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课件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20)_鲁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20)_鲁教版

  情景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 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 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 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 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 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 克敌制胜的方法。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 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 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 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 说。 《孟子》一书, 现存七篇,是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走进名人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 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 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 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 学》、《中庸》合称四书。      作者简介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 道”,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 “与民同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 。 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 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 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 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写作背景 l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 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 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 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 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 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 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 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 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 的“仁政”思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 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 1、七里之郭 2、米粟非不多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亲戚畔之 guō sù yù pàn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 2、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3、城 非 不 高 也 。 4、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 / / // /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fú guō sù guă qī pàn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译读感知课文 1、本文是一篇短论,提出了什么 论点? 2、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 素有哪些? 3、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天气 地理形势有利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施行 仁政 少 阅读一二两句讨论: 解释字词 天时 地利 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等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 讨论问题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阐述“人和”  是克敌制胜,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一二句译文 l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读3-9句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 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内城 外城 包围 句首发语词 这样看来     译文 l(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 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 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 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 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 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呀。 1、以上几句分别是从什么角 度来论述的? 2、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 法来证明论点? 攻打的一方 举例论证:设举一小城围而 攻之而不胜  证明天时不如 地利 译读10-14句 l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城墙 护城河 武器装备 坚锐锋利 l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粮食 丢弃 逃跑 l如人和也 译文 l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 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 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2、10-14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 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 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 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 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阅读课文15句至结尾利用书上 注释自译 重点词语: 域:限制  固: 巩固  威 :震慑 得道:施行仁政   之至:到极点  亲戚 :内外亲属  畔:通“叛”, 背叛 第四段:译文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 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 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 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 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 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 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 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 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阅读15句至结尾讨论 1、域民、固国、威天下的关键是 什么?为什么? 2、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强调了 “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3、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4、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6、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7、10-15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 深化论点) 理清结构:本文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本文按是 “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 论”的顺序来安排结构层次的。 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一: 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二: 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守一方而言) ↓ ↓ 得出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对比论证) 思考: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举 例 论 证 论 ↓ “仁政”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人和” 论据: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 顺 失道寡助 叛 “人和”的实质 小城环而攻之不胜 城高兵利粮足不守 天时 不如 地利 地利 不如 人和 攻方失利 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 多助 失道 寡助 “仁政” 板书设计 举例 道理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战争 治国 l《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 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 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 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 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 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 平天下。 l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原因是:施行仁政,取 得民心 总结全文 拓 展 研 究 ◎1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 例子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跟同学们介绍一下。 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 2、文中讲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为新时代 的中学生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1)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 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 (2)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 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 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 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 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 观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 值的资源,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l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在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语 句为话题,发表简短的演讲。(下节课进 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