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1课时 我与社会 ‎1.知识目标:明确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掌握融入社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自主学习、讨论、辩论等方式,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从而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养成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良好品质。‎ ‎1.重点:(1)知道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2)懂得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3)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2.难点:培养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比较熟悉《鲁滨逊漂流记》,那么大家想一想:鲁滨逊真的是到了世外桃源吗?真的与世隔绝了吗?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有明确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 活动一:自读课文,完成问题 ‎1.你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 提示: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这些都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感受到我们的美好生活与每个人承担的责任不可分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与我们密不可分。‎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活动二:探究实践 ‎1.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向他人表示友好?‎ ‎2.说说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3.请你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好办法。‎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 提示:1.向他人主动问好;他人有困难时,伸出援手;微笑、点头致意;赞美他人……2.废水、废气、白色污染等。3.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在社会中形成人人爱护环境的氛围;中学生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拒绝白色污染,不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工厂、企业应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尽量不排放废气、废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掌握与人打交道、与人友好交往的方法,要融入社会生活,我们还要关注社会发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活动三:情景探究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护林员发现了一个吃狼奶长大的女孩劳拉。这个8岁女孩用四肢爬行,用狼的语言在狼群里尽情“交谈”。小劳拉后来被送到美国心理改造中心。经过18个年头的艰苦训练和学习,劳拉才逐步恢复人性,最终还上了大学。‎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个人才能真正成长和发展起来。‎ 活动四:愈辩愈明 辩论:人是否可以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 提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我们应当承认,社会不仅教会了我们各种生活技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品。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由此可见,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活动五:阅读教材第5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提示: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比如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 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讲述了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都负有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应增强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我与社会 第2课时 在社会中成长 ‎1.知识目标:学会遵守公德和秩序,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 ‎2.能力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反思评价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养成亲社会的行为,承担起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树立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 ‎1.重点:(1)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2)掌握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养成亲社会行为。‎ ‎2.难点:在生活和学习中为社会做贡献,养成亲社会行为,培养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白方礼》。‎ ‎【内容简介】白方礼,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白贾村人。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2005年9月23日,93岁的白方礼老人安详地离开。蹬三轮车近20年,35万元善款,圆了300多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 视频中这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我们称之为“亲社会行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给予我们太多,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理应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事,创设情境,亲切自然而有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活动一:自读课文,完成问题 ‎1.什么是社会化?‎ ‎2.如何理解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 提示:1.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2.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与我们密不可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目标导学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活动二:探究实践 板块一: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1.猜猜看——这是什么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孔子第二十代孙,汉代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这个故事被一直流传下来,成为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例子。他在四岁时,就知道上让哥哥、下让弟弟。他当时让出的是一个梨。(孔融让梨)‎ 最终得出结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谦让。谦让不是软弱可欺,也不是妄自菲薄,谦让是一种自信,一种宽容,一种涵养。我们要做到为人谦逊、礼貌待人,从而促使社会更加和谐。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妨“退一步海阔天空”。同时,谦让和勇于竞争也不矛盾,我们要遵从竞争的“公平”精神,发挥自己真实的水平。‎ ‎2.学会分享、助人 小红买了几本学习用书,她大方地把自己的书带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小红感到很快乐。‎ ‎【提出问题】(1)小红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2)分析这种行为有什么作用。‎ 提示:(1)分享、助人的行为。(2)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相反会使你的人生更丰富多彩,乐于分享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分享,要学会帮助他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在帮助他人中体会快乐。‎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使学生学会谦让、学会分享、学会助人。‎ 板块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情境1:小雨积极组织班上的同学参加社会公益团体组织的“贫困山区图书角”活动。‎ 情境2:小雪平时经常关注时政新闻。最近她被评选为中学生代表,在市长接待日上,就食品安全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情境3:小丽认真学习各科知识,立志将来做一名医生,支援西部的医疗事业。‎ ‎【提出问题】(1)以上情境中的同学通过哪些形式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还可以通过哪些形式为社会做贡献?‎ 小组合作学习,最终得出结论:‎ 为社会做贡献,要:①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②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③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养成亲社会行为。‎ 活动三: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 学校决定举办“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的内容大纲。‎ 提示: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之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提供本课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要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 网络生活新空间 第1课时 网络改变世界 ‎1.知识目标:(1)认识网络应用的利与弊。(2)知道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知道网络对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的作用。(3)知道网络谣言的危害及防范措施;知道沉迷网络的危害及预防措施;知道个人隐私在网上遭到泄露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1)具有对网络交往的利与弊的分辨能力。(2)了解网络的积极影响,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合理使用网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开放与包容的胸怀。‎ ‎1.重点:‎ ‎(1)知道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知道网络对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2)知道网络谣言的危害及防范措施;知道沉迷网络的危害及预防措施;知道个人隐私在网上遭到泄露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2.难点:‎ 知道沉迷网络的危害及预防措施;知道个人隐私在网上遭到泄露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各国领导人合影,提问:是什么让这些人走到了一起?‎ ‎2.教师简介此次大会: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倡导并举办的互联网盛会,于2016年11月16日至18日在浙江乌镇举办。大会的主题是“创新驱动 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旨在搭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让各国在争议中求共识、在共识中谋合作、在合作中创共赢。‎ 本次峰会的出席嘉宾中,国外嘉宾约占一半,来自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8位外国领导人、近50位外国部长级官员。‎ ‎3.教师提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各国领导人齐聚乌镇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在争议中求共识,在共识中谋合作,在合作中创共赢。)‎ 出示课题:网络改变世界。‎ 二、讲授新课 ‎(一)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1.教师出示材料:离开家乡远在广东汕头腾讯公司上班的张强,记挂家乡的父母,想给父母买一台空调,可是张强又没时间回家,你认为他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请学生猜测张强解决问题的办法。‎ ‎2.教师提问:现代人对互联网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三名学生将答案写到黑板上,教师和学生将以上列举的网络使用情况分类。可以分为购物、学习、寻医问药、娱乐、人际交往、文化交流等。‎ 设计意图:了解互联网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感受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变化。‎ ‎(二)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活动探究一 ‎1.教师出示探究内容:‎ ‎(1)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以“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围绕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创新、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治理和互联网国际合作五个方面上演头脑风暴。‎ ‎(2)张强跟随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参加了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目前,腾讯在全国30个城市建设了众创空间,还有针对性地提供人才、产品、融资、营销及资源对接等服务。马化腾说:“经过五年的发展,我们和合作伙伴共建的新生态不断发展。目前腾讯开放平台上注册的创业者已经超过600万,其中已经有30家创业公司跻身为上市公司。创业者从腾讯的开放平台当中获得的总收益也超过了160亿人民币。”在大会上,马化腾透露,接下来,腾讯还计划在海外包括美国等地推出众创空间,促进国内外创业者的交流和合作,增强中国创新与全球的同步性。‎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 ‎(1)你认为张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2)张强所在的腾讯公司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哪些作用?‎ ‎【教师总结】‎ ‎(1)张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抓住世界互联网大会这样一个机遇,推动公司互联网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国互联网创新发展。‎ ‎(2)张强所在的腾讯公司对推动社会进步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创新互联网发展方式;促进我国劳动力就业;促进国内外创业者的交流和合作,增强中国创新的步伐。‎ 活动探究二 ‎1.教师出示探究内容:‎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多。但是张强同时也发现了互联网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互联网中的陷阱防不胜防,使许多人遭受了精神和财产上的损失;人们在互联网平台大多都是工作和娱乐,运用互联网学习和阅读的很少。于是,张强给相关管理部门写了一封信,要求当地相关管理部门公开自己的工作电话,便于公民及时举报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对加强互联网管理的几条合理化建议。同时,张强还写了一份合理利用网络的倡议书,提倡人们利用互联网加强学习,加强文化交流与沟通,减少不必要的在互联网上的时间消耗。‎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 ‎(1)相关部门会公开自己的工作电话吗?为什么?‎ ‎(2)张强有给相关部门提建议的权利吗?为什么?‎ ‎(3)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都有哪些?‎ ‎(4)你认为张强的倡议书会起到怎样的影响?‎ 教师要求学生总结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 教师同时板书:网络促进经济发展;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网络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网络促进资源的流动,利于合作和共享。‎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互联网在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感受互联网的正能量。‎ ‎(三)网络是把双刃剑 ‎1.活动探究 ‎(1)教师出示问题:在张强的建议信中,他提到了网络谣言的危害与防范措施、沉迷于网络的危害与预防措施、个人隐私在网络中受到侵害的影响与防范措施。请各位同学说说以上三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要求学生看书后总结)‎ ‎(2)教师出示张强所写的建议信的具体内容:‎ 危害 防范措施 网络谣言 误导大众,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侵害他人或集体的合法权益;散播网络谣言的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劝阻和举报散播网络谣言的行为。‎ 沉迷于网络 形成对网络的依赖,不仅影响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影响人际关系,严重的还会危害身心健康。‎ 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节制上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个人隐私容 易被侵犯 造成困扰和伤害,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心理压力,‎ 不在网络公开个人的信息,‎ 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 提高警惕性;不随便打开链接;不散播他人隐私。‎ ‎  (3)教师做简单板书归纳。‎ ‎2.教师出示图文材料,再次帮助学生认识网络的“弊”。‎ ‎2016年8月19日,临沂市罗庄区发生一起电信诈骗案,18岁的准大学生徐玉玉被他人以发放助学金为由,通过银行ATM机转账的方式诈骗9900元。发现被骗后,徐玉玉与其父一起到公安机关报案,回家途中晕倒,出现心脏骤停,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后来,徐玉玉案件成功告破,4名主要犯罪嫌疑人被抓获,但逝者无法生还。‎ 设计意图:本环节属于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和自己的经验总结三个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归纳的能力。徐玉玉的案例再次让学生思考网络的不良影响。‎ 三、课堂小结 网络有利有弊,在网络中,我们要提高辨别能力,用利避弊,拥有健康安全的网络空间。‎ 四、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合理利用网络 ‎1.知识目标:(1)了解媒介素养的要求。(2)了解网络交往的规则,遵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掌握网络交往自我保护的知识。‎ ‎2.能力目标:(1)提高媒介素养,提高正确使用网络的应用能力,培养网上自我保护的能力。(2)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传播正能量,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公共生活。(3)具有对网络交往的优势与陷阱的分辨能力。(4)在网络上,能自觉遵守网络规则,做对人对己有益的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抑恶扬善,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2)培养网络规则意识,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为维护网络环境尽自己的责任。‎ ‎1.重点:(1)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传播正能量,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公共生活。(2)在网络上,能自觉遵守网络规则,遵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做对人对己有益的事情。