分。) D.①信仰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②需要我们仰望。(直接概括客观语义,第二处,没有展现特点这一主观) 总结: (1)答案要满足题干的要求,即问什么,就答什么。 (2)判断答案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不应只关注关键词的一致性,而应关注整句语意的一致性。 2.请选择第2题中你认为最好的答案。(A) A、为了印证: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B、为了印证:真正看重信仰的人是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和目标。 C、作者为了印证有无信仰与宗教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是在他的心中有着属于自己的高远追求,并能为信仰行动。 D、真正看重信仰的人绝不盲目相信一种流行宗教或是别的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 E、印证了当今社会真正心怀信仰的人少之又少,大多人口中所谓的信仰不过是为了某种利益所建立。 3、从全文看,“真正有信仰”的人会有怎样的表现?(B或C,C比B含蓄) A.真正有信仰的人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与目标。(外在的原因) B.真正有信仰的人,①人生有高远的目标和方向,②能够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③认真而真诚地对待自己的信仰。 C.真正有信仰的人是有崇高的目标的,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来确立自己的信仰,并且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信仰。 D.真正有信仰的人的人生是有远大的目标,他们会独立思考,通常拥有相当的阅历与真诚的态度,他们会为了精神上的信仰而付出一切。 E.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会对宗教和人生有自己的领悟(领略错的重点,宗教不是突出的内容,是借宗教而列举,就是有陷入为主的观念),用理性审查生活(信仰从字面理解是与类似于精神世界和信念,一种追求,光理性还不够),就算没有信仰也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摘抄的时候与真正有信仰的产生了矛盾)。 F.真正有信仰的人,他不会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思想,不随大流,不自欺欺人。(侧重表达错误,表现应该是具体的怎么做,难道不这样做的就是有信仰的,每天呆在家里颓废是有信仰嘛,这样的话逻辑也不通) 4.作者以“信仰之光”为题,表明了信仰具有怎样的作用?(A) A.“光”是一种比喻,具有照亮人前行的作用。“信仰之光”表明了信仰具有照亮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为人指引人生方向,给人以精神上的激励等作用。 B.表明了信仰引导人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具有指引人带领人的作用。 C.信仰可以让人达到坚持追求并为之献身(坚持追求的态度与光还是有出入,并且语义不清晰)的精神的境界。 D.①照亮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拥有目标并为之奋斗。②使人达到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无法从标题判断) E.表明了信仰①让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与方向②让人真诚不自欺欺人③让人认真对待生活。 板块二: 真题讲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占了命运的便宜 ①回乡过年,带小外甥去小店买花炮,回来路上听见有人喊他名字,我正要回头,却听小外甥压低声音说,快走。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一溜烟跑回家了。我转过头,看见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小男孩愣愣地站在远处,无所适从的样子。(小男孩被孤立的事实) ②回到家里,小外甥说那是他同学,不过大家都不跟那小男孩玩(主观语义)小男孩有时撵着跟人家玩,有时候又会莫名其妙地骂人,甚至动手,下手还特别重,有次把一个男生的耳朵都打出血了。(小男孩莫名打人) ④为什么会这样呢?小外甥的爸爸告诉我,小男孩没人管,妈妈几年前就没了,爸爸在外面打工,也不怎么回来,他跟着爷爷奶奶住。 ④父子俩的话帮我拼凑出小男孩的处境:他打小没有父母照顾,家里经济条件较差。他既孤单又暴躁,想靠近同学,又无法采取正确的方式,所以被孤立。(小男孩的家庭背景,孤独,无人相伴,没有正确的指引) ⑤我力劝小外甥对他好一点,还想买个礼物让小外甥送给他,小外甥统统不以为然。我想这也非一人之力所能改变,就给他们老师写了一封信,让小外甥交给老师。 ⑥倒不是因为我天性善良,更多的是不安全感使然。这种不安全感包括两方面,一是我担心将来会在社会新闻里看到这个孩子。(下位语义) ⑦这些年新闻里的恶性事件,很多作案者都有着被伤害的童年,但人们往往拒绝倾听他们的童年故事(主观的事情)。倾听并不意味着原谅,只是让人思考,有没有可能事先防范。如若他们都能够得到公正的对待,有些事情也许就不会发生。(客观公平的对待看可以避免事态的严重) ⑧《红楼梦》里薛宝钗就深谙这一点。探春把土地承包给那些“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人,这样能够让土地的价值最大化。但是,有获利的人,就有吃亏的人。宝钗敏锐地指出,大观园的建设者们都有享受红利的权利,若有人是仗着某些先天优势而获利,那些未承包到土地的人必然觉得不公正,这种不公正就会引起敌意,那么,对不起,谁也不是没有杀伤力的。(矛盾和不公正导致的不安全感) ⑨这是第一个层面上的不安全感,还有更深层面的,是我从这个孩子身上想到了自己。 ⑩我们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却有可能输在终点线前,因为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怎样。刘姥姥进荣国府,各种穷形尽相,被黛玉、妙玉等人鄙视。然而,刘姥姥家从前是阔过的,贾家以后也会败落,刘姥姥身上有着贾府诸位的未来,只是当时他们看不见而已。宝钗则深知明天不可知,她暗中照顾邢夫人的侄女——贾家的穷亲戚邢岫烟。与其说是她心地善良,不如说她是在暗中救济那个可能的自己。(做最充足的准备,留给自己更好的机会) ⑪在这个阶层不断翻滚的世间,只要还未到达终点,焉知自己不会落到社会的底层?在尚有余地时给自己造一个更好的“底”,如果下坠,也能被稳稳接住,让自己即使坠入逆境也能被善待。 ⑫在这个世界上,我是占了便宜的那一类。许多年前去参加同学会,在大家感慨这是个“拼爹”的世界时,想到我靠自己在网上写文章被出版社发现,不由深感自豪。但朋友提醒我:如果你处在连本课外书都没有的境地,就别提什么写作了——你要意识到,你已经是幸运的那一类,是既得利益者。 ⑬我一直记得朋友的话,并常常提醒自己,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上做得更好一点。有一天,我叫的外卖久等不至,于是催了一次单。