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葛家中学2016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葛家中学2016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葛家中学2016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word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某人在公路上由北向南行走,一辆汽车由他身后向他前进的方向疾驶而过,那么这个人相对汽车的运动是( )‎ A.向南运动 B.向北运动 C.由北向南运动 D.无法判断 ‎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小 ‎3.我们曾体验过以下一些声现象,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 C.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听到两次敲击声 ‎4.下列关于超声波与次声波、红外线与紫外线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正常人听不到超声波与次声波,但可以看到红外线和紫外线 B.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也在吸收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 C.“倒车防撞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探测障碍物与车之间距离的设备 D.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可以鉴别钞票的真伪 ‎5.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 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 C.改变薄塑料片滑过梳子的速度 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光的漫反射现象中,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B.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C.“池水变浅”是由于光的反射给人的眼睛所造成的错觉 D.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玻璃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 ‎7.下列选项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用超声波来清洗牙齿 B.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C.判断西瓜是否成熟可以用手轻敲 D.用超声波加湿器湿润空气 ‎8.通过蓝色的透光玻璃,进行下列观察,结果是( )‎ A.观察黄色物体,呈现绿色 B.观察白色物体呈现蓝色 C.观察红色物体呈现黑色 D.观察任何颜色的物体,都呈现蓝色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走向穿衣镜时,人在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黑板“反光”是因为光在“反光”处发生了漫反射 C.放映电影时银幕上的像是虚像 D.激光准直,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 ‎10.当光从空气斜射到一块玻璃表面时,如图所示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光传播路径的是( )‎ A. B. C. D.‎ ‎1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海市蜃楼 B. 水面“折”枝 C. 水中倒影 D. 大树下的圆形光班 ‎12.如图,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蒙上半透明纸,在罐底部开一个小孔,用它做小孔成像实验,观察物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B.物体做顺时针转动时,像做逆时针转动 C.半透明纸与小孔距离不变,物体离得越远,像就越小 D.在物体距小孔不变的情况下,半透明纸与小孔距离越大,像也越大 ‎1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和(b)所示.两小车的速度关系及运动6秒后两小车之间的距离s为( )‎ A.v甲<v乙;s=1.2米 B.v甲>v乙;s=0.6米 C.v甲>v乙;s=1.2米 D.v甲=v乙;s=0.6米 ‎14.用刻度尺测量铁棒长度,记录数据为1.243米,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A.1米 B.1分米 C.1厘米 D.1毫米 ‎15.某同学用分度值为1厘米的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的结果分别是1.24dm、1.25dm、2.24dm、1.242dm、1.24dm,则该物体的长度.( )‎ A.1.4424dm B.1.242dm C.2.24dm D.1.24dm 二、填空题(24分)‎ ‎16.如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17.交响乐团演奏前,演奏员常旋动琴弦轴以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_;开始演奏后,听众能够分辨出不同的乐器在演奏依据的是__________.‎ ‎18.噪声已经成为严重污染源,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防噪已成为日常课题.“轻手轻脚过楼道”是在__________减弱噪声,而用空心砖砌墙则是在__________减弱噪声.‎ ‎19.如图所示,OA、OB和OC是射到空气和玻璃界面上的入射线、反射线和折射线三条光线,则__________是法线,反射角为__________度,折射角为__________度.界面的__________边是玻璃.‎ ‎20.孩子在湖边观鱼,所看到的是鱼的__________像,(填实像或虚像)看到鱼的深度比鱼所在的实际深度__________,这是因为光从__________(空气中射到水中或水中射到空气中)时,光发生了__________现象,来自鱼的光线在折射时__________(靠近或远离)法线.‎ ‎21.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4:3,通过路程之比为3:5,则甲、乙运动时间之比为__________.‎ ‎22.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__________;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_,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__h.‎ ‎23.光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速度为__________ m/s;为实现我国的探月计划,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约需2.6s,则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km.‎ 三、作图、实验探究题(24题4分、25题每题3分,26题11分,27题8分)‎ ‎24.画出光线经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25.图所示,光线A、B为光源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作出平面镜并完成光路图.‎ ‎26.如图甲所示,小明同学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 ‎(1)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_________关系 ‎(2)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B的位置即是A的像的位置,实验中蜡烛B的作用:__________;这里用到的物理方法叫__________.蜡烛B可以与A的像重合说明__________.