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卞之琳《断章》赏析教案 +子衿教学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卞之琳《断章》赏析教案 +子衿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卞之琳《断章》赏析教案 +子衿教学设计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 学 科 : ;‎ 任课班级 : ;‎ 任课教师 : ;‎ 年 月 日 第 二 学期教学进度表 科目 语文 教学 班级 八年级 教科书名称及册数 ‎(2018年审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每周 节数 ‎ 节 总授课 节数 ‎ 节 时间 单元 教 学 内 容 计划节数 实授节数 ‎ 出 入 ‎ 原 因 第 ‎1‎ ‎2‎ ‎3‎ 周 第一单元 ‎1社戏 ‎2回延安 ‎3安塞腰鼓 ‎4灯笼 写作:学习仿写 口语交际:应对 ‎2‎ ‎2‎ ‎2‎ ‎2‎ ‎2‎ ‎2‎ 第 ‎4‎ ‎5‎ ‎6‎ 周 第二单元 ‎5大自然的语言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7大雁归来 ‎8时间的脚印 写作:说明的顺序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2‎ ‎2‎ ‎2‎ ‎2‎ ‎2‎ ‎2‎ 第 ‎7‎ ‎8‎ ‎9‎ 周 第三单元 ‎9桃花源记 ‎10小石潭记 ‎11刻舟记 ‎12诗经二首 写作:学写读后感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名著导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2‎ ‎2‎ ‎2‎ ‎2‎ ‎2‎ ‎2‎ ‎2‎ ‎2‎ 第10周 期中复习 期中复习及期中考试 ‎9‎ ‎2017-2018学年度第 二 学期教学进度表 科目 语文 教学 班级 八年级 教科书名称及册数 ‎(2018年审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每周 节数 ‎ 节 总授课 节数 ‎ 节 时间 单元 教 学 内 容 计划节数 实授节数 出 入 原 因 第11‎ ‎12‎ ‎13‎ 周 第四单元 活动探究 任务一:学习演讲词 ‎13最后一次演讲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 任务二:撰写演讲稿 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 ‎2‎ ‎2‎ ‎2‎ ‎2‎ ‎2‎ ‎2‎ ‎2‎ ‎2‎ 第 ‎14‎ ‎15‎ ‎16周 第五单元 ‎17壶口瀑布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19登勃朗峰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写作:学写游记 口语交际:即时讲话 ‎2‎ ‎2‎ ‎2‎ ‎2‎ ‎2‎ ‎2‎ 第 ‎17‎ ‎18‎ ‎19周 第六单元 ‎21壶口瀑布 ‎22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23登勃朗峰 ‎24一滴水经过丽江 写作:学写游记 口语交际:即时讲话 ‎2‎ ‎2‎ ‎2‎ ‎2‎ ‎2‎ ‎2‎ 第20周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及考试 ‎9‎ 学情分析 :‎ ‎ 八年级学生语文从整体上看存在以下问题:‎ ‎ (1)、基础知识不扎实 ‎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识拼音;有些同学古诗会背但不会写,或写不正确;至于改病句做过练过考过再考还是做不正确。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学生在做相关内容的选择题时错误率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 (2)、阅读能力不强 ‎ 阅读短文,许多学生不能从文中提取正确信息,学生的语言的概括能力不强,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至于赏析句子,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教给的方法进行答题。‎ ‎ (3)、作文水平不高 ‎ 从作文批改的情况来看,较多学生作文的字数不足,文章的段落少,语句不够通顺,中心不明确,有的同学作文只是从阅读短文中抄些内容,甚至个别同学一个字也不写,写作态度极差。21教育网 ‎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作为教者要强化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教学,使本年级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改变态度,关爱学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情感的交流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用情感到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我们的策略是:扶特---促中---培优,通过个别辅导和分散培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扶特培优,具体做好四个字:细,从细节、小事入手。盯,盯紧特殊学生,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帮,建立帮扶制度,建立课后辅导机制。活,开展竞赛,开展活动。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优秀生和特殊生,也要关注中等生和下等生,努力提高整体成绩。2·‎ ‎2018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1 社 戏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 ‎(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ó 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   撺掇cuān duō 凫fú水   撮cuō   桕jiù   楫jí   旺相xiàng ‎ ‎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三、研讨结构,把握情节:‎ ‎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第二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三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四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部分:‎ ‎1.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否是多余之笔?‎ ‎(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 ‎(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2.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 明确:‎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2)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五、小结。‎ ‎1.教师再次强调有关鲁迅的重点介绍、课文的结构安排意图。‎ ‎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提出质疑。‎ 六、布置作业:‎ ‎1.抄词(见《词语手册》)各三遍。‎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句子(至少三句),并分别说说美在哪里。‎ ‎3.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三、四题。‎ 第二课时 一、研讨课文第三、四部分:‎ 讲析上节课的作业第2题,在学生分组探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 ‎(一)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1.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情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二)指导朗读几个重点段落,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如:‎ ‎1.情感美——开船出发:“一出门,……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景物美——月夜行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3.故事美——月下偷豆:“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学情处理)‎ 二、自读课文,讨论疑难。‎ ‎(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相互讨论,为下节课作准备。)‎ 三、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一、二题。‎ ‎2.摘抄文中所有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好词佳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前课内容,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大家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由同学们解答,不能解决的,由教师解答。然后,引导大家集中讨论以下问题。‎ 二、问题讨论。‎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品味词句,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1题,加着重号的词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3题,你有过类似经历吗?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四、引导归纳中心:‎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布置作业 ‎1.细读文章,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提示:可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谈。)‎ ‎2.熟读、背诵文中的体现景美、情美、故事美、情感美的段落。‎ ‎3.作文:《我最 的一个人》‎ 提示:(1)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词,如:“欣赏”、“难忘”、“‎ 喜欢”、“讨厌”等,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题目。(2)用具体的事例和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2.《回延安》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 ‎ 八年级学生语文从整体上看存在以下问题:‎ ‎ (1)、基础知识不扎实 ‎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识拼音;有些同学古诗会背但不会写,或写不正确;至于改病句做过练过考过再考还是做不正确。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学生在做相关内容的选择题时错误率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 (2)、阅读能力不强 ‎ 阅读短文,许多学生不能从文中提取正确信息,学生的语言的概括能力不强,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至于赏析句子,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教给的方法进行答题。‎ ‎ (3)、作文水平不高 ‎ 从作文批改的情况来看,较多学生作文的字数不足,文章的段落少,语句不够通顺,中心不明确,有的同学作文只是从阅读短文中抄些内容,甚至个别同学一个字也不写,写作态度极差。21教育网 ‎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作为教者要强化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教学,使本年级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改变态度,关爱学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情感的交流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用情感到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我们的策略是:扶特---促中---培优,通过个别辅导和分散培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扶特培优,具体做好四个字:细,从细节、小事入手。盯,盯紧特殊学生,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帮,建立帮扶制度,建立课后辅导机制。活,开展竞赛,开展活动。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优秀生和特殊生,也要关注中等生和下等生,努力提高整体成绩。2·1·c·n·j·y ‎3、重点难点 ‎ ‎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4教学过程 ‎ ‎4.1 第一学时 ‎ ‎【导入】创设情境 ‎ ‎ 用一首陕北民歌引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新课的讲授。21·cn·jy·com ‎【讲授】课前检查 ‎ 一、读准字音:‎ 搂(lǒu)定 白羊肚(dǔ)手巾 糜(méi)子 ‎ 黍(shǔ)类 油馍(mó) 气喘(chuǎn)‎ 二、解释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简介 ‎ ‎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省峄县。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 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 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80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间离开整整10年。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21cnjy.com ‎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21·世纪*教育网 ‎【新课鉴赏 】‎ 一、 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 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的兴奋和喜悦 二、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三、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 描绘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四、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 描绘了延安新貌,赞美十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五、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美好的明天 ‎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 ‎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 ‎;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2-1-c-n-j-y ‎【课文要点概要】‎ ‎ 1、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21*cnjy*com ‎ 2、鲜明的地方色彩 ‎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 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来源:21cnj*y.co*m】‎ ‎ 3、夸张手法的运用 ‎ 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夸张的写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出处:21教育名师】‎ ‎ 4、修辞 ‎【练习】知识巩固 ‎ ‎(一)下面句子中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请选择。‎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的一种民歌。‎ B.贺敬之是一个严谨创作的诗人,(回延安)是他的饱满的政治热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怀念之情的优秀诗篇。【版权所有:21教育】‎ 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一节诗句只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3.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4.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作业】知识延展 ‎ 一、背诵全诗。‎ 二、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着创作一首信天游。‎ ‎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 ‎3、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导入: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 ‎ ‎“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任何文艺形式都是对人生、社会的感受和认识的反映。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但安塞腰鼓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下面我们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生花妙笔去描摹一场动人心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作品:《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一、朗读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并扫除生字障碍,自主体验,自主鉴赏。‎ ‎ 注音、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亢奋 戛然而止 磅礴 ‎ 解释: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戛然而止 亢奋 叹为观止 ‎ ‎2、朗读指导:‎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入课文情景,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音乐美、力量美(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3、分节、分男女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4、朗读品味阶段。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将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一遍,再一次体会安塞腰鼓的壮美。交流、学生评议。‎ 二.整体感知 ‎ ‎1、知内容:通过以上的朗读,试用“这是__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词句。 ‎ ‎2、理结构 说明: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试找出起止段落,找出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它每出现一次,又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请用“好在……,你看(听)……”句式叙述。‎ 第二课时 一、研读全文 ‎1、 我们来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来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特点。‎ ‎2、第二部分第一层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怎样的特点,如何写的?‎ ‎3、提问: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它体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 ‎4、划出文中明确揭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从句式特点及思想内涵两方面品评这句话。‎ 二、品味语言 ‎ ‎①.朗读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请用“我喜欢________句子,因为_________”的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角度入手)‎ 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也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三、拓展延伸 任选一题 ‎1、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式或比喻句式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2、“这腰鼓,使冷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句话通过感觉的改变,侧面体现了腰鼓产生的震撼力,请以这种语言风格仿写一句话,说说腰鼓还使什么发生了变化?‎ 答案:第一课时:二、1、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 等等;从中让学生感受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和蓬勃的生命力量 ‎2、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1:从舞蹈美、鼓声美、后生美、舞姿美四个角度来写。或“舞蹈的场面美”、“雄壮的鼓声美”、“击鼓的后生美”、“变幻、奇丽的舞姿美” ①.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 ‎②.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 ‎③.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 ‎④.好在变幻的舞姿。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 第二课时 一、1、这就是以声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结尾“以声写静” 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即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略 ‎ ‎4、容不得……一股劲!(句式特点:①排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表现安塞腰鼓冲破一切障碍的强大力量。②前后对应,'挣脱'、'冲破'、'撞开'力量急速递增,使人联想到爆发生命力、排山倒海的社会变革……) “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 天地间,让人“遗落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二、(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入手)‎ 从用词方面说:(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从写法上说: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以声衬静。‎ ‎4灯笼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 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 3. 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和点拨法。‎ 2. 品味分析法。‎ 3.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学导入 有些事,如一阵清风,过去了就过去了;有些事,逝去了,便成为永恒;而有些事,如散落在记忆深处的珍珠,永不褪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今天,我们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看灯笼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二、教学步骤 文题解读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知识卡片 灯笼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作者档案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与红》《北极星》《忘年》等文集中。吴伯箫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1931年师大毕业,在青岛大学(现为山东大学)当过三年多校长办公室职员,之后在简易济南乡村师范当过一年半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吴伯箫人如其文,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吴伯箫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更可贵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笔耕,以其精美的散文作品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 语基积累 生字词注音〖=QCHZ〗焚身(fén)溺炕(nì)神龛(kān)皎洁(jiǎo)犬吠(fèi)乡绅(shēn)斡旋(wò)怅惘(chàngwǎng)锵然(qiāng)裴公(péi)燎原(liáo)司马懿(yì)熙熙然(xī)夜深星阑(lán)霍骠姚(piào)〖=JCHZ〗‎ 多音字注解〖=QC〗吓(hè)恐吓 ‎(xià)吓人骠(piào)骠勇 ‎(biāo)黄骠马宿(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星宿〖=JCHZ〗形近字集锦〖=QC〗磷(lín)磷火 鳞(lín)鱼鳞嚷(rǎng)喧嚷 壤(rǎng)土壤讼(sòng)诉讼 松(sōng)松树烛(zhú)烛火 蚀(shí)腐蚀 独(dú)独立褪(tuì)褪色 腿(tuǐ)腿脚焰(yàn)火焰 谄(chǎn)谄媚 馅(xiàn)肉馅〖=JCHZ〗‎ 重点词释义 庞大:表示形体、组织、数量或程度大大超过惯常的范围或标准。谈吐:指谈话时的措词和态度。掌故:历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事迹等。静穆:寂静肃穆。思慕:怀念;追慕。点缀:衬托、装饰,使更美好。彻夜:整夜;一夜。辉煌:光辉灿烂;(成绩等)显著;卓著。华贵:华美而贵重。褪色: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燎原:(大火)延烧原野。比喻势态不可阻挡。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夜深星阑:夜将尽。‎ ‎〖=JCHZ〗近义词辨析〖=QCHZ〗辉煌——璀璨都有光彩夺目的意思。“辉煌”指事物或物体散发出的外在的光辉灿烂,也可以指在某些方面做出有所成就的事。“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例句:①入夜,人民大街灯火辉煌,车水马龙。②海南岛是祖国南海一颗璀璨的明珠。华贵——高贵这两个词都有富贵、出众的意思。“华贵”指豪华富贵,华丽珍贵。一般指物。“高贵”用于描述人物品行、地位、思想等各方面的出众品质。用于描述人时,是指人的心灵境界高尚尊贵;用于描述物时,是指高雅不俗。例句:①他们都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穿着华贵的长袍,戴着冠冕。②这些古色古香的家具,高贵典雅,有浓厚的民族风味。‎ 疑难鉴赏展台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第一部分(第1~2段):指出自己喜爱灯笼,领起下文。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句解:回忆祖父在路上和自己讲述的故事,表现祖父的慈爱和自己对祖父的怀念。]