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电压的测量(第1课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5节 电压的测量(第1课时)

日期 周次 课时 / 课题 4.5 电压的测量(第 1课时) 教材 解读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中的简单实例,用类比的思想理解电压形成电流的原因。 2.掌握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电压的认识过程,使学生领会“类比”这一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介绍水果电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 1.对电压相关基础知识的教学。 2.电压表的使用及读数。 难点 电压表的使用及读数。 学情 投影仪、PPT 教学 准备 环节 师生活动 占用时间 教学 过程 设计 一、引入: 活动:用导线将电路连接起来,闭合开关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灯泡亮了,电流表偏转。 说明了什么:说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思考: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思考:没有干电池,闭合开关,灯泡还会发光吗? 灯泡不会发光。因为没有干电池就没有了电源。 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1.有电源 2.电路要闭合 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提供电荷向一个方向移动的动力。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二、讲述: 电 压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推动电荷定向移动) 比较水流和电流的相似处 2、电压符号:U 3、国际主单位: 伏特,简称伏(V) 电压的单位定为伏特是为了纪念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伏打而命 名的。 其他单位: 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4、一些常见的电压值(伏) 电 源 1、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源种类有: ① 干电池 ② 蓄电池 ③ 发电厂发电机组 3、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一种装置 ① 电池的组成 将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同时插入稀硫酸,就可以组成一个电池,铜 片和锌片就是电池的两个电极。 ② 干电池的原理 它的轴线上是一根碳棒(为正极),包围整个电池的锌筒作为电池 的负极,中间是二氧化锰、炭黑和氯化铵等的糊状混合剂(因此叫 干电池)。 ③ 水果电池 水果中含有果酸,因此在水果中插入铜片与锌片,就可制成水果电 池。几个水果电池连接起来,可使发光二极管发光。 ④ 新型电池 科技发展使电池的种类越来越多。有适用于各种电器的发电效率达 45% ~60%的燃料电池,有储电量相对较大的可重复充电的轻便的锂 离子电池等。手机电池大多是锂离子电池。 ⑤ 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打电堆 伏打于 1800 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打电堆 在铜板和锌板中间放置一层浸过食盐水的湿布就可组成一个简易 的电池。多层极板相当于多个电池串联 而成,伏打电堆因此而得 名。 电压的测量 1、测量电压的仪表: 电压表( 伏特计) 2、电压表的符号: 活动:观察电压表的外部结构,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表的符号、三个接线柱、刻度、指针、两个量程 思考:两个量程的读数值有什么关系? 5倍 3、电压表的构造: 活动:图 4-50 中的电压表用 0~3V 和 0~15V 挡时,最小刻度所表示 的电压值分别是( )和( )。若采用的是 0~3V 挡,则 图中电压表指针所表示的读数为( )。若采用 0~15V 挡,则 读数为( )。 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电流表的使用规范,那么电压表的使用规范 如何呢? 思考:电压表读数怎么会是负的,出了什么问题呀? 原来是接线柱连接错误啦! 正确接法: 正接线柱与电源正极相连接 负接线柱与电源负极相连接 思考:电压表指针偏到了最右边,这又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超出量程啦! 正确接法: 要选用合适的量程 思考:利用电压表测量该电路中小灯泡的电压大小,电压表有几种 接法?试画出电路图。 思考:电压表有读数,而小灯泡不会亮,这是怎么回事? 电压表不能串联在被测电路中,应该并联。 4、电压表的使用规范: ① 测量电压时,必须正确选择电压表的量程。 ② 测量某一部分电路的电压时,必须把电压表与这部分电路并联。 ③ 电压表的“+”接线柱接在电源正极相连的那端,“-”接线柱接 在电源负极相连的那端。 思考:电压表和电流表在使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活动:按照图 4-51 和图 4-52 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并测出灯泡两 端的电压。 阅读:水中高压线——电鳗 阅读:静电的电压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 当堂 检测 1.在图 4-57 各电路图的 A、B圆圈中填上适当的字母,表示不同的电表,并 在图中标明正负接线柱。 2.把下图的电路元件连接成电路。要求两个灯泡是串联的,电压表能测出灯 L1 两端的电压,电流表能测出通过灯 L2 的电流。 培优 扶差 作业 1.作业本 4.5 电压的测量(第 1课时) 板书 设计 4.5 电压的测量(第 1 课时) 教学 反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