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5 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三
东岳泰山(1532 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 米),位于陕西华阴市。 南岳衡山(1512 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 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 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 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 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 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 学们一齐读两遍。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 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 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 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 “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 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 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 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 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 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 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 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 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 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 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 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 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 “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 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 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 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 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 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 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 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 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 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 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 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 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 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 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 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 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明确: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末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 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顸,一览众山小)。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 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了解艺术特色:教师导学: 这首诗歌以一“望”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的 自然景物,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炼字炼句,正应其“语 不惊人死不休”之论。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精心赏析。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不采用一问一答的 方式。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发言的同学可就上述某个感兴趣的问 题进行课堂发言,大家集思广义。务必使学生参与的面大一些,最后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明确: 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 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 对泰山赏慕有加。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 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 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 “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割”字, 突现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 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 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 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 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 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 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 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 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 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 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 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 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 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配乐)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 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 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 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 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 95%以上都写于这 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 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