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端午的鸭蛋教案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端午的鸭蛋教案2

‎《端午的鸭蛋》教案 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 王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课后习题二,在语句上作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学生回答:端午)‎ 那么你们还知道我国其它的传统节日吗?(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同学回答)不同的节日,不同的地方,过节都有不同的风俗,今天我们就跟着大作家汪曾祺回到他的家乡高邮去看看那里是怎样过端午的?(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疏通文字:‎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 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家乡端午的习俗(1)——家乡的鸭蛋(2—3)端午的鸭蛋(4—6)‎ ‎2.分析结构 ‎(1)作者的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哪些风俗是常见的,哪些是特有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3‎ ‎★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 略写的是前五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 ‎(2)作者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小组合作研究)‎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的内心就充满了赞美和自豪。‎ ‎(3)鸭蛋在作者的家乡只用来吃吗?作者的童年和鸭蛋有什么不解之缘呢?‎ ‎ 课文结尾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与课文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棋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挑--装--挂—吃—玩 ‎(空蛋壳装萤火虫 联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 认为是赘笔者,是为了文章结构严谨,这对中学生大有必要。‎ 认为“自然、随意”者,是赞赏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也有道理.‎ ‎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 ‎3.结构小结 五、揣摩语言:‎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全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优美华丽的词藻,作者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他的文章之所以备受人们的喜欢,还缘于在语言上的艺术。下面我们一起来揣摩一下。‎ 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有所体现,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分组讨论)‎ ‎1.“平淡而有味”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3‎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表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小结: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现在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文章是否注意了语言的运用。‎ 六.拓展: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小小的“咸鸭蛋”有意义吗? ‎ 人生并不总是惊涛骇浪,更多的是风平浪静; ‎ ‎“平平淡淡才是真”,‎ 平淡的生活中富含生活的情趣,人生的意味; ‎ 只有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悠然恬静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赠佳话:‎ v 我们有一双慧眼,让我们去发现美好的生活;我们有一颗慧心,让我们去感受美好的生活.‎ 七、布置作业:以任何一个“传统节日”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