‎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_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___像;如果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木板,如图乙所示则从玻璃板左侧能否观察到A的像?__________.‎ ‎(4)实验时,我们为什么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__________.‎ ‎(5)实验中某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么移动手中的蜡烛B,都不能和A的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6)实验中我们在蜡烛A一侧观察玻璃时,可以看到前面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现象形成的,看到后面的蜡烛B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现象形成的.‎ ‎27.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小强进行了如图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若将AO向ON靠近,则OB将__________ON.实验中,要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则入射角应等于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 F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在纸板NOF上看到反射光线吗?__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 ‎(3)老师把一块平面镜CD竖立在讲台上,坐在B点的甲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坐在A点的乙同学,如图丙所示,在这一现象中,光线的反射角是__________,坐在A点的甲同学通过平面镜__________(能/不能)看到了坐在B点的乙同学,这是因为__________.‎ 四、计算题(8+8+6)‎ ‎28.从上海到南京的D412次列车运行时刻表如表所示 时间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 ‎09:51‎ ‎10:33‎ ‎11:45‎ 发车时间 ‎09:15‎ ‎09:53‎ ‎10:35‎ ‎﹣﹣‎ 里程/km ‎0‎ ‎84‎ ‎300‎ ‎(1)求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该列车长200m,中途以72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条长为2km的隧道,则火车完全在隧道中运行的时间是多少秒?‎ ‎29.一门反坦克炮瞄准一辆坦克,开炮后经过0.5s看到炮弹在坦克上爆炸,再经过2s听到爆炸的声音,求:‎ ‎(1)大炮距坦克多远?‎ ‎(2)炮弹的飞行速度多大?‎ ‎30.一辆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驶向前面的山崖,司机鸣笛后4s听到了回声,求:‎ ‎①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②鸣笛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葛家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某人在公路上由北向南行走,一辆汽车由他身后向他前进的方向疾驶而过,那么这个人相对汽车的运动是( )‎ A.向南运动 B.向北运动 C.由北向南运动 D.无法判断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因此分别以这位同学为参照物和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分析此题即可.‎ ‎【解答】解:某人在公路旁由北向南行走,当他看到一辆汽车从它后面向他前进的方向疾驰而过时,因为汽车的速度较大,当以这辆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时,则这个人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是向后退的,即自南向北的.‎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小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 ‎【专题】运动和力.‎ ‎【分析】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和路程,叫速度,因此比较物体速度的快慢,既要看它运动的路程长短,还要看它所用时间的多少.‎ ‎【解答】解:A、在运动的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不能说明速度的大小,所以A是错误的;‎ B、在通过的路程不确定的情况下,物体运动时间的长短不能说明速度的大小,所以B是错误的;‎ C、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越大,这符合速度的定义,所以C是正确的;‎ D、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时,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所以D是错误的.‎ 故选C.‎ ‎【点评】比较速度的大小要同时考虑时间和路程两个因素.常用的比较方法有:相同时间比路程和相同路程比时间.‎ ‎3.我们曾体验过以下一些声现象,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 C.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听到两次敲击声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专题】应用题.‎ ‎【分析】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它的传播需要靠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解答】解: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实验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说明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符合题意;‎ C、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说明液体可以传递声音,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听到两次敲击声,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声音产生的原因,属于基础知识,必须掌握.‎ ‎4.下列关于超声波与次声波、红外线与紫外线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正常人听不到超声波与次声波,但可以看到红外线和紫外线 B.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也在吸收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 C.“倒车防撞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探测障碍物与车之间距离的设备 D.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可以鉴别钞票的真伪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红外线;紫外线. ‎ ‎【专题】应用题;声与光.‎ ‎【分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在20Hz~20000Hz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的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叫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属于不可见光.