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下册全册备课教案_沪科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物理上、下册全册备课教案_沪科版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粤版)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八年级(上册) 目 录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 1. 1 希望你喜爱物理 4. 1 从全球变暖谈起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4. 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1.3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应用 4. 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4 尝试科学探究 4. 4 升华和凝华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4. 5 水循环与水资源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第五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5. 1 物体的质量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5. 2 探究物质的密度测量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5. 3 密度的应用 第三章 光和眼睛 5. 4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3. 1 光世界巡行 5. 5 点击新材料 3. 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5 奇妙的透镜 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3.7 眼睛与光学仪器 3.8 揭开色彩的奥秘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 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 4 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 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 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 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 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 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 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 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 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 1 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 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 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 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 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 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 4 节,每节计划用 2 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 课时;共 10 课时。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结构的科学。 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 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 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 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科学方法。 器材准备 多媒体设备、激光光学光学仪器、感应起电机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 1 与活动 2 的实验。 演示 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 演示 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 1905 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 5 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 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 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 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 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 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 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 100 周年,全球物理学 界一致呼吁 2005 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 发生“红移”是物体背离我们的方向运动的光谱特征;红色又有底部或基础 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 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 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 合作。 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 章 首 诗 有 利 于 引 领 学 生 对 物 理 学 的 向 往和热爱, 有 利 于 激 发 学 生 的 学习兴趣。 这 两 个 实 验 的 目 的 是 为 了 激 发 学 生 学 习的兴趣, 引 导 学 生 观 察 和 思 考。 让 学 生 认 识 物 理 学 的重要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 (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 (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 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 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 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 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 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 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 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 练习设计 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 和物 质 的一门科学。 2.请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举我国航天 技术的重大成果。 3.简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 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 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 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4.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 教 学 时,要充分 考 虑 信 息 的 呈 现 方 式,充分利 用 多 媒 体 手段,利用 视觉、听觉 及 各 种 信 号,呈现丰 富的、新鲜 的的信息, 以 增 强 教 学的效果。 从 科 学 家 的哪里,领 悟 科 学 的 学习方法。 通 过 长 度 和 时 间 的 测量,培养 严 谨 求 实 的 科 学 态 度。 用心 爱心 专心 5 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重、难点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 教学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 器材准备 没有刻度的直尺、常见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自制的橡皮尺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测量长度 1.测量的标准问题 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 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 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 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 3.长度单位 (1)活动: 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拃”。 问题:由于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 (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 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 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 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 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 仔细观察刻度尺上的 1mm 、1cm 、1dm 、1m 有多长,动手在纸上 画 1mm 、1cm 、1dm 在黑板上画一画 1m 的长度,形成长度的具体概念。 4. 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 通 过 学 生 描述,了解 学 生 对 生 活 现 象 的 观 察 水 平 和能力。 把 人 类 建 立、演变和 统 一 单 位 制 的 认 识 过 程 展 示 给学生。 尽 量 利 用 多 媒 体 技 术,如投影 图 片 或 实 物投影仪, 以 提 高 可 见度。组织 用心 爱心 专心 6 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 (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 三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 一思考:分度值的含义。 (2)练习用刻度尺测长度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操作方法。 (放置刻度尺,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 练习估读: 采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如 1cm 和 1mm)测量同一物体的长 度,让学生练习估读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 量的结果就越精确。 5.介绍误差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6. 认识直方图(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分析直方图,并相互交流。 直方图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 (二)测量时间 1.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 介绍跑表的使用。 2.时间单位规定 (1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 (2)单位换算: 换算方法: 通过换算关系,体会微秒、纳秒(谈微秒、纳秒意义) 3.活动:测测你的脉搏. 通常所说的脉搏是指把手按在手腕桡骨侧摸到血管的搏动.健康 成年人安静时的脉搏数,每分钟应为 60~80 次,运动后或发烧生病时 脉搏会加快.测定你的脉搏,每次测一分钟,测三次,计算它们的平 均值,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测量次数 1 2 3 平均 值 脉搏数 (2)调查统计,画出心率直方图(做在作业本上) 四、小结: 用心 爱心 专心 7 重视物理实验,学会如何观察实验; 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掌握长度、时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小结 1.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的换算 2.会用刻度尺测长度 3.会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 4.误差与错误 练习设计 1.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约为 2.27______,某同学的身高为 165_______, 姚明比这位同学高出了________cm。 2.使用刻度尺前,应先观察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测量结果既要有_______,又要有_______,还要有___________。 3.下列物品的尺度,最接近 15cm 的是 ( ) A.橡皮的宽度 B.课桌的高度 C.文具盒的厚度 D.圆珠笔的长度 4.下列过程中,经历时间差不多为 1s 的是 ( ) 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 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 C.人打一次哈欠的时间 D.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 5.李明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块 木板的长度,如图所示。 (1)该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_________。 (2)木板的起点对准_____________,终点对准_______________, 木板的长度应为_______。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 2.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 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4.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估测。 重、难点 教学重点:领会累积法和以直代曲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 器材准备 毫米刻度尺、量筒和量杯等 领 会 测 量 技 巧 和 转 换 的 思 想 方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8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课题。 1. 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 问题: 是否能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呢? 二、新课教学: (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活动 A:阅读课本,讨论、操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 拟定测量的方案和步骤,理清思路。 描述中要介绍清楚实验过程,使用什么仪器,测量什么物理量,测得 的物理量的数值和单位,以及怎样计算求得最后结果。 如: ⑴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 mm; ⑵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 张; ⑶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 mm。 2. 活动 B: (1)介绍“以直代曲法”和“滚轮法” (2)让学生交流其它方案; 尽量让学生阐释他们的认识和观点。 (二)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对照仪器阅读自学。 注意: 1.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 2.量筒的刻度与量杯的刻度区别。 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齐。 (三) 你身上的“尺”和“表” 1.身上的“尺” (1)测出你自己身体上某些部位的尺寸: 身高、一庹、一拃、一步长、指甲宽、脚长等 (2)估测:在没有任何现成测量工具时,判断一物体长度。 估测训练。 心中“尺”:普通纸的厚度约几十微米;指甲宽约 1cm; 拳头宽约 1dm; 教室高约 3m。 提醒学生 用测得的 厚度除以 纸的张数, 而不是页 数。 一张是两 页,可这个 简单的常 识,却有许 多学生忽 略。 了解自己 身体上的 长度和时 间,对生活 中的长度 和时间形 成感性认 识,提高估 测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9 2.身上的“表” 脉搏数等 小结 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2.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练习设计 1.要测量图示的一根曲线段 MN 的长度,谈谈你的方法。 2.请你用一把量程为 30cm 的刻度尺测出一层教学楼的高度,写出你 的办法。 3.给你一枚一元的硬币,你能想出多少种测硬币直径的方法?把所用 的器材、步骤写出来。 1.4 尝试科学探究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 2.练习熟练准确地测量长度、时间和组装简单器材,提高操作技能。 3.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 探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体验来学习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 要素。通过探究摆的奥秘,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 究对象、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 器材准备 大摆钟、铁架台、细线、单摆球、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 领 会 测 量 技 巧 和 转 换 的 思 想 方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10 一、创设情景来引入新课 观察和认识摆钟的摆以及摆动过程。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摆的奥秘 1.提出问题 钟表工作的道理:利用摆的摆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指针 转动,从而指示时间的变化。摆动越快,齿轮转动就快,指针运动 就快。即:摆钟是靠钟摆摆动的快慢来计时的。 问题:钟摆摆动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 (1)演示实验建立情景。 将自制几个快慢不同的摆,挂在一个大的支架上。这些摆有的 长、有的短、有的重、有的轻、有的摆幅大、有的摆幅小。 使它们摆动起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其快慢。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锤的 有关? 依据是: 猜想②: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离的 有关? 依据是: 猜想③: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的 有关? 依据是: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阅读课本,分析、领悟书上的设计。 思考:课本每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 通过讨论交流,明白简化法和控制变量法。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看课本记录数据的表格,弄明白每个表格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各个 栏目的含义是什么,需要测量记录哪些数据等等。 5.分析论证 分析实验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由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比较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比较这些数据可以 得出什么结论。 比较时仍然要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经过分析数据材料, 在 交 流 总 结时,要引 导 学 生 说 清 猜 想 的 依 据 和 自 己的想法, 让 学 生 知 道 猜 想 是 一 种 科 学 方法,不是 胡猜乱想。 用心 爱心 专心 11 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 6.评估 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推敲,审视实验方案是否有问题、有无需要进 一步改进的地方,实验数据测量的是否准确,怎样做能够使误差更小;实 验的结论与生活经验和事实是否符合;哪些实验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可能 对实验产生了影响;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 经验和教训,等等。 7.交流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回顾探究过程,理清探究的程序,每一步有哪些要点,运用了哪些科 学研究方法。 归纳全程科学探究的要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 指出:在实际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 7 个要素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是 根据实际研究课题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 小结 1.科学探究七要素 2.如何简化研究对象 3.控制变量 练习设计 1. 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2.牛顿说过,没有_____________,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3.在科学探究中,猜测与假设是以自己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为基础做 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 4.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由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估和交流七个要 素组成,其中___________是贯穿整个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养成对科 学探究过 程进行评 估的习惯, 是科学探 究本身的 需要,也是 培养学生 严密的科 学思维和 严谨的科 学态度的 需要。 用心 爱心 专心 12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影 响音调、响度的因素,了解声音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 本章第一节“追根求源”,首先让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接着探究声音如何传播。 这些内容既是学习声学的基础;同时一些实验技巧和方法,又对接下来探究“影响音调和响 度的因素”有很好的启发和铺垫作用。 第二、三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两节课,从造成声音千差万别的原因出发,让学生认 识乐音的特征,并通过“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习控制变 量的思想方法。 第四节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则是对前面所学声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通过 介绍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在音乐、建筑方面的应用,以及人们利用超声与次声的成果,让学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13 了解声音可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介绍了噪声的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 关注生产和技术中的物理,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探究。 教学难点: (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课时安排 全章共 4 节,每节计划用 2 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 课时;共 10 课时。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 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器材准备 录音机、音叉和小锤、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橡皮筋、抹布和 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示波器、话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 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 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吗? 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14 桌面上有:钢锯条、橡皮筋、抹布和一盆水、音叉和与它配套的小锤, 鼓或者锣、碎纸屑等。 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它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 要求: 做一做: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 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选择典型的实验让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 (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 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 进一步探究。 分析得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归纳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 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 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 (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 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 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 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 进行对比; 总结: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置疑: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哪些物质可以传声呢?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能用实验证明吗? 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证明。 (可演示) 判 断 发 声 体 在 振 动 运用了“转 换 ” 的 方 法。 只 证 明 发 声 的 物 体 都在振动, 还 不 能 说 明 声 音 是 由 于 振 动 产生的,还 必须证明: “ 物 体 不 振动,就不 能发声”。 用心 爱心 专心 15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都可以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 效果是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传播的效果比空气中好。 (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1.声音 叫做声速。 2.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 ;同一物质中,声速跟 有关, 在 150 C 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大约是 ; (五)耳怎样听见声音 实验:拿一张纸片放在嘴边,说话(不能吹纸片)时可以感到纸片 振动; 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 教师:这里的膜片相当于人耳中的哪部分结构? 阅读课文,自学 “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描述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 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练习设计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m/s。 3.通常我们听到声音靠 传到耳朵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 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是因为 。 4.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我们在另一端钢管可听到 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 传的。最后一次是由 传来的。 5.在一次郊游时,同学们发现了一口枯井。小明向井里大喊一声,经过 1.5s 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声速按 340m/s) 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它听到起跑的枪声开始计时,那么 开始计时的时间比实际的起跑时间延迟了多少秒? 