不久那个外卖小哥站在楼下打电话,几乎带着哭腔说,他找不到单元门,可是那门明明就在他眼前。当我走出来,接过外卖,他立即朝电动车狂奔而去,背影崩溃到凌乱——他实在是太赶了。此后,我对所有外卖小哥都客客气气,即使他们迟到了,也要说声“谢谢”。一次朋友聚会,外卖小哥不小心把我点的汤全洒了。朋友说,他不受点惩罚就不会长记性,但我觉得,把汤弄洒和记性无关,我没有说什么,更没有给他打差评。(给人更多的尊重,让他们显得更公平) ⑭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茫然的,我没有振臂一呼的勇气,也没有应者云集的自信,也许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一份责任,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身边的人,为世界变得更公正出一点力,仅此而已。 (基于命题需要根据闰红作品改写) 12.作者给老师写信是因为小男孩受到了怎样“不公正”的对待?读①-⑤段,请简要概括。(4分) 分析:收到了不公的对待是强调外界对他造成的影响,并且其他的人没有,强调的是特殊性,答题时要注意对主观语义的提炼,除此之外,家庭背景不是他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对待,因为作者写信一方面是我意识到我的劝说起不到实质的效果,一方面意识到这种行为对他产生的影响的,所以更侧重的是同学对他产生的影响。 小男孩被同学孤立,没有人跟他玩。 13. 读⑥-⑧段,请说说作者为什么担心“将来会在社会新闻里看到这个孩子”。(6分) 分析:这一题要求答原因,首先要分析为什么怕在社会新闻看到,可以从文章得知是怕这个小男孩因为某些原因而堕落,所以侧重点就是什么会让他变坏,结合前面同学对待他的行为,再结合社会背景就是可以概括为小男孩不断的被孤立,得不到有效的信息沟通,加上不公平所产生的矛盾而导致的,然后结合语义提炼。除此之外,分析段落关系也是解决题目的关键地方,因为他这里的7,8段落可以说是有很大的联系,从《红楼梦》里薛宝钗就深谙这一点,后面所提的不公平所产生的的敌意实质上九十在解释前面所说的被孤立,没有人愿意去倾听,最后把客观语义转化为主观语义,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不倾听指的是什么。 因为他们遭受了不公的待遇,被孤立,无法得到问题的解决,因此对社会产生了敌意。 14. 读⑨-⑪段,请简要概括作者所说“更深层面”的“不安全感”指的是什么。(6分) 分析:这一题考察的是对文章语义的概括和分析。题目说是更深层面的,所以结合9-11段。第九段说想到了自己,后面具体详细的说的是怕自己也像这样,跌入了社会的底层,是暗中的一个救济,最后结合语义去概括。更深层,说明与前面的有关,之所以作者害怕小男孩走向极端,主要是他没有收到社会对他的帮助,没有被善待,从这点看就可以答题。 害怕自己落到社会的底层无法被善待和尊重而感到不安全。 15.作者以“占了命运的便宜”为题,是为了提醒我们什么?读⑫-⑭段,请分条表述。(6分) 分析:提醒我们是指让我们能够意识到问题,改正为宗旨。标题占了便宜,结合作者的语义,可以理解为自己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是被善待的那一类,所以答题的时候呢,要结合自己和他人,我们占了便宜,也理应要维持下去,作者在后面写外卖小哥这一段就是在证明这一观点。 (1)提醒我们是受到善待的人。 (2)我们应该去关注社会的底层的人,让他们受到善待,与其同时,应该采取行动影响身边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一条鱼和它的池塘 ①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一条鱼苗被投入一个水域里或者是一个池塘里,这个鱼甭管什么品种,适合不适合,投入的那个水域是注定的,没有办法改变。如果投入到正好适合你的水域,它会感到自在得意;如果它不适应这个水域,它会感到生存困难。所以池塘对鱼来说,很关键。(这里是借鱼和池塘之间的关系来说明适合的鱼塘对于鱼的重要性) ②我们老以成败论英雄,这不是一个好的池塘。有些原本优秀的人,在这样的池塘里是没有办法成功的,他这个鱼种就不适合这个池塘(池塘:以成败为定论的一个偏功利性的一个定义)。比如我父亲周文杰,他具有所有成功人的客观条件。他有文化,是老八路,还干过一些非常勇敢的事。日本鬼子轰炸的时候,文件就藏在房子里,别人都跑了,就他跑过去抢救文件。不过,他是直来直去的个性,对待大人小孩他都是一种方式,没有把人分那么多等级,没有那么复杂。单位开会的时候,他听不出别人的意思,光按照自己的意思说,自然不被待见。当然,父亲也在努力改造自己,但是实际上他的根儿不对。这样的池塘是无法让他成功的。(对待事情和道理直接了当的) ③什么叫成功?成功有很多种意义,不是挣了钱就是成功。他挣钱的方式里面有损害他人、行贿受贿或是伪劣产品、偷税漏税,对社会公益有害,这种成功即使上了福布斯榜,也不光彩。(对于成功的理解,要对社会有意义) ④在当今社会里,过分地吹捧一些成功者,而不去检查成功的原因和他来路上的脚印,这是个很大的误区,只要他表面上赢了,就一好百好,那是不对的;一些人虽然看起来没有成功,但是他一直坚守的东西恰恰是社会最缺乏的,这也是一种成功。我们整个社会树立的表率人物,必须要经得起让人看看你的脚印,看看你是怎么走过来的。适应社会的过程不应是向社会妥协的过程,要用自己的优良品质去影响社会改造社会,不是向现实社会甚至向丑恶现象妥协。(去用自由优良的品质去改变社会,使那些丑恶的现象能够得知解决) ⑤社会发展到今天,现代化、城 市化和社会高度的复杂化,任何一个人不能离开池塘靠自身独自生存,他要依赖的东西太多。古人依赖自身可以生存,不管是陶渊明也好,还是诸葛亮也好,他们的日子可以过得很优雅。现在谁能过那种日子?个体要依赖池塘的方方面面。不管你是诸葛亮还是庞统,你都需要人请。古时三顾茅庐,你识我,我认你,就可以为你干。现在你再有本事,送上门去,人家都不买你的账。(古代与现代的一个区别,强调是人不能离开社会单独存在,也就是说,个体越来越趋向于集体) ⑥其实,没有一个人不是一个奇迹(个体的意义和价值)。所有的人,包括最不起眼的笨家伙,都是人间奇迹。人类四百万年,中间一个链条不断才能有这么个家伙。要这么看人,充分地对每个生存个体予以尊重。(个体是奇迹,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应该给予尊重) ⑦对人性最好的理解是,他身上集中了四百万年人类的进化史,四百万年的履历就在他的身上,他就是个活化石,所有的人都是活化石。四百万年,他的先祖们经历的东西作为基因都在他的身上保存着。他的有些言语、举动、怪癖包括他的疯狂、恐惧、痛苦,都应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个体反映的是时代的一个特征) ⑧尊重个性,就是尊重人类生命的历史。(解释上文) ⑨不能抹杀个体,把所有的人都看成一样的,那就是极大的错误。个性的解放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你不从这个概念和深度去向现代文明学习,你光去学技术和经济方式,解决不了问题(个体是基础,如果看做一样,那么就会影响整个的学习)。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根本就是个人、个性的解放。每个人都是一个细胞,都是人类生命留存在这个时期的完整东西,每个细胞不健康了,整个社会怎么能好?(反过来思考,只有个体好,集体好,强调的是个体对集体的影响) ⑩事实证明,个体是伟大的。 ⑾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就像一条鱼和池塘的关系。 (周涛/文,有删改) 这篇文章的阅读难点是理解一条鱼和池塘对于这篇文章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学会如何提炼语义,分析文章内容 1、 说说第②段划线句子“他这个鱼种就不适合这个池塘”的含义。(4分) 分析:开篇就说了个人与社会的(世界)关系就是这种鱼和池塘的关系,所以找他这个鱼种是什么,池塘具体指的是什么就可以答题。 他性格直来直去,不适合现在这个以成功为论的社会。 1、 阅读文章③④段,说说当今社会对成功的认识存在怎样的误区,请简要概括。(4分) 分析:误区是指错误,偏激,或者理解偏差的地方,文章有具体的解释,比较容易就可以看出,主要是对前半句这个人士具体怎么样,这一步需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 只看到成功人士成功的事实却忽略了背后成功的过程和方式。 3、依据文章段内容,请简要概括作者为什么说“池塘对鱼来说,很关键”。(6分) 分析:此题强调的是社会对个人重要的原因,结合文段内容就可以比较容易概括。注意关键是影响,对个体能产生有益的重要的意义。可以用发散性的思维自己先去想想,可以说池塘很重要,鱼离不开它,对于社会也是一样的方式来整理提取信息,文章在第一段的时候也提出了这样的观念,并做出了解释,所以要综合一起来答题。 1.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否适合自己,决定了自己是否能够适合生存 2.因为社会发展,人不能单独生存,人们需要依赖社会的方方面面 4、作者为什么说“不能抹杀个体”?请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分条作答。(8分) 分析:这里说了分条而答,并且有8分,应该有四点,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有扣住不能这一关键词,为什么不能抹杀?我们可以适当想象,因为个体很重要,或者个体起到了一个怎么样的角色,同时个体对整个发展的一个大方面的影响,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文章着力想表达的点),核心的应该信息围绕在个体的重要性和个体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所以我们不能抹杀,答题的时候也要扣住这个点。此题难点是概括出 (1) 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奇迹,是不容忽视的 (2) 个体代表的是人类历史的结晶和共性,尊重个体就是尊重历史 (3) 个体会影响集体,个体好集体才好 (4) 个体是文明的基础和重要意义,如果把个体单一化,就会解决不了问题 保持惊奇 ①生命的第一瞬间就是惊奇( 惊奇的特点,平常)。我们周围的世界,为什么由黑暗变得明朗?外界的声音为何如此响亮?那个俯视我们、亲吻我们的女人是谁? ②孩子大睁着纯洁的双眼,面对着未知的世界,不断地惊奇着,探索着,在惊奇中渐渐长大。(孩子们面对未知的事情,通过惊奇的探究而成长) ③惊奇是幼稚的特权,惊奇是一张白纸。但人是不可以总是惊奇着的。在生命的某一个时辰,你突然因为你的惊奇,遭逢尴尬与嘲笑(惊奇给人造成的不便)。你会发现,惊奇在更多的时侯,是稚嫩的表现,是少见多怪的代名词,是一种原始蛮荒的状态(惊奇的特点)。在尊重老练成熟的社会心理中,惊奇是如胎发①一般的标志。(胎发说明了是初生的时候才会留存的东西,结合前面的稚嫩,社会的特点可以知道,惊奇似乎成为了稚嫩的标志,是不成熟的人才会表现出来) ④于是人们开始厌恶惊奇。 ⑤如果你看到丑恶,假装没有看到,依旧面不改色谈笑风生,人们就会送你“人情练达”的评价。你听到秽闻,仿佛在那一刻患了突发性耳聋,脸上毫无表情,人们会感觉你老于世故,可以信赖。你被美丽、美好、美妙的景色感动,只可以默默地藏在心底,脸上切不可露出少见多怪的惊奇,人们就会以为你少年老成,有大谋略、大气魄,是可做将帅的优良材料。你碰到可歌可泣的人间至情,要把心肠练得硬如钻石,脸不变色心不跳,就算是真搅得肝肠寸断,只可夜晚躲在无人之处暗自咀嚼 (这些表现的特点,明知道事物的特殊和美好,却装作不知情,不了解,甚至独自分享,根据下文,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种性格缺憾)……我们把惊奇视作一种性格缺憾,我们以为永不惊奇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于是(一个因果关系),见怪不怪,我们的心灵渐渐在漠视中麻痹(这种表现所带来的影响),更不消说有意识地掩饰我们的惊讶,会更猛烈地加速心灵粗糙,我们因此极快地丧失掉了惊奇的本能。 ⑥其实,细细分析起来,惊奇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先有了惊,其次才是奇,如果说“惊”属于一种对陌生事物认识局限的愕然,“奇”则是对未知事物积极探讨的萌芽了。(惊是对事物的看法和认知,奇是对事物探求的一个态度)否认了“惊”,就扼杀了它的同胞兄第。我们将在无意之中,失去众多丰富自己的机遇。[来源:学科网ZX ⑦现代社会令人眼花缭乱,每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孤陋寡闻的,你在你的行业里是行家里手,在其它领域完全可能是白痴(产生惊奇是很自然的)。这不是羞愧的事情,坦率地流露惊奇,表示自己对这一方面的无知以及求知的探索,是一种可嘉的勇气。我认识一位82岁、肾脏功能已经衰竭的老人,他兴致勃勃地同我探讨电脑的种种输入方法。在自己的专业范畴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但对电脑的理解有很多谬误,就连我这个“二把刀”也听出了许多的破绽。但是,老人家充满探索之光的惊奇的眼神,却在这一瞬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我的灵魂。 ⑧惊奇是一种天然物,而不是制造出来的。它是真情实感的火花。惊奇不仅仅是稚嫩,惊奇不仅仅是无知,惊奇是在它们基础上的深化和前进。惊奇是流动的水,它使我们的思想翻滚着,散发着清新,抗拒着腐烂。(惊奇是思想上的流动和发展和升华,是应对事情的态度) ⑨然而,在城 市里待得久了,常常使我们丧失惊奇的本能。我们蟮一样滑行着,浑身粘满 市侩的黏液。 ⑩到自然中去吧(做法,共3条),造化永远给我们以大惊喜。和寥廓的宇宙相比,个人的得失是怎样的微不足道啊。不要小看山水的洗涤,假如真正同天地对话,我们定会为自己重新获得活力而惊奇。 ⑪同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来一次促膝的谈心。和朋友坦诚地交往,会使我们留存着对真情的敏感,会使我们的眼睛抹去云蘙,心境重新开朗,惊奇就在这清明的心境中,翩翩来临了。 ⑫你也可以在静夜中同自己对话,回忆那些经历中最美好的片段,温习曾经使心灵震撼的镜头。它也许是旷野里很小的一朵花,也许是苍茫的大漠暮色,也许是雄浑激荡的乐曲……总之,那是独属于你的一份秘密,只有你才知道它对于你的惊奇的意义,复习以往我们情感中最精彩的片段,常常会使我们整旧如新。 ⑬保持惊奇,我常常这样对自己说。 【注释】①胎发:初生婴儿未剃过的头发。 (文/毕淑敏,有删改) 13. 文中第③段说“惊奇是如胎发一般的标志”,这里的“惊奇”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分析:惊奇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说的是惊奇具有xxx的性质,那么就寻找相关的语义,就可以得知。 这里的惊奇具有稚嫩,原始蛮荒的特点 13. 文中第⑤段说“我们因此极快地丧失掉了惊奇的本能”,请结合本段内容概括我们惊奇的本能是怎样丧失的。