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句解:独句成段,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句解:清清楚楚地记住了母亲给自己预备的纱灯,实际上是记住了母亲对自己的爱。]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句解:挂灯笼也是乡俗的一种。]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句解:灯笼给夜行的人照路,带来温暖。]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句解:写和灯笼有关的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名师释疑解惑 1. 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1. 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 总结自己和灯笼的关系,领起下文。‎ 2. 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 祖父晚年去城里说事,回来晚的时候,“我”和长工李老五带着灯笼去接他,到家时,家里的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 3. 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 母亲嘱咐“我”打了灯笼照路;母亲在“我”上灯学回家后,接过“我”的灯笼,递给“我”消夜食品;母亲为“我”特别预备了小的纱灯。‎ 4. 第8段回忆族姊远嫁的事情有何作用?‎ 由族姊远嫁时的辉煌景象想到现在族姊家的破落,进而想到代表身份地位的官衔灯,说明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句解: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句解:回忆自己在纱灯上写字的事情,表现自己和灯笼的关联。]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句解:表明自己也愿意上阵杀敌,保家卫国。]‎ 第二部分(第3~11段):写自己和灯笼的关系。‎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第三部分(第12段):发表感慨。‎ 1. 第10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 由宫灯联想到书中关于灯笼的描绘,说明灯笼的历史悠久。‎ 2. 为什么作者希望灯笼上写的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 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课文导图 主旨归纳 本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重难导悟 1.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2. 文章结尾一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并评价。‎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特色品评 ‎1.丰富的联想。文章由灯笼想到了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想到了许多乡情民俗;想到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想到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联想丰富,内容多样。‎ ‎2.爱国的情怀。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读后感悟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人。‎ 真题示例 隐逃的倭瓜蒋建伟(潍坊中考)‎ ‎①人会隐藏,瓜,也一样。‎ ‎②可能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圆圆的扁,弯弯的长,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也可能有自知之明,从夏天开始,它就一直隐藏在浓密肥大的叶子中,时刻寻找着逃跑的机会,不想让你逮住它。然而冬天快要来的时候,掀开这一丛那一丛的瓜秧,“呀!”瓜秧上、黄叶子背面的许多小刺儿一下扎住了手,接着是阻挡不住的惊喜:“倭瓜!满地跑的大倭瓜!”胆小的倭瓜们立马现出原形,大小老少,慌不择路,东西南北,满地乱跑。倭瓜金灿灿的,橘黄黄的,身上掺杂的那一丁点的绿,过不了几天也会变黄的。摘倭瓜的当儿,猫下腰,找到老根子往上一拽,“啪啪啪啪”,瓜蔓下的嫩根子一阵乱响,叶子也乱响,黄的绿的,“窸窸窣窣”的尘土惹了一身,直直腰,阳光正毒,大汗“稀里哗啦”地乱淌,湿漉漉的衣服粘在皮肤上,有点痒痒,可一看见瓜秧上悬挂的一个个灯笼,这点脏算什么?只是纳闷:它们到底是如何隐藏了一夏半秋的?‎ ‎③倭瓜的叶子是瓜果类植物中最大的。夏天里,瓜秧有节,蛇似的向前爬,一条两条许多条,贴住地皮的节伸出五六个嫩根子,像手脚一样牢牢抓住一小团一小团的泥土、腐草。瓜秧一枝发四个杈,吐叶,开花。一片片叶子迎着太阳,扯直嗓子,唱着歌儿。拼命高爬过其他的枝枝蔓蔓。一只一只的绿色大手,捧出了一个浩浩荡荡、郁郁葱葱的天下。叶子有两个手掌大,朝阳的一面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刺儿,一不小心就扎你一下,正因为这样,你不敢随随便便去摘花儿,哪一朵花下边不是一大片叶子?‎ ‎④可是,哪怕扎手也要摘花儿,一种谎花——只开花、不结果的花儿。谎花装成不说谎的样子,怒放金黄的花蕾,释放出满世界的暗香,吸引蜜蜂纷纷前来采蜜,也吸引你来采花儿。采来的花掺和粉芡鸡蛋油炸,或热水一焯,小葱蒜泥凉拌,下酒就饭,横竖那叫一个好吃。大自然的这类纯绿色食材,你还上哪儿找啊?‎ ‎⑤‎ 不说谎的倭瓜花儿,其实就是小瓜纽纽儿。有的秧子每个杈能结两个瓜,有的只结一个瓜,有的瓜纽纽儿长着长着就没了下文,真正坐果之后,那些瓜纽纽儿好像吹小气球似的,从瓜屁股开始,一鼓作气长到头顶,几十天的工夫就变成一个个篮球、一个个大肚子、一个个有梦的人。它们的梦会是什么呢?‎ ‎⑥是绿意萌动的春天?那,是它们小的时候。‎ ‎⑦三四月里,随便做一个深呼吸,满肺腑都是甜甜的空气。刚钻出大地的倭瓜叶子,先是小小怯怯的两片鹅黄嫩绿,而后是变大的一片油绿,然后是一片一片。这当儿,瓜秧子还是嫩嫩的呢,叶子还是小鼻子小眼睛的呢,连浑身上下的小刺儿都那么水嫩,风吹来,步子不稳,细细的腰儿怎么也站不直。但是,它们大口大口地喝着阳光,喝着雨露和风,才几天,一片比一片变大,变肥厚,墨绿墨绿的。它们大手拍着小手,赞美着每一天的幸福生活。‎ ‎⑧太阳底下,瓜秧上的最上边几片叶子在鼓掌。一片叶子突然朝下边望了望,一惊,发现最初的两片叶子,已经变黄、枯萎。它们为什么这么苍老呢?那可是我们的老大!‎ ‎⑨这个小精灵呀,仿佛看见了那两瓣叶子出生前的一幕:‎ ‎⑩一个下午,南风尚寒,零下二摄氏度的天气,一个人在一小块空地里,种下了几粒种子。(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6日,有删改)‎ 名师点津 考点: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现方法。一番话一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的表达需要一个过程,走过一段路径,体现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据此,我们可以把“思路”定义为:作者在构思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形成并表现在文章中的指向表达目的的思维轨迹。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入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构思全文的。2.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运用哪些技巧来突出中心或吸引读者的。3.从表现文章主旨的效果入手,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为什么要运用这些构思技巧。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顺叙、倒叙、插叙等。其他手法:对比、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侧面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JCL〗问题:〖=QCHZ〗本文的写作思路及表现手法独具特色,请结合全文赏析。〖=JCL〗解析:〖=QCHZ〗选文先写收获倭瓜,再写倭瓜的生长过程,属于倒叙;写倭瓜的生长过程,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大小老少,慌不择路”“叶子还是小鼻子小眼睛的呢”“大手拍着小手”‎ 等句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生动形象;选文有实写,有虚写,联想、想象丰富,如第⑩段,想象当初种下倭瓜的情景,属于虚写。这样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JCL〗答案:〖=QCHZ〗写作思路:以时间为线索,用倒叙的手法将倭瓜的一生完整再现出来,依次展开,思路清晰。表现手法:①从眼前的事物写起,运用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使文章内涵丰富,韵味十足;②将倭瓜人格化,赋予其人的特点,使倭瓜形象更加生动、可爱,突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自己习惯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并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等词语;抓住大自然的现象说出生物与节候的关系,进而概括出“大自然的语言”,说出作者围绕“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品读课文语言,说出文章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拟人等方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好处,学习本文是如何使语言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 ‎3.丰富科学知识,感受观察、实证的重要性,萌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大自然的语言”和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说出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抓住“语言”这个话题聊开去。‎ 语言:就是人说话,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说话双方能互相知道对方语言的意思。‎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⑴分析课题拟人手法,让读者觉得有趣味,吸引读者读下去。‎ ‎⑵结合注释了解作者竺可桢。‎ ‎3.质疑。‎ 大自然说了些什么话?人们从大自然的话中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释疑 ‎1.抽学生分部分阅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识字学词。其余学生带着“大自然说了些什么话?人们从大自然的话中知道了什么?”问题圈点勾画做批注。‎ ‎2.大自然说了些什么话?‎ ‎⑴全班交流问题,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围绕“大自然语言语言”——自然现象,总结提炼并板书。‎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春        ‎ 燕子翩然,布谷鸟来,孕育果实——炎夏 果实成熟,落叶簌簌——秋                   ‎ 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寒冬 ‎ ‎⑵总结自然现象与四季气候变化特点。‎ 板书: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      草木荣枯  年年如是 ‎      候鸟去来  周而复始 ‎⑶人们从自然现象中发现了什么?(安排农事)(物候)(物候学)‎ ‎3.人们从大自然的话中知道了什么?‎ 物候观测;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的意义。‎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或段落。‎ ‎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研读课文语言,学习作者是如何写大自然的语言的?如何写物候观测的?如何写午后来临的决定因素的?如何写物候学研究意义的?‎ 二、研读1——3自然段 ‎1.描写四季更迭。‎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语言简洁,高度概括。‎ ‎3.第2自然段打比方说明。‎ ‎4.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物候;物候学。‎ 三、研读4——5自然段 ‎1.物候观测及其意义。‎ ‎2.用什么说明的,你觉得这种说明的作用是什么?你发现作者有什么精神?‎ 举例说明、比较说明、列数字说明。‎ 作用:铁证如山,不容辩驳,有说服力。‎ 精神:善于实证。‎ 四、研读6——10自然段 ‎1.作者写了哪些决定因素?怎样安排的?‎ ‎2.由重到轻,层次清楚,有条有理。‎ ‎3.说明方法。‎ 举例说明,列数字说明。‎ 五、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从内容到形式。‎ ‎2.拓展延伸。科学精神。‎ 七、作业 抄写词语;完成同步练习。‎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 ●教具准备 多媒体 ‎ ●课时安排 3课时 ● 教学过程 ●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 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设计(二)‎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   褶皱   劫难   追溯 ‎(2)释义:‎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 明确:(1)hái  zhě  nàn sù ‎ ‎(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1.《恐龙无处不有》,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文章的思路简述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第二课时 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明确: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五、联系实际,延伸拓展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生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生2: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生3: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 理论。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生4: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六、布置作业 ‎1.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变色龙为什么能变色 人们常常用变色龙来形容那些见风使舵,反复无常,媚上欺下的人。可是,真正的变色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恐怕都没有见到过。这不单是因为变色龙大多数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和非洲其他一些地方,而且,即使有一条变色龙就在你眼前不远,你也许还发现不了它哩!‎ 变色龙,顾名思义,它能变色,是爬行类动物蜥蜴的一种,俗称避役,属无毒动物。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变色龙的体色是怎样变化的呢?在绿草丛里,它的体色呈绿色;在红花丛里,转眼之间,它的体色又变成了红色;在黄泥土中,一眨眼工夫,它的体色又变成了黄色……‎ 很多人都好奇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原来,变色龙的体色随栖息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要靠身上的颜色变化来保护自己,防御外来侵害。它具有这种保护色,表明变色龙具有适应环境的自然保护功能。‎ 那么变色龙为什么能改变体色呢?‎ 经科学家仔细观察,发现在变色龙的表皮上有一个变幻无穷的“色彩仓库”。在这仓库里,储藏着绿、红、蓝、紫、黄、黑等奇形怪状的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的周围有放射状的肌纤维丝,可以使色素细胞伸缩自如。一旦周围的光线、湿度和温度发生了变化,或者让变色龙受到化学药品的刺激,有的色素细胞便增大了,而其他一些色素细胞就相应缩小,于是,变色龙通过神经调节,像魔术一样,随心所欲地变换着身体上的颜色。‎ 变色龙的这些变色本领,在工业生产上是很有启示意义的。现在,人们已经用某些特制的颜料做成变色漆,这种漆对温度的高低变化十分敏感,一旦温度变化,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就会改变颜色。将这种变色漆刷在容易发热的机器设备上,就可以用颜色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机器设备。‎ 在生物变色的启示下,人们开始研制人造变色物质。例如我国生产了一种测温笔,它的彩色笔芯在不同温度下会改变颜色,测温笔上附有某种颜色的“标志纸”。将测温笔在受热物体的表面上划一笔痕,两秒钟后,根据颜色的变化,查对标志纸的颜色,就可测知物体的温度了。‎ 如今,科学家仍在研究变色龙表皮中的色素细胞,以期发现更多能变色的有机色素。看来,这里面还奥妙无穷呢!‎ ‎1.变色龙变色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2.促使变色龙变色的外部条件有(  )和(  )‎ A.神经调节 B.光线、湿度和温度发生变化 C.色素细胞周围有放射状的肌纤维丝 D.表皮上有奇形怪状的色素细胞 E.受到化学药品的刺激 ‎3.在变色龙变色本领的启示下,还可以设计出什么东西?请你写出它的名字,它是怎样变色的,有什么用途。(不超过60字)‎ 参考答案:‎ ‎1.是要靠身上的颜色变化来保护自己防御外来侵害。‎ ‎2.B E ‎3.写出名称、如何变色、用途三个要点即可。‎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对文中的这句话,你肯定有认同感,请查阅有关资料,找一些科学研究的例子,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 二、写作活动设计 ‎1.谈谈月蚀(或日蚀 )‎ 提示:先收集月蚀(或日蚀)的有关资料,弄清它们的形成原因。可写成平实的文章,以“答”与“问”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写成生动的科学小品。不管哪一种写法,都要做到逻辑层次分明、语言准确简练。‎ ‎2.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 提示:先确定题材,选自己最熟悉的、理解最透彻的事物来写,应对事物的事理进行有序的多角度的说明。‎ ‎3.思维推理训练 请学生写出《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文的思维推理过程。‎ 提示:‎ ‎《恐龙无处不有》‎ ‎“在南极洲的冰天雪地中,发现了恐龙的化石,这说明南极大陆上有恐龙。但恐龙是不能在南极洲那种寒冷的环境中生存的。那这些恐龙是怎么来的呢?恐龙不可能自己游过去,只能做反向思维,是南极洲大陆自己漂过去的。”‎ ‎《被压扁的沙子》‎ ‎“有超高压的存在,就会出现斯石英;有了斯石英就可能推出超高压的存在;地球受到大撞击会造成超高压,所以可能出现斯石英;斯石英在高温下可变回常态,因此火山爆发造成的高温会使斯石英消失;大撞击引起的大火也可使斯石英变成普通沙子;但许多斯石英也会因撞击被溅到平流层中避开高温而保留下来;发现斯石英的岩层年龄有6500万年,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时候;因此推断恐龙灭绝可能是由外界撞击引起的。”‎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水滴石穿”的科学说法》,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滴石穿”的科学说法 ‎“水滴石穿”的意思是说:水不停地滴下来,能把下面的石头滴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关于“水滴石穿”的说法,已是“百花齐放”了。‎ 磨损说。这是古老而又原始的说法。水从高处滴下来,其冲击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如此,顽石也一样,一磨一滴,其科学道理是相似的。水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完全可以做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来。古人曰:“水非石之钻,渐靡使之然也。”这里的“靡”,即磨损的意思。‎ 空泡说。 水滴从空中落下来,受到内聚力、分子吸引力、摩擦力和空气动力等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形状会发生许多变化,最后成为倒扣的碗形。水滴着地时,犹如一只倒扣的“小碗”扒在地上,“小碗”内的空气就成了一个空泡,空泡被挤压破碎,产生很大的爆发力,使石块受到巨大冲击。用每秒1500张图像的高速摄影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滴着地时的情景,由于水滴中心附近的一些局部流速相当高,流速高的地方压力变低,这里也会产生空泡。与此同时,水滴中还存在局部的高压区。由于那里压力大,使得空泡无法存在而爆裂,其高压有时可高达10万个大气压。在这种超高压的作用下,水滴石穿也就不足为怪了。‎ 溶解说。由于空气中含有0.03%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而生成碳酸,所以水滴实际上是具有弱酸性的碳酸溶液。当这种水滴落到石灰石、大理石这一类石块上时,碳酸就会与石块中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性碳酸氢钙,使石块局部缓慢溶解并流失。在石灰岩地质地貌地带,有许多景色绚丽的溶洞,就是由流水雕琢出来的。可溶性碳酸氢钙在受热或压力骤然变小时,又会发生分解,生成碳酸钙重新沉积下来,形成钟乳石、石笋和石柱,使溶洞的景色锦上添花。‎ 酸雨说。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产生许多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它们在大气中飘逸,成为水蒸气凝聚的中心,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形成酸雨(包括酸雪、酸雾、酸露等所有酸性降雨形式)降落下来。酸雨的酸性很强,pH小于5.6,所以有很强的腐蚀性,别说石块,就是钢铁也要被它“咬”得千疮百孔。在酸雨的腐蚀作用下,再坚硬的岩石也得“低头”,乖乖地任其剥落侵蚀。‎ 可见,“水滴石穿”现象的后面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同时也告诉人们,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任何事情都能办好,天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并取得成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四种“说法”的大意。‎ ‎2.这篇科普文,多角度地说明了“水滴石穿”现象的种种原由。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分说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3.说说这篇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磨损说”是说水从高处滴落下来,其冲击的力量使石头受到磨损。‎ ‎“空泡说”是说从高处落下的水滴着地时,受力的综合作用,水滴变形成碗状,碗内的空泡受挤压破碎而产生的巨大爆发力使石块受到冲击。‎ ‎“溶解说”是说具有弱酸性的水滴落到含有碳酸钙的石块上时,发生化学反应,使石块局部缓慢溶解并流失。‎ ‎“酸雨说”是说从高处落下的水滴呈酸性,有很强的腐蚀性,石块被腐蚀。‎ ‎2.全文呈总分总式结构,分说部分呈逻辑顺序,四种说法按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排列,它们不能调换顺序。‎ ‎3.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解释、分类别。‎ 板书设计:‎ ‎ 撞击说不得 恐龙灭绝 ‎ 被压扁的沙子 ‎ ‎ 火山说 教学后记:学生对科普文章较有兴趣。但理解透彻却不是很容易。‎ ‎7.大雁归来 教学目的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狩(shou4)猎凋(diao1)零 滑翔(×iang2) 顾忌(ji4)‎ ‎ 2.解释下列词语。‎ ‎ 凋零:凋谢零落。‎ ‎ 迁徙:迁移。‎ ‎ 缄默:闭口不说话。‎ ‎ 窥探:暗中察看。‎ ‎ 雾霭:雾气。‎ ‎ 狩猎:打猎。‎ ‎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 二、导人 ‎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 ‎ 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文中对大雁描写的句子,互相交流。‎ ‎ 四、学习课文 ‎ (一)提问:‎ ‎ 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 学生讨论交流。‎ ‎ 明确:‎ ‎ 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 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 4.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 5.爱寻食玉米粒。‎ ‎ 6.常六只列队飞。‎ ‎ 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 (二)提问:‎ ‎ 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 学生讨论与交流。‎ ‎ 明确:[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 例如:‎ ‎ 1.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 2.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 3.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 4.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 5.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 五、品味语言 ‎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 明确:‎ ‎ 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 第二句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 第三句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谈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评说。)‎ ‎ 六、拓展训练[来 ‎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 例如:‎ ‎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来 ‎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 七、小结 ‎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呜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 ‎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 八、布置作业 ‎ 1.研讨与练习一。‎ ‎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8.《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二、学法引导 l.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思路。‎ ‎3.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以课文内容为联想点,拓展视野,培养发散思维。‎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l)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的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有关教科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2.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 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3.观看有关教科片。‎ 九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品味语言。