‎ ‎(2)红外线的用途;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制成电视遥控器;红外线夜视仪;热谱仪;监测森林火灾;浴霸取暖等;‎ ‎(3)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解答】解:‎ A、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在20Hz~20000Hz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的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红外线、紫外线属于不可见光,人看不到,故A错误;‎ B、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也在吸收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强,故B错误;‎ C、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即利用声音获得信息,故C正确;‎ D、红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可以鉴别钞票的真伪,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超声波、次声波、紫外线和红外线的了解情况,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5.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 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 C.改变薄塑料片滑过梳子的速度 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 ‎【专题】声现象.‎ ‎【分析】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 ‎【解答】解: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C、用塑料尺子在梳子齿上快慢不同的滑动时,梳子齿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掌握声音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并能结合实例进行辨析,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光的漫反射现象中,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B.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来源:学科网]‎ C.“池水变浅”是由于光的反射给人的眼睛所造成的错觉 D.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玻璃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 ‎【考点】漫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色散. ‎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光在折射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取决于两种介质的密度大小;‎ ‎(3)池水变浅是光的折射造成的;‎ ‎(4)不同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经三棱镜折射后,白光会进行色散.‎ ‎【解答】解:A、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所以在光的漫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A错误;‎ B、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角不一定小于入射角,如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则大于入射角,故B错误;‎ C、“池水变浅”是由于光的折射给人的眼睛所造成的错觉,而不是反射造成的,故C错误;‎ D、不同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玻璃折射后,才会发生色散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了解漫反射的特点、光的折射规律及现象、光的色散的特点等,可顺利做出判断,属光学基础题.‎ ‎7.下列选项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用超声波来清洗牙齿 B.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C.判断西瓜是否成熟可以用手轻敲 D.用超声波加湿器湿润空气 ‎【考点】声与信息. ‎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声音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的到来等;二是利用声音来传递能量,如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等.‎ ‎【解答】解:A、超声波清洁牙齿,利用了超声波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 C、用手指轻弹西瓜判断西瓜熟的程度,是利用声音传递的信息,符合题意;‎ D、超声波加湿器湿润室内空气,利用了超声波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利用,只要知道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传递能量即可解答,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8.通过蓝色的透光玻璃,进行下列观察,结果是( )‎ A.观察黄色物体,呈现绿色 B.观察白色物体呈现蓝色 C.观察红色物体呈现黑色 D.观察任何颜色的物体,都呈现蓝色 ‎【考点】物体的颜色. ‎ ‎【分析】彩色透明的物体只能透过和物体相同的色光,其它色光被透明物体吸收.‎ ‎【解答】解:A、黄色物体只能反射黄光,反射的黄光不能通过蓝色透光玻璃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黄色物体是黑色.不符合题意.‎ B、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白色物体反射的蓝光,能通过蓝色透光玻璃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白色物体是蓝色的.符合题意.‎ C、红色物体只能反射的红光,红色物体反射的红光,不能通过蓝色透光玻璃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红色物体是黑色.符合题意.‎ D、通过蓝色的透光玻璃看蓝色物体、白色物体看到的是蓝色的,看其它颜色的物体都是黑色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点评】无色透明物体能透过所有的色光,彩色透明物体只能透过和物体相同的色光,其它色光都被物体吸收.‎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走向穿衣镜时,人在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黑板“反光”是因为光在“反光”处发生了漫反射 C.放映电影时银幕上的像是虚像 D.激光准直,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光直线传播的应用;镜面反射;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 ‎【专题】定性思想;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A、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正立等大的虚像;‎ B、黑板“反光”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线比粉笔字反射的光线强,使人无法看清黑板上的字;‎ C、知道当物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幻灯机、投影仪都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D、在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生活中的许多实例就是利用了光的这一传播特点,如:射击讲究“三点一线”、激光准直、手影游戏等.