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复习:课文理解检验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复习:课文理解检验 一、阅读下面新闻,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⑩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①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⑩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①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指出这则消息的导语并分析其作用。 2.正文前面的黑体字部分是什么?有何作用? 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我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敌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新闻,回答问题。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的这个动作“12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4.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6.文中写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一个印度观众“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有什么作用? 7.下列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把吕伟的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 B.这篇特写没有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没有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也没有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终于今日为国争得荣誉,但是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却在这短短五百字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C.本文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进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 D.文章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之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以动衬静,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8.从选文前两段中,可以看出母亲从三个方面给了作者深远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是什么? 9.选文第③段“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选文第③段加点的词语分别指什么?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大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 ①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③段画线的句子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颠倒?为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厉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日“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因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12.鲁迅谈及去仙台途中的日暮里、水户这两处驿站,有什么用意? 13.作者所说的“物以希为贵”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4.“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中的“这样的优待”具体指什么? 15.作者在选文中写自己在仙台受到优待,其目的是什么? 16.选文在全文内容、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五、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17.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 18.写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的目的是什么? 19.“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一句中加点的“总是”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0.选文第三段用很多文字描写“我”对劳动的热爱,这样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为什么?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21.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2.“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23.上题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七、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4.语段的第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如何? 25.语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感情。 26.作者生动描述“清国留学生”梳辫子的意义是什么? 八、阅读课内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②“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③“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④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⑤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柳,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哥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⑥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海,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⑦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7.读第①段画线句,根据上下文,请用藤野先生的口吻补充他想说的话,并分析为何他“竟没有说”。 28. 藤野先生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学教授,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会用“伟大”一词去评价他?请结合整篇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29.第⑦段中作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具体行为有哪些? 30.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1.文中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请简述其原因。 32.为什么“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小而言之”;“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是“大而言之”? 33.作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具体行为有哪些? 34.请谈谈你对“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这句话的理解。 35.“正人君子”具体指哪一类人?它所用的修辞是什么?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导语:第①~②句。作用:概括消息的核心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电头。交代了发电单位,地点和时间,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 3.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导语及作用的把握。导语是新闻的一部分,一般位于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的作用一般是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据此分析可以找出本文的导语是第①②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本题考查电头的作用。一般作用有:表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显示消息的“身份”;以此承担发表新闻作品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著有发稿时间地点,用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新华社”是表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显示消息的“身份”;“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是发稿时间地点,用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与概括能力。