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清全套(附答案共8套含期中期末测试卷)
检测内容:第一章 机械运动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共31分。第1~9题为单选题,每题3分;第10题为多选题,4分,漏选得2分,错选得0分) 1.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B) A.初中生100 m短跑成绩约为10 s B.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 cm C.现在用的乒乓球的直径约为60 mm D.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4 s 2.用同一把刻度尺按正确方法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共测了四次,其结果均不同,这说明(C) A.该物体的真实长度是不定的 B.这四次测量结果都是不可靠的 C.测量不可避免地有误差 D.测量次数多了反而得不到正确结果 3.(铜仁中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描述“轻舟”在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B) A.轻舟 B.万重山 C.坐在轻舟上的人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我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C919试飞期间,一伴飞飞机与C919朝同一方向沿直线匀速飞行,如图为伴飞飞机上的科研人员某时刻通过航窗所看到的C919图景,已知伴飞飞机的速度比C919的大,则一段时间后科研人员看到的图景可能是(A) 5.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 h内行驶15 km;乙在3 min内行驶750 m;丙行驶100 m需24 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D) A.甲最快,丙最慢 B.甲最慢,丙最快 C.乙最快,甲最慢 D.三人一样快 6.烟囱上烟和路面上两小车上旗帜飘扬情况如图所示。关于两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D) A.甲车一定静止 B.乙车一定静止 C.甲车一定向右运动 D.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7.如图所示,坐在甲火车中的小华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头,过一会儿,她又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尾。若两火车车头朝向一致,下列关于它们运动情况的判断,不可能的是(C) 37 A.甲火车停在轨道上,乙火车向前运动 B.两列火车均向前运动,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C.两列火车均向后倒车,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D.甲火车向后倒车,乙火车停在轨道上 8.如图所示,电视节目中“闯关游戏”的笔直通道上每隔8 m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时间分别为5 s和2 s,当小强正通过关卡1左侧9 m远的A处时,关卡刚好放行,若他全程以2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最先挡住他前进的关卡是(B) A.关卡4 B.关卡3 C.关卡2 D.关卡1 9.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和(b)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C) A.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0.6 m B.v甲=0.2 m/s,v乙=0.3 m/s C.经过6 s两小车可能相距4.2 m D.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4.2 m 10.(多选)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CD) A.0~t1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B.t1~t3时间内甲静止,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t2~t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 D.0~t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小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8分) 1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其中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1_cm__,物体的长度是__31.0__cm;如图乙所示的停表示数为__3__min__37.5__s。某同学采用如图丙所示的方法测硬币的直径,测得硬币的直径D=__1.85__cm。 12.在学校运动会上,有甲、乙、丙三个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为13.6 s、13.8 s、13.7 s,跑得最快的是__甲__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了在__路程 37 __相同的条件下比较__时间__的方法。 13.如图所示是航空展上进行飞行表演时的情景,飞机的队形好长一段时间队形不变,甚为壮观。当飞机队形不变时,飞机之间相对__静止__(填“运动”或“静止”);机群必须速度大小__相等__(填“相等”或“不等”),方向__相同__(填“相同”或“不同”)。 14.(扬州中考)淮扬镇高铁过江通道“五峰山公铁大桥”建成后,扬州将进一步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大桥主跨长为1 120 m,一列280 m长的高铁匀速通过大桥主跨的时间为70 s,则高铁的速度为__20__m/s;若以高铁为参照物,大桥是__运动__的。 15.小明看到旗杆上的旗子迎风飘扬,于是他将小旗固定在轻细的直杆上,然后把细杆系在气球下面,如图所示。松手后气球带着细杆随风飞扬,请你判断细杆上的小旗__不能__(填“能”或“不能”) 飘起,你判断的理由是__气球下面的旗子与风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向运动,此时旗子相对于空气来说是静止的,故旗子不会飘扬__。 16.端午节期间,民间有进行龙舟比赛的传统。如图所示,晓龙战队的队员们奋力划桨,龙舟快速前进,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龙舟是__运动__的;以队员为参照物,龙舟是__静止__的;开始晓龙战队船头与晓虎战队船尾平齐,晓龙战队奋起直追,当他们的船尾超过晓虎战队船头,共历时120 s。已知两队船长均为18 m,假设晓虎战队的船速为6 m/s不变,则晓龙战队的平均船速为__6.3__m/s。 三、作图题(4分) 17.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的s-t图象如图甲所示,根据甲图象在乙图中画出其运动的v-t图象。 答图: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第18题18分,第19题10分,共28分) 18.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1所示,小球在做__加速__(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1.8__m/s。CD段的路程为__1.5__ m,比较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得vAB__<__(填“>”“<”或“=”)vBC。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1) 经过某点时的速度/(m·s-1) sAB=0.3 m tAB=0.5 s vAB=0.6 m/s vB=1.2 m/s sBC=0.9 m tBC=0.5 s vBC= vC=2.4 m/s 37 sCD= tCD=0.5 s vCD=3 m/s vD=3.6 m/s (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作出了v-t图象,如图2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 s到达E点时的速度为__4.8__m/s。 (4)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sAB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时间tAB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__>__(填“>”“<”或“=”)v2。 19.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 (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先变大后不变__(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C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则AC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0.16__m/s。 (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__纸锥的锥角__(写出一个影响因素);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__选择相同的圆纸片分别做出不同锥角的纸锥,让它们从同一位置、同一高度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锥角的关系(其他猜想及对应的做法合理即可)__。 (3)如图所示四个v-t关系图象中,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过程的是__A__(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五、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第20题11分,第21题8分,共19分) 20.李明同学平时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要经过一十字路口,他家到该路口的路程约为600 m,该路口到学校的路程约为1.2 km。某天他从家中出发2 min后到达该路口,恰好直行和左转的红灯亮起,在斑马线前等了80 s后,左转绿灯亮起,他又继续匀速骑车以4 m/s的速度到达学校。求: (1)李明骑车从家到该路口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李明骑车从该路口到学校用的时间是多少? (3)李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解:(1)李明骑车从家到十字路口的平均速度:v1===5 m/s。 (2)李明骑车从十字路口到学校用的时间:t2===300 s。 (3)李明同学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总路程:s=s1+s2=600 m+1 200 m=1 800 m, 总时间:t=t1+t0+t2=2×60 s+80 s+300 s=500 s, 则李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3.6 m/s。 37 21.小轩坐车经过铁路道口时,他注意到在列车还有一段距离才到达公路道口时,铁路道口会亮起红灯,警告未越过停车线的汽车迅速制动,而已越过停车线的汽车抓紧时间通过。感兴趣的他想:在这样复杂的运动场景中,要保证汽车和列车都安全一定有注意事项。