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版):消息二则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版):消息二则

‎1 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课题 消息二则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掌握新闻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了解本文内容,明确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 过程与方法 把握本文的新闻要素和结构层次,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情感与立场,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前准备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毛泽东 (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的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文集》。‎ 背景 材料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结束后,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一面与我军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我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奉命于当晚在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长达五百余千米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江防线一击即溃。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文体知识 新闻(1)概念: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以简洁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的及时、客观的报道。‎ ‎(2)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公开性。‎ ‎(3)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有时省略。‎ 标题:新闻一般采用多个标题,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引标题常用来说明形势、交代背景、烘托气氛等;主标题常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说明新闻的思想内容;副标题一般用于补充、注释和说明。‎ 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导语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的“六要素”常集中在这一部分。‎ 主体:新闻的主要部分。主体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交代新闻事件的结果。‎ ‎(4)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5)写作结构:“倒金字塔结构”。新闻常将最重要的事实写在最前面,即往往把事情的高潮或结果放在最前面,按事实的重要程度和读者关注的程度先主后次地安排内容,以利于读者一接触新闻便能迅速抓住事件的核心与关键。这在新闻写作中被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读准字音 荻港(dí) 溃退(kuì) 歼灭(jiān)‎ 督战(dū)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辨清字形 歼(jiān)歼灭 溃(kuì)溃败 阡(qiān)阡陌 馈(kuì)馈赠 纤(xiān)纤细 聩(kuì)振聋发聩 抵(dǐ)抵抗 摧(cuī)摧毁 砥(dǐ)中流砥柱 催(cuī)催促 理解词语 ‎【经营】筹划、组织并管理。‎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 ‎【歼灭】消灭(敌人)。‎ ‎【击溃】打垮;打散。‎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封锁】(采取军事等措施)使不能通行。‎ ‎【业已】已经。‎ ‎【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谈巷议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新课展开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指出该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 开头的“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渡过长江”是导语部分,导语以下是主体部分。‎ ‎2.默读课文,找出本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我三十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纷纷溃退 经过: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结果:到21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品味亮点词语】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大约”‎ 表示大概数字,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则变成了确切数字,不够严谨。‎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形象地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的情况,满含讽刺之意;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预示着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不到二十四小时”写出了人民解放军速度之迅猛,突出了渡江时间很短。‎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则新闻的主旨? ‎ 这则新闻及时地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渡江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本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新闻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 ‎3.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文。‎ ‎【品味亮点词语】‎ ‎1.西起九江(不含)‎ 不包括,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锐不可当和无坚不摧的气势。‎ ‎4.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连用六个动词,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感悟精彩句子】 ‎1.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 乙: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所以,乙句的语言准确,语言色彩恰当。‎ ‎2.比较阅读甲、乙两句感情色彩的不同。‎ 甲: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甲句只是交代了时间。而乙句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所以,乙句的语言爱憎分明,褒贬有别。‎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则新闻的主旨?‎ 这则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毫无斗志的原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写作方法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极为简短,言简意赅。‎ 这则消息极为简短,语言精练,却具备了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部分,而且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语言准确,铿锵有力。‎ ‎ 本文语言准确,主要表现在用词准确上。例如,“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大约”表示估计,表达准确;“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一句中,“突破”表明敌军有防守,人民解放军击溃守敌,冲破了敌阵。语言的铿锵有力表现在适当运用成语及文言词语上,如“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干净利落地写出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人渡江的磅礴气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详略得当。‎ 文章在报道各路军战况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相较于中路军,文章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首先,东路军所面临的敌军的防线比较牢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路军有所不同:一是较具体地描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介绍了战果。‎ ‎2.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本文语言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例如,“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对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构成强烈讽刺。‎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读为主线,重语言训练。在本堂课的教学环节中,我以“读”字贯穿始终,从“初读”到“品读”,始终在读中了解文体特点,在读中找出新闻的要素,在读中去品味新闻的语言。其用意就是要体现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此外,在教学时,我还尝试着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创新潜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文化长廊 渡江第一船  1949年4月20日夜,长江风平浪静,是人民解放军用木船横渡长江的理想时刻。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一营三连指战员将隐蔽多日的木船拖出,准备渡江。团长王景昆面对江面上黑压压的木船,下令:“船只整理好,听令开船!”谁料此命令在传达的过程中,发生了偏差,被误传为:“船只整理好,开船!”一营三连二排排长听令后,给全排的命令更简洁:“开船!”排长话音未落,早已憋足劲的三个班的小船便如离弦之箭直插江心,喊都喊不回来。周围的其他战士也不甘落后,纷纷划起桨来。七十九师师长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及有人提前开船的严峻现实决定全师所属部队立即开船。最终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一营三连二排五班所乘之船第一个抵达长江南岸,成为“渡江第一船”。‎ 阅读方法 如何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考点解读: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是一种常见题型,一般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方法点拨: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需要从新闻中提取重要信息。新闻中的重要信息包括: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对象),④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提取信息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可运用以下方法:‎ 方法一:看标题法。新闻的标题往往交代了新闻的主要事件,因此往往也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例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的标题即概括了此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二:提取要素法。这种方法借鉴了“记叙的要素”的相关知识,要求把握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起来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要干,怎么干的,有什么结果。然后根据字数要求,看看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等是否重要,再对这些信息进行调整。‎ 方法三:看导语法。要准确地把握一段材料的中心,可摘取中心句或关键句。一般来说,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要抓住新闻材料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即新闻的导语。‎ 方法四:分层提炼法。针对内容比较复杂的新闻,可以先划分层次,提炼各层次的要点,然后总体概括,压缩成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