学生在 生 物 课 上 已 经 学 习 了 人 耳 的 相关知识, 此处,自学 即可。 用心 爱心 专心 16 7.手拍桌子,桌子发声,请你用实验证明桌子是在振动的。 8.在动画片《星球大战》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神鹰号飞船在太空将来犯的 天狼号击中,神鹰号宇航员听到“轰”地一声巨响,见天狼号被炸毁, 得意地笑了。请根据你学过的声学知识,对这段描写进行评价。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2.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3.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教学难点: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 器材准备 吉它、钢尺、口琴、示波器、音叉(256Hz、440Hz,)、话筒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和锣鼓喧天的音频片断, 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音乐之美妙。 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音调 1.音调的初步概念 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 的初步概念。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和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 “音调”的 初 步 概 念 是 学 生 通 过“听”建 立的,不是 单 纯 靠 语 言 描 述 就 能理解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17 品味音调的不同。 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 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实验: 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 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进行实验: 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 通过对比可以听出: 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 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2.把回声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 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 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 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 ,简称 , 符号是 。 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 就是20 。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 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 Y 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 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 (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 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 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有关。 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6.进行实验,并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结论: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 在 、 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 ; 在 、 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 。 用 波 形 比 较 频 率 有 利 于 学 生 从 感 性 上 认识频率。 用心 爱心 专心 18 (四)阅读“信息游览”,并思考下列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 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 钟只振动 5、6 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 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 小结 1.音调及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 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练习设计 1.什么是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2.物体振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单位是什么? 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 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 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下表所示: ⑴为了验证猜想一,可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研究。 ⑵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⑶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填上该琴弦 的横截面积。 ⑷随着实验的进行,小雨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 紧度有关。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 4.如图所示为已调好的二胡上的内外两根弦, 内弦比外弦粗。拉弓时,手指按在A处比按 在B处发声的音调低,这是由于 ; 用心 爱心 专心 19 手指按在C处比按在B处发音的音调高,这是 由于 。要使小提琴发声的响度增大的方法是 。 A.拉紧弦线 B.增加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C.缩短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D.用更大的力弹拨弦线 5.养蜂员为什么能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判断它是正飞出去采蜜还是采蜜 归来?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响度、音色。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 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重、难点 教学重点: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以及怎样用波形区分声音的特征。 器材准备 鼓、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响度: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然后调节音量旋钮,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 让一位同学先轻声说一句话,然后大声地说同一句话等等。 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没有区别?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强弱 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 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一:敲鼓(鼓上撒有纸屑) 实验记录:①轻敲: ②重敲: 用心 爱心 专心 20 观察后思考: ⑴前后两次敲击时鼓发出的声音在响度上有什么区别? ⑵前后两次敲击时鼓面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区别? 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幅有怎样的关系? 实验二: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啊……’’。 实验记录:①小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②大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通过上面的活动可以 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跟 有关。 3.人耳听到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猜一猜:① ;② 。 怎样验证猜想: 用波形比较振幅 用示波器将同一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的声音显示出来,加以分析比较。 4.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 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 dB, 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常见声音的分贝。 ①清晨鸟鸣 dB;②人轻声对话是 dB;③原子弹爆炸是 dB。 ④一般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 ) A.喜欢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B.喜欢在30-40dB的安静环境里 C.喜欢在80-90dB的热闹环境里 D.就是100dB以上的环境也不在乎 (二)声音的品质 1.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 2.声音的品质叫做 ,又叫 。 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 、 以及 等因素决定的。 4.乐音使人感到 ,有利身心 。 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性叫做乐音的 ,我们正是 根据这些特性才能 不同声音的。 思考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21 1.“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 来判断说话者。 2.找一把口琴,再找一只笛子,分别用嘴吹出C调“do”,你能听到它们 的 相同,但 却不同。 3.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 器发出声音的 (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色和音调 小结 1.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练习设计 1.人耳感觉到声音的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__和_______都有关系。 2.“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女高音歌唱 家” 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_。 3.在敲鼓时,用力敲可以使鼓发出的声音 变大。 4.交响乐队中有各种管弦乐器,当我们听交响乐时,能够把这些乐器的声 音分辨出来,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 ( ) A.音调 B.音色 C.频率 D.响度 5.如图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 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振动发声。实 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 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b、c所示, 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用心 爱心 专心 22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研究对音乐及建筑的影响; 2.了解超声和次声在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知道噪声的来源以及控制、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器材准备 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声音与音乐 播放一些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如热烈奔放的《丹凤朝阳》、缠绵 凄凉的《苏武牧羊》、舒缓柔和的《月光曲》、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 等,让学生从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中感受到音乐的美,结合课文,让学生 了解声音与音乐的关系。 二、声音与建筑 介绍有关声音与古代建筑图片资料,介绍现代建筑中采用吸声材料、 设置不同方向的反射板等方式,增强音响效果及所涉及到的声学知识。 思考: 在秋游时,你站在大山之中大喊一声,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多次再现, 原因是 。 三、听不见的声音 介绍超声和次声的有关资料,了解超声、次声的特点、应用以及次声 的危害等。 (1)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是 。 (2)人听不见的声音有 、 。 四、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1.感受噪声: 课前收集或录制一些噪声,如: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自由市场里 嘈杂的声音、电锯声、鞭炮声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23 2.什么是噪声? 3.认识噪声的来源及危害。 4.寻找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噪声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即声源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 的传播声音→鼓膜振动听到声音, 减弱方法:消声、吸声和隔声的方法控制和减少噪声。 小结 1.乐音与噪声 2.超声和次声 3. 控制、减弱噪声的途径与方法。 练习设计 1.如右图所示,你见过这种装置吗?你从图中 得到什么信息?请查阅有关资料,判断是否 符合“环保”要求。 2.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 ( ) A.音乐厅里演奏的轻音乐 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亢高歌 C.在空中低飞的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 D.尖钉在铝板上划出的声音 3.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 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 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 距鞋盒的距离 L。 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 序为__________。 第三 章 光和眼睛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方案 A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方案 B 距离 L 较长 最长 短 用心 爱心 专心 24 一、课标要求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让学生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光速,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平面镜和凸透 镜成像的规律,研究色彩的奥秘,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 第一节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光的用途,感受光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初步认识 光;然后进一步研究光:探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知道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 中的传播特点。 第二、三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时的规律即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 镜成像规律。 第四至六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折射时的规律,即折射规律。透镜是利用光 的折射制成的光学元件,它的成像规律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第七节了解眼睛、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成像的基本原理。 第八节揭开色彩的奥秘。颜色也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光学现象,学生对此有浓厚的 兴趣。 教学的重点: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的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涉及到焦距、物距等概念以及成放大、缩小、 实像、虚像的条件。 三、课时安排 本章共 8 节,第一节 2 课时,第二、三节 3 课时、第四至六节 5 课时,第七、八节 3 课 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 课时;共 15 课时。 3.1 光世界巡行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用途,知道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知道光是电磁波。 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子的形成等现象。 3.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用心 爱心 专心 25 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建立“光线”模型,并运用“光线”分析影子的成因等现象。 器材准备 玻璃砖、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构建 (一)阅读课本,了解光的作用: 1. 闭上眼睛,体会黑暗; 2. 光的作用: (1)因为有光,才使我们能看到 ; (2)太阳光能使 熔化,给我们带来温暖; (3)地球上花草树木在阳光下进行 才能生长; (4)利用光还可以产生电能等。 3.除了上述例子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光的其他用途吗? 4.光是什么? (1)研究表明,光是一种 。 (2)平常看到的光称为 ,不能引起视觉的光称为 。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 有没有利用了不可见光的例子? (二)观察·实验·思考 1.光源: 阅读图 3—6a、b、c,可知:能 的物体叫做光源。 列举几例: 。 思考:萤火虫、电灯、蜡烛、月亮、红宝石中,属于光源的有 。 2.探究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观察课本图 3—7、3—8,回答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 光在空气中是沿 传播的。 你还知道哪些现象也能说明这一点,请举例说明。 。 (2)猜想与假设: 猜一猜:光在水中和玻璃中还会是沿直线传播吗?将你的猜想写下来: 。 用心 爱心 专心 26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①让光射入水中(添入少许牛奶或豆浆),观察它在水中的路线。 ②让光射入玻璃砖中,观察它在玻璃中的路线。 (4)分析与论证,得出实验的结论: 光在水中是沿 传播的;光在玻璃中也是沿 传播的, 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的。 3.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化地表示光的传播 和 , 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4.光的传播的应用 (1)试一试:表演一下手影游戏。 (2)思考下列问题,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①影子的形成是因为 。 ②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③ 医生在手术台做手术时,用“无影灯”照明,而不用普通照明灯作光 源,为什么?能谈谈“无影灯”的为什么就没有影子吗? (3)练一练: ①在公路边植树,怎样用肉眼检查植下的小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这种检 查方法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②射击时为什么要做到缺口、准星、目标三点一线,才可以瞄准? ③ 讨论:光的直线传播还有哪些应用?请将你知道的写下来。 (四)光的传播速度 1.从课本中查阅: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常用小写字母“c”来表示。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十分接近 的速度。 (3)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 ; (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 。 2. 你知道吗? (1)光每秒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的几周? 用心 爱心 专心 27 (2)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叫做 1 光年,1 光年大约为多少 km 呢? 3.算一算,看谁算得快: 太阳光传到地球上的时间约为 8min,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多少 km? 4.练一练: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km/s。光在空气、水、玻璃 中传播时,光在 中传播的快。 (2)在天文学中,常用光年来表示天体间的距离,所以“光年” (填 是、不是)时间单位。 (3)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是光在 的光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 是研究物体 运动时的规律。 (五)学习制作针孔照相机。 ①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 实验器材: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 实验步骤: A、 按图组装,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像的大小、正倒。 B、改变蜡烛离小孔的距离,移动光屏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像距 的变化。 实验记录: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成像;像比物体 (填 “大”或“小”);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当蜡 烛离小孔的距离变大,像离小孔的距离 ,像变 (填 “变大”或“变小”)。 实验结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小孔成像的特点是 。 小结 1.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3.现象解释。 练习设计 1.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在研究..和描述..光的传播路径时,分 别用到了哪些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2.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假如没有光”为 用心 爱心 专心 28 话题,写出 2 个场景: ⑴ ; ⑵ 。 3.请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除了课本上提到的例子外,在生活中还 有哪些事例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4.在学校运动会上,如果让你做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你如何准确记录起 跑的时间?说出你的理由。 5.操场边有一棵大树,一个晴朗的夏日里,王霞发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 隙,在地面上照射出许许多多的光斑,这些光斑尽管有的大,有的小,但 几乎都是圆形的。这是为什么呢? 王霞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她:这些光斑都和太阳的形状相似,是太 阳的“像”;你可以拿一只点燃的蜡烛做光源,用削得很尖的铅笔在一张 纸片中心扎一个小孔(直径约 3mm),设法把它立在桌子上(如图所示), 另拿一张白纸放在小孔后面,试一试能在后面的这张白纸上能看到蜡烛的 像吗?(实验时拉上窗帘,使室内的光线变暗。) ⑴请你也来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探究如何才能使蜡烛的像变大或 变小?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⑵小孔所成的蜡烛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你能不能尝试解释? 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及其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器材准备 用心 爱心 专心 29 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器 教学过程 一、引导构建 设疑:你知道吗:滑雪运动员为什么要带眼镜? (一) 研究光的反射现象 1.什么是光的反射 观察课本图示的实验,可以得出:光入射到两种物质交界面时, 会改变,返回到原来的物质中,这种现象叫做 。 (2)学习与光的反射现象有关的名词,完成下面的填空: AO 是 光线; OB 是 光线; ON 是 线; ∠AON 是 角; ∠NOB 是 角。 思考:入射光线与界面成 30°时,入射角是多少?反射角是多少? (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2.实验步骤: 1 让激光笔的入射光沿着光屏左 侧射到镜面的 O 点; 2 转动光屏 F 板,找到反射光线; 3 观察和测量入射角分别为 30°、45°、60°时的反射角,并记录 在表中; 入射角 30° 45° 60° 反射角 当 E、F 在同一平面时,F 面上 收到反射光线,当 E、F 不在同一 平面时,F 面上 收到反射光线。(填“能”或“不能”) 3.实验结论: 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数据,分析一下:三线(反射光线、入射 光线和法线)、二角(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并完成下面填空: (1) 、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平面上; (2) 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3)反射角 入射角。 用心 爱心 专心 30 4.实验讨论: a、量角器的作用是什么? b、白色光屏为什么要做成可折叠的 E、F 两块? c、该实验用激光器(或激光笔)作光源,如果用手电筒作光源行不行? d、你认为入射角的角度可不可以任意选取? 练一练: 1.以同样的入射角射到平面镜上的某点的入射光线有 条,而对应于 某一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有 条。 2.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 当入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时,反射角为 40°。www.xkb1.com 3.当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时,入射角是 ( ) A、90° B、180° C、0° D、360° (三)光路的可逆性 (1)做一做:大家都在亮处,当你从平面镜看见别人的眼睛时,别人 能不能看见你的眼睛?交流并回答: (2)想一想:使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此时反射光 线是不是逆着原入射光线射出? (3)上面的事实说明:光路是 的。 (四)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1)观察图 3—14 与图 3—15 的实验,思考: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2)反射有哪两种? (3)什么是镜面反射?你能例举生活中有哪些镜面反射的现象? (4)什么是漫反射?你能例举生活中有哪些漫反射的现象? (5)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规律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练一练: 1、教室里的黑板有没有“反光”的现象,学生在哪些位置因“反光” 的影响而看不清黑板上的图文?请说出一种解决的方法? 2、电影的影幕都是用粗糙的白布做成的,为什么? 小结 1.光的反射现象与光的反射定律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练习设计新课标第一网 1.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你是如何发现“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法线 在同一平面内”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31 2.一条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20°,则入射角是 ,反射角是 。 如果使入射光线逐渐靠拢法线,反射光线将 。 3.下列哪种材料适合做放电影的银幕( ) A.光滑的白布 B.粗糙的白布 C.平面镜 D.玻璃板 4.如图所示,一束光照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上,与镜面的夹角是 30°。请 在图中画出法线和反射光线。 5.有人设想在高空放置一面巨大的反光镜,在夜间把太阳光反射到地面, 为城市和野外活动提供照明。1993 年 2 月 4 日,俄罗斯曾利用“进步 M15”号货运飞船做过试验,用直径为 20m 的反射镜,将宽 4km、亮 度相当于 2~3 倍满月的光带扫过欧洲好几个国家。 ⑴如图所示,要使太阳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照亮地球背面的 B 点, 应如何放置平面镜?在图中 A 处画出平面镜。 ⑵请你对这种做法作出评价。 