于是,他测量了停车线距道口栏木的距离s=5 m,道口宽度s0=36 m,所乘汽车长l=4 m,如果汽车通过道口的速度v1=36 km/h,且把高速列车和汽车的运动都看成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问:当列车离道口的距离L为225 m时亮起红灯,为确保已越过停车线的汽车安全驶过道口,高速列车司机应使列车的速度最大不能超过多少? 解:汽车通过道口的速度:v1=36 km/h=10 m/s, 由v=得汽车越过道口所需的时间: t汽车====4.5 s; 为确保已越过停车线的汽车安全驶过道口,高速列车运动的时间等于汽车运动的时间, 列车的最大速度:v===50 m/s=180 km/h。 检测内容:第二章 声现象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共31分。第1~9题为单选题,每题3分;第10题为多选题,4分,漏选得2分,错选得0分) 1.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C.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2.(娄底中考)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D) 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37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3.(聊城中考)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C) 4.(德州中考)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有关二胡说法正确的是(A)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的优美声音一定是乐音 5.如图是一款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它由一个球形音箱和一个磁悬浮底座组成。音箱悬浮在空中,一边旋转一边播放某歌手的歌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调节音量开关,调大音量,声音的响度就变大 B.根据音调可以判断出是某歌手的歌声 C.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是高科技产品,发声不需要振动 D.播放的歌声不是靠空气传到人耳的 6.(南充中考改编)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于水中传播的速度 B.地震产生次声波的频率高于20 Hz C.利用次声波可以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 D.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7.医用“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D) A.它的响度大小 B.它的频率小于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 C.它的响度太大 D.它的频率大于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 8.生活中,有人用眼睛看,更有人用耳朵“看”,因为声音向我们传递着很多信息。一位有经验的锅炉工发现,向瓶里灌开水,开始时,水的落差很大,撞击力大,瓶里空气多,发出大并且低沉的“咚、咚”声,水将满时情况相反,发出小并且尖细的“吱、吱”声,则该工人判断灌水多少的依据是 (D) A.音色和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响度和音调 37 9.(菏泽中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A.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相同 C.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D.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10.(多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完成多个探究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D) A.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应观察橡皮筋是否在振动 B.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应改变两支铅笔之间的距离 C.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应将橡皮筋快速拨动 D.探究音色与材料的关系,应改变振动橡皮筋的力度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其速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__介质__的种类,人能辨别出是琴声还是鼓声,主要是声音的__音色__不同。由于发出的歌声的__音调__不同,音乐上才划分高、中、低音的歌唱演员。 12.木琴是打击乐器的一种,其琴键皆以木片制成;将木制琴键置于共鸣管之上,以琴棒敲击,琴键__振动__就可以产生旋律,当用琴棒从左到右敲击琴键时,所产生旋律的音调逐渐__变高__(填“变高”或“变低”)。用轻重不同的力敲击最左侧的键,所发出声音的__响度__不同。 13.为了减少噪声污染,很多市区禁止机动车鸣喇叭。从声学上讲,这是从__声源__处减弱噪声。人们以__分贝__为单位表示噪声强弱的等级。 14.小明的手臂每秒挥动2次,手臂挥动的频率是__2__Hz,挥动时产生的声波属于__次__声波,人耳__听不见__(填“听见”或者“听不见”)。 15.(泸州中考改编)在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描述声音的优美诗句,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__响度大__(填“响度大”“音调高”或“音色不同”);中考期间的考场周围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__声源__处减弱噪声;小轿车倒车雷达的探头是利用__超声波__(填“次声波”或“超声波”)传感器工作的。 16.站在百米跑道终点计时台上的甲、乙两名计时员,为同一跑道的运动员计时,甲看到起跑发令枪冒烟时开始计时,而乙则听到发令枪声才开始计时,则__甲__计时员计时准确;若甲、乙两名计时员的反应速度相同,他们计时相差大约__0.3__秒。(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三、作图题(4分) 17.如图所示,根据给出的某一声音波形图,请在图中画出响度是原来的一半,音调不变的声音波形图。 37 答图: 四、简答题(4分) 18.有一句成语叫“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据说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有一口古钟,经撞击后发出的声音不仅洪亮浑厚,而且停止撞击后还良久不绝。于是有人得出结论:物体停止振动仍然能够发声。请你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该结论是错误的。古钟振动产生声音,当停止撞击古钟后,古钟仍然在振动,所以人能听到声音。 五、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第19题10分,第20题10分,共20分) 19.用尺子来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小明做了以下实验: (1)用尺子来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__慢__,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低__;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__频率__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钢尺振动频率小于20_Hz__。 (2)用尺子来探究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保持人耳到钢尺的距离不变,接下来的操作是__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__。 20.晚上,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音箱里传出的交响乐,忽然停电了,他将蜡烛点亮后放在音箱前面,过了一会儿,来电后交响乐又响了起来。小吴发现音箱前面的烛焰在摇曳,什么原因使得烛焰摇曳呢? (1)通过仔细观察,烛焰没有受风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发现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由此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__声音__的影响所致,说明声音具有__能量__。 (2)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说明声音的响度与__距离发声体的远近__有关。 (3)固定放同一首曲子,固定蜡烛到音箱的距离不变,突然开大音量,烛焰摇曳得更明显,说明音量控制的是声音的什么要素?__响度__。这里采用了怎样的研究方法?__控制变量法__。 六、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第21题11分,第22题14分,共25分) 21.如图是某探险队用超声波探测海洋深度的示意图。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 500 m/s,若发出超声波信号后经过4 s收到回声,则: (1)超声波探测海洋深度的系统叫声呐。 37 声呐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它模仿的是蝙蝠这种生物的__回声定位__原理。 (2)此处海洋的深度? (3)能否用这种方法测定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解:(2)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t=×4 s=2 s,由v=可得,此处海洋的深度:s=vt=1 500 m/s×2 s=3 000 m。 (3)不能,因为超声波是声波的一种,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周围没有空气,所以超声波不能到达月球,更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22.如图所示,列车以72 km/h的速度行驶,在它的正前方B处有一个隧道,列车驶入隧道前,A处必须鸣笛,司机鸣笛1.2 s后,在C处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峭壁反射的回声。 (1)列车听到回声行驶的路程s1是多少? (2)鸣笛声从A处,经过隧道峭壁反射后,回到C处共经过的路程s声是多少?(v空气=340 m/s) (3)列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s2还有多远? 解:列车的速度v1=72 km/h=20 m/s, (1)1.2 s内列车前进的距离:s1=v1t=20 m/s×1.2 s=24 m。 (2)列车鸣笛后1.2 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 s声=v空气t=340 m/s×1.2 s=408 m。 (3)司机听到回声时,距隧道口距离: s2===192 m。 检测内容:第三章 物态变化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共31分。第1~9题为单选题,每题3分;第10题为多选题,4分,漏选得2分,错选得0分) 1.对于水银体温计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其分度值为0.01 ℃ B.它利用了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C.