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花荡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花荡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花荡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 .2014年是国家对重点地区实行大气“国考”的第一年.12月30日,南京市环保局发布消息,南京今年PM2.5下降2%的考核目标已基本完成.“PM2.5”是指大气层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可入肺的微粒.2.5μm相当于 ‎(  )‎ A.2.5×10﹣6km B.2.5×10﹣3mm C.2.5×10﹣1nm D.2.5×10﹣9m ‎ ‎2.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70℃‎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D.初中生跑100m约需7s ‎ ‎3.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都很常见,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早晨出现的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秋天,早晨花草上细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C.夏天,打开冰箱门,门口冒出“白汽”,这是升华现象 D.初冬,早晨地面上出现的白霜,这是凝固现象 ‎ ‎4.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B.‎ 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 C.‎ 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 D.‎ 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 ‎ ‎5.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仪器中,属于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 A.电视遥控器 B.医用“B超机” C.验钞机 D.夜视仪 ‎6.“神舟”飞船在太空中高速飞行,而坐在其中的航天员认为自己是静止的.这是因为,他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飞船 B.地球 C.月亮 D.太阳 ‎ ‎7.3D电影具有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照人两眼间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和直接用双眼看到物体的效果一样.关于3D电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B.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拍摄时,两镜头中心间的距离约为7cm 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大于2倍的镜头焦距 ‎ ‎8.如图所示,图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在下列的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 ‎9.如图所示有四幅图,能说明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是(  )‎ A.甲、丁 B.乙、丙 C.乙、丁 D.甲、丙 ‎ ‎10.为了规范交通行为,南宁市公安部门在很多路口安装监控摄像头,如图所示,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 A.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 B.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 C.凹透镜,成放大的虚像 D.凹透镜,成缩小的虚像 ‎ ‎11.如图所示,小明将两端开口的圆筒A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光屏,并把圆筒插入剪去顶部的易拉罐中,制成了一个光屏可移动的小孔成像观察仪,用观察仪进行小孔成像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观察仪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B.实验时,应将小孔对着物体,眼睛在B端观察光屏上物体的像 C.实验时,应将B端对着物体,眼睛在小孔处观察光屏上物体的像 D.如果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物体的像变小 ‎ ‎12.如图甲所示是一个魔术箱,魔术箱顶部的中央有一条窄缝.使激光笔产生的激光束从左侧的小孔射入,从右侧小孔射出.将一块遮光板从顶部的窄缝插入箱中,可见遮光板并没有挡住激光束的传播.若魔术箱内部只由若干平面镜组成,根据这一奇怪的现象,小明对魔术箱内部的结构(如图乙)进行了猜想,下列猜测合理的是(  )‎ A.内部有一块平面镜即可 B.内部有二块平面镜即可 C.内部至少有三块平面镜 D.内部至少有四块平面镜 二、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9分)‎ ‎13. 如图是某住宅小区内的场景.‎ ‎(1)图中A是禁鸣标志,禁鸣是在      处控制噪声.‎ ‎(2)图中B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      ,按规定,汽车在小区内行驶100m至少需要      s,行驶过程中,以汽车为参照物,标志牌是      的.‎ ‎ ‎ ‎14.护士帮病人打针前,通常会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处进行消毒,此时病人会感到该处 ‎      (填“热”、“冷”),原因是酒精涂在该处会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护士测量病人体温用的体温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而制成. ‎ ‎15.给下列的数据补上合适的单位: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      ;一辆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正常速度约100      . ‎ ‎16.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到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的情形 (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入射光线是      ,折射光线是      (用字母表示),反射角等于      .‎ ‎ ‎ ‎17.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m,若视力表全长为0.8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为      m.‎ ‎18.如图,通过探究,我们对太阳光有了更多的了解.‎ ‎(1)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光屏上呈现彩色光带,这说明      ;光屏上A、B是光带边缘的色光,则A为      光.‎ ‎(2)用温度计测试不同光的热效应时,可以      ,从而使它的示数变化更明显;实验表明      的热效应最大.‎ ‎ ‎ ‎19.如图所示,一束激光沿      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      (左/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在此过程中,折射角      (增大/不变/减小).‎ ‎ ‎ ‎20.如图是小球下落过程所得的照片,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通过分析比较相等时间内通过的      ,可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      .‎ ‎ ‎ ‎21.如图所示,“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运动到相距30m的位置时,开始发送和接受电磁波信号控制对接,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则其传播速度大小为      m/s;从自动控制对接,直到相互接触共耗时150s.若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十号”是      的,且速度为      m/s.‎ ‎ ‎ ‎22.