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课件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课件新人教版

13 唐诗五首 新课导入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 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 受唐诗的魅力。 野 望 王 绩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诗歌。(重点) 2.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诗句朴素清新、流畅 自然的语言,体会律诗的韵律之美。(难点) 3. 结合诗句内容,体会诗人彷徨无依、孤独抑郁 的情感。 作者名片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 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朴素自然, 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 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体知识 律诗 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 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 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 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 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 称“ 排律” 或“长律”。 诗歌朗诵 有感情地自读诗歌。注意读准 读音和节奏。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ɡāo xǐ yǐ dú huī wēi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 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傍晚。 徘徊。 归依。 诗意: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 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课文讲解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落日的余晖。 诗意: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 山岭披着落日的余晖。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残阳 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 的情怀。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诗意: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骑 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动态画面。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 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 画面鲜活了起来。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相视,互看。 采食野菜,比 喻隐居不仕。 诗意: 举目四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 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首联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 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 种不可名状的孤寂无依之感涌上心头,使 之无法平静下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和苦闷,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做铺垫。 2.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 借伯夷与叔齐的典故,表 明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的 好友,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 体现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 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东皋薄暮望, 徘徊不定不知该去何方。 徙倚欲何依。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树树皆秋色,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山山唯落晖。 根据诗意背诵诗句。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 牧人驱犊返, 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猎马带禽归。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 相顾无相识, 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长歌怀采薇。 合作探究 1.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动静结合、光影相映的?试 结合诗句分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 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绘,着重于色彩,层层树林 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 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 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 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接着,诗人的笔 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该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牧归的生动场景,为整 个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动态的元素,展现了欣然的 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 用得自然而精警,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 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树、牛犊、 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 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 令人不得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 的田野之中。 2.诗歌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诗 句谈谈你的看法。 首联点明躬耕归隐的隐士身份, 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尾联表明作者在现实中难觅知音, 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的孤独心情。 首联:叙事、抒情——迷茫、失意 野 望 结构梳理 颔联:远景、静态 颈联:近景、动态 景色宜人 尾联:巧用典故——追怀古贤 孤 独 无 依 前 途 渺 茫 主旨概括 这首五言律诗透过对东皋秋景进行 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 的田园秋景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和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情怀。 写作特色 1.绘景如画,借景抒情。 全诗写的 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把孤寂彷徨之情与笼 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地结合起来,给读者 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 2.多种表达,语言质朴。 这首诗首 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 景—情这一反复,语言清新,自然流畅,言 浅味深,句句有力。 黄鹤楼 崔 颢 学习目标 1.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背诵并默 写诗歌。(重点) 2. 初步了解律诗的章法结构,学习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的写法。(难点) 3. 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失意和思乡的情感。 知识链接 “黄鹤楼”,古代名楼,故址在今湖北武 汉蛇山的黄鹄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 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诗题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和内容。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 人,唐代诗人。他的诗作风格分期比较明显。 前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期漫游各地, 随军出征,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一三○(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6年版)。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 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 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写下此诗。 背景链接 诗歌朗诵 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注 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黄 鹤 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qī yīnɡ wǔ 黄 鹤 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离开,离去。 只剩下,仅留下。 飘飘荡荡的样子。诗意: 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 一座黄鹤楼。(仙人驾)黄鹤离去不再返回, 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课文讲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首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 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 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 岁月不在之感。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 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 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晴日里的原野。 分明的样子。 长江中的小洲, 在黄鹤楼东北。 故乡。诗意: 晴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碧绿 的芳草长满鹦鹉洲。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 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烟霭笼罩江面。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进入景物描写,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 机勃勃的景象。“历历”“萋萋”描绘出山 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烟 雾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水天相接的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伟阔 大,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想象黄鹤楼久远的 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 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进而抒发了诗人岁月 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 归的无限愁思做了铺垫。 2.尾联以“愁”字结尾有什么表达效果? 全诗以“愁”字作结,准确表达了日 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 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 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图片欣赏 合作探究 1.