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D.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连续测量 2.(怀化中考)在水循环中,高空中的水蒸气突然遇到强冷空 37 气,温度急剧下降形成小冰晶。这种物态变化属于(D) A.凝固 B.升华 C.液化 D.凝华 3.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C) A.给湿头发吹热风 B.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D.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4.(安徽中考)如图所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根据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B) A.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25 min B.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 ℃ C.在第30 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在第10 min到第25 min之间,由于物质温度不变,所以不吸收热量 5.(广州中考)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C) A.固、液、气 B.气、液、固 C.气、固、液 D.液、固、气 6.(扬州中考)《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C)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7.如图所示,将干冰放入装有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B)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37 8.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C) A.汽化 B.液化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液化后汽化 9.(呼和浩特中考)炎炎夏日,洒了水的地面、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过一会儿就都变干了;烧开着的水,过一会儿水就变少了。关于这两种热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 A.前者是汽化吸热,后者也是汽化吸热 B.前者是汽化放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C.前者是熔化吸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D.前者是凝固放热,后者是液化放热 10.(多选)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吸热的是(AD) A.运输食品时,为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B.北方的冬天,常在菜窖内放几桶水防止冻坏蔬菜 C.夏天吃冰糕时,常看到冰糕周围冒“白气” D.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4分) 11.如图所示是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请简要说出它们在构造或使用上的三个不同点。 (1)__量程不同__;(2)__分度值不同__;(3)__体温计上有缩口,而普通温度计没有__。 12.“马踏飞燕”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现代工艺品厂家将“铜水”倒入模具中使“铜水”__凝固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马踏飞燕”工艺品以出售。浇铸过程中,浇铸用的材料——铜的温度始终保持不变,说明“铜”是__晶体__(填“晶体”或“非晶体”)。 13.(东营中考)2019年1月14日,东营出现罕见的雾凇景观,分外漂亮。“雾凇”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__凝华__(填物态变化名称)__放热__(填“吸热”或“放热”)形成的。 14.(东莞中考)夏日炎炎,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__液化__形成;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__汽化__吸热所致;他买了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__熔化__吸热所致。(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5.小明发现,在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很容易造成碘的熔化。针对上述不足,小明与他的同学们讨论后将实验进行改进:将装有固态碘的试管放入沸水中,试管中很快就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并排除了碘熔化的可能性。实验表明在碘升华和熔化时需要__吸收__热量。是什么因素影响碘的升华或熔化,你的猜想是__碘的温度__。 16.(杭州中考)援藏教师到达西藏后发现用普通锅煮饭不容易熟。请用学过的知识解析原因:西藏海拔高,气压低,__液体的沸点低__;提出一个把饭煮熟的方法:__用高压锅 37 __。 三、作图题(4分) 17.图中A、B是水中不同深度的两处,请你根据水沸腾时的情况,大致画出A、B处气泡的大小。 答图: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共25分) 18.小亮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安装实验器材时,小亮应按照__自下而上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其中,利用水浴法给试管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好处是__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__。 (2)测量过程中,温度计在某一时刻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该物质的温度为__69__℃。 (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该物质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可知,当加热到8 min末,试管中物质所处的物态是__固液共存__态,该物质为__晶体__(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__吸收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9.(东营中考)图甲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装置。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自下而上__(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2)A、B、C三种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B__(填字母代号)。 (3)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__98__℃,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__保持不变__(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4)实验器材中纸板的作用:__减少热量的散失__、__防止热水溅出伤人(防止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温度计上影响读数)__。 (5)实验结束后,移开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可能的原因是__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__。 五、综合应用题(本题共2小题,第20题14分,第21题12分,共26分) 2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37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 ℃。考虑到混合液中防冻液含量高时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D__。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 ℃,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B__。 A.30% B.40% C.60% D.90% (3)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120__℃。 答图: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升高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__。 21.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__水蒸气__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是__凝华__。 (2)请根据短文,小红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霜”形成的条件是__空气湿润__和__气温在0_℃以下__。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 ℃的冰块, 37 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__不能__(填“能”或“不能”)验证上述猜想。理由是__因为没有进行空气干燥和湿润的对比实验,所以不能证明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形成霜__。 检测内容:期中测试 37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呼和浩特中考)下列数据较符合实际的是(D) A.一张中考物理试卷的面积约为1.5 m2 B.正常人听觉频率范围是20~2 000 Hz C.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18 dm D.初中男生百米跑的时间约为14 s 2.(德州中考)如图为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木棒振动产生的 B.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音色相近 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噪声 D.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3.(通辽中考)下列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C) A.春天,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这个过程要吸热 B.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 C.秋天,草木的叶子上有露珠,这是水蒸气液化吸热形成的 D.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水蒸气凝华放热形成的 4.体育考试中,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相机,拍摄小丽50 m跑的过程,得到下列四张照片,其中表示她加速起跑阶段的是(A) 5.