‎ ‎【解答】解:A、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人走向穿衣镜时,人在镜中所成的像大小不变,故A错误;‎ B、镜面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正好处在这一方向上时,获得的光线很强,其他方向上几乎没有反射光线,黑板“反光”就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故B错误;‎ C、放映电影时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在透镜的另一侧会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错误.‎ D、激光准直,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10.当光从空气斜射到一块玻璃表面时,如图所示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光传播路径的是( )‎ A. B. C. D.‎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 ‎【专题】应用题.‎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同时要知道光在玻璃玻璃表面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解答】解:当光从空气斜射到一块玻璃表面时,会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 A、只有折射现象,所以错误.‎ B、只有反射现象,所以错误.‎ C、既有反射又有折射,同时符合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内容,所以C正确.‎ D、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而D图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了,所以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折射和光的反射.一定要知道当光照射到透明物体表面时,会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同时考查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内容.‎ ‎1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海市蜃楼 B. 水面“折”枝 C. 水中倒影 D. 大树下的圆形光班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 ‎【专题】比较思想;推理法;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解:A、海市蜃楼,是利用了光的折射,不符合题意;‎ B、水面“折”枝,是利用了光的折射,不符合题意;‎ C、水中倒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不符合题意;‎ D、大树下的圆形光班,是利用光沿直线播形成的现象,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列举了四个常见的光现象,综合了光学知识,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思考.‎ ‎12.如图,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蒙上半透明纸,在罐底部开一个小孔,用它做小孔成像实验,观察物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B.物体做顺时针转动时,像做逆时针转动 C.半透明纸与小孔距离不变,物体离得越远,像就越小 D.在物体距小孔不变的情况下,半透明纸与小孔距离越大,像也越大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 ‎【专题】定性思想;推理法;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所以,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至于成像的大小与像到小孔的距离、物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解答】解:A、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则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故本选项正确;‎ B、物体做顺时针转动时,像也做顺时针转动,而不是做逆时针转动,故本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小孔所成的像,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物体离得越远,像就越小,故本选项正确;‎ D、在物体距小孔不变的情况下,半透明纸是像的位置,因为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 则半透明纸与小孔距离越大,像也越大,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B.‎ ‎【点评】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物到小孔的距离,成的像可能比物体大,也可能比物体小.‎ ‎1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和(b)所示.两小车的速度关系及运动6秒后两小车之间的距离s为( )‎ A.v甲<v乙;s=1.2米 B.v甲>v乙;s=0.6米 C.v甲>v乙;s=1.2米 D.v甲=v乙;s=0.6米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 ‎【专题】压轴题;图析法.‎ ‎【分析】在(a)和(b)的图象上任意找对应的路程和时间,分别求出甲和乙的速度.‎ 从图上直接读出路程或时间进行比较.‎ ‎【解答】解:由图象a知v甲===0.4m/s,由图b知v乙===0.3m/s,所以v甲>v乙;‎ 由a、b两图象知t=6s时,s甲=2.4m,s乙=1.8m,由于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6s时两车间的距离s=s甲﹣s乙=2.4m﹣1.8m=0.6m.‎ 故选B.‎ ‎【点评】掌握路程和时间的图象,从图上能得出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经过一段时间物体运动的距离,经过一段路程物体用时多少等.‎ ‎14.用刻度尺测量铁棒长度,记录数据为1.243米,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A.1米 B.1分米 C.1厘米 D.1毫米 ‎【考点】长度的测量. ‎ ‎【专题】定性思想;推理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记录数据的倒数第二位所对应长度单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解答】解:对于长度测量值1.243m,“4”对应的单位是cm,所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cm.‎ 故选C.‎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知道长度记录结果有估读值.‎ ‎15.某同学用分度值为1厘米的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的结果分别是1.24dm、1.25dm、2.24dm、1.242dm、1.24dm,则该物体的长度.( )‎ A.1.4424dm B.1.242dm C.2.24dm D.1.24dm ‎【考点】长度的测量. ‎ ‎【专题】定量思想;推理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首先要对五个测量数值进行分析,看是否有错误的数据.然后算出四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来减小误差.‎ ‎【解答】解:在这五个测量值中1.242dm=124.2mm的分度值是1mm,有明显的错误,2.24dm与其它数据偏差也较大,因此应该把这两个数据排除在外.