‎ ‎3.理解作者理想社会的实质。‎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世外桃源,如何看待他的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写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当然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就是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传奇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 ‎1.听课文录音,注意断句与感情。‎ ‎2.自由朗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四、结合注释阅读,自己独立翻译课文,可以同时质疑。 ‎ 五、交流翻译情况,进行互相评价。‎ 六、综合体会。‎ ‎1.把握古今异义词。‎ ‎(1)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4)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 ‎(5)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条件不同和结果不变。‎ ‎2.出自本文的成语。‎ ‎(1)落英缤纷:鲜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没有人来询问渡口。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4)世外桃源: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也指空想的不存在的世界。‎ 七、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l、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复前行,欲穷其林。”‎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用原文回答。 ‎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 ‎“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八、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九、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1.复述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2.用下列词语造句:(1)无人问津(2)豁然开朗(3)怡然自乐 十、作业。‎ ‎1.总结出古今异义的词语。‎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听读,想象画面。思考: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二、师生共同学习体味桃花源“美丽、快乐、奇异”的特点。‎ ‎1.桃源之“美丽”。‎ ‎(1)指名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请选择一个景点描绘出在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参考:桃花源土地平坦如砥,名花香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齐,土地肥沃,美丽的池塘中鱼儿恣意畅游,桑林竹树之间鸟儿尽情欢唱。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之间鸡犬相闻。男男女女往来耕作,乐其业。老老小小无忧无虑,安其居。环境优美富饶,宁静祥和。‎ ‎(3)教师小结:在大家的描绘中,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静谧祥和。‎ ‎2.桃源之“快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感受到了桃源的“快乐”?他们分别因什么而快乐?‎ 老人和孩子。老人衣食无忧,颐养天年。孩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2)学生小结:桃花源的快乐在于这里民风淳朴,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3.桃源之“奇异”。‎ ‎(1)引导:美丽而神秘的桃源在何处呢?‎ ‎(2)评说:学生进行自由发言,教师可作适当启发。‎ ‎①“景”奇,桃林美景奇、桃源内环境奇。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 ‎(3)教师小结: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深层研讨。‎ ‎1.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太守等人寻找桃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隐含了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慨叹。‎ ‎2.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么看?‎ ‎(1)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自由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境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2)作者的这一理想是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根本无法实现。‎ 四、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 五、作业。‎ ‎1.研究性作业:查找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及其诗文,分析陶渊明的特点,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总结出来。‎ ‎2.基础性作业:背诵课文。‎ ‎10.《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作品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 ‎3、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2、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难点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为本。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 ‎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以小学学过的诗《江雪》导入  ,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屏显)学生齐颂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借景消愁愁更愁”。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二、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都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世称“韩柳”。‎ 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三、整体感知,走近《小石潭记》‎ ‎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已布置预习完成)‎ ‎2、齐读课文,检测预习情况 (屏显:加粗字解释)‎ 斗折蛇行( ) 悄怆幽邃( )‎ 可百许头( )( ) 日光下澈 ( )‎ 似与游者相乐 ( ) 乃记之而去 ( )‎ 隶而从者 ( ) ( ) 凄神寒骨( ) ( )‎ ‎3、解答预习中的疑难字词(重在词义句义)‎ ‎4、引导讨论,解读文本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诒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石潭的源头的?‎ 明确: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四、深入文本,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2)自主阅读,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 ‎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六、师生共同总结(配乐齐读):‎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小结: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七、 课外作业 ‎ ‎1、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你熟悉的校园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11.《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 魏学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2. 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 奇(jī)  ‎ 诎右臂支船(qū) ‎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 ‎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 ‎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 具体 ‎6.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 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 ‎7.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 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 ‎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 ‎10.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 ‎1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 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 四、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 ‎ ‎1.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 五、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 六、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 七、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 ‎2.做练习三。 ‎ 板书设计: ‎ 核舟记 (魏学洢) ‎ 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比——容量之大(物杂人多;刻画精细;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 奇巧、灵怪 ‎12.《诗经》二首  ‎ 关睢 蒹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生字识记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涘(sì):水边。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白而发光。‎ 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 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宛:仿佛。‎ 凄凄:茂盛的样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沚:水中小块陆地。‎ 三、预习效果反馈 ‎1.《关雎》中开篇写“关关雎鸠”的目的是什么?‎ ‎2.《关雎》、《蒹葭》都选自于 。‎ 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4. ,君子好逑。‎ ‎5. ,道阻且长。‎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蒹葭》‎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三)写作特点 ‎1.《关雎》,用起兴的手法,语言简练而纯朴。如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诵起来琅琅上口,易于流传。‎ ‎2.《蒹葭》,用起兴的手法,反复咏唱,适宜流传。语句朴实,易于理解,适宜口耳相传。如“道阻且长”、“道阻且右”。‎ 第二课时 三、古文今译 关雎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蒹葭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一)重难点句子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二)段落诠释 ‎1.对《关雎》第二节的诠释 本节由采摘荇菜起兴,由“寤寐求之”,写出了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寤”是指醒着,“寐”是指睡着,合起来,“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着、睡着都要追求她。‎ Ⅳ.当堂练习 ‎1.原文填空。‎ ‎(1)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 ‎(2) ,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2.解释加粗词语。‎ ‎(1)君子好逑 (2)宛在水中沚 ‎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3.最后一次的讲演 教学要点:‎ 一、了解本文语言通俗平易而犀利,句子简短,多样而有力的口头语体特色。‎ 二、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讲演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背景、作者及相关人物。‎ ‎2、排除字词障碍,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排除字词障碍,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背景、作者及相关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上学期学的《谈骨气》中,作者的第三个例子就是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手枪拍案而起,体现了中国人威武不能屈的骨气,闻一多拍案而起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言词是什么,大家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闻一多同志在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 二、介绍相关知识:‎ ‎1、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这种倒行逆施,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个“反内战、反独裁”的爱中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及,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讲演。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2、介绍闻一多:‎ ‎ 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身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 五四运动时参加学生运动,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后研究文学,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出版诗集《红烛》《死水》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被杀害。‎ ‎3、介绍李公朴:‎ 李公朴,江苏人。青少年时便关心国家大事,“五 四”运动时,在上海发起组织爱国团,“五卅”运动时任上海学联工人科科长,1926年到广州参加北伐军。“四一二”政变后,愤然离开军队,“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到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继续坚持战斗,积极从事民主和平运动。1946年1月重庆“校场口血案”中被特务殴打伤,5月初到昆明,全国内战开始后,与闻一多积极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7月11日晚,于回家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杀害。‎ 三、排除字词障碍,朗读课文。‎ ‎1、字:蔑miè  劣liè  捶chuí  赋fù  诬wū ‎2、词:‎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引起纠纷,破坏团结。‎ 赋予——给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分析结构,理解作者的感情。‎ ‎2、明确讲演稿的语言特点。‎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明确讲演稿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讲演稿一般都是事先写好稿或是拟有提纲。当然在特定的情况下,需要当即讲演,没有事先的准备,这种叫即兴讲演,闻一多先生的这次讲演虽然是一次即兴讲演,但是言出于心,因而顺理成章.‎ 二、分析结构:‎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斥罪魁,颂英烈.‎ ‎★针对会场的特殊情况,演说一开始,闻一多先生就义正辞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紧接着从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 ‎1、李先生只不过“说出和写出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就“竟遭此毒手”可见敌人的卑劣无耻。‎ ‎2、“要打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是偷偷摸摸地来暗杀”更见敌人的卑劣无耻。‎ ‎3、“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嫁祸于共产党以推其罪责,最是卑劣无耻。‎ ‎★与反动派的卑劣无耻相对比的正是为了真理,为了和平而献身的李公朴先生以及昆明人民的光荣。‎ ‎★正反对比更突出了敌人的凶残卑劣,与李先生及人民的光荣。‎ 第二部分(4-5)反动派必败,人民必胜 ‎★敌人为什么制造恐怖?因为他们自己恐怖,有力地揭露了敌人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 ‎★接下来,信心百倍地宣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 ‎★“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违抗不了的。‎ 第三部分(6-12)前赴后继,青史永垂。‎ 在演说的后半部分,闻一多先生满怀深情讲述李公朴烈士及“一二一”烈士牺牲的意义,赞扬云南人民光荣的斗争史,严正地警告反动派:“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你看见一个倒下去,也看见千百个继起的!”然后号召爱国青年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而斗争。‎ ‎★最后,豪迈地表决心:“不怕牺牲,视死如归,随时准备以身殉志”,像李公朴那样,“前脚踏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三、语言特色:‎ ‎1、语言通俗,明白易懂。‎ ‎2、语言感情色彩浓烈,爱憎分明。‎ 语气上:歌功先烈,充满崇敬,语气热情。‎ ‎            斥责反动,不遗余地。‎ 用语上:一系列褒义词和贬义词的运用更突出了情感。‎ ‎3、语句简短,句式多样。‎ 语句简短,更加有力度,明快利落。清晰明确地表达出要说的内容,一句话一口气讲完,讲起来省力,听起来也省力,而且深入人心。‎ 本文除陈述句之外,还交替使用设问句,反问句与感叹句,‎ 设问: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工鸣。‎ 反问:揭露敌人的卑劣无耻,语势凌厉,如匕首直刺敌人。‎ 感叹: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英烈对人民的无限的爱。对敌人反动势力的无比憎恨。‎ 四、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小结:‎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课文 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 ‎(1)生字。‎ ‎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 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 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 2、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 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学生参见导练探究赏析1)‎ ‎ 二、延伸拓展,开阔视野;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 1、提问:“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 明确:(学生参见导练探究赏析3)‎ ‎ 历史与现实证明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验,‎ ‎ 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 例如:生1: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 生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 ……‎ 教师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江泽民主席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 三、质疑问难,互动交流(结合导练综合性学习)‎ ‎ 1、每人提交一个问题,前后座四人一组共同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参与同学讨论。‎ ‎ 2、每组将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交付教师,教师汇总归纳为1~5个探究主题,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解决,如有问题,可留待学生课余检索资料完成。‎ ‎ 示例:(1)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 ‎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在儒家思想中被埋没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 ‎ (3)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 (4)请用事例来证明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 ‎ 3、教师作方法点拨:选择探究方向,确定主题,然后查询资料,并综合分析资料,初步得出结论,最后一起交流评价,并拟写研究小论文。‎ ‎ 4、由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组成探究学习小组,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写成研究小论文,一周后进行成果交流与评比。‎ ‎ 注意:①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②忌全面深入,谈及一面即可。‎ ‎ 四、课堂小结 ‎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 五、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应致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 有知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 格精 物致知。(2—5)‎ 物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 ‎(论点) 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13)‎ ‎ ‎ ‎ ‎ 课题 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 课型 新授 知识、能力、思想 教学目标 ‎1、识记王选极其重大贡献 ‎2、识记课文主要词语 ‎3、通读全文,了解王选一生中经历的几次重大选择。‎ ‎4、学习王选先生专注于科研、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点 王选一生中经历的几次重大选择 难点 从这几次选择中分析王选先生的精神 教法 研读法、讨论法 教具 无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二 三 导入 ‎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么?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二十年来,坚持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07年集团总收入达400亿。那么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与王选有什么关系么?从今天的学习中你会找出答案。‎ 板书课题,明确目标并组织认知目标 精讲点拨 ‎ (一)、让学生根据预习简介作者 认知 第1页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被誉为“当代的毕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先驱”。2001年,王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二)让学生根据预习解释下列词语 ‎ 无与伦比 可乘之机 ‎ 与众不同 无名小卒 ‎ ‎ 忧心忡忡 ‎(三)整体感知 ‎ 1、让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本文是1998年10月王选在北京大学的一篇演讲稿。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很多抉择,王选的一生中有过八次重要抉择,每次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课文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介绍,深入浅出,‎ 介 绍 解 释 ‎ 认知 第2页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浏览课文 概 括 交 流 回 答 研 读 讨 论 回 答 即是讲的专业,所谈的问题又带有普遍性,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自信、执着,流露出他的自强奋进、开拓进取,以及他甘做人梯,扶植新秀的崇高。‎ ‎ 2、引导学生浏览课文,理清结构,并按要求概括 提示:本单元话题是“把握成功的机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个人发展的机遇很多,明智的抉择是把握机遇的前提条件,抉择的正确与否决定人生的成败得失。速读课文,概括作者的八个抉择,并标出相应的段落。‎ ‎ (1)、选择计算数学专业 1-3段 ‎(2)、投身到研究软硬件结合领域 4-5段 ‎(3)、锻炼英语听力 6段 ‎(4)、直接跨入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 ‎7-11段 ‎(5)、致力于产业化 12-13段 ‎(6)、大力扶植年轻人 14段 ‎(7)、20世纪90年代进军日本市场 17-19段 ‎(8)、1995年进军广电业 20-22段 ‎ 3、探究回答:这些抉择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举例说明。‎ ‎ 有必然的联系,如王选的第四次抉择,直接跨入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前三次抉择中外语优 第3页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四 五 六 势帮他了解到国内外研究的趋势,数学基础和软硬件相结合的实践,使他解决技术难题相对容易,直接进行国外没有产品的科学研制并非高不可攀。