小华同学每天步行上学,他很想知道从自家到学校的距离,他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华在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上以正常步行的速度步行120m,测得用时80s,则他正常步行的速度为       m/s;‎ ‎(2)小华平常步行上学需20min,则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是       m.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准确外,还必须      .‎ 三、解答题(作图每图2分,每空1分,其中24题解答必须有过程共计47分)‎ ‎23.(1)如图甲所示,根据入射光线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如图乙所示,根据折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 ‎(3)如图丙所示,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 ‎ ‎24.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8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8:30出发开往乙地,在当日18: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一座桥梁,列车全部通过这座桥梁的时间30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火车的长度.‎ ‎ ‎ ‎25.如图甲温度计的示数为      ℃; 如图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物体的长度是      cm. 如图丙是记录某同学上体育课时跑完1500m的时间为 ‎      s.‎ ‎ ‎ ‎26.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      (选填“A”或“B”)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象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      (填“相同”或“不同”).图      (选填“D”或“E”)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写一个即可).‎ ‎(3)小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      . ‎ ‎27.某同学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他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图示是他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画出的光路图,他还通过实验还得到如表数据:‎ 入射角α ‎0°‎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0°‎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0°‎ ‎11°‎ ‎22.1°‎ ‎35.4°‎ ‎40.9°‎ ‎(1)根据实验现象,可初步得到如下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在水面处会发生      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      ,且折射角 ‎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③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向水中时,折射角等于      度.‎ ‎(2)除上述得到的结论外,你还能初步得到哪些结论?请写出其中一条:      .‎ ‎28.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桌面上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A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实验时玻璃板应      放置,否则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      .‎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29.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当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图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      些.‎ ‎(2)若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凸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3)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在上午第二节课后(9:30左右),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明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的位置.旁边的同学却告诉他,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其理由是      .‎ ‎ ‎ ‎30.在模拟探究人眼视力缺陷的实验中:‎ ‎(1)图甲是实验中出现的情形,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调整.‎ ‎(2)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烛焰距凸透镜20cm时,能成倒立、      的实像;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 ‎(3)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      (选填“左”或“右”)移.‎ ‎ ‎ ‎31.在做“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取长50cm的细玻璃管注满水,管中留一小气泡,将玻璃管反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小明将玻璃管翻转后,他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这是因为 ‎      此时      .‎ ‎(2)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3)小明将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请你在图乙的坐标中画出s﹣t图象.‎ 从O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0‎ ‎20‎ ‎30‎ ‎4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25‎ ‎2.50‎ ‎3.75‎ ‎5.00‎ ‎(4)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可归纳出:一段路程后,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      (选填“正”或“反”)比,运动速度可以看做是      (选填“改变”或“不变”)的.‎ ‎(5)实验中气泡运动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你的一个猜想:气泡运动的快慢可能与      有关.‎ ‎ ‎ ‎ ‎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花荡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 ‎1 .2014年是国家对重点地区实行大气“国考”的第一年.12月30日,南京市环保局发布消息,南京今年PM2.5下降2%的考核目标已基本完成.“PM2.5”是指大气层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可入肺的微粒.2.5μm相当于 ‎(  )‎ A.2.5×10﹣6km B.2.5×10﹣3mm C.2.5×10﹣1nm D.2.5×10﹣9m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进行换算时,将数值看做倍数,然后依据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换算.‎ ‎【解答】解:‎ 因为1μm=10﹣6m,所以2.5μm=2.5×10﹣6m=2.5×10﹣3mm.‎ 故选B.‎ ‎【点评】此题以社会普遍关注的PM2.5为素材,考查了长度不同单位的换算,体现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2.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70℃‎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D.初中生跑100m约需7s ‎【考点】温度;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声速.