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3

‎18 阿里山纪行 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欣赏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授课过程:  一.导语:    1.提到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同学都了解它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小结:提到台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发达的影视业、便利的交通、美丽的夜景等。其实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阿里山的文章。因为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     2.本文作者吴功正,他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产生了。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老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3.作者真正开始描写阿里山的景色是从第几节开始的?  (第四节开始)      4.那么第三节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承上启下)      5.第一节不写景与课文有何关系,可否去掉,为什么?     (不可,作用是奠定抒情基调和引出下文。)      6.文中一共描写了几幅画,请同学们试着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     (深山水潭、青苔幽径、原始林海、千年神木)  三.欣赏美景,赏析语言。      1.配乐朗诵每幅图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语言的特点。(老师提醒从修辞手法、语言的节奏美、图画的情韵等角度去讨论。)      3.老师小结:A.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B.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富有美感。  四、拓展与讨论      1.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这说明什么?  ‎ - 2 -‎ ‎    2.假设在坐的是游客,而你则是小导游,请设计一段阿里山景区的解说词 - 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