而第四次抉择的成果直接导致了科研产业化的第五次抉择。‎ 课堂小结 ‎ 这几次选择层层深入,却有共同特点:‎ ‎1、创新2、结合实际、结合国家需要,将自己的志向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起来3、专一勤奋。王选的人生抉择,也一定会对你们有所启发。‎ 指导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练习 下节授课内容 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二)‎ 微 型 板 书 设 计 ‎     一、作者 二、词语 三、整体感知 作业 指导书第三题、第四题 课后反思 第4页 编号: ‎ ‎ 总_ 课时 课题 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二)‎ 课型 新 授 知识、能力、思想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使学生明白抓住机遇、正确抉择对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分析王选每次重要抉择的主客观条件及思考过程,学习王选进行人生抉择的智慧 ‎ 3、学习王选将一生的抉择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高尚品质以及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的精神 重点 第二、四次抉择 难点 作者成功的诀窍 教法 研读法、讨论法 教具 无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二 三 导入 ‎ ‎ 王选是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杰出中国人。当今中国人几乎都受惠于王选,我们读书、看报、浏览杂志,那上面的文字、图片都是通过他发明的激光照排系统印上去的。一个真正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一定会受到全社会的爱戴和景仰。王选教授的辞世所引起的震动,再次证明了这个真理。 ‎ 板书课题,明确目标并组织认知目标 精讲点拨 认知 第1页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指名读注意正音)回答作者选择八个抉择的原因或条件、影响或结果分别是什么。‎ ‎ 1、选择计算数学专业 ‎ 原因或条件 ‎(1)、看到国家未来非常需要该专业 ‎(2)、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跟国家的前途放在一起 影响或结果:决定了他一生的事业的方向 ‎2、研究软硬件结合领域 原因或条件:在已经建立起的科学部门间的无人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 影响或结果:使他豁然开朗,找到了创造力源泉 投身到研究软硬件结合领域 ‎3、锻炼英语听力 ‎ 原因或条件:要做研究,必须要很快地掌握国外的资料,必须提高阅读速度和反应能力 影响或结果:听了整整四年 ‎4、直接跨入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 研读课文 概 括 交 流 回 答 研 读 讨 论 回 答 ‎ 认知 第2页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原因或条件:(1)、凭借外语优势,了解到国内外研究的趋势(2)、有数学基础,又有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实践,解决技术难题有优势(3)、有自己做的决心和毅力。‎ 影响或结果:研究出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站到了激光照排系统的最前沿。到1993年,全国的报纸99 %都用了这种技术。‎ ‎5、致力于产业化 ‎ 原因或条件:把远大的学术抱负和追求利润紧密结合 影响或结果:1990年占领了市场,明白了“满口袋”与“满脑袋”的道理 ‎6、大力扶植年轻人 ‎ 原因或条件:是历史规律 影响或结果:倡导老师不要剥夺学生的劳动成果,为学生创造成长的平台 ‎7、20世纪90年代进军日本市场 ‎ 原因或条件:一方面这个市场大得惊人,一方 研读课文 概 括 交 流 回 答 研 读 讨 论 回 答 第3页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四 五 面日本的印刷又极端发达但是出版软件并不先进,这就有我们可乘之机影响或结果:是年轻人得到了锻炼,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 ‎8、1995年进军广电业 原因或条件:十年来我们主打的产品还在出版这个领域,没有崭新的领域,‎ 影响或结果:找到了第二个很大的支撑点,一个很大的市场,充满前景的,充满挑战的,可以让大量的年轻人出成绩的领域 课堂小结 练习指导及布置作业 练习 下节授课内容 ‎ 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三)‎ 微 型 板 书 设 计 ‎            抉择 原因或条件 影响或结果 作业 课后第二题 课后反思 第4页 编号: ‎ ‎ 总__课时 课题 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三)‎ 课型 新 授 知识、能力、思想 教学目标 ‎1、分析王选的抉择,学习其人生抉择的智慧 ‎2、学习王学抉择的高尚品质以及其分分工作的、爱岗敬业的精神 ‎ 3、品味主题鲜明、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重点 王选抉择的意义 难点 抉择对其影响或结果 教法 合作探究 教具 无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二 三 导入 ‎ 透过王选的这些抉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崇高品质:爱国是他忘我工作的感情基石;善于把握机遇,勇于创造机遇是他事业成功的关键;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耐得住寂寞的心境,尤其是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等,都是他迈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内在因素。‎ 板书课题,明确目标并组织认知目标 精讲点拨 认知 第1页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研读课文,分析作者的抉择,回答下列问题: ‎ ‎1、作者认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是哪一次,为什么?‎ 第二次——从事软硬件结合的研究;“跨领域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最佳途径。‎ ‎2、作者重点讲述了哪次抉择?这次抉择对作者的一生有什么重要影响?‎ 第四次抉择——直接跨入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以为这次抉择对作者的影响最大,直接决定了其人生定位。‎ ‎3、综观作者的八次抉择,你能发现作者成功的诀窍是什么吗?‎ 爱国奉献、敢为人先、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正确的人生观,名利观,耐得住寂寞的心境。‎ ‎(二)、研读课文的写作特色,引导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主题鲜明,结合着八次抉择做以下分析。‎ 讲述每次抉择,大致都先明确抉择的内容,接着 研 读 交 流 回 答 ‎ 认知 第2页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介绍抉择的背景,最后简评抉择对自己人生与事业的影响。‎ ‎2、课文逻辑严密是如何体现的?前一次抉择是后面抉择的基础;后面的抉择是前面抉择的必然结果,并验证了前面抉择的正确与明智。‎ ‎3、课文层次清楚,详略得当是怎样体现的?‎ 作者使用了表示选择次序的提示性的语言,使文章层次十分清楚;第四次较详细,这次抉择决定了其人生定位。‎ ‎4、课文语言通俗易懂,真挚感人,结合下列句子说说下面加点文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1)、在第一先跌打滚爬以后我觉得我懂的计算机了。‎ 有成功,有失败,但一直辛苦努力的干和学 ‎(2)、有一个字稍微打一个疙瘩,你后头两三句话都听不见了。‎ ‎ 没听明白,没有立即反应出中文的意思。‎ ‎(3)、说把技术变成商品,在当时那种空气下, ‎ 思 考 交 流 回 答 第3页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四 五 六 看不见前景。‎ ‎ 社会环境 ‎(4)、我们要把年轻人放在风口浪尖上锻炼 比喻重要的岗位或市场的前沿 课堂小结:总结写作特色 ‎1、主题鲜明,逻辑严密 ‎2、层次清楚,详略得当 ‎3、通俗易懂,真挚感人 指导完成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练习 下节授课内容 成长 微 型 板 书 设 计 ‎      1、最重要的抉择 ‎2、重点讲述的抉择 ‎3、作者成功的原因(对我们的启示)‎ 作业 指导书第四、五题 课后反思 第4页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 教学目标 ‎ ‎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中关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含义。‎ ‎2.了解奥运会,了解北京奥运会,用奥林匹克精神来激发自己学习、生活的激情。‎ ‎3.用演讲本文的方式加深理解,掌握演讲的技巧。‎ ‎4.熟悉演讲稿的写作体例,能够用较具文采的文笔写作规范的演讲稿。‎ ‎5.通过活动体验,激发体育热情。‎ ‎● 重点、难点 ‎ 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让学生通过文本理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定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 教学难点在于深刻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引导学生体验演讲,学会写演讲稿。‎ ‎● 设计思想 ‎ 本专题主要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通过朗读、演讲、提问、答辩、聆听、记录、观看、采访等活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体验语言的重要,体会语言的魅力。《奥林匹克精神》这篇文章的教学拟通过朗读和倾听,体验该篇演说词的文采、激情和思想。担任朗读任务的学生要以热烈、赞颂的语气来读,语速不宜太快。担任倾听任务的同学看着“活动体验”第2题的表格,边倾听、边记录。对朗读和倾听的质量要设计活动来检查和评价,真正把朗读和倾听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教学方法:以创设情境为主,组织模拟演讲活动。通过朗读和倾听,体验该篇演说词的文采、激情和思想。‎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作者、时代背景相关的材料,熟读全文。‎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资源 ‎ ‎1.资料辑录。‎ 顾拜旦于1863年1月1日出生在一个法国贵族家庭,享有男爵爵位。他的贵族家庭希望他进入军界、外交界或政界,但他具有的反对因循守旧的性格,立志要“把自己的名字和伟大的教育改革联系在一起” .‎ 他的功绩在于首先把竞技运动列入学校体育课程,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刚毅、果断、尚武、勇敢、遵守纪律和公正无私等品质。 ‎ 顾拜旦也是一位历史学家,1890年,他在欧洲陆续访问之后,到达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希腊雅典的奥林匹亚,看到了古奥运会的遗址,产生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念头。 ‎ 于1892年11月25日在巴黎大学发表了“重建奥运会”的构想。在他不满32岁时,成功地组织了“巴黎国际体育代表大会”,从1894年6月16至23日,会议讨论并决定了恢复奥运会的原则,选定希腊雅典为举办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同时还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制定了第一部《奥林匹克宪章》。 ‎ 由于他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卓越贡献,被国际奥委会授予终身名誉主席称号,这一荣誉是史无前例的。 ‎ ‎2. 《奥林匹克精神》教学PPT ‎● 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借助ppt,教师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走近作者 观看ppt ppt简介作者。‎ ‎●‎ 研习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学生集体朗读全文,梳理文章层次结构 朗读、梳理 明确:本文按照内容可以分成五个层次。‎ 第一层(第1、2段):回顾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详细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区别。‎ 第二层(第3段):阐明以全新的理念来重开奥林匹克运动。‎ 第三层(第4、5段):阐述自己关于近代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第四层(第6段):表示对纪念活动主办方的感谢。‎ 第五层(第7段):对奥林匹克运动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主导学生活动:‎ 提问:‎ 阅读、概括、发言。‎ ‎1.提示: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包括但又超越了竞技精神”‎ ‎1.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有什么不同?‎ ‎2.课文最后一段说:“目前的时势依然很严峻。即将破晓的黎明是暴风雨过后的那种黎明。但待到日近中天时,阳光会普照大地。黄褐色的玉米又将沉甸甸地压在收获者的双臂上。”这段话到底应如何理解?‎ ‎3.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4.作者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他是如何阐述奥林匹克的教育作用的?‎ ‎5.演说需要激情,这篇演说词是如何体现激情的?‎ ‎。纯粹的竞技精神只能带给运动员心理上自得其乐的悦乐感,奥林匹克精神带给人们的将是美感、荣誉感。顾拜旦进一步表明他决心“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运动功利主义同古希腊留传下来的高尚、强烈的观念结合起来,开辟奥林匹克新时代”。‎ ‎2.提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时势依然严峻。①奥林匹克运动只是贵族的活动,大众被排除在外;②人们渴望进步但往往被引入歧途;③青少年因落后的教育失去平衡。这些都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违背。(2)即将破晓的黎明。奥林匹克精神已逐渐被青年所崇尚,它必将以现代化产业发展所赋予的各种形式为地位最低下的公民所享受。(3)“黄褐色的玉米”,比喻沉甸甸的收获,作者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 ‎3.提示: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主要体现在:①虽“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仍可促进和平;②虽“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类分配生产和消费物质必需品的权利”,但仍可促进公平;③虽“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接受智力培训的机会”,但仍可促进教育。总之,和平,具有公平性和教育性并为大众所享受,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4.提示:根本出发点是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顾拜旦是一位教育家,教育思想是他体育思想的核心。在演说中,他阐释了“敲响重开奥林匹克时代钟声的原因”,基于改革教育的愿望。他不满“青少年往往为陈旧、复杂的教学方法,愚蠢和严厉相交替的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哲学所束缚而失去平衡”的现状。希望通过复兴奥运会来改变传统教育方法与内容,从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均衡、协调地发展。‎ ‎6. 现代奥运赛场上的白热化较量,国与国之间金牌总数的激烈角逐,无不牵动着每一个参赛国人民的神经。可是作者在这篇演说词中谈到“奥林匹克精神同纯粹的竞技精神是有区别的”,“奥林匹克精神包括但又超越了竞技精神”,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5.提示:顾拜旦一生致力于奥林匹克运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首先应是源于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对生活充满热情。这篇简短的演说词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演说一开始,作者在回顾了过去五年局势后指出,世界崩溃了,但是奥林匹克精神没有恐惧,前景是“豁然开朗”的。在演说的结尾,作者又说到目前的时势依然很严峻,但是“待到日近中天时,阳光会普照大地。黄褐色的玉米又将沉甸甸地压在收获者的双臂上”。既有对现实冷峻的认识,又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而且满怀必胜的信心。在演说中,作者也不断地使用反问、排比等手法,盛赞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和对人类的深远影响,给听者以强烈的感染。如写到奥林匹克精神和纯粹的竞技精神的区别时,作者写道:“设想一下另一种情况,当这种内心的悦乐向外突发与大自然的乐趣和艺术的奔放融合在一起,当这种悦乐为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为带圆柱形门廊的体育馆所珍藏时,该是怎样的情景呢?”又如在阐述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时,作者又用“虽然奥林匹克精神不足以……不能……甚至也不能够……”一组排比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奥林匹克精神为人类所需要。‎ ‎6.提示:观点一: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现代奥运赛场上的白热化较量、国与国之间金牌总数的激烈角逐、参赛队员的荣誉感都足以证明现代奥运会就是竞技精神的完整体现。‎ 观点二: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每一个参赛国都把运动员的成绩、金牌数量、奖牌数量、运动员成绩排名看得很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个别运动员铤而走险服用违禁药品,以提高运动成绩。凡此种种,都说明现代奥运浓浓的火药味,这不是“纯粹的竞技”吗?‎ 观点三:我同意顾拜旦先生的观点,尽管上面所说的确实是眼下的客观事实,但这不是奥运精神的全部,奥运精神主要体现在体育竞技精神,但同时还是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和谐、自由、健康、积极的现代伦理,正如北京奥运会的口号一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今天,它已经成为全人类一种共同的愿望、共同的期待。‎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奥林匹克精神—— ‎● 课堂反馈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阐述( )  崩溃( )  绚丽( )  慷慨( )  ‎ 拙劣( )  砥砺( ) 箴言( )  角色( ) ‎ ‎2.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A. (chóng)尚 鬼 (suì) B. (yíng)绕 (yíng)光屏 坟 (yíng) ‎ C.严 (lì) (lì)在目 D.严 (jùn) (jùn)工 (jùn)秀 E.慷 (kai)大 (gai) F. (téng)写 声 (yù)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缥缈 各抒己见 艰苦卓绝 辐员广阔 B.布署 拙劣肤浅 含苞欲放 不屈不挠 C.慷慨 朝气蓬勃 独树一帜 浩如烟海 D.渊源 专心至志 相辅相成 截然不同 ‎4.下列句子中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这次庆祝仪式是在极为祥和和欢乐的 中举行的。‎ ‎(2)奥林匹克精神 为青年所崇尚。‎ ‎(3)在过去几千年里,正是这一迷人的 使世界凝聚在一起。‎ A.气氛 逐渐 幻想 B.氛围 逐步 梦想 C.氛围 逐步 幻想 D.气氛 逐渐 梦想 ‎5.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三个关键词。‎ ‎ 今天中国独特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直接源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在开放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不但摆脱了民族生存危机,而且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中国.这是爱国主义应当注入的因子和意识,不应当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而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即开放的世界观、积极的进取心、普世的价值观念.‎ ‎ 答: ‎ ‎6.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请你帮助他们在下面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 沈阳人要不了多久将有第二个“身份证”,因为沈阳市公安局将把市民的指掌纹集中起来,建立全民指掌纹数据库。(《华商晨报》)‎ ‎ ① ‎ ‎ ‎ 上海市灾害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制下月开始实施,凡遇有台风、暴雨、高温、低温等灾害性天气,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将统一发布预警信号,以便市民及时调整衣食住行等活动计划。(《解放日报》)‎ ‎ ② ‎ ‎ ‎ 发生在广东揭东县、湖南武冈市、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2师的4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已被扑灭,昨天疫区封锁被解除。(新华社)‎ ‎7.填空 皮埃尔-顾拜旦, 国教育家,少年时代酷爱体育,对古希腊灿烂文化饶有兴趣。1896年创办现代奥运会,开始了体育活动家的生活。他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职长达27年之久,终生倡导 精神,被誉为“ ”。1937年9月2日,当这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全世界都为之动容。‎ ‎● 课后测评 ‎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逝世 ‎1937年9月2日,皮埃尔·德·顾拜旦逝世。这位个子矮小、蓄着八字胡的贵族后裔,将他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奥林匹克事业,是当之无愧的“奥林匹克之父”。   顾拜旦1863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顾拜旦青年时代正是普法战争之后,法国战败了,全国笼罩在灰暗忧郁的气氛中,各界都在探讨振兴国家之途。当时英国的体育教育比较先进,顾拜旦多次到英国考察。他认为:要使法国摆脱色当的阴影,应该走“体育兴国”之路,“让怯懦的、封闭的年轻人进行体育锻炼,学会冒险、懂得超越”。但是,顾拜旦的主张在保守的教育界无法实施,就在他遇到重重阻力的时候,从北欧国家和英国吹来了一股复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之风,在这些国家,一批以大学教授为主体的知识分子,模仿古代奥运会的形式,组织了一些将体育和文化结合起来的、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运动会或体育联欢节。1875—1881年,德国考古工作者成功地挖掘了奥林匹亚遗址,这项考古成就轰动欧美,为复兴奥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顾拜旦决定改变方向,从复兴奥运入手,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1894年6月16日,首次“国际体育教育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大学召开。顾拜旦起草了开幕词,致词说:“体育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一种必需品。在友好的竞技中使各民族更加接近,这就是奥林匹克竞赛。我们将在何时、何地举办我们时代的奥运会呢?”古塞尔的发言一结束,大厅里就奏响《阿波罗颂》,曲子是两年前在希腊德尔斐阿波罗废墟上发现的,神殿的墙上刻有《阿波罗颂》的音符。   开幕词是个试探气球,值得庆幸的是,它没有遭到反对。6月23日是大会闭幕日,顾拜旦为之顽强奋斗多年、几经挫折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来自欧美13个国家的79名代表一致通过了决议,复兴古代奥运会,每隔4年举办一次奥运会。大会还选出了由15人组成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希腊人德米特留斯·维凯拉斯任主席,顾拜旦担任秘书长。大会结束时,顾拜旦作了题目为《世界青年人的典礼》的演讲,他充满激情地说:“让我们输出我们的跑步的、击剑的运动员吧,我相信这就是未来世界的自由贸易”,“和平事业将因此增加一个新的、更强有力支柱”。1894年6月23日,这一天作为国际奥委会的诞生日和奥运复兴日载入史册。 ‎ ‎  巴黎大会后,顾拜旦为筹备首届现代奥运会而奔走。雅典获得主办权后,因财政困难无法开展筹备工作。顾拜旦赶赴雅典,说服国王乔治一世采取紧急财政措施支持奥运,同时在全国开展捐款活动。希腊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于1896年4月6日在雅典大理石体育场举办了首届现代奥运会。   首届奥运会后,顾拜旦接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初期的奥运会还没有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运动盛会,参赛选手少,成绩平平,新闻界反应冷淡。这促使顾拜旦对奥林匹克运动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的“奥运思想”在这一阶段渐趋成熟。顾拜旦起草了国际奥委会章程,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基础、教育和美学意义,他从一开始就规定了国际奥委会的独立自主性和中立性。他奠定的理论基础,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经受住了百年风雨的考验,发展成为一个持久的青年运动与和平运动。   顾拜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五环旗是他设计的,运动员誓言是他起草的;他赋予奥运火炬崭新的时代意义,他主张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自由超越的领域”……法国一位神学院院长为本校体育协会写下了“更快、更高、更强”的题辞,顾拜旦极其欣赏这句话,经他传播,这句题辞深入人心,成为奥运格言,而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体育范围。‎ ‎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奥林匹克运动陷于停顿,国际奥委会从巴黎迁往洛桑。战后,顾拜旦卖掉巴黎的旧宅,定居洛桑。这时,顾拜旦在经济上陷入困境。他继承的财产有55万金法郎(当时一个金法郎值322毫黄金),这笔钱财,一半无偿地用于奥林匹克事业,另一半在战争中被交易所吞噬。顾拜旦靠着友人的资助才在洛桑定居下来。1925年6月4日,在国际奥委会布拉格大会上,62岁的顾拜旦正式宣布辞职。奥委会授予他终身名誉主席的称号,同时规定,不再把这个称号授给顾拜旦之后的任何人。史学家们认为,顾拜旦引退的意义,是一个“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高尚举动”。一战后,奥林匹克走向成熟,几十年的奋斗有了回报,顾拜旦的声誉如日中天,而他却在事业成功之时退出奥运舞台,从绚丽归于平淡,专心著书立说。   在日内瓦美丽的湖光山色之间,顾拜旦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三年,1937年9月2日,他在湖边散步时,因心脏病突发跌倒在地,匆匆离开人世,顾拜旦去世后,遗体安葬在洛桑市郊的公墓里,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心脏于1938年移葬到奥林匹亚。在奥林匹亚国际奥委会所属的“奥林匹克学院”里,青青的草坪上,有一块洁白的大理石顾拜旦纪念碑,碑的下半部分是空心的,顾拜旦的那颗永远追求的心,充满博爱的心,而今在那里安详休眠。 ‎ ‎1.根据上下文,说出成语“如日中天”在文中的含义。‎ ‎ ‎ ‎ ‎ ‎2.“史学家们认为,顾拜旦引退的意义,是一个“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高尚举动””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 ‎ ‎ ‎ ‎ ‎3.你认为顾拜旦获得成功的原因有那些?‎ ‎ ‎ ‎ ‎ 答案:‎ 一、课堂反馈 ‎1.略 2. 略 3.C 4. 选D。