‎ 物体的长度L=≈1.24dm.‎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减小误差的方法等知识点,比较简单.但要注意求平均值时一定要先把错误数据筛选出来,然后用正确的数据进行计算.在求平均值时,若出现除不尽的情况,并不是小数点后的小数点位数越多越好,而是保留和题目给出数据的小数点位数相同.‎ 二、填空题(24分)‎ ‎16.如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被测物体的长度为1.82cm.‎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 ‎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2.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3.82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82cm﹣2.00cm=1.82cm.‎ 故答案为:1mm;1.82.‎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记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注意被测物体的起始刻度值是否为刻度尺的零刻度,若不是从零刻度开始,则应用末端对应的刻度值减去起始刻度值.‎ ‎17.交响乐团演奏前,演奏员常旋动琴弦轴以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开始演奏后,听众能够分辨出不同的乐器在演奏依据的是音色.‎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是辨别不同声音的依据.‎ ‎【解答】解:调节琴弦的松紧,就会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所以“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多种乐器合奏时,听众能够分辨出不同的乐器在演奏依据的是音色.‎ 故答案为:音调;音色.‎ ‎【点评】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三个特征的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18.噪声已经成为严重污染源,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防噪已成为日常课题.“轻手轻脚过楼道”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而用空心砖砌墙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 ‎【专题】应用题.‎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轻手轻脚过楼道”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而用空心砖砌墙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声源处;传播途中.‎ ‎【点评】减弱噪声,一般就是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这三个方面考虑,在分析时要牢牢抓住这三个方面.‎ ‎19.如图所示,OA、OB和OC是射到空气和玻璃界面上的入射线、反射线和折射线三条光线,则XX1是法线,反射角为30度,折射角为60度.界面的右边是玻璃.‎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 ‎【分析】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在界面将发生反射和折射,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具有对称性,在界面的同侧,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不对称,分别在界面的两侧.‎ ‎【解答】解:由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故XX′是法线,YY′是界面,CO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OA是折射光线,反射角为30度,折射角为60度.由于光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界面YY′右边是玻璃.‎ 故本题答案为:XX′;30;60;右.‎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关键是要先由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找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20.孩子在湖边观鱼,所看到的是鱼的虚像,(填实像或虚像)看到鱼的深度比鱼所在的实际深度浅,这是因为光从水中射到空气中(空气中射到水中或水中射到空气中)时,光发生了折射现象,来自鱼的光线在折射时远离(靠近或远离)法线.‎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 ‎【专题】应用题;图析法;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鱼反射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我们逆着光线看去,鱼“变浅了”.‎ ‎【解答】解:鱼实际位于C点,它反射的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射向B点,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的“鱼”位于D点;因此小孩看到鱼比实际距离的实际位置浅一些,是鱼的虚像.‎ 故答案为:虚;浅;水中射到空气中;折射;远离.‎ ‎【点评】本题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具体运用,由于光的折射,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比实际物体的实际位置高,我们看到池水比实际浅一些.‎ ‎21.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4:3,通过路程之比为3:5,则甲、乙运动时间之比为9:20.‎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 ‎【专题】计算题;运动和力.‎ ‎【分析】已知两物体的速度关系与路程关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t=可以求出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 ‎【解答】解:‎ 由题知,v甲:v乙=4:3,s甲:s乙=3:5,‎ 由v=得t=,‎ 甲、乙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 t甲:t乙=:=:=9:20.‎ 故答案为:9:20.‎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因为是求比值,要细心,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22.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80km/h;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为40km,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0.5h.‎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图中给出的是速度表,故可直接进行读数,得到汽车的速度;由两图中的里程数可以求得物体行驶的距离,由速度公式可求得时间.‎ ‎【解答】解:由图知,汽车的速度为80km/h;‎ 甲图中汽车行驶里程为:13561km,乙图中行驶里程为:13601km,‎ 汽车行驶的距离为:s=13601km﹣13561km=40km.‎ 汽车通过这段路程所有时间:t===0.5h 故答案为:80km/h;40km,0.5.‎ ‎【点评】本题考查对速度表的认识及速度公式的变形.‎ ‎23.光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速度为3.0×108 m/s;为实现我国的探月计划,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约需2.6s,则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是3.9×105 km.