‎ ‎2.难点:(1)既不回避也不沉溺于网络交往,恰当运用网下交往与网络交往。(2)具有对网络交往的优势与陷阱的分辨能力。‎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勒索病毒图片以及勒索病毒的解释。‎ 勒索病毒,是一种新型电脑病毒,主要以邮件和恶链木马的形式进行传播。主要通过邮件附件、钓鱼邮件群发下载网址链接、用户在恶意站点下载病毒文件以及网页挂马后进行传播。该病毒性质恶劣、危害极大,一旦感染将给用户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这种病毒利用系统内部的加密处理,而且是一种不可逆的加密,必须拿到解密的密钥才有机会破解。‎ 提问:勒索病毒的出现,使许多人出现了恐慌,你知道他们恐慌的原因都有哪些吗?‎ ‎2.学生根据课前对勒索病毒的了解,列举人们害怕勒索病毒的原因。‎ ‎3.请学生说说应对勒索病毒的简单方法。‎ 教师指出正是勒索病毒的制造者非法利用网络,才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出示课题——合理利用网络。‎ 设计意图:勒索病毒这一网络大敌的出现,正是由于其制造者对网络非法利用造成的,‎ 从而警示学生要合理使用网络,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1.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经验回答,怎样做才是合理利用网络?‎ ‎2.教师将学生的答案整理为副板书,并将其做出简单分类,即学习工具、交往平台、沟通工具。‎ ‎3.教师肯定学生回答中符合要求的具有媒介素养的行为,并介绍媒介素养的定义。‎ ‎4.活动探究 ‎(1)出示材料:明亮放学回到家,按照老师的要求将今天的作业发到校讯通。发完校讯通,一则新闻网页弹了出来,还是自己喜欢的篮球明星,明亮忍不住打开了网页;看完明星,又发现了一个好玩的视频,还转发了小学同学发的“紫菜是用塑料做的”的消息;又看到求助机构发的一个孩子因疾病需要救助的信息,捐了十元钱……明亮越来越投入,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多小时,要不是妈妈下班回来,后果难以想象。明亮看着妈妈无奈的脸,又想起今天和同学还约了去打球,他懊悔极了……‎ ‎(2)出示探究问题:‎ ‎①请你评价明亮的行为。‎ ‎②明亮为什么会懊悔?‎ ‎③明亮的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3)屏幕展示:‎ ‎①明亮利用网络将作业发到校讯通是促进家校沟通的行为,是在合理运用网络;明亮通过网络了解新闻是关注社会的表现;明亮在不确定信息的准确性之前随意转发信息,是缺乏分辨是非能力的表现;明亮为救助他人捐款是利用网络帮助他人的表现。‎ ‎②因为自己没有做到合理使用网络,影响了学习和正常的生活,影响了亲子关系,还失信于同学。‎ ‎③网络上的信息是无限的,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要合理利用网络。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网络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要注意浏览促进学习和工作的信息,不在无关信息前停留,更不可沉溺于网络,学会信息节食;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遵守网络规则,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5.屏幕展示“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学生齐读。‎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辱骂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要树立良好榜样,不违反行为准则。‎ 设计意图:通过明亮这样一个人物,再现学生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引发学生对自身的思考,‎ 认识合理利用网络的重要性,知道合理利用网络的要求。‎ ‎(二)传播网络正能量 ‎1.教师出示材料:中秋节三天假期,明亮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一份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在摘抄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时,他深深地体会到中华诗词文化的璀璨,为中华传统文化而由衷自豪。于是他突发了一个想法,人们在节日贺词中,都是复制粘贴现代语言,于是他引用诗句创作了几条祝贺中秋节的段子,并推荐给了同学,还得到了许多的赞。‎ 要求学生回答:明亮的做法给我们哪些启示?‎ ‎【教师总结】明亮利用网络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是传播正能量的行为。我们在网络生活中,要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2.活动探究 ‎(1)要求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网络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哪些有意义的想法?举例说明。‎ ‎(2)教师列举事例展示网络正能量。‎ 事例一:《滚蛋吧!肿瘤君》漫画——与癌症抗争,传递坚强与乐观。‎ 事例二:罗山浉河大桥事件发生后,起初被一些网友质疑是豆腐渣工程,后经调查发现,这个桥是80多年前抗日战争时建的,在那个年代,用木桩支撑已是最好的工艺,就是现在有些桥梁还在使用木桩支撑。后来,有关部门在网上回应网友质疑,解释了事件的真相。很快,先前指责大桥是“豆腐渣”“偷工减料”的拍砖声,被认同声取代,许多网友还形象地称之为“桥坚强”,呼吁政府保护文物。——引发相关部门注意,澄清事实。‎ 事例三:关于雾霾的歌《北京,北京》,我听了之后深受感动。歌里既有对政府尤其是对地方政府的批评,也有对社会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它呼吁全社会合作,一起来解决污染问题,提出我们作为一名公民在解决环境污染过程中应当做些什么。这表明网友并不是在简单地质疑政府,而是从更深的层面提出要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从我做起,这非常不容易。”——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关注社会。‎ 事例四:网红视频《你是我的手,我是你的眼》——植树种树,保护生态环境。‎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冶里村,50多岁的贾海霞(打工时不慎弄瞎双眼)和好朋友贾文其(3岁就因触电失去了双臂)相互扶持,在15年的时间里植树上万棵,硬是把昔日荒凉的荒滩变成了一片丛林。他们每天做的事就是砍树枝,然后到河对岸的荒滩上种植。没有双臂的贾文其帮助双目失明的贾海霞爬上一棵大树,什么也看不见的贾海霞能站在大树上,精准地砍下树枝。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旗下的GBS工作室以此为题材制作的一则短片,在Facebook和Youtube等平台累计播放破百万,感动了无数人。网友Aarthy Bright说:“向二老致敬!你们是这世上真正的英雄!”‎ ‎(3)要求学生从传播正能量的角度,说说以上四组事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要利用网络积极传播正能量,关注社会发展,承担社会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构建绿色网络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事例分析冲击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认识网络正能量的力量,激发学生弘扬正能量的意识。‎ ‎(三)拓展延伸 ‎1.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前的“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思考:自己一玩手机的时候,妈妈就像看贼似的,一会儿问这,一会儿问那,妈妈担心什么?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妈妈放心呢?‎ ‎2.教师在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做好板书总结,理顺本课知识。‎ 三、课堂小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与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要想成为互联网的主人,就要学会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利用网络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避免其消极影响(不沉溺网络,不浏览不良信息,不制造或传播网络谣言,不结交坏朋友……),合理利用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四、板书设计 在本课设计中,我采用了许多事例,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尽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这样就更容易引导学生构建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活,传播正能量。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举一些身边的正能量网络事例,激发学生向上健康的网络意识。‎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第1课时 维护秩序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秩序的含义及范围;理解社会秩序的意义;知道社会规则的含义及范围;明白社会规则对社会秩序所起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感受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能力,能够通过自觉遵守社会规则来维护秩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社会的有序运行靠规则维护,树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 重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难点:社会的有序运行靠规则维护。‎ 一、导入新课 ‎【生活观察】观看机场、工厂、十字路口、银行、学校餐厅等有秩序与无秩序的视频资料,并回答问题:以上资料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学生分享所得结论,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分析。‎ ‎【教师总结】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国家的繁荣富强与我们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一团糟。‎ 设计意图:从生活的小视角导入,能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秩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二、讲授新课 ‎(一)社会生活有秩序 ‎【材料分析】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金街与“禁街”‎ 小区旁边有一条集各种特色小吃与服装、杂物于一体的商业街,名叫金街。每天早上4点多,形形色色的生意人便陆续开门忙碌起来,整条街亮如白昼,但嘈杂声四起,各种临时小摊更是杂乱地占满了整条街道。大概6点钟左右,特色小吃门店与小摊开始上客,到7点多钟后更是忙碌。早餐客退去,购买服装、杂物等商品的客人又陆续赶来,直到晚上10点以后,金街才迎来难得的清静。如此繁荣的背后,却是周围居民的无奈。孩子上学要早出门半个多小时,不然就不能赢回被拥堵浪费的时间,辛苦一天的年轻人们难以入眼,身体虚弱的病人更是难以安心静养……金街变成了人们苦恼的禁行、禁眠的“禁街”。‎ ‎(1)周围的居民有哪些烦恼?‎ ‎(2)你认为这些烦恼是怎样造成的?‎ ‎(3)请你和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如何改变现在的混乱状况。‎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指导学生站在不同视角分析问题。‎ ‎【教师总结】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确社会生活需要秩序,并对所发现的问题给予分析和解决。‎ ‎(二)你说我说话规则 ‎【学生活动】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填写下表。‎ 场所 应遵守的规则 超市 学校 影剧院 体育馆 医院 图书馆 ‎……‎ 学生填表,并讨论交流问题:什么是社会规则?这些规则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教师总结】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这些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设计意图:让学生搜集身边的规则,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生活离不开规则。同时让学生重点体会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进而形成规则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三)违反规则有代价 ‎【材料分析】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逃票真的无所谓吗?‎ 大家都知道,地铁的秩序主要是靠大家自觉遵守规则来形成。不过,大家一定经常看到有人逃票,有的人过闸机的时候两手一撑跳过去了,有的人从下面钻过去了。针对这种情形,有关部门宣布,地铁逃票要记录进个人诚信档案。这是保证买票乘车这项法律规定得到落实的有力举措。很多人对诚信记录还是有所顾忌的,因为这类记录可能会给今后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有人认为,这些小事记录进诚信档案,似乎过罚失当。也就是说,逃票这个过失很小,但是处罚太严厉了。在他们眼里,逃票不算什么大错,更谈不上违法。但如果大家都这么看待法律,那么法律肯定得不到普遍遵守和执行。‎ ‎(1)逃票行为伤害了谁?‎ ‎(2)你支持有关部门的相关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买票乘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社会规则,它有利于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而现实生活中那些逃票乘车人却违反社会规则,这不仅是对法治社会、文明社会的挑战,还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挑战,直接影响他人、社会和国家,必然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在法治社会中遵守法律和各项规则的重要性,理解规则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明白不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知道违反规则要付出代价,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敬畏规则,自觉遵守规则。‎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社会生活需要秩序,明确了维护秩序靠规则,若违反规则会付出代价。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社会正常运行。‎ 四、板书设计 第2课时 遵守规则 ‎ 1.知识目标:知道自由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明白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理解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明白要坚定维护规则与积极改进规则。‎ ‎2.能力目标:提升对自由与规则关系的理解能力,具有改进规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自觉遵守规则,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重点: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2.难点:自觉遵守规则,维护与改进规则。‎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相声《我忍不了》。‎ ‎【教师提问】(1)相声列出了哪些“忍不了”的行为?‎ ‎(2)你发现还有哪些“忍不了”的行为?‎ ‎(3)这些“忍不了”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4)相声中反映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学生发表各自看法。‎ ‎【教师总结】这个相声列举了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旅游景点乱刻乱画、乘车无人让座、破坏环境、乱扔杂物等一系列不文明行为。生活中,有违反游园规则而破坏环境的行为,有违反交通规则而导致交通堵塞的行为,有违反乘车规则而伤及自身安全的行为,有违反体育比赛规则而恶意伤人的行为……这些说明优质的个人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秩序,而良好的社会秩序则需要大家遵守社会规则。‎ 二、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心灵感悟】《自由不是任性妄为》‎ 一天,车轮质问方向盘:“你为什么总是要束缚我的自由?”方向盘回答:“要想随心所欲,必定会走到邪路上去。”谁都想要自由,可是若车轮自由了,后果将会和火车离开了铁轨一样,虽然享受了短暂的“自由”,却让自己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也如白白的斑马线一样,虽然束缚着你,却能保证你的安全,而当你“自由”地走到车行线上,得到了“自由”,你的生命安全也就没了保证。‎ ‎【教师提问】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有规则才有自由。‎ ‎【教师总结】规则和自由并不矛盾,规则约束着人的行为,也保障着人的自由。我们只有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心甘情愿地接受规则的约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设计意图:以对话的方式引出规则和自由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在论述中获得启示。‎ 三、自觉遵守规则 ‎【播放视频】《礼让杭州 为杭州点赞》‎ 公交车首当文明先锋,引发社会跟进效仿。‎ 杭州的“斑马线礼让”最早从公交车开始。早在2007年,,杭州市公交集团就制定了《公交营运司机五条规范》,其中明确规定“行人经人行横道时减速礼让”,从制度上保障“礼让”的实施。‎ ‎“礼让”成全民共识,交警为文明提供“安全阀”。‎ 杭州交警部门接连推出多项交通整治措施和系列宣传,让“礼让斑马线”更深入人心。对未礼让斑马线的机动车进行实时录像,作为处罚依据。对不让行的司机,依法对其处以100元罚款,记3分的处罚。造成交通事故的,处200元罚款,记3分。‎ 而今,在杭州,礼让行人已经成为司机的自觉行动,更成为杭州的“城市名片”。‎ ‎【教师提问】杭州“斑马线礼让”是如何炼成的?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杭州“斑马线礼让”是通过法规约束、宣传引导、社会倡议、自觉行动逐渐炼成的。从中可以看出,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且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师总结】从被动、被迫地遵守规则到主动、自觉地遵守规则和法律,表明我们的社会在一步步走向成熟。而其中,做到自律、自觉遵守规则,法律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设计意图:以礼让行人这一话题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杭州礼让的源泉是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索公民自律对于自身、社会、国家的重要作用。‎ 四、维护与改进规则 ‎【体验活动】请同学们模拟以下这些劝导他人遵守规则的场景,并与周围的同学分享自身体会。‎ ‎(1)图书室有人大声喧哗,你会对他说:______________。‎ ‎(2)公路上有人边骑自行车边打手机,你会对他说:______________。‎ ‎(3)你父亲喝酒后要开车出门,你会对他说:______________。‎ ‎(4)在银行办理业务时有人插队,你会对他说:______________。‎ 学生发表各自看法。‎ ‎【教师总结】我们在劝导他人遵守规则时要做到有礼、有理、有节,如果自身受到威胁,要机智地向他人求助。‎ ‎【规则之变】阅读材料并思考问题。‎ 从“跳石”到“人行横道线”‎ 人行横道线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那时候,在庞贝城的一些街道上,人、马、车混行,交通经常拥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把人行横道加高,使人与马车分离;又在接近马路口的地方,横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石头——跳石,行人可以踩踏着跳石穿过马路。‎ 到了19世纪,汽车代替了马车,跳石成为障碍。此后在英国伦敦的街道上,出现了如今这种人行横道线。它洁白醒目,像斑马身上的条斑,所以又称“斑马线”。‎ ‎【教师提问】从“跳石”到“人行横道线”的变化,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发表各自见解。‎ ‎【教师总结】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则的立新、废旧、调整和完善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体会社会规则对于社会生活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强化规则意识,坚定维护规则和积极改进规则。‎ 五、课堂小结 本课首先讲述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接着提出我们要通过自律与他律做到自觉遵守规则;同时要敬畏规则、树立规则意识,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指出我们要维护和改进规则,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六、板书设计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第1课时 尊重他人 ‎1.知识目标:‎ 懂得什么是尊重;理解自尊与尊重他人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知道如何尊重他人;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知道怎样换位思考;把握平等的内涵,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2.