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水污染日益加剧,因此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图所示为小明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B) A.先熔化,后凝固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汽化,后凝固 6.如图为伽利略制造的第一个温度计,它可以测量气体的温度。若外部大气压不变,在气温发生变化时,球形容器内气体的体积随之发生变化,使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或下降,从而测量出气温的高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 B.玻璃管上的温度刻度值越向下越小 C.为了测量更准确,玻璃管要细一点,球形容器要大一点 D.该温度计在设计时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7.(深圳中考)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2~4 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4 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C.0~4 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 m/s D.3 s时甲在乙的前方 37 8.如图甲所示,将初始温度和质量都相等的冰和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应该直接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B.由图乙可知,A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6分钟 C.由图乙可知,A物质在2到4分钟温度不变,说明这段时间它不吸热 D.由图乙可知,B物质是蜡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8分) 9.基本测量工具的读数: (1)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①甲、乙所示,其中__乙__图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__-4__℃。 (2)如图②是小明使用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则A尺测量的长度为__2.31__cm,B尺测量的长度为__0.23__dm。 (3)如图③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276.5__s。 10.(盐城中考)如图所示,用手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声音是由钢尺__振动__产生的。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声音的__音调__发生改变;钢尺的振幅越大,声音的__响度__越大。 11.小刚上午9点出发,骑车前往相距12 km的外婆家。动身前他打电话告诉外婆到达的时间,他先以15 km/h的正常速度骑了12 min,因在路边书摊买书用了6 min,为了不迟到,他随后以18 km/h的速度骑行,最终按时到达外婆家。则小刚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15__km/h;小刚在电话里约定的到达时间是__9:48__。 12.如图,新型汽车的研制中,将汽车模型放在风洞中,让风高速迎面吹来,真实地模拟了汽车在空气中高速行驶的情况,晓彤以地面为参照物,判断汽车是__静止__(填“静止”或“运动”)的;小雪认为此时可以看做汽车在高速行驶,这是以__风__为参照物。 37 13.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医生用一种叫做氯乙烷的气态有机物,在常温下采用加压的方法使它__液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后装入钢罐内,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又在皮肤上迅速__汽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__吸收__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__温度__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类似局部麻醉,人的伤痛很快消失,同时防止伤口处形成淤血。 14. 如图所示,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碘锤中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的碘蒸气充满碘锤,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升华__。在此实验中,固态碘没有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原因是__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__(已知碘的熔点是113.5 ℃,碘的沸点是184.4 ℃)。 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5.一辆汽车在一平直的公路上以30 m/s速度匀速行驶,请你在图上画出汽车行驶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v-t图象。 答图: 16.如图,OAB表示水沸腾时水温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增加了水的质量,再重新做实验,请在图中大致描绘出水温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答图: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第17题7分,第18题8分,第19题7分,共22分) 17.小明同学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请帮助他完成下列问题: (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刻度尺__和__停表__;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v=__。 (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小__(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__长__(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时间。 (3)如图所示,斜面长1.6 m,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 s。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 s。请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2为__0.36__m/s(保留两位小数)。 37 (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__变速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18.(河南中考)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按规范组装器材,在安装温度计时,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此时应适当将__A处向上__(填“A处向上”或“B处向下”)调整。 (2)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是为了__缩短水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__。 (3)由实验数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__98__℃,还可获得的信息有__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__(写出一条即可)。 19.(百色中考)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如图乙所示是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特征可判断冰是__晶体__(填“晶体”或“非晶体”);当冰熔化一段时间后,试管中冰的质量__减少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冰在熔化过程中__吸收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大约持续了__3__ min。 (3)加热到第3 min时,物质的状态为__固液共存态__(填“液态”“固态”或“固液共存态”)。 (4)在加热过程中,杯口上方出现“白气”,“白气”是水蒸气__液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的。 (5)在实验过程中,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是把装有冰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这样做不但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__慢__(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五、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第20题14分,第21题14分,共28分) 20.国庆节期间,小陆从南宁乘火车去北京旅游,他乘坐的火车长为500 m。途中当火车以72 km/h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小陆测出自己通过该隧道的时间为1 min 5 s。 (1)旅途中小陆观察到的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_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__。 37 (2)该隧道的长度为多少? (3)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4)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0.8 km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11.5 s,则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1)在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2)火车速度:v=72 km/h=20 m/s,根据v=可得,隧道长:s隧道=vt=20 m/s×65 s=1 300 m。 (3)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s′=1 300 m+500 m=1 800 m,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t′===90 s。 (4)根据题意知,火车完全在桥上的路程:s″=800 m-500 m=300 m,所用的时间:t″=11.5 s,由公式v=得,火车过桥时的平均速度:v″==≈26 m/s。 21.汽车出厂前都要进行测试。 (1)在某次测试中,测试司机小张看到公路两旁的树木在飞快地后退,此时他是以__汽车__为参照物的;如果以自己为参照物,则测试车辆是__静止__(填“运动”或“静止”)的。 (2)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 m/s的速度行驶500 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 m/s的速度行驶100 s,完成了整个测试,求: ①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②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3)汽车在某段公路上匀速行驶时,进入某超声测速区域,如图所示,当该车运动到距离测速仪370 m时,测速仪向该车发出一超声波信号,2 s后收到从车返回的信号,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 m/s,求该车的速度。 解:(2)①根据速度公式v=得,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s1=v1t1=8 m/s×500 s=4 000 m。 ②根据速度公式v=得,汽车在模拟公路上以20 m/s的速度行驶100 s的路程:s2=v2t2=20 m/s×100 s=2 000 m;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v====10 m/s=10×3.6 km/h=36 km/h。 (3)若汽车的速度为v′,超声测速仪发出的信号=1 s后与汽车相遇,由v=可得,在这段时间内,汽车的路程与超声波的路程关系式为:v′×1 s+340 m/s×1 s=370 m,解得:v′=30 m/s。 37 检测内容:第四章 光现象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共31分。第1~9题为单选题,每题3分;第10题为多选题,4分,漏选得2分,错选得0分) 1.(巴彦淖尔中考)与“立竿见影”现象原理相同的是(C) A.平静湖边,倒影可见 B.山间小溪,清澈见底 C.林荫树下,光斑点点 D.雨过天晴,彩虹出现 37 2.如图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左方射向水面,这时的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若把水槽的右端稍垫高一些,待水面恢复平静时,反射角是β1,折射角是γ1,则(B) A.β>β1,γ>γ1 B.β=β1,γ=γ1 C.β<β1,γ<γ1 D.β<β1,γ>γ1 3.舞蹈演员站在平面镜前训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演员在平面镜中成实像 B.演员远离平面镜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变小 C.演员靠近平面镜时,像远离平面镜 D.演员以0.5 m/s的速度运动时,像也以0.5 m/s的速度运动 4.(内江中考)光从玻璃射向空气中,在玻璃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和反射,以下符合实际情况的是(D) 5.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任何物体都能辐射出紫外线 B.平板电脑画面上丰富多彩的颜色是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光组合而成的 C.医院、饭店经常利用紫外线灯来灭菌 D.验钞机是利用了红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来检验钞票真伪的 6.(淄博中考)小明在湖边树荫下乘凉,想到了所学的物理知识。其中合理的是(A) A.树下的圆形光斑,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B.看到池水“变”浅,是光的反射引起的 C.水中出现树的倒影,水中的“树”比岸上的树小 D.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灭菌,也可以用来遥控 7.平时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桌子、书等物体,这是因为(A) A.射到这些物体上的光发生了漫反射 B.这些物体都是发光的 C.射到这些物体上的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D.眼睛发出的光射到这些物体上 8.(临沂中考)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光屏用来验证像的虚实 B.玻璃板可以与纸面不垂直 C.蜡烛离玻璃板越近像越大 D.做多组数据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9.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C) A.“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太阳下花影重重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7 诗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线经过大气发生折射而成的像 C.“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句中的“彩云”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10.(多选)如图所示,物体AB长 1.6 m,平面镜CD长 0.6 m,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 m。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CD) A.物体通过该平面镜不能成完整的像 B.物体AB靠近平面镜CD时,物体AB的像也将靠近平面镜CD,物体AB的像大小不变 C.物体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物体与像的距离为 3 m D.将平面镜CD向上移动时,物体AB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28分) 1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月亮__不是__(填“是”或“不是”)光源,它在地上的影子是由于光的__直线传播__形成的。 12.(烟台中考)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如图所示)。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__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__;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反射__;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折射__。 13.(玉林中考)如图甲所示是玉林园博园的彩虹桥,桥面距湖面3 m,则它的“倒影”距桥面__6__ m。如图乙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挂钟,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__7:25__。 14.汽车、摩托车上有许多地方要利用到镜子,例如汽车观后镜,车头灯内的反射镜,其中观后镜应为__凸面镜__,车头灯内的反射镜应为__凹面镜__。(均填“平面镜”“凸面镜”或“凹面镜”) 15.响尾蛇导弹是靠跟踪敌机尾部高温气流辐射的__红外线__(填“红外线”“紫外线”或“可见光”,下同),对其进行有效功击。验钞机是利用了__紫外线__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原理工作的。电视遥控器不对准电视机的接收窗口,对着墙壁__能__(填“能”或“不能”)实现对电视的遥控。 16.两块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玻璃砖相互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一束单色光从左侧水平射入左侧玻璃砖后,从右侧玻璃砖射出,则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_平行__(填“垂直”“平行”或“相交”),其原因是__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的入射角等于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的折射角__。 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7.如图所示,潜水员眼睛在水下A点处,B点有条小鱼,C点有只小鸟,请作出潜水员观察鱼、鸟的光路图。 答图: 37 18.如图所示为一辆轿车的俯视示意图,O点为司机眼睛所在位置,司机在右侧的后视镜AB(看作平面镜)中能看到车尾C点。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司机眼睛看到C点的光路图。 答图: 四、简答题(5分) 19.交警温馨提示:“为了您的安全,夜间行车的驾驶员请关闭车内的灯光!”请你用光学知识解释这句话的科学道理。 答:夜间驾驶室外的光线是比较暗的,若打开驾驶室内的灯,室内物体的光线是比较强的,会通过前挡风玻璃在车前形成一个虚像(平面镜成像),干扰司机的视线,不安全,另外玻璃发生镜面反射,会有较强的反射光进入司机眼睛,刺激司机的眼睛。 五、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第20题12分,第21题10分,第22题6分,共28分) 20.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如图甲所示,先将平面镜A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硬纸板B__竖直__放置在平面镜A上,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O点。 (2)为了显示光路,纸板的表面应__粗糙__(填“光滑”或“粗糙”)些,在纸板上标出刻度是为了方便测量__反射角和入射角__的大小。 (3)若实验中想把光的径迹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请你设计一个保留的方法:__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__。 (4)接下来老师进行了如图乙的演示,先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一个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在柱M上固定一支红色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其作用是为了显示__法线__的位置,然后打开固定在柱N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O点,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情景,老师水平方向缓慢转动圆台,当我们观察到反射光线时,可判断__反射绿光、入射绿光和入射红光__在同一平面内。 21.(宜昌中考)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准备了如下器材:各种长度的蜡烛若干、平面镜一块、玻璃板一块、白纸一张(如图1所示)。 37 (1)平面M所选的器材是__玻璃板__(填“平面镜”或“玻璃板”)。小明把蜡烛A点燃放在M前面,再把其他各支蜡烛依次放在M后面适当位置,当某支蜡烛放在后面时,从前面看那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此时,后面的那支蜡烛与蜡烛A的大小关系是__大小相等__。小明测量两侧蜡烛到平面M的距离,再让蜡烛A远离M,则后面的蜡烛要__远离__(填“远离”或“靠近”)M才能再次看上去像被点燃了一样。 (2)多次观察及测量距离之后,小明同学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__对称__。 (3)如图2甲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平移至图2乙所示的位置时,硬币的成像情况是__A__(填字母代号)。 A.硬币成像在a处 B.硬币成像在b处 C.硬币成像在c处 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22.