《黄鹤楼》一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 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 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 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 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 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 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2.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时曾言:眼前有景道不 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 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 “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 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 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 “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 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 仰结合,虚实结合。 主旨概括 这首诗通过描写 诗人登临黄鹤楼的见 闻和感受,抒发了吊 古伤今之感,抒写了 诗人思念家乡的愁思。 起→借用传说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黄 鹤 楼 结构梳理 愁 而 不 怨 意 境 高 远 写作特色 1.浑然一体,意境天成。 这首诗写 景有近景、远景、日景、暮景,变化奇妙, 气象恢宏,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 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绘景如画, 色彩缤纷,浑然一体,意境天成。 2.意中有象,虚实结合。 诗的前四句 叙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属于虚写; 而后四句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属 于实写。全诗虚实结合,将传说与眼前的景象 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 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更能表 现世事茫然之慨。 使至塞上 王 维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人和诗歌写作背景,领会诗歌主旨, 体会诗人的情感,背诵并默写诗歌。(重点) 2. 品味诗歌雄浑遒劲的语言特色,学习融情于 景、虚实结合的写法。(难点) 3. 体会古代将士戍守边疆的艰苦,学习古人为 国尽忠的精神。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 诗人、画家。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 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与 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称赞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暝》 《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作者名片 本诗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 年版)。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 的身份出使凉州,当时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 唐玄宗命王维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实际是 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 时的沿途景色。 背景链接 诗歌朗诵 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注 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pénɡ yān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单车:一辆车, 表明此次出使随 从不多。 欲:要。 问:慰问。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 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 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 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 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胡地的天空,指胡 人居住的地方。 课文解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意:(我)乘一辆车去慰问边关守兵,出使途 中经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飘出边塞,如归雁飞 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品析】“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微露出失意情绪。描写行程的遥远,也表达出作 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 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 且不易为风吹散。 黄河。 古关名,故 址在今宁夏 固原东南。 负责侦察、 通信的骑兵。 都护:官名,汉代始置, 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 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 前线统帅。 燕然:燕然 山,这里指 边防前线。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意:浩瀚的沙漠中,一股烽烟直上云天,黄河上 西沉的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好遇到负责侦察通信 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品析】“大”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 写出了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 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后两句为实写,表 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 1.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 诗人以“蓬”“雁”自 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 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 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 “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 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一“直” 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大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 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 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 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 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本句 是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表现的 画面美? 这两句诗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 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上的河流, 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 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 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这两句诗像画一样讲究线条。一望 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 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 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 强,仿佛抽象派画家的作品。 这两句诗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 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收 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 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流,沙漠上升起 一股孤烟,直上高空,雄浑壮阔的边塞 风光如在眼前。 诗歌叙述了诗人出 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 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 光,表达了诗人出使边 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 遣的孤寂之情。 主旨归纳 使 至 塞 上 雄浑壮美 慷慨悲壮 叙事——出使边塞 抒情——内心抑郁 绘景——塞外风光 叙事——战事紧张 结构梳理 写作特色 1.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诗歌形象 地描绘了壮丽奇特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句尤为传神,通过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 的基本形态,画面感强,概括性极强,造景 雄浑。 2.比喻贴切,遣词精妙。 描写“征蓬” “归雁”,既是写景,又是叙事,自然贴切。 “蓬草”“大雁”多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诗人 以“蓬草”“大雁”自比,从中可见其内心抑 郁和激愤的情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中,一个“圆”字,一个“直”字,准确地描 绘了沙漠的景象,遣词精巧,别具匠心。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全诗。(重点) 2. 反复诵读,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领会本 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难点) 3. 感悟诗人的家国之思,激发自己热爱家乡 的思想感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的诗 歌表现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又善于描绘壮丽的 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豪迈奔放, 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 快,气势雄浑,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与杜甫 齐名,并称“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作者名片 本诗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 1977年版)。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自 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二十五岁的李白这次出蜀, 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 外驶去,目的是到今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 览。坐在船上,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 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 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致。 背景链接 诗歌朗诵 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注 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jīnɡ huānɡ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乘船。 【品析】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 门,到楚地游历。 楚地。这里指 今湖北一带。 课文解读 诗意:(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之外,去楚地 漫游。 往。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平原。 辽远无际的原野。 飞天镜:从 天上飞来一 面明镜。 结:形成。 海楼:海市蜃楼, 这里形容江上云 霞多变形成的美 丽景象。 诗意: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 江奔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中。