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导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导学案

‎16.昆明的雨 ‎ ‎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文体常识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2.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背景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浦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3.背景资料 昆明地理位置属北纬亚热带,然而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春城之雨,润物细无声。本文写于1984年,是作者一篇充满回忆的叙事性散文。‎ ‎【预学】‎ 预学指导 ‎1.读熟课文,查清字音字义。‎ 8‎ ‎2.初步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领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一)目标导引 ‎1.理解并积累“避邪、鲜腴、篱笆、方比、吆喝”等词语,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 ‎2.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描写方法及文章的语言特点。‎ ‎3.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 ‎(二)预学检测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头菌( ) 鲜腴( ) 篱笆( ) 扳尖( )  炽红( )  ‎ 缅怀( )  彩釉( ) 密匝匝( )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鲜腴:‎ 孟夏:  方比: 扳尖: 密匝匝: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文章写的仅仅是雨吗?写了哪些的内容?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为何开篇要写给宁坤作画?‎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和不同,为何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一句话。‎ 8‎ ‎(3)画中的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研学】‎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课文第2段和最后一段,都只有“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昆明的雨季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昆明雨季的特点? ‎ ‎【评学】‎ ‎(四)熟读课文,品味语言,体悟感情 在文中圈点勾画,并做批注。 ‎ 第二课时 ‎【预学】‎ 8‎ ‎(一)目标导引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2.感受作者对昆明的热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细琐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4.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和写作手法,了解作者的散文风格和语言特色。‎ ‎(二)预学检测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家长签名,当堂朗读)‎ ‎2.品味语言(举例展示)‎ ‎【研学】‎ ‎(三)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精炼,内容隽永多味,请分析下面句段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3)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晏的。  ‎ 8‎ ‎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 ‎  ‎ ‎(2)可是下点功夫,把 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 ‎ ‎ ‎3.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独特的收获? ‎ ‎ ‎ ‎(四)熟读课文,探究主旨 1.作者在文末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 ‎2.如何理解最后这首诗中“沉沉”所表达的情感?‎ 8‎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评学】‎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能给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试分析课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2.作者想念的不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六)延伸拓展 ‎1.阅读《端午的鸭蛋》片段,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韵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 端午的鸭蛋(片段)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 8‎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2、推荐阅读《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 ‎3、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 ‎ ‎ ‎ ‎ ‎ ‎ ‎ ‎ ‎ ‎ ‎ ‎ ‎ ‎ 8‎ 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