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教案《1.诗歌二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教案《1.诗歌二首》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教案《1.诗歌二首》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2.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领会诗中的 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 3.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 感。 教学重点 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教学难点 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书·杨恽传》中有这样的句子:“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 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几句所体现的情感是崇尚田园自由恬 淡的生活,主张人生之乐亦有自然朴拙之乐。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诗歌史上 的“田园诗”。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的人是谁?我们学过他的 哪些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诗歌二首》,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二、学习《归园田居》。 1.了解一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 365—427)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仕宦家庭。 陶渊明 29 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 出任彭泽令。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 陶渊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出任彭泽令时,郡 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 儿。”于是就离职回乡。这时,他 41 岁,以后再没做官。 《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 42 岁时作。课文选的是第 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 图新,归隐田园。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读读、讲讲、问问。 先由老师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自由读,读顺畅。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 感。 (1)这首诗表现的是怎样的生活? 劳动生活。 (2)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劳动时诗人的心情如何? 乐此不疲。 (5)诗人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如何劳动吗? 不是,诗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 (6)你觉得文中的“愿”是什么? 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7)你觉得“盛”与“稀”的对比用意何在? 写出了田地的荒芜。另一说乱世之秋,小人当道。 (8)第三、四句意在表现什么? 诗人的辛勤。 (9)第五、六句意在表现什么? 劳动的艰苦。 (10)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赋的手法、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意境平淡而奇特。 3.小结。 诗的前四句记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 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 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 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早早地起身”; “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本作“穢”,也指田 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 升之时。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既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 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 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 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5.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 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 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 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其五) 6.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前六句)劳动情形:地点、原因、劳作、归家——赋、描写 (后两句)抒发情感:愿望——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吗?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 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 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卷。大家还知道哪些 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 知,明月来相照。”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来之语:“池塘生春 草,园柳变鸣禽。”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真正的 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 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静世界。 二、作品简介。 陶渊明 41 岁时辞彭泽令隐居躬耕。当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 吏叫他束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 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 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 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 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 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 40 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田园隐 居不久。 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1.听范读,弄清诗歌的朗读节奏。 2.边读边议,理解诗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 就觉得地处偏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 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 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 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3.思考一下,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 提示:第一、二句用深情的、自得其乐的语气来读;第三、四句应读出恬静、闲 适的心情;第五、六句应读出满足的、得意的心情;第七、八句应读出陶醉、悠 然的心情;第九、十句应读出意味深长、感慨无限的感觉。 四、品析诗句。 1.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 “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 自己“心远”的正确。 2.怎么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 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 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然自得的形象。“采 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 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表现高洁的情操。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 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 融会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 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 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 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 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味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 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 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 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 显客观,极力忘我。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 描写有何关系? (1)诗句的表面意思: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 两句是景物描写。 (2)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 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 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 “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 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 归?” (3)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 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璞”。 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 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 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 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学生背诵诗文。 六、小结。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 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 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 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 饮 酒 陶渊明 心   远——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采菊、悠然——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家之乐 真   意——返璞归真之意 (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诗歌二首》。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 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很多诗人写过描绘田园风光的诗篇,其中有一位诗人被后人视 为无法逾越的高峰。他在诗的题材上进行了前无古人的开拓,在诗的语言上达到 了时代的高度,以至盛唐山水诗人不得不有所回避。他是谁呢?他就是东晋著名 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将通过对他的作品《归园田居》的学习,来感受他独特的 魅力,同时提高我们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 二、学习《归园田居》。 1.回顾作者简介,背诵有关作品,体会诗人的心境及生活态度。 陶渊明(约 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 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 时期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 29 岁到 41 岁(重点指辞 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的 20 多年,是他创作最丰 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一种是平淡自然、疏散冲淡。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 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 类诗的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史拟古之作,用语豪 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所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 便属这一类。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诗歌,注意读音:秽、荷、狭、沾、违。 (2)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诗人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回归田园的志向抱着坚守的态度,所以即使农 家艰苦的劳作,也不能磨灭他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 (3)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去南山劳作一天的生活图景。乐观向上。 3.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 (1)前四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都交 代了哪些内容? 劳作的地方,禾苗的长势,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思考: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作者的劳动热情和心情怎么样?想象一下夜归时 的图景。 热情高涨,倍加勤劳。归家的满足和快乐。内心充实而自由。 有明月、夜风,诗人扛着锄头,在月夜下归家,有点心急,却又对这种归隐田园 的生活感到很满足。 思考:这四句在炼字上有什么特点? “盛”“稀”是对比而用。似乎也暗示了乱臣当道。而“晨”“月”都是时间的 代名词,揭示了劳动的时间跨度。而“理”“荷”又写出了勤劳和自得其乐的心 情。 齐读前四句,读出情感。 (2)后四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道 路、草木、露水有何用意?后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都是农家夜晚的自然景物,草木和露水显然阻止了归家的路,且使疲惫不堪的诗 人更加艰难。露水沾衣,有几分凉意,不知诗人心底如何感想。 而后两句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也点明了诗人心底所想,即使农家劳动艰辛,也 会坚守田园。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志趣,全诗的情感也达到了高潮。 (3)理解了诗的内容和情感后,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达到当堂背诵。 三、扩展阅读。 思考:下面这首诗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趣?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 的只是愉悦和宁静。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 “短褐穿结”。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 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生命。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将此诗扩写为一篇散文。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盛”“稀”暗示了乱臣当道。 “晨”“月”写出了劳动的时间跨度。 劳作生活的情景——愿(返璞归真) “理”“荷”勤劳和自得其乐的心情。 “狭”“沾”辛苦却又快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酒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市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 平民百姓,他们或借酒浇愁,或借酒助兴,或借酒交友,或借酒抒发情感等。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大都表达了陶渊明酒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饮酒》诗中的一篇。 二、学习《饮酒》。 1.介绍作者和相关知识。 陶渊明(约 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 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 800 年间最杰出的诗 人。陶诗今存 125 首,多为五言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 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 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 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 (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饮酒》即以 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 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 了,但这首诗仍流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读。注意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 3.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庐、喧、篱。 (2)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3)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远离尘嚣,置身于自然中,清静美好自然的生活。表现诗人洒脱、恬淡、追求自 由的生活态度。 4.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 (1)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 此安宁? 诗人身居人世,并非无俗事纷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 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2)赏析后六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神来之笔:写景。) 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 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 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超然的南山,这 些大自然高洁淳朴的美好景致与结庐人境却超凡脱俗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 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 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 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这种人与自然合一的诗情画意、 哲理的意境,是“无我之境”。(想象采菊老人悠然自得的神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秋日夕照图。)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 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 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联系:《醉翁亭记》“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对比:《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主旨句:抒情。) “真意”既指未受官场污染的淳朴民风,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谛。“真”也 可理解为“返璞归真”,此情此景,心中体会,难以言表。 5.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朗读全诗,争取当堂背诵。 三、扩展。 思考:在下面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饮酒(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四、布置作业。 积累一下与“酒”有关的诗句。 板书设计 饮 酒 陶渊明 人境而心远:结、无、喧 生活之景:采菊、见山、山气、飞鸟 真意:追求之真(自然、恬淡、自由的生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