(6分) 分析:怎么样丧失主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文章强调的是一个主观上的问题,一个原因是因为自己不重视,甚至产生了鄙夷的一个心态,第二个原因这是因为受到社会因素一样,使得自己在漠视中选择麻木。 因为我们认为惊奇是一个性格缺憾,认为永无惊奇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并且选择了漠视惊奇,掩饰惊奇。 1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6分) 老人家充满探索之光的惊奇的眼神,却在这一瞬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我的灵魂。 分析: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老人的惊奇,一层这是老人的惊奇给我的一个感触,因为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我的灵魂,我们可以得知应该是在对我的灵魂进行拷问,其实作者是没有像老人一样有探索精神的,这里的对比可以体现我的一个惭愧。 这里体现了我对老人仍然有惊奇之心的敬佩和赞赏,也体现了我丧失了惊奇的本心的惭愧。 16.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保持惊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6分) 分析:怎样有,是问做法,就要寻找有关做法的,在提炼语义的时候,不要去找事例,而是去寻求作者的主观语义即可。 1.到自然中,让自己的重新获得活力而惊奇。 2.与朋友来一次促膝的谈心,让自己的心境开朗而惊奇 3.回忆那些经历中最美好的片段和镜头,找到你的独有的记忆,让你找到惊奇的意义。 一张安稳的睡床 秦珍子 ①他们或许是这个城 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引入情境) ②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描绘了工作后劳累的画面) ③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专业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引起热议。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发布照片的网站编辑写道:“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 ④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墙”边小憩,修路工人在冰冷的铁轨旁小憩,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 (这一组照片的特点,都是有休息,睡倒的之类的词语,结合来回答第一题) ⑤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更多的人则会油然而生感动;这些疲惫的人,正欲乘上一列奔驰的列车,朝着梦想而去,不知停歇。(他们为了梦想奋斗) ⑥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在华工作的七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干劲而激动。 ⑦当人们 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这里是第二题的核心语义,结合尾段他们被忽视,被遗忘,他们追梦,造梦,圆梦,却是假梦,一觉起来化为灰烬。这就说明了他们是追求梦想,但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无法实现,11,12段就是具体的在阐释7段) ⑧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安稳的睡床,就已沉沉睡去。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况且,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 ⑨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只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这群人中会有多少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全部辛劳。(升华) ⑩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卧榻——砖块、水泥、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却往往只能是仰望着,而非分享着。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然而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难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 (他们在因此作出努力,但是实际的情况并不一定很理想) 11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他们看到的只有远去的冒着浓烟的列车。 (追梦梦醒心仍在,启程前行向新路,远去代表的是远离,被抛弃,而列车则是社会,是发展的中国,但是他们因此的努力换不来尊重和成果,他们追求的是理想,但泯灭他们也是理想。) 12这些疲惫的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漂流者梦见未来。(作者其实是呼吁有人能够更加去关注这类的人群,结合时间,包括作者的身份——新华社文,我们更可以得知其深层想要表达的内容) 13. 文章开头写道:“他们或许是这个城 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从“这个城 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来看,本文所写的“这群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4分) 分析:题目题干中根据对最先赶到天气转冷这一个话,我们不难得知,他们一定是比较早工作,在室外,猜能感受到城 市变化。结合作者后面写了他们是一些劳累的工作者,并且通过继续写有人拍照拍到他们休息,并命名为中国睡美人这个一结合来进行回答。 这群人的特点是长时间在户外工作而疲惫睡着的普通工作者。 13. 下面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普通劳动者深深的同情,结合句中划线部分说说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4分) 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他们看到的只有远去的冒着滚滚浓烟的列车。 分析:这个题核心是要理解关键词,远去,列车分别是什么,作者这里提列车,我们根据我们的思维,列车是一个向前走,滚滚浓烟是状态,可以说是艰难,远去,则说明了他们无缘登上这辆列车,我们可以猜测这个就是社会的条件等比较宏观的内容,在结合上下文语义,发现第七段有对梦想的描写,第七段是造梦,而11段则是梦醒,这个之间的桥梁就是这个列车,根据这点就可以答题了。 