‎ ‎【专题】应用题;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A、洗澡水的温度比人体温度略高,大约在40℃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声音中的传播速度为0;故B不符合实际;‎ C、课桌的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般,约为80cm左右,故C符合实际;‎ D、初中生跑100m所需的时间在15s左右,不会达到7s,就连世界百米冠军的成绩也在9s以上;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中物理量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 ‎3.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都很常见,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早晨出现的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秋天,早晨花草上细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C.夏天,打开冰箱门,门口冒出“白汽”,这是升华现象 D.初冬,早晨地面上出现的白霜,这是凝固现象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解决此题需掌握: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解答】解:‎ 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此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C、夏天打开冰箱门,门口冒出“白汽”,这是液化现象,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不属于凝固现象,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 ‎4.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B.‎ 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 C.‎ 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 D.‎ 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产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专题】声现象.‎ ‎【分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动的幅度有关,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基本性质,是一道基础题.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不光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还要注意对一些实验知识的积累. ‎ ‎5.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仪器中,属于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 A.电视遥控器 B.医用“B超机” C.验钞机 D.夜视仪 ‎【考点】紫外线.‎ ‎【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紫外线具有化学作用强、生理作用强、荧光效应强的特点,根据这样的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来判断此题.‎ ‎【解答】解:A、红外线方向性好,可以用作电视遥控器;‎ B、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B超就说明这一点;‎ C、紫外线有荧光效应,使荧光物质发出荧光,可以做成验钞机,检验钱的真伪;‎ D、红外线热作用强,一切物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高温物质辐射红外线强,因此制成红外线夜视仪,可以用在军事上.‎ 故选C.‎ ‎【点评】红外线:光谱中红光之外的部分.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也不停地吸收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红外线特点:‎ ‎(1)热作用强:烤箱、浴室里的暖灯、夜视仪、热谱图 ‎(2)穿透力强:航空摄影 ‎(3)遥感、遥控:卫星遥感、家用遥控器 紫外线:光谱中紫光之外的部分.天色紫外线的来源是太阳光 紫外线特点:‎ ‎(1)化学作用强:使胶片感光、‎ ‎(2)生理作用强:杀菌消毒、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3)荧光效应:使荧光物质发出荧光、制验钞机. ‎ ‎6.“神舟”飞船在太空中高速飞行,而坐在其中的航天员认为自己是静止的.这是因为,他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飞船 B.地球 C.月亮 D.太阳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运动和力.‎ ‎【分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关键看选取的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就是运动的;位置如果没有发生改变,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A、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和飞船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了变化,符合题意;‎ B、以地球为参照物,航天员相对于地球位置发生了变化,不合题意;‎ C、以月亮为参照物,航天员和月亮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航天员是运动的,不合题意;‎ D、以太阳为参照物,航天员和太阳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航天员是运动的,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 ‎7.3D电影具有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照人两眼间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和直接用双眼看到物体的效果一样.关于3D电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B.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拍摄时,两镜头中心间的距离约为7cm 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大于2倍的镜头焦距 ‎【考点】漫反射;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2)为了使电影院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幕布表面比较粗糙,当光线射到的幕布上,反射光线会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称为漫反射.(3)人的两眼之间大约有6厘米的距离,所以在观看除了正前方的物体外,两只眼睛必然有角度的不同,这个差别在大脑中就能自动形成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的区别,从而产生立体视觉.‎ ‎【解答】解:A、观众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到银幕上的画面,这是由于光在银幕上发生了漫反射,故A正确.‎ B、电影放映机的镜头是凸透镜,银幕上呈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 C、人的两眼之间大约有6厘米的距离,拍摄时,为了产生立体视觉.两镜头中心间的距离约为7cm,故C正确;‎ 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其应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另外我们能从各个角度看到物体就是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此题涉及到的3D电影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 ‎8.如图所示,图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在下列的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根据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分析.‎ ‎【解答】解:人看到池底变浅是由于从池底发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池变浅了.