能力目标:‎ 了解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相互关系,掌握尊重他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平等待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培养关注他人、平等待人、包容他人、欣赏他人的良好品质,在尊重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1.重点:‎ ‎(1)尊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2)人与人的平等首先是人格与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3)学会换位思考。‎ ‎2.难点:‎ 掌握尊重他人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了一个五尺高的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人挨着人,肩并着肩,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使臣被派遣出使贤明的君主那儿,不肖的使者被派遣出使不肖的君主那儿,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委屈下出使楚国了。”‎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竭尽所能地尊重他人的人格,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设计意图:由晏子使楚的历史典故引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二、探究新课 教学篇章一:尊重初体验 材料一: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材料二:徐悲鸿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思考:这些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在生活中,自尊的人懂得尊重他人,要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屏幕展示】尊重是交往的起点,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教学篇章二:尊重面面观 一、情境表演 ‎(1)“骑车撞人不认错”。‎ ‎(2)夏天亮出自己的“汗脚”。‎ ‎(3)说话带脏字,随地吐痰。‎ ‎(4)电影院里大声喧哗。‎ ‎(5)购票不排队。‎ 思考:你遭遇过这些生活场景吗?你想对这些人说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做有损他人的事,应自觉抵制一些不文明行为。否则就没有个人的尊严可言,大家都不快乐。‎ ‎【屏幕展示】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些人的错误言行加以分析、演示,使学生懂得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必须首先学会尊重他人。‎ 二、温馨回忆 ‎(1)因为我的一次真诚鼓励,好朋友不再消沉,重扬自信的风帆。‎ ‎(2)因为老师的一次赏识,我不再惧怕课堂回答问题,勇敢地举起了手。‎ ‎(3)因为你的“雪中送炭”,我体会到了友谊的珍贵。‎ ‎(4)因为你的善意批评和及时提醒,我避免误入歧途。‎ 思考: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受到他人尊重能够使人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屏幕展示】尊重是自信的源泉,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忆他人的肯定性评价,获得受到他人尊重的温暖感,进而体会到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教学篇章三:尊重从我做起 一、亲身体验 ‎(1)咱俩一块儿进教室,你先进门。‎ ‎(2)家里来了客人,我主动打招呼,双手献茶。‎ ‎(3)别人谈话,不轻易打断;两个人谈话,不抢话。‎ ‎(4)他人遇到困难,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思考:你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日常的小事最容易被人忽视,我们不要以为是很小的好事就不去做,因为一滴水也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为了赢得尊重,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 ‎【屏幕展示】尊重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二、读故事,明道理 太阳和风争论谁有力量。风说:当然是我,你看那个穿着外套的老人,我打赌可以比你更快地把他的外套吹掉。说完,风使劲地对着老人吹,恨不得一下子把外套扯下来。但他越吹,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紧。风吹累了,太阳从云层钻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开始出汗,不一会儿,老人把外套脱下来。太阳对风说:尊重、温和,永远胜过激烈、狂暴。‎ 思考:从上述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尊重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包容他人,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屏幕展示】尊重他人,要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篇章四:拓展空间 同学们学习了本节课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表达自己对尊重的认识。‎ 甲:尊重就是爱护爱我们的人,关心我们的家人。‎ 乙:尊重就是欣赏他人,由衷地赞美他人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不足。‎ 丙:尊重就是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爱护动植物。‎ ‎……‎ 思考:你还有哪些对尊重的不同理解?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尊重”是成就卓越、获取成功的必备品质。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可以使人悔过,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从而产生无法估量的正面效应,让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社会、自然的习惯,成就自我!‎ ‎【屏幕展示】尊重的表现包括: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尊重他人与受到他人尊重的重要性,懂得了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 四、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以礼待人 ‎1.知识目标:‎ 明确以礼待人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从态度、仪表、语言、行为等方面做到讲礼貌。‎ ‎2.能力目标:‎ 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通过学习讲礼貌中对态度、仪表、语言、行为等方面的要求,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交往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加强口头及书面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意识到礼貌在交往中的好处,从点滴做起,做到态度诚恳、仪表大方、语言文明、行为得体地与人交往;主动发现自己不讲礼貌的行为举止并努力改正,做讲文明、懂礼貌的人。‎ ‎1.重点:‎ 如何在语言、行为等方面做到讲礼貌。‎ ‎2.难点:‎ 如何将所学的礼貌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 材料展示:大学生小明求职时,因他的条件不错,主管考虑录用他。由于他一时兴奋,打了个响指表示道别。就是这个响指,主管没有录用他。‎ 思考:这个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和个人的素质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应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做到讲礼貌。‎ ‎【教师总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以礼待人,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从而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设计意图:由大家普遍关注的求职礼仪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并认识到以礼待人的重要性。‎ 二、探究新课 教学篇章一:礼貌显魅力 活动一:礼仪面面观 材料一:小王同学经常上课迟到,有一次数学老师批评了他,小王同学冲老师喊道:“我迟到是有理由的,你凭什么批评我?”‎ 材料二:小赵同学追求个性,她长发披肩,头发染成玫瑰红;戴着白框眼镜;T恤盖过臀部,低腰牛仔裤遮不住粉红内裤,脚穿高筒靴。‎ 思考:(1)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中小赵同学的仪表问题,讨论如何在着装打扮上做到文明有礼。‎ 学生回答:(1)以礼待人,首先体现在态度谦和,用语文明。与人交谈时,尊重对方,多用商量的口吻说话,不自以为是,不盛气凌人;要说话和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谈吐文雅,不说粗话脏话。‎ ‎(2)着装得体、举止稳重、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是举止端庄的外在体现,能够反映一个人高雅的气质。‎ ‎【教师总结】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面对批评或误解,态度要诚恳;追求个性的同时,衣着仪表要大方,因为这些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尊重和认可。‎ 活动二:我做礼仪小标兵 情境展示:1.今天客人来我家,我给客人倒茶、陪客人聊天,客人离开时,我主动送别客人。‎ ‎2.我跟妈妈看电影,我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不大声喧哗,不吃零食,按秩序退场。‎ ‎3.和好朋友去郊游,我按时等候好朋友,不乱扔垃圾,爱护花草树木。‎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与人交往的礼仪?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诚恳、谦逊、平等、友善、倾听的态度,能够给对方亲切感、受尊重感,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活动三:国之礼 ‎(播放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每当太阳升起的那一刻,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上总要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在鼓乐声中,国旗班的战士们手捧鲜艳的五星红旗,列队走向天安门广场。队伍那么整齐,那么威武,那么优雅!‎ 思考:你看过天安门升旗仪式吗?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媒体运用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都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活动四:名人名言议一议 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塞万提斯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思考: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历来注重文明礼貌。现在,文明礼貌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的友好关系,也反映了公民自身文化修养的水平。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学会礼貌用语;培养得体优雅的举止。‎ ‎【教师总结】礼貌显魅力,礼貌是尊重和文明的体现。遵守健康、文明的社交礼仪,不仅是形式,而且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 ‎【屏幕展示】待人礼为先,‎ 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是与人友好交往必备的素养。以礼待人是立身处世的前提,以礼待人促进社会和谐,以礼待人体现国家形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视频感受、名言赏析,体会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教学篇章二:礼仪展风采 ‎1.观看“程门立雪”和“孔融让梨”的短片,谈谈你的感受。‎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内一家药厂曾邀请德国拜耳公司的代表来厂考察,准备合作生产,厂长在陪同代表参观制药车间过程中,随地吐了一口痰。拜耳公司的代表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场景,马上拒绝参观,并终止了与这家药厂的合作。‎ 材料二:李华对同学非常热情,时常爱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大家对她的印象也很好。她也感到自己的人缘不错。喜欢和同学聊天,有时上自习课的时候就会与周围的同学谈得热火朝天。一次竞选中,她竟然落选了。她很纳闷,我对同学那么好,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为什么大家不选我呢?她找到老师,表示了自己的委屈。‎ 材料三:上海世博会有7308万人观看,却秩序井然,彰显出我们礼仪之邦的风采。‎ 思考:(1)结合材料一,说说拜耳公司为什么取消合作计划。‎ ‎(2)根据材料二,如果你是老师怎么给李华解答?她究竟为什么落选了?‎ ‎(3)结合材料三,假设我们人人都不懂得文明礼让,那会给外国友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人际交往中遵循礼仪,生活会变得和谐、顺畅;违背或偏离礼仪,就会事与愿违。如果我们不讲礼仪,就可能会伤害别人,也会使自己难堪,甚至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错失发展的机会。‎ ‎【屏幕展示】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融入情境,直观感知得体的行为和不得体的行为造成的不同影响,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国际舞台,学会在国际交往中养成自觉遵守文明礼仪的习惯。‎ 教学篇章三:感悟升华,能力提升 ‎2016年9月4日,世界目光聚焦中国杭州,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 思考:世界看中国,我们怎么做文明小使者?‎ 学生回答:语言文明、宣传优秀的中华文化、尊重国际友人、平等交流、互相学习等。‎ ‎【教师总结】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同时,我们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统一。‎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以礼待人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明确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同时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四、板书设计 以礼待人 第3课时 诚实守信 ‎1.知识目标:‎ 了解诚信的含义、诚信的益处;理解诚信的重要性;知道诚信的智慧与诚信守则的要求;正确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理解诚信与谎言、隐私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分辨诚信与欺诈的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中能自觉践行诚信守则的要求;具有运用诚信的智慧解决所面临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诚信意识,崇尚诚信的态度,鄙视欺诈、失信行为,获得诚信做事的愉悦感受;崇尚诚信价值观,诚实做人,讲究信用,办事尽职,实事求是;自觉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善于运用诚信的智慧。‎ ‎1.重点:‎ 理解诚信的重要性;理解诚信与谎言、隐私的关系;理解诚信守则的要求。‎ ‎2.难点:‎ 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理解诚信与谎言、隐私的关系,展现诚信智慧。‎ 一、导入新课 今天早晨,我在学校门口值班时,发现有名同学迟到了,询问原因后,知道他是因为和他约好一起上学的同学没有守约,甩了他自己先来了,导致他来晚了。‎ 教师提问:大家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说说自己的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它们类似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不讲诚信的事例。下面,让我们带着“什么是诚信?诚信有那么重要吗?到底怎样做才是诚信行为?”这几个问题,进入今天学习的内容——诚实守信。‎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到这节课内容的探索中去。‎ 二、诚信考察你我他 ‎1.解读诚信的含义。(引导学生看书,思考:什么是诚信?)‎ ‎【教师指导】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现代社会注重信用体系和制度建设,民法意义上的诚信原则,更强调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讲信用、守诺言、诚实不欺。‎ ‎【屏幕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关于诚信的规定。‎ ‎2.诚信故事大家说。‎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经历过的或听到的、看到的诚信故事,并对故事中的主人公作出关于诚信的评价。‎ ‎【屏幕展示】诚信考察个人品质,考察道德水平,考察规则意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了解法律对诚信的规定和分享诚信故事,理解诚信是考察一个人品质、道德水平和规则意识的标准,从而为下一个环节“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做铺垫。‎ 三、诚信关系你我他 ‎1.活动探究。‎ ‎(1)结合教材第41页“运用你的经验”的事例,设计一下长大后的小方所从事的职业,并说出他的不诚信行为可能会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怎样的后果。‎ 学生回答该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简单板书,显示出来职业及对应的诚信缺失的危害。‎ ‎(2)结合板书的内容,从诚信缺失危害的对立面——讲诚信对个人和企业的好处,总结诚信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屏幕展示诚信的重要性:‎ ‎(1)对个人而言,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使自己赢得他人信任,加强合作交流,立足社会,有利于个人长远发展。‎ ‎(2)对企业而言,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3)对国家而言,诚信增进社会互信,促进社会和谐,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2.教师出示材料,要求学生说出感受。‎ ‎【屏幕展示】这天,小方收到了一条短信息:因为你恶意透支信用卡,卡被停用了,且已经在发卡银行留下不良的信用记录,将会影响你的个人信用。这可吓了小方一身冷汗,在询问相关人员后,他赶紧偿还了透支的款息。这一次,小方认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下定决心要做一个诚信的人。‎ 学生回答感受:根据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法院未判决或者公安机关未立案之前,偿还了这些透支款息的,从轻处理或者不追究刑事责任,这样既依法追究了那些“恶意透支”的诈骗行为,同时又发挥了法律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尽可能地缩小刑事打击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猜测小方不诚信行为对其个人信用的影响,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四、诚信导行你我他 ‎1.教师续讲小方的故事,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屏幕展示】可是他遇到了一件事,‎ 让自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小方在体检中无意发现同事小张曾经得过感染性疾病(现在已不具有传染性),因为大家经常一起吃饭,他需要告诉其他同事吗?‎ 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出示知识,要求学生根据所出示的知识作出判断和解释。‎ ‎【屏幕展示】诚信具有复杂性,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情境下做出正确的选择?‎ ‎(1)我们既要诚实做人,又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同时尊重他人的隐私;‎ ‎(2)在特定的交往情境中,有时需要我们隐瞒事情的某些真相,说些“善意的谎言”,但这并不违背诚实的道德。‎ ‎3.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我国关于诚信体系建设的一些具体做法,并请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4.播放歌曲《诚信中国》MV,要求学生回答自己从歌曲中获得的启示。‎ ‎5.教师总结加强诚信建设的做法。‎ ‎【屏幕展示】如何加强诚信建设?