月亮倒映在水中,犹 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变幻无穷,形 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景物描写 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 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 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 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比喻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仍然,依旧。 怜:喜爱。 思乡之情 诗意:我还是喜爱故 乡的水,不远万里送 我乘船远游。 1.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 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 渐变换、推移的过程真切地再现出来,给人以 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 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入”字形 再读古诗,讨论思考: 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原野,气 势磅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充分表达了 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2.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送”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写故乡水不 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诗人对 故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 合作探究 诗的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 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此联上句写夜晚,仰观天宇,皓月洒辉; 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着一“飞”字, 动感十足,神韵毕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 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了诗人童话般 的美妙联想。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 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的奇景。嵌一 “结”字,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 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 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 的诗人。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 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 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 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 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 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 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 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主旨归纳 渡 荆 门 送 别 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描写 抒情:怜水送行舟 远景——平野 江流 近景——江月 云生 结构梳理 雄 浑 壮 阔 意 境 高 远 写作特色 1.构思巧妙,脉络清晰。 诗歌首联是总叙, 交代诗人此行的目的,为下文的写景和抒情做了铺 垫。接着,颔联、颈联详细地描绘了长江江面开阔、 两岸平旷的景色,言语间满含诗人初见平原的新奇 感受。最后两句紧扣“送别”主题,与首联的诗意 遥相呼应,脉络清晰。 2.想象奇特,富有浪漫色彩。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 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 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 风景。这种奇特的想象,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 彩,富有艺术张力。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学习目标 1. 了解律诗的特点,背诵并默写诗歌。(重 点) 2. 反复诵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领悟 诗中描绘的意境。(难点) 3. 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 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 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齐名,世 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 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 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长恨歌》 《琵琶行》等。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 局1979年版)。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春天,诗人到西 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观看风景迷人 的西湖,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于是,他诗 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 背景链接 课文讲解 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注 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jiǎ zhuó mò dī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即贾公亭。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诗意: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 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 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 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初春时早 来的黄莺。 向阳的树。 刚从南方飞回 来的燕子。 衔取。 诗意: 从几个地方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 上,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在啄泥筑巢。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各种颜色 的野花。 副词,将 要,就要。 使人眼 花缭乱。 诗意: 纷繁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 能够没过马蹄。 刚刚长出地面,还 不太高的春草。 遮没,盖没。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以孤山为参照物。 百游不厌。 同“荫”,指树阴。 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 堤”或“断桥堤”。 诗意: 我最爱西湖东边的景色,总觉得观赏不够, 尤其是碧绿的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 春泥”。 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 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 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 喜悦的心情。 合作探究 “争”“啄”两个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 贵。一个“啄”字,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 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 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2.试品析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 没马蹄”的妙处。 “乱”字贬词褒用,不仅写出了花的品 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 的生机;“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渐欲” “才能”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描绘了春的 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这句诗 不仅描绘了景物之美,还包含了西湖游客 众多之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 和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 1.尾联从内容和写法上看与前三联有什么 不同? 前三联都是抓住西湖早春的独特之处 来描写诗人将所见之景,诗人将对西湖的 喜爱之情含蓄地融入了对景物的细腻描写 之中。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最爱”湖 东的白沙堤表达了诗人对白沙堤的喜爱之 情,至于白沙堤有怎样的景色,除了点明 是在“绿杨阴里”之外,未进行任何形容, 全凭读者根据前面的描绘进行联想和想象, 从而取得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 效果,含蓄隽永,韵味无穷。 2.结合本诗,说说诗人是如何通过“行”来描 绘西湖的美丽景色的。 这首诗以“行”为线索,截取了孤山寺北 至白沙堤这一段路途中的风景来写。开头写的 “水面初平”是诗人在孤山寺北所见之景,中 间写旅程中所见的动植物,最后用“绿杨阴里” 写白沙堤之景。诗人以“最爱”为感情线,一 路上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饱览莺歌燕舞、鸟 语花香。最后,诗人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 在杨柳的绿荫底下驻足停留,字里行间洋溢着 对西湖春景的热爱之情。 主旨概括 这首诗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新燕、 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色彩 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 的愉悦之情和对西湖美景的喜爱。 钱 塘 湖 春 行 所在:孤山寺北贾亭西 结构梳理 所见 水平云低 莺燕争春 花草渐盛 所感:最爱湖东行不足 春意盎然 赞美西湖 写作特色 1.用词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 诗人善于 把握景物特征,运用准确、具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 描绘和渲染。如用“早莺”“暖树”“新燕”“浅 草”等特定的词语来突出早春的特征,用词恰当准 确;又如“几处”“谁家”等词的使用极有分寸, 表明诗人所写之景并非花草茂盛的晚春,而是春意 微露的早春风光。 2.语言平易自然,善于选取和描绘景物。 诗歌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 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勃 的春意,并善于在行途中展开景物描写,从孤山寺 写到贾亭,又写到湖东白沙堤,诗人的足迹遍及大 半个西湖。但在描绘中诗人却只选取了几种典型的 景物,便将西湖春景写活了,可谓独具匠心。 拓展延伸 诗词中的黄鹤楼 Ø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 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 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 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 人七律第一。 诗词中的黄鹤楼 Ø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 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 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 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 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诗词中的黄鹤楼 Ø此外,李白还写了不少诗反映他对黄鹤楼的眷恋 之情。不过,他专写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这大约 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好的缘故吧。据说李白受 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凤凰台上凤凰游,凤 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总为浮云能蔽 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这五首唐诗。 2.背诵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诗为例,说 说律诗在对仗、押韵等方面的特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