选项AC光的传播方向错误,选项B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了,只有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评】不管是从空气中向水中看,还是从水中向空气中看都是将物体看“高”了.比如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潜入水中的潜水员看见岸上树梢位置变高了等等.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要注意多归纳总结. ‎ ‎9.如图所示有四幅图,能说明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是(  )‎ A.甲、丁 B.乙、丙 C.乙、丁 D.甲、丙 ‎【考点】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①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②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解答】解:远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小,会聚能力减弱,即折光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会聚透镜,使光线提前会聚.因此图乙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丁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因此图甲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丙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 ‎10.为了规范交通行为,南宁市公安部门在很多路口安装监控摄像头,如图所示,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 A.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 B.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 C.凹透镜,成放大的虚像 D.凹透镜,成缩小的虚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拍摄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的现场照片时,物距远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出物距的范围,从而得出成像的特点. ‎ ‎11.如图所示,小明将两端开口的圆筒A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光屏,并把圆筒插入剪去顶部的易拉罐中,制成了一个光屏可移动的小孔成像观察仪,用观察仪进行小孔成像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观察仪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B.实验时,应将小孔对着物体,眼睛在B端观察光屏上物体的像 C.实验时,应将B端对着物体,眼睛在小孔处观察光屏上物体的像 D.如果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物体的像变小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结合小孔成像时光路的特点可逐一做出判断.‎ ‎【解答】解:A、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不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错误;‎ B、实验时,应将小孔对着物体,眼睛在B端观察光屏上物体的像,故B正确;‎ C、小孔成像时,光通过前面的小孔,像落在后面的光屏上,故将B端对着物体,眼睛在小孔处观察光屏上物体的像是不行的,故C错误;‎ D、由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如果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物体的像变大,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小孔成像的原理,属于基础知识,知道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解题的关键. ‎ ‎12.如图甲所示是一个魔术箱,魔术箱顶部的中央有一条窄缝.使激光笔产生的激光束从左侧的小孔射入,从右侧小孔射出.将一块遮光板从顶部的窄缝插入箱中,可见遮光板并没有挡住激光束的传播.若魔术箱内部只由若干平面镜组成,根据这一奇怪的现象,小明对魔术箱内部的结构(如图乙)进行了猜想,下列猜测合理的是(  )‎ A.内部有一块平面镜即可 B.内部有二块平面镜即可 C.内部至少有三块平面镜 D.内部至少有四块平面镜 ‎【考点】光的反射.‎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首先根据激光束从左侧的小孔射入,从右侧小孔射出时光线的特点,然后再根据面镜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即可解答.‎ ‎【解答】解:由激光束从左侧的小孔射入,从右侧小孔射出时光线的方向没有发生改变,‎ 其实就是三块平面镜的反射,如下图所示:‎ 故选C.‎ ‎【点评】此题通过人们喜欢的魔术考查光的反射知识,题目新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二、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9分)‎ ‎13. 如图是某住宅小区内的场景.‎ ‎(1)图中A是禁鸣标志,禁鸣是在 声源 处控制噪声.‎ ‎(2)图中B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 最大车速不超过5km/h ,按规定,汽车在小区内行驶100m至少需要 72 s,行驶过程中,以汽车为参照物,标志牌是 运动 的.‎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声现象;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减弱噪声的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2)图2所示目前指示的车速5km/h,根据v=的推导公式t=进行计算以这样的速度行驶100m,需要的时间.‎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解答】解::(1)图中A是禁鸣标志,禁鸣是在 声源处控制噪声.‎ ‎(2)图中B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汽车最大速度不能超过5km/h,‎ 由v=可得在不违反交通法规的前提下,汽车在小区内行驶100m时间:‎ t===0.02h=72s,‎ 行驶过程中,以汽车为参照物,标志牌与汽车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故标志牌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1)声源;(2)最大车速不超过5km/h;72;运动.‎ ‎【点评】①明确减弱噪声与监测噪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是此题容易迷惑人的地方.再去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②由标志牌获取足够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标志牌,我们应能够读懂各种标志牌,懂得标志牌所表示的含义. ‎ ‎14.护士帮病人打针前,通常会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处进行消毒,此时病人会感到该处 冷 (填“热”、“冷”),原因是酒精涂在该处会发生 汽化(蒸发)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护士测量病人体温用的体温计是利用液体 热胀冷缩 的性质而制成.‎ ‎【考点】蒸发及其现象;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1)当物体由液体变为气体时,会发生蒸发现象,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2)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制成的.‎ ‎【解答】解:酒精容易发生蒸发现象,它蒸发时会吸收热量,所以用酒精棉球擦过的皮肤会感到冷;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故答案为:冷;汽化(蒸发);热胀冷缩.‎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蒸发的特点和温度计的制作原理,都属于基础知识.‎ ‎ ‎ ‎15.给下列的数据补上合适的单位: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 mm ;一辆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正常速度约100 km/h .