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愚公移山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愚公移山

‎7 愚公移山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1)惩 山 北 之 塞。‎ ‎(2)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遗 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一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 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 卖蒜老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 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 ‎ 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 B.始一反焉(开始)‎ ‎ C.观者如堵(墙) D.老人鼓腹纵之(放开)‎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2017·怀化]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 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______________  (2)杂然相许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山余亦未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吾远游冀、雍_______________‎ ‎6.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这两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修业之道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 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芒芒:疲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驽马徐行弗间(缓慢) B.他人莫及也(比得上)‎ C.其子趋往视之(催促) D.自矜功效也(夸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力疲气竭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灌溉以时耳  非淡泊无以明志(《诫子书》)‎ C.凡人于初植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苗则槁矣  欲速则不达(《论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有删改)‎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B.人之立志 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章》)‎ C.西蜀之去南海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野有麦场(《狼》)‎ ‎6.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越 明 年 贫 者 自 南 海 还 以 告 富 者 富 者 有 惭 色。‎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从这篇文章中领悟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解析] D A项,“焉”分别为“哪里”“语气词,不译”;B项,“其”分别为“代词,他”“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C项,“以”分别为“介词,凭”“连词,来”;D项,“之”均为代词,指“这件事”。‎ ‎2.(1)惩/山北之塞。‎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1)就凭借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土块和石头怎么样呢?‎ ‎(2)(他们)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4.[解析] C 愚公的妻子并不反对移山,而是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 比较阅读 ‎1.[解析] C A项,“叩”的意思分别为“凿”“磕”;B项,“且”的意思分别为“将近”“况且”;C项,“之”均为代词,“他”;D项,“许”的意思分别为“赞同”“表示约数,左右”。‎ ‎2.[解析] B “始”是“才”的意思。‎ ‎3.[解析] C 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作答。甲文,“其妻献疑”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去移山,与愚公的移山观点不能构成对比。因此,C项是错误的。‎ ‎4.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同时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第(1)句中要注意“以”“曾”“如……何”的正确翻译,第(2)句中要注意“取势”“奋”的翻译。‎ ‎[答案] (1)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2)杨二故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 ‎[参考译文]‎ ‎[乙]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围观的人非常多,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大怒,把老人叫上前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他)傲慢地对老人说:“老头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到了快要死的年纪,如果能够用一死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故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原来)当杨二想拔出拳头时,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老人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着(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5.(1)苦于。(2)赞同。‎ ‎(3)这。(4)以前。‎ ‎6.[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好这类题,首先要能正确翻译句子。“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意思是“以前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根据语义单位,划分出三部分:一是年近九十岁的愚公还移山;二是我们现在才六十岁,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强调“不老”。同时还要注意题干要求“断两处”。‎ ‎[答案]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7.[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一定要翻译准确。如第(1)句中的“之”翻译成“的”,“孀妻”翻译成“寡妇”,“始龀”翻译成“刚七八岁”。第(2)句注意三个动词“越”“绝”“至”分别是“越过”“渡过”“到”的意思,“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答案] (1)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遗孤,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2)越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泰山的北面。‎ ‎8.示例: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参考译文]‎ ‎[乙]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乡里。(人人关系)十分友好。甲翁的妻子、儿女已经离开了,只有他一个人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远游冀、雍二州,但没有登过泰山,你想和我一起去吗?”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得不对!以前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说得好!”第二天,两个老人一起去(登泰山),越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他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搀扶。”从太阳出来到暮色降临,(二人)已经登到半山腰了。‎ 课外阅读 ‎1.[解析] C “趋”的意思是“快步走”或“跑”。‎ ‎2.[解析] A A项,两个“而”均译为“却”,表转折。B项,第一个“以”为介词,可译为“按照,根据”,第二个“以”为连词,可译为“来”。C项,第一个“于”为介词,译为“在”;第二个“于”为介词,译为“向”。D项,第一个“则”译为“已经”;第二个“则”译为“反倒”。‎ ‎3.(1)种植果树已经很长时间,别人已经厌倦、淡忘,而我却更加勤快了。‎ ‎(2)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 ‎4.种树者经过辨土、培壅、灌溉等长期的管理,最终树茂果繁;宋人希望幼苗加速长大而拔苗,最终禾苗枯萎。作者运用这两个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学习不在于一时的勤勉,关键是要有恒心和毅力的观点。‎ ‎[参考译文]‎ 勤勉的道理没有别的,只是在于有恒心(坚持不懈)罢了。好马虽然善于奔跑,然而气力疲乏衰竭时,中途就会止步。劣马不间断地缓慢行走,有时反而先到。因此要办一件事,学习一种技艺,如果不断地进取,必然有成功的一天,(关键)在于善于利用自己的精力。现在有人有志于学习,一旦发愤,不分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懈怠的心理渐渐产生,最终荒废了学业。孔子说:“急于求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孟子说:“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很快。”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有个种树的人,(他种的)树长得枝叶茂密、果实繁盛,其他人没有能赶得上他的。有人问他种树的方法,(他)便说:“我没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只是识别物性,辨别适合的土壤,培土施肥有规律,灌溉浇水按照时令罢了。一般人在刚种下树苗时,总是早晚仔细察看,我顺其自然,好像不在意似的。种植果树已经很长时间,别人已经厌倦、淡忘,而我却更加勤快了。”‎ 有个宋国人担心他的禾苗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起,(他)疲倦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急忙跑到田里看,禾苗都已枯死了。‎ 看这两个人,就能知道学习知识、钻研学问的道理了。树立志向如果坚定,对待事物如果专一,必然不会在意一天的长进,自我夸耀功效了。以一百里作为约定,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做事力求达到目的,用功重在有所成效,这是修习学业的人应该记住的。‎ ‎5.[解析] B A项,“为”的意思分别为“做”“叫作”;B项,“志”的意思均为“志向”;C项,“去”的意思分别为“距离”“离开”;D项,“顾”的意思分别为“难道”“回头看”。‎ ‎6.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7.(1)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2)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8.示例:做任何事情,有了明确的目标,还需通过主观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为学”也是如此。‎ ‎[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了,那么困难的也会变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的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之分吗?学习,那么困难的也会变得容易;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变得困难了。‎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流而下,还没能够去成。你凭借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返回,把(已经去了南海)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面有惭愧之色。‎ 四川的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但穷和尚到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全部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完全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