‎ ‎(1)国家:加强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提高公民的诚信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强法治建设,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政水平和执法力度,严惩不讲诚信的违法犯罪行为。‎ ‎(2)公民和青少年:加强品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诚信意识,培养诚信品质;认真宣传与诚信相关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诚恳待人,诚实地学习和生活,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积极同失信行为作斗争;积极参加以诚信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 ‎(3)社会:加强监督和监管,营造诚信氛围,利用新闻媒体对不诚信行为进行曝光。‎ ‎(4)企业:诚信经营,合法经营。‎ ‎(5)学校: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利用宣传阵地加大对诚信的宣传。‎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再次感悟诚信的重要性,知道诚信社会的建设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从而树立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内容,口头总结诚信的重要性和诚信对青少年的要求。‎ 六、课后作业 围绕诚信主题续写一个或两个小方的故事,对故事中小方的行为作出评价,并谈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_______诚信(诚实、守信用)_______‎ 于己  于人  于社会  于国家 在本课设计中,我采用了板块式教学,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安排教学内容。同时,‎ 我对知识点的补充较多,这是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系统,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需要。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采用的热点事例少。‎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 法不可违 ‎ ‎ ‎1.知识目标:‎ 知道法律的作用;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犯罪的含义;了解典型的行政违法行为和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2.能力目标:‎ 提高辨别能力,警惕违法和犯罪;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法律意识;警惕违法行为;尊重他人的权益;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1.重点:‎ 法律的作用;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 ‎2.难点:‎ 法律的作用;从事民事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在交通事故现场哄抢的事件屡有发生,严重侵害他人财产权益,败坏社会风气,亟须加以规制。‎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聚众哄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实践中,对于交通事故现场发生的哄抢案件,如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的,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应当以聚众哄抢罪追究刑事责任。‎ 思考:对此,你有何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社会需要规范,而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二、探究新课 活动一:对比分析案例,领悟知识 案例一:在这个道路交通高度发达的时代,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显著加快,而乱停乱放也给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若城市为心脏,道路为血管,那么违章停车就是引起血管阻塞甚至心脏猝死的诱因,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城市不会因几条道路的拥堵而完全崩溃,但有些违章停车所带来的危害是你意想不到的,同时也是受害者始料未及的……‎ 思考:你看到过这种情景没有?违章停车有何危害?‎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机动车随意乱停乱放的影响及危害:(1)将车停放在非机动车道入口和非机动车道中间,迫使通行的非机动车只能很无奈地在机动车道上如履薄冰冒险行驶。(2)违法占用应急车道和违章停车有时还会影响到消防车的救援,也许大家觉得这只是巧合,但在人口密度和机动车饱和度双高的大中型城市里,这种巧合发生的概率会大幅度提高,一旦真的发生了,将会导致数十人甚至更多的人无辜殒命。(3)违章停车还会使通行道路变相变窄,使其单位时间内机动车通行数量大幅下降,导致道路拥堵不堪。‎ 案例二:2013年4月,小徐向老聂借款23万元,并出具借条,承诺分期还款,2014年年底付清。不过,小徐仅还了3.1万元就不还了。‎ 老聂屡屡催债未果,于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小徐还款。当时小徐拒绝到庭,也没有向法庭作任何答辩。2015年4月,海沧区人民法院判决小徐偿还余款19.9万元以及逾期还款的利息。判决生效之后,小徐还是没有还钱,老聂申请强制执行。小徐有所畏惧,向老聂支付了13.5万元,而剩余的6.4万元本金及利息,小徐又玩起了拖延战术。老聂暗中调查发现,小徐偷偷把财产转移给家人了,而且他还有其他进账,属于有能力履行还款义务而不履行的那种。‎ ‎2017年3月28日,老聂再次把小徐起诉至海沧区法院。不过这回,老聂提起的是刑事自诉,要求法院追究小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立案后,海沧区法院刑庭和执行局的法官多次找小徐做工作,明确告知其法律后果。(即,根据《刑法》规定,对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小徐一听就慌了,他当即表示要与老聂和解,把剩下的钱都还清。拿到钱后,老聂申请撤回了对小徐的刑事诉讼。‎ 思考:(1)从上述材料中,你看到了哪些违法行为?请指出来。‎ ‎(2)你怎么看待小徐的违法行为?‎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1)欠债不还的民事违法行为。(2)小徐没有根据法院判决的时间按期偿还所欠债务,侵犯了他人的财产利益,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案例三:2017年3月25日下午16时许,禅城公安也接到一起报警。有一位女失主称自己在某酒店门前被人当场抢走了小汽车,需要民警处理。接报后,禅城公安迅速组织多组警力到场调查。到了案发现场后,报警人张某见这么多位民警到场竟然紧张了起来。民警马上向她询问案发经过,报警人张某开始支支吾吾言辞闪烁。在民警的一再追问下,报警人终于承认自己跟老公发生感情纠纷,老公把车开走,自己一时气不过,就谎称被人抢劫,希望民警能帮她一起找车。民警听罢,当场将其带回公安机关处理。‎ 目前,涉嫌谎报案情的黄某、张某均已被禅城公安依法行政拘留并处罚款。‎ 思考:这个案例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对报警取乐、谎报警情、滋扰公安机关工作秩序等行为,将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依法严肃查处,对当事人严肃追责;对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追问】以上三则案例分别是什么违法行为?从以上三则案例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案例一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案例二违反了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案例三违反了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同时,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相对轻微,而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但无论是哪种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活动二:了解身边的违法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请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如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若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三:风采展示,一比高下 为了我们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法律角度分析,我们应该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法律的作用,明确了违法行为的类型,知道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认识到要遵章守法,并为法治国家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本节课利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违法的危害,从而能够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第2课时 预防犯罪 ‎ ‎ ‎1.知识目标:‎ 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知道犯罪的危害和后果。‎ ‎2.能力目标:‎ 学会依靠社会、学校、家庭的帮助,矫正不良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1.重点:‎ 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 ‎2.难点:‎ 加强自我防范。‎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歌——心声)师:同学们,这首歌是那些来自高墙内的少年犯发自肺腑的血泪之声,唱出了他们的忏悔之情。为了我们的母亲不用“泪水染白发”,为了我们不至于“跌入激流”而“不能自拔”,我们要牢记:违法犯罪,必受惩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设计意图:以歌曲导入,能够营造犯罪后悔恨当初的氛围,从而引出“犯罪必然受到惩罚”这一主题。‎ 二、探究新课 活动一:读案例,想问题 ‎2016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为导向,相继组织开展了打击地下钱庄、证券期货、新型网络传销,以及假币、银行卡网上非法买卖、虚开和骗税犯罪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共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16.8万起,挽回经济损失356亿元,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做出了积极贡献。‎ 思考:为什么要打击违法犯罪?‎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坚决打击严重危害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的犯罪行为,是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尊重和保护人权,在法治框架下行使司法权力,‎ 是创造以法治文明为核心的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打击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扰乱国家税收秩序;假冒伪劣犯罪多发,妨碍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危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出示投影】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并讲解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活动二:析案例,理知识 案例一:甘肃针对高科技作弊特点 打击“助考”高考犯罪 近年来,有个别考生、家长心存侥幸、投机取巧、铤而走险违规舞弊,不仅离弦走板、欺世罔俗、声誉俱毁,而且严重破坏了公平公正的考试生态,特别是通过手机等通信工具进行高科技作弊的行为对考试安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简称“《刑九》”)将组织作弊、提供作弊器材和其他帮助、提供出售试题或答案、代替他人或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等行为入刑。‎ 自《刑九》实施以来,甘肃已有7名考生因携带手机作弊被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甘肃省教育考试院表示,凡在国家考试中胆敢以身试法者,必将受到法律惩罚。‎ 思考:(1)高考作弊有何危害?‎ ‎(2)高考作弊违反了什么法律?法官根据什么来裁定犯罪?‎ ‎(3)甘肃已有7名考生因携带手机作弊被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1)作弊造成的影响:有违诚信原则,不利于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影响国家公平公正选拔人才,属于犯罪行为,必然受到法律的惩罚;危害国家教育质量,不利于学生公平竞争,影响他人接受高等教育。‎ ‎(2)违反刑法。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3)犯罪要承担责任。‎ ‎【出示投影】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的特征。‎ 案例二:村支书截留住房困难户近半危改资金 被判刑一年 ‎“去年突然有几个检察官来找我,我才知道自己的危房改造款被人吞了将近一半。”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鳌江镇鸟坑村村民高乃闸回忆说,2014年,他领到8000元危房改造补助,而他一直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可以拿到15000元。‎ 检察机关查明,2013年至2014年期间,该村村支书高朝胜违规收取住房困难户的银行存折后到信用社领取现金,以现金方式不足额发放危房改造扶持资金,截留13户住房困难户80000元,相当于一半危房改造资金落入了他的腰包。2016年,高朝胜被判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 思考:(1)请指出材料中哪个是主刑?哪个是附加刑?‎ ‎(2)在我国刑法中,主刑和附加刑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1)“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是主刑,“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是附加刑。‎ ‎(2)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出示投影】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 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刑罚,知道主刑和附加刑的内容。‎ 活动三:读案例,悟行为 案例三:一封写给还在少管所改造的刘海的信 刘海:你好!还记得吗?我们曾经共同学习,你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然而,不良诱惑使我们分道扬镳。自从结识了那些新“朋友”后,你就经常上网、旷课、出入营业性歌舞厅、多次敲诈勒索同学。你也曾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后来,你竟然为了筹集毒资而去抢劫、杀人。亲爱的同学啊,你真糊涂!‎ 思考:(1)刘海的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2)分析刘海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并谈谈怎样才能避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1)一般违法行为有:经常上网、旷课、出入营业性歌舞厅、多次敲诈勒索同学。犯罪行为有:抢劫、杀人。‎ ‎(2)原因:交友不慎,沾染了不良习气;自制力差,禁不住诱惑;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等等。要避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应该:加强道德修养,防微杜渐,慎交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等等。‎ ‎【出示投影】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分辨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知道不良行为容易引发犯罪,应做到加强自我防范。‎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刑法的作用和内容,掌握了犯罪的特征,了解了刑罚的分类,懂得了不良行为可能导致违法犯罪。因此,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抵制违法犯罪。‎ 四、板书设计 预防犯罪 第3课时 善用法律 ‎ ‎ ‎1.知识目标:‎ 了解依法维权的有效途径;知道诉讼的三种类型;知道如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2.能力目标:‎ 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学会有勇有谋地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和信心;树立依法维权的意识;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1.重点:‎ 如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2.难点:‎ 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途径。‎ 一、导入新课 ‎2016年王娜娜被顶替上大学事件再起波澜,十年寒窗却被冒名者“偷”走了进入大学学习、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这刺痛了社会公众的神经。‎ 思考:王娜娜应该怎样解决她遇到的问题?请你帮助出主意。‎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法律是我们维权的有力武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法律保护自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同时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王娜娜维权求助 抱着纠结的心情,王娜娜打通了“假王娜娜”的电话,没想到对方这样回复:“你这样折腾有啥用?你就算当年上了那个学校,你也不一定当得上老师!你折腾到联合国我们也不怕!”然后,“假王娜娜”换了手机号码。‎ 思考:(1)王娜娜应该怎样维权?‎ ‎(2)如果不清楚如何维权,可以向谁求助或咨询?‎ 学生回答:(1)王娜娜的合法权益被侵害,应该依靠法律维权。‎ ‎(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我们要了解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教师补充】“我国刑法对于替考有‘代替考试罪’,但是对越过考试直接冒名顶替上大学,却无相应罪名。”韩骁律师说,“刑法并非对此行为没有规制,现在虽然没有‘顶替身份罪’,但其冒用手段如涉及伪造户籍、身份证的,则涉嫌伪造国家公文罪、伪造居民身份证罪。”韩骁律师指出,即使不构成刑事犯罪,该行为也构成民事侵权。被侵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损失等,冒名者所获得各种国家许可应予以撤销。‎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一定要想办法向能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求助,找到维护权益的有效途径,从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王娜娜将对冒名顶替者起诉追责 ‎2016年3月19日,河南省周口市调查组公布了对王娜娜被冒名上大学事件的调查结果,“假王娜娜”的学籍被注销,工作被商水县教体局解聘,9名相关责任人受到处分。昨日,王娜娜返回周口,与学校进行交涉,拿到了“假王娜娜”的致歉信,并正式委托北京来硕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文谦代理其所有的法律诉求。‎ 思考:王娜娜采取了什么方式维权?具体可以怎么做?‎ 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答案。‎ ‎【教师补充】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而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同时,让学生简单了解诉讼的含义、类型。‎ 环节三:维权也疯狂 据媒体报道,河南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以找不到法律法规依据、无权恢复学籍为由,拒绝了王娜娜的学籍恢复申请。2016年11月8日,河南省教育厅学生处向媒体表示,未接到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关于申请恢复王娜娜学籍的报告,如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同意王娜娜入学,可按有关规定为其恢复学籍。‎ 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你建议王娜娜采用何种方式来维权?‎ 学生回答:使用诉讼手段。‎ ‎【教师补充】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冯玉军表示,王娜娜事件的确并无先例,关键看教育部。从法学的角度,其实我们非常期待教育部能够在这个问题上往前走一步。行政其实是一个主动行政,教育部应该积极主动地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做决策,行使自由裁量权。如果教育部做不出一个积极的、对王娜娜有利的决定或者答复,那么王娜娜可以起诉。在没有特别明确的法律时,教育部应该应诉,教育部和相应的机关要来证明自己没有错。‎ ‎【师生共同总结】在这个案子中,很大程度上在于媒体的推动作用。