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饮酒(其五)教案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32饮酒(其五)教案2

饮酒(其五)教案 ‎(陶渊明)‎ 教学目标 ‎ 知识 与能力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目标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价值情感目标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3‎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 补充《饮酒》的注释。‎ 喧:吵闹的声音。‎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 ‎ 辨:说明。‎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 ‎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  (5)指导背诵 ‎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 课文研讨。‎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解释: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释: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3、 ‎ 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l ‎“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l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4、 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 ‎ 5、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 探究学习:‎ 3‎ ‎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四、课堂训练。‎ ‎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