这里的列车是指快速发展的中国,句子的意思是他们为快速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努力地去造梦,却无法享受到对应的成果,劳累却只能短暂的休息,没有好的居所这一事实,深刻反映了作者的同情。 14. 文中写道:“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为什么普通劳动者这种行为没有什么不体面?请依据文本内容分条概括。(6分) 分析:这一题考察的是原因,普通劳动者这种没有什么不体面,也就是说这种行为是可以的,是符合时代,合乎情理的。那我们就得去找为什么这种行为合理,首先从拍摄者的角度来看,第三段说了他们只是想休息一下,所以从正常道理这个是合理的,但是这个解读没有深度,因为休息可以去别的位置去休息,为什么哪儿都能睡,这个点要突出,结合第一题,说他们很劳累,包括呢长时间工作,这就说明了必须要用合理的方法节约时间,第二点,从目的角度来看,之所以他们要这么做,还是为了国家发展,为了社会能够进步,结合第二题,他们在造梦这一点也可以提炼出,最后一点,文章尾段也说没有一个卧榻,说明条件还缺失,这三点就可以分析。 (1) 他们需要长时间工作,只有短暂的休息一会,才能够继续的朝着梦想而去 (2) 他们这么做也是为了让国家发展更速度,有尊严和底气的活着 (3) 他们追求着梦想,却无法享受对应的成果,所以只能这样委曲求全。 15.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以“一张安稳的睡床”为题表达了什么愿望。(4分) 分析:安稳是一个状态,长时间的状态,体现的就是一种好的氛围和环境。其实作者表面写的是让他们睡的更好,更体面,实际上就是希望我们能让他们更好的,更尊严的活着,享受国家发展的成果。 希望大家能重视这些劳动工作者,给予他们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也能够更有尊严,底气,享受成果。 青 山 行 季宇 ①初秋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马鞍山,开始向青山进发。车窗外,江南的景色一一掠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安静的集 市,宁静的原野,就连秋日的阳光也暖洋洋的,飘浮着令人向往的闲适。当涂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可就在这一片安宁恬淡之中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诗意中的喧哗) ②这都是因为李白啊! ③这位“千古一诗人”与这块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总写)。据考证,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当涂,并终老此地, 埋骨青山。(从对他)可以说,当涂的山山水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也一次次激荡起诗人奔放的情怀和灵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当涂才使我们备感不同寻常,踏上这块土地,就连我们的呼吸也充满了浓郁的诗情。(当涂这个地方蕴含着诗情和美好) ④渐渐地,青山出现在了眼前。秋天的青山是丰盈的,也是朴素的。这是一个绿的世界,到处草木盛开,一片葱茏。据说,以前这里曾经长满了枫树和野菊,每到秋天,漫山红遍,野菊怒放,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一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李白就常来这里,登高望远,饮酒作诗,消磨他在人生的最后岁月。 ⑤今天的青山墓园掩映在一片松柏苍翠之中,显得古朴而肃穆。屹立于墓前的石碑,高五尺有余,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出自杜甫之手笔。山风轻拂着,仿佛在轻声诉说;墓园上芳草萋萋,树影婆娑;远处偶有鸟鸣传来,四周一片宁静。置身在这样的幽静中,极目远眺,李白笔下的山水宛如一幅水彩画缓缓展开──呵,山与水,水与天,紧紧相连,融为一体,迷迷蒙蒙的景色,带着些许梦幻。在这梦幻之中,历史仿佛向我们走来…… ⑥青年李白第一次踏上当涂的土地,只有25岁,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那时的诗人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抱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梦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上,他飘飘若仙,豪情万丈,南下江陵,游洞庭,溯湘江,之后抵江夏,继而登庐山,下金陵,并来到了当涂(辞亲远游,游山玩水,满怀壮志)。那也是一个秋天啊,艳阳高照,或清风明月,诗人沿着长江,泛舟而下,一路上美景如画,诗酒当歌。 ⑦天宝六年,这是李白政治上最失意的时期。长安三年,他屡遭谗毁,饱受打击。离开长安后,他带着满身伤痕,再次来到了当涂。 ⑧此时的李白,内心充满了太多的苦闷!他不理解为什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而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更使他忧心如焚。天宝六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夜。李白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山水与诗酒,并从中得到些许慰藉,以抚慰自己痛苦的心灵。 ⑨至德二年,李白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打击降临了。就在这一年,隐居于庐山的李白不幸卷入了永王李璘事件。他原本抱着一片救国热忱,没想到却卷入了一场宫廷之争,流放夜郎。这是李白生命中最灰暗的时期。“夜郎万里道,西去令人老”、“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⑩晚年的李白再次滞留于当涂。此时的他已是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在致其族叔李阳冰的信中,当年“散金三十万”、一向豪放潇洒的李白只能徒唤无奈,发出“英雄气短”的哀叹:“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宝应元年,一代大诗人李白在当涂寓所离开了人世。 ⑾雨果在巴尔扎克追悼会上曾说过,一个伟大的死会给我们带来宗教上的震撼。“那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那不是虚无,而是永恒;那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想李白的死也是如此。在青山凭吊时,我们的心情一直很沉重。李白一生以诗名,他的诗登峰造极,不可逾越。所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人说,有诗歌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从这一点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李白的不幸就在于时运不济,报国无门(政治上没有成效)。