如果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我们就要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环节四:七嘴八舌话维权 王娜娜被冒名顶替的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起网民的关心。有网民说:真王娜娜应该起诉假王娜娜,让其赔偿一切损失,具体别的纠纷,让假王娜娜去协助追查处理、起诉。这件事情肯定犯法了,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思考:如果此事件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做?‎ 生表演或回答,教师同时进行评价。‎ ‎【师生共同总结】①当本人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②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③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析自己身边的真实案例,激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决心和勇气。‎ 三、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法律帮助和服务的知识,知道了诉讼手段分为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明确了要培养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意识。‎ 四、板书设计 善用法律 一方面,本节课利用案例教学法,环环相扣、趣味性浓,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法律帮助和服务机构,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会了法律救济和诉讼手段。另一方面,由于受案例的限制,没有很好地对“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高尚品质”展开教学。‎ 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 第六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第1课时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 ‎ ‎1.知识目标:‎ 知道责任的含义和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 ‎2.能力目标:‎ 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化,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对那些对自己、对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 ‎1.重点:‎ ‎(1)知道责任的含义及来源。‎ ‎(2)懂得角色与责任的关系。‎ ‎(3)理解承担责任的表现及意义。‎ ‎2.难点:‎ 理解承担责任的意义,增强责任意识。‎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9世纪,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20世纪,中国面对列强欺凌,周恩来总理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可见,在他们身上都体现着责任。那么,作为中学生,我们又扮演着哪些角色,承担着哪些责任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有明确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我的角色 我的责任 活动一:填表格 应该做的事 不应该做的事 在家里 在学校 在社会 提示:‎ ‎(1)在家里——应该做的事:体贴、孝敬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不应该做的事:以粗鲁的态度对待父母;对父母提出过高要求。‎ ‎(2)在学校——应该做的事:上课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遵守校规校纪;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不应该做的事:逃学、逃避值日;抄袭别人作业;作弊;吸烟、喝酒、赌博、打架斗殴。‎ ‎(3)在社会——应该做的事:遵守交通规则,对人有礼貌。不应该做的事:偷盗、抢劫。‎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 活动二:观看视频《众志成城迎战洪涝》‎ 内容简介:2017年7月,某市迎来强降雨,造成多地受灾。面对汛情,各级各部门多方联动,及时应对,全力以赴地确保安全。该市防汛指挥部启动一级应急措施,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投入到防汛抗洪抢险救灾中;供电公司增加值班人员、增设防汛设施,加强监控和巡视;公安局领导亲临现场视察灾情,部署防汛工作,慰问受灾群众;交通运输部门及时发布公告,提醒旅客合理调整行程,售票窗口加开相应改签、退票窗口,帮助旅客办理相关手续。‎ 探究:(1)材料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或部门?‎ ‎(2)他们分别承担了什么责任?说明了什么?‎ ‎(3)他们的责任来自什么?‎ 提示:材料中的人们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他们的责任来自职业要求、道德规范等。‎ 设计意图:使学生懂得人们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并明确责任的来源。‎ 活动三:小游戏 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五张纸片,在纸上写下自己现在所扮演的五种角色。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依次出示五张纸片,说出每种角色应承担的责任。‎ 提示: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知道不同的角色往往意味着不同的责任,明确要扮演好各种角色,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 目标导学二:责任你我他 活动四:小品表演《迟到》‎ 在第一节数学课上,老师站在讲台上全神贯注地讲解数学题。突然,小阳气喘吁吁的“报告”声打断了老师的讲解。以下是老师和小阳的一段简短对话:‎ 老师:小阳,都上课十多分钟了,你怎么才来?‎ 小阳:都怪我妈妈没有早点儿叫我起床,所以我就起来晚了。‎ 探究:你认为谁应该对小阳负责?‎ 提示:自己首先要对自己负责。‎ 活动五:自己对自己负责 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学会不断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的过程。例如,自己洗衣服、做饭,为班级打扫卫生,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探究:(1)在当前的生活中,哪些责任是你独自承担的?‎ ‎(2)在当前的生活中,哪些责任本该由你承担,却由其他人替你承担了?‎ 提示:每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如果对自己不负责任,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 活动六:他人对我负责 我们享受的美好生活,无不受惠于他人对我们所负的责任。‎ 例如:‎ ‎★父母辛勤劳动,为我们提供衣食,无怨无悔地履行养育子女的责任;‎ ‎★老师帮助我们学习,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 ‎★解放军战士不畏严寒酷暑,守卫祖国边疆,用青春和热血承担着保家卫国的责任;‎ ‎★……‎ 探究:(1)对你的生活有直接影响、由他人承担的责任,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2)以一项职业为例,说说履行职业责任的重要性。‎ 提示:很多人在为我们的成长和幸福生活承担着责任。其中有的离我们很近,有的离我们很远;有的我们很熟悉,有的我们甚至永远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没有他们履行各自承担的责任,很难想象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许许多多的人承担着各自的责任,才有我们的健康成长和快乐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感恩,主动关心、帮助和服务他人。‎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讲述了责任的含义及来源、角色与责任的关系、承担责任的意义以及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个同学都能明确自己的角色,自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四、板书设计 本教案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责任的含义、来源及角色与责任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懂得了只有每个人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美好。但是,如何把责任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不是几节课就可以解决的,需要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第2课时 做负责任的人 ‎ ‎ ‎1.知识目标:‎ 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了解那些不计个人得失、为社会作出无私贡献的人物事迹。‎ ‎2.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合理的选择;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且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重点:‎ 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2.难点:‎ 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 一、导入新课 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以勤政为民、忘我工作诠释“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桥吊工人许振超在普通岗位上创造出世界一流的“振超效率”;公安卫士任长霞以炽热情怀书写执法为民的人生壮歌;医学专家钟南山、科学家马祖光等先进模范人物不计个人得失,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那么,这些英雄模范人物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他们的选择和做法值得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有明确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不言代价与回报 活动一: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晓峰同学参加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团体操表演后,在日记中写道:“炎炎夏日,为了做好一些动作,我们练习了数万次。汗水从颈脖子流到了脚脖子,我们被晒黑了,但也长大了、坚强了。在炎热的七月,同学们挥洒了汗水,磨炼了意志,勇敢地承担了对祖国的责任。”‎ 探究:(1)他们得到了什么回报?(2)付出了什么代价?‎ 提示:(1)回报:得到了许多精神方面的回报,‎ 如良好的自我感觉、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磨炼了坚强的意志等。(2)代价:付出了时间、精力、辛勤的汗水,甚至可能会因为做得不好而受到责罚。‎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承担责任既会获得回报,也要付出代价。‎ 活动二:阅读课文,讨论问题 ‎(1)是不是所有的责任都可以自己进行选择呢?‎ ‎(2)对于可以自愿选择的责任,我们在进行选择时应注意什么?‎ 提示:(1)并不是所有的责任我们都可以自愿选择的。‎ ‎(2)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我们既然选择了自立自强的人生,就应该有勇气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做出正确的评估,做出合理的选择。无论怎样,我们一旦做出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应负的责任。‎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责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懂得每一种选择都可能有相应的代价和回报,要学会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多一些理性和勇气,少一些盲目和冲动,从而更好地承担责任。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一旦作出选择,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目标导学二:我承担 我无悔 活动三: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苏珊出身于音乐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音乐启蒙,期望自己能够一生驰骋在音乐的广阔天地中。但她阴差阳错地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尽管她不喜欢这一专业,却学得很认真,每学期各科成绩都很优秀。毕业时,她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工学院攻读MBA,最后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如今,她已是美国证券界的风云人物。‎ 对此,她仍然心存遗憾:“老实说,至今我仍说不上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是一个美好的假如,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有人问她:“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什么还学得那么棒?你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又做得那么优秀?”苏珊说:“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责任,我必须认真对待。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自己必须面对的,都没有理由草率应付,都必须尽心尽力,那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探究:(1)苏珊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吗?‎ ‎(2)苏珊为什么把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做得很出色?‎ ‎(3)你从苏珊的话语中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1)不是。‎ ‎(2)苏珊对自己的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并没有因从事的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而抱怨、懈怠,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所以把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3)虽然有些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往往无法改变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位置,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待应该做的事情的态度。只要我们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不抱怨,不懈怠,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很出色。这样,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我承担,我无悔。‎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有些事虽然不是自己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此承担责任,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把事情做好。‎ 活动四:阅读教材第73页“阅读感悟”,思考问题 ‎(1)甘祖昌、龚全珍夫妇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品质?‎ ‎(2)请你再列举几位具有这种精神品质的人物及其事迹。‎ ‎(3)他(她)们的所作所为有何意义?‎ ‎(4)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提示:(1)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2)略。‎ ‎(3)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履行社会责任却不计代价和回报的人。正因为他们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温暖、更加充满阳光和希望。‎ ‎(4)我们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一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物事迹,激发感激、敬佩之情,从而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承担责任会获得回报,也要付出代价,因此,我们要学会正确评估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同时,我们还明白了因为有许许多多履行社会责任却不计代价和回报的人,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温暖,更加充满阳光和希望,因此,我们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 四、板书设计 做负责任的人 本教案结合具体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而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做出合理的选择。同时,使学生懂得因为有许许多多履行社会责任却不计代价和回报的人,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温暖,更加充满阳光和希望,从而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 第七课 积极奉献社会 第1课时 关爱他人 ‎ ‎ ‎1.知识目标:‎ 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爱,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理解关爱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关爱他人。‎ ‎2.能力目标:‎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关爱他人的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关爱他人的情感,以真诚的态度、积极的行动,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1.重点:‎ ‎(1)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爱,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理解关爱的重要性。‎ ‎(3)懂得如何关爱他人。‎ ‎2.难点:‎ 理解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 一、导入新课 关于天堂和地狱,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教士天堂与地狱的区别,教士把他领进一间房子,只见一群人围坐在一口锅旁,每人拿一把汤勺,因勺柄太长,盛起汤也送不到嘴里,一个个眼睁睁地看着锅里的珍馐饿肚子。教士又把他领进另一间屋子,同样的锅,人们拿着同样的汤勺却吃得津津有味。原来他们是在用长长的汤勺相互喂着吃。教士说:“刚才那里是地狱,这里是天堂。”‎ 思考:此故事中的“天堂”和“地狱”的区别是什么?‎ ‎“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在于人与人相处的态度: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才能过上“天堂”般的日子。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关爱他人?又该如何去关爱他人?这些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讨的话题。‎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 活动一:欣赏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歌词:轻轻地捧起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紧紧地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我们共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无论你我可曾相识,无论在眼前在天边,真心地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 探究:这首歌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 提示:让世界充满爱,关爱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歌颂充满爱心的人物,呼唤奉献爱心的行为。‎ 设计意图:设计本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爱心,培养爱心,奉献爱心。‎ 活动二:讨论探究 在我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无数双关爱的手,正是这些手的搀扶,孕育了我们的正直和善良,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 探究:(1)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哪些关爱?有何感受?‎ ‎(2)关爱他人,你能做些什么?