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满井游记教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31满井游记教案1

‎《满井游记》导学案 ‎ 编 号 ‎73-74‎ 学生姓名 课型 自主学习 课前批阅 主备人 马占祥 审核人 初二备课组 时间 课后批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2、 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3、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走近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又字无学,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公安派"主帅,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也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诵读原文:‎ ‎  燕 (yān) 地寒,花朝(zhāo) 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 ‎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jiā)堤(dī),土膏(gāo)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hú)。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juan)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liè) 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jìng),然徒步则汗出浃 (jiā) 背。凡曝 (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liè) 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夫(fú)不能以游堕 (huī) 事,潇(xiāo)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hài)之二月也。 ‎ 编辑本段译文(意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老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根据资料自己能看懂的知识,老师就无需再讲,在课堂上要体现老师答疑的重要作用。)‎ 原文:燕 (yān) 地寒,花朝(zhāo) 节后,余寒犹厉。‎ 译文: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冷仍然很厉害。‎ 注释:花朝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 犹:仍然 原文: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 译文:冷风时常刮起,一刮风就飞沙走石。‎ 注释:冻风时作(zuò):冷风时常刮起来。作,起。‎ 8‎ 原文: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译文:我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行。‎ 注释:局促:拘束。得:能,能够。‎ 原文: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 译文:每次冒着风快步出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 注释:驰行:快步行走。辄:就。‎ 原文: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译文: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走)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 注释:廿二日:二十二日,承花朝节说,所以没写月份。 稍和:略微暖和。 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 原文:高柳夹(jiā)堤(dī),土膏(gāo)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hú)。‎ 译文: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注释: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 若脱笼之鹄: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原文: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 译文: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 注释:于时:在这时。 波色乍明: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 鳞浪:像鱼鳞一样的浪纹。(鳞:名词作状语,像鱼鳞似地)晶晶然:亮晶晶的样子。(然:……的样子) 新开:新打开。 冷光:清冷的光。 乍出于匣也:乍,突然。匣,指镜匣。‎ 原文:山峦为晴雪所洗,娟(juān)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 译文: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得如同刚刚擦过一般,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 注释: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 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娟然:美好的样子。 拭(shì):擦拭 。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美丽的女子。靧,洗脸。掠,梳掠。‎ 原文: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liè) 寸许。‎ 译文: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低矮的麦苗像兽颈上的长毛,高约一寸,‎ 注释:舒:舒展。 梢:柳梢。 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开、分散。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 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 原文:游人虽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 译文:游人虽然还不算很多,汲泉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见到。‎ 注释: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茗,茶。罍,酒杯。蹇,这里指 驴。泉、茗、罍、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 原文:风力虽尚劲(jìng),然徒步则汗出浃 (jiā) 背。‎ 译文:风力虽然还很强劲,但是走起路来,也会汗流浃背。‎ 8‎ 注释:劲:猛、强有力。读jìng。 虽:注意,这里的虽指虽然,而不是即使。然:然而。浃(jiā):湿透。‎ 原文:凡曝 (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liè) 之间皆有喜气。‎ 译文: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切动物身上都散发着喜悦的气息。‎ 注释:悠然自得: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 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鳞,代鱼。 ‎ 毛羽鳞鬣: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 原文: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 注释: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这是对第一段“燕地寒”等语说的。