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新人教版
1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庭中有奇树》和《龟虽寿》。 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庭中有奇树 一、激趣导入 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这句话说明《古 诗十九首》的语言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 《庭中有奇树》。 (板书:庭中有奇树) 【设计意图】由古代批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读通,感知诗歌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师范读《庭中有奇树》,同桌互读,感知古体诗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师进一步指导阅读: 语气:诵读时应有一种凄美、哀婉的意味。《古诗十九首》采用五言句式,一般采用“二一二”拍, 和谐整齐;全诗压“i”韵,韵脚有“滋”“思”“之”“时”,朗读时要重读韵脚。另外,可以将第三个 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这样整体的韵律感就出来了。 2.读懂诗歌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 (2)小组交流并释疑。 预设 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前四句描写环境, 描绘出庭中繁花似锦的景象。后四句抒发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 的思念之情。 3.读出意境画面 师: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诗句呈现的画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 情态。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古体诗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同时初步 感知诗作内容,为后面理解情感、把握手法做铺垫。 三、品读,揣摩诗歌之意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 1:诗歌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预设 描写庭院中的奇树,抓住其叶、花等景物。“绿叶发华滋”中的“滋”为繁盛的意思,写出 叶绿花盛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春日花盛图。 设问 2:第三、四句写主人公,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预设 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一个“思”字,可谓诗眼。深闺中的女子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 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想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 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设问 3:“馨香盈怀袖”一句中的“盈”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 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但此时思念之人却 在远方,使这愉悦之情变淡了,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 设问 4:“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中的“此物”指什么?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中“此物”指所折的最美的花。这样美的花为什么“何足贵”? 显然这是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试想,女子执花在手,无语凝伫,任花香盈袖,愁绪百结,终无可奈何, 心生感慨:此花虽美,却不能相赠,有何可贵?不过更增思念之苦罢了。表达了主人公长期盼归又寄情 无望而产生的忧愁之情。 师小结: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 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更好地把握诗情。同时,引导 3 学生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妙处。 【板书设计】 龟虽寿 一、读通,感知诗歌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龟虽寿》,同桌互读,感知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指导阅读。 节奏:四言诗,有规律的短暂停顿(二二节拍)。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要读出诗中较大的停顿(层 与层之间)。 重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如“志在千里”“壮心不已”要重读。 语气:语气高亢激越,应读出积极、乐观、豁达的感觉。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说说传达了诗人怎样的观念。 预设 诗人告诉我们,不必羡慕神龟的长寿、神蛇的通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而 在于奋发有为。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与文本对话,进一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引发共鸣, 为下文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二、品读,读出诗歌之美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 1:前四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用意? 预设 选取了神龟、腾蛇两种意象。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 4 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得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 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设问 2:赏析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预设 这四句是千古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 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曹操以“老骥”自比,用比兴的手法,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设问 3:如何理解诗歌第九至十二句的内涵? 预设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是说寿命长短,并不只是被动地由上天安排; 身心和悦,就可以益寿延年。说明人通过正确的方法,是可以健体强身,可以取得相对“永年”即长寿 的。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的豪迈气概。 师补充:这里,曹操所说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精 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设问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是什么意思? 预设 这两句的意思是“真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这八个字常见于乐府四言 诗形式性的结尾,是按乐章尾声的格式,应配乐的需要所加上去的(乐府诗是用来唱的),与诗意并无 必然关联。 设问 5: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品析。 预设 比兴。诗歌前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起兴,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 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 比喻,照应。诗歌中间四句一反通常文人嗟衰的习气,以老马为喻,抒发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豪 情。“烈士暮年”和“老骥伏枥”又相呼应,“壮心不已”和“志在千里”则互相映照。 师小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时光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 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然而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定会流芳百世。什么时代都需要昂扬向上 的情怀,什么时候都需要积极乐观的信念,让我们满怀信心,怀着昂扬的斗志,努力学习,为将来建功 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吧。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引领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及艺术手法。采用问题引领,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 入理解。 