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醉翁亭记教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30醉翁亭记教案3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7‎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时数:2课时 三 导入 ‎1.指名度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四 教学步骤 ‎ 第1课时 ‎(一)   第一段释义讲解 ‎ ‎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 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环滁皆山 ‎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 明确:西南诸峰 尤其指出琅玡山 ‎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 明确:酿泉 醉翁亭 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 “泻” “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 明确:醉翁亭 ‎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 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 ‎——仰 和空间角度:远——近 外——内 的变换层层推进 ‎ 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 明确:亭的来历 ‎10.如何交待的?先?后?‎ 明确:作亭者 名之者 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 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 3‎ 小结:本段主要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 ‎ ‎ ‎(二)   第二段释义讲解 ‎1.  学生默读 ‎2.  提问:学生边回答边翻译 ‎①朝暮之景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四时之景的特点?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见3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明确: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偶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5.本段写的是什么?‎ 明确: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 ‎ ‎ ‎ 第2课时 ‎(三)   第三段释义讲解 ‎1.  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 ‎2.  本段共四句话,一句话是一幅图画,给每幅图起名字。‎ 明确:滁人游图 太守宴图 ‎ ‎ 众宾欢图 太守醉图 ‎ ‎3.  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靠什么欢?太守醉图中,太 守的神态怎样?‎ ‎4.本段写的什么?‎ 明确:滁人、宾客、太守游山饮宴场景 ‎ ‎ ‎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四)   第四段释义讲解 ‎1.  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 ‎2.  宴饮结束就要“归”‎ ‎3.  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明确: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此句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衬托: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4.  太守一词全文出现了九次,直到最后才道出它是谁,揭开谜底。‎ 3‎ ‎5.  纵观全文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包含哪些方面?‎ 明确: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其乐”,自己虽被贬滁州,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使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纵情山水,作者为他们的安乐而感到快乐,为经过自己的励精图治达到政通人和的地步而感到快乐。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本文中心思想把握两点:①作者借山水之乐派遣内心的郁闷 ②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 ‎ 五 学后总结 ‎1.古今异义词 ‎ ‎2.词类活用 ‎ ‎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 ‎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 ‎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 ‎3.“而”的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二 ‎4.判断句 “……者……也”‎ 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