气氛:一定环境中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或景象。氛围:周围的气氛或情调。逐渐:渐渐,一般指一种长时期较缓慢的过程。逐步:一步一步地。一般指较大的变化过程。幻想: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像。梦想:妄想,空想。有时也指美好的想像。‎ ‎5. 开放时代 爱国主义 深沉理性 ‎ ‎6. 参考答案:①现代信息技术为公安系统提供了方便,而生活在信息时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变得更加方便了。据《解放日报》报道:‎ ‎②今天的好消息还不只这些。下边关于扑灭禽流感疫情的消息想必是大家更关注的。据新华社报道: ‎ ‎7.法 奥林匹克 奥林匹克之父 二、课后测评 ‎1.略 ‎2.顾拜旦引退时,奥林匹克已走向成熟,几十年的奋斗有了回报,他的声誉如日中天,而他却在事业成功之时退出奥运舞台,从绚丽归于平淡,专心著书立说。‎ ‎3.永远追求 充满博爱 适时抓住机会,不断创造机会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 研习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尝试演讲文章的第1、2段。‎ 明确:第一段的关键词应该是“五年前”。记住了这个五年前,就明白第一段是在回顾历史。‎ 第二段的关键词则是“区别”“不同之处”“详细阐述”‎ 探讨活动,深层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演讲稿的问题特征,尝试演讲。‎ ‎(1)3分钟时间,用朗读的方法熟悉这两段材料,力求记住关键内容。‎ ‎(2)尝试演讲。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 ‎。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关键词是第二段中主要内容的提示语。“不同之处”指的是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不同之处。他认为,纯粹的竞技精神只能带给运动员心理上的自得其乐的悦乐感,而奥林匹克精神带给人们的将是美感和荣誉感。‎ 明确:学生先在座位上初步体验演讲,然后随机抽查学生讲台脱稿展现。集体点评后教师指导。‎ 主导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以第二段为例。‎ 学生尝试演讲第二段。‎ 结合体验,同学交流,如何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交流体会,指导点拨。‎ 明确指导一:“奥林匹克精神逐渐为青年所崇尚”。赞颂的语气,喜悦的神态。(即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指导二:“包括但又超越了”,转折性的关键词语要重读。‎ 明确指导三:几次停顿。“作出详细阐述”之后的停顿,启发听众注意,下面就要详细地阐述了。“设想一下”之后的停顿要达到引领听众共同去想像的目的。“当这种内心……融合在一起”,长句中的换气停顿。‎ 明确指导四:“为……所……,为……所……”,排比句式,语调逐渐上扬,用赞美的语气。‎ 明确指导五:“绚丽的梦想”,自豪、肯定、有力。“这一迷人的梦想使世界凝聚在一起”,手势辅助,握紧拳头向下,表达坚定的信念,用昂扬的语调,热烈赞颂的语气。‎ 指导后,学生再次尝试体验演讲。‎ 主导学生活动:‎ ‎①“敲响重开奥林匹克时代钟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主性演讲实践活动 ‎(本环节以学生体验为主,侧重在深入体验感悟奥林匹克精神)‎ ‎(1)给大家10分钟,准备演讲第3、4、5段。四人为一个活动小组,相互交流切磋讨论。‎ ‎(2)优秀者推荐演讲。‎ 全班同学倾听:打开书本课后活动体验练习题2,仔细倾听,思考书上的问题。‎ ‎(3)解决问题(书本课后活动体验练习题2)。‎ 明确:是对教育方法与内容的不满,希望通过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来改革教育,从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均衡、协调的发展。‎ ‎②顾拜旦以什么样的理念开创了奥林匹克新时代?‎ 明确:把运动功利主义同古希腊流传下来的高尚、强烈的观念结合起来。‎ ‎③顾拜旦倡导的近代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大众参与、促进和平、促进公平、促进教育。‎ 主导学生活动:‎ 学生自己体验演讲剩余的两段 明确:第6段应该体现出表示对纪念活动主办方感谢的味道,注意语气。第7段则是作者表达对奥林匹克运动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要注意情绪。‎ 主导学生活动:‎ 思考、概括。‎ 演讲稿的写作要求 概念解说:演讲是一种书面与口头艺术的结合体。成功的演讲与演讲者的口才和激情离不开,然而,它更离不开写出一份优秀出色的演讲词。‎ 撰写要求:‎ ‎1.应有一个具体、生动、有吸引力的题目。‎ ‎2.称谓要得体。‎ ‎3.开场白要有吸引力,能给听众一个良好的印象。‎ ‎4.结构要简单,论题清楚。‎ ‎5.短小精悍、语言具有节奏感、通俗。‎ ‎6.有感情、有逻辑性。‎ 演讲词是演讲者参加各种主题演讲时使用的文稿,一般有叙事、说理、抒情三种类型。‎ ‎1.叙事演讲词: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和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2.说理型演讲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应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而充足的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3.抒情型演讲词: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的爱恨、悲喜等强烈的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的心灵。‎ 写作演讲词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演讲稿的内容、风格要根据对象、场合,甚至演讲者本人的一些特定情况而定。‎ 其次,演讲稿一定要有充沛的感情,有较强的说服力。像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便可以说是一篇富于激情,具有很强说服力的演讲稿。‎ 最后,演说词的写作还要注意文学性、技巧性。为了使演说词写得生动、形象,人们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甚至有时采用通篇用比的手法。为了加强演说词的感人效果和说服力量,还可以在文中适当地采用排比、反问和重复等修辞手法。‎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 劝 学(节选) ‎ 荀 子 ‎ 学 学习的意义——能提高、改变自己 ‎● 课堂反馈 ‎ ‎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崩溃(kuì) 纯粹(cuì) 阐(chǒn)述 萦(yíng)绕 绚(xùn)丽 B.严峻(jùn) 黄褐(hè)色 歧(qí)途 竣(jùn)工 声誉(yù)‎ C.崇(chóng)尚 萦(yíng)绕 慷慨(kǎi) 严峻(jùn) 坟茔(yíng)‎ D.鬼祟(suì) 荧(yíng)光屏 大概(gài) 俊(jùn)秀 眷(téng)写 ‎ ‎⒉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信徒 肤浅 缥缈 各抒己见 艰苦卓绝 辐员广阔 B.崭新 布署 歧途 拙劣肤浅 含苞欲放 不屈不挠 C.天赋 慷慨 奠定 朝气蓬勃 独树一帜 浩如烟海 D.凝聚 渊源 绚丽 专心至志 相辅相成 截然不同 ‎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三峡工程移民100多万人,移民档案浩如烟海,整理工作十分艰巨。‎ B.中央三套播出的《艺术人生》栏目以其独特的创意和鲜明的主持风格独树一帜,吸引了众多的眼光。‎ C.这个下岗职工服务站,全心全意地为下岗职工排忧解难,他们的工作无微不至,深受下岗职工的欢迎。‎ D.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使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⒋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上加一些承上启下的话。请你帮助他们在下面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 沈阳人要不了多久将有第二个“身份证”,因为沈阳市公安局将把市民的指掌纹集中起来,建立全民指掌纹数据库。(《华商晨报》)‎ ‎ ‎ ‎ ‎ 上海市灾害天气预警信号发布自下月开始实施,凡遇有台风、暴雨、高温、低温等灾害性天气,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将统一发布预警信号,以便市民及时调整衣食住行等活动计划。(《解放日报》)‎ ‎ ‎ ‎ ‎ 发生在广东揭东县、湖南武冈市、安徽马鞍山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2师的4起高致病禽流感疫情被扑灭,昨天疫区封锁被解除。(《新华社》)‎ ‎⒌给下面这段寓言中的雨伞的回答写一句点评。‎ ‎  有人问躲在角落里的雨伞:“你在想什么?”雨伞笑了。它说:“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不需要我时就尽量少占地方。”‎ ‎ ‎ ‎ ‎ ‎● 课后测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我刚才回忆起1914年6月的庆典。当时,我们似乎是在为恢复奥林匹克的理想变成现实而庆祝。今天,我觉得又一次目睹她含苞怒放,因为从现在起,如果只有少数人关心她的话,我们的事业将一事无成。在那时,有这些人也许就够了,但今天则不然,需要触动怀有共同兴趣的大众。事实是,凭什么该把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凭什么样的贵族法令将一个青年男子的形体美和强健的肌肉、坚持锻炼的毅力和获胜的意志同他祖先的名册或他的钱包联系起来呢?这样的矛盾虽然没有法律依据,但的确要比产生这些矛盾的社会更具生命力。也许该有一个由凶暴的军国主义支持的专制法令给它们予以致命的打击。 ‎ 面对一个需要根据迄今仍被认为是乌托邦式的,但现在已成熟即可被使用的原则进行整顿的全新世界,人类必须吸收古代留传下来的全部力量来构筑未来。奥林匹克精神是这种力量之一,因为事实是仅有奥林匹克精神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类分配生产和消费物质必需品的权利,甚至也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接受智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保持自己的天赋,而不是停留在其父母生活的那种境况。但是,奥林匹克精神将依法为人类追求强健的肌肉所需要。强健的肌肉是欢乐、活力、镇静和纯洁的源泉。奥林匹克精神必将以现代产业发展所赋予的各种形式为地位最低下的公民所享受。这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正在为她奠定基础。‎ ‎1.“我们似乎是在为恢复奥林匹克的理想变成现实而庆祝”一句中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试说明理由。‎ ‎ ‎ ‎ ‎ ‎2.文中说“在那时,有这些人也许就够了,但今天则不然”,这说明顾拜旦提倡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答: ‎ ‎ ‎ ‎3.作者认为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应该是什么?‎ 答: 。‎ 民所享受。这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4.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 ‎ ‎ ‎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逝世 ‎1937年9月2日,皮埃尔·德·顾拜旦逝世。这位个子矮小、蓄着八字胡的贵族后裔,将他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奥林匹克事业,是当之无愧的“奥林匹克之父”。‎ 顾拜旦1863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顾拜旦青年时代正是普法战争之后,法国战败了,全国笼罩在灰暗忧郁的气氛中,各界都在探讨振兴国家之途。当时英国的体育教育比较先进,顾拜旦多次到英国考察。他认为:要使法国摆脱色当的阴影,应该走“体育兴国”之路,“让怯懦的、封闭的年轻人进行体育锻炼,学会冒险、懂得超越”。但是,顾拜旦的主张在保守的教育界无法实施,就在他遇到重重阻力的时候,从北欧国家和英国吹来了一股复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之风,在这些国家,一批以大学教授为主体的知识分子,模仿古代奥运会的形式,组织了一些将体育和文化结合起来的、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运动会或体育联欢节。1875—1881年,德国考古工作者成功地挖掘了奥林匹亚遗址,这项考古成就轰动欧美,为复兴奥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顾拜旦决定改变方向,从复兴奥运入手,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1894年6月16日,首次“国际体育教育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大学召开。顾拜旦起草了开幕词,致词说:“‎ 体育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一种必需品。在友好的竞技中使各民族更加接近,这就是奥林匹克竞赛。我们将在何时、何地举办我们时代的奥运会呢?”古塞尔的发言一结束,大厅里就奏响《阿波罗颂》,曲子是两年前在希腊德尔斐阿波罗废墟上发现的,神殿的墙上刻有《阿波罗颂》的音符。‎ 开幕词是个试探气球,值得庆幸的是,它没有遭到反对。6月23日是大会闭幕日,顾拜旦为之顽强奋斗多年、几经挫折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来自欧美13个国家的79名代表一致通过了决议,复兴古代奥运会,每隔4年举办一次奥运会。大会还选出了由15人组成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希腊人德米特留斯·维凯拉斯任主席,顾拜旦担任秘书长。大会结束时,顾拜旦作了题目为《世界青年人的典礼》的演讲,他充满激情地说:“让我们输出我们的跑步的、击剑的运动员吧,我相信这就是未来世界的自由贸易”,“和平事业将因此增加一个新的、更强有力支柱”。1894年6月23日,这一天作为国际奥委会的诞生日和奥运复兴日载入史册。‎ 巴黎大会后,顾拜旦为筹备首届现代奥运会而奔走。雅典获得主办权后,因财政困难无法开展筹备工作。顾拜旦赶赴雅典,说服国王乔治一世采取紧急财政措施支持奥运,同时在全国开展捐款活动。希腊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于1896年4月6日在雅典大理石体育场举办了首届现代奥运会。‎ 首届奥运会后,顾拜旦接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初期的奥运会还没有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运动盛会,参赛选手少,成绩平平,新闻界反应冷淡。这促使顾拜旦对奥林匹克运动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的“奥运思想”在这一阶段渐趋成熟。顾拜旦起草了国际奥委会章程,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基础、教育和美学意义,他从一开始就规定了国际奥委会的独立自主性和中立性。他奠定的理论基础,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经受住了百年风雨的考验,发展成为一个持久的青年运动与和平运动。‎ 顾拜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五环旗是他设计的,运动员誓言是他起草的;他赋予奥运火炬崭新的时代意义,他主张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自由超越的领域”……法国一位神学院院长为本校体育协会写下了“更快、更高、更强”的题辞,顾拜旦极其欣赏这句话,经他传播,这句题辞深入人心,成为奥运格言,而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体育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奥林匹克运动陷于停顿,国际奥委会从巴黎迁往洛桑。战后,顾拜旦卖掉巴黎的旧宅,定居洛桑。这时,顾拜旦在经济上陷入困境。他继承的财产有55万金法郎(当时一个金法郎值322毫黄金),这笔钱财,一半无偿地用于奥林匹克事业,另一半在战争中被交易所吞噬。顾拜旦靠着友人的资助才在洛桑定居下来。1925年6月4日,在国际奥委会布拉格大会上,62岁的顾拜旦正式宣布辞职。奥委会授予他终身名誉主席的称号,同时规定,不再把这个称号授给顾拜旦之后的任何人。史学家们认为,顾拜旦引退的意义,是一个“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高尚举动”。一战后,奥林匹克走向成熟,几十年的奋斗有了回报,顾拜旦的声誉如日中天,而他却在事业成功之时退出奥运舞台,从绚丽归于平淡,专心著书立说。‎ 在日内瓦美丽的湖光山色之间,顾拜旦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三年,1937年9月2日,他在湖边散步时,因心脏病突发跌倒在地,匆匆离开人世,顾拜旦去世后,遗体安葬在洛桑市郊的公墓里,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心脏于1938年移葬到奥林匹亚。在奥林匹亚国际奥委会所属的“奥林匹克学院”里,青青的草坪上,有一块洁白的大理石顾拜旦纪念碑,碑的下半部分是空心的,顾拜旦的那颗永远追求的心,充满博爱的心,而今在那里安详休眠。 ‎ ‎5.根据上下文,说出成语“如日中天”在文中的含义。‎ ‎ ‎ ‎ ‎ ‎6.“史学家们认为,顾拜旦引退的意义,是一个“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高尚举动””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 ‎ ‎ ‎ ‎ ‎7.你认为顾拜旦获得成功的原因有那些?‎ ‎ ‎ ‎ ‎ 答案:‎ 一、课堂反馈 ‎1.A.绚(xuàn)丽 ‎⒉A项, “辐员广阔”应为“幅员广阔”;‎ ‎⒊C(无微不至,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此处应为“细致入微”。)‎ ‎⒋⑴现代信息技术为公安系统提供了方便,而生活在信息时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变的更加方便了。据〈解放日报〉报道:‎ ‎⑵今天的信息还不止这些。下面关于扑灭禽流感疫情的消息,想必是大家更关注的。据新华社报道:‎ ‎⒌一心一意考虑他人,是雨伞的高贵品质。(要根据事物的特点概括)‎ 二、课后测评 ‎1.答案:不能。因为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话,“我刚才回忆起1914年6月的庆典”,这说明说的是五年前的事,实际上由于战争的原因,并没有将理想变成现实,故用了“似乎”二字。‎ ‎2.参考答案:从前后文看,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的运动,应该是一处大众性的运动。这也是今天能够让全世界人民都关注奥运的原因。‎ ‎3.参考答案:奥林匹克精神将依法为人类追求强健的肌肉所需要。强健的肌肉是欢乐、活力、镇静和纯洁的源泉。奥林匹克精神必将以现代产业发展所赋予的各种形式为地位最低下的公 ‎4.参考答案:顾拜旦倡导近代奥林匹克精神。‎ ‎5.顾拜旦引退时,奥林匹克已走向成熟,几十年的奋斗有了回报,他的声誉如日中天,而他却在事业成功之时退出奥运舞台,从绚丽归于平淡,专心著书立说。‎ ‎6.永远追求 充满博爱 适时抓住机会,不断创造机会 ‎7.本题要求写两句话,字数相等,结构大致相同,也就是以“远离毒品”为内容写一副对联。既然有此要求,对题干中的“写两句话” ,就不要理解为毫不相干的两句话。所写的这两句应该在内容上相互关联。需要注意的是,题干对结构的要求较为宽泛,两个句子大致对偶就可以了。参考答案如下: ⑴积极行动,堵死毒品来源;自觉斗争,远离毒品诱惑。⑵抵制诱惑,远离各种毒品;珍爱生命,创造美好人生。‎ ‎17.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4.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过程与方法:   1.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涵的赞美与陶醉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4. 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 ‎  5. 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和文化历史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2.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搜集有关壶口瀑布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地图展示黄河的全貌图和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学生一起交流相关的资料信息。)   2.同学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感受,那么壶口瀑布是怎样的气势,又何以征服无数的心灵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壶口瀑布》。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   2.默读,思考:围绕“壶口瀑布”,课文写了些什么?   三、精读,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1.自读课文1-7自然段,勾画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把你勾画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然后讨论这些语句体现了壶口瀑布的什么特点?   3.面对这样的瀑布,你有怎样的感受?   过渡: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布置课堂作业   1.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承上启下,导入 ‎ ‎  1.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壶口瀑布有哪些特点?   2.面对先声夺人,气势壮观,构造独特的壶口瀑布,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由景悟情   1.带着上述问题,自由读8-10自然段。   2.交流反馈:   学习第8自然段:   ①自读第8自然段,画出作者每次看到黄河时的不同感受的句子。   ②读了这些迥然不同的描绘,你有怎样的感受?   ③作者曾多次看到过黄河,为什么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呢?(让学生理解感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激励我们,鞭策我们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壶口瀑布的雄壮磅礴正体现了这一力量,它让作者热血为之沸腾,所以,作者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④哪一句表达了作者已读懂了壶口瀑布蕴含的丰富内涵?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并谈谈此句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威力在……鼓动,它的雄风在……呼啸,它的精神在……闪动;排比句内容上一层层深入,读起来有气势,有韵律美,使表达的情感抒发地酣畅淋漓)   ⑤指导感情朗读:你从这母亲河的魂魄中汲取了什么营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学习9-10自然段:   ①回想壶口瀑布的气势,回味它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再次面对壶口,你又有怎样的感受?(自由说)   ②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读9-10自然段,说说“醉”字的含义。(因黄河丰富的内涵,使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之倾慕、向往和崇尚,从中得到精神力量或灵感,因而陶醉倾倒或沉迷、沉浸在快乐的享受里)   ③感情朗读9-10自然段,读出陶醉之情。   三、总结,回归整体,学习表达方法   1.回顾课文围绕“壶口瀑布”写了些什么?说说壶口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表达使你对壶口瀑布的特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结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课堂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了解黄河的现状,思考我们应该为这条母亲河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17 壶口瀑布 ‎ ‎             先声夺人            气势壮观              构造独特  陶醉              内涵丰富 ‎18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 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格拉丹冬冰塔林的特点 3. 揣摩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品味点拨法。‎ 3.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教学导入 长江,她以自己的源远流长、磅礴大气和她的风光万千,为我们构筑了永恒的大江之美,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激情与灵感,赢得了世人发自肺腑的赞美和感叹。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篇文章,欣赏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这片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二、教学步骤 文题解读 ‎〖=QCHZ〗“长江源头”‎ 指长江水发源处。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课文写的是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闻。‎ 知识卡片 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位于唐古拉山中段,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海拔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各拉丹冬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公里,有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公里,宽1.6公里,尾部有5公里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公里,宽1.3公里,尾部有2公里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各拉丹冬有野牛、野驴、藏羚羊、雪鸡等珍禽异兽和水晶石,周围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探险旅游、登山、猎奇、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各拉丹冬冰山群属于山岳冰川,高达六七十米的冰塔林,银盔白甲,高耸入云,一座挨一座,有的像撑天玉柱,有的如摩天水晶楼,有的似宝剑寒气凌凌直刺云天,有的锋如奇塔异峰千姿百态,冰塔林中,有高高耸起的冰柱,有玲珑剔透的冰笋,有形如彩虹的冰桥,有神秘莫测的冰洞,还有银雕玉琢的冰斗、冰舌、冰湖、冰沟……神工鬼斧,冰清玉洁,简直是一座奇美无比的艺术长廊。夏秋季节,山上银装素裹,山下野花烂漫。各拉丹冬冰峰附近海拔六公里以上蕴藏的冰山水晶石,被称为“江源瑰宝”。‎ 作者档案 ‎〖=QCHZ〗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中共党员。1976年毕业于山东临沂师专(现临沂大学)中文系,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语基积累〖=QCHZ〗〖=JCHZ〗‎ 生字词注音〖=QCHZ〗黧黑(lí)磅礴(páng bó)酝酿(yùn niàng)冻疮(chuāng)霹雳(pī lì)砾石(lì)虔诚(qián)诅咒(zǔ)蠕动(rú)眩晕(xuàn)蜷卧(quán)腈纶(jīng)皱褶(zhě) 演绎(yì)懈怠(xiè dài)敦实(dūn)豁然(huò)接踵而至(zhǒng)熠熠烁烁(yì)大煞风景(shà)〖=JCHZ〗多音字注解〖=QCHZ〗扎(zhā)扎根 ‎(zā)包扎屏(píng)屏风 ‎(bǐng)屏息〖=JCHZ〗形近字集锦〖=QCHZ〗磅(páng)磅礴 傍(bàng)傍晚虔(qián)虔诚 虚(xū)虚心蜿(wān)蜿蜒 婉(wǎn)婉转绎(yì)演绎 译(yì)翻译蠕(rú)蠕动 孺(rú)孺子 儒(rú)儒家喘(chuǎn)喘气 踹(chuài)踹一脚 揣(chuǎi)揣摩 重点词释义〖=QCHZ〗黧黑:形容黑。明媚:明丽妩媚。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劲旅:精锐的军队;强有力的队伍。眩晕:头晕目眩。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琼瑶:比喻似玉的雪。静穆:安静而严肃。敦实:结实,粗壮;敦厚诚实。流苏: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皱褶:皱纹,文中指冰山上的波形纹。