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图甲所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 (1)小明的推测是__折射光线消失__。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__光斑消失__,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 __不会,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__。 检测内容: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共31分。第1~9题为单选题,每题3分;第10题为多选题,4分,漏选得2分,错选得0分) 1.(深圳中考)下列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的设备是(C) A.放大镜 B.近视眼镜 C.监控摄像头 D.投影仪 2.(自贡中考)小明同学在第二届农博会上用数码相机(可调焦距)拍摄下了同一盒新品种彩色花菜的两张照片。如图所示,结合图片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37 A.照相机的镜头与老花镜属于一类透镜 B.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C.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小一些 D.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大一些 3.关于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远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B.照相时,景物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内 C.投影仪中的投影片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D.望远镜的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邵阳中考)小红同学利用爷爷不用了的老花眼镜的一片镜片做凸透镜成像实验,肯定不能得到(B) A.放大的实像 B.倒立的虚像 C.倒立的实像 D.放大的虚像 5.关于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小猫叉不到鱼,是因为看到鱼变深的虚像 C.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 D.近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6.为保护人民的安全,满足城市治安防控和管理的需要,国家在公共聚集地区安装了先进的360°高清摄像头,它的像距几乎不变,但镜头的功能类似于人眼睛的晶状体,焦距可以调节。如图所示,某嫌疑犯在成像板上已经成清晰的像,此时镜头的焦点在F处,在监控此人的过程中(该人在成像板上的像保持清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b点 B.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镜头的焦距会变短 C.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聚光能力会减弱 D.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b点 7.把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另一侧12 cm处得到缩小的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 A.10 cm B.12 cm C.24 cm D.6 cm 8.(河北中考改编)如图所示,小明将凸透镜(f=10 cm)固定在光具座上40 cm刻度的位置,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将蜡烛从焦点内某处向透镜方向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37 B.当光屏上成清晰像时,拿开光屏,眼睛在一定范围内仍能看到像 C.将蜡烛放在10 cm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像 D.当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在贴近凸透镜左侧的位置放一远视镜片,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 9.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2 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8 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C) A.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C.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9 cm<f<16 cm D.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18 cm<f<32 cm 10.(多选)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用焦距分别为f1、f2的甲、乙两个凸透镜进行实验。先将点燃的蜡烛、透镜甲和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后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图中未标出);再用透镜乙替换透镜甲,且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向左移动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BD) A.图中光屏上的像是放大的 B.图中光屏上的像是缩小的 C.f1<f2 D.f1>f2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1.(黄冈中考)为了加强管理,某单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行刷脸考勤制度。如图,当人靠近摄像头时,光源自动打开,照亮__人脸__(填“人脸”或“显示屏”)。人脸通过摄像头成一个倒立、__缩小__的实像,并与录入的信息进行比对,从而记录考勤。 12.小明拍完全班毕业照合影后,想拍一张单身照。若小明不动,摄影师应采取的方法是使相机__靠近__(填“靠近”或“远离”)他,同时镜头__向外__(填“向外”或“向内”)缩。若此时相机的镜头伸缩装置损坏,导致镜头卡住不能动,摄影师可以在镜头前加一个合适度数的__远视__(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的镜片。 13.如图所示是医学上常用的内窥镜,它是一种在细管顶端装有小型摄像机的医疗器械,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检查时,为使观察更仔细,就要减小观察范围,应该使内窥镜细管顶端__接近__(填“接近”或“远离”)患处,所成的像__变大__(填“变大”或“变小”)。 14.患近视眼的小张,在阳台上埋头看书,被街对面电子眼的闪光干扰了,他戴上眼镜后,好奇地观察街道上的情况,清楚地看见了一辆轿车绝尘而去,消失在街道的尽头,小张戴的眼镜是__凹__透镜;如图所示,电子眼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凸__透镜,当轿车绝尘而去, 37 电子眼所拍摄到的轿车的像将逐渐__变小__(填“变大”或“变小”)。 15.(山西中考)如图甲所示,在圆柱形水杯后面放一张画有箭头的纸条,往杯中倒入适量水,透过水杯,看到一个箭头改变了方向(如图乙),这是为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抓住影响这个问题的主要因素,圆柱形水杯装有水的部分具有__中间厚、边缘薄__的特征,忽略掉影响这个问题的次要因素:物体的材质等,构建凸透镜模型进行研究。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判定,看到这个方向改变的箭头是放大的__实像__(填“实像”或“虚像”)。凸透镜的这一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__投影仪__(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16.如图所示,小勇利用焦距为10 cm的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时,应将手指放在距放大镜__小于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cm的位置。当他将手臂伸直,用这个放大镜看窗外远处的物体时,他所看到的是倒立、__缩小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7.(黄石中考)凸透镜如图所示,MN为主光轴,O点为光心,F点为焦点,请在图中画出三条光线的折射光线,并作出物点S的像点S′。(注意保留作图痕迹) 答图: 18.人在水中看物体会成像在视网膜后,相当于人眼的晶状体变__薄__(填“厚”或“薄”)。潜水员戴上潜水镜实质上是在眼前加上一个空气层,如图所示。请根据图中已有的光路,完成光路图,画出物体A的大致位置。 答图: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第19题9分,第20题10分,第21题12分,共31分) 19.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如图所示。 (1)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__下__(填“上”或“下”)调整。 37 (2)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0 cm处,移动光屏至某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透镜的焦距是__10__ cm。 (3)在第(2)问的基础上,使烛焰向右移动2 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__右__(填“左”或“右”)移至另一位置,才能得到一个倒立、__放大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 (4)若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此时一只小虫落在凸透镜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B__。 A.光屏上会有这只小虫的像 B.像几乎没有受影响 C.不能成像 20.(淄博中考改编)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5 cm。 (1)如图甲所示,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蜡烛的像,这个像是图乙中的__D__,利用此原理可以制成__照相机__(填“照相机”“幻灯片”或“放大镜”)。 (2)小明把蜡烛依次放在A、B位置,在坐标纸上记录了光屏上像的大小。如图丙所示(A′、B′分别表示蜡烛在A、B处所成的像)。跟同学们交流后发现: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__增大__。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小明又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8 cm处,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__像在100_cm刻度线之外__。聪明的小明拿起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处,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则小明拿起的眼镜是__远视镜__(填“近视镜”或“远视镜”)。 