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什么是凹面镜和凸面镜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器材准备 平面镜、直尺、玻璃板、三角尺、蜡烛、火柴、铁夹、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构建 (一)什么是平面镜 观察课本图 3—22,思考: ①a 图说明镜子有什么作用? 30o 地 球 A .B 用心 爱心 专心 32 ②b 图说明镜子有什么作用? ③想一想:除了穿衣镜,还有哪些物体也可当作平面镜使用?请写在 下面: 。 我们把反射面呈 的镜子叫做平面镜。面对平面镜我们 能够看到自己的 。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 仔细照镜子,将镜中的像与你自己相比有什么特点? 猜想:①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③像的左右与物体的左右一致还是相反? ④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能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3)进行实验,收集实验证据: 实验器材:直尺、玻璃板、三角尺、蜡烛、火柴、铁夹、纸 实验步骤: A、按图组装,注意保持镜面与直尺垂直; B、用另一只蜡烛从镜后向像靠拢,使二者 重合,测量物的大小和像的大小。 C、测像距,物距。 D、观察物和像的左右有什么关系? E、将一张纸(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上,在纸上能呈现出像吗?试一试。 实验记录: 蜡烛 A 长度/cm 蜡烛 B 长度/cm 蜡烛 A 到镜面 距离/cm 蜡烛 B 到镜面 距离/cm (4)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 请将你依据实验的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写在下面的空中。 像与物的大小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像与物的左 用心 爱心 专心 33 右 ,平面镜所成的像 (填“能”或“不能”)呈 现在光屏上。 (5)实验思考: ①在实验中我们测量像的大小是采用了什么方法? ②实验中我们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为什么? ③什么是虚像?什么是实像? 相同点: 不同点: ④现在你能准确无误地找出图 3-23(a)的像吗?请说明理由。 练一练: 1.如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 MN 中的像. 2.你听说过“小猴捞月亮”的故事吗?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 掉进井水中了,请你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出发,说说小猴犯了什么错误? 3.下图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一台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此时的实际时 刻是 ( ) A、10:45 B、1:45 C、10:45 D、1:15 4.小丽同学身高 1.60 米,站在平面镜前照镜子,她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 高度是 ,她离镜面 3 米,则她的像离她 米。她走 近镜子,她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会不会变大? (三)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 (1)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生活中: ; 体育中: ; 军事中: ; 玩具中: ; (2)联系生活实际,相互交流。 用心 爱心 专心 34 (3)你能再列举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实例吗? (四)各种面镜 (1)除了平面镜能成像,表面是凸面或凹面的镜子能成像吗?请举例。 (2)做一做 :分别将一把不锈钢勺子的凸面或凹面对着自己,观察自 己的像,说出两次看到的像的差别? (3)阅读课本,找出球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区别和联系。 练一练: 1 哈哈镜是用什么镜子做的? 2 汽车的观后镜是用什么镜子?为什么不用平面镜? 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利用作图 练习设计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你是怎 样确定像的位置的?你是如何比较像与物大小的? 2.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方飞过,湖面映现出小鸟的 (选填“实” 或“虚”)像,当小鸟距水面 3m 时,该像距小鸟 m。 3.视力检查时要求被测人与视力表间隔 5m。小明借助一块平面镜检查视力 (如图所示),则他应坐在镜前 m 处。图中小明正在用手示意他 所看到的“E”字朝向,其示意方向应与视力表中“E”字的实际朝向 (选填“相同”或“相反”)。 4.张颖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 上面,如图所示,再取两段等大的蜡烛 A 和 B 一前一后竖放在刻度尺上…… ⑴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 ; ⑵取两段等大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 ⑶移去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呈现出蜡烛 A 的像(选填“能”或“不能”),这表明 。 5.如图所示,AB 是物体,A′B′是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请根据平面镜成 用心 爱心 专心 35 像的特点画出平面镜。 6.如图所示,医生检查病人的耳道时,所戴的面镜是凹面镜、还是凸面镜? 为什么?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2.知道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 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 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 器材准备 激光光学仪器 教学过程 一、引导构建 (一)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当从一种介质(如空气)斜射入另一种物质(如水)光线发生偏折 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用激光器做实验) 1.如图所示的是用一束激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情况。为了描述 和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我们先来了解几个名词: 用心 爱心 专心 36 QQ´是界面, NN´是法线, AO 是入射光线, OB 是折射光线, ∠AOB 是入射角, ∠BON´是折射角。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入射角 折射角。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如果入射角增大,折射角 。 3.请你想一想:光线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入射角和折射角哪个大?并 说明理由,画出光路图。 4.光线垂直射向界面,入射角 度,折射角是 度。 课本中图所示的是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况也是入射角; 光线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入射角 折射角。 光线垂直射到水面(玻璃面)上,光线不改变传播 。 5.思考题。 (1)一束光线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时, 它们的光路如右图所示,其中: ① 是界面; ② 侧是玻璃; ③入射光线是 ; ④反射光线是 ; ⑤折射光线是 。 (2)一束光从东向西斜射到游泳池底部,当向游泳池灌水时,池底的 光斑 P 向哪边移动? (三)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1.站在鱼缸边看水缸底部中的雨花石,雨花石看起来似乎升高些(如图所 示),在游泳池边看池水的尝试,总是比实际水深浅,好像池底上升了, 其道理和上面的实验相仿。 2.实验。 用心 爱心 专心 37 玻璃 在碗底放一个壹元硬币,将碗放在桌面上,人坐在桌前,人先看到 硬币,然后视线逐渐远离碗,直到看不见碗底的硬币为止。然后在碗中 加水,水加到一定深度,人又看见硬币了,做做这个实验,并对实验现 象进行解释。(作图说明) 3.思考。 (1)在水中的潜水员看岸上的物体(如电线杆),电线杆是“变高”了 还是“变矮”了? (2)渔民用鱼叉叉水中的鱼,鱼叉放在什么位置好? 小结 1.光的折射现象 2. 光的折射规律 练习设计 1.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当时的心情如何? 2.如图所示,一束光沿 AO 方向由空气射向 水面,经折射后可能照亮水中的 点。 (选填图中的字母) 3.关于光的折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B.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C.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但 总小于入射角 D.和光的反射现象一样,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4.在图中,请大致画出入射光线经水面或三棱镜折射后,进入空气的 光路图。 5.如图所示,是我们看到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用心 爱心 专心 38 6.自选器材设计实验,探究: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时的折射规律。 3.5 奇妙的透镜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焦点和焦距。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和焦点、焦距的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 器材准备 三棱镜、各种透镜、激光光学仪器 教学过程 一、引导构建 (一)复习前节知识 1.什么是光的折射规律? 2.作出光线通过三棱镜的光路图 (二)认识透镜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透镜,根据它们的特征,将它们分类。 用心 爱心 专心 39 是一类透镜,叫凸透镜,其特征是 。 是一类透镜,叫凹透镜,其特征是 。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并完成下列填空。 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 1.如图所示的方框中各有一个透镜,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前后 的传播方向,请在方框中填入适当的透镜。 2.当小玲在观察阳光通过甲、乙两个眼镜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时,发 现两个眼镜形成的光斑不同。阳光通过眼镜甲形成的光斑较四周亮, 而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由此可判断眼镜甲是 透镜,眼镜乙是 透镜。 3.林雨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她想到,如 果下雨使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 了塑料瓶将其丢进了垃圾桶里。这其中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 A.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四)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搞清楚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及主光轴。 叫凸透镜的焦点; 叫凸透镜的焦距; 叫凸透镜的主光轴。 (五)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取两块不同的玻璃凸透镜,先后置于光具座上,在太阳光下,将凸 透镜正对太阳光,再移动光屏直到得到最小最亮的点(焦点),读出焦距 的数值,并记录在下表中。 用心 爱心 专心 40 1 焦距 f/mm 2 焦距 f/mm 3 焦距 f/mm 平均焦距 f/mm 凸透镜 1 凸透镜 2 比较两块凸透镜,你认为影响凸透镜焦距大小的因素是 。 思考题: 光线斜射入水中和光线斜射入玻璃中,如果入射角相等,那么它们的 折射是否相等?由此想一想:凸透镜的焦距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结 1.凸透镜和凹透镜 2.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焦点和焦距 练习设计 1. 如图所示是一些透镜的截面图,在这些透镜中: ⑴属于凸透镜的是 ,从外部特征上看,它们的特点是 ; ⑵属于凹透镜的是 ,从外部特征上看,它们的特点是 。 2.如图 (a)所示,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经过凹透镜后变为 发散光线。小红说透镜的光路也是可逆的,小明不清楚什么是“可逆光 路”。请你在(b)图中画出(a)图的可逆光路。 (a) (b) 3.在图示的虚线框内填上适当的透镜。 4.根据图中已知的光线,画出相应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 用心 爱心 专心 41 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重、难点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和像的特点,得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器材准备 光具座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本上的字和周围的物体(例如:窗户、其 他同学等),并互相交流观察到的结果,把各种成像情况写在黑板上。通过 放大镜来观看物体,看到的像会怎样变化呢? 现在分别请两位同学通过凸透镜看点燃的蜡烛,把看到各种像的结果 讲给大家听。等上台的同学看到倒立放大的像、倒立缩小的像时,让他 保持不动,下面的同学看上面的同学,惊奇地发现了什么?同学的脸上有 倒立的蜡烛像。 在人眼处放一张白纸或光屏,看到了清晰的倒立的像,引入实像的 概念,与平面镜成虚像的区别。 二、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你还有哪些想法和问题? 1.什么情况下放大?什么情况下缩小?有没有什么规律? 2.所成的像都能呈现在光屏上吗? 3.成像与物、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吗?等等。 归纳总结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板书。提炼学生提出问 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节课探究的题目:像的大小、正倒跟物距、像距 用心 爱心 专心 42 间的关系。 提示物距和像距的定义:物距(u):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像距(v):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表格和实验方法,并投影出部分学生设计的表格, 指出优点和缺点,统一思路。 最后教师展示实验数据表一:f= cm 成像特点 (空格处填上虚 实) 物距 u 像距 v 倒立缩小的_象 倒立等大的_象 倒立放大的_象 正立放大的_像 针对上面的表格如何设计实验? 明确物、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摆放的位置,如何找到清晰的像? 指导学生对实验器具摆放,将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一直线, 应注意烛焰、透镜中心和光屏的中心“等高、共线”等问题。 不断变化物距,记录像距,多做几次才能找出规律。 在实验期间,巡视指导,当学生得出数据和各自结论后组织同学归纳总结。 分析与论证: 通过物距、像距和焦距的比较找出其中的关系,适当提示 f 和 2f。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像虚像: 用多媒体动画演示: 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进行适当解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小结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43 练习设计 1.利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发现烛焰的实像没有呈 在光屏中央,如图所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如果需要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 调动。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固定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后, 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成像。请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 原因可能有哪些。 3.有一个焦距为 15cm 的凸透镜,要想用它成缩小的实像,物距应 cm; 若用它作放大镜察看地图,该凸透镜与地图的距离应 cm。 4.如图所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则 此时烛焰的像是 像;如果把蜡烛向右移动 10cm,仍要在光屏上 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向 移动(选填“左”或“右”)。 5. 找一副老花镜,把镜片正对着发光的电灯,变化镜片到灯泡的距离, 用白纸作光屏观察灯丝所成的像。通过实验,你认为老花镜的镜片是 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用心 爱心 专心 44 3.7 眼睛与光学仪器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有所了解; 2.知道利用透镜可以改变成像的位置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 3.知道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4.初步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作用。 重、难点 教学重点:眼睛和照相机。 教学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器材准备 眼睛模型、照相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完成光路图: 二、新课教学: (一)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 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 P63 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 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 用心 爱心 专心 45 原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眼球前后方向太长 结果: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 原因: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 结果: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 (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 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二)影像的保存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 原理:被拍摄的物体到镜头的距离要大于 2 倍焦距,才能在胶卷上 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的使用方法:照相机对准被拍摄的景物后,旋转相机前面的 “调焦环”移动镜头,即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使胶片上形成一 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按下“快门”,镜头打开,使光线进入 并射向胶片。快门速度是快门开合的时间,或称曝光时间。“光圈” 通过改变光孔的大小控制进入照相机的光线数量,这与眼睛的虹膜 通过改变瞳孔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数量相似。照相胶片上涂有化学 物质,在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反应,所成的像固定在 胶片上,变成底片。将底片冲洗后,就能将像印在相纸上。 (三)眼睛的好帮手 显微镜和普通望远镜都是由物镜和目镜两组透镜组成的。 课下登录互联网,分别搜索“显微镜”和“望远镜”,查阅更多的相关 信息,并与同学交流。 小结 1.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 2.照相机原理 练习设计 1.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 , 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 像。 用心 爱心 专心 46 2.在图中,分别画出了眼睛看物体时的光路,在 A、B、C、D 四个光路 中, 描述了正常眼睛的成像情况; 描述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矫正近视眼应佩戴眼镜的镜片是 透镜(选填“凸”或“凹”); 描述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矫正远视眼应佩戴眼镜的镜片 是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 3.普通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一架普通照相机镜头的焦距 为 40cm,当被拍照的人到镜头的距离大于 cm 时,底片上会得 到一个 像。 4.如图所示,是在一些交通道路口、银行等公共场所安装的两种电子监 控器。它们的光学系统收集监控区域内的景物信息,光电转换系统把 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输送到监控中心,实现间接监控的目的。其光 学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当于 (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显微镜 D.望远镜 5.某校同学在学习了眼睛后,想通过实验 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他们选择了如 下器材:蜡烛、用薄膜充入水后制成的 水凸透镜(与注射器相连,注射器里有 少量水)、光屏等。水凸透镜的厚薄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吸取水的 多少来调节。其装置如图所示。 ⑴在此实验装置中,水凸透镜相当于人眼球中的晶状体, 相当 于人眼球中视网膜。 ⑵当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要在视网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晶状体会 变得更凸、还是较扁? ⑶请你说出近视眼的成因;并用此实验装置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写出 实验过程。 3.8 揭开色彩的奥秘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 2.知道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呈现各种颜色的原因。 用心 爱心 专心 47 3.知道什么是光的三基色。了解颜料的三原色与光的三基色是不同的。 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和物体的颜色。 教学难点: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器材准备 三棱镜等 教学过程 一、通过棱镜的光线 1.棱镜 (1)定义:各平面相交的透明体叫做棱镜。通常所作的是横截面为 三角形的棱镜叫三棱镜。 (2)作用:A、改变光的传播方向;B、分光。 2.通过棱镜的光线: (1)棱镜对光线的偏折规律:如图所示: A、通过棱镜的光线要向棱镜底面偏折; B、棱镜要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但不改变光束的性质。 a、平行光束通过棱镜后仍为平行光束; b、发散光束通过棱镜后仍为发散光束; c、会聚光束通过棱镜后仍为会聚光束。 C、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偏向角。 图 1 (2)棱镜成像 隔着棱镜看物体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像的位置向棱镜顶角方向偏移。 二、全反射棱镜 1.定义: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棱镜叫全反射棱镜。 2.反射棱镜对光路的控制 如图所示。 3.全反射棱镜的优点: 全反射棱镜和平面镜在改变光路方面,效果是相同的,相比之下,全 反射棱镜成像更清析,光能损失更少。 用心 爱心 专心 48 三、光的色散 1.单色光:不能分解为其它颜色的光,称为单色光。 注意:A、单色光的频率是一个范围,不是单一频率的光。 B、不能被棱镜分解为其它颜色的光,不一定都是单色光。 2.复色光:由若干种单色光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3.光的色散:把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结论: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 黄、绿、蓝、靛和紫七种颜色的光。 如图所示。 四、物体的颜色: 1.三基色:红(R)、绿(G)、蓝(B) 2.相加混色:A、红+绿 =黄; B、红+蓝=紫; C、绿+蓝 = 靛; D、红+绿+蓝=白。 3.物体的颜色:A、无色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光的颜色决定; B、白色物体的颜色由照射它的光的颜色决定; C、有色体的颜色由其本身颜色和光源颜色共同决定。 小结 1.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 2.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3.光的三基色。 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 一、课标要求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用心 爱心 专心 49 4.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 起来。 5.能用水汇合和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的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引导学生认识与物态变化有关的常见热现象,主要内容有:温度的测量、物质三态 的相互转化以及自然界的水循环等。 温度和物态变化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有关知识可以解释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 现象,也是理解地理课中一些气象现象的基础;而“全球变暖”、“水资源危机”是全社会关 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从全球变暖谈起,以学生们熟悉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引入温度,并让学生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习温度的测量。当温度变化时,会引起物质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第二至第四节:介绍 6 种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更为常见,教材先让学生利用 生活经验认识蒸发,再通过探究认识沸腾,通过观察活动学习液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 主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关于升华和凝华,学生在生活中 很少注意到,教材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认识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转化。 第五节“水循环和水资源”是本章知识的综合,从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以及物态变化的 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并联系当前全球面临的缺水及水污染问题提出珍 惜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使本章教学内容得以融合与升华。 教学重点:温度概念的建立、温度计的使用,以及探究物态变化的过程 教学的难点:作“温度—时间”图像。 三、课时安排 本章共 5 节,第一节 2 课时;第二节 3 课时,第三节 3 课时,第四节 2 课时,第五节 1 课时,复习总结 2 课时,共约 13 课时。 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 体会物体有冷、热的区别,建立温度的概念。 2. 知道摄氏温标,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构造和刻度方法。 3. 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 教学重点:温度概念建立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温度计测温原理中的“转换法”和“放大法”。 器材准备 烧杯、水、自制的温度计、温度计、体温表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50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 “温室效应”资料,播放相关的影片和录像,引发 学生对“环境温度”的关注,并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出:温室效应会引起哪些后果?如何治理? 进一步讨论:温度与我们的生活还有哪些关系?逐步引导学生对“温 度”发生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温度和温度计 生活中你是怎样表述物体温度的高低的? 从“冷、凉、温、热、烫”等描述中总结出温度的的概念。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活动 1 凭感觉能判断“冷”和“热”吗 (1)在课桌上放三只装有水的烧杯(一杯冷水,一杯热水、一杯温水), 将手分别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中,感知水的冷热程度。 (2)现在请你先把两手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再把两手 同时插进温水中,感知温水的冷热程度。 通过这次活动你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交流。 发现:单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必须使用准确的 测量仪器来测量。 3.温度计 让学生将自制的温度计模型先放入热水中, 再放入冷水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思考: (1)液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 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讨论:有什么办法让液柱变化更明显一些。 联系这个自制的温度计,引导学生思考:列举此温度计的优点和不足, 如何把它改进为方便携带,又可读数的温度计? 