‎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长度、速度的估测,根据对常见物体和长度、速度单位的认识,填上合适的单位.‎ ‎【解答】解:‎ ‎①5枚一元硬币叠放的高度在1cm左右,所以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在0.2cm=2mm左右;‎ ‎②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的速度在100km/h左右.‎ 故答案为:mm;km/h.‎ ‎【点评】一个数据在数学上如果没有单位还可以表示出其大小,但在物理上一个数据如果没有单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结合生活常识加上一个合适的单位,物理数据才有意义 ‎ ‎16.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到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的情形 (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入射光线是 EO ,折射光线是 OG (用字母表示),反射角等于 30° .‎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反射角的度数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解答】解:‎ 由图可知,∠BOE=60°,所以∠COE=90°﹣60°=30°,而∠COF=30°,‎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CD为法线,AB为界面,‎ 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 故答案为:EO;OG;30°.‎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掌握定律的内容,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法线,从而确定界面,则可首先确定出折射光线,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入射光线,最后确定反射光线.‎ ‎ ‎ ‎17.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5 m,若视力表全长为0.8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为 0.8 m.‎ ‎【考点】平面镜的应用.‎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人和人的像相对于镜面对称,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依据数学知识计算.‎ ‎【解答】解: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该同学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1m=2m,则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3m+2m=5m,‎ 视力表全长为0.8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可知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也为0.8m.‎ 故答案为:5;0.8.‎ ‎【点评】熟记并灵活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像与物大小相同;②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③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④虚像. ‎ ‎18.如图,通过探究,我们对太阳光有了更多的了解.‎ ‎(1)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光屏上呈现彩色光带,这说明 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光屏上A、B是光带边缘的色光,则A为 红 光.‎ ‎(2)用温度计测试不同光的热效应时,可以 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 ,从而使它的示数变化更明显;实验表明 红光 的热效应最大.‎ ‎【考点】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 ‎【分析】此题是光的色散实验,在此实验中,要弄清楚白光被分成的七种色光的内外顺序,以及各种色光的热效应;在用温度计测试不同的热效应时,将温度计玻璃泡涂黑可以提高吸热能力.据此可解答.‎ ‎【解答】解:(1)阳光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后,被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说明了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且光屏上A为红光,B为紫光;‎ ‎(2)要使温度计的示数更明显,就必须提高温度计玻璃泡的吸热效果,由于不透明的黑色物体,可以吸收所有的色光,可以加强吸热效果,因此可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成黑色;‎ 根据实验可知:红光的热效应最大.‎ 故答案为:(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红;(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红光.‎ ‎【点评】熟记光的色散实验中,阳光被分成的七种色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 ‎19.如图所示,一束激光沿 直线传播 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 左 (左/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在此过程中,折射角 不变 (增大/不变/减小).‎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折射规律.‎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称为光的折射.‎ ‎【解答】解:(1)水槽内没有注水时,光沿直线传播,照射到O点;‎ ‎(2)当向水槽内注入适量的水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光线移动到O点左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折射光线逐渐向左偏折,但是入射角不变,折射角的大小也不变.‎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左;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属于光学基础的考查,比较简单.‎ ‎20.如图是小球下落过程所得的照片,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通过分析比较相等时间内通过的 路程 ,可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 大 .‎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比较速度的大小,可以取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大小,也可以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解答】解:小球下落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的照片,时间间隔相同,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故答案为:路程;大.‎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参照物的选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利用闪光照片研究物体的运动特点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使用. ‎ ‎21.如图所示,“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运动到相距30m的位置时,开始发送和接受电磁波信号控制对接,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则其传播速度大小为 3×108 m/s;从自动控制对接,直到相互接触共耗时150s.若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十号”是 运动 的,且速度为 0.2 m/s.‎ ‎【考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一定的,和光速相同,即c=3×108m/s;‎ ‎(2)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3)根据速度公式v=可求得速度.