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x课件(17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中 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唯一一人 ; 他 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 22 岁 时就 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 … .. 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 . 跃 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 .. 但 世上的事并不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快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走近诗人 辛 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原字坦夫 ,后改字 幼安 ,号 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 、将领,有“ 词中之龙 ”的美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 柔婉之 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 故, 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背景介绍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 1181 )至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 )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却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朗读诗词,初步体会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 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 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疏通诗意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词牌名,又称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 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 强 说愁。 高楼 竭力,极力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 道愁苦 是什么 滋 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极力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 只好 说 : “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译文 【 注释 】 ① 丑奴儿:即 《 采桑子 》 。 ②层楼:高楼。 【 译文 】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只好说:“好个清凉的秋天啊 ” ! 整体感悟 词的上片写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为赋新词强说愁,只好装出一副斯文的样子。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之后,思想情感的变化,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问题探究: 1. 上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 上片写少年登高远望,气壮如山,不知愁为何物。 2. “而今”一词,反映出了什么 ? “而今”二字,不仅显示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3 . 而今 “ 识尽 ” 的愁有怎样的特点 ? 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4. 理解“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 些多而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 只能道“天凉好个秋”。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 5 、 上 片中 “ 为赋新词强说 愁 ” 的 “ 愁 ” 和下片中 “ 而今识尽 愁 滋味 ” 的 “ 愁 ” ,其内涵是否一样? 不一样。前者为 “ 闲愁 ” ---- 涉世未深 “ 少年 ” 的无根之愁、做作之愁。后者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 “ 哀愁 ” ---- 受到压抑、无以言说、无法解脱之愁。 6 、 结句 “ 欲说还休,却道 ‘ 天凉好个秋 ’ ! ” 采用 欲吐还咽 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这里作者笔锋一转,把原来想说的话咽回去,改口说,天气凉快了,多好的一个秋天。短短两句词,写出了抒情主人公 的两种心绪:一种是 心事重重,愁思百结 ;另 一种是 吞下苦泪,强作笑颜 。 “ 欲说还休 ” 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 真实生活处境 ,而 “ 却道 ‘ 天凉好个秋 ’” 是 以闲淡语来抒写胸中的悲愤 ,充分展现了他那 深沉、复杂、矛盾、哀怨 的内心世界,更 耐人寻味 。 7 、词尾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作者不言愁苦反言天气,有什么作用?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总结 这 首词通 过 “ 少年 ” 时与 “ 而今 ” 的 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 无 门 的 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阅读拓展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体会一下不一样的辛弃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