4.观察温度计 (1)观察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 把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发给学生,结合实物投影,让学生说说出 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液体、刻度和符号。 (2)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 帮 助 学 生 树 立 环 境 保护意识。 两 手 分 别 插 入 热 水 和 冷 水 中 的 时 间 应 稍长一些, 还 应 加 大 水 的 温 度 差。热水的 温 度 应 控 制 在 70℃ 左右,温水 温 度 在 40℃左右, 冷 水 可 加 冰 块 使 温 度更低。 帮 助 学 生 理 解 温 度 计 模 型 中 的 “ 放 大 法”思想。 用心 爱心 专心 51 (3)掌握摄氏温标正确的读法和写法 课件展示 0°C、100°C 及 1°C 的规定。 5.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观察课本插图可知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 (1)不能测量超过 的温度。 (2)温度计下端不能与 或 接触; 也就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必须与被测物体 接触。 (3)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与被测物体接触。 (稳定的含义:温度计内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 (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 相平。 练习使用温度计: 将自来水、温开水分别放在 烧杯中,用手试试,并估计一下 它们的温度,记录在设计的表格 中,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 度,培养自己估测温度的能力。 (三)体温表 1. 观察体温表,比较它与一般温度计的区别: (1)测温液 (2)量程 (3)分度值: (4)构造: “缩口”、截面形状 2. 用体温表测一测自己的体温,并记下来 。 思考:为什么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 3.仔细观察家中体温表,看看它的横截面是什么形状,将它画下来, 谈谈这样设计的好处。 小结 1. 温度的概念 2. 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构造和刻度方法 3. 温度计正确使用 练习设计 1.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大约是-88.3℃,读作( ) A.负 88.3 度 B.摄氏负 88.3 度 C.负 88.3 摄氏度 D.88.3 摄氏度 2.人们常说“今天最高气温是摄氏 16 度”,其错误是 。 3.如图所示是一只正放的温度计的一部分,它的读数是( ) A.16℃ 自来水 温开水 估 测 值/℃ 测 量 值/℃ 用心 爱心 专心 52 B.4℃ C.-4℃ D.-16℃ 4.小明将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差不多相等的温度计, 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他观察到的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计示数 分别是( ) A.上升高度一样,示数一样 B.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亦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内径粗的升得高,示数也大 5.某同学测量一杯水的温度,选好一只量程适当的温度计,他将温度计 插入热水中后立即拿出来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指出该同学操作的两项 错误之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明自制了一支温度计,但没有刻度。请你想出两种方法给温度计标 上刻度。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 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2. 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3. 知道什么是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4. 知道沸腾现象和特点,知道沸点,会查沸点表; 5.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认识液体沸腾的特点。 教学难点:用“温度-时间”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 器材准备 小烧杯、酒精、纱布、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 火柴、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问:(1)你知道水有哪几种状态? (2)别的物质是否也有这几种状态?请举例说明。 用心 爱心 专心 53 总结:固态、液态和气态是自然界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媒体展示:物态变化现象 讨论:你观察到哪些现象?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 物质的状态都发生了变化。 二、新课教学 (一)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 1.实验: 看看小烧杯中有什么,现在处在什么状态? 蘸点酒精的抹在手背上,观察将会发生的现象。 过一会酒精“消失”了。 置疑:酒精到哪里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尝试描述一下变化过程: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 2.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你能列举一些汽化现象的例子吗? 提问:要使一杯水汽化,有几种方法? 总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蒸发 (1)思考:小烧杯中有一块小纱布,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变干? 通过充分讨论,总结出: 尽量将衣服展开——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 放在太阳下晒——提高液体的温度;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 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快慢。 (3)实验探究: 表格 1 同样大小的两滴酒精 加热 常温 蒸发情况 快 慢 结论 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表格 2 同样大小的两滴酒精 很扁(表面积大) 很鼓(表面积小) 蒸发情况 快 慢 结论 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 表格 3 同样大小的两滴酒精 强气流 几乎无气流 蒸发情况 快 慢 蒸 发 是 只 在 液 体 表 面 进 行 的 汽化现象, 学 生 不 易 理解,故设 教 材 对 蒸 发 处 理 过 于简单,我 认 为 更 应 充 分 利 用 这 样 的 知 识 点 来 渗 透 物 理 教 学 的 思 想 和方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54 结论 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有 关 结论: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4)蒸发特点: 思考:(1)蒸发在什么温度下发生? (2)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 讨论: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1)萝卜用实验:启发学生思考: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 (2)媒体展示土地干裂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 土地为什么干裂?(水分蒸发) 在哪儿干裂?(表面) 说明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表面) 蒸发的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思考:分析“地下管道输水” 优点。 (二)探究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 1.提出问题 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 根据学生情况提出: 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 重点观察:(1)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明确了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器材:烧杯,水、温度计、 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钟表等。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水温升到 90℃时开始记录温度,每 1 分钟记一次,一直记到水沸腾 后 3 分钟左右停止。 (2)观察水沸腾时发生的现象,特别是水中气泡的多少、大小、位置的 变化。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绘制“温度—时间”图像。 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书本“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 像”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为 让 学 生 有 充 分 的 时 间 观 察 水 沸 腾 时 发 生 的 现 象,应尽量 缩 短 水 沸 腾 前 的 加 热时间。要 求 教 师 在 课 前 应 作 好 充 分 的 准备。 图像: (1)看坐 标 轴 的 物 理意义。 (2)观察 所 描 绘 图 象的特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55 (2)利用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像。 交流、讨论: ①水沸腾时,你从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么现象? 水中气泡内的气体是从哪儿来的? ②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变化吗? ③曲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 曲线上的哪一段对应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 ④根据观察的现象,结合图像分析液体沸腾有什么特点?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 (3)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4) 观察“几种液体的沸点”表,练习查表 ①酒精的沸点是多少?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 ②你实验所用的温度计里的工作物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温度计? ③液态氢的沸点是-253℃,表示什么含义?常温下的氢是什么状态, (三)比较蒸发和沸腾两种现象,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蒸发 沸腾 共同点 由液态变为气态 不 同 点 发生地点 液体表面 液体内部和表面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只在一定温度(沸点)时发生 汽化速度 缓慢的汽化 剧烈的汽化 (四)液化 1.观察液化 目的:(1)通过观察,认识液化现象; (2)探究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条件。 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气体液化的条件:降温、加压。 3.练习: (1)夏天吃冰棍时,冰棍周围冒的“白汽”,实际上是_________, 是由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成的. (2)冬天,空调房间的玻璃上会有一些“水雾”,这些“水雾”是出现在玻 璃窗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 (3)牙医用小镜子检查患者的牙齿时,先要把它放在火上烤一烤,为什么? (五)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用心 爱心 专心 56 1.通过实验使学生确认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解释: (1)为什么夏天扇扇子会感到凉快? (2)被水蒸气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要严重。 (3)分析电冰箱的致冷原理。 小结 1.物态与物态变化 2.汽化和液化 3.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4.沸腾现象和特点 练习设计 1.以下所述生活实例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 A.春天,冰封的河面解冻 B.夏天,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汽” C.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冬天,戴眼镜的人刚进入温暖的室内时,镜片会变得模糊 2.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瓶装矿泉水时,常会发现瓶的外壁“出汗”,这 是因为( ) A.水会从瓶内慢慢渗出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C.瓶外壁的水不断汽化 D.瓶周围的空气不断凝聚 3.烧开水时,从壶嘴喷出大量“白汽”。关于这些“白汽”的形成,涉及到的物 态变化过程是( ) A.液化过程 B.汽化过程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 4. 在敞开锅盖的情况下,对锅底加热把水烧开,然后把火烧得更旺,则( ) A.水温不断升高 B.水温保持不变 C.水的沸点升高 D.水停止沸腾 5. “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 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对此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 ) A.都只能暂时止沸 B.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D.“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6.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给两杯水加热,观察其中温度计示数不变的那 用心 爱心 专心 57 一个,它的读数是____℃,该实验说明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 7.夏天,在室外放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包上湿布,并将湿布的另 一端放入水中,如图所示.可以发现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有明显的差异.其 原因是:___ 。 8.夏天,医生用酒精擦身给发烧的病人降温,请说出这样做的道理.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3.知道熔化、凝固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图像分析问题的能力。 5.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研究活动中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冰的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根据图像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器材准备 学生实验,二人一组。每组铁架台、温度计、烧杯和冰块 教师:铁架台、蜡烛、温度计、酒精灯、烧杯(大、小各一)及适量酒精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做蜡烛熔化与凝固实验: 1.观察蜡烛的状态( ),将其点燃,观察蜡烛变化?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有蜡烛油( ),流下来。分析状态变化。 2.让流下的蜡烛油滴到玻璃板上,观察蜡烛的变化。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蜡烛油先变软,再变硬,分析状态变化。 说明物质能够由固态变成液态;也说明能由液态变成固态。 3.列举一些你见过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再列举一些你见过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引入课题:熔化与凝固。 二、新课教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58 (一)熔化与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 (二)探究蜡烛熔化和凝固的特征(演示) 1. 提出问题:蜡在熔化过程中,都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如它温度会不 会变化? 演示:小烧杯装碎的蜡烛,加热,请学生观察现象。 介绍观察到的现象。 蜡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_______。 绘出蜡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 2. 提出问题;蜡在凝固过程中,都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将上述实验中小烧杯(装有烛油),放入装有少量酒精中的大烧杯 中。(可用温度计测出大烧杯中酒精的温度) 蜡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且温度_______。 (三)探究冰的熔化和凝固的特征(分组) 烧杯中装适量的水,将装适量的碎冰小烧杯放到大烧杯中,观察温 度计示数和冰的状态变化。 课本图那样用水给冰加热的方法叫“水浴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根据课本要求,将相关数据记在下面的表格中。 观察到的现象是: 作出冰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 大致形状如图所示, 分为 AB、BC 和 CD 三段。 对图像进行分析思考: (1)AB 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冰开始熔化? (3)在 BC 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 时间是否加热? 1.水浴法 的好处:使 冰 受 热 均 匀,减慢状 态 变 化 过 程,便于观 察。 2.谈谈对 热 源 概 念 的理解。 尽 可 能 用 碎冰(是用 纯 水 放 在 冰 箱 里 制 成的,用时 尽 可 能 敲 碎)。冰适 当多点。为 使 冰 熔 化 过 程 慢 一 些,可在大 烧 杯 中 多 放些水。 用心 爱心 专心 59 (4)在 CD 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分析和论证: 冰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1)冰开始熔化时的温度是 0℃; (2)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冰全部熔化为液体时,继续加热,温度升高。 (四)晶体和非晶体新课 标 第 一 网 冰和松香都是固体,它们在熔化时表现出的现象不同,这是怎么回 事呢?请阅读课本。 1. 晶体:分子整齐规则排列。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________)。 冰是晶体。不同晶体的熔点一般不同。 晶体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____。 如冰的熔点是 0℃, 水的凝固点也是___℃。 常见的晶体有:_________ __________。 2.非晶体:分子杂乱无章排列,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3.查查表:表中 熔点最高,冰的熔点是: ℃ ; 固态酒精的熔点是 ℃;固态水银熔点是: ℃。 思考: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气温有时会达到-40℃以下,在这里能 用水银温度计测温度吗?简述理由。 小结 晶体 非晶体 不 同 点 外形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熔化(凝固) 时温度的变化 熔化(凝固)时 温度保持不变 熔点(凝固点) 熔化(凝固)时 温度不断上升(下降), 没有熔点(凝固点) 相同点 熔化(凝固)过程吸热(放热) 练习设计 1.下列属于熔化的是 ( ) A.糖水放过一段时间变干变成了糖 B.夏天放棒冰的杯子外壁的小水珠 C.露水的形成 D.棒冰变成糖水 用心 爱心 专心 60 2.如图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 A.冰是一种晶体 B.冰的熔点为 0℃ C.从 t1 到 t2 冰处于熔化过程 D.从 t1 到 t2 冰的质量保持不变 3.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 0℃,那么在做冰的熔化实验中,在 0℃ 时,冰的状态是 ( )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固体、液体共存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利用等质量的 0℃的冰冷却食品通常比 0℃的水效果好,原因是 。 5.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小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 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海波的熔化图像是________(填写序号)。 分析图像 A 可获得的信息有: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图像 B 可获得的信息有: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条即可)。 6.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以下几题的是与非,并解释原因: (1)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 (2)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3)水银温度计在-40 ℃时已失效,不能使用; (4)在-265 ℃时,氢气是固态。 7.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可以在 15 ℃~40 ℃范围内熔化和凝固, 把这种材料制成小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板来调节室温, 用心 爱心 专心 61 其道理是什么? 4.4 升华和凝华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与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的吸热、凝华放热; 3.了解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 重、难点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现象分析、推断,确认升华和凝华现象 器材准备 碘升华管、烧杯、开水、课件制作、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发现问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物态变化?请按箭头所指方向填写出物态变化的 名称,并在小括号内注明吸、放热。 2.在上图填写过程中,你会不会产生什么联想?请提出来! 二、新课课教学 (一)实验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 1.提出问题 寒冷的冬天,洗完的衣服刚挂起来就会被冻结,过一段时间发现 衣服变干了,但并未发现冰变为水,是不是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呢? 深秋的早晨,有时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用手摸一摸就变成 了水,霜会不会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呢? 2.进行猜想 用心 爱心 专心 62 猜想一: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猜想二: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3.设计实验方案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注意: (1)选择哪些实验器材? 冰冻的衣服变干、霜的形成过程都进行得相当缓慢,水蒸气是我 们无法看到的,所以本次实验我们用材料碘来进行实验。 (2)观察记录什么实验现象? (3)为了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可以采用哪些措施? 4.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1)在实验室中取一碘升华管,如图所示,在无色透明的圆筒形玻璃 容器中密封有少量的碘晶粒。 (2)在室温下,以白纸屏为背景仔细观察碘发生物态变化时出现的现象。 (3)室温时,可看到管中有少量的深紫色的碘晶粒( )(填物态), 但并未发现有液态碘出现。 (4)将碘升华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加热。 发现: 。 (5)再让碘升华管自然冷却后,在管壁上可看到固态的碘屑,但整个 过程中并未发现 的碘(填物态)。 5.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分析上面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1)碘由固态不经过液态可以直接变为 。 (2)碘由气态不经过液态可以直接变为 。 6.交流: 物质可以由固态直接变为 态,这种现象叫做 。 思考:升华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结合探究过程作出回答: 升华过程要 。(填写“吸热”或“放热”) 物质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 态,这种现象叫做 。 思考:凝华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 凝华过程要 。(填写“吸热”或“放热”) 用 碘 升 华 管 做 此 实 验,学生能 非 常 明 显 地 看 到 固 态 碘 升 华 成碘蒸气, 不 会 出 现 固 态 碘 液 化的现象; 并 且 不 会 有 碘 蒸 气 外溢;实验 装置简单, 易操作,便 于 学 生 分 组实验。 用心 爱心 专心 63 (三)现象解释: 1.下列现象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1)放在衣橱中的卫生球为何越来越小,最后“消失”: (2)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着的衣服为什么可以晾干: (3)深秋的早晨,有时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 2.电灯泡用久了,玻璃泡内会发黑,仔细观察其中发生了哪些物态 变化? 3.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结有冰花,冰花是怎样形成的?是空气凝华 形成的,还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4.思考:课本图 6-38 展示的是舞台上“烟雾缭绕”的场景,为了 造成营造这一景象,工作人员通常向舞台上喷撒一些干冰(固态 的二氧化碳)即可。你能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开舞台的“烟雾” 之谜吗? 阅读[STS] 回答: (1)干冰是 态的 。它是一种 剂。 (2)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先后经历了哪几个物态变化? 小结 1.升华与凝华; 2.升华的吸热、凝华放热。 练习设计 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 ) A.铁水被浇铸成工件 B.冬天的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 C.冰冻的衣服变干 D.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2.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并指出是吸热还是放热? A.卫生球时间放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 B.擦玻璃时,往玻璃上呵气,使玻璃表面变潮 C.严冬,窗玻璃的内侧有冰花 D.初春时,松树枝上挂满“雾凇” 3.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窗户玻璃上往往会出现冰花。关于“冰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用心 爱心 专心 64 A.出现在窗玻璃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玻璃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玻璃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玻璃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4.据报载,阿根廷科技人员发明了一项果蔬脱水新方法─—升华脱水法。 其原理很简单:先将水果蔬菜冷冻后,放进低压的环境中,使冰直接 从固态变为 态。 5.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 时 要 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 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 6.小东为了探究空气冷却时有什么现象发生,他准备把冰棒放在茶杯中 进行观察。他从冰箱的冷冻室中拿出一只冰棒,小东发觉硬梆梆的 冰棒上附着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看见冰棒在向下“冒白汽” (如图示)他把这支冰棒放进空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逐渐形成 了一些小水珠,像是茶杯在“冒汗”。请试一试,并对上述三种现象的 成因做出解释。 7.电冰箱使用一段时间后,冷冻室内往往结一层“冰”,你知道这些“冰” 是怎么形成的吗? 8.据报载 2001 年 5 月,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泊沙漠的沙丘 上覆盖着约 5cm 至 10cm 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二十分钟雪不见了,而脚 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家瞠目,请你用所学的知识 回答:这雪为什么不见了?解释你提出的看法。 9.宇宙飞船的返回舱表面涂有一层特殊物质,当返回舱穿越大气层时与大 气摩擦温度高达两千多摄氏度时,这些物质会发生汽化和升华。请问这 有什么好处? 用心 爱心 专心 65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了解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及意义; 2.能用“物态变化”知识分析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相关现象; 3.