‎ 提示:(1)长辈、老师、同学、陌生人等。‎ 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 ‎(2)见到同学不舒服,主动关心安慰;看到别人正在学习,保持安静;见到有人摔倒了,把他扶起;等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自己在生活中得到的关爱与帮助,感悟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会对关爱自己的人感恩,进而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活动三: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2016年1月3日下午,骑着三轮车的杨大爷,剐蹭了路边的小车。他道歉后把身上仅有的100元钱给了女司机,并承诺会凑齐剩下的钱。当女司机看见杨大爷拿着借来的一大把零钱时,心碎不已,不但没有要杨大爷的钱,还赠给他1000元。此事经报道后,网友们纷纷给杨大爷和女司机点赞。‎ 材料二:一个小女孩经过一片草地时,看见一只蝴蝶被荆棘刺伤。小女孩小心翼翼地为它拔掉刺,让它飞向大自然。后来蝴蝶为了报恩,化作一位仙女,对小女孩说:“请你许个愿吧!我将让它实现。”小女孩想了想,说:“我希望每天都能开开心心的!”于是仙女弯下腰在她的耳边细语了一番,就消失了。后来,这个小女孩果真快乐地度过了一生。‎ 探究:综合上述两则材料,你认为关爱有何重要性?‎ 提示:(1)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 ‎(2)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关爱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互谅互让,相互尊敬,与人为善,增进信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3)关爱他人,收获幸福。从一定意义上说,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 设计意图:此活动旨在使学生理解关爱的重要性,明确关爱他人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做到关爱他人,快乐自己,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 目标导学二: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 活动四: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班主任知道学生梅梅家中非常困难,就写了一份倡议书,号召全校同学为梅梅捐款,还请来了电视台为梅梅做宣传。可梅梅对此却非常反感。‎ 探究:(1)梅梅的反感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为什么有时候善意的关怀反而成为一种伤害?‎ ‎(3)别人在帮助你的时候有让你受不了的言行吗?你的感受如何?‎ ‎(4)综合上述问题及答案,你认为我们在帮助他人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1)梅梅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2)没有考虑到被帮助者的内心感受,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 ‎(3)学生据实回答即可。‎ ‎(4)帮助他人时,要考虑他人的内心感受,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尽量避免触及他人的痛楚、不幸和敏感之处。‎ 设计意图:此活动旨在使学生懂得关爱他人要讲究技巧、策略,明确假若我们只懂得爱心需要传递,而不注意传递爱心的方式,也许反而会伤害被帮助者。‎ 活动五: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一天,中学生甲、乙、丙、丁放学回家,走到学校附近的河边时,忽然听见有人大喊“救命”。原来是同学小刚和小明在河边玩,不慎滑进河里。甲、乙、丙、丁均不会游泳,在此危急关头,四个学生有三种不同表现。‎ 甲:纵身一跃跳进河中,试图拉小刚上岸,结果河水湍急,他们抱在一起在河中挣扎。‎ 乙:自己不会游泳,也没有法定的救助义务,还是自身安全重要,于是扬长而去。‎ 丙、丁:一边大声呼救,一边找救人工具,发现旁边有一根三米长的木棍,两人马上抄起木棍,将另一头伸向河中,让二人抓住。这时几个成年人跑来,有的跳里河里救人,有的帮着拉木棍,大家齐心协力将二人救上岸。‎ 探究:(1)你最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 ‎(2)该材料警示我们在关爱他人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1)最赞成丙和丁的做法。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前提下采取果敢和理智的行动去救助他人。这样既保护了自己,又成功地抢救了他人。‎ ‎(2)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面对复杂情形,要善于作出明智的判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前提下采取果敢和理智的行动。‎ 设计意图:此活动旨在使学生懂得关爱他人,要讲究技巧、策略,‎ 明确珍爱自己与关爱他人是相辅相成的、一致的,要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理性选择传递爱心的方式,避免盲目冲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的中心话题是“关爱”,重点讲了关爱的重要性及怎样关爱他人两个方面的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探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关爱他人,认识到关爱他人并不难,一个举动、一个微笑、一句话等都能体现对他人的关爱。同时,明确关爱他人并不是单纯的付出,还会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板书设计 关爱他人 选取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关爱的重要性及怎样关爱他人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去感悟、去践行、去升华。‎ 第2课时 服务社会 ‎ ‎ ‎1.知识目标:‎ 懂得服务社会的意义;掌握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做法;了解公益活动的具体形式及参加公益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2.能力目标:‎ 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自觉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重点:‎ ‎(1)懂得服务社会的意义。‎ ‎(2)掌握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做法。‎ ‎2.难点:‎ 日常生活中将服务社会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社会的温馨和谐,人间的美好,需要每个人服务社会、奉献爱心。那么,服务社会有什么意义?我们应怎样服务社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有明确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奉献助我成长 活动一:观察教材第80页“运用你的经验”中的四幅图片及内容 探究:(1)图片中的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2)你参加过哪些类似的活动?与同学分享你的感受。‎ 提示:(1)都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亲社会行为。‎ ‎(2)献血、义务卖报、探访敬老院老人等。‎ 感受:参加这些活动,付出了辛苦和汗水,但也发自内心地高兴,增强了劳动意识与能力,更加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使学生明白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你我身边,甚至就发生在自己身上,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能够做到。‎ 活动二: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热心公益、无私奉献、关爱他人。‎ 材料二:党勇,潍坊市某福利院孤儿。他身患癌症,但他不沉沦,不自弃,顽强与病魔做斗争。为回报社会,他提出捐献眼角膜,把光明留给他人,使生命得以延伸。如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了“党勇爱心捐助中心”组织的“爱心传递”活动。‎ 探究:(1)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你我他,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深深的启迪……结合材料,谈谈我们被感动的原因。‎ ‎(2)感动之余,请回答:你曾经做过或打算做一件什么事情给人们带来感动?‎ 提示:(1)①他们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关爱他人、无私奉献,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的高尚品格让人感动。②他们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现人生价值的做法让人感动。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他们积极为社会作贡献,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了自身的价值。③他们传递爱心,感召后人的亲社会示范效应令人感动。爱心群体不断壮大,公益事业蓬勃发展,使爱的暖流温暖了全社会。‎ ‎(2)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回答即可。‎ 设计意图:设计此活动的目的在于用榜样的力量感染、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美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目标导学二:奉献社会我践行 活动三:阅读图文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最公益,最青春,志愿有你更精彩!”2014年12月25日上午,‎ 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一周年之际,近2000名青年志愿者在校园学生宿舍区开展“最公益”志愿嘉年华活动,号召更多青年大学生关注并投身志愿服务。‎ 材料三:杨善洲担任林场负责人的20多年间,不要分文报酬,只肯接受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他为林场争取了近千万资金,却从未私自动过一分钱。走了不知多少路,吃了不知多少苦,杨善洲带领工人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超过87%,修建了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探究:(1)你知道材料一是什么标识吗?‎ ‎(2)看了材料二的报道之后,你校准备围绕公益活动举行一次主题班会,请你为本次班会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并向同学们宣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1)中国青年志愿者标识。‎ ‎(2)主题: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我奉献、我快乐等。‎ 意义:①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得到什么。②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 ‎(3)①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都是社会公益活动的具体形式。‎ ‎②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我们要努力学习,增强劳动观念,培养敬业精神,学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活动四: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公益活动策划方案。(要求从活动目的、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要求等角度策划)‎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享用着社会所提供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社会责任感,承担社会责任,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四、板书设计 服务社会 第四单元 维护国家利益 第八课 国家利益至上 第1课时 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 ‎ ‎ ‎1.知识目标:‎ 知道国家利益的含义,理解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明确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2.能力目标:‎ 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提升阅读及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爱国家的情感,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1.重点:‎ ‎(1)国家利益的含义及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 ‎(2)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2.难点: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教师准备:认真研读新课标、考试说明和教材,精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广泛查阅资料,搜集教学资源;精心编制教案,设计教学活动;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自学本课时内容,在有疑问之处做出标记;搜集典型人物事迹、名言,以备课堂交流展示。‎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2015年3月29日,也门战乱持续升级,根据中国政府统一部署,海军舰艇编队于29日赶赴也门,执行撤离中国在也人员任务。500多名中国公民快速撤离,令世界赞叹。‎ 材料二:1927年,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在欧洲留学。那时,中国留学生在外国不仅经济上困难,‎ 而且政治上受歧视。有个洋学生向徐悲鸿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是把你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问题】对比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第一框《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材料,深切感受到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只有国家好大家才会好。‎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国家利益 活动一:观看视频《钱学森的艰难回国路程》‎ 内容简介:钱学森,36岁时便已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其间,他曾随美国空军顾问团去考察纳粹德国的导弹技术,被美国空军授予上校军衔。但是,这位世界闻名的导弹专家为了回到祖国经历了5年多的磨难。‎ ‎【问题】作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钱学森为了回到祖国经历了5年多的磨难。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祖国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她以广袤的土地和灿烂辉煌的思想文化,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钱学森怀有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决不允许她的荣誉和利益受到任何亵渎和损害。‎ 活动二:阅读教材第87页“探究与分享”,思考问题 国字原作“或”,字形像以“戈”守卫“口”。后来在字的周围加方框表示疆域,构成“國”字。‎ ‎【问题】结合篆书“国”字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国家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展示,教师归纳:‎ ‎(1)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包括人口、领土、主权和政权等,它们关系到民族生存、国家兴亡。‎ ‎(2)没有国土、人口和主权,国家就不能生存。没有和平的周边环境、充分的能源供应和平等的贸易关系,国家就难以发展。‎ 活动三:阅读教材第88页“探究与分享”,思考问题 ‎   ‎ ‎【问题】上述举措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展示,教师归纳:‎ ‎(1)国家利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其中,国家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2)上述举措的目的是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意义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文化繁荣和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证国家安全。‎ 目标导学二: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活动四:阅读教材第89页“探究与分享”,思考问题 除夕之夜,中学生小京一家围坐在一起,畅谈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他的奶奶说:“我希望小区环境更优美。”他的爸爸说:“我希望咱们国家越来越强大。”小京说:“我希望学习取得更大进步。”‎ ‎【问题】在新的一年你的愿望是什么?个人愿望与国家利益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在我们国家,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者相辅相成。‎ 活动五:对比探究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一天,正在比利时留学的我国实验胚胎学家童第周乘坐电车时,一个比利时人突然命令他站起来,要他将座位让给另一个比利时人。童第周问他:“为什么必须让出座位?”那人说:“你们中国人没出息,连整个东北都送给日本人了,还强占着一个座位。”童第周感受到奇耻大辱,他对那人大喝一声:“不准造谣!”他提高嗓门,在电车上向全体乘客宣告:“总有一天,我们要把侵略者赶出去!”这时,那家伙拿出照相机对着他,童第周豪迈地冷笑说:“照吧,先生,请写上‘我是中国人’。我要说,你们对中国的污蔑是没有根据的。”这位先生本以为中国人可以随便污辱,结果却碰了钉子。童第周理直气壮,义正词严,给了那家伙一个严厉的回击。‎ 材料二:一位从战火纷飞的也门撤离出来的中国公民充满感慨地说道:“3月30日早上紧急撤离,由中国驻也门大使馆组织了一共有34辆车组成的大型车队,也门政府军在前面用警车和装甲车护送。一路上车队从萨那到荷台达总里程有大概220公里,中途要翻越三座山,海拔3000米。路上我们大使馆已经与胡塞反政府武装进行了及时沟通,所以整个路上车程比较好,胡塞武装碰到我们这个车队,一听说是中国人,没有什么阻碍,一路放行的!”‎ ‎【问题】对比两则材料,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展示,教师总结:‎ 人民利益只有上升、集中到国家利益,运用国家的工具,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繁荣富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就充满希望,内心就感到自豪和骄傲。反之,如果国家利益得不到保障,人民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人民就会遭受奴役、欺凌和屈辱。‎ 活动六:阅读两会导语,思考问题 ‎2016年两会导语:两会召开期间将审议通过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决议法案,提出了新的五年建设计划,两会坚持改革创新和推动科学发展,坚持关注民生,集中讨论了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许多重大问题。‎ ‎【问题】你从两会导语中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从两个角度分析材料,一方面指出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另一方面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做。‎ ‎【师生共同总结】在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将国家和人民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家利益的含义和内容,明确了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感悟到只有国家好大家才会好。因此,我们要做一个维护国家利益的人。‎ 四、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 ‎ ‎1.知识目标:知道怎样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理解如何捍卫国家利益。‎ ‎2.能力目标: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提升阅读及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培养捍卫国家利益的情感,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1.重点:‎ ‎(1)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 ‎(2)捍卫国家利益。‎ ‎2.难点:‎ 捍卫国家利益。‎ 一、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那四点四秒,祖国失去了优秀的儿子,你循着英雄的传奇而来,向着大海的方向去降落。你对准航母的跑道,再次起飞,你是战友的航标。‎ 提问:你能猜出是谁吗?‎ 学生回答:张超。‎ 出示英雄人物张超的事例。‎ 追问:张超被评为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为什么会感动我们?