根据“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结合“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从文中这些句子就可看,我军方面: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方面: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4.中国跳水姑娘夺取桂冠的1.7秒 5.示例①:修辞的角度: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的身体比作“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写出了吕伟跳水姿势的优美绝伦。示例②:用词的角度:一个“托”字犹如“定格”,静静停留在空中,写出了吕伟跳水时的从容不迫。 6.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凸显出来。 7.D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式要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的提取,先提炼出“某某干什么”或“某某怎么样”的形式,再补充需要强调的时间、地点、结果即可。仔细阅读文章,可以看出这篇文章讲的是“中国跳水姑娘夺取桂冠的1.7秒”。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仔细阅读句子,从修辞手法和用词的角度赏析均可。 6.本题考查学生对侧面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细读文本可知,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印度观众的“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这些细节从侧面表现了吕伟技艺的高超,表现了本文为国争光的主题。 点睛:侧面描写是作家在进行文章或小说写作时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又叫间接描写,其特征是作者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它事物;或是通过其他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从侧面烘托、映衬,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来。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对小说的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写作方法、小说主旨、思想情感等内容都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的分析。“白云似在她的头顶漂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一句是虚写,不是实写。没有以动衬静的作用。 8.第一方面: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第二方面: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第三方面: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9.结构上有过渡作用,从上句对母亲的高度评价过渡到下句对母亲的报答。内容上,它与下句构成一个设问句,表达了“我”报答母亲深恩的方式和决心,同时用问句引起作者感情的升华:从报答母亲到尽忠于党和人民。 10.①中国共产党。 ②“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11.不能。因为“创造了”表示已经创造,是总结过去;“创造着”指正在创造,是强调今天。二者如果颠倒,则既不符合逻辑,又失去了强调的作用。 【解析】 8. 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提取。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如可提取“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分析,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9.考查文章重要语句的作用。“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一句从结构上看,由上句对母亲的高度评价过渡到下句对母亲的报答。从内容上看,结合下句“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理解,从报答母亲到尽忠于党和人民,感情升华。从句式上看,用设问句,表达了“我”报答母亲深恩的方式和决心。这个设问句也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10.考查“希望”的指代意义。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找到了问题就找到了答案。此题也不例外。答案就是问题的下文,即破折号后的“中国共产党”。 11.考查语序。首先要明确观点:不能。原因:“创造了”表示已经完成,表明过去的历史是由像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创造的。而“创造着”表示正在进行,表明现在和未来的历史也要由像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来创造。这个顺序,自然是不可以颠倒的。 【点睛】 分析句子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12.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 13.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到了北京美其名曰“龙舌兰”。 14.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15.反映日本人民的友好热情,衬托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16.为全文奠定爱国主义的感情基调;铺垫下文;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解析】 12. 关于“日暮里”,顾名思义,含有“日暮途穷”的意思。处在异国他乡的鲁迅,路过此地,必然联想到正处在“风雨如磐”中的祖国,因而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回国后,国家仍受宰割,人民依然遭殃,他曾在《彷徨》的扉页上题了屈原《离骚》中“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表示了对祖国前途的十分关切,因此在写本文时,很自然地又想起“日暮里”这一地名。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朱舜水是浙江余姚人,明亡后,不肯为清政府效劳,去日本讲学,力图复明,百折不挠,“自誓非中国恢复不归”,以致老死异国。鲁迅对他很敬仰。后来,鲁迅有一次去东京,特意在水户下车,瞻仰了朱舜水的遗迹,弄得几乎付不出店钱。由此可见,鲁迅对水户的地名有深刻的印象,是他具有强烈的反对满清统治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表现。记住这两个地方,反映出鲁迅先生的爱国之情。 13.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物以希为贵”表面是指“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到了北京美其名曰‘龙舌兰’”。实际上是写作者在仙台受到优待和实际生活情况。所谓“优待”,就是“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几个职员”是指教务科的宫崎荣造和桑原寿等人,他们受学校领导之命,认为那个兼办囚人饭食的客店让鲁迅住不合适,就叫鲁迅搬到别一家。但是这种“优待”,鲁迅认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的缘故。这也是符合实情的。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受到歧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是很强烈的,他深以祖国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为耻,他绝不认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所以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喻,说明自己所受到“优待”,仅仅由于在仙台医专他是唯一的留学生,是“物以希为贵”罢了。 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找到了问题就找到了答案。此题也不例外。如“这样的优待”可直接提取问题的下文“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一句作为答案。 15.题干问作者在选文中写自己在仙台受到优待的目的。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体现了普通日本人的善良友好;同时为下文藤野先生对“我”的热心帮助做衬托(正衬)。答此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情节,切忌断章取义。 16.考查选文在全文内容、结构上的作用。首先要读懂选文的大意,然后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其作用。选文讲了两个意思,第1段写的是到现在还记得日暮里、水户两个地方。第2段写的是“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即“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所以从内容上看,为全文奠定爱国主义的感情基调。从结构上看为下文藤野先生对“我”的热心帮助作铺垫。 17.母亲终日劳碌,是劳动能手;母亲聪明能干,是持家能手。 18.写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突出了她的刚强、坚毅、能干。 19.表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突出了母亲的勤劳。 