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 现象的成因,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 的成因。 器材准备 课件制作、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情境 1: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当他醒来开口说话时,第一个字一般 会说什么呢? 。 情境 2: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 是“不复回”了呢? 学生阅读课本、分析插图、进行讨论: (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 (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 (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 二、新课教学 (一)水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 进 入大气,进入大气的水基本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 回到陆地和海洋。 2.水循环的意义: 使陆地上的 不断的得到补充。 3.自然界中的水在循环时出现的一些景象 (1)云、雨、雹、雪、雾、露、霜 用心 爱心 专心 66 (2)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练习: 据报载 2001 年 5 月 10 日,在新疆罗布泊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 5~10cm 厚的积雪。阴天,气温约为–15℃。中午大约过了 20min, 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家惊 讶不已。这些雪为什么不见了?请你用所学的知识予以解释。 (二)水资源: 1.水是珍贵的资源:水资源指的是 资源。 思考: (1)水覆盖着地球约 71%的表面,但我们却说水 资源是十分珍贵的 资源,这是为什么? (2)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 (3)我国水资源状况如何? 2.合理利用水资源: 思考: (1)人类在哪些方面利用水资源? (2)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3)右图的徽标表达的思想意义是:“水是生命之源, 珍惜每一滴水,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从形状 上看:徽标右上方弧线像: ;下方的 像: ;能想像出它所表达寓意吗? 。 (三)话外音: 日本公益广告词:人体的 70%是水,你污染的水早晚也会污染你, 把纯净的水留给下一代吧! 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今天你不珍惜用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 是你的眼泪! 小结 1.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及意义 2.水是珍贵的资源,要节约用水并珍惜水资源。 练习设计 1.雨、露、霜、冰都是自然界中水的“化身”,其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 而成的是 ( ) A.雨 B.露 C.霜 D.冰 2.曾经“其水澄澈,冬夏不减”的罗布泊,现已干涸无水,附近曾繁华 用心 爱心 专心 67 一时的楼兰古国早已被茫茫沙漠所吞没。造成罗布泊干涸的原因不 可能是下列哪一种? ( ) A.自然蒸发 B.无节制的引流灌溉 C.土地沙化 D.过度放牧 3.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到处都是水,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人们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上水的 0.03%,所以要保护水资源 C.保护水资源,只要减少污染就行了 D.只要节约用水,就能保护好水资源 4.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 成小水滴,有的 成小冰晶, 形成千姿白态的云。 5.春秋季节,夜间气温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较冷的地面 成 小水珠,这就是露。 6.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在循环过程中水的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 如图所示。 a.请根据水循环示意图,简单描述水循环过程。 b.我国是严重缺水国家,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请你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 施(要求写出两条)。 7.下列是我国部分地区人均水量图和水资源紧缺指标表。 水资源紧缺指标:(a,年的符号) 紧缺性 人均水量 轻度缺水 1700—3000 中度缺水 1000—1700 重度缺水 500-1000 极度缺水 <500 根据图及表的分析,以及你对水资源的认识,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 图中极度缺水的地区是 ; (2)广东省水资源紧缺性属于 。 第五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一、课标要求 用心 爱心 专心 68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通过实验建立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 有关的物理现象。 3.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了解物质的 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4.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5.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6.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本章教材分析 “物质”是课标中科学内容三大一级主题之一,主要包括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物质的 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等。 “质量”和“密度”是物理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常用的物理量,又是以后学习 “压强”、“浮力”等力学知识的基础;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密度 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本章涉及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基础性很强。 第一节从学生熟悉的一些物体出发,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不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不同 的,引出“质量”的概念,学习质量的单位及其测量; 第二、三节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体积的关系,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 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为了反映物质的这一属性引入了“密 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密度公式、单位及其应用。 第四节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其他一些物理属性,了解这些属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 对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在从应用的层面介绍了一些新材料,让学生简单了解它们的性能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 三、课时安排 本章共 5 节,第一节 2 课时,第二、三节 3 课时,第四节 1 课时,第五节 1 课时,复习 总结 2 课时。计划用 9 课时。 5.1 物体的质量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3.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用心 爱心 专心 69 4.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重、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单位,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器材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明确两个概念:物体和物质。 物体:我们常见的一个个具体的实物都是物体; 物质:则是指组成这些物体的材料。 例如: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 1.椅子是一个物体,桌子也是一个物体,它们都是由木材组成的。 2.椅子、桌子都叫做物体,木材就是组成它们的物质。 那么下面我们再来观察几组物体,请同学们注意比较(课本插图)。 二、新课教学 (一)物体的质量 1.质量的概念 通过图片展示至少 3 组物体,每组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每组 的两个物体含有的物质多少明显不同。 比较: (1)两个物体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有什么不同? (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 (2)再将 3 组物体综合起来,能得到什么结论? (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通过教材三个物理事实说明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抽象概念的方法) (二)质量的单位: 一 定 要 明 确 物 体 和 物 质 这 两 个概念。 呈 现 一 系 列的素材, 让 学 生 明 显 感 知 到 物 体 含 有 的 物 质 多 少不同。 所 谓 质 量 不 变 也 就 是 其 中 所 含 物 质 的 多少不变。 用心 爱心 专心 70 要衡量质量的大小,首先要规定一个标准——单位。 阅读有关千克的规定和单位换算关系。 1.质量的主单位:千克(kg) 2.介绍它的由来:最初的规定 3.千克原器 4.质量单位的感性化: 通过学生较熟悉的一些实物的质量与一些质量单位近似比较,来 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 (三)学习使用托盘天平 1.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认真观察天平结构,弄清楚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活动:每桌一套托盘天平和砝码,对照课本图示,让学生观察托盘 天平,认识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利用投影,让学生指认各部件,并试着说出其作用。 2.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对照托盘天平实物,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摘要)》。 (2)尝试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 (3)练习: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错误操作,让学生判断错误所在, 并提出正确操作方法。如: ① 天平没有放在水平台上; ② 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 ③ 加减砝码用手拿取; ④ 超过量程; ⑤ 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 ⑶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活动 1:测固体的质量 活动 2:测液体的质量 (4)交流,了解学生对托盘天平的掌握程度。 ①使用托盘天平时,关键的步骤有哪些? 如果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应如何调节平衡螺母? 用心 爱心 专心 71 如果指针偏右呢? ②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是否一定要等指针静止下来? 怎样快速判断横梁是否平衡呢? ③你是怎样安排测量一杯水的质量的操作程序的? ④你是怎样读取待测物体质量的? ww w.xk b1.co m (四)其它一些测量质量工具: 课后调查这些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通过互联网或产品说明书 获取相关信息。 五、信息浏览: 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会变得极大的。 小结 1.质量的概念。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3.质量单位。 4.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练习设计 1.调查各种球类的标准质量,填写在下表中。 乒乓球 羽毛球 网球 垒球 排球 篮球 足球 2.填上合适的单位: (1)你同学的质量大约为 60 。 (2)我们所用的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 200 。 (3)体育课上,我们投掷的铅球的质量约为 4000 。 (4)一桶标有“5L”字样的花生油的质量约为 4.2 。 3.如图所示,甲为商店里使用的台秤,其工作原理与天平相同。现用该台秤 称某物体的质量,通过在砝码盘中添加槽码,移动游码使秤杆平衡,所加 的槽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该物体的质量为 ㎏。若把该物 体带到太空,它的质量将 (选择“变大”、“变小”或“不变”)。 人 们 对 自 然 的 认 识 是 逐 渐 逼 近的,真理 是相对的, 概念、规律 的 应 用 也 是 有 范 围 和条件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72 4.在“用天平称物体质量”的实验中,张强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称物体 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后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左边一点,这时应该(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5.一架托盘天平,由于更换了其中一个托盘,称量前无法把天平调节平衡, 即使把平衡螺母旋到最右端,指针最终也只能指着分度盘中央左边一个 分度的地方。现要使用这架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请你设计两种应急的 使用方案。 方案一: 。 方案二: 。 6.学习了“质量”后,小明有一个疑问: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是否有关呢? 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用一块橡皮泥作为被研究的 物体,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用天平分别称出其质量,并记录数据于 下表中。 橡皮泥形状 长方体 圆柱体 圆环形 碎块 橡皮泥质量 m/g 28 28 28 28 (1)小明实验时选用橡皮泥作为实验的材料,你认为选用这种材料对 他的实验操作有什么好处? (2)由小明的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 (3)表格中,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橡皮泥所能捏出的形状都列出,但仍然 能由此得出结论,这种研究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叫做( ) A.类比法 B.综合法 C.归纳法 D.等效法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 经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 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3. 会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73 器材准备 天平、量筒、烧杯、水、铁块、木块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有关大型飞机的图片,提出问题: 1.如果你是设计师,在设计制造飞机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 2.有同学说,“铁块比木块重”这句话对吗?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即使体积相同,质量也 不一样,并由此引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猜想与假设 学生就“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 可能猜想: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 质量与体积是不是成正比。 ……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围绕要探究的的课题,可设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2)选取哪些物质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物质种类是多一些好, 还是少一些好?在选取研究对象上还有什么具体要求? (3)实验步骤有哪些?记录数据的表格怎样设计? 对于以上问题,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同学交流, 明确实验的思路和做法,以保证下面实验的顺利进行。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把同种物质的物块增加至 3 块,部分小组测量水和 酒精等液体。 4.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后,把各组测得的数据汇总起来,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给所有 同学,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可出示下面的讨论题: 根据你的实验数据分析: (1)比较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 不同的铁块有什么相同点? 提 供 的 实 验 材 料 种 类多一些, 使 学 生 有 更 多 的 实 验空间,有 助 于 学 生 理 解 密 度 的概念。 考 虑 到 课 堂 时 间 紧 张,可以每 组 测 量 一 种物质,把 各 组 数 据 用心 爱心 专心 74 (2)比较不同的木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 不同的木块有什么相同点? (3)铁和木材这两种不同物质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通过讨论交流,最后明确: 物质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相同。 引导学生认识到: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5.得出结论 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引入了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上密度的定义, 思考比较:“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与“某种物质质量与体 积的比值”这两种说法的含义,明确二者表述的物理含义是一致的。 6.评估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反思不足和疏漏,提出改进 措施。 (二)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讨论:①由密度的概念怎样计算密度,能否用公式表示? ②怎样由密度的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1)密度公式: V m (2)密度单位: 根据密度公式,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则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 除以体积单位组成,这是组成复合单位的方法。 最常用的密度单位有 kg/m3 和 g/cm3。 示范密度单位换算: 33 36 3 3 g/cm10 cm10 g1011kg/m  , 33 36- -3 3 kg/m10 m10 kg1011g/cm  小结 1. 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 密度单位的换算 3. 实验过程反思 练习设计 1.一定量的水结成冰,它的质量________,它的体积________,它的密 教 学 中 应 对 比 值 定 义 的 方 法 予以突出。 用 两 个 量 的 比 值 来 定 义 一 个 新 的 物 理 量 是 物 理 学 中 常 用 的 科 学 方 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75 度_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2.体积是 0.5dm3 的蜡块,质量是 0.45kg,这种蜡块的密度是_____ kg/m3, 如果将蜡块切去 3/4 后,剩余蜡块的密度是______g/cm3. 3.为了研究物质的密度,某同学用两种不同的物质做实验,测得四组数据, 填在了下列表中: 实验次数 物体 质量/g 体积/cm3 质量/体积/g·cm-3 1 铝块 1 54 20 2.7 2 铝块 2 108 40 2.7 3 松木 1 10 20 0.5 4 松木 2 108 216 0.5 分析上表,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A.同种物质构成的两个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B.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是不同的 D.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是不同的 选择上述结论填入以下几个空格中: ⑴比较 1、2(或 3、4)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 ⑵比较 1、3 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⑶比较 2、4 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4.人们常说“黄金比铁重”,这句话若用科学语言表述,应当是( ) A.黄金的质量比铁的质量大 B.黄金的体积比铁的体积大 C.黄金的体积比铁的体积小 D.黄金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大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 C.铜的密度是 8.9×103kg/m3 ,表示 lm3 铜的质量为 8. 9×103kg D.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同 6.如图所示是 A、B、C 三种物质的质量 m 与体积 V 的关系图线。由图 可知,A、B、C 三种物质的密度ρA、ρB、ρC 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A. CBA   B. CBA   C. CBA   用心 爱心 专心 76 D. CBA   7.为研究物质的某种属性,同学们找来大小不同的蜡块和大小不同的干 松木块做实验,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1)请你在图提供的方格纸上,用图像形象地把两种物质的质量随 体积变化的情况表示出来; (2)通过对以上图像的分析,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要求写出两条)根据结论,可引入什么物理量? 5.3 密度知识的应用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设计并进行实验,测定液体、固体的密度; 2.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3.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查密度表进一步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让学生经历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硬币密度的实验过程; 运用密度公式 V m 及其变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题过程中,注意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的物理意义。 器材准备 天平、量筒、硬币、烧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用心 爱心 专心 77 出示实物,问: 1.猜一猜,这枚硬币是用什么金属制造的?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 2.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这个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4. 现有一大卷细铜丝,如果不拆开,你能测定出它的长度吗? 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学查密度表 查密度表,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的理解。 阅读密度表并思考: (1)金、铜、铁、冰、水银、水、氩、氮的密度各是多少? 它们的物理意义各是什么? (2)金与铜、冰与水、氩与氮相比较,哪种物质的密度大? (3)从表格中,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二)测物质的密度 活动 2 测硬币的密度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教材上列举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探究活动。 思考: (1)根据密度公式 V m ,要测量硬币密度,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2)硬币的质量怎样测量?硬币的体积怎样测量? (3)你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4)你在实验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减小误差? (三)课题讨论 1.如何测液体(水)的密度 仿照上面的做法,写出测液体密度的方案,并思考怎样做误差小。 (1)原理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密度公式,确定要测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 (3)根据要测的物理量选择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 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要测的物理量确定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78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要测的物理量和计算的物理量(密度)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2.请你使用小刀、天平、刻度尺和细线测出土豆的密度。 3.如何测铅球的密度。 4.漂浮体、易吸水的物体等 (四)课本例题分析,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课前几个问题处理。 小结 1.测定固体、液体的密度 2.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3.利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练习设计 1.一块冰化成水后 ( ) A.密度不变,质量变小 B.密度变大,质量不变 C.密度变小,质量不变 D.密度变小,质量变大 2. 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铝球可能是实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B.铝球可能是空心的,而铁球和铜球是实心的 C.铜球可能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也是实心的 D.铜球可能是空心的,铁球和铝球是实心的 3.一边长为 2cm 的正方体金属块,其质量为 21.6g,。该金属块是由下表中 的某一金属物质组成,请你判断,组成该金属块的物质是 ( ) A.金 B.银 C.铝 D.铁 4.某施工工地购入横截面积为 1cm2 的钢筋 7.9t,求这些钢筋的长度。 常温下一些金属的密度(×103kg/m3) 金 19.3 铝 2.7 银 10.5 铁 7.9 用心 爱心 专心 79 5.用天平和量筒可以测定矿石的密度。把矿石放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的左 盘中,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矿石的质量是________g;矿石放入量筒前、后,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所 示。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_cm3,密度是________g/cm3。 6. 现有一只空瓶、水、待测液体、天平和砝码。欲测出这种液体的密度, 请你写出: ⑴主要实验步骤及所要测量的物理量(用字母表示); ⑵待测液体的密度表达式为: 。 7.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 ⑴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 的位置如图所示,矿石的质量是______g。 ⑵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图所示方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80 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______cm3。 ⑶矿石的密度是______kg/m3,从图 A 到图 B 的操作会引起密度的测量 值比真实值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不变”),其原因 。 5.4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属性。 2.根据物质的属性、用途对物质进行分类。 3.了解物质物理属性的多样性。 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一些基本属性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知道物质属性的广泛应用,体会其重要性。 器材准备 磁性钢条、软木条、铁钉、小灯泡、电池、开关、导线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出示用纸包好相同形状的“磁性钢条”和“软木条”,让学生在不拆 开包装纸的前提下鉴别出哪个是磁性钢条,哪个是软木条。 学生分析,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物质的磁性 根据学生判断,引入什么是磁性和磁体。 1.磁性与磁体 2.磁体的指向性: 学 生 在 小 学 阶 段 已 学 过 永 磁 体 的 磁 现 象,根据吸 铁 性 原 理 能 解 决 这 一问题。教 学 时 根 据 用心 爱心 专心 81 演示:将“磁性钢条”和“软木条”悬吊起来,静止时,“磁性钢 条”始终指向南北,由此引入磁体的南极和北极。 3.磁极: 4.指南针,就是利用磁体指示南北的性质制成的。 