‎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课题: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析张超的事例,初步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 二、讲授新课 ‎(一)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 ‎1.课前任务展示。‎ ‎(1)学生展示自己从《朗读者》节目中搜集的2~3个维护国家利益的人物事例,以及由此制作成的简单幻灯片文字资料,并读出自己对人物事迹的评价。‎ ‎(2)观看同学展示时,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体会对“维护国家利益”的认识。‎ ‎(3)教师肯定学生课下的努力,并给出鼓励性的评价。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人物事迹进行归纳总结。‎ ‎2.材料探究。‎ ‎(1)出示材料:郑爱国是个军事迷,按他的话说“不了解中国的军事装备,就不叫爱国”。昨天他外出,在路上遇到数十辆军车经过,其中还有他喜欢的几辆军车,于是,他拿出手机拍了好多照片,为了吸引大家对他的关注度,他把照片晒到了军事迷群里。不一会儿,有朋友问他:“你有没有传到其他群里?请立即停止上传行为,并删掉照片。”郑爱国疑惑:这能显示我国的军事力量,是爱国行为,干嘛要删呢?‎ ‎(2)提问:郑爱国产生疑惑的理由对吗?为什么?‎ ‎(3)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出示相关法律规定。‎ ‎3.问题研讨: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对我们的要求有哪些?(学生看书,找出答案)‎ ‎【教师总结】①培养爱国情感,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②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③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有关实例,感悟、理解公民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义务。‎ ‎(二)捍卫国家利益 ‎1.出示王某某案例,请同学们从国家利益角度说说从该案例中获得的启示。‎ 王某某,男,汉族,1955年生,中国香港居民。某年底,王某某与某国某商贸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约定向其提供有关我国第三代核电建设方面的情报信息,并收取佣金。王某某向沈某某等人打探情报信息,其中绝密级国家秘密3份,机密级国家秘密3份,情报4份。最终,他被广东省高院判处为境外刺探、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入狱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没收个人部分财产。‎ ‎【教师总结】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复杂。在案例中,王某某为了个人利益而出卖国家利益,理应受到法律制裁。这也对我们提出了要求——要处理好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2.再次出示张超事例,请同学们从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的角度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向张超学习。‎ ‎【教师总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二者不完全等同。国家利益是关系全局的、长远的利益,有时难免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张超面对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抉择时,放弃了个人利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把国家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因此,当我们在面临二者发生矛盾时,要着眼长远、顾全大局,坚决国家利益至上,为了国家利益,有时不仅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自己的生命。‎ ‎3.播放2016年国家安全日宣传短片《抵制网络谣言 坚持正本清源》,请同学们说说短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网络谣言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国家利益,若触犯了法律,制造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则短片告诉我们: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自觉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遵纪守法,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4.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并回答: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教师总结】①树立国家意识和安全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遵守道德和法律。③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④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正反两方面案例的对比,感受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感悟如何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明确国家利益对中学生的行为要求。‎ ‎(三)向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人致敬 教师列举学生较为熟悉的维护国家利益的人物,并总结这些人物的事迹表现。‎ 三、板书设计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本教案采用了较多的人物材料,使其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同时从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国家利益至上观念到启示学生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实现了以情导行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未对课前布置给学生的作业给予必要的指导,应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使之成为课堂上的亮点和有价值的素材。‎ 第九课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1课时 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 ‎ ‎ ‎1.知识目标:‎ 知道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了解构建国家安全体系的要求。‎ ‎2.能力目标:‎ 理解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培养根据是非善恶和国家的利弊得失进行价值判断并进一步作出行为选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1.重点:‎ 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2.难点:‎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一、导入新课 展示“萨德”相关资料或相关新闻视频。‎ ‎2016年7月8日,美国和韩国正式宣布将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引发韩国国内巨大争议以及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强烈不满。我国政府坚决反对美韩部署“萨德”。“萨德”系统覆盖范围,特别是其X波段雷达监测范围远远超出(朝鲜)半岛防卫需求,深入亚洲大陆腹地,不仅将直接损害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也将损害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 教师提问:为什么我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美韩部署“萨德”系统?‎ 设计意图:此热点问题正是本节课内容所涉及的国家安全。由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入新课,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由此引入本节课教学内容: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认识国家安全 材料:我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坚定不移。同时,中方也不希望看到东海局势紧张升级,愿意通过对话磋商妥善管控和解决问题。‎ 阅读材料,理解什么是国家安全。‎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讲述: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可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活动二:认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教师播放电影《无境之兽》片段。‎ 可截取电影中战争给国民、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灾难的片段,也可作为课外作业让孩子观看整部电影,思考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反思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多媒体出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一个人民的国家,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学生观看完视频后,结合这两句话谈谈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政权和主权受到威胁,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国家的生存就会受到挑战。国家安全有保障,经济社会才能不断发展,祖国才能更加繁荣富强。‎ 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定,我们才能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生命安全、财产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才能获得安全感,进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设计意图:《无境之兽》从一个人的成长史出发,通过个人的行为变化,探讨战争对人的影响。电影从阿谷的视角出发,用孩子的眼睛观察战争以及战争对国家的改变。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能强烈地感受到战争对人类的危害,从而反思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活动三: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教师播放总体国家安全动画视频宣传片。‎ 师:该视频以动画形式介绍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家安全(如抓间谍等),而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可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学生观看完视频宣传片后,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1)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网络安全形势。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2)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其中,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因为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可以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安全,让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是因为长期以来,以美国安全观为代表的西方安全理念是建立在排他性思维基础上的。它们把与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与发展模式视为异己,企图通过军事、外交、文化等多种途径,迫使他国接受其安全观,维护西方国家在国际安全领域的“领导地位”。这表明,当前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非常激烈,维护国家政治安全至关重要。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最重要的就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维护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增强全国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以经济安全为基础是因为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只有积极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才能夯实国家安全的根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等,都着眼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于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只有努力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建设的良性互动,国家安全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是因为在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并不仅局限于军事和政治领域,而且扩大到经济、科技、文化、环境和社会等各领域,‎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因此,实现国家安全必须通盘考虑,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统筹国家安全各领域、各要素、各层面,把军事、文化和社会安全作为保障,创建国家安全治理大格局。‎ 以国际安全为依托是因为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的界限出现模糊的趋势,国内问题国际化与国际问题国内化成为普遍现象。在这种条件下,只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国际安全为依托,才能有效维护国内安全。近年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等,有力改善了国家安全的外部环境。‎ ‎(3)面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我国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宣传片的过程中形象直观地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活动四:学生展示 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相关案例或资料,理解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 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和拓展:‎ 文化安全:过去意识形态的斗争就是传统的文化安全,比较典型的如美国在“冷战”时期,直接针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抨击。非传统文化安全具有隐蔽性、间接性,比如针对文化消费、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方面来说,非传统的文化安全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加、扩大,正是基于客观环境的日趋复杂。‎ 生态安全:北京市2016年较常年(1981~2010年平均值)相比,降水量偏多,平均气温略偏高,大风和沙尘天气偏少,秋、冬季多持续性雾霾天气。‎ 信息安全:中国主张网络空间应用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国际和平与稳定和人类福祉,倡导各方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互联网国际治理体系,认为当务之急是在联合国框架下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行为准则;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海上安全、科研环保等领域开展一系列交流合作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这次展示活动,认识到国家安全形势的严峻性,从而对总体国家安全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国家安全对人民幸福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并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有了初步的认识。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四、板书设计 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尤其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性较强,所以把第二个问题确立为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材料分析法、讲授法、学生展示法等方式讲授新知,让学生理解“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 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深刻含义。‎ 第2课时 维护国家安全 ‎ ‎ ‎1.知识目标:‎ 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方式,知道履行维护国家安全是公民的法定义务。‎ ‎2.能力目标:‎ 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1.重点:‎ 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安全。‎ ‎2.难点:‎ 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一、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秦某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有一天,两个外国人上了她的车,要去郊外看名胜古迹,但他俩一路拍摄的却都是挂着禁令标牌的军事设施,直至天黑才返回,并约定第二天还要用秦某的车。秦某越想越不对劲,连夜向我国国家安全机关反映。结果,人赃俱获。后来,秦某得到国家安全机关的奖励。‎ 问题:你怎样评价秦某的行为?‎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秦某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发现问题后能主动向有关国家机关报告,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国家安全,履行了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是爱国行为。我们应该以秦某为榜样,向秦某学习。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时的内容——维护国家安全。‎ 二、讲授新课 目标一:人人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角 ‎1.展示材料:近年来,保定市多措并举,强力攻坚,强力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全面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划定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着力修复和保护好白洋淀生态屏障,规划建设带状森林绿色屏障和生态绿廊,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白洋淀的环保将是雄安新区十分重要的内容,新区将严格划定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 同时规划建设生态绿廊。‎ 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国家安全包括许多方面,生态安全是其中之一。那么,保定市为何重视白洋淀生态环境污染治理,重视生态城市建设?‎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生态安全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等一样,都是事关大局、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安全领域,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生态环境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必然影响社会稳定,危及国家安全。维护生态安全需要国家采取有效措施,但同样也需要公民增强生态安全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展示材料: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以来全国共发生较大的城市缺水事件100多起,其中属于资源型缺水的约占65%,主要是北方缺水地区和沿海地区缺乏淡水。