‎ ‎【考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 ‎【专题】计算题.‎ ‎【分析】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m/s,又知时间2.6s,根据S=Vt可求出光传播的距离,这个距离的一半就是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解答】解: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m/s,‎ 光在2.6s内传播的距离:S=Vt=3×108m/s×2.6s=7.8×108m,[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 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S′=×7.8×108m=3.9×105 km.‎ 故答案为:3.0×108;3.9×105.‎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传播速度及速度公式的运用,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三、作图、实验探究题(24题4分、25题每题3分,26题11分,27题8分)‎ ‎24.画出光线经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考点】透镜的光路图. ‎ ‎【专题】作图题;图像综合题.‎ ‎【分析】在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②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如图所示:‎ ‎【点评】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5.图所示,光线A、B为光源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作出平面镜并完成光路图.‎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反光点的像点S′,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平面镜的位置,补出入射光线.‎ ‎【解答】解:先将两条反射光线A、B的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连接SS′,然后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并联接S点与反射点即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用到了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将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作像点后由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找出平面镜的位置.‎ ‎26.如图甲所示,小明同学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 ‎(1)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2)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B的位置即是A的像的位置,实验中蜡烛B的作用:代替蜡烛A;这里用到的物理方法叫等效替代法.蜡烛B可以与A的像重合说明像和物大小相等.‎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如果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木板,如图乙所示则从玻璃板左侧能否观察到A的像?能.‎ ‎(4)实验时,我们为什么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5)实验中某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么移动手中的蜡烛B,都不能和A的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6)实验中我们在蜡烛A一侧观察玻璃时,可以看到前面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看到后面的蜡烛B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 ‎【专题】实验题;探究题;实验分析法;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在实验中为了便于研究像的特点与位置,用了两支相同的蜡烛,将另一支蜡烛放在像的位置与像进行比较,运用了替代法.‎ ‎(2)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成像物体的像和镜后和像对比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实像可以在光屏上成接到,而虚像则不能.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4)根据平面镜不能透光,只能反射光,不能确定出像的位置,而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这一特点分析.‎ ‎(5)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上,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 ‎(6)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要发生折射.‎ ‎【解答】解:(1)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来源:学_科_网]‎ ‎(2)实验过程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时,说明像和物大小相等.这种方法叫做等效替代法.‎ ‎(3)移去后面的蜡烛,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若将一块木板放在玻璃板的后面,不影响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所以在物体一侧还能观察到A的像;‎ ‎(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观察到所成的像的位置与物体的位置有何关系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5)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6)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的汇聚点,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因此是虚像.‎ 我们能透过玻璃板看见“蜡烛B”实际上是光线经过两次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故答案为:(1)大小;(2)代替蜡烛A;等效替代法;像和物大小相等;(3)不能;虚;能;(4)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5)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6)反射;折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们的.‎ ‎27.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小强进行了如图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将AO向ON靠近,则OB将靠近ON.实验中,要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则入射角应等于45°.‎ ‎(2)如图乙所示,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 F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在纸板NOF上看到反射光线吗?