‎ ‎【解答】解:‎ ‎(1)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一定的,和光速相同,为3×108m/s;‎ ‎(2)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十”相对于“天宫一号”位置发生改变,因此是运动的;‎ ‎(3)相对速度为:v===0.2m/s.‎ 故答案为:3×108;运动;0.2.‎ ‎【点评】此题考查了电磁波的速度和运动和静止的判断;在选定参照物时,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之间存在位移的变化,那么被研究物体就是运动的,反之则静止. ‎ ‎22.小华同学每天步行上学,他很想知道从自家到学校的距离,他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华在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上以正常步行的速度步行120m,测得用时80s,则他正常步行的速度为 1.5  m/s;‎ ‎(2)小华平常步行上学需20min,则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是 1800  m.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准确外,还必须 保持速度不变 .‎ ‎【考点】速度的计算;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控制变量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已知路程和时间,用速度公式v=可求出速度.‎ ‎(2)已知速度和时间可用速度变形公式s=vt求路程.‎ 根据公式s=vt可知,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v、t都必须准确.‎ ‎【解答】解:(1)小华步行速度为:‎ v===1.5m/s;‎ ‎(2)根据v=可得小华家到学校的距离:‎ s′=vt′=1.5m/s×20×60s=1800m.‎ 根据公式s′=vt′知,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t′准确外,还必须控制步行速度v不变.‎ 故答案为:1.25;1500;保持速度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比较简单. ‎ 三、解答题(作图每图2分,每空1分,其中24题解答必须有过程共计47分)‎ ‎23.(1)如图甲所示,根据入射光线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如图乙所示,根据折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 ‎(3)如图丙所示,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 ‎【专题】作图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2)仔细观察折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解答】解:(1)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5°,入射角为90°﹣30°=60°,可得反射角也为60°,在法线左侧画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对于凹透镜,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 ‎(3)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点评】此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凹透镜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作图,难度不大,综合性较强. ‎ ‎24.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8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8:30出发开往乙地,在当日18: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一座桥梁,列车全部通过这座桥梁的时间30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火车的长度.‎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根据v=来计算平均速度;‎ ‎(2)首先根据s=vt求出列车通过的距离,根据火车通过的路程等于火车长与桥长之和得出火车的长度.‎ ‎【解答】解:(1)火车从甲地早上8: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8:30到达乙地,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1=10h.‎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v===180km/h,‎ ‎(2)v′=144km/h=40m/s,‎ 由v=得,火车过桥通过的总距离:‎ s′=v′t′=40m/s×30s=1200m,‎ 则火车的长度s火车=s′﹣s桥=1200m﹣400m=800m.‎ 答:(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180km/h;‎ ‎(2)火车的长度是80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火车完全过桥时行驶的路程为桥长与火车长的和是关键. ‎ ‎25.如图甲温度计的示数为 42 ℃; 如图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 mm,物体的长度是 5.25 cm. 如图丙是记录某同学上体育课时跑完1500m的时间为 337.5 s.‎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时间的测量;长度的测量.‎ ‎【专题】应用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分析】①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②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③秒表分针与秒针的示数之和是秒表的示数.‎ ‎【解答】解:‎ 由图知:‎ ‎①温度计上10℃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2℃,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液柱最高处在0℃以上,所以显示的温度高于0℃,为42℃.‎ ‎②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铅笔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在7.2cm和7.3cm之间,估读为7.25cm,所以铅笔的长度为L=7.25cm﹣2.00cm=5.25cm.‎ ‎③由图丙所示秒表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5到6之间,分针示数是5min,大盘分度值是0.1s,大盘示数是37.5s,则秒表示数是5min+37.5s=5min37.5s=337.5s.‎ 故答案为:42;1;5.25; 337.5.‎ ‎【点评】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 ‎26.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 B (选填“A”或“B”)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象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图 D (选填“D”或“E”)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水量不等 (写一个即可).‎ ‎(3)小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 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在这里不易放热液化 .‎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给烧杯加盖可减少热量的散失,会缩短加热的时间;‎ ‎(2)读图C可判断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是否相同.‎ 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发生汽化,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读图DE可做出判断.‎ 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水的质量越大,水升温越慢.‎ ‎(3)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离壶嘴越远处,温度越低,水蒸气越易液化,相反,近处温度高,不易液化.‎ ‎【解答】解:(1)读图可知B图中给烧杯加了盖子,这样可减少热量的散失,故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B套装置;‎ ‎(2)读图C可知,a、b两条曲线中,水沸腾时的温度相同,说明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相同.