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悲痛。在这大悲痛的深处,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伟大忠诚(对国家的热爱和情感),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不朽的伟大精神。 12. 为什么说李白与当涂有着“不解之缘”?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然后分条作答。(6分) 分析:找到句子,分析语段,不难发现作者主要借所视之景来回顾了李白坎坷流离的一生,有着不解之缘说明是有联系,这个概念应该是比较抽象的,答案概括也应该侧重于议论的,结合文意,最直接的语段就是第三段,第三段语段之间的层次比较明显,既可以回答。其实这个题寻找信息就是在概括第三段的各层语义。 1. 他一生七次到过当涂,最终也在这里离开了人世,这个地方见证了他的豪情和落寞 2. 当涂的山水让李白激发了情感,写下了奔放,美好的诗作。 3. 李白的数次当来让当涂这个地方充满了灵气和诗情 14.第五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分析:此题仅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语义比较明确,难度不大并且也不符合 市考试题型,故不作具体分析,从首句和尾句和上下文可以看出。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李白葬在青山墓园和青山之景,引出下文的李白数次到达当涂之地的历史。 15. 李白7次到当涂,文中重点写了他哪几次到当涂?并结合文本具体说说他当时为什么到当涂?请分条作答。(6分) 分析:这个题属于对文义的概括和理解题,难度不是很大,把段意和李白当时的处境分析清楚既可以判断层次,答题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精炼,因为内容比较多,点比较杂,容易扣分。 重点写了3次他到当涂, 第一次到当涂,因为他当时满怀壮志,离亲游历到此。 第二次是天宝六年,这个时候他被谗言所害,来到这里寄情山水,获得慰藉。 第三次是至德二年他因为卷入宫廷之争,贫困而失意的他因此滞留在了当涂。 16. 作者为什么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请概括作答。(6分) 分析:其实文章大部分的文字都是写他的不幸,对于他的幸福似乎凸显的不明显。但是作者在尾段的时候上下文语义具体阐释了他幸福在哪里,不幸又在哪里,所以这个题比较简单,注意概括即可。 他的幸福在于他有诗歌相伴,诗歌水平登峰造极,从这点看他幸福,不幸在于他的一生坎坷,时运不济,报国无门,无法实现自己的至高理想。 板块三: 中考模拟题原创训练 (一)卖茶老妇 林清玄 在淡水高尔夫球场,正下着细雨,没有风,那些被刻意修整平坦的草地,在雨中格外有一种朦胧的美。 我坐在球场的三楼餐厅举目四望,有一种寂寞的感觉包围着我,看着灰色的天空,我深切的感到,年轻时一串最可贵的记忆已经在这雨里湿濡而模糊了。 那是因为刚刚我为了避雨,曾想到淡水龙山寺去喝一壶老人茶,在幽黯的 市场里转来转去,走到龙山寺门口,我完全为眼见的景象吓呆了,因为原本空旷的寺中庭院,正中央坐着一座金色的巨佛,屋顶也盖起来了。旧日的龙山寺被一片金的、红的颜色取代,不似往昔斑剥的模样。 我问着寺前的小贩:"龙山寺不卖老人茶了吗?" 小贩微笑着说:"早就不卖了。" "那位卖茶的老太太呢?" "因为龙山寺要改建,没有地方卖茶,她被赶走了。" 我坐在寺前的石阶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龙山寺不卖老人茶了,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在我的记忆里,龙山寺和老人茶是一体的,还有那位卖茶的独眼老妇。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到淡水龙山寺,就为这座寺庙着迷,并不是它的建筑老旧,也不是它的香火旺盛,而是里面疏疏散散的摆着几张简陋桌椅,卖着略带苦味的廉价乌龙茶,还有一些配茶的小点心,那位老妇人只有一只眼睛,她沉默的冲好了茶,就迈着缓慢的步子走到里面,沉默地坐着。 龙山寺最好的是它有一分闲情,找三五位好友到寺里喝茶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坐上一个下午,真可以让人俗虑尽褪,不复记忆人间的苦痛。 最好的是雨大的黄昏,一个人独自在龙山寺,要一壶乌龙茶,一碟瓜子,一小盘绿豆糕,一只脚跨在长条凳上,看着雨水从天而降,轻轻落在庭中的青石地板。四周的屋顶上零散地长着杂草,在雨的洗涤下分外青翠,和苍黑的屋瓦形成有趣的对应。更好的是到黄昏的最后一刻,雨忽然停了,斜斜映进来一抹夕阳,金澄色的,透明而发光的,我遇到许多次这样的景况,心灵就整个清明起来。 我喜欢淡水,十几年来去过无数次,并不只是因为淡水有复杂的历史,有红毛城和牛津学堂,有美丽的夕阳,那些虽美,却不是生活的。我爱的是普普开往对岸八里的渡船,是街边卖着好吃的鱼丸小摊,是偶尔在渡口卖螃蟹的人,是在店里找来找去可以买到好看的小陶碗;最重要的是淡水有龙山寺,寺里有一位独眼老妇卖着远近驰名,举世无双的老人茶。 每次到淡水,大部分的时光我都是在龙山寺老人茶桌旁度过的。选一个清静的下午,带一本小书,搭上北淡线的小火车,慢慢的摇到淡水,看一下午的书,再搭黄昏的列车回台北,是我学生时代最喜欢的事,那是金灿灿的少年岁月,颜色和味道如第二泡的乌龙茶,是澄清的,喝在口中有甘香的。 我和卖茶的老妇没有谈过话,她却像我多年的老友一样,常在沉默中会想起她来,可惜我往后不能再与她会面,她的身世对我永远是个谜。 康到龙山寺的改建,驱逐了老妇和她的茶摊,我的心痛是那尊金色巨佛所不能了解的。在细雨中,我一个人毫无目的在街上走着,回忆龙山寺和我年少时的因缘,以及和我在茶桌边喝过茶论过艺的一些老友,心情和雨一样的迷惘。不知不觉地就走到淡水高尔夫球场,在餐厅里叫了一杯咖啡,却一口也喝不下去。这是富人的地方,穿着高级名贵运动衣的中年男子,冒雨打完球回来休息,正谈论着一个人一生能一杆进洞的机率有多少。 一位微胖的男子说:"我打了十几年的高尔夫,还没有打过一杆进洞。"言下不胜感慨。 我想着,一个人一生能找到一个清洗心灵的地方,像龙山寺的老人茶座,机率有多少?即使能找到相同的地方,年岁也大了,心情也不同了。裤袋夹一本诗集,买一张车票跳上火车的心情恐怕也没有了。 龙山寺改建对我是不幸的,它正象征着一轮金色的太阳往海中坠去,形象的美还清晰如昨,可是夕阳沉落了,天色也暗了。 (1)作者在第二段中描述“有一种寂寞的感觉包围着我”,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4分) (2)作者着迷于这个寺庙的原因是什么?(4分) (3)说说卖茶的老妇和微胖男子各自的人物形象。(6分) (4)根据最后一段话,结合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二) 将你衔走 张丽钧 不止一次来过大连海洋公园。这次来,几乎是直奔让我惦念的海象而去的。 那不是一种俊美的海洋动物。它体态庞大,看上去拙而丑,像一只放大了上万倍的灰褐色的蛹。它没有讨人喜欢的白鲸那样的福分,有资格住在超豪华的巨大水箱里,一天到晚举着一张据说是“微笑”的脸自在戏水。这两只悲惨的海象,住在小到仅容转身的“迷你”水箱中,愤懑地游来游去。 我索性蹲下来,看它们游泳。 今天,它们似乎是商量好了:公海象卧在水底休息,腾出足够的空间供母海象做运动。那只母海象稍一发力,不出一秒钟的工夫,就触到左边的箱壁了,它只好一个打挺翻过来仰泳,不出一秒钟的工夫,又碰到右边的箱壁了。这个局促的小小空间,仿佛就是为了让它戒掉“水中散步”的嗜好而特意打造的……去年,一个在北京打工的亲戚说他租到了一间“胶囊房”。