讨论:指南针为什么能指示南北方向呢? 5.举例分析磁性的应用: (二)物质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1.比较物质的导电性能: 分别把铁勺、木筷、玻璃棒、塑料尺、铅笔芯接入电路中, 比较其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引入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举例:金属、人体、大地…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举例:干燥的木材、塑料、橡胶… (3)探究液体的导电性。 演示:探究盐水、纯净水、糖水、硫酸铜溶液等的导电性。 (4)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分析。 2.比较物质的导热性能: 实验探究木块、铁勺、玻璃等物质的导热性,建立热的良 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 (1)热的良导体 (2)热的不良导体 (3)说一说你知道的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并说出它们通常 应用在哪些方面。 (三)物质的硬度 出示前面“磁性钢条”和“软木条”,讨论它们的硬度大小 及其比较其硬度的方法; 比较硬度的方法:刻划。 小结 1.物质的物理属性 2.根据物质的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 3.物质物理属性是多样性 练习设计新 课 标第一 网 1.物质的物理属性有很多应用。请你写出下面物质属性应用的实例: 铝合金的密度小,其应用有 ; 铜的导电性强,其应用有 。 用心 爱心 专心 82 2.寒冬,自来水管往往因管内水结冰膨胀而破裂。在自来水管外捆 扎发泡塑料,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这是因为发泡塑料的( ) A.硬度较小 B.没有磁性 C.导热性差 D.导电性好 3.如图示为家庭和工厂中常用的钳子, 观察它的构造,它是由哪些材料构 成的,分别利用了这些材料的什么物理属性?能否用其他材料替代? 若可以,请列出替代品。 4.有两根长短、粗细相同的铁条和铝条,请你至少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把 它们区分开来,说明区分的依据和具体方法。 5.5 点击新材料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隐性材料的一些特 点、应用及发展前景。 2.学习通过网络方式收集资料,感悟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 发展带来的影响。 重、难点 教学重点:调动学生通过上网方式,了解新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让 学生体会材料在生活和社会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器材准备 校园网吧、收集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纳米材料 1.纳米与纳米材料; 纳米:长度单位,1nm=10-9m 纳米材料:当材料的微粒小到纳米的尺寸时,材料的性能将会 发生显著的变化。 2.上网搜集有关纳米材料内容,了解纳米材料奇异特性。 二、半导体材料 1.实验研究:认识半导体的单向导电性。 2.上网搜集关于半导体材料的资料,了解半导体的广泛应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83 三、超导材料 1.超导含义: 2.介绍我国在超导研究方面重大成果 3.上网搜集关于超导体研究与方面的资料 四、隐形材料: 介绍隐形材料的作用。 小结 网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 练习设计 1.关于纳米技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符号 nm B.人们在纳米尺度内发现很多新的现象,给技术带来很多新进展 C.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之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 世界先进水平 D.所有的高科技产品都与纳米技术有关 2.关于超导材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超导材料的电阻为零 B. 超导材料就是最先进的半导体材料 C. 用超导材料输电,在线路上没有电能损耗 D. 超导材料的应用目前还在试验中 3.智能材料,指的是“能感知环境条件,做出相应行动”的材料。智能 材料的行为与生命体的智能反应有点类似,例如,太阳镜片中所含 的智能材料,能感知周围的光强,当周围的光很强时,就自行变暗; 当光较弱时,就变得透明起来。智能材料赋予材料崭新的性能,使无 生命的材料变得有“感觉”和“知觉”。 请你构思一种智能材料,并说明你想把它用在哪些方面? 4.如果我们找到了在常温下具有超导特性的导体, 设想: 我们现在的生 活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84 第七章 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 质 量 教学目的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 1 把,大铁钉 1 个,托盘天平 1 台、砝码 1 盒。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 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 的内容。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 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 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 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 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 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 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 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 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单位:吨,千克、克、毫克) 出示:1 分米 3 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 1 千克。 请学生看课本图 7—l“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 吨=103 千克、1 千克=103 克、1 克=103 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 读出“大头针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鲸的质量”。 教师示范,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后的练习(1)、(2)。 (板书:大头针的质量=8.0×10-5 千克=8.0×10-5×103 克=8.0×10-2 克=80 毫克。) 请四位学生上黑板每人完成该练习的一个问题。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请学生看课本图 7—2“常见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85 测质量的器具”。 提问: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案秤使用方便;杆秤携带方便;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 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与工厂化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讲台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 7—3 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 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 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 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 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 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 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 母向左调; 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 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天平的使用方法部分。 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1 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 2 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 3 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 4 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介绍物理天平 (a)物理天平的构造 讲解:实验室也常用物理天平称质量。引导学生看课本图 7—4,对照讲台上物理天平的 实物,说出物理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物理天平的构造) (b)物理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演示:物理天平使用前要先调节底板上的底脚螺钉,让重垂线的小锤尖端跟 底板上小锥体的尖端正对,使底板水平;然后再调节横梁上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C)物理天平的使用 讲解:观察物理天平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及用调好的物理天平称质量方 法与托盘天平相同。 (4)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三、布置作业 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第二节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教学目标 会读产品说明书,养成细心、耐心、认真和爱护仪知识与技能 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会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物体的体积。 经历用天平和量筒或量杯测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过程器的良好品质。 用心 爱心 专心 86 重点 能参照说明书正确调节和使用托盘天平,会正确使用量筒 难点 使用天平和量筒的操作过程。 教具 托盘天平附砝码一套 量筒 1 个(规格不同) 量杯 1 个 烧杯 水 木块 等 教法 阅读指导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学生: 1 什么是质量,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个基本属性?(学生回答) 2.据学生回答:那么用什么测物体的质量呢?(学生回答)问天平的构造怎样? 一(引入新课): 那么如何使用呢?这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二(讲授新课): (一)学会使用天平: 1. 我们都知道,当我们使用其一产品时应先阅读它的说明书,而课本 117 页有托盘天平使用 说明,同学们阅读一下,然后与同学讨论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平(学生阅读、讨论)之后提 问:怎样才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呢?(学生回答) 2. 教师板书 使用 1_____2_______3______4____________ 天平 保养 1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强调注意事项,提问:为什么要做到“物左码右”?(学生回答) 2.让学生完成课本 119 页第一题,讲评,适当变形 1 若物体 与砝码放错位置,那么铜的质量 为___重力是______。2.若要用这个天平测量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应该如何测量?3.如何测量 出 50ml 水的质量?引入量筒或量杯的学习 (二)学会使用量筒或量杯 1. 出示量筒和量杯,要学生观察。 2.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 7-10,7-11 完成探究 23 页第 4、5 题。(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总结。 3. (板书) 用途: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 量筒 使用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4) 4.引导学生思考:若要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又不溶于水的小固体,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 回答)教师说明此种方法叫做“排液法”并要学生学会这种方法。 5.练习课后 3 题,讲解,并变形: (1)若要测量不则规的、又不溶于水的,并且体积较大的固体,应该如何测量? (2) 若要测量不则规的、又不溶于水的,且飘在水面上的物体,应该如何测量?分析。巩固 学生所学知识 (三)课堂练习 1. 探究 23 页《开放作业》2、3、4、7; 2. 指导,提示,讲解做题方法,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四)课堂小结 1. 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学生回答。 2. 要学生回扣教学目标。 3. 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写出。 (五)拓展性学习 要学生完成探究 25 页-26 页,讲评。 六(作业与预习) 1.上交作业: 2.复习本课所学知识,完成探究。 3. 如果没有量筒和量杯,怎么测液体的体积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87 预习: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4.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3.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用具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师: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 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 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3、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一个是塑料块,一个是铁块,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你能把它们分辨 出来吗? 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 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 同的” b、设计实验: 分别选取 3 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 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测出 3 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 1、 测出 3 个体积不同的塑料的质量与体积; 2、 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 P9 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 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 d、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相同/不相同)的。 3、 建立概念: 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板书 1]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4、 [板书 2]密度的公式:=m/v 其中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5、 [板书 3]密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 3,符号为 kg/m3 读做千克每 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 3,符号为 g/cm3 6、 密度的测量: 师:在设计测量物体密度的时候,要测量质量和体积,测量质量的工具我们大家已经比较熟悉, 下面和大家介绍一种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 学生分组实验 师:请大家把测的数据与课本 P122 的密度表中的数据比较,看看结果怎样?如果不同,请分析可能的 原因。 生:测的数据基本接近,出现的误差可能是由于用量筒测量体积出现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88 7、 [板书 3]密度的应用 师: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 生甲:可以测量密度,从而用来鉴别物质 生乙: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 8、 巩固练习 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物质的密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测量固体的密度,会查密度表,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动手实验来掌握测密度的方法 3、介绍科学史实,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尊重实验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 1、密度的理解 2、密度的应用 教学用具 投影仪、量筒、量杯、天平和砝码、挂图 教学方法 实验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 2、密度反映的是物质的属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有无关系? 二、引导过渡: 问题:1、怎样才能测定密度的大小? 2、用什么测物质质量? 3、对于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如何测量? 4、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又该怎样测量? 教师展示;量筒、量杯 讲解:1、用途:用来测液体或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2、形状:见实物 3、观察 分度值 单位:ml 1ml=1cm3 4、读数;应使视线水平对准液体凹面,展示挂图 提问;如何用水来测小石块的体积? 查密度表 记住ρ水=1.0×103kg/m3 密度知识的应用 1、 测物质密度可以来判断物质材料 2、 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的物质的质量或体积 (下一节课拓展) 介绍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的过程。 “密度”复习课 教学目标 (1)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知道密度的应用. (2)掌握用天平、量筒测量密度及其他间接测定密度的方法. (3)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会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提高 解题意识. 1.回忆本章所学知识 在学生汇报本章知识小结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密 度的物理涵义、测定方法,以及应用密度知识的几个方面(列表板书略). 2.例题 [例 1] 冰的密度是 0.9×103 千克/米 3,读作______,意义是______.如果冰的质量是 1.8 千 克,它的体积是_____分米 3.如果这块冰全部熔解成水,则它的质量是______,水的体 量 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89 积是______,水的密度是______.这说明______. 3.填空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对同种物质,m 与 V 成正比. B.对同种物质,ρ与 m 成正比. C.对同种物质,ρ与 V 成反比. D.对不同物质,ρ与 m 成正比. (2)一密度为ρ,质量为 m 的金属块.把它分割成相等的三小块,那么每一小块的密度和质量 分别为: [ ] 4.例题 [例 2] 体积是 50 厘米 3 的铜球,它的质量是 0.4 千克.该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若是空心 的,在其中空部分铸满铅,球的总质量应是多少? 因ρ<ρ铜,故该球是空心的. 0.4 千克的铜球其实心部分的体积=0.0449×10-3 米 3=44.9 厘米 3. V 空=V-V 铜=50 厘米 3-44.9 厘米 3=5.1 厘米 3. m 铅=ρ铅 V=11.3 克/厘米 3×5.1 厘米 3=57.63 克 m 总=m 铜+m 铅=400 克+57.63 克=457.63 克. 要求学生课后思考其他的解法. 5.学生口答 要测定不规则的铝块的密度.所给的器材有:铝块、天平、砝码、玻璃杯、水、细线, 还需要选用______来测量铝块的______. 如果某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A.在量筒里倒入一定量的水,记下水面到达的刻度. B.把铝块全部浸入水中,观察水面到达的刻度,并计算两次的刻度差,求出铝块的体积. C.用天平称出铝块的质量. D.计算铝块的密度. 试问: (1)此实验过程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应如何改进?(不增加实验器材). (2)在此实验中.观察量筒水面刻度时.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 变题 1:如果铝块是规则的,可选用_______测铝块的体积. 变题 2:如果要求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石蜡块的密度,需要增加的器材有______,方法是 ______. 在点拨学生解决口答题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块的体积时,关键要使它全部浸没在水中.可用压入法、悬挂法和排水法.实验步骤是否合 理要看能否尽量减小误差. 6.讲解例题 [例 3] 若没有天平.你能用量筒“量出”酒精的质量正好是 500 克吗? 试简要说明所用的方法和依据(ρ酒=0.8×103 千克/米 3). 只要用量筒量出 625 厘米 3 的酒精,它的质量便为 500 克. 变题 1:怎样用量筒“量出”一瓶空气的质量? 变题 2:怎样用天平“测出”一枚大头针的体积? 变题 3:怎样用天平“测出”一卷细铁丝的总长度?还需要选用什么器材? 然后启发学生.自己进行小结: 天平、量筒等测量工具的使用功能. 7.概括本节复习课的要点(略) 8.布置作业 (1)如果实验桌上只放一架天平,两个完全相同的量筒及盛有待测液体的玻璃杯,只允许你使 用一次天平,你能设法测出待测液体的密度吗?若能,请简要说明实验步骤.列出所依 据的公式. (2)一只杯子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 500 克,用它装满酒精时的总质量是 450 克,求这只杯子的 容积(ρm=0.8×103 千克/米 3). 第四节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浮力;会用“称重法”测量浮力。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观察日常生活中由于浮力而产生的现象;经历实验中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 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90 3、关注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有关浮力的现象。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解决与浮力有关 的问题。 重点 做好三个探究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认识浮力,总结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 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 对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理解。 教具 弹簧测力计一个,大烧杯一个,小烧杯一个,细线,水,盐水,溢水杯一个,鸡蛋一个, 圆玻璃筒(直径比鸡蛋大,深度约 30cm),支架带杠杆,砝码一盒,气球、排球各一个,石块 或金属块。 教学方法 预习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引 入 新 课 师:让生看课本图 7-17,7-18,思考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类似的现 象。例: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 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这些都是有关浮力的问题。 引出: 从本节起学习一种新的力,"浮力"。 浮力 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2、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 7-19 的实验。 (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 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 教师总结。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 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 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 之差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 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 秤的读数+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 浮力=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 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 析图。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力分析图,弹簧秤的读数(F)=重力(G)-浮力(F 浮) . 总结、板书。课本 125 页的结论。 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第五节 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小制作和查阅打捞中山舰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动手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小木块、小石块、小铁块、小塑料块、橡皮泥 量筒 水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91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 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学习过浮力的有关知识,知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浮 力作用, 进行新课 进行交流与讨论:交流一:上浮的物体有小木块、小塑料块、下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小铁 块、橡皮泥。 交流二:上浮的物体最后漂在水面上,下沉的物体最后落到容器的底部。 交流三:把橡皮泥做成碗状,橡皮泥也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交流四:提出问题,有没有什么物体可以悬浮在液体中呢?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又怎样使上浮的物体沉下去? 演示活动一: 把一生鸡蛋放入盛水的 500mL 的大量筒中,可以观察到鸡蛋下沉到量筒的底部,把一把盐 撒入水中,等一会儿,发现鸡蛋慢慢地浮起来了,此时合理调节好盐水的浓度,可以观察到 鸡蛋能停留在盐水中,如果再向盐水中加盐,又可以看到鸡蛋继续上浮。 演示活动二: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直充满氢气的气球,手抓住系着气球的细线,可以看到气球浮在空中, 手一松,气球往上跑,在系着气球的细线上挂一重物,又能使气球下降,哪位同学能使气球 漂浮在空中? 学生进行演示:调整所挂的重物,能使气球停在教室内。 分析与交流:同学们想一想,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过程中,你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从 物理学的角度看,你所采用的这些方法中分别改变了哪些力的大小?你是如何改变这些力的 大小的? 归纳与小结:使物体上浮或下沉,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 制物体的浮与沉。 提出问题:那么,物体上浮与下沉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一:如何知道物体的重力大小? 问题二:如何知道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呢? 问题三:对于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如木块,其浸没在水中的浮力又如何测量? 问题四:如何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呢? 小结:我们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可以用实验器材测量出物体的重力与物体浸在液体 中所受到的浮力,根据所知道的浮沉情况与实验结果,就可以分析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了。 活动器材的选择:弹簧测力计、量筒、水、木块、小铁块、螺丝帽、铁钉、配适当重物的 小玻璃瓶等。 活动操作步骤: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物体的重力,然后将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 钩上,缓慢浸没在水中,观察物体的浮沉情况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 定后,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把实验数据记录在书本中的表格中。 分析活动探究结果。 活动交流与总结一: 当物体浸没在某种液体中,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浮力等 于重力时物体悬浮。 板书: 当 G 物>F 浮时,下沉; 当 G 物=F 浮时,悬浮; 当 G 物<F 浮时,上浮; 评价与思考: 在活动中,我们是通过改变物体的密度使物体上浮或下沉、悬浮的,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 改变液体的密度使物体上浮、下沉、悬浮。 