疏松:宽松;松散。漫溢:指水满向外流。演绎:铺陈,推断,阐发。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安、扎,建立,安置;寨,防守用的栅栏。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气势磅礴:形容气势极其宏壮雄伟。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大煞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川,河流。‎ 近义词辨析黧黑——漆黑、黝黑都有颜色黑的意思。“黧黑”侧重指脸色黑。“漆黑”侧重指颜色黑,没有亮光。“黝黑”常形容皮肤,侧重指黑而有光泽。例句:①领头的那个人短小精悍,脸庞黧黑。②随着一声巨响,礼花冲上天空,在漆黑的天幕间划出了一道道多彩的曲线。③浅浅的夕阳照着海岸艘艘渔船,渔民黝黑的皮肤和朴实的笑容,让我们把一天的劳累都忘到了九霄云外。静穆——静谧都有安静的意思。“静穆”侧重于寂静而庄严。“静谧”侧重于宁静。例句:①会场里气氛静穆,大家都非常严肃地听领导讲话。②夜空的静谧,被星辰点缀得如此耀眼。‎ 疑难鉴赏展台 ‎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熟悉地貌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句解:介绍各拉丹冬南北两面的景色不同。]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句解:采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山峰的壮美。]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段解:介绍各拉丹冬。‎ 第一部分(第1段):到达各拉丹冬。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句解:用山峰的“一现尊容”表现这里经常雾气弥漫。]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句解:用安托师傅的表现,衬托这里气候的恶劣。]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句解:形象地写出了在这里活动的艰难和动作的缓慢。]‎ 段解:描写各拉丹冬气候恶劣,在这行动艰难。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句解:为下文埋下伏笔。]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句解:用人们身影的“小”衬托这里世界的辽阔。]‎ 名师释疑解惑 ‎1.第1段有什么作用?‎ 交代到各拉丹冬的时间和原因,对各拉丹冬进行整体勾勒。‎ ‎2.第1段谈到长江考察热有什么作用?‎ 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和可读性。‎ ‎3.第2段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拟人、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寒冷时间持续长,描绘了各拉丹冬主峰的形状。‎ 1. 第3段写“我”的表现有何作用?‎ 用“我”的表现,说明这里气候恶劣,不适合人生存。‎ 2. 第4段写法有什么特点?‎ 把各拉丹冬当作人来写,表现他独特的性格,说明这个地方晴天很少。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段解:介绍冰塔林的奇观,表现大自然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句解:写近观冰山所见。]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 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亏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去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面上推。[句解:用“在冰面上推”的动作,表现这里缺氧,人活动受限。] ‎“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6. 怎么理解“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把各拉丹冬比作首领,把冰塔林比作“冰雪劲旅”,表现这里冰塔的繁多,慨叹大自然的巨大创造力。‎ 7. 第6段写了“我”的什么经历?近观冰山、欣赏冰塔林和拍照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进一步表现这里是冰天雪地的世界。‎ 8. 写自己的反应和同伴的“大口喘着气”有何作用?‎ 说明这里氧气少,突出这里的海拔高。‎ ‎9.写自己的声音有何作用?用声音的“空空荡荡”和“散失”,表现这里地域的辽阔。‎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句解:赞美这里冰雪世界的美丽和静谧。]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了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句解:“我”的“小”和这里冰塔林的巨大形成对比,表现自然的伟力。]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句解:心理描写,由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冰山的形成过程,表现在漫长的时间里大自然对冰山的雕塑。]段解:描写冰塔林奇形怪状的冰体,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第二天, 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句解:用自己的感觉突出这里的缺氧。]‎ 见我再也没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2~14段):在各拉丹冬所见所感。‎ 10. 为什么要写各拉丹冬的风?用“辨不清风何来何往”表现各拉丹冬的空旷;用“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表现这里给人的久远感;用“扫荡”表现风的威力。‎ 课文导图 主旨归纳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各拉丹冬独特的气候和地域特点,展现了它的雄奇、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重难导悟 ‎1.文章记述自己游历各拉丹冬的经历,为什么时时插入自己的感受?〖=QC〗文章不但描写了在各拉丹冬见到的奇特壮美的景色,还写了自己的感受,这样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JCL〗2.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QC〗文章最后一段写坚冰之下的流水,议论抒情。各拉丹冬这片雪域高原辽阔寒冷,但是在坚硬的冰面下却有汩汩的流水,这水从这里流出,源源不断,汇聚成了长江,给这人迹罕至的地方带来了生命的活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特色品评〖=QCHZ〗〖=JCL〗1.生动形象的描述。〖=QC〗文章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各拉丹冬独特的景色。如“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表现了各拉丹冬常年冰雪覆盖和高大的特点;“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生动地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形状和这个地方云遮雾绕的特点。〖=JCL〗2.客观的描述和自己的感受相结合。〖=QC〗文章记述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在对这个地方景色和气候特点的客观描述之外,还加上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如“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表现了这里气候的恶劣和人类在这里生存的艰难。读后感悟〖=QCHZ〗各拉丹冬,遥远的圣地,只有不惧艰险地攀登,才能看到它的真容。人生也是一座山,目标就是绝寒山顶绽放的雪莲。人生的过程,是一个攀登的过程,毅力就是攀登的绳索,无论山有多高,崖有多险,屏气凝神,瞄准每个攀登的点,一登一攀,看似简单的动作被重复千遍万遍。躯体不再属于自己,伸手可及的白云蓝天,诱惑着我们虔诚地朝拜、攀登。顾不得身边的奇异风景,耳边响着父母的叮咛;看不清前面的路,鼻尖透着“雪莲花”的馨香;感觉不到艰辛的苦痛,只有生命的脉搏努力地跳动。人生就得有目标,有目标就必须攀登。‎ 真题示例 爱,其实很简单 (丹东中考) ‎ ‎①深冬的一天,我乘52路电车回学校。车厢里不算拥挤,有人蜷在座位上,有人低头摆弄着手机。 我在车的后门口站着,旁边坐着一个老妇人,花白的头发、粗糙的皮肤、褪了色的军大衣,一看就是乡下来的。她把一个大大的编织袋子放在过道上,脏兮兮的,我皱皱眉头,下意识地把脚挪了挪。 ‎ ‎②离学校还有一站,车门打开,一股强劲的冷风灌了进来,让人禁不住打个寒噤。上车的是一个小伙子,他向车厢里张望了一下,里面已经没有空座,便一边抓着扶手,一边慢慢往里移动。 ‎ ‎③老妇人突然站了起来,招了招手:“来,小伙子,过来坐。”我不由得一怔,这老太太,竟然要给小伙子让座,真有意思!我往旁边瞄了一眼,发现周围人也纷纷投以异样的眼光,老妇人却似乎并没有注意到。也许她马上就要到站了吧,可我分明在她旁边都站老半天了,要让座也应该先让给我呀! ‎ ‎④小伙子慢慢挪了过来,一边道谢,一边坐下。我这才发现,他的腿脚不太灵便。这老太太,心倒是挺细的,不过这一车的人,怎么就显出她来了,真是的!我不由得撇了撇嘴。 ‎ ‎⑤到站了,我匆匆下车。好大的风啊,我把围巾重新裹紧,正待要走,听到身后有人在喊:“姑娘,俺跟你打听一下,到省立医院还有几站?”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刚才的那个老妇人。 ‎ ‎⑥“省立医院?”真是莫名其妙。这老太太,没到站就把座让给别人,结果还下错了车,简直是有毛病!看着她冻得哆哆嗦嗦的样子,真是既可怜又可气,“还有两站呢,你怎么现在就下来了?” ‎ ‎⑦老妇人似乎没有在意我冷冰冰的语气,咧嘴笑了:“呵呵,刚才那个小伙子腿脚不好,站在那儿俺心里怪不舒坦的,就给他让了座。”“你这么大岁数,要让座也轮不到你去让啊!再说,就算让座也没必要没到站就下车啊!”我越发怀疑起她的智商。 ‎ ‎⑧“姑娘,你不知道,看他走道那么费劲,俺就想起了俺那住院的儿子,都是妈的孩子,看着心疼啊!”老妇人哧溜了一下鼻子,“俺这么一大把年纪给他让座,他在旁边坐着肯定不自在。反正这电车一会儿一趟的,俺就说到站了,就下了车。” ‎ 名师点津 考点: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QCHZ〗 修辞,即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常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 1.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 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 ‎2.比拟 (1)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比拟的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 ‎3.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借代的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 ‎4.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夸张的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 ‎5.对偶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对偶的作用是: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 ‎6.排比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排比的作用是: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 ‎7.设问 设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设问的作用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 ‎8.反问 反问的特点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⑨我一下子愣住了,呼啸的寒风吹进我张大的嘴里,我却感觉到心中有一股暖流随风涌动,它冲走了我心底私欲的泥沙,融化了我心上冷漠的寒冰,催开了我心中温情的花朵。一时间,我不知说什么才好。看到她还吃力地拎着那个大编织袋子,我赶忙伸出手来想帮她一把,就在搀扶她的一刹那,突然感觉到,老人的一只袖管竟然是空的! ‎ ‎⑩原来,一份陌生的关爱,可以来得这么简单,简单到仅仅是出自母亲的本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别人的孩子;原来,一份陌生的关爱,可以来得这么高贵,高贵到在施爱的同时仍惺惺相惜地维护他人的尊严。这,才是爱的真谛啊。 (原文有改动) ‎ ‎9.对比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是: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JCL〗问题:〖=QCHZ〗选文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JCL〗解析:〖=QCHZ〗本题考查修辞及其作用的分析。从画线句子的内容来看,主要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妇人的行为给我的感受,增强语句的气势。〖=JCL〗答案:〖=QCHZ〗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妇人的高尚品质给“我”带来的触动(让“我”丢掉了自私冷漠,重拾温情),增强语言气势,有很强的感染力。略。详见精练版夹页相应单元的相应课时。‎ ‎19 登勃朗峰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 了解游记的特点,梳理作者的游踪,把握作者写作手法的多变 3. 品味作品幽默的语言风格。‎ 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品味点拨法。‎ 3.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学导入 登山活动长盛不衰,是因为它的内涵美丽动人——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精神上的富足,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想知道马克·吐温是怎么登上勃朗峰的吗?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登勃朗峰》这篇课文吧!‎ 二、教学步骤 文题解读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课文写的是马克·吐温和同伴登上勃朗峰的经历。‎ 知识卡片 勃朗峰〖=QC〗意大利语意为白色之山,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海拔4810米,是西欧的最高峰。勃朗峰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滑雪、登山,附近最有名的两个城镇是意大利瓦莱达奥斯塔的库马耶与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上萨瓦省的霞慕尼,这里也是第一届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地区。游客可以搭乘缆车上山,路线会经过库马耶与霞慕尼。‎ 作者档案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耶历险记》等。2006年,马克·吐温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6名。‎ 语基积累 生字词注音 翌日(yì)灼热(zhuó)焦炙(zhì)可悯(mǐn)隧道(suì)俯瞰(kàn)穹顶(qióng)独踞(jù)巉岩(chán)霓裳(ní)有暇(xiá)颠簸(bǒ)打嗝(gé)醺醺(xūn)沟壑(hè)皑皑(ái)辚辚(lín)络绎不绝(yì)纷至沓来(tà)‎ 多音字注解 乘(chéng)乘法(shèng)千乘之国拾(shè)拾级(shí)拾取蔓(màn)蔓延(wàn)瓜蔓 形近字集锦 缭(liáo)缭绕 撩(liáo)撩拨暇(xiá)无暇 瑕(xiá)瑕疵嗝(gé)打嗝 隔(gé)隔开沓(tà)纷至沓来 杳(yǎo)杳无音信 重点词释义 翌日:次日。焦炙:形容心里十分焦急、如同火烤一样。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穹顶:悬垂的半球体空间或面积。拾级: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巉峻:险峻陡峭。皑皑:形容洁白的样子。常用来形容雪和为雪所覆盖的事物。缭绕:一般指云和雾把山遮住,并一圈圈向上飘起,多比喻事物上有遮蔽或障碍的东西,让人看不清本质。颠簸:一连串的突上突下的上下震荡。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物有所值:物品用处和它的价值很相符。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胜,尽。色彩斑斓:形容色彩灿烂的样子或形容生活或文学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一如既往: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像从前一样。一,完全;既往,从前,已往。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 近义词辨析 俯瞰——俯视、鸟瞰都有从高处往低处看的意思。“俯瞰”站的高度更高一些,使用时有更开阔、更高大的意境;“俯视”侧重指从一个角度看,而且看到的都是有局限的;“鸟瞰”侧重指全方面的俯视,看到的是更广阔的空间。例句:①俯瞰南完寺全景,庙廓绿树环抱,花草簇拥,还有那栩栩如生的摩崖雕像,使我感到如坐云端,遨游于仙境,无限快活。②我站在泰山之巅俯视云海,浮想联翩。③如果你坐在飞机上向下鸟瞰,这里的景色是极其壮观美丽的。灼热——炽热都有非常热的意思。“灼热”侧重于指像火烧着、烫着那样热。“炽热”侧重指温度极高。例句:①铺路工人在灼热的太阳光下施工,累得满头大汗。②太阳发出炽热的光芒,烧烤着大地。‎ 疑难鉴赏展台  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路上有很多人结伴而行,乘坐马车的,骑骡的——因而扬起阵阵尘埃。[句解:用“扬起阵阵尘埃”说明路上人多。]队伍分散开去,络绎不绝,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路为上坡——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段解:前往勃朗峰的人众多,天气灼热难当。 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美景。[句解:总起句,领起本段。]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在一道呈V字形的山口中间,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句解:写远观勃朗峰所见景象。]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髙,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句解:“独踞苍穹”是勃朗峰给人的感觉,突出它的高大。] 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句解:用“游丝蛛网”比喻白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云给人的“精美柔细”的感觉。]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我们干脆就地而坐,饱览独特美景。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反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句解:描写云彩的色彩绚丽、变幻无穷,用“纯洁天使”表现云带给人的美感。]‎ 段解:仰面遥望峰巅,满目华彩,变幻无穷。  良久,我们终于感悟到,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句解:用人们熟悉的肥皂泡比喻刚刚见到的美景,让读者对作者所描述的景色有了直观感受,产生了共鸣。]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第一部分(第1~6段):写上山时的所见所感。 从马蒂尼到阿冉提,历时八个小时。有好几次,我们把所有的车骑甩在身后。沿河谷前往夏蒙尼途中,我们雇了一辆敞篷马车,又花上一小时美餐了一顿,那车夫也得以有了纵饮的机会,略显醉意。[句解:因为“略显醉意”,才有了后面驱车飞奔,超越别人的超出表现。]他有一朋友同行,于是这友人也有暇畅饮一番。 上路后,车夫说我们用饭之际,所有的游客都已赶到,甚至还抢在了我们前面;“但是,”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 他扬鞭一挥,车便辚辚向前。如此颠簸,我生平从未有过。近来的几场暴雨冲毁了几处路面,但我们不停不歇,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速度,疾驰向前,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句解:介绍车夫是怎样驱车前进的,过程简直是惊险万分。]那位镇定而善良的狂车夫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神情威严地冲我们说道:“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句解: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描述车夫的“镇定而善良”,表现车夫的自信。]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只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段解: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描述镇定而善良的狂车夫的娴熟车技。‎ 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句解:用比喻的方式,表现车夫说话时的特点。]他朋友也是法国人,说的却是德语——但标点系统毫无两样。[句解:用幽默的语言说明车夫的朋友和车夫说话有相同的特点。]那朋友自称“勃朗队长”,要求我们和他一同登山。他说他爬山的次数比谁都多——47次——而他兄弟只有37次。除他外,他兄弟是世上最佳的向导——可他自己,对了,请别忘了——他是“勃朗队长”——这个尊号是非他莫属的。‎ 名师释疑解惑 1. 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因为天气炎热,徒步的人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乘车骑骡的人不行。他们认为“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2. 第2段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景色?‎ 从视觉写了沿途所见的清流急湍、岩壁巉峻、丘岗葱绿;从听觉写了瀑布的声响。‎ 3. 为什么“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髙”?‎ ‎“我们”不断地攀登,离勃朗峰越来越近,“我们”跟它相比越来越小,给人的感觉就是“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髙”。‎ 4. 第4段中哪个词能体现勃朗峰周围山峰的形状?写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奇形怪状。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山峰的奇特形状,表现这里景色的特征。‎ 5. 这些美景真的是从肥皂泡中见到的吗?‎ 不是。这是作者由眼前景色的色彩绚丽、变幻无穷联想到在肥皂泡中看到的美景,表现所见景色的美丽虚幻。‎ 6. 写车夫和他朋友的表现有何作用?‎ 写车夫的“纵饮”和车夫朋友的“畅饮”,为下文车夫纵马飞车和他朋友的自我标榜埋下了伏笔。‎ 1. 第8段写车夫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写车夫采用了语言描写。表现车夫对自己的车技的极端自信。为下文车夫车技的表现作铺垫。8. 由第9段对车夫的描写来看,车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胆、镇定、自信,车技娴熟。‎ 那车王果然信守诺言——像疾风般赶上并超过了那长长的游客车队。[句解:“疾风般”表现了车速之快。]结果,到达沙蒙尼旅馆后,我们住进了上等的房间。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 第二部分(第7~11段):写下山所见的奇人奇事。‎ ‎9.结尾一段有何作用?‎ 用幽默的语言告诉读者,“我们”之所以超过游客车队,全是因为车夫喝得醉醺醺的缘故。‎ 课文导图 主旨归纳 这篇课文记述了作者登勃朗峰的经过,描述了沿途所见的奇景、奇人和奇事,表现作者对所见景色的赞美和对车夫车技的赞叹。‎ 重难导悟 课文的标题是“登勃朗峰”,为什么还要写下山的经过?‎ 下山过程中,作者遇到了怪异的车夫,车夫车技娴熟,镇定大胆,带着他们有时“疾驰向前”,有时“腾空而起”,一路超越别的旅客。这些奇人奇事,使文章有了传奇色彩,增加了可读性,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特色品评 1. 写景状物极其生动。〖=QC〗文章描写勃朗峰所见美景,语句生动,极富诗意。如第5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勾勒云的色彩、形态和气质,展示出一幅构图巧妙而又变幻莫测的风云画卷,令人陶醉,令人遐想。〖=JCL〗‎ 2. 幽默风趣的语言。〖=QC〗作者叙述下山的经历,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描绘了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用“我们险遭不测”的害怕和车夫的“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形成对比,表现车夫的镇定、大胆,敢于冒险,造成了幽默的效果。‎ 读后感悟 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名言。读书固然重要,“行万里路”也很重要。“行路”‎ 实际上是在实践中学习,在感受中感知。行路一可亲见亲历,增长见识;二可透过游历印证从书上得来的“知”;三可透过亲历亲见考察事物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即孔子讲的“我之游,观其所变”;四可在游历中将自己的知识和学说施之于“行”。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十分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所以,同学们,请记住,我们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真题示例 ‎ 萨拉的夏天[美]朱利·布罗森·卡瓦奇 (陕西中考)‎ 车子在白色灯塔脚下停了下来,车上的两个人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湖。波浪轻轻拍打着湖岸,仿佛在欢迎他们的到来。“就是这里了,萨拉。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那天晚上,萨拉和爸爸就在他们的新家住下了。爸爸领着她经过一个狭窄的、弯曲的楼梯,上到一个四面都是玻璃窗户的小屋。萨拉把手放在玻璃上,紧张地看着下面的湖。她数了一下,至少有20艘渔船在湖面上,但她看不到湖的对岸。在屋子中间,萨拉看到了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蜂房,几乎有她那么高。爸爸把手伸进去,给里面的一盏小灯注满煤油。“千万不能碰这盏灯。”爸爸说,“但你可以帮助我。因为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时你可以给我发出指示。”萨拉看着太阳慢慢沉入了湖里,湖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当她再也看不到一丝光亮的时候,她转过身说:“爸爸,点灯!”爸爸擦亮了火柴,当火柴点燃灯芯的一瞬间,整间屋子顿时亮如白昼。微弱的灯光经过放大镜瞬间变得巨大,透过窗户,向漆黑的水面蔓延。萨拉认为爸爸的工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每天黄昏,她跟着他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每天晚上,爸爸都守着灯光直到天亮,确保它不会熄灭。一天早上醒来时,萨拉发现天阴沉沉的。那天,爸爸一整天都呆在悬崖上,一直盯着湖面上的那些渔船。“爸爸,你为什么不到屋里暖和暖和?”“我不喜欢这种天气。等所有渔船上岸后,我再休息。”爸爸答道。下午,湖面开始变得波涛汹涌。雨点落在萨拉的额头上。波浪变得更高时,渔船相继回到了避风港。突然,爸爸叫了起来。他跑到灯塔脚下,迅速解开救生艇的绳子。这时,远处响起了轰隆隆的雷鸣。萨拉焦急地问:“出什么事了?”“一个渔民遇到麻烦了。”爸爸说道。“但是,爸爸,你不能出去。暴风雨就要来了!”萨拉大喊。“我会没事的,萨拉。你在屋里等我。”‎ 说完,他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朝湖的深处迅速划去。萨拉恐惧极了。她跑上灯塔,通过望远镜,看到那艘渔船正在波涛中挣扎。爸爸的救生艇快要靠近它了,但巨大的波浪又把它们分开了。萨拉的心在战栗。暴风雨在屋外怒吼,而且天空很快暗下来了。萨拉几乎无法看到爸爸的救生艇以及那艘渔船了。萨拉大惊,她意识到太阳已经完全躲到雷雨云后面去了。爸爸不在家,无法亲自点灯。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现在,萨拉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了。爸爸在哪里?如果他的救生艇翻了怎么办?如果他无法游回岸边怎么办?