头一回听到这个名字,我心里咯噔一下,当下就琢磨:谁这么善于命名?——“胶囊房”,形象得让人心中泛起了比胶囊“内容物”还苦的苦味啊。眼前的这两只海象,不也相当于住在“胶囊房”中了吗?真想问问它们:梦到过海洋吗?那让你无论怎样畅游都不会碰壁的蔚蓝色海洋啊…… 在来海洋公园的路上,一个同行者问导游:“怎么看不见你们大连的女骑警呢?”善言的导游苦笑着说:“我们的女骑警安然无恙,有恙的是那些马。那些马,就算天天戴着护腿、吃着钙片也挡不住腿关节出毛病。原因找了一大堆,有人说这些马太老了,有人说这些马太娇了。权威兽医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水泥路面太硬了,一点弹性都没有,那可怜的马腿,就是生生让这硬死人的水泥地给戳伤的……” 我想,更重的伤,应该在它们的心里吧?这草原的浪漫情人,用轻巧的蹄子踏着草香与花香,风中扬起美丽的鬣鬃,夕阳下站成绝佳的剪影,那才是真正属于它的生活啊。当它来到灯红酒绿的城 市,它的面前就只剩下了走也走不到尽头的水泥路。——它想过出逃吗? 我有一个爱诗的学生,写了多年的诗也不见长进。就在我对她几乎要绝望的时候,她写了几行让我对她刮目相看的诗,她写道: 我的车啊 快将我从钢筋水泥的 棺椁中衔走 随便丢到 哪一片春意氤氲的田野 我会立刻盛开 给你看 读这样的好诗,我会忍不住将自己放进去,将自己的爱放进去。我自怜地问:我的盛开,我们的盛开,正被谁一次次凶蛮地劫持? 看着愤懑的海象,我的心有了一种压榨感;想着不幸的马儿,我的腿竟也隐隐作痛起来。我不明白,为什么“抑郁”这个词突然有了可怕的普世性。海象与马,都是智商很高的动物,我战战兢兢地寻思,大概,聪明的它们也难免“抑郁”吧?“抑郁”的时候需要服用“百忧解”吗?为它们做“心理按摩”的医生在哪里? 在我替海象思念海洋的时候,在我替马儿思念草原的时候,我自己被抛弃在了哪一阵风中?我步了谁的后尘,惴惴地用“适应”泡了壶茶,却每每喝出“不适应”的况味。我们都回不去了吗? ——能将我们衔走的,除了梦想,还有什么? (1)作者写北京的亲戚说租到了一间“胶囊房”的意图是什么?(4分) (2)文章说“我的心有了一种压榨感”,结合上下文分析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感觉?(4分) (3)作者在倒数第二段说“我们都回不去了”,我们想要回去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我们都回不去了?(6分) (4)结合标题和文章主旨,说说作者这篇文章表达的情感是什么?(6分) (三)于尘埃中凝视出花朵 张丽钧 1 有个朋友,帅而颓废,一副铁了心为痛苦做情人的样子。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在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之间,我永远选择前者。”我逗他:“设法做快乐的苏格拉底不行吗?”他认真地说:“尘世间绝对没有这样的人生角色。要么做痛苦的苏格拉底,要么做快乐的猪。你见过痛苦的猪吗?没有吧?所以,你也就别指望见到快乐的苏格拉底。”他是个悲观主义者,对消极的东西似乎情有独钟。他告诉我说:“凡消极的东西,都是消耗了生命用血泪酿出来的。”他读渡边淳一,欣赏他笔下绚烂的爱情中透出的死亡味道。我说:“你看得太透了。这不好。”他说:“看得透没错,却难说好与不好。我没有在悲观中虐待生命,也没有在消极中敷衍生活,我只是看穿了一切事物的‘过程性’特点,我的可贵之处在于,在被必然的终点提前劫持了灵魂的同时,还能够在途中哼着忧郁的调子赶路,不鄙视爱情,不诅咒人生。”但是,他霜打的时刻比常人多得多。有个研究精神卫生的朋友问他:“要不要服些‘百忧解’?”他却苦笑着反唇相讥:“有‘百乐解’吗?”——莫非他把快乐解读成了一种浅薄甚或耻辱?这个拒绝援救的“自我绑架者”,他深深爱上了那种被绑架的感觉。 2还有个人,称得上是我的精神导师吧。我在读不懂他的文字的年龄邂逅了他的文字,想来,真为那文字遗憾,也为自己遗憾。后来,我在现实的鞭影中长大,眼里一回回揉进了屈辱的沙子。红肿着眼睛,再读当年那些凝重的文字,竟读得心悸不已。当我站在讲台上,给少男少女们讲他那篇说尽生命的凄凉也说尽生命的柔韧的文章时,我不惜用泪水去拦截他们可能会犯下的我当年所犯的错误。“你们要背诵!”我近乎武断地说,“你们必须喜欢上这些句子:‘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不要说书上没有要求背诵,是我要求你们背诵的,或者说,是我求你们背诵的。等生活教训了你们,你们就会明白我今天为什么这么求你们了。”我怕当这些孩子不再是孩子的时候,他们不会像我这般幸运地迎来改写昨日遗憾的机缘。因而,我宁愿先将某种精神的疫苗提前注射到孩子的体内,以期他们能够获得一种可贵的免疫。这些年,我一直在暗处打量着那个人。我注意到他对盲童们说的一番话:“你们想看而不能看,我呢,想走却不能走。那么健全的人呢,他们想飞但不能飞——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健全人也有局限,这些局限也送给他们困苦和磨难。很难说,健全人就一定比我们活得容易,因为痛苦和痛苦是不能比出大小来的,就像幸福和幸福也比不出大小来一样……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一个被命运绑架到轮椅上的生命,通过一次次澡雪精神,实现了自我救赎,以飞翔的姿态弃绝了那辆悲怆的轮椅。 3 其实,在痛苦与快乐之间,存在着广袤的难以用“苏格拉底”和“猪”去衡量的“灰色地带”。生活给了你一把剪刀,剪断快乐还是剪断痛苦,剪断多少快乐多少痛苦,全看你手上的功夫。 4 我那个做定了“痛苦的情人”的朋友,在每一朵花里看出了尘埃,而尘埃也确乎是每朵花的必然归宿。问题是,这种大智大恸的“悲凉预支”究竟能给在花朵前伫立的人带来几多有价值的生命体验呢?如果世间发明了一种透视眼镜,能让你轻易观瞧到衣服里面的胴体甚至血管里奔流的血液,你会戴它吗?真相,有时是用来面对的,有时是用来超越的。史铁生曾感喟:“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我喜欢读也喜欢讲他那些微凉微温的文字,我以为这些文字的魅力在于,于尘埃中凝视出花朵。恼人的尘埃,一刻不停地殷勤覆盖着生命。每个在世间行走的人都背着一个越来越沉重的行囊,行囊里装着的是越积越多的死去的日子。行囊压倒你的一幕就在未来某个时刻里妥帖地藏着。在它当真压倒你之前,你所有逼真的预习演练都无异于一种自虐或自戕。上帝均摊给每人一杯痛苦,但心的容器却有能耐把它扩充成一桶痛苦或减缩成半杯痛苦。只是我说不清楚,这两种人究竟谁离苏格拉底更近些。 (1)从第一段的文字中,可以表现出朋友的什么特点? (2)理解文章中第三段中的划线句的含义。 (3)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在第二段中划线句中,为什么会说对文字感到遗憾,对自己感到遗憾?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认为如何从尘埃中凝视出花朵? (四) 大序 王鼎钧 1海中的礁石本是一形状寻常的巨石,只因海水不断摩擦它,淘洗它……。 2石头。坚硬的石头。庞大的石头。像海浪的轴。 3巨石全身各处的硬度并不完全相同,那组织比较松软的地方,禁不住海水千秋万世的冲激,一粒一粒的流失,一小块一小块的消瘦,甚至一长条一长条的让路,让海水穿过它的肌肉。于是巨石缩小,出现麻窝,孔窍,云一样的崎岖。所以礁石有独特的美丽的形象。海水对礁石无爱无憎,只是自然如此,必然如此。一尊礁石就是一部文学史。 4对于礁石,海水是雕刻家。长于雕刻的,不只是海水。例如罗丹,他手握斧凿,凝视一块大理石,心中有一个形象。虽然整块大理石光洁无瑕,但是在雕刻家的斧凿下总要一块一块除去,一处一处穿透,一层一层揭掉?他的工作有时像解剖一样谨慎,有时像毁坏一样狠辣。