针对北方缺水问题,国家启动南水北调工程,工程建设对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保障区域供水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问题:通过了解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反思我们能为节约水资源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应该增强节约用水意识,时时处处节约用水,为保护水资源尽一份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认识到我国的生态安全、资源安全问题,增强生态安全意识、资源安全意识,自觉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维护水资源安全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 目标二: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方式 ‎1.案例分析:连云港市赣榆区渔民张某在黄海近海海域进行捕鱼作业时,从海底捞获一个不明装置,上面有清晰的外文文字。其渔民朋友万某获知情况后,认为事关国家安全,即刻向国家安全机关电话举报。国家安全机关接报后高度重视,立即派员带回可疑装置并进行技术分析,发现该装置为国外制造和使用,并具有定位功能。‎ 思考问题:‎ ‎(1)万某获知情况后,采取了何种方式维护了国家安全?‎ ‎(2)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维护国家安全?‎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1)向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反映,使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得到了及时制止。‎ ‎(2)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既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也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积极建言献策;既可以检举、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也可以监督和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开展。‎ ‎2.拓展活动:2017年4月15日,是我国第二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提到国家安全,很多人会联想到间谍、特工、战争等,觉得离自己太遥远。实际上,国家安全的意义早已不限于“保卫国家不受侵略”的范畴,而是拓展到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网络空间等各个领域,它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积极参与其中,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安全。‎ 思考问题:‎ ‎(1)你平时能为维护国家安全做点什么?‎ ‎(2)你知道我国国家安全机关的举报电话吗?‎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1)树立国家安全意识,敢于同破坏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例如,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加强对病毒的防范,不把一些涉密信息随意发到互联网上;未经允许不在军事基地、军用港口等地拍摄;不在社会平台上发布不该发布的言论和照片;等等。‎ ‎(2)目前,已全面开通全国国家安全机关报警举报电话12339,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情况和线索均可以拨打12339向国家安全机关举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安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安全。同时,让学生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情况和线索均可以拨打12339向国家安全机关举报。‎ 目标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1.材料出示:材料一:国家安全调查情况 ‎93%的受访者认为国家安全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10%的受访者能正确回答出“11种安全”;‎ ‎33%的受访者没有接受过国家安全知识宣讲教育。‎ 材料二:小李爱好旅游,有一次在旅游过程中看到一个军用港口,就随意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很快,他就接到了国家安全部门的电话,要求他立即删除。‎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1)你从材料一图片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两则信息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1)虽然大部分公民认为国家安全与公民息息相关,但在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不清楚国家安全体系,一部分受访者从未接受过国家安全教育。‎ ‎(2)说明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较弱,人人参与维护国家安全任重而道远。‎ ‎(3)认真学习国家安全知识,了解国家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等。‎ ‎2.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的部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七十七条 公民和组织应当履行下列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关于国家安全的有关规定;‎ ‎(二)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线索;‎ ‎(三)如实提供所知悉的涉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证据;‎ ‎(四)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条件或者其他协助;‎ ‎(五)向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和有关军事机关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六)保守所知悉的国家秘密;‎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不得向危害国家安全的个人或者组织提供任何资助或者协助。‎ 思考问题:这些法律规定说明了什么?‎ ‎【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和组织应当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3.案例分析:原西安某科研工作人员袁某、孔某两人系夫妻,大学毕业后,两人在同一单位工作,在工作期间,两人私自将属于国家机密的某些国防电子产品的技术说明书、技术图纸、程序和图纸软盘等资料带回家中。后被高薪聘请,跳槽到南京某通讯研究所工作,案发后,在其住处查到存有国家机密的软盘、图纸和技术说明书等物。袁某和孔某采用非法手段窃取国家秘密,其行为已触犯《刑法》有关规定,袁某和孔某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 思考问题:‎ ‎(1)袁某和孔某为什么会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 ‎(2)袁某和孔某的后果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三条规定:国家秘密受法律保护。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任何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袁某和孔某泄露了国家秘密,触犯了国家法律,所以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2)每个人公民都应严格遵守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规定,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善于识别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伪装,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维护国家安全是公民的法定义务,了解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方式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安全意识,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安全。‎ 四、板书设计 维护国家安全 本节课内容主要采用以案说法的形式,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获得法律知识,明确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方式,增强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第十课 建设美好祖国 第1课时 关心国家发展 ‎ ‎ ‎1.知识目标:了解国家已取得的发展成就,明确国家目前仍存在的问题,知道国家对社会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有效措施。‎ ‎2.能力目标:通过亲自参与活动,提高自己对国家问题的全面了解,培养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国家主人公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感。‎ ‎1.重点:了解国家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2.难点:明确关心国家发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我们要正视它们,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学习《关心国家发展》的有关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为祖国成就感到自豪 活动一:发现国家成就 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就国家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及时引导点评:我国经济增长成就显著,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切实保障;文化建设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科技创新成就斐然;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陆续出台,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祖国的伟大成就令世界瞩目,让我们倍感自豪。‎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让同学更多地了解国家所取得的成就。‎ 活动二:感受国家成就 多媒体展示材料: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涌现出一系列重大成果: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神舟”系列飞船捷报频传,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开发成功,高速铁路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集成电路装备、第三代移动通信、超级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等一批重大技术取得突破。“神九”飞天、“蛟龙”潜海、航母入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成功……一大批尖端科技产品纷纷亮相。科技引领经济发展,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收入“九连快”、电气化铁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经济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 思考问题:材料表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科技创新成就斐然,科技引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成就令世界瞩目。‎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国家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对未来充满信心 活动三:谈论国家问题及应对措施 多媒体展示材料: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也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需增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地区经济走势分化,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不容忽视。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一些地区严重雾霾频发,治理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人民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煤矿、建筑、交通等领域发生了一些重大安全事故,令人痛心。政府工作存在不足,有些改革举措和政策落实不到位,涉企收费多、群众办事难等问题仍较突出,行政执法中存在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现象,少数干部懒政怠政、推诿扯皮,一些领域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我们一定要直面挑战,敢于担当,全力以赴做好政府工作,不辱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思考问题:你认为国家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国家采取了哪些解决措施?‎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即时分析、点评并补充:(1)在看到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要正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例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排名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面临一些困难,等等。‎ ‎(2)国家正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解决各种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取得积极成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了解国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活动四:拓展探究 学生小组探讨:关心国家发展,中学生应怎样做?‎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祖国的建设作贡献;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做爱国的公民;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与外宾交往时既要尊重外来文化,又要不卑不亢,不做有损国格的事;积极宣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将课本知识切实与生活相联系,从自我做起,从实践做起,担负起国家小主人应尽的责任。‎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为祖国的成就而自豪,但面对国家仍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有危机感,积极响应国家的应对措施,从实践做起。‎ 四、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 ‎ ‎1.知识目标:‎ 了解劳动的重要性,明确劳动者身上的优秀品质,体会理解创新的重要性,明确国家发展对青少年的要求。‎ ‎2.能力目标:‎ 通过亲自参与活动,提高自己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热爱劳动的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1.重点:(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2)国家兴亡对青少年的要求。‎ ‎2.难点:国家兴亡对青少年的要求。‎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谈到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他说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的沦亡。他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就是说,维护一个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接着又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就是说,保卫整个民族,则是天下人都有责任的事情。后人在传习和引用时,把后一句话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教材的最后一课时《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二、讲授新课 ‎(一)劳动成就今天 活动一:走进劳动 多媒体出示:‎ 劳动使人类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人们不仅从劳动中可以创造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而且还可以得到很多情感上的满足。由劳动的环境中,我们得到了不可缺少的人类间的交流;从劳动的成果上,‎ 人们得到了更大的满足。试想想:当插秧后的土地变得青葱点点,当秋天的果实结满枝头,当流水线上的成品源源流出,当你的作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我们的心中会有多么的愉悦。有些人不理解一些富人的生活,他们的钱财很充裕,根本不需要整日到处奔走,为什么有些人还每天工作呢?于是便认为他们贪得无厌。但事实上,很多富人都明白钱财带不进棺材,他们需要的是那种劳动后受重视、受尊重、受赞许时的满足感,是社会对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肯定。‎ 关于劳动的意义,北大的两位名人也有过至理名言。李大钊说:“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鲁迅说:“‘一劳永逸’的话,有是有的,而‘一劳永逸’的事却极少……”‎ 探究:国家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什么呢?‎ 学生回答:劳动。 教师引出:“劳动成就今天”。‎ 阅读教材第107页内容,思考问题:‎ ‎(1)劳动的重要性是什么?‎ ‎(2)在生活中,你应怎样做?‎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总结】(1)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素以勤劳智慧闻名于世。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 ‎(2)①在家里,积极参加家务劳动。②在学校,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③在社会上,积极从事各种公益活动。④热爱劳动,乐于劳动,就会收获快乐,成为快乐的劳动者。‎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劳动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产生提高劳动能力的意识。‎ 活动二:崇尚伟大精神 多媒体出示:(袁隆平的事迹)‎ 思考问题:袁隆平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令我们感动?‎ ‎【教师总结】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注重创新。‎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学生为国奉献的爱国热情。‎ ‎(二)实干创造未来 活动三:实战体验 多媒体出示:(王庭虎的事迹)‎ 思考:王庭虎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回答:实干精神、无私奉献等。‎ 教师及时表扬。‎ 小组讨论:为了国家发展,青少年应怎样做?‎ ‎【教师总结】①树立崇高理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②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③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④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宣传科 学发展观,在实际行动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实干精神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劳动的重要性,体会到了无私奉献精神的崇高与伟大,但在实干过程中我们应注重科技创新,并在生活中多参与实践创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国家献力献策。‎ 四、板书设计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本节课通过模范劳动人物的事迹,让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并深深感受到他们的伟大。同时,让学生明确实干很重要,但在实干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清楚自身应该怎样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