如果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萨拉抓起火柴。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接近黎明时,雷声停止了,雨也停了,灯火还在燃烧。萨拉走下灯塔,来到湖边,爬上爸爸观察渔船的那个悬崖。突然,远处的两个黑点引起了她的注意。是爸爸的救生艇和那艘渔船!一个小时后,爸爸和那位渔民回到了岸边。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点亮了灯,我想你也许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很高兴你点亮了灯,萨拉。我们整晚都跟着它。”“爸爸,你还好吧?”“没事。暴风雨把我们吹到了对岸,但我们最终回来了。”顿了顿,爸爸又说:“萨拉,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夏天你长大了许多。”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冷,萨拉的身体在轻轻发抖。爸爸把外套披在她的肩上,笑道:“我想我再也不需要向上级申请一个助手了!”萨拉裹紧爸爸的外套,心里充满了自豪。‎ 名师点津 考点:分析人物形象。〖=QCHZ〗人物形象指的是人的外貌,形态,穿着等。还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小说必须要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可以是反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一篇小说可以塑造一个人物形象,也可以塑造多个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1)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2)抓住人物的身份特征,包括人物的地位、经历、教养等因素。(3)注意作者对人物的评价。(4)抓住与人物相关的具体事件。(5)揣摩塑造人物的各种描写方法,特别是细节描写。‎ ‎〖=JCL〗问题:〖=QCHZ〗萨拉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JCL〗解析:〖=QCHZ〗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找出文中萨拉的爸爸的言行,仔 细体会这些内容所表现出的人物的思想品质。〖=JCL〗答案:〖=QCHZ〗①萨拉的爸爸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人。他每天准时点亮、守护灯塔,为渔船指引方向;他认真观察天气,冒着生命危险营救遇险渔船。②萨拉的爸爸是一个爱孩子、教导有方的人。他让女儿每天指示自己准时点亮灯塔,有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他得知萨拉独自点亮灯塔整夜守护时,能及时肯定孩子的表现和成长。‎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 了解游记的特点,梳理作者的游踪,把握作者写作手法的多变。‎ 3. 品味作品充满诗意的语言风格。‎ 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品味点拨法。‎ 3.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学导入 丽江古城,静美得像一片散淡的云朵,雅致得像一幅写意的丹青,独特得像一首凝固的诗行,静静地沉睡在祖国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你想知道丽江古城的历史变迁、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吗?请你跟随着阿来的一滴水游历丽江吧!‎ 二、教学步骤 文题解读 作者以“一滴水”的口吻,叙述自己在几百年间游历丽江的经过,介绍丽江的变迁。‎ 知识卡片 丽江〖=QC〗云南省辖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距昆明市527公里。丽江市位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为玉龙雪山主峰,海拔一般都在2000米以上,属低纬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为云南省重点林区、中国水电西电东送基地之一。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共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22种少数民族;旅游资源丰富,有旅游风景点104处,有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虎跳峡、老君山、束河古镇等知名旅游景点,先后被评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 作者档案 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从1994年《尘埃落定》写出至1998年出版期间,阿来由阿坝州一家杂志社转到四川成都《科幻世界》由编辑到总编辑社长,《科幻世界》在阿来手里由一本杂志变为五六种,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类杂志。他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16年10月21日,作品《蘑菇圈》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语基积累 生字词注音 草甸(diàn)矗立(chù)闸口(zhá)翡翠(fěi)眺望(tiào)砚池(yàn)擦拭(shì)目眩神迷(xuàn)五彩斑斓(lán)‎ 多音字注解 劲(jìng)苍劲 ‎(jìn)劲头柏(bǎi)柏树 ‎(bó)柏林〖=JCHZ〗‎ 形近字集锦 砚(yàn)砚台 现(xiàn)出现喧(xuān)喧哗 渲(xuàn)渲染眺(tiào)眺望 跳(tiào)跳动眩(xuàn)眩晕 炫(xuàn)炫耀 重点词释义 轻盈:形容人或物(女子、蝴蝶等)动作、姿态轻柔优美漂亮。喧哗:声音大而杂乱。驿道:中国古代为传递政府文书、驿马通行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按一定距离设置驿站。矗立:高耸直立。苍劲:老练刚劲。映照:光线照射。闸口:闸门开时水流通过的孔道。犹豫:犹移。迟疑不决。翡翠:也称翡翠玉、翠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眺望:从高处远望。硕大:非常大、特别大。硕,大。亭台楼阁: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五彩斑斓:表示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斑斓,颜色驳杂,灿烂多彩。‎ 近义词辨析 喧哗——喧嚣都有声音大的意思。“喧哗”侧重指声大而嘈杂。“喧嚣”侧重指声音杂乱,不清静。例句:①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②‎ 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遥远的山村,我们有一种返璞归真之感。硕大——高大、巨大都有很大的意思。“硕大”比较强调形体上非常大,超出一般规模和水平;“高大”的基本含义是又高又大;“巨大”则指规模、数量等很大。例句:①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②高大浓密的树冠遮挡住了灼热的阳光。③巨大的波浪向岸边猛扑过来,又退了回去。‎ 疑难鉴赏展台 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句解:介绍“我”的身份和降落地点。] 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在许多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句解:介绍丽江的自然景物。]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句解:用拟人手法表现流水的欢快。]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句解:介绍丽江的植物。]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句解:介绍丽江坝的位置。]视线尽头,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句解:这是丽江的雏形。]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作象山,狮子山,更远一点,叫作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段解:描述“我”下山的路上看到的景物。 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句解:介绍“我”的愿望。] 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作落水洞。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我”几百年前看到的丽江。 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句解:用眼睛、头发的颜色说明来丽江的有世界各地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句解:描绘玉龙雪山的美丽。]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句解:介绍丽江古城的巨大变化。]‎ 段解:介绍了几百年后“我”再次醒来看到的丽江。 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 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 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句解:对丽江建筑的高度评价。]‎ 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来不及做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作中河的那一条。‎ 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用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段解:记述“我”看到的丽江的风物人情。‎ 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第二部分(第6~14段):写“我”几百年后流过丽江看到的景象。‎ 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 名师释疑解惑 1. 为什么“我”要落在玉龙雪山顶上?‎ 玉龙雪山在丽江北边,为下文“我”向下观察丽江作了铺垫。‎ 2. ‎“我”下山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高大挺拔的松与杉、开满鲜花的杜鹃和山茶、马帮、驿道、纳西族村庄和明朝时正在建筑的四方街。‎ 3. 第6段中“几百年”有什么作用?‎ 点明“我”沉睡的时间之长,暗示丽江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4. ‎“我”再次醒来,丽江发生了什么变化?‎ 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 5. 作者为什么要让“我”出现在水车上?‎ ‎“我”随着水车来到高处,能更好地观看古城。‎ 6. ‎“我”观赏到了丽江的什么民俗画面?‎ 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玉器店、演奏古代音乐的老者、东巴象形文字、种着兰花的三坊一照壁的院子。‎ 7. 写寄居的游客有何作用?‎ 表现丽江外地游客聚集的特点。‎ 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句解:用“硕大的银盘”比喻月亮,形象生动,表现丽江月色的美丽。]‎ 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第三部分(第15~16段):写“我”流出丽江来到了金沙江,奔向大海。‎ 8. 游客在丽江心境有什么变化?‎ 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课文导图 主旨归纳 这篇课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等地方,最后奔流到金沙江的经历,表现了丽江古城的历史变迁和风物人情。‎ 重难导悟 1.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一滴水”的口吻来叙述故事?‎ 作者以“一滴水”的口吻,采用第一人称来讲述自己流过丽江的经历,将自己所见景色娓娓道来,富有浪漫和童趣,构思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 学了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关于丽江的知识?‎ (1) 丽江历史悠久。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2)丽江风景优美多彩。有蓝天下的玉龙雪山,绿色的盆地,绿色的松、杉、草甸,翠绿的象山、凤凰山、笔架山,碧绿的深潭,红色的杜鹃、白色的马帮驿道、青瓦色的四方街等。‎ ‎(3)丽江建筑富有地域特色。丽江是少数民族古镇,城里的街道、宫殿、水车、小桥,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4)丽江民俗丰富而融合。丽江人赶路、建设、放牧、经商、拉琴、浇花、闲聊、畅游、集聚、唱歌,马帮的往来,银匠的敲打银器,玉器店、字画店、东巴文字、纳西古乐,这些都极富民族特色。“很多不同模样的人”“说着不同的语言”“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构成了一幅游客欢乐民俗图。‎ 特色品评 1. 构思新颖,视角独特〖=QC〗作者以“一滴水”流经丽江的方式,描述这“一滴水”看到的景象,展现丽江的历史变迁、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构思新颖,视角独特,不落俗套。〖=JCL〗‎ 2. 语言富有诗意。〖=QC〗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丽江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生动、精美的语言介绍了丽江民俗民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读后感悟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万个游客心中有一万个丽江也不为过。丽江是喧嚣的,你可以彻夜狂欢;丽江是宁静的,你可以坐在洒满阳光的院落发呆良久。这座充斥了爱与奇遇的风情古城,承载着满满的情意与感性。也许是丽江古城内小桥流水人家的柔软风情让人在静谧中左思右想,抑或是夜晚风格各异的酒吧让人魅惑张扬。不过,无论是蓝天白云,雪山潺流,炊烟人家,还是风情酒吧,闲适的一切生物,这一切怎能不让人为她张望,为她痴狂?朋友,去丽江,感受一下她的美吧!‎ 真题示例 默扶(哈尔滨中考)‎ 池塘的荷花开了,分外红艳,但更吸引我的却是那碧绿的荷叶。片片绿叶静静地铺展在池塘里,默默地映衬着盛开的荷花。在这个盛夏时节,我平静地坐在池塘边,欣赏着眼前的景色。爸爸妈妈从小就跟我说过,我就是为了照顾哥哥而存在的。哥哥出生没几个月就被查出了是脑瘫,为了给哥哥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外债。父母好像一夜之间就老了。迫于生计,也为了以后有人可以照顾哥哥,父母决定再要一个孩子。因此我出生了,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注定要肩负起照顾哥哥的责任……时光荏苒,十八年过去了,我俩已经长大成人。从小到大一直都是我扶着哥哥上学放学,并照顾哥哥吃饭学习。我也曾在父母面前抱怨过,但却从未在哥哥面前流露过什么。是亲情的力量促使我一次次动容,一次次坚持了下来。母亲退休后摆了一个早点摊子。父亲每天天还没亮就和母亲一起出摊,白天还要去工地打工,晚上回家还要和母亲一起做早点。每当我要帮忙的时候,他们都不肯,他们总说欠我和哥哥太多,愧对我们。高考前夕,我来到父母房间打扫卫生,看见垃圾桶里满是带血的纸,我吓坏了。父母回来后我没敢问他们,我知道他们肯定不想让我们知道,如果贸然去问,他们一定会担心。直到父亲实在挺不住,住进了医院,我才知道父亲得了鼻炎癌,已经转移到肺部了……在父亲的病床前,母亲对我说:“我和你爸决定了,你爸由我来照顾,你的任务就是在你爸住院期间照顾好你哥的一切!”那段时间我很难过,但我努力让自己镇定。我知道我不能倒下,我如果倒下了,那么这个家也就倒下了。高考结束了,我达到了重本线,老师说我可以报考南京大学,我很开心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父母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兴,而是急切地问我哥哥的分数。当得知哥哥的分数只够上二本时,母亲叹了口气说:“你不能上重本,只能上二本。”父亲也神色凝重地接着说:“而且你必须和你哥哥报考同一所大学!”“为什么啊!为什么每次都是哥哥,我也是你们的儿子啊!”我气愤地跑了出去。我来到了池塘边,呆呆地站在那里,想了好久。“如果我不读二本,哥哥就没人照顾,读不了书怎么办?再说我去二本还可以拿奖学金,能够减轻父母的负担。更何况,父亲还生着病,我怎么好意思发脾气呢,真是不孝!”我又匆匆地跑了回去,说:“爸,妈,我听从你们的决定,去上二本,不过爸爸你也要答应我好好治疗!”之后,我又特意去嘱托知情的老师和同学,请他们不要把我的分数告诉哥哥。填报志愿前,我拿着一本“志愿填报指南”‎ ‎,在南京大学那一页看了好久,也幻想了好久,不舍得翻过。“小杰,你想啥呢?”哥哥扶着门走了过来。“哥,你先别动,我来扶你,不然摔倒了又该受伤了。”我匆匆翻过了南京大学那一页。“哥,我发现这几所学校咱俩可以报考,咱们来研究研究吧。”填报志愿那天,我一个人来到了学校,在我和哥哥的志愿表上填报了同一所离家较近的二本学校。日出日落,在大学校园里,我每天都扶着哥哥上学放学。我们每天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一起回宿舍,一起欢笑。每到周末放假我都会出去找兼职:推销,家教,服务员……我都做过。我知道这个家需要我的支撑。又是一年盛夏光景,我们一家人在荷塘边聊着家常,看着那一朵朵盛开的荷花,我开心地笑了。(选文有改动)‎ 名师点津 考点:环境描写的作用。〖=QCHZ〗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故事气氛;②烘托人物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暗示社会环境;⑤深化作品主题。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有一段自然环境描写。“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写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时仅仅二十个字左右就交代了时令、天气的变化,衬托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预示了孔乙己的不幸结局。‎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揭示当时的社会现实。同样是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描写咸亨酒店,“短衣帮”靠柜外站着,买一碟盐煮笋或茴香豆做下酒物;长衫主顾则踱进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这其中一长一短,一里一外,一荤一素,一坐一站,鲜明的对比揭示了顾客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这是旧社会的缩影。小说还多次描写人们的笑声。笑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同样是小说社会环境的续写。“短衣帮”“小伙计”和孩子们笑孔乙己,是对孔乙己迂腐、自命清高性格的嘲笑,这些人缺乏同情心,是麻木、不觉悟的具体体现。短衣帮也处在社会最底层,然而他们在劳苦无聊的生活中,拿不幸者的痛苦作为笑料来寻求一时的快乐。封建政治的压迫,封建经济的剥削,封建文化的毒害,在穷苦人中间也形成了一种隔膜、冷酷的心理状态,麻木,不觉悟,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丧失了。这就深刻揭示了黑暗悲凉的社会。“长衫”客与“掌柜”对孔乙己的嘲笑,是对受苦人的尖刻嘲弄,精神折磨。这些人由他们的阶级本性所决定。总之,孔乙己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仅是一块笑料而已,这正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无情,揭示了孔乙己与社会环境的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制度、封建科举制度害人、吃人的本质。‎ ‎〖=JCL〗问题:〖=QCHZ〗‎ 选文第1段的景物描写不仅暗示了当时的季节是,还烘托了我当时的心情,并且暗示了文章的主旨。〖=JCL〗解析:〖=QCHZ〗本题考查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荷花开了”点明了时间是夏季;对绿色荷叶“静静地铺展在池塘里,默默地映衬着盛开的荷花”的描写,暗示“我”像荷叶一样默默付出,点明了主旨;下文“我平静地坐在池塘边”点明“我”此时心情的平静。〖=JCL〗答案:〖=QCHZ〗盛夏(夏季)平静 ‎21.《庄子》二则 第一课时 基础自清互查 ‎【教学目标】 ‎ 1. 搜集庄子有关资料,识记庄子简介,了解《庄子》。‎ 2. ‎★2. 结合课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 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 自读文本,整体感知:(5分钟)‎ 1. 放声朗读课文,在你认为难以读准的字下画上横线,读完后正音。‎ 2. 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主要向我们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以及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 二、 依据学案,梳理知识:(18分钟)‎ 1. 文学常识积累:‎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知识链接】‎ 作家卡片:‎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作品介绍:‎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解题:‎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1. 读课文,基础积累。‎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请同学们挺直腰板,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1) 给加点字注音。 ‎ 北冥( míng) 鲲鹏( kūn)抟(tuán) 迁徙(xǐ) 齐谐(xié)正色邪(yé)‎ (2) 借助注释、手头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加点字词:‎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北海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形容气势强盛,指鼓起翅膀;垂挂 ‎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大海动荡 ‎ 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怪异事情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旋风 ‎ 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开;大风 ‎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林泽中雾气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深蓝色;尽头; ‎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罢了 ‎ (3) 通假字 ‎ 北冥有鱼 “冥”通“溟” 海 ‎ 其正色邪 “邪”通“耶” 语气词 呢、吗 ‎ (4) 词类活用 ‎ 志怪者也。 怪:形作名,怪异的事情 ‎ 水击三千里, 水:名作形,在水面上 ‎ 南冥者,天池也。 天:名作形,天然的 ‎ 1. 翻译重点句子。 ‎ ‎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 ‎⑵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 ‎⑶“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在水面抨击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飞,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 ‎⑷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遥远而没有办法看到天的尽头呢? ‎ 2.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 一、 理解识记,自清互查:(7分钟) ‎ ‎1.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 ‎2.小组进行翻译接龙,一人一句,要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 ‎3.组内开展背诵竞赛。 ‎ 四、展示竞赛,基础反馈:(10分钟) ‎ ‎1.字词展示竞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流利地将本课翻译出来。 ‎ ‎2.全班进行背诵比赛展示。 ‎ ‎3. 完成【反馈检测】中“基础反馈”题目1-4,检测学习效果。 ‎ 第一课时 深层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 ‎◆1.通过分析描述大鹏的句子,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 ‎2.明确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说出本文阐述的道理。 ‎ ‎【学习过程】 ‎ 一、 理清重点,明确目标:(1分钟) ‎ 学生读目标,明确学习重点。 ‎ 二、 依据目标,深层探究:(18分钟) ‎ 1. 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 2. 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1. 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 2. 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 3.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 一、 展示提升,拓展延伸:(16分钟) ‎ ‎1.各组组长要组织本组组员组内合作交流,解决探究时的疑难,为展示时作准备。小组可共同预设本组合作展示内容和方式(讲解、表演、板书等) ‎ ‎2.你对本节课的理解,可以进行升华拓展,以不同的形式展示。我们欢迎有创意的表达和精彩展示。‎ ‎3.八个小组要开展展示竞赛,比一比,哪个组与哪些同学表现最认真?最踊跃?最流畅?最有创意? ‎ 四、反馈检测,查漏补缺:(5分钟) ‎ 完成【反馈检测】中“能力提升” 1-3小题,检测学习效果。 ‎ ‎【教学反思】 ‎ 一、 基础反馈 ‎ 1. 本文的作者 庄子 , 战国 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老庄” ‎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北海 ‎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形容气势强盛,指鼓起翅膀;垂挂 ‎ 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怪异事情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盘旋着往上飞 ‎ 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开;大风 ‎ 天之苍苍, 深蓝色; ‎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罢了 ‎ 1. 默写重点句子 ‎ (1) 本文综合运用夸张和比喻的句子是:其翼若垂天之云 ‎ (2) 可以概括出扶摇直上、鹏程万里两个成语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 (1)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 (2)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在水面抨击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飞,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 一、 能力提升 ‎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 1. 翻译句子 ‎ (1)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 (2)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遥远而没有办法看到天的尽头呢? ‎ 2. 试赏析“水击⑩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一句话。 ‎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 3.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过程与方法:1.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故事的寓意。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比较法      2.