‎ 图D中,水内部不停地发生汽化,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表示水正在沸腾.而图E中气泡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小,说明还没有沸腾.‎ 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水量不等,因为水越多,需要加热的时间会越长.‎ ‎(3)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靠近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不易液化.‎ 故答案为:(1)B;(2)相同;D; 水量不等;(合理即可)(3)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在这里不易放热液化.‎ ‎【点评】此题主要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应能熟练装配实验的装置,并能分析实验条件对其结果的影响,同时要学会分析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 ‎27.某同学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他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图示是他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画出的光路图,他还通过实验还得到如表数据:‎ 入射角α ‎0°‎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0°‎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0°‎ ‎11°‎ ‎22.1°‎ ‎35.4°‎ ‎40.9°‎ ‎(1)根据实验现象,可初步得到如下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在水面处会发生 反射和折射 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 折射角随入射角增大而增大 ,且折射角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③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向水中时,折射角等于 0 度.‎ ‎(2)除上述得到的结论外,你还能初步得到哪些结论?请写出其中一条: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不同的介质中 .‎ ‎【考点】光的折射规律.‎ ‎【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③一束光线从空气垂直水面射入时,此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所以夹角为0°,即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折射角为0°.‎ ‎(2)从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分析.‎ ‎【解答】解:(1)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②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故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③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2)除上述得到的结论外,还可以看出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不同的介质中.‎ 故答案为:(1)①反射和折射;②折射角随入射角增大而增大;小于; ③0;(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不同的介质中(其余正确合理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光的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 ‎28.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2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桌面上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A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 ‎(3)实验时玻璃板应 竖直 放置,否则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 桌面上玻璃板后蜡烛无法和玻璃板前蜡烛的像重合 .‎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 .‎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实验题;等效替代法;实验分析法;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 ‎(2)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上,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等距、连线与镜面垂直,据此分析实验的操作步骤.‎ ‎【解答】解:(1)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2)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同时还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实验时玻璃板应该竖直放置,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4)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通过归纳处理即可得出如下结论: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竖直;桌面上玻璃板后蜡烛无法和玻璃板前蜡烛的像重合;‎ ‎(4)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动手操作实验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能力. ‎ ‎29.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当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图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 照相机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 右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 大 些.‎ ‎(2)若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凸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3)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在上午第二节课后(9:30左右),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明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的位置.旁边的同学却告诉他,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其理由是 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放置(太阳光没有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到凸透镜上) .‎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能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①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物距等于像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③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或幻灯机.‎ ‎(2)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此点为凸透镜的焦点.由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粗略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时,可以测出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可.