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泰山日出教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2课泰山日出教案1

泰山日出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 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 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 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有关日出的图片  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 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 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濛(míng)   飒飒(sà)    祈祷(qídǎo) 层累(lěi)   蜿蜒(wānyán)  驰骋(chíchěng) 涛澜(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无垠(yín)横亘(gèn)  消翳(yì)  4、 作者简介: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诗哲等。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 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 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 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 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 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 、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 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 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 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 《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 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 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 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 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 、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 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 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 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 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 《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 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 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 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 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 ,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 《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5、 释题:  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  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6、 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 3‎ ‎7、 互动学习:  互动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说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精采描写,比较三者之间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见课本第2页。       好处: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出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清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肃穆的欢悦”。传神,精致。   互动2: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明确:见课本第9第10页 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互动3:本文作者除了对日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还着重写了日出前的云海,结合“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说说几位作家对云海描写的精妙之处。  明确:见课本第8、9、11页        海涅:比作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比作数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日出前:绵羊(温顺、恬静)                日出后:兽形波澜(灵动、活泼、生机无限)  互动4: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文章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品味文中节奏感强,意蕴丰富的句子。  明确:见课后题“词语品味积累”。        文章语言:1)新颖的搭配(生动、传神)                  2)根据字义临时造词(新鲜、典雅)  互动5: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明确:刘白羽: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刘白羽: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 3‎ ‎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9、小结全文:     文章通过诗话的语言,神奇的想象,将个人的内心灵思和对风景的体验幻作祝祷的巨人,热情的赞颂了他对东方文明的热爱之情。‎ 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