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案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案2

‎ ‎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两弹一星”,了解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重大贡献;理解科学技术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利用老师提供的有关资料和问题设计,尝试自主学习以及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 ‎3.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创业、忘我牺牲的精神,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理想。‎ 二、教学策略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读教材,“故事讲述—设疑导思—归纳总结—自主探究—拓展提升”的教学法;学生充分感受人物事迹和精神。‎ 三、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和邓稼先;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四、教学难点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讲述科技知识。‎ 五、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毛泽东和两弹一星》,提问:你认为“两弹一星”指什么?(生答)“两弹一星”是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创造的奇迹,是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切入课题)‎ 环节一 国防科技──两弹一星(板书)‎ 教师:让我们从一句话讲起,1958年8月的一天,当时的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对一个34岁的年轻人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个工作。”这句话一说出来,这个年轻人就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岁月。‎ 设疑:这个大炮仗指的是什么?这个年轻人又是谁?‎ ‎1.“两弹元勋”邓稼先 教师: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因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 学生:介绍人物邓稼先 教师:1958年的8月,从钱三强办公室回来之后,很晚了,他的妻子许鹿西这样回忆说:“他说他要调动工作了。我问他要到哪里去?他说不能说。我又问是什么工作?他也说不能说。我说你给我一个信箱的地址,我们通信。他说可能也不行。他突然就非常严肃地说:‘做好了这件事情,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我也值得。’”‎ 过渡:是什么触动了邓稼先,使他义无反顾地投身新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呢?‎ 教师:“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日军每攻破一座城市之后,都要强迫市民进行游行,庆祝他们所谓的胜利,占领北平的日军也玩起了这一套。邓稼先实在无法忍受心中的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 ‎2.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过渡: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国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原子弹的研制对新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教师:阅读下列材料。‎ 第 4 页 共 4 页 ‎ ‎ 材料一 1945年,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的原子弹,加快了世界大战结束的步伐,也拉开了核竞赛的序幕;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从战争废墟上刚刚站立起来,战火又烧到了鸭绿江边,麦克阿瑟甚至扬言要在中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 材料二 毛泽东说: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学生:通过两则材料思考分析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设疑:中国研制原子弹成功的史实?‎ 学生:看书回答,并做好标注。‎ 过渡:随着硕大蘑菇云的腾空而起,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升腾起来。‎ 设疑:那么中国研制原子弹成功的意义?‎ 学生:看书回答,并做好标注。‎ 教师: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和二十年没有见面的挚友邓稼先见了面。此时的他,并不知道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正是他的发小──邓稼先。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朋友。‎ 学生:介绍人物杨振宁。‎ 教师:在杨振宁返程上飞机的时候,他问了邓稼先这么一句话:“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有美国人参与?是这样的吗?”邓稼先没有直接回答他,笑了笑,“你先回去,我回头再告诉你。”周恩来知道了这件事情,说:“告诉他真实的情况。”随后,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昨天你问我的那件事,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完全是中国人自主研制,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杨振宁内心激荡着,对于一个同行,他非常清楚自主研制这四个字的分量。‎ 设疑:“自主研制”四个字背后,邓稼先等科学工作者了克服哪些困难又创造了什么奇迹?播放研制者辛苦工作的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环境艰苦、设备很差、理论空白等。‎ 过渡:原子弹研制成功后,外国有人嘲笑我们“有弹无枪”,即没有运载工具。──导弹(被引导的、有推进装置的武器系统)美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导弹的研制,用了13年。所以,美国估计我国至少要花10年才能研制出导弹。‎ 设疑:新中国在导弹研究方面取得哪些成就呢?‎ 学生:看书回答导弹成就。‎ 过渡:我国拥有了核武器,意味着我国是有能力的大国了。能力意味着责任,我们该如何利用好核技术来维护世界和平呢?‎ 学生:看书回答我国的核政策。‎ 第 4 页 共 4 页 ‎ ‎ 教师:1986年6月,邓稼先的名字出现在各大报纸上,此时,他已经病危。7月29日,新中国一代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与世长辞。他的临终遗言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199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纪念日,中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第二天,中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暂停核试验。‎ 教师:播放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首次阐述中国核安全观的新闻报道视频。‎ 过渡:早在50年代,毛泽东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卫星发射的载体是运载火箭。‎ 学生:介绍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一枚三级液体运载火箭,全长29.86米,直径2.25米;运载能力300千克。‎ 学生:介绍我国发射东方红一号的成就。‎ 教师总结: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开创了我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不但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教师: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过渡:“两弹一星”的科研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两弹一星”精神。‎ 教师(出示材料):江泽民说:“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邓稼先说: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你认为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 学生回答。‎ 设疑:我国航天领域还有哪些成就?‎ 学生看书归纳回答。‎ 教师: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船,出示神一、神五、神七、神十的资料介绍。‎ 设疑: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发生了什么变化?从神舟五号到七号发生了什么变化?从五号到神舟十号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 设疑:从原子弹的第一次爆炸,到神十的飞天壮举,中国只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为什么新中国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学生讨论回答。‎ 环节二 籼型杂交水稻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过渡: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人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二是靠袁隆平。为什么这样说呢?‎ 学生:1970年,长期致力于水稻增产研究的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海南发现一株天然野生稻,它与栽培稻杂交,为水稻增产改良研究带来了可能。三年后,杂交水稻增产这道世界难题被攻克,水稻产量从亩产300公斤提高到亩产650公斤以上。‎ 第 4 页 共 4 页 ‎ ‎ ‎1976年籼型杂交稻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多万人口。1980年走出了国门,2007年,已有7个国家应用杂交水稻技术使粮食增产20%到40%,袁隆平等中国科学家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设疑:请同学们看书,归纳袁隆平的贡献,怎样评价他?‎ 学生:回答贡献,介绍人物袁隆平。‎ 教师:袁隆平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现在有请颁奖嘉宾(学生)致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拓展训练──颁奖词习作 教师:请你仿写一段给邓稼先的颁奖词。‎ 训练:邓稼先颁奖词习作。‎ 教师:老师抛砖引玉:实验场上忙碌的身影,凝聚着他坚定的信仰;原子弹、氢弹的两声巨响,实现了祖国的核武器梦想。他不慕名利,宁静淡泊,裂变的火光中,他头也不回,一心向着理想的方向远航!‎ 学生:现场习作,男、女生各两名代表朗读,然后评选最佳词作者。‎ 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新中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让我们振奋,它提高了我们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我们的综合国力。通过学习本课,让我们更加坚信科教兴国的正确性。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创新,勇于进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杰出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它感召着我们,让我们见贤思齐吧!‎ 第 4 页 共 4 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