‎ ‎【解答】解:(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如图,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当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时,只向右移动蜡烛,要使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可以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一次成像,并且此时的像比刚才的像大.‎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靠近凸透镜时,使光线会聚,像会聚在光屏的前方,像距减小,在光屏上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靠近凸透镜,向左移动.‎ ‎(3)太阳光可以近似看为平行光源,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后将会聚在焦点.所以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便为焦点.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便是焦距.‎ 故答案为:(1)照相机; 右; 大;(2)左; (3)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放置(太阳光没有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到凸透镜上).‎ ‎【点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两种判断方法: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有焦点、焦距、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等,综合性很强,使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 ‎ ‎30.在模拟探究人眼视力缺陷的实验中:‎ ‎(1)图甲是实验中出现的情形,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 下 (选填“上”或“下”)调整.‎ ‎(2)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烛焰距凸透镜20cm时,能成倒立、 等大 的实像;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 ‎(3)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如图,像在光屏的上方,说明像比较靠上,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透镜要向下移动,或光屏向上移动,或烛焰向上移动.‎ ‎(2)①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光屏上能接到的像是实像,光屏上不能接到的像是虚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3)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此时在凸透镜的前面放一个凹透镜,要使光屏上清晰的像,光屏远离凸透镜,或烛焰远离凸透镜.‎ ‎【解答】解:(1)如图甲,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透镜向下移动,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①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烛焰距凸透镜20cm时,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②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说明凸透镜成实像,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需将光屏向左靠近凸透镜.‎ ‎(3)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左远离凸透镜.‎ 故答案为:(1)下;(2)等大;左;(3)左.‎ ‎【点评】(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以及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2)正确理解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使原来的光路变窄,会聚的光线提前会聚,平行光会聚成点,发散的光线变为平行光或发散小一些的光线;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是使原来的光路变宽,会聚的光线错后会聚,平行光线变得发散,发散的光线变得更散. ‎ ‎31.在做“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取长50cm的细玻璃管注满水,管中留一小气泡,将玻璃管反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小明将玻璃管翻转后,他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这是因为 气泡的运动趋于稳定, 此时 便于计时的方便 .‎ ‎(2)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3)小明将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请你在图乙的坐标中画出s﹣t图象.‎ 从O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0‎ ‎20‎ ‎30‎ ‎4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25‎ ‎2.50‎ ‎3.75‎ ‎5.00‎ ‎(4)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可归纳出:一段路程后,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正 (选填“正”或“反”)比,运动速度可以看做是 不变 (选填“改变”或“不变”)的.‎ ‎(5)实验中气泡运动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你的一个猜想:气泡运动的快慢可能与 气泡的大小 有关.‎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根据将玻璃管翻转180°后气泡的运动解答为什么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 ‎(2)利用塞子与气泡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变化,结合机械运动中有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定义进行解答;‎ ‎(3)将表一中的数据在s﹣t坐标系中描出各点,连接各点即可得到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 ‎(4)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速度一直保持不变,路程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不变的;‎ ‎(5)根据实验的装置可以提出影响气泡上升的快慢可能的因素.‎ ‎【解答】解:(1)小明将玻璃管翻转180°后,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的原因是气泡的运动趋于稳定,便于计时的方便.‎ ‎(2)塞子向对于气泡的位置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塞子是运动的.‎ ‎(3)将表一中的坐标点(0,0),(10,1.25),(20,2.50),(30,3.75),(40,5.00)在s﹣t坐标系中逐一描出,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 ‎(4)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路程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之间近似成正比关系,因此运动速度可以看成是不变的.‎ ‎(5)猜想:气泡上升的快慢与气泡的大小有关.‎ 故答案为:(1)气泡的运动趋于稳定,便于计时的方便;(2)运动;(3)如上图所示;(4)正;不变;(5)气泡的大小(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到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由于气泡的运动,导致了塞子与气泡间的位置的变化,气泡被选作参照物后,气泡就静止不动,所以位置的变化是由塞子引起的,故塞子是运动的.此外还考查实验数据的处理、作图和猜想等,综合性较强,而且有一定的难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