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课件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课件新人教版

11 核舟记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2.找出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三、作家介绍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其 父魏大中因弹劾权宦魏忠贤而遭诬陷下狱,魏学洢由家乡入京都, 想营救父亲,但其父终被害于狱中。他扶柩归乡,因父亲蒙奇冤,晨 夕号泣,不久也悲愤而死。明崇祯初年,曾诏旌他为孝子。他一生 没有做过官,但敏而好学,善为文,有《茅檐集》。 四、资料助读 “大苏泛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 陷,入狱半年。次年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 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 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 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者雕刻的核舟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 这件事的限制。如大苏泛赤壁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黄庭坚和佛 印陪同。 1.课文开头、结尾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 么不同?你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 什么特点? 点拨首段是总述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尾段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 容的概括说明。作者写作此文紧紧围绕的中心是雕刻技艺的奇巧、 灵怪。 2.描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是将 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点拨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 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写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 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 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3.核心图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