不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3)老师把一块平面镜CD竖立在讲台上,坐在B点的甲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坐在A点的乙同学,如图丙所示,在这一现象中,光线的反射角是∠2,坐在A点的甲同学通过平面镜能(能/不能)看到了坐在B点的乙同学,这是因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考点】光学实验设计与探究. ‎ ‎【专题】实验题;探究题;实验分析法;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要多次改变入射角,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入射光线靠拢法线,反射光线也靠拢法线.‎ ‎(2)实验要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还要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 ‎(3)根据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分析.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反射角.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解答】解:(1)在此题中,反复测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大小,并比较,可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 若将AO向ON靠近,入射角减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OB也靠近法线ON.‎ 要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则入射角应等于=45°.‎ ‎(2)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前折或向后折,纸板上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但此时反射光线仍然存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3)由图可知,NN1是法线,坐在B点的甲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坐在A点的乙同学.AO是入射光线,则∠2是反射角.‎ 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坐在A点的乙同学也可以通过平面镜看到坐在B点的甲同学.‎ 故答案为:(1)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靠近;45°;(2)不能;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3)∠2;能;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点评】实验题是中考中必不可少的题目,要加强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四、计算题(8+8+6)‎ ‎28.从上海到南京的D412次列车运行时刻表如表所示 时间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 ‎09:51‎ ‎10:33‎ ‎11:45‎ 发车时间 ‎09:15‎ ‎09:53‎ ‎10:35‎ ‎﹣﹣‎ 里程/km ‎0‎ ‎84‎ ‎300‎ ‎(1)求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该列车长200m,中途以72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条长为2km的隧道,则火车完全在隧道中运行的时间是多少秒?‎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求出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时间和路程,利用v=求全程平均速度;‎ ‎(2)知道火车速度,火车完全在隧道里的路程等于隧道长减去火车长,然后根据t=求所用的时间.‎ ‎【解答】解:‎ ‎(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时间t=11:45﹣9:15=2.5h,‎ 全程s=300km,‎ 全程平均速度:‎ v===120km/h;‎ ‎(2)火车速度v=72km/h=72×m/s=20m/s,‎ 火车完全在隧道中需要通过的路程:‎ s=s隧道﹣s车=2000m﹣200m=1800m,‎ 根据v=得火车完全在隧道中的时间:‎ t===90s.‎ 答:(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0km/h;‎ ‎(2)火车完全在隧道中运行的时间是90s.‎ ‎【点评】本题易错点在第二问,注意火车全在隧道内行驶的路程和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是不同的,火车完全在隧道内时行驶的路程=隧道长﹣火车长,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隧道长+火车长.‎ ‎29.一门反坦克炮瞄准一辆坦克,开炮后经过0.5s看到炮弹在坦克上爆炸,再经过2s听到爆炸的声音,求:‎ ‎(1)大炮距坦克多远?‎ ‎(2)炮弹的飞行速度多大?‎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求出炮弹爆炸发出声音传到反坦克炮的时间,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反坦克炮与坦克之间的距离;‎ ‎(2)知道坦克炮与坦克的距离、从开炮到炮弹击中目标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炮弹飞行的速度.‎ ‎【解答】解:(1)炮弹爆炸发出声音传到反坦克炮的时间:‎ t=2s,‎ 根据v=可得,反坦克炮与坦克的距离:‎ s=vt=340m/s×2s=680m;‎ ‎(2)炮弹飞行的距离s′=s=680m;‎ 炮弹的速度:‎ v′===1360m/s.‎ 答:(1)大炮距坦克680m;‎ ‎(2)炮弹的飞行速度为1360m/s.‎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认真审题,确定从开炮到听到爆炸声的时间、从开炮到炮弹击中目标的时间时本题的关键.‎ ‎30.一辆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驶向前面的山崖,司机鸣笛后4s听到了回声,求:‎ ‎①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②鸣笛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 ‎【专题】计算题;声现象.‎ ‎【分析】(1)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1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2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 ‎(2)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 ‎【解答】解:∵v=,‎ ‎∴在t=4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10m/s×4s=4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4s=1360m,‎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 则:2s=s1+s2,‎ ‎∴s===700m;‎ 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 s′=s﹣s1=700m﹣40m=660m.‎ 答:(1)听到回声时,汽车距鸣笛处660m.‎ ‎(2)汽车鸣笛时离山崖700m.‎ ‎【点评】这类计算题一般涉及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顺利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楚声音从哪里发出,经过了哪段路程,物体是否移动.在解题过程中,最好画出示意图帮助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