未之知:是宾语前置句,“未之知”就是“未知之”,还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 原文:夫(fú)不能以游堕 (huī) 事,潇(xiāo)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文:(我)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地游玩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有这个官职吧。‎ 注释:夫(fú):用于句子开头,可翻译为大概。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 ‎ 潇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惟:只 。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教授,是个闲职。‎ 原文: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hài)之二月也。‎ 译文:而满井这地方正好离我的居所近,我的出游将从现在开始,怎能没有记录呢!这时已是己亥年二月了。‎ 注释: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wū)能:怎能。恶,怎么。 纪:通“记”,记录。 ‎ 己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 ‎ 古汉语常识 ‎ ‎  1、词类活用 ‎ ‎  泉而茗者 :名词作动词 煮茶 ‎ ‎  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罍:名词作动词 举杯 ‎ ‎  2、通假字 ‎ ‎  恶能无纪:“纪”通“记”,记录。 ‎ ‎  3、古今异义 ‎ ‎  披风——古义:在风中散开。今义: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 ‎ ‎  许——古义:表约数。今义:许可 ‎ ‎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 文章主题 ‎  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寄情于山川草木的潇洒之情。‎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  第一段:花朝节过后 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 ‎  第二段:2月 12日满井的早春景色 ‎ 8‎ ‎  第三段:物我交融 (议论) ‎ ‎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 ‎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写人虽寥寥数语,却颇为传神。“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戏浪的鱼,它们的快乐不亚于游人,仿佛羽毛鳞鳍之间“皆有喜气”。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 ‎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不能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口吻。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写出了《永州八记》;袁宏道也许再没有重游满井,因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以后虽又出仕,终非所愿,年仅四十二岁病逝。 ‎ 二、问题研讨 ‎  1、赏析满井美景,学习写景方法。 ‎ ‎(1)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一个“始”,一个“乍”,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突出了初春的特点,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写出了初春柳枝初展的神韵;“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浅”,“寸”准确而生动。‎ 写景指导一:抓住景物特征写景——乍暖还寒,万物复苏。‎ ‎(2)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然后再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采用空间顺序,由面到点,由远及近。‎ 写景指导二: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层次。‎ ‎(3)a白描: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 8‎ 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b拟人: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增加了景物的动感和灵气,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c比喻: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写水波“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写景指导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所写景物形象生动可感。‎ ‎(4)作者在写景中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由“若脱笼之鹄”、“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等句可看出。‎ 写景指导四: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感情,情融于景。‎ ‎2、读第二段最后一句,体会作者感情。‎ 教师明确:“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既高度概括了一二段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 ”,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赏析全文 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 ‎   ──读袁宏道《满井游记》(马瑞芳) ‎ ‎  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字摹句拟,制造赝鼎伪觚(伪造的鼎,泛指赝yàn品;觚gū饮酒器)的风气,他大声疾呼: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小修诗序》)他把死学古人的做法斥之为“粪里嚼渣”“顺口接屁”“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与张幼宇书》)。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也就是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满井游记》可算其代表作,我们试对此文作一粗浅分析。 ‎ ‎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 ‎  名为“游记”,下笔不写游,而写不得游,宕开一笔,背面傅粉。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 ‎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 8‎ ‎  笔锋一转,进入游记实写。交代了时间:廿二日,地点:满井。满井系北京东北郊的地名,据《帝京景物略》记载:“该地有一古井,……并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 ‎ ‎  简捷而准确地点明游记的时间地点后,作者便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记游: ‎ ‎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 ‎  这是满井鸟瞰。只用十三个字,就凝练、洒脱、富于感情色彩地把春景勾勒出来。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寥寥数语,完成了面的描绘,即移步换形,以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东鳞西爪地点染满井的秀丽风光: ‎ ‎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 ‎  始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是点,勾魂摄魄地凸现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作者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真切观察,抓住了最能体现早春生机盎然特点的景物:河面浮冰刚刚溶化;山峦积雪刚刚消融;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另一方面,借助于遣词用字的高度技巧,突出这些景物的个性,加重早春色彩。