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诗词曲五首 赤 壁 (14)_鲁教版
作者介绍 •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文学 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 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 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 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 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 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 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 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 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 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 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 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赤壁地理位置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地名,在今湖北省。【折戟】指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前朝】以前的时代。 【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喻。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解释: 一只古老的断戟沉落泥沙中,流 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自己拿起磨出洗 净的断戟,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释: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历 史形式将整个改变。)美丽的大乔、小乔, 只有永远锁在铜雀桥里。 兴感之由 感慨咏叹 未销蚀的铁戟 是前朝之物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抑郁不平 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 有侥幸心理 【简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 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 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 巧,点染用功。 1、2: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发 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 3、4: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本人认为赤壁之功出 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借“铜雀春深锁二 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藏,增人百感,此正诗人巧于立言 处。 小结: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 “出于侥幸”,但诗人咏史,只是借题发挥,并 非写历史鉴定。而杜牧这样写,显然有借史事以 吐其怀才不遇之感的意思。 • 阅读理解 1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 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 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 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3 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 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 事引发议论。 4 “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 有什么意义? 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 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 写二乔人魏共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 争只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 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只高明 。 1、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 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2、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二、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 治感慨与识见。 一、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 才不遇的心情。 讨论两个问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