2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使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5 cm。 (1)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 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 cm刻度线位置时,光屏应在__Ⅱ__(填“Ⅰ”“Ⅱ”或“Ⅲ”)区域内左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若得到清晰的像后,只将光屏和蜡烛的位置对调,则像__变大__(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2)把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应该向__远离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__减小__(填“增大”或“减小”)。 (3)当蜡烛逐渐燃烧变短时,光屏上烛焰的像将随之__上升__(填“上升”或“下降”)。 (4)在整理器材时,某同学偶然在凸透镜上看到了身后景物的像,它的成像原因是光的__反射__(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37 检测内容: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物质中,质量约为200 g的物体可能是(B) A.一只蚊子 B.一只小鸡 C.一头小猪 D.一头小象 2.(嘉兴中考改编)从2019年5月20日起,用普朗克常数定义质量的单位——千克,以代替工作了100多年的国际千克原器(如图)。下列有关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D) A.体积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千克 B.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质量和密度均不变 C.千克原器因生锈而质量减小,故不宜作为标准 D.物体的质量不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3.“全碳气凝胶”是我国科学家研制的迄今为止密度最小的材料,密度只有3 kg/m3。某型号汽车发动机采用质量为120 kg、密度为6×103 kg/m3的高强度合金材料制造,若采用“全碳气凝胶”制造,需要“全碳气凝胶”的质量为(B) A.6 g B.60 g C.600 g D.6 000 g 4.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液体的体积(V)及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总)可分别由量筒和天平测得。某同学通过改变液体的体积得到几组数据,画出有关图线,在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液体和容器的质量跟液体的体积关系的是(B) 37 5.某容器装满水后总质量是560 g,装满植物油时总质量是460 g,则该容器的容积和质量为(ρ植物油=0.8 g/cm3)(D) A.100 cm3和80 g B.560 cm3和60 g C.460 cm3和80 g D.500 cm3和60 g 6.由两种不同材料制成的大小相同的实心球甲、乙,在天平右盘中放入4个甲球,在左盘中放入5个乙球,这时天平刚好平衡,且游码没有移动。则可知(C) A.甲球和乙球质量之比为5∶1 B.甲球和乙球质量之比为4∶5 C.甲球和乙球密度之比为5∶4 D.甲球和乙球密度之比不能确定 7.小雯将一个气球套在一个空塑料瓶中,把它们放进热水中后,小雯看到气球鼓起来了。则气球与塑料瓶中气体的质量与密度的变化情况是(C) A.质量增加 B.质量减小 C.密度减小 D.密度不变 8.(桂林中考)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D) A.体积相等时,甲的质量大 B.质量相等时,乙的体积大 C.甲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大 D.甲的密度为0.5×103 kg/m3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26分) 9.(内江中考)小东买了一瓶矿泉水,喝去了一半后,剩余的矿泉水的密度__不变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1_m3的水的质量是1.0×103_kg__。 10.和大多数物质一样,汽油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随着气温的下降,汽油密度会__变大__(填“变大”或“变小”),受此因素影响,在每吨汽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每升(每立方分米)汽油的价格会__上调__(填“上调”或“下调”)。 11.某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则__A__(填“A”或“B”)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体积均为2 cm3的A、B两种物质的总质量为__6__g。 12.如图所示,一个矿泉水瓶里有不多的水,乌鸦喝不到水就衔了很多的小石块填到瓶子里,水面刚好上升到瓶口,乌鸦喝到了水。若矿泉水瓶的容积为450 mL,内有0.2 kg的水,乌鸦投入其中的石块的体积是__250__cm3,石块的质量是__0.65__kg。(石块密度为2.6×103 kg/m3) 13.(齐齐哈尔中考)某物理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天平和一个小塑料杯测量酸奶的密度。实验过程如下: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塑料杯的质量为5 g,将塑料杯中装满水, 37 测出塑料杯和水的总质量为77 g;再将塑料杯中的水倒净擦干后装满酸奶,测出塑料杯和酸奶的总质量为95 g,则塑料杯中酸奶的质量为__90__g,酸奶的密度为__1.25__g/cm3。 14.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块的密度时,用调好的天平测物块的质量时,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物块的质量是__32.4__ g;放入物块前量筒内水的体积为40 mL,用细线系好物块后放入量筒内,水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物块的密度为__1.62__ g/cm3,若考虑到细线的体积不能忽略,则密度的测量结果__偏小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5.如图所示,a、b、c三只相同的玻璃杯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的酒精、纯水、盐水,在玻璃杯中画出酒精、纯水、盐水的大致液面(ρ盐水>ρ纯水>ρ酒精 )。 答图: 16.甲、乙是由两种不同物质构成的实心物体,它们的质量相同,甲的体积是乙的,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在坐标图中把甲、乙两个物体的m-V图象表示出来。 答图: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共24分) 17.(资阳中考)农忙时节,小明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配制盐水帮妈妈筛选农作物种子。要筛选出品质优良的种子,盐水的密度应该略小于饱满种子的密度。为了知道所配制出的盐水密度是否合适,小明通过如下的实验进行测量。 (1)调节天平平衡: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后,发现天平横梁左高右低,应将平衡螺母向__左__(填“左”或“右”)调节。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1。 (3)如图甲所示,把适量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得盐水体积V。 (4)如图乙所示,把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请把下面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填写完整。 空烧杯质量m1/ g 盐水体积V/mL 烧杯和盐水总 质量m2/ g 盐水密度 ρ/( g· cm-3) 30 __40__ __76__ __1.15__ (5)按照以上方法,小明测出的盐水密度值可能__小于__(填“大于”或“小于”)盐水密度真实值,原因是__盐水倒入烧杯中后,会有部分盐水残留在量筒壁上,导致盐水质量的测量值偏小__。 37 18.(盐城中考)小刚做“测量蜡块密度”的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的__零刻线__处,若此时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__左__移动,使天平平衡。 (2)将蜡块放在天平__左__盘中,另一盘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天平平衡,蜡块的质量为__8.4__g。 (3)将蜡块放入盛有50 mL水的量筒中,用细铁丝将其压入水中,读得量筒的示数为60.0 mL,则该蜡块的体积为__10__cm3。 (4)计算得出蜡块的密度为__0.84×103__kg/m3。 五、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第19题9分,第20题9分,共18分) 19.小明家是个体运输户,最近签订了一份为某建筑公司运送大理石和木材的合同。如果他家汽车的最大载运量是10 t,汽车货箱的最大容积是12 m3。(ρ石=2.5×103 kg/m3,ρ木=0.5×103 kg/m3)请问: (1)他家汽车一次最多能运输多少立方米的大理石? (2)他家汽车一次最多能运输多少吨的木材? (3)为了既不超限超载,又使每一趟运输量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汽车的运输质量和容积,提高汽车的利用率,每一趟需要搭配装载__2__ m3大理石和__10__ m3的木材,才能达到上述目的。 解:(1)由ρ=得他家汽车一次最多能运输大理石的体积:V石===4 m3。 (2)由ρ=得汽车一次最多能运输木材的质量:m木=ρ木V载=0.5×103 kg/m3×12 m3=6×103 kg=6 t。 (3)依题意有: ρ石V′石+ρ木V′木= m载,V′石+V′木=V载, 则2.5×103 kg/m3 ·V′石+0.5×103 kg/m3·(12 m3-V′石)=10×103 kg, 解得V′石=2 m3,V′木=10 m3。 20.我国约有4亿多人需配戴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眼镜组成材料的部分技术指标如下表: 技术 指标 材 料 透光量 密度/(kg·m-3) 性能 树脂镜片 92% 1.3×103 较耐磨损 玻璃镜片 91% 2.5×103 耐磨损 铜合金 8.0×103 较耐腐蚀 钛合金 4.5×103 耐腐蚀 (1)求一块体积为4×10-6 m3的玻璃镜片的质量。 (2)如果一副铜合金镜架的质量为2×10-2 kg,若以钛合金代替铜合金, 37 求一副钛合金眼镜架的质量。 解:(1)一块体积为4×10-6 m3的玻璃镜片的质量:m镜片=ρ玻璃V镜片=2.5×103 kg/m3×4×10-6 m3=0.01 kg。 (2)铜合金镜架的体积:V镜架===2.5×10-6 m3,钛合金镜架的体积:V′镜架=V镜架=2.5×10-6 m3,钛合金镜架的质量:m′镜架=ρ钛合金V′镜架=4.5×103 kg/m3×2.5×10-6 m3=1.125×10-2 kg。 检测内容:期末测试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苏州中考)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D) A.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 g B.苏州地区6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50 ℃ C.一支全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20 mm D.