“冰皮始解”,一个“始”字,使时间性更加鲜明,柳条将舒未舒也是早春的特点,不会是暮春的景物。这些特征性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yīn yūn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作者意犹未尽,更给这些景物一些生动、贴切的比喻,使之可感、可触、可信: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出匣宝剑;座座青山秀丽得好像晨妆少女。正写侧写并用,辞采藻饰渲染,“如剥蕉心,愈剥愈出”,明媚秀丽的满井如在目前。 ‎ ‎  唐朝张彦远《论画体》说:“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便符合这种艺术辩证法。他不是把满井春景纤毫毕露地一一罗列,而是攫取最具典型性的事物。只用山、水、田野三个点,与“一望空阔”的面结合,便尽形尽致地写活了初春的满井。 ‎ ‎  良辰美景,令作者如“脱笼之鹄”。 ‎ ‎  随后,作者写出了移情入景的神来之笔: ‎ ‎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 ‎  真是珠排字字圆!袁宏道的山水游记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水乳交融,此文则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这就是黑格尔讲的:“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物里。”(《美学》)清代江《彦冲画柳燕》诗说的:“柳叶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本无质不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服堂诗录》)以有形状无形,曲径通幽。《满井游记》中“毛羽鳞鬣”的“喜气”,曲折、巧妙而韵味十足地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欣慕喜悦之情。这也是一种夸饰手法。 ‎ ‎  古代散文家常有意无意地在文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散文如折光镜,映出作者,映出时代。袁宏道清新俊逸的山水游记恰如他任性而发、狂放不羁的为人。他把做官看作是“猢狲入笼中”,“世人莫道乌纱好,君独垂头思丰草。”(《述内》)《满井游记》是他晚年之作,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其时,他在礼部作官,虽然官务清闲,不像当吴中县令时“苦瘦苦忙”“进退狼狈”,但污浊的官场仍使他尝尽百暖百寒、乍阴乍阳的人间恶趣。春在溪头芥菜花,当他偶见嫩柳迎风、鱼翔浅底的青山绿水时,他仿佛恍然大悟:人间不是没有春光,人生不是没有乐趣!在游记的最后,他便直抒感兴: ‎ ‎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 ‎  袁宏道之弟袁中道说中郎的文章“出自灵窍,吐于慧舌,写于颖,萧萧泠泠皆足以荡涤尘情,消除热恼。”甚至说袁中郎晚年之作“无一篇不警策”‎ 8‎ ‎。这或许爱屋及乌,有过誉之嫌。但《满井游记》的确当得起“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的赞语,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山水小品。‎ 练习说明 一、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 ‎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 ‎ ‎  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还有几处,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 二、你能从本文描写中再找出几例运用比喻吗 ‎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 ‎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课文中比喻句的用法,体会其恰切生动的表达效果。 ‎ ‎  文中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几处,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 三、课文中助词“之”的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  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 ‎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课文中助词“之”的用法,体会它在结构或语气上的作用,并作一些古今对比,加深印象。 ‎ ‎  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国门之外”。) ‎ ‎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如“惊弓之鸟”“一丘之貉”。以上两种,也都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但主要起结构作用。) ‎ 倩女之面 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种用法现在已不用。)‎ 堂堂清:‎ 一、选择题 ‎  1、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 ‎  A.茗míng 罍léi 髻鬟jì huán 汗出浃背jiā ‎ ‎  B.偕jiē 膏gāo 娟然juān 飞砂走砾shuò ‎ ‎  C.蹇jiǎn 靧huì 倩女qiàn 脱笼之鹄hú ‎ ‎  D.呷xiā 廿niàn 明媚mèi 毛羽鳞鬣liè ‎ ‎  2、加点词词义不相同的项是( ) ‎ ‎  A.饮少辄醉 未百步辄返 ‎ ‎  B.波色乍明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8‎ ‎  C.于时冰皮始解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 D.冻风时作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 ‎3、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 ‎ ‎  A.若脱笼之鹄 ‎ ‎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 ‎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 二、问答思考题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 ‎2.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 ‎ ‎3.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 ‎ ‎4.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 ‎ ‎5.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 ‎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参考答案 ‎  一、 ‎ ‎  1、 B 2、B 3、D ‎ ‎  二、 ‎ ‎  1.本文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 ‎  2.描写了京城满井早春时节“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的景象。 ‎ ‎  3.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 ‎  4.“天稍和”与“余寒犹厉”相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飞沙走砾”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呼应。 ‎ ‎  5.作者游览满井时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 ‎ ‎  6.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