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岳阳楼记教案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9岳阳楼记教案2

‎《岳阳楼记》教案 主备人:邱志云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 ‎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方法】‎ ‎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句读,读出情感;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主要把握前两段的内容,尽量疏通第三段文字。 ‎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解题。 ‎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5‎ ‎ ‎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三、研习新课。‎ ‎(一)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 越明年、谪、属 ‎2.思考与讨论 ‎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可以先提问题,全文读完了再明确其缘由)‎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 夫 、然则、 骚人、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 ‎(l)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 5‎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做好铺垫。“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后三段文意,进而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特点。‎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 1、重点词句翻译 ‎2、背诵 二、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读第3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解释。‎ ‎2.学生齐读第3段。‎ ‎3.指名同学读第4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的解释。‎ ‎4.学生齐读第4段。 ‎ ‎5.讲析第3、4段。‎ 讨论: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 5‎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 三、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 ‎2.思考与讨论。 ‎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五、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六、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5‎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⑸极:   南极潇湘(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⑹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⑺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 ‎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 ‎4、古今异义。‎ ‎  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 ‎  ⑵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 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4)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 (5)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