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4 m/s 2.小华坐在从武汉到广州的高速行驶的动车上,他说自己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B) A.小华自己 B.旁边的座位 C.窗外的树木 D.车内走过的乘务员 3.(宿迁中考)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B.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C.干冰作为人工降雨的冷却剂,是利用它升华吸热的特点 D.人们吹电风扇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气温 4.(岳阳中考)下列四幅图片中,现象与解释对应正确的是(B) 5.(攀枝花中考)攀枝花市二滩水库是著名的风景区,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船在水面上的黑影是光的反射 B.青山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色散 C.水看起来比实际要浅是光的折射 D.小鸟掠过水面,它在水中的虚像越来越大 6.(济宁中考)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四种光学元件的作用:①都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②只有平面镜能成虚像;③凸透镜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④只有凹透镜能矫正视力;⑤利用三棱镜能研究光的色散。下列选项中,完全正确的是(D)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①③⑤ 7.(德州中考)如图所示,在“测量花岗石密度”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37 A.称量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花岗石 B.称量花岗石质量的过程中,若天平横梁不平衡,可调节平衡螺母 C.花岗石的质量是25 g D.花岗石的密度是2.8×103 kg/m3 8.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 A.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 s才开始运动 B.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 m处 C.从第3 s开始,vA<vB,5 s末A、B相遇 D.5 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9.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__热胀冷缩__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__乙__。体温计的量程是__35~42_℃__,分度值是__0.1_℃__。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是因为体温计上有个__缩口__。 10.如图所示,夏天里把一大块冰放在塑料袋中,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水,这是__熔化__现象;塑料袋没有漏水,但是在塑料袋外面却出现一层水珠,这是__液化__现象,其中放热的物态变化主要发生在__袋外__(填“袋内”“袋外”或“袋内和袋外”)。 11.小周在郑州东区游玩,图中是他用调焦相机拍摄“大玉米”的照片,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__反射__现象形成的。小周站在原地不动,想照一张放大的照片,他应调节相机使镜头焦距__变大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2.(昆明中考)图a、b是家里开着灯、隔着玻璃窗拍摄屋外景物的情形,其中一幅是手机离玻璃窗一定距离拍摄的,另一幅是将手机紧贴在玻璃窗上拍摄的。图b中的“灯”并非建筑物上的,而是屋内拍摄者身后的吊灯。手机离玻璃窗一定距离拍摄的是__b__图;图a中没有出现屋内吊灯的像,是由于__手机挡住了灯光,不能发生平面镜成像__。 13.水具有反常膨胀的特性,在0~4 ℃范围内它是热缩冷胀的,因而水在__4__℃时密度最大。寒冷的冬天湖里的水总是先从__水面__(填“水面”或“水底”)开始凝固,__放出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4.近些年中国的高铁技术发展迅猛,京沪高铁的开通更是体现了中国在该项技术的领先地位。 (1)高速列车噪声很小,它是从防止噪声__产生 37 __方面着手控制的;冬天和夏天噪声的传播速度__不同__(填“相同”或“不同”),噪声是以__分贝(dB)__为单位来表示强弱等级的。 (2)若高速列车匀速通过长1.75 km的某桥用时30 s,列车长350 m,则该列车速度是__70__m/s,列车中座椅上的某位乘客通过此桥的时间为__25__s。 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5.如图所示,水里的光源O发出的一条光线射向水面,在水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经过P点。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光路(保留作图痕迹)。 答图: 16.(潍坊中考)如图所示,AB为遮光板,S′是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经过凸透镜左侧焦点F。请画出: (1)光源S的位置; (2)光线EF的入射光线; (3)光线EF经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 答图: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第17题6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4分,共30分) 17.(营口中考)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 (1)小华组装好实验器材后开始实验,请你指出图甲中存在的操作错误是__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底接触__。 (2)纠正错误操作后,开始计时。第3 min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示数为__96__℃,从记录数据的表格可以分析出:水沸腾的特点是温度__不变__,继续__吸热__。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 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 (3)根据水的沸点可判断当时当地的气压__不是__(填“是”或“不是”)1标准大气压。 (4)小华和另一位同学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且同时开始实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丙所示,其中水的质量较大的图象为__b__(填“a”或“b”)。 18.(齐齐哈尔中考)小伟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 37 (1)小伟在组装器材时,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直线上,这样做的目的是:__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__。 (2)实验过程中,凸透镜始终固定在光具座50 cm刻度线处。当蜡烛距离凸透镜15 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放大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3)接下来小伟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为了能在光屏上再次看到烛焰清晰的像,他应将光屏向__靠近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此时的像与步骤(2)中的像相比,大小将变__小__。 (4)如图乙所示,小伟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10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照相机__(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小伟发现,随着蜡烛燃烧变短,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会向__上__移动。 19.(云南中考改编)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后,好奇的小王同学想知道老师所用粉笔的密度。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1)他把10支粉笔放到调好的托盘天平上,当天平再次平衡,右盘的砝码和标尺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则每支粉笔的质量为__3.84__g。 (2)小王在量筒中加入体积为V1的水,把一支粉笔放入量筒,发现粉笔在水面停留一瞬,冒出大量的气泡后沉底,量筒中水面到达的刻度为V2。若把(V2-V1)作为粉笔的体积来计算粉笔的密度,测得粉笔的密度会比真实值__大__(填“大”或“小”),原因是__粉笔吸水,体积测量值偏小__。 (3)小王把一支同样的粉笔用一层保鲜膜紧密包裹好放入水中(保鲜膜的体积忽略不计),发现粉笔漂浮在水面上,于是他用水、小金属块、量筒和细线测量粉笔的体积,如图乙。粉笔的密度为__0.64__g/cm3,粉笔越写越短后密度__不变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小王看到步骤(3)中量筒内浸在水里的粉笔变长变粗,这是由于光的__折射__(填“反射”“折射”或“直线传播”)形成的粉笔的虚像。 五、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第20题9分,第21题9分,共18分) 20.周末,爸爸开车带小明去新华书店买科普读物,回来后小明向爸爸请教了有关车的一些问题,并做了记录,内容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记录的内容计算: (1)小明去新华书店单程时间30 min,则小明家距新华书店的路程大约多少千米? (2)往返途中,用掉汽油多少千克? (3)此次行程需花费汽油费多少元? 解:(1)由公式v=得小明家离新华书店的路程:s=v1t=30 km/h× h=15 km。 37 (2)往返的路程:s′=2×15 km=30 km;消耗汽油的体积:V=30 km× L/km=2.7 L;消耗汽油的质量:m=ρV=800 kg/m3×2.7×10-3 m3=2.16 kg。 (3)需花费汽油费:2.7 L×7.10 元/L=19.17 元。 平均车速 30 km/h 等速耗油 9 L/100 km 油价 7.10元/L 汽油(93#)密度 800 kg/m3 21.合格汽油的密度应该为0.7×103 kg/m3,如果汽油的成分中含重油偏大,产品就是不合格的。由于重油的密度大于汽油,所以不合格汽油的密度会偏大,有的加油站通常使用密度瓶来检测汽油的密度。如果密度瓶空瓶的质量为150 g,装满水后总质量为350 g。 (1)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若该密度瓶装满汽油后的总质量为300 g,那么该汽油的密度是多少?它是否合格? 解:(1)根据题意可得,瓶子装满水时水的质量:m水=350 g-150 g=200 g,由ρ=可得瓶子的容积:V容=V水===200 cm3。 (2)该密度瓶装满汽油后,汽油的质量:m汽油=300 g-150 g=150 g, 汽油的体积:V汽油=V容=200 cm3, 则该汽油的密度:ρ′汽油===0.75 g/cm3=0.75×103 kg/m3>0.7×103 kg/m3, 所以该汽油为不合格汽油。 3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