20.不偏离。这属于侧面描写,是从母亲对“我”的影响的角度来表现母亲的勤劳的。 【解析】 17.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结合文章中的事例及关键语句分析即可。“母亲是个好劳动”“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母亲同情贫苦的人”“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等关键语句分析即可。 18.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母亲一个人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这和母亲的勤劳、能干是分不开的。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据此回答即可。 19.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总是”意思是:老是,一直,一向。本句的意思是母亲一直是天不亮就起床。可见母亲的勤劳,表达对母亲的赞美。 20.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内容的理解及写作手法的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第三段用很多文字描写“我”对劳动的热爱,是母亲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属于侧面描写,这样写没有偏离文章的中心。据此分析解答。 21.(1)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2)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3)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22.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了,主题深化了。 23.不能。前者表示已过去,后者表示现在和未来,不能互换。 【解析】 2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一段中的“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第二段中的“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可作答本题。 2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根据选文内容可知,这几句是对母亲的评价,抒发了作者感谢母亲、歌颂母亲、报答母恩的真挚感情。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深情厚意,升华到一个新高度,同热爱我们的民族和劳动人民并列在一起了,反映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感情。升华了感情,深化了文章主题。 23.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因为“创造了”表示已经完成,表明过去的历史是由像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创造的;而“创造着”表示正在进行,表明现在和未来的历史也要由像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来创造。所以不能调换。 24.表达了作者失望的心情,为后面写去仙台学习做了铺垫。 25.外貌 动作 厌恶 26.当时剪不剪辫子是反不反清朝、革不革命的标志。这些留学生舍不得剪掉辫子,说明他们是清王朝的奴才,回国后凭着一条辫子表示对主子的忠心,以便升官发财。作者这样写,是对他们辛辣的嘲讽。 【解析】 (1)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语段的作用。结合段首句的一般作用及段落内容分析即可。段首句的一般作用是总领全段、为下文做铺垫等。结合本段内容分析,“无非”一词表达出作者对东京的极度失望。 (2)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赏析。从“盘着大辫子”和“扭几扭”可判断出这是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清国留学生”加引号,是在讽刺他们无所事事,胸无救国之志,表露出作者极度的厌恶之情。 (3)本题考查描写含义。答题时,要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掉辩子,表示要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对清王朝的忠心,于是只好盘起辫子。鲁迅把“辫子”比喻成“富士山”,生动形象地揭露了这些“清国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 27.示例:他想说:“实在舍不得你走啊,再说,放弃医学也太可惜了。”不说是因为他尊重鲁迅自己的选择。 28.从藤野先生与鲁迅交往的四件事可以看出: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鲁迅先生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29.收藏讲义、悬挂照相、继续写作。 30.“良心发现”指的是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的是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表达了作者决心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解析】 27.此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以及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此题补写时应该围绕藤野先生的“不舍”展开。“竟没有说”是出于对鲁迅的尊重、支持和理解。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28.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写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和领悟,也可以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从而获得人生启迪等。此题要求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即总结藤野先生品质的可贵之处。 2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从“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30.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作答时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正人君子”就运用了反语的修辞。学生应理解本文的暗线,即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31.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真诚关心和帮助中国留学生。 32.“小而言之”是为了中国的进步,指一个国家;“大而言之”指为学术、为科学,指的是人类进步。 33.收藏讲义、悬挂照相、继续写作。 34.作者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触动而增加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35.“正人君子”指为军阀政客张目的反动文人;此处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反语;表现出作者对他们的憎恨与讽刺。 【解析】 31.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把握。需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根据自己的情感体悟分析作答即可。根据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可知他是一个治学严谨,教学认真的人。根据他对我无私的照顾,表现了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并且对我保持了足够的尊重,鼓励和真诚,在当时中日战争的前提下,这是难得可贵的。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他是伟大的。 3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把握。关键要结合语境去思考,努力结合主旨挖掘深层含义。“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指藤野先生帮助我是为中国这一个国家的进步,所以是“小而言之”;而“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则是为了世界的科学、学术的传播,为人类的进步,因而是“大而言之”。 3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解答此题在读懂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找出表现我思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为,分点概括即可。主要有:“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用自己的话将三个行为概括出来即可。 3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语境理解“良心发现”的含义。“良心发现”,原义指一个人做错了事,受良心的谴责而悔改,在这里指作者受到触动和鼓舞,激起了爱国热情和斗争精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触动而增加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3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及修辞手法的判断。解答此题要结合每个词语处所的语境进行分析。 “正人君子”,原义指品德高尚的人,在这里明显是反语,借以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文人。作者运用反语,目的是表达自己对这些人的痛恨之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