学生看书了解有关浮沉条件的利用 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密度与浮力(复习) 课型: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质量的概念与单位; 用心 爱心 专心 92 2.巩固天平和量筒的使用,理解密度的概念和测密度的原理; 3.进一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深刻理解浮沉条件的应用。 4.注重学科结合,将知识系统、综合。 重点 物质的密度的测量 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 难点 密度与浮力的有关的计算题,设计类型题目,及设计类型题目的步骤 教学用具 天平和量筒 密度计、潜水艇等 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质量 (一).出示知识结构要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复习知识点。 (二).对照知识结构,逐一对照每一节复习 1.质量的概念: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理解质量概念时,还要注意把物理学中的质量 和日常生产、生活说的“质量”与物理学中的质量区别开,要打破学生生活中思维定式理解 物理概念。 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 使用天平和量筒的操作过程,突破方法:使用时按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强调“物 左码右”并要学生学会物体与砝码放错位置时如何读数;并注意把物理学中的知识和日常生 产方法结合 密度 3. 密度的概念、单位及换算、公式及变形讲解,物理意义的说明,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的方法运用对于物体的密度,不同种的物体,密度一般是不同的,以及密度是物质特性的理 解。练习探究 39 页 7、3、8 等 4. 变形“正北方糖是一种用细白砂糖精制而成的长方体糖块。为了测出它的密度,给 你下列器材:天平、量筒、毫米刻度尺、水、白砂糖、小勺、镊子、玻璃棒。利用上述器材 可有多种方法。请你答出两种测量方法,要球写出: (1)测量的步骤及所测的物理量 (2)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密度的式子。 浮力部分 计算浮力的方法 教师提示总结: 一、计算浮力的方法: 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 浮=G 排液=ρ液 gv 排。这个公式对任何受到浮力的的物体都适 用。计算时,要求ρ液、v 排已知。 2.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如将挂在弹簧秤下的物体浸在液体中,静止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 析。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与竖直向上的浮力及拉力,这三个力平衡。即 G 物=F 浮+F 拉, F 浮=G 物-F 拉=G 物-G 视。 3.根据漂浮,悬浮条件:F 浮=G 物。只适用计算漂浮或悬浮物体所受的浮力。 解题的一般步骤 做有关浮力题目的注意事项 二、解综合题的一般步骤: 1.认真审题,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对象所处的状态。 2.分析受力情况,画出受力分析图。 3.根据状态列出方程式方程组。 4.进行数学运算。 三、解浮力问题经常用到的一些规律和概念 1.二力平衡条件(推广到三力平衡) 2.密度的概念 3.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4.浮力的概念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体浮沉条件 四、必须弄清楚的一些概念 1.物重 G 与视重 G″ 2.物重 G 与物体排开的液重 G′ 用心 爱心 专心 93 3.浸在(浸入)与浸没(没入) 4.上浮、漂浮、悬浮。 5.物体的密度ρ物与液体的密度ρ液。 6.物体的体积 v 物、物体排开液体积 v 排、物体露出液而的体积 v 露。 做题 巩固所学 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第八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强 教学目标 1、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 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通过学生感受、演示实验、观看课件、图片和日常生活的讨论获取知识 。 3、让学生在感受、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 重点 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 压强公式的应用。 教具 海绵、砖、图钉、锥子、细线、肥皂、砝码、 教法 导读法 实验法 演示实验法 讨论法 训练法 教学过程 想一想: 1.人在松软的雪地上滑行时,脚会陷下去,而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进 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 为什么? 做一做: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按图 8-1 的方法做一做。 感受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 上面的例子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 。 引入新课: ⒈压力 ①请同学们画出下列各图(板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画一画: ②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_________ ,指向_________ 物体。 ③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_________ 。 ④大家按过图钉吧?从你们的实践中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那么在相同的 压力的情况下,不同的接触面积,压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 ? 照图 8-3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从而得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__,压力 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 作用效果不仅跟_________ 有关系,还跟_________ 有关系。所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⒉压强 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_________ 。 ②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 ③单位:牛顿/米 2 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 1MPa=1000 KPa=1×106 Pa=106N/m2。 3.课堂练习:单位换算 (⒈) 1.56MPa =_________ = Pa;⒉ 78000 Pa =_________ = KPa。 听一听:教师讲解 (2.)例题:课本 p136 例题 解题时注意面积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平方米,得出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课堂练习 2: 某同学的质量为 40 千克,他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 120cm2,求:他走路时和站立时 对地面的压强分别是多少? ⒋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会被压坏。砖能承受的压强 大约是_________ 帕,混凝土是_________ 帕等等。 课本 P137 图中减小压强图是___ ,增大压强图是___ 。从这些图中,你能说出怎样才 能增大压强吗?又怎样才能减小压强吗?讨论 用心 爱心 专心 94 关于压力和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压力方向总与重力方向一致 B. 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C.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D. 压强是物体表面上受到的压力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和方法 ㈣作业 书面作业:1.课本 P138 中的 1、2、3、4 题。 2. 想想议议 P138 中的第 5 题及“请提问” 压 强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巩固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2.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压强?写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 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 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 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强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 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压强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 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6,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 法来减小压强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 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三、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 为什么啄木鸟尖嘴变钝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 之舟”? 2.继续讨论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压强小? 四、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老师复习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 1. 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各举1~2例。 2. 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压力不变时, 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 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压强。 五、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第二节科学探究: 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知道连通器和它的原理;了解一 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知道帕斯卡原理及其教学目标应用。 2、进一步复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师生合作,同学讨论,并在实验中经历探究液体压强规 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 的结论。 重点 1.液体压强的研究方法及探究过程 2.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连通器的特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95 4.帕斯卡原理 难点 1.理解液体压强公式 2.理解在连通器里各液面相平的原理 教具 演示用: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 200mL 的量筒、玻璃板,连通器、酒水壶、船闸挂图。学生用:压强计、200mL 的量筒、水、 盐水(以上器材,每三位学生一组) 教法 讨论法、探究实验法、归纳法、阅读自学法、讲授法、理论联系实际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 15 帕斯卡表示什 么意思?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 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 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 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 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 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 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 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 U 形管中的 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 U 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 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 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归纳小结实验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 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 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7.液体压强的应用:学生观察连通器,自己阅读课本,找出连通器的特点、在生产中应用。 并用探究出的压强知识,推导其原理。(教师引导) 8.液体压强的传递:自学阅读,师提问:帕斯卡原理内容是什么?液体压强的传递的应用有 那些?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解释液压机,液压千斤鼎的工作原理。 四、运用所学,解释课后练习题,做《学习与探究》开放性作业部分。教师针对学生做题反 馈情况,精讲点拨,学生巩固所学,形成能力。 五、课内小结,形成知识网络。 师生根据板书内容共同小结,结合本节的重难点,回忆所学,加深记忆和理解,形成知识 网络。 作业:学习与探究未完成部分;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 理解硬气压强产生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硬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硬气压强解释 简单的现象. 2. 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 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重点 认识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大气压强的实验测定方法、大气压高度变化的规律,液体的沸 点与气压的关系。 难点 托里拆利实验原理及大气压变化的不均匀的理解 教学用具 两个铁皮圆形容器、水、酒精灯、皮吸盘、马德堡半球实验、托里拆利管、水银、刻度 用心 爱心 专心 96 尺、空盒气压计 教学方法 讨论法、分析法、讲授法、练习法、读书自学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问学生有关压强的问题并引入主要议题 二.进行新课: (一) 大气压强: 1.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本 146 页的“马 德堡半球实验”与同学讨论,从中能得到的哪些 信息?(学生回答:证明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大气压强很大)。 2.讲授地的周围让厚的空气层包围着,包围着的地的空气层又叫大气层,我们就生活在 大气海洋的底层。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跳高地表 现几的范围内 空气,也像液体那样能够流动,同样,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也都有压强。大气对当在它里的 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3.能够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有很多,如 覆杯实验: (!)先让硬纸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了硬纸片并倒置过来,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 么现象?(学生回答:现象是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2).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杯内的空气,盖上硬纸片,把杯子倒置过来, 你会发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硬纸片没有掉下来杯中有水不会洒出)。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回答:硬纸片没有掉下是因为 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 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抵得住了硬纸片,所以硬 纸片不会掉下来。)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马德堡半球实验人们对大气压的大小获得了深刻印象,但是大气压到底有多大 呢?这 个问题在奥托.格里克做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 的 11 年,早已经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 拆利解决了,他用课本 146 页的图 8-35 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出了大气压的值,由于条件所限请 同学们阅读一下此实验,然后总结所学知识。(学生阅读并认真思考(二) 大气压强的变化 1. 讲解大气压强的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大小与海拔高度有关。有什么关系呢? 2.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本 146 页的 8-41 并讨论一下得到的信息。(学生阅读并认真思 考)。 3. 引导学生总结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气压的关系。 二.课堂练习: 1. 让学生完成探究 51 页“开放作业”1.2.3.9.(学生认真完成探究 51 页“开放作业), (教师讲解并适当变形引起学生多卡位思考)。 2. 让学生完成探究 52 页 4 题重点讲解,注重学科结合。 课堂小结: 让学生分析讨论本节所学,并要学生学会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写出本节所学内容。 能力提高: 要学生完成探究 54 页内容,提示指导,最关键的是比较容器内外的气压的关系,并要学生学 会总结方法。 作业: 1、 复习知识点,完成探究其它内容; 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知、领悟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让学生体验到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 与价值观。 重点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用具 乒乓球,吸管、小纸船、大饮料瓶(装水、带管)、两张纸 用心 爱心 专心 97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解、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 引入: 问:满载乘客的飞机,是怎样飞上天空的?水翼船为什么会在水面飞速前进? 点出 要知道就必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新授: 流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流体。它们的压强与流体的流动有关吗? 做 8-43,8-44 两个实验,让学生观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是由哪个因素决定的,能 得出什么结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让学生做 8-45 的“迷你实验”,并进行解释,同学互相补充,引发学生兴趣。 问:飞机的机翼形状有什么特点?这个形状对飞机起飞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 (图示讲解)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上方的凸起空气流动 的路程大,流速大,压强小,而下面平直,空气流动的路程小,流速小,压强大,。这样,机 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当飞机的滑行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机翼所受的升力 超过飞机的自重时,飞机就起飞了。 看 8-46,讨论鸟儿滑翔时和升力与飞机的升力有什么相似之处? 让学生看 8-47,讨论为什么水翼船会在水面飞速前进?找学生代表解释。 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你感到有什么不足?让学生列出知识点和知识结构。 复习本节。复习全章,预备单元检测 第九章 机械与人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能从中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 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3、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杠杆 的平衡条件。 4、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探索杠杆在日 常生活中的应用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 1、 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3、杠杆的分类 难点 1、 正确画出力臂和利用杠杆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2、正确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教具 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镊子,起钉锤等 杠杆,铁架台,钩码(一盒) 教学方法 提前预习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 一、交代第九章机械与人 明确第九章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交代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观察图 9-1 中所示的各种杠杆,通过讨论说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教师展示 部分杠杆。 经过讨论,让生说出他们的共同特征。 总结得出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做杠杆。 教师引导分析:杠杆可能是独立的,也可能是某个组合机械的一部分,杠杆的外形多种多样, 可直可弯、可粗可细。 作为杠杆的条件:一根硬棒、有力的作用、必须能绕某固定点转动。例如:汽水瓶起子在没 有使用时,就不能称为杠杆。 让部分同学举例生活和生产中的杠杆。 用心 爱心 专心 98 2.明确杠杆的五要素,让学生明确它们的概念,结合图 9-2 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力臂的画法是一个难点,应采取图示说明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或阻 力作用线的距离。 练习课后作业 1 题。 练习探究 P63 1 题,P64 7 题。 3.学生自己阅读课本 P153 页实验探究。 教师展示一简单杠杆的平衡实验现象 由此引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及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存在什么样的 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以及制定验证猜想与假设的计划。(教师应注意:实验如采用 课本实验装置,杠杆自重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任何影响,但若用上面图示实验,杠杆自重将 影响实验结果,故应尽可能选择质量较轻的代用器材。) 实验中教师强调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对通过实验得不出平衡条件的学生, 要引导他们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应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与交流探 究的结果。 最后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和同学们共同分析,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结论。及:F1×l1=F2×l2 杠杆的分类 练习对实验结论和所学知识的应用。 练习课后作业 2、3、 探究 P64 4、6 题。 4.请同学们对图 9-1 和图 9-4 中的杠杆进行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方法。 让学生对杠杆进行分类,没有固定的分类原则,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从使用、特点、 效果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无论学生怎么分类,都及时给予肯定。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有的杠杆可以省力,有的杠杆可以方便工作。(让学生知道“分类”是人 们认识事物的一种科学方法,也是研究问题的需要) 三、开放作业 形成能力 1. 家中常用的剪刀、理发用的剪刀、医生用的剪刀、裁缝用的剪刀、花匠剪枝用的剪刀、 建筑工地上剪钢筋的剪刀,进行分类。 2. 课后练习题 3. 探究开放性作业部分 教师据反馈讲解。 四、小结本节 形成知识网络 师生据板书内容小结 注意所学主要内容,重难点 五、作业及预习 预习第二节滑轮的应用 第二节滑轮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2.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3.会根据要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的点及滑轮组的作用 难点 确定滑轮组承担生物的绳子的股数 教具 定滑轮 2 个、动滑轮 2 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 200g2 个,50g4 个、细绳约 2 米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有一个经典故事说:一个和尚小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之所以三个 和尚没水吃,主要是平均主义思想在作怪,谁都不愿多付出,怕吃亏,那么要大家公平,又 能有水吃,你能否借助物理方法给与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简单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99 方法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 一. 定滑轮: 1.讲授: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齿轮,根据要使用的情况可有定滑轮、 动滑轮以及滑轮组,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滑轮作为一种简单机械有广泛的应用。请同学们 阅读一下此实验图 9-14 并总结得出结论? 2.(学生阅读并认真思考)之后(学生回答:不省力,只能使力的方向变化)。定滑轮实质 上是一个等臂杠杆,比如向上提物体时,力的方向朝上,通过定滑轮就可以向下用力,这一 点在一些场景中特别重要。例如升国旗时。 3.练习“伴你探究”2 题提示学生从受力分析的角度,注重 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动滑轮 1、 演示课本 159 的图 9-16 实验人,请同学们分析讨论此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学生回 答:动滑轮的使用能使力的大小变化,能省一半的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 教师要学生再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讨论此实验的结论,说出其中的道理。 3、 练习“伴你探究”“动滑轮”1.2.题提示学生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考虑。 三.滑轮组: 1、讲授:滑轮组是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装置,使用滑轮组不仅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 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省力的多少由滑轮的组合形式和绳方法共同决定,对于由一根绳子的 滑轮组,其平衡时动力(F1)与阻力(F2)之间的关系是 F1= F2/n 其中为承担生物和动滑轮总重的 绳子股数。确定滑轮组承担生物的绳子的股数,及滑轮组省力情况,关键是确定股数的数值, 确定的数值的简单的方法是:设想在动滑轮和定滑轮之间有一条线将它们隔开,此时数一数 动滑轮一边的相连的绳子的个数 n,这就是为承担生物和动滑轮总重的绳子个数 n 。 使用滑轮组提升生物时,生物上升的高度 h 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s 和关系是 s=nh。 请同学们分析讨论,总结使用滑轮组提升生物时的省力的特点 练习 让学生分析探究“开放作业”1、2、3、7。四.巩固练习: 1.使用一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起生物,如图 9-1 所示,如果不计滑轮磨擦, 拉力最大不超过 60 N,而动滑轮的重 10 N,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被提起的重物最大不能超过 _____N 学生讨论并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让学生分析如何简单的方法对于由一根绳子的滑轮组提起 生物的方法,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让学生认真思考,然后总结本节所学。 作业: 1、.复习本节 2、完成探究其它部分 第三节 做功了吗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 功的计算公式。 2.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工;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 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通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注意平常的观察能力。 