他在大理石上刻出烟来,从烟里造出神来。如此,雕刻家心中的形象借着大理石呈现了,凝固了,永恒了。雕刻家之于石头无恩无怨,只是自然如此,必然如此。这是另一部文学史。 5文章是有病呻吟。无病呻吟不可,有病呻吟则是一种自然和必须。可是谁愿意听呻吟呢,除了医生,谁会对病人的呻吟有兴趣呢。所以,最好把呻吟化成一支歌。 6歌声究竟能化除多少成见呢,犹太教的祭司有几人喜爱韩德尔的弥赛亚呢,清室的帝王有几人喜爱八大的山水呢,辽金的后裔有几人能欣赏辛稼轩呢。 7据说,西施生病的时候,卧室四周的墙外都贴满了耳朵,多少人要听她的呻吟,连一向嫉妒她的那个东施也跑来谛听。所以,只要是西施,呻吟也无妨。这也是一种文学史,至少是一种文学观。 8某一个教派的传道人对我说,没有天堂,没有地狱,只有人间;没有灵魂,没有复活,只有今生。我听了大吃一惊,这样的主张公然违反基督教信仰,如何还有基督徒闻风景从?现在,我可以回答自己,必定有些基督徒认为天堂地狱多此一举,必定有人认为前生来世徒乱人意,必定有很多很多人希望逝者与他分离来者与他无干,这些人都相信生命应该像一条河… 9一次,只有一次。你不能两次插足于同一河水之中。河水从不两次拍打同一处涯岸,从不两次穿过同一条鱼鳃,从不两次灌溉同一株芦苇。 10一次,只有一次,即使是灾难,也不能重新经验一次。 11如果觉得一生不够,惟一的办法是观察别人的生活。没有前生,没有来生,但是有”兼生”,让别人同时为他活、替他活。所以,人们何妨容忍,赞成,甚或鼓励别人敞开生命。这也是一种文学观。 12面对海水,礁石知道谦卑。面对雕刻家,大理石知道谦卑。面对听众,歌者知道谦卑。 13甚至,当海潮澎湃而来时,有些礁石赶快把自己化成了液体。当雕刻家手握斧凿走进时,有些大理石马上碎成一堆石子。当顾曲者络绎入座时,有的歌手从此哑了。 14作品因灵感而受孕,藉写作而诞生,赖批评家和读者为之哺育,或长成巨人或长成侏儒,将来或老死或仙去。倘若无人哺育,它会因冻饿而夭折。有些作品畏惧遭人遗弃,索性不生出来。文章的命运并不等于作者的命运。文章自己有命。生育是不能完全控制的。创作也是。 15礁石,谦卑吧,可是不能在海潮中化为液体,要是那样,你未免太矫揉造作了。 16大理石,谦卑吧,可是不要在雕刻家面前碎成一堆石子,那样太没有礼貌了。 17歌手上台宣称他突然变哑,未免近乎欺诈。 18好吧,就做一块顽石吧,承受海水,承受斧凿。 19还有比石头更谦卑的吗,即使是岩石,也比一个皮球要谦逊得多。 20所有的文章都是顽石,在海潮和斧凿未曾加工之前显不出价值来。 21但是加工也使一批一批文章速朽。这就是文章的命。 (1) 理解文章第三段的划线句的含义(4分) (2)文章第五段说“除了医生,谁会对病人的呻吟有兴趣呢。所以,最好把呻吟化成一支歌。”,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如何将呻吟化作一首歌?(6分) (3)文章多次出现文章的命,分析20,21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的命究竟指什么?(6分) (4)结合文章主旨,说说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分) (五)人,不能真正逃出故乡 王鼎钧 1我找到了!我找到了!我——找到了我想念的人。坦白说,我本来很绝望,来年的蝴蝶怎能找到去年的花。我读他们的信如读敦煌的残卷,此心此情宜狂歌,宜痛饮,宜擂鼓,宜作雕刻。我要像婆娘一样大哭,像守财奴一样细数今昔,像得手的小偷一样暗中安慰。从前,小时候,见过两个久别重逢的老头子互相抓紧,兴奋地叫道:“老小子,你还没死啊!”我需要同样粗鄙的语言。 2中国的人口毕竟由五亿增加到十亿,泰山虽然石多,缝隙里一线土壤即可成蚁穴。人不该设想他们早已死了,可是此刻,我不但觉得他们——死而复生,连我自己也是再活一次。伴着这种感觉而生的一个念头是,我们都仍须再死。他生未卜,此生未休,这一段奇异的人生如何度过?老师未教,牧师未教,爱人未叮咛,朋友未切磋,父母未耳提面命。那流经我们心房心室的漩涡,书本上读不到,电视上看不见,书记未记,社论未论,考证未考。 3失而复得真好。我们的一生由许多人玉成,缺少哪一个都不行,并不是缺少哪一个都行。而今,彼此通信已是铁打的事实,我仍觉恍惚,如醒中说梦,梦中说醒。树的倒影落在水上,鱼来吮吸鸟羽,但鱼不知树,树不知鱼,鸟不知鱼,鱼不知鸟。红漆漆过的棋枰上,马车兵卒仍在,只是换了位置。世路如U,转一个大弯回到原处,但两端只能遥望,不能连接。 4也许,我们必须互相抓紧,高叫老小子你还没有死。不,乍见翻疑梦。也许必得比邻而居,两家共享一棵绿杨,晨昏听对方的鸡鸣狗吠。不,雪泥鸿爪最易泯灭。也许必得我们相处日久,生嫌生怨,伤心失望,悔不必当初,那时才清晰明确摸到了耶稣掌心的钉痕。世界无非如此:遗失比拾得真实,拳头比红唇真实,饥饿比饱足真实。但那一天还遥远。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我们先享受过渡。也许,焰火的迷人之处就在它会熄灭,而熄灭之前无可取代。也许,焰火的美丽就在它背后有个黑暗的天空。 5所以目前我满足,薄醉微醺似的满足。目前窗外正有冷雨,雨把小水点洒在窗上,挂在玻璃上的小水点像个孕妇一样膨胀,下垂,贴着玻璃往下钻,钻进了以前水滴流过轨道就慌张转弯,左冲右突钻到窗子里面来。在他们眼中呢,他们不是水,是水成岩,千层万迭合成在一体,庞大坚硬永不失踪。岩上是海,海面上是漂浮的瓶子,瓶子里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6这一次,我发现,人不能真正地逃出他的故乡。任你在邻国边境的小镇里、说着家乡人听不懂的语言;任你改了姓名、混在第一大都 市的一千万人口里;任你在太湖里以船为家、与鱼虾为友,都可以从你的家乡打听到你的消息。有一个村子,村中原来的居民全都迁移了、流离了,村中换尽了与他们素不相识的人家,这些后来的住户竟能说出原有住户的行踪。原有的住户尽管到了天涯海角,尽管和昔日的历史斩断了关联,也像有什么灵异崇着他附着他驱使着他,非向原来生长的地方挂个号留句话不可,即使那村子已经成为一片禾黍,地上的石头地下的蝼蛄也会对着来此寻亲访友的人自动呼叫起来。 7不过,这些人也是四十年没回老家了,也是近几年才跟老家的人通信。皇天在上,这些人也是辗转四方,为子女找生地,为自己找死地。我们都是靠自己的缺点活下来,理想化为钱币上磨损的人面,名声不过是升空飘摇的气球。不敢心忧天下,担忧自己的儿女,不敢谈泽被苍生,只偷偷打听几个朋友。蜗牛无须为没有房子住的人道歉。你不能希望老年的回忆等于年轻时期的想象,你只能希望老年人的过去不等于青年人的未来。 8时代要每个人做英雄,我们毕竟是凡夫俗子。四十年不回家的人必定有英雄气概,四十年里, 浮生有涯,一语道尽,由常人变英雄,又由英雄还原为常人,造化拨弄,身不由已。每一次都变得你好辛苦。卸下头盔,洗掉化妆,再照个相,在大远景镜头下,我们是小蚂蚁,在特大写境头中,我们是老妖怪,我们应该可以从这里找到共同语言。 9冷雨如箭,还在敲响窗子,打翻野菊。不久,窗上的雨点将化为雪花。我知道,那时,同样的景色也将出现在以你为中心的大地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是我们有同样的冬天。关好窗户吧,一块儿度过: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五九六九冻死狗 七九河开 八九燕来 九九耕牛满地走 (1) 文章第二段的划线句表达的意思是什么?(4分) (2) 第四段说“那一天很遥远”,结合上下文,说说那一天是怎样的?(4分) (3) 第八自然段中说到“四十年不回家的人必定有英雄气概”,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些不回家的人有什么英雄气概?(6分) (4) 作者为什么说“人,不能真正逃出故乡”?结合文末的诗歌和文章的主旨,分析作者究竟表现了怎样的情感?(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