【板书设计】 龟虽寿 5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赠从弟》(其二)和《梁甫行》,继续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赠从弟(其二)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背景 课件出示: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东汉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有才, 与魏文帝友善。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 今有《刘公干集》。 【设计意图】朗诵诗歌,让学生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论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好地把握诗 歌的思想感情。 二、读通,感知诗作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赠从弟》,同桌互读,感知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通过抽查朗读,发现问题,教师进一步指导阅读。 预设 断句:五言古诗一般采用“二三”拍,有“二二一”和“二一二”两种节拍。 押韵:本诗阅读时要注意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松”“风”;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盛”“劲”“正” 等。 语气:诗歌赞扬松柏凌寒的气魄,因而朗读时应读出坚定的语气。 (3)学生按照指导再读诗作,进一步体会诗作阅读的语气和节奏。 6 2.读懂诗歌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设计意图】诗歌虽然为古体诗,但通俗易懂。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知内容,理解诗人写 作意图,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三、品读,揣摩诗人之意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 1: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从内容来看,写了什么? 预设 从弟即堂弟。题目的意思是写诗慰勉堂弟,写的内容是松柏树。 设问 2: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预设 “一何”是多么的意思,分别修饰“盛”和“劲”两字,突出的是风“大”和松“劲”,展 现了松柏耸拔而起、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设问 3:本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却描写了松柏这种景物,你认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这属于哪 种写法? 预设 目的是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并以此来勉励堂弟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峻挺拔,傲骨铮 铮。这属于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问 4:品析诗歌第一、二句叠词“亭亭”“瑟瑟”的妙处。 预设 用“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模拟刺骨的寒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通过 对比,以风的肃杀衬托松的高洁。 设问 5: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预设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品质,以此勉励他的堂弟要 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设问 6:诗歌中除采用托物言志手法之外,还运用何种写作手法?试简要说明。 预设 第三、四句用了衬托(或对比)手法。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师小结: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本诗中,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 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把自己 对堂弟的劝勉寄托于其中,委婉含蓄,更有诗意和韵味。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引领,抓住字词句,引导学生深入诗歌文本,品析 7 诗歌情韵,读出诗味。 【板书设计】 赠从弟(其二) 梁甫行 一、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课件出示: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封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他才思敏捷,工诗善文。其诗内容广泛,形式优美,思想深刻,锺嵘称其“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诗 品》)。特别是他的五言诗,代表了当时诗歌最高成就,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代表作有《白马篇》《七步诗》等。 二、诵读,感知诗歌韵律 1.题解 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文体。“梁甫行”原为挽歌,在这里曹植用旧题 描写海边人民贫苦的生活,为贫苦民众写挽歌。 2.读顺字音节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庭中有奇树》和《赠从弟》(其二),从体裁上来说,这三首诗都是五言 古诗,因而其节奏的划分应该是一致的,那么这首诗应该是怎样的节拍呢? 生:二三拍。 师:其实,同学们可以根据注音,来把握诗歌的顿挫,也就是要学会区分平仄。 课件出示: 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和缓,仄声短促。 师:懂得了划分节奏和顿挫,还要读准语气。这一首诗描绘的是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同学们说说 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预设 沉缓、低沉。 8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体会语气语调。 3.读懂诗词大意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歌的主要意思。(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 反映了海边农村残破、荒凉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设计意图】“三分诗七分读”,学生反复诵读,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 为理解诗歌情感做铺垫。 三、品读诗歌,含英咀华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 1:曹植在海边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预设 民不聊生,破败荒凉。其中,“寄身”三句,从生活环境、生活艰难和居住环境三个方面实 写“边海民”的悲惨生活。海民寄身于“草野”,过着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剥,巢息穴居,所以说“象 禽兽”;他们不敢出来,怕被人发现、抓走,每天就钻在山林里边,所以说“行止依林阻”。一个“依” 字把难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狐兔翔我宇”一句通过对狐狸、兔子的描写,侧面 描绘出海边贫民家庭条件的恶劣以及家园的破败。全诗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海边贫民悲惨的 生活图景跃然纸上。 设问 2: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预设 诗人用“剧哉边海民”一句,总括海边贫民的艰苦生活,点出了全诗的中心。“剧哉”是这 首诗的“诗眼”,下面具体艰苦的生活由此而展开,起到了提挈全诗的作用。诗人面对海边贫民的痛苦 生活,感慨万端,用“剧哉”二字,便把深切的同情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出来。 设问 3:“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两句,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既渲染了气氛,又为 正面描写海边贫民的生活做了必要的铺垫,起到了烘托作用。 设问 4:试简要分析作品写法上的艺术特色。 预设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白描、直叙的写法,不作雕饰,语言自然质朴。在展现海边贫民 生活的时候,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板书设计】 梁甫行 9 【设计亮点】 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了对诵读的指导。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明确阅读古体诗的基本语气和顿挫, 帮助他们建立起朗读古诗词的良好习惯。其次,在学习时,让学生先了解作者,再去品读诗歌,知人论 世,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情,把握诗意。另外,在分析时,我重视问题引领,引导学生从一词 一句入手,学会抓住诗歌的关键来品读,这样处理,学生理解诗歌不仅有抓手,而且有思路。掌握了这 种品读思路,阅读课外古诗词也不再是难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