延伸拓展法  ‎ ‎【课时安排】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设计(二)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 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鱼出游从容    (3)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 (1)安:疑问代词,怎么。    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2)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3)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1)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 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一)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教后反思】 ‎ ‎22.《礼记》二则 ‎ 大道之行也 ‎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教师可以播放科幻VCD片,激发学生想像。‎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给下面这段文字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下面是一段不规范的译文,请学生读后评价,并说出简洁正确的译法。‎ 大道推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负责工作,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所以人不单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单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让老人有人养老送终,让年轻人得到重用,让年幼的孩子能快快长大,让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让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人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叫理想社会。‎ ‎[注]正确译文,参考教参P207相关资料。‎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查找资料,搜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未来的不同畅想的内容,在班内组织一次以“畅想未来”为题的读书交流会。‎ 二、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昔者仲民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②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③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④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⑤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 ‎ ‎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什么?这里的“小康”与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①以前,孔子有次作为礼宾参加蜡祭。祭事结束后,他到城门观台上游览,不禁感叹起来。‎ ‎②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几位英明人物在位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但那时的情景古书上还记载了一些。‎ ‎③君主世袭成为制度,修筑城郭沟池以加强防御。制定礼义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用以端正君臣之分,加强父子感情,促进兄弟和睦,使夫妇关系和顺,用以设立各种制度,划分田地和住地的疆界,使勇力和智力得到尊重,使个人建立的功劳属于自己。‎ ‎④他们用礼来显示正义,考验信实,指明错误,确立仁让典范,给人们指示永远遵循的原则。‎ ‎⑤如果有人不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使他有权有势,也要把他罢免,使人们都知道他是危害社会的人。‎ 1. 略。‎ ‎●板书设计 ‎ 纲 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大道之行也 基本特征:人人受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 结 论:大同社会 教学后记:‎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 ‎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时建议】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 ‎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5.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6.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 ‎7.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9.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 ‎ ‎ 11.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13.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 ‎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4.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略。‎ ‎ ‎ 课后学习 ‎15.背诵课文。‎ ‎16.完成课后练习。‎ 授课 内容 ‎23、马说 年 月 日 第 周 第 节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 教 学 过 程 ‎ 教法学法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 ‎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 ‎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2.背诵课文。‎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 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 教学回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读熟诗文,能按要求简要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2能结合诗文具体语句,感悟作者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无私情操。‎ 重点与难点 ‎1读熟诗文,能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2能结合诗文具体语句,感悟作者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无私情操。‎ 课前准备:查字典,标注拼音,读熟文章。‎ 板块 展开教学的问题串设计 学生活动串设计 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 一直导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板书课题)。‎ 倾听 ‎ 倾听 二 读准字音 读通文意 首先,我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预习效果,请同学们自己再次结合注释自我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请个别同学展示朗读,全班其余学生倾听,纠误。(师板书:为……所,飘转,俄顷……)‎ 请学生自我阅读说出诗文大意,标注疑惑。‎ 再次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全文,注意正音,节奏。‎ 朗读,正音 学生展示,其余纠误 学生代表提问,班级学生交流解答,解惑。‎ 全班齐读 ‎ 自我学习,对照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 班级交流,解惑,老师点拨。‎ 三 感知文意 概括遭遇 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已经了解了背景。那么,因安史之乱而背井离乡的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盖了一间草堂,其实也就是草屋一间,是否自此就可以安居乐业了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全文2遍,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通过朋友的帮助,杜甫是否就过上了太平日子了呢?‎ 下面请小组结合,概括作者经历了哪些遭遇?‎ 教师补充要求:请用4字短语概括,小组讨论,由你们的代表发言展示成果。‎ 小组展示(教师板书)‎ 倾听,朗读,思考 学生回答 小组交流,合作,代表记录 小组交流,合作,代表记录 代表发言展示成果,班级交流,汇总,确定 倾听,朗读后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合作,代表展示,班级交流,确定 四 体悟主旨 评价人物 教师小结:封建社会,战乱频繁,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百姓,正像一首元曲里所写的那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是诗人是否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之中不能自拔了呢?‎ ‎1请同学们一起再次朗读最后一节,思考,诗人还想了些什么?‎ ‎2杜甫只是因为自己屋漏连夜雨的悲惨生活而写这首诗吗?‎ 倾听,思考 朗读,思考 学生思考,回答 联系全文,思考,回答,班级大组交流。‎ 学生评价总结:‎ 独立思考,‎ 朗读,思考 班级交流 班级总结。学生代表或教师总结,教师点拨。‎ ‎(不是的,我们在第四节发现了答案,下面我们齐读第四节,思考这个问题。)‎ ‎3杜甫的诗歌真实反映历史现实,被敬称为诗史,为何杜甫本人能被后人尊称为诗圣?评价杜甫他是个怎样的人?‎ 小结: ‎ 诗人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他的诗歌反映了历史,更因为他心怀黎民,心忧天下,所以才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朱德参观杜甫草堂后做了这样的题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永照千秋。‎ 关心民间疾苦,无私为民请愿,舍己为人,推己及人,思想崇高,胸襟宽广。‎ 倾听,思考,补充。‎ 回顾知识 巩固延伸 ‎1回想所学的杜甫的诗歌,尤其是反映安史之乱生活现实的诗歌抄写在作业本上不少于2首(《春望》,《登岳阳楼》《望岳》)‎ ‎2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古代仁人志士还有很多,尤其是他们都留下了宝贵的诗文,请同学们积累2句以上,并说出(标注)作者和出处。‎ 课堂练习(课后巩固)查找资料,背诵积累。‎ 独立完成 作业布置:‎ ‎1当堂(课后)背诵全诗。‎ 独立完成 合作交流 ‎2抄译全诗,疑问处请教注释、字典,同学老师。‎ 教后反思 ‎1本节课学生讨论时间似乎又匆忙了,问题的解决不太到位,有的组解决了,有的组还在讨论。关于小组合作,合作小组组员的组合确实是个学问,需要多花心思。‎ ‎2本节课根据第一节课做了适当调整,设置学生析疑(解决课文中疑惑词句)一过程,所以后面概括内容时对于文章的理解学生就没有疑惑,概括的很顺利了。‎ ‎3 但是,在本节课后反思后,发现像解疑答惑这类事情,完全可以放在小组合作中解决:‎ 一)可以解决部分同学的疑问,对于别的学生却不成为疑问,放到班级讨论浪费全班时间的问题;‎ 二)还可把小组内最后遗留下真正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放到班级大组解决这个问题。‎ 反思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工作不够成熟导致。‎ ‎3学生朗读时间还是没有能够充分展开,分析概括后,拓展巩固部分也没时间实现。‎ 看来还是要多磨课。‎ 卖炭翁 教学目标 ‎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    《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    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指生读)‎ ‎    (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叫乐府诗)‎ ‎  二、整体感知 ‎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   4、学生齐读课文。‎ ‎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  三.再读 ‎    指生读。(一人读)‎ ‎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生读)‎ ‎    指生汇报读。(一人读)‎ ‎    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 ‎    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再练习读一读。‎ ‎    指生读。(一人)‎ ‎    相信大家这一回一定能读的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  四、读读品品 ‎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 ‎    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 ‎    “苦”:‎ ‎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为贫苦生活所迫)‎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艰难无奈)‎ ‎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自己在下面默读课文,结合诗下面的注释,把不理解的或不清楚的字、词、句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    同学们请做好,谁愿意把自己画出来的地方和大家说一说呢?‎ ‎    南山:指长安附近终南山 ‎    烟火色:烟熏火燎的颜色。(用图片来解读)‎ ‎    何所营:营:用处,有什么用处。‎ ‎    怨:盼望(相对的方法)‎ ‎    好了,同学们,大家现在的疑问都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试一试,能不能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呢?(要注意,小组分工要明确,有人说,有人记录)‎ ‎    (注意巡视)‎ ‎    指生汇报,(2人)‎ ‎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    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诗的意思,那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的什么样?(生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    还有哪个地方描写了卖炭翁的样子。(生读:可怜身上衣正单)‎ ‎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生: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 ‎    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外貌描写)(板书)‎ ‎    刚才同学们读的都是卖炭翁的外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生答: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注意,如有可怜,请及时把握住。)‎ ‎    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生:可怜)(板书)‎ ‎    对于卖炭翁生活的可怜,你从刚才的那些外貌描写中找出来吗?(生:满面尘灰烟火色)‎ ‎    从对面部的描写,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很?(艰苦)(板书)‎ ‎    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的可怜?(生:两鬓苍苍十指黑。)‎ ‎    你找的真准确。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生:休息,看孩子,做饭等)‎ ‎    你们平时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在自己“伐薪烧炭”,说明卖炭翁生活怎么样?(引导说出“困苦”)(板书)‎ ‎    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生:可怜身上衣正单)‎ ‎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生:秋、冬季)‎ ‎    那个时候天气冷不冷呀?(冷)‎ ‎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生活很?(贫困)‎ ‎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明,(指前二个板书,引导说出“贫苦”)‎ ‎    我们来看卖炭翁的生活,(指板书)生活可怜,表现在(指板书,齐读:艰苦、困苦、贫苦)‎ ‎    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生:同情)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一生读)‎ ‎    他读的我觉得有一点同情,那么谁能读的比他更富有同情的感觉?(一生读)‎ ‎    我相信集体的力量是最伟大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三句,注意一定带着同情的心情去读,(齐读)‎ ‎  (二)心理 ‎    课文除了描写卖炭翁的外貌,还有哪些句子描写卖炭翁的?(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 ‎    大屏幕出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 ‎    老者自己身上“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透过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十分艰辛。‎ ‎    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谁能通过读来把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读出来呢?(一生读)‎ ‎    我觉得他读的确实反应了矛盾的、反常的心理,但是不够突出,谁能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读的更好呢?‎ ‎    (生: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矛盾的感情)‎ ‎    再读,齐读 ‎  (三)读 ‎    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整篇课文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要把“可怜”读出来。(齐读)‎ ‎  五、升华 ‎    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来。(生汇报)‎ ‎    生齐读“身上衣裳口中食”‎ ‎  六、主旨探索 ‎    “身上衣裳口中食”,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那么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能不能实现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卖炭翁》的全文。(这里面有全文的录音)‎ ‎    思考: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    欣赏完后,卖炭翁寻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身上衣裳口中食”实现了吗?‎ ‎    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    实际这“半匹红绡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是一点用处没有的,即不能当吃,也不能当穿,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了解一下。‎ ‎    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    ——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七、布置作业 ‎   1、抄写并背诵《卖炭翁》‎ ‎   2、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 《子衿》(国风·郑风)教案 ‎ 教学目标: ‎ ‎1、简单了解诗意的基础上,争取课上90%的学生能熟练背诵《子衿》一诗。 ‎ ‎2、品读诗词,体验、感受思念这种情感。 ‎ ‎3、尝试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诗歌,学会用诗歌释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采葛》。‎ ‎2、全班齐诵《采葛》。‎ ‎3、谈话导入:《采葛》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个人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子衿》。‎ 二、学习《子衿》。‎ ‎1、师板书《子衿》这首诗。‎ 子衿(国风·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2、自由朗读诗句,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诗句,正音。 ‎ ‎4、抓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 ①子:男子的美称。 衿:即襟,衣领。‎ ‎②嗣,音Yí:传音讯。‎ ‎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④挑达táo tà: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赏析]想念你的青衫,想念你的佩玉,我如此的思念你,不知你有没有思念我?在城门楼上天天盼望,盼你回来,告别的时间如此漫长。‎ ‎5、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女子在城阙思念、盼望情人)‎ ‎6、各种形式吟诵诗歌《子衿》,如指名读、小组比赛读、小组合作读、齐读。‎ ‎7、比赛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8、观看视频《吟诵子衿》。‎ ‎9、全班齐诵。‎ 三、拓展延伸。‎ ‎1、谈话:思念是我们在生命中都经常体验到的一种情感,谁还可以举出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古典诗词。‎ ‎2、让学生熟读以下诗词,品味其中浓浓的思念之情。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 王维)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江城子 苏轼)‎ 四、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重点了解春节的传统习俗。‎ 三 断章 ‎【教学目标】‎ ‎1、作者介绍 ‎ ‎2、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法】讲读训练法 ‎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 有句话这样写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粥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二、作者简介:‎ 卞之琳,现代诗人、翻译家。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建国前出版了诗集《三秋草》和《鱼目集》,另有与何其芳、李广田合著的《汉园集》。解放后出版诗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和《雕虫纪历》。‎ 三、关于《断章》:‎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三、《断章》全诗:‎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四、赏析:‎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细想的话,你又会觉得满脑子疑问: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的梦呢?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答案,我们只需要感受那份浓浓的诗情就可以了。这首诗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哲理诗解读,也可以当作爱情诗解读。‎ 为什么说它是一首哲理诗呢?‎ 我们先看这首诗的意象。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8个可相互交叉重叠的意象,即“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这虽然是一刹那的意境,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在短短的35字里涵蕴了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该诗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著名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由此段答辩看来,不论是李健吾还是卞之琳本人,都认为此诗在抒情之外,还蕴含着某种哲思:或是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或是李健吾所说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而已。‎ 除了把它作为一首哲理诗,很多人更喜欢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诗中美丽的画面,朦胧的意境,让人感觉它实在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明白的话中有着触动人心的落寞感情,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让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何成为别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别人“梦”中的装饰。不写她的外貌,而写由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张力,意味的微妙。(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由此可见出景色之美。但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关注的竟不是那让桥上人痴迷的风景,而是这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 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 ‎ 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答案自然是“你”。因为此刻,桥上人已成为楼上人眼中最美的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深夜无眠,月光如洗,当窗望月,由自己窗前之景联想到对方窗前之景,由月色的美联想到“你”的美。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那个被装饰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恋表现得多么热烈,若此时回过头去再看上一节里提到的那一“看”,便能更觉出那质朴无华的一“看”实在是让人遐思无尽啊! ‎ 卞之琳谈《断章》的时候曾说过,“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题展示】‎ 阅读卞之琳的新诗《断章》,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 ‎【写作指导】‎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断章》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参考拟题:‎ ‎1.世界有了我们而更美丽 ‎2.相互欣赏 ‎3.营造共赢的风景 ‎4.相映成趣的美丽 ‎5.你也是一道风景 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