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第2框合理利用网络教案 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第2框合理利用网络教案 人教版

第2课时 合理利用网络 一、知识目标 知道合理利用网络的具体要求。‎ 二、能力目标 ‎1.增强合理利用网络的能力。‎ ‎2.能够在网络交往中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遵守网络规则、净化网络环境的责任意识。‎ ‎2.不沉迷于网络,树立珍惜亲情、友情的意识。‎ ‎3.树立对科学技术的崇敬之情,以崇尚科技为荣。‎ 重点: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难点:掌握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传播网络正能量。‎ 教师准备:搜集沉迷网络危害健康、荒废学业的事例。‎ 学生准备:复习上一课所学,预习本课内容。‎ 图片导入:观察图片(展示下面图片),说说图片表达了什么信息?‎ 图一     图二     图三 点拨提示:图一是有人在网吧沉迷网络游戏数天;图二是网络诈骗;图三是在网上污蔑他人。‎ 教师总结:在上一课时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网络利弊并存。这几幅图片告诉我们要学会合理利用网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合理利用网络》。‎ 教学活动一:材料呈现 八年级学生小磊对电脑编程有着深厚的兴趣,他渴望成为编程高手,父母也很支持他。于是,他经常在家上网学习编程的技巧,并得到了不少高手的指点,他很有信心能在来年的计算机竞赛中夺冠。一次,小磊试着玩了一会儿网络游戏,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与网上高手打擂台,一玩就是几小时,早就把编程的事抛诸脑后。后来,他觉得在家里玩不过瘾,便到网吧去玩,钱不够就从家长那里骗,学习成绩一再下降。‎ 4‎ 思考问题:(1)小磊经历了什么?‎ 点拨提示:对电脑编程感兴趣—上网学习编程技巧—玩网络游戏—沉迷网络—学习成绩一再下降。‎ 思考问题:(2)小磊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 点拨提示:互联网提供学习平台,但如果不合理利用,就会沉溺其中,祸害无穷。‎ 教师总结: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切不可沉迷网络,毁了自己。‎ 教学活动二:材料呈现 自从有了网络,小俊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动漫视频很有趣,他收藏了起来;“道法”知识很好,收藏起来;古代诗词、精美图片、名人故事、百科知识……都要收藏。在小俊的生活中,网络“收藏”成了主要方式,甚至严重成瘾。他经常忘记去打最喜欢的篮球,很少认真看书和写作业了。‎ 思考问题:(1)小俊的忙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点拨提示:不加筛选地收藏网络信息影响了他的生活。‎ 思考问题:(2)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我们应怎样做?‎ 点拨提示:筛选、鉴别有用的信息,合理利用网络。‎ 教师总结:互联网上有无限的信息,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过渡语:生活中网络传播的信息多种多样,我们必须学会筛选、辨析,不应在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能被不良信息所左右而成为谣言的传声筒。‎ 教学活动三:材料呈现 教师展示下面材料,小组讨论:‎ ‎“谣言”来了 某日,微博上不少大V转发了标题为“疑因妻子游泳时被撞倒,男子竟在游泳池中按着小孩打”的视频。网络流传的监控视频显示,当天19时44分,看到妻子安某在游泳池内与人发生“碰撞”后,丈夫迅速游过去,抓住一名男孩摁入水中,等男孩露出水面后,他又打了男孩一巴掌。简短的视频、完整的事件还原、明显的立场,让此事一度登上微博热搜,不了解事件完整过程的网友被带路“一边倒”选择支持被打男孩。事件经警方当天调查调解后暂告一段落。令网友们意想不到的是,安某的同事介绍,次日涉事男孩家人到安某的单位大吵大闹,并让单位的领导把她开除,原来网络上的视频是男孩家长经过剪辑后放出来的。5天后,安某不堪其扰,选择了自杀。‎ 思考问题:(1)你还知道哪些与材料类似的新闻,与同学分享。看完这些新闻,你有什么感受?‎ ‎(2)面对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 ‎(3)如何处理不良信息?‎ 点拨提示:(1)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即可。‎ ‎(2)我们要学会辨别分析,让谣言止于智者等。‎ ‎(3)生活中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很多,我们要学会辨别,不要被谣言左右,成为谣言的传声筒。‎ 教师总结:(1)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2)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教学活动四:阅读教材P19“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1)你怎么看待贴吧里的这种现象?‎ 4‎ ‎(2)如果你是小林,你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吗?为什么?‎ 点拨提示:‎ ‎(1)“天龙”发布含有明显丑化小林的照片,侵犯了小林的人格尊严权,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2)不会。因为如果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仅不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反而会触犯相应的法律法规,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教师总结: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不宣泄负面情绪……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教学活动五:材料呈现 网络开启一扇门——建言献策 山西某市几年前试点建设首个专为老百姓排难解忧的互联网平台——服务群众工作信息系统,这标志该市在城市和社会管理方面向“互联网+”迈进了一大步。过去市民跑腿才能解决的小事儿,如今通过电脑网页、微信、QQ、手机APP等方式就能立即反映到网络平台,使之得到快速解决。‎ 思考问题:(1)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点拨提示:反映了该市利用网络给老百姓开通了解决困难的平台。该市能够正确运用网络为百姓排忧解难。‎ 思考问题:(2)这一现象对我们利用网络有什么启示?‎ 点拨提示: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积极利用网络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教师总结: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就身边的一些公共事务向有关部门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表达我们的诉求,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 教学活动六:阅读教材P20“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网络公益行动?谈谈你的感受。‎ 点拨提示:网络公益捐款活动、中国网络植树公益行为等。通过参加这些网络公益行动,我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承担了社会责任,又帮助了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从而使自己进一步了解社会,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都很不错。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故事案例】几年前,一条寻人启事刷爆了青岛人的微信朋友圈,两名9岁的男孩放学后走失,引发青岛城市市民爱心大接力,微博、微信铺天盖地,全是俩孩子走丢的消息,附近居民纷纷走出家门,参与到寻人的队伍中,仅用了5个多小时,俩孩子在浮山后六小区一处托管班内找到。这一事件充分彰显了自媒体的强大传播力,尤其是微信朋友圈的神力。在本次寻找走丢孩子事件中,最给力的当属微信了,不论是微信群还是朋友圈都展现了微信在网络信息传递方面的巨大威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在这个信息高速流通的社会中,网络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渠道。网络是 4‎ 把双刃剑,利用好它,它对你有益;利用不好它,它会伤害你。希望同学们能正确地认识网络,利用网络,使网络更好地造福于我们,让网络助力生活,推动社会发展,不要让生活困于网络,不要让社会受阻于网络。‎ 青春寄语:用自己的肩膀,担起我们的责任,传递我们的正能量,放飞我们自由飞翔的青春!‎ 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