重点 怎样才算做功 难点 怎样才算做功 教具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木块、小车、细绳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点拨指导法 训练法 教学过程 引入 讨论: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在大家的印象中“工人”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指出:特别是搬运工人,他们有强健的体魄,他们能抬起很重的东西、推动很重的货物。 因为他们很有力气,当然除了工人,我们的农民也是很有力气的,从而引入农民挑谷子。 引导学生分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100 农民伯伯对这担谷子有力而且方向竖直向上,有移动一段距离而且是沿竖直向上的方向 移动的。 在我们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一、做功: 1、 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 做了功。) 引导学生分析 2:刚才这位同学虽然有施加力的作用,但是没有移动一段距离,这些力就 没有“成效”,可是“劳而无功”。 讲:功的种类有很多,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力学中的功,它属于机械功,以后到初三时我们 还会学习电学中的功——电功,力学中的功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 9—22 中物体做功的实例。使学生明确,力学中所说的功包括的 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板书: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B、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教师演示 1、用手指推动粉笔盒在讲台桌上运动一段距离。 演示 2、将粉笔盒举起的过程。 演示 3、将粉笔盒举起停在空中静止不动。 提问:一木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师再举例子(一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分析虽然有力和有位移,但是位 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 最后教师强调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并总结出不做功的 3 种情况: 1、 S=0(劳而无功) 2、 F=0(不劳无功) 3、 F 的方向和 S 垂直。 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有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 物理学上规定: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这一规定不 但包含了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而且告诉我们功的计算方法。 (板书:二、功的计算: 1、公式:功=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W=F•S 2、单位:F—N,S—m,所 W—N• m 焦耳—J 1J=1 N• m) 用手慢慢匀速举起两个鸡蛋,升高 1 米时,手对鸡蛋做的功差不多就是 1 焦。 出示例题 1:人拉着重为 2000 牛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 5 米,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多大? 演示: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W=F•S=2000 N×5 m =10000 J=104 J。 分析:从上可知,不能简单地说“有了力有了距离就把它们相乘就得到功,要明确是什么力 做功,力的方向上通过了多少距离。” 提问:要计算出人拉车的力所做的功还必须知道什么?(拉力的大小) 若人用了 400 牛的拉力拉车子,拉力做的功是多大?板演过程。 出示例题 2:重力为 100 牛的物体,受到 20 牛的水平拉力,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 5 米,则重 力做功是多少焦,拉力做功是多少焦? 1、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功,就要看它是否同时具备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计算公式。 第四节 做功的快慢 教学目标 1. 知道功率的概念,能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功率的概念。 2. 知道功率单位的含义并能形成具体的观念。 3. 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重点 功率(意义,定义,公式) 难点 功率的单位,功率的物理意义 教具 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个(放桌面上匀速拉动),秒表。 教学方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101 预习法,比较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教师复习提问,学生回答。 复习上节课内容。由功引出做功的快慢。 机械功?做功的条件? 功的计算公式?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速度的公式及单位? 二、进行新课 1.要求学生观看课本图 9-26 和图 9-27 中所示的两位同学均从一楼搬运到三楼。分析 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自然的引出功率 的概念。 并且说出他们判断的依据和方法: 及若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若做功的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 思考定义速度的方式仿照来定义功率的概念,比较速度公式 v=s/t 和功率公式 P=W/t,从中 可以了解物理公式的由来。 记忆理解功率的公式,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2.功率的单位:一生回忆速度单位的由来,思考功率的单位。功率的单位由功和时间的单 位组合而成。及焦/秒(J/S) 简介物理学家瓦特,介绍为了纪念瓦特在物理学上所做的贡献,使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功率 的单位,即瓦特(国际单位),简称瓦。 介绍符号 W,(1W=1J/s)。 号召学生向瓦特学习,树立作出巨大贡献的信心和目标,明确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介绍功率的常用单位:KW,(1KW=1000W) 4. 观察课本 166 页表,简单了解人,一些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学生举例自己知道 的一些动物和机器的功率。 5. 练习功率公式的应用: 做课后练习题 1、2 题。 教师据反馈讲解。 思考做题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公式的变形的应用。 全面阅读课本,了解 167 页信息窗的内容,并思考请提问。 三、结本节,师生共结,形成知识网络。 四、练习完成探究内容。 五、作业及要求:完成探究 预习第五节 提高机械的效率 第五节 提高机械的效率 教学目标 1.能理解机械效率。 2.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 有正确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归纳出科学规律。 4.会计算简单的机械效率问题。 重点 机械效率及实验探究测算滑轮组的效率 难点 正确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教具 弹簧测力计一个主、滑轮 4 个、钩码 50,200、支架、细线。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分析法、自学法、归纳法复习提问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重 5N 的物体, 用所学知识求动力 F= 。. 二、新课教学 谈到效率,大家并不陌生,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等等都 是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对某些事物的有效利用程度。 机械使用时也要讲效率,机械效率,它表示机械工作时,输出的有用能量与输入总能量的比 值或是动力功被利用的有效程度的物理量。对于同一机械,它的机械效率是否是一定的?机 F G 用心 爱心 专心 102 械效率的高低如何测得?机械机械效率有单位吗?如何表示它呢? 1.学生阅读教材(图 9-26) 2.演示启发,引入课题。 比较 W 动 和 W 阻发现 W 动>W 阻为什么呢?引入机械效率。 3.有用功的定义: 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 有 =Gh 任何机械本身都受到重力作用,相对运动的零件间又存在磨擦,所以使用任何机械,不仅 要作有用功,还不得不作,不可避免的要做额外功,这时动力所做的总功等于有用功加额外 功。 4.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W 额=W 总- W 有 5.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W 总=FS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之比。 %100 总 有用 W W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 1。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例如总功是 500 J,有用功是 400 J,机械效率就是 400 J /500 J =0.8=80%。 练习:一个工人用如图 9-1 所示的动滑轮 提升 20N 的物体,所用的拉力为 15N,绳子自由端在 4S 内拉下了 4m,不考虑绳重和磨擦, 求: (1) 有用功和总功率; (2) 机械效率; (3) 若用此滑轮提升 3200N 的贷物,所需拉力为多少? 7.了解一些常见机械的效率。 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一般是 40%-50%,滑轮组的效率是 50%-70%,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一般是 60%-80%。提高效率,更充分的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提高机械的效的主 要新办法是改进结构,使它更合理、更轻巧、在使用中按照技术规程经常保养,定时润滑, 使机械 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 8.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及方法。 9.例题(略)关于η的计算。 学习与探究部分题目 三.小结及测试。 四.布置作业。 1. 复习本节 2. 提前学习第六节内容 3.完成探究其它部分 第六节 合理利用机械能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点: 1、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课件、斜槽、钢球、木块、小桌、沙、重物 1、重物 2、橡皮筋、弹簧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复习提问: ①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B、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②演示:将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手推市面上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分析推力 和重力的做功情况。 结论:推力做了功,重力没有做功。 2、引入 G(N) h(m) W 阻(J) F(N) S(m) W 动(J) η 1.96 0.05 0.098 1.2 0.1 0.12 G 用心 爱心 专心 103 出示斜槽,并演示(1):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 离,引导学生分析钢球撞击木块的过程中的做功情况,(引出能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能 如果一个物体能移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能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移做功越多,表示这 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动能 再演示(1)分析钢球能做功是因为钢球在运动。引出动能的概念。 1、定义:物体 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举例:流动的不、风(流动的空气)、运动的汽车、运动的火车、飞行的飞机等都 具有动能。 以汽车和火车为例,设问:运动的汽车和运动的火车都有动能,它们动能是一样大吗?动能 的大小 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引出新问题) 3、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2)让同一钢球以不同的速度对木块做功。 现象:速度较大钢球推着木块运动得较远。 结论: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演示(3)让质量不同的钢球和木球,以相同的速度对木块做。 现象:质量较大的钢球推着木块运动得较远。 结论: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归纳小结: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越 大。 三、势能 演示(4)A、压缩的弹簧能移做功;B、拉长的橡皮筋能移做功;C、被举高的物体能移做功。 它们都能移做功,就说明它们都有做的本领,也就是说它们都有具有能。这一类的能跟前面 的动能的存在形式不一样,我们把这一类的能叫做势能。势能分为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 1、弹性势能 ①定义:由演示(4)A、B 分析得出: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②举例:被压缩的弹簧、被拉长的橡皮筋、被踩弯的跳板等都具有弹性势能 ③影响弹性势能的因素 演示(5)观察弹簧和橡皮筋弹性势能的变化。 说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2、重力势能 ①定义:演示(4)C 分析得出: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②举例:空中飞行的飞机、被举高的一切物体。 ③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演示(6)让同一物体从不同高度下落,冲击小方桌. 现象: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高,小桌下陷的越深。 结论:质量相同量被举的越高的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演示(7)让质量不同的两个物体分别从同一高度下落,冲击小方桌。 现象:被举的高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小桌下陷得越深。 结论:被举的高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重力势能越大. 归纳小结: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它 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4、机械能 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它是运动的所以它具有动能,飞机又被举高所以它具有势能。也就是 说说飞机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 在物理学中,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5、功和能 一个物体具有能,就说明它有做功的本领。但是它不一定正在做功。 (三)小结 (略) (四)作业 用心 爱心 专心 104 见学案 复习:机械与人 教学目标 1.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根据力作出力臂;知道滑轮的实质,及它们的特点;知道 做功的必要因素及计算功的公式;知道功率及其表示的物理意义;知道机械效率及提高 机械效率的方法;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并知道决定动能、势能的相关因素。 2. 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的问题,确定滑轮组承担物重的段数 n,进行有关计 算。能利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简单问题。合理利用机械能。 3. 复习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验及从实验中归纳实验规律的能力,要求学生尊重 实验事实,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重点 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杠杆的应用,滑轮的应用,机械效率的应用,能量转化应用。 难点 杠杆的应用,滑轮的应用,机械效率的应用,能量转化应用。 教具 铁架台,杠杆,各类剪刀,滑轮若干,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 教学方法 提纲法,自读复习法,实验法,小结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复习内容,要求认真复习对待。 (一).出示知识结构要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复习知识点。 (二).对照知识结构,逐一对照每一节复习 ①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②杠杆的五要素 ③平衡状态: 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 平衡条件:F1L1= F2L2 省力杠杆 L1>L2;省力费距离; 如瓶盖起子、手推独轮车 4 费力杠杆 L1<L2;省距离费力; 如钓鱼竿、理发剪刀 等臂杠杆 L1 = L2;不省力不费力; 如天平 (3)从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4)标出必须的符 解法: 例 2、如图,一个轻质直角尺可绕轴 O 转动,已知 OA=OB=0.1m,在 OA 的中间挂一重为 20N 的物体,使直角尺平衡,则作用在 B 端的最小力是多少牛? 分析:要使 B 端的作用力最小,且杠杆平衡,则 L1 需最大 例 3、某人站在地面上,想用一个滑轮组来提起 5000N 的物体,而用来穿绕滑轮组的绳 子只能承受 1200N 的拉力,则该人应怎样设计并组装这个滑轮组? 做针对练习。 ①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②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省力杠杆 ③滑轮组:既可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F=1/n G 总) 斜面 三、例题分析: 例 1、如图所示的杠杆,画出它们的动力臂 L1 和阻力臂 L2 。 分析:画杠杆的力臂是力学中的基本作图之一,它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以下几步: (1)找出支点所在的位置;(2)画出力的作用线(虚线) 分类 应用 杠杆 F2 F10 F 0 滑轮 F1F2 0 L2 L1 0 L2 L1 用心 爱心 专心 105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②计算公式:W=F S ③单位:1 焦=1 牛 米 ①表示做功快慢 ②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 ③计算公式:P= ④单位:1 瓦=1 焦/秒 例、A、B 两个人,体重之比为 5∶6,A 爬到六楼所需时间 t1 与 B 爬到 5 楼所需时间 t2 之比为 3∶4,那么 A、B 两个做功的功率之比是多少? 分析:求比值的问题通常采用公式法进行比较。人爬楼做功是克服自身的重力做功。设 功率分别为 PA、PB,功分别为 WA、WB,每层楼高为 h, 则 WA= GAhA = GA5h,WB= GB4h ,则由功率 的计算公式 P= t W 得, B A P P = 2 1 tWB tWA = 1 2 WBt WAt = 1 2 4 5 htG htG B A = 6 5 × 4 5 × 3 4 = 18 25 答:A、B 两人做功的功率之比为 25∶18 知识网络 ① 内容:使用任何机械时,动力对机械所做功都等于机械克服 阻力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斜面 Gh=FL ② 杠杆 W 动= W 阻 滑轮 W 动= W 阻 ①有用功:机械克服有用阻力所做的功 ②额外功:机械克服额外阻力所做的功 ③总功: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 W 总= W 有用+ W 额外 例题及练习 机械能: 动能-影响因素 势能- 重力势能-与 有关 弹性势能-与 有关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做题巩固所学 小结本节所学 作业: 第十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一节 走进微观 教学目标 1、 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 断深入。 3、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教学重点 1、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 2、 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收集资料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 课件、实物投影仪、图片等。 教学过程 ①两个必要因素 功 功率 机 械 效率 功 的 原理 应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106 一、 引入新课 宇宙万物,变化万千,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它们的运动,它们的组成,引发了我们人 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我们这绚丽的世 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现在就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二、 新课教学 (板书:1. 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请同学描述分子的大小,老师给予评价。 (板书: 2. 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改变分子在物质中的组合形式,物质的物理 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就会发生改变。最小的分子——氢分子的质量只有 10-27kg 左右。老师利用 信息窗的内容说明分子是很小的) (板书: 3. 分子由原子组成的) 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很小很小的,我们的眼睛不能看见它。同学们 猜想一下,这样小的物体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你认为它们的结构是怎样的?(请学生回答、讨 论) 讨论后老师播放光盘,将学生思路引入微观粒子中去。 (板书:二、 微观粒子) 师:从刚才播放的影片,同学们已经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是不是就是 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了呢? 生: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予肯定性的总结和指导性的讲解,并要求学生阅读“微观 粒子”部分内容,提炼并板书: 1. 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 2. 原子核是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 3. 质子和中子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 4. 各种粒子的空间尺度(单位:cm) ……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 小结 略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教学目标 1、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2、 知道扩散现象,扩散的成因、扩散的规律。 3、 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4、 能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分析的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5、 能运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通过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归纳出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量筒、酒精、水、广口瓶、等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我们已知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但是同学们想过没有,组成物质的这些微 粒是怎样排列的?是像士兵的队伍还是像墙一样密不透风呢? 问题提出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在黑板上画简图,并请出同学们观察桌上的装有 50mL 酒精和 50mL 水的量筒,问学生看见水和酒中的空隙吗? 生:…… 2. 新课教学 (板书:看不见的运动) 探究一:分子间有空隙 请同学们按课本中第一个实验探究做实验,要求将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请各组猜想 混合后的总体积并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 比较实验结果,并与猜想的结果对照。 实验结果是总体积没有 100mL,那么少掉的那些体积跑到哪里去了,请同学们猜想原因。 如果猜不出,老师提示:往一堆鸡蛋里撒一把细沙子,你能看见细沙吗?为什么?直到同学们 得出正确结论:分子间有空隙。 (板书:一、 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用心 爱心 专心 107 师问:组成物体的微粒都在原地不动吗?请猜想。 探究二:分子的运动 (1) 各小组将空瓶口对准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口(按第二个实验探究做),抽去中间的毛 玻璃,观察空瓶中是否有棕色的气体。 (2) 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是否散开,哪个散得快。 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二、 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作无规则运动) 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温度高时扩散得快。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存在间隙。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探究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 请同学们把细铁丝拉长一点,说明用力情况,容易吗? (2) 将注射器中注入水,用手堵住针筒嘴,用力推活塞,容易推动吗?(与空气相比) 请同学说明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三、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 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1) 固体:分子靠得很近有规律地紧挨在一起。所以,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 液体:分子靠在一起。在一定限度内,分子能运动或滑动,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而 没有一定的形状。 (3) 气体:分子离得比较远,能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运动。所以,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确 定的体积。 3. 小结:略 第三节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 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 2、 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 对宇宙的了解 教学难点 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 宇宙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 教学用具:录相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探索的历程 1. 识图——创设情境 使学生认识“探索的历程”中的图,并进行归纳和比较。 教师归纳:这些图向同学们简要展示了古今中外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前两幅图充 满神学与宗教的色彩,后四幅图闪耀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光芒。下面请同学们从下列各题 中任选一条,进行网上信息收集。也可以自行立题探究。 2. 问题——科学猜想 (1)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2) 哥白尼和日心说。 (3) 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4)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5) “神舟”号飞船的四次成功飞行。 3. 上网查阅——文献探究 学生协作式活动过程,教师可参与其中,与同学们共同查阅资料,共同讨论。 4. 交流研讨——互动式学习 在各组成员之间交流和协作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代表,进行信息发布。把相关问题 的科学猜想,论证分析进行报告。 5. 老师评价总结 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成果,指出探究活动中的不足,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探 究的深入。 二、 浩瀚的星空、幻想和追求 1. 识图——创设情境 使学生认识“浩瀚的星空”中的图,并进行归纳。 用心 爱心 专心 108 教师归纳: (1) 请同学们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投影此图,指出地球的位置。 (2) 这些图是以地球为参考,逐渐向外延伸,向同学们简单呈现太阳系、银河系和河 外星系的图景,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宇宙的结构和层次,我们的太阳只是星光闪闪的恒 星的典型代表。为了进一步了解“浩瀚的星空”,请同学们选题进行网上查询,也可以 自拟论题查询。 2. 问题——科学猜想 (1) 太阳系的结构和演化。 (2) 地球结构和演化。 (3) 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 (4) 空间技术。 3. 上网查询——文献探究 4. 交流研讨——互动式学习 5. 老师评价总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