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8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八年级下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课件(82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8 游记 导入新知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 长江 啊 长江 欣赏《长江之歌》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 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 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导入新知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 1976 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 《 藏北游历 》《 西行阿里 》《 灵魂像风 》 ,报告文学 《 青藏苍茫 》 ,散文集 《 终极风景 》《 追你到高原 》 ,诗集 《 我的太阳 》 ,长篇小说 《 如意高地 》 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冰川130条。 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1996 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自主学习 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先游后记,亲见真闻。以叙述、描写见长,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1. 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 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 4. 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圈点要求 棱角 léng jiǎo 骤 然 zhòu 虔 诚 qián 恭 顺 gōng 蠕 动 rú 凄 凉 qī 懈怠 xiè dài 敦 实 dūn 蜿蜒 wān yán 消 长 zhǎng 衰竭 shuāi jié 漫 溢 yì 演 绎 yì 摄 制 shè 帐 篷 zhàng 磅礴 páng bó 霹雳 pī lì 砾石 lìshí 眩晕 xuàn yūn 腈纶 jīng lún 检查预习: 1. 生字注音 棱角 léng jiǎo 比喻器物的尖利部分。 骤然 zhòu rán 突然;忽然。 虔诚 qián chéng 恭敬而有诚意。 恭顺 gōng shùn 指恭敬并服从(父母或长辈)。 蠕动 rú dòng 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凄凉 qī liáng 孤寂冷落。 懈怠 xiè dài 松懈懒惰。 读一读 记一记 敦实 dūn shi 结实;粗壮。 蜿蜒 wān yán 曲折延伸。 消长 xiāo zhǎng 增减;盛衰的变化。 衰竭 shuāi jié 因病而生理机能极度衰弱。 漫溢 màn yì 水满向外流。 演绎 yǎn yì 推演铺陈。 安营扎寨 ān yíng zhā zhài 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读一读 记一记 敦实 dūn shi 结实;粗壮。 蜿蜒 wān yán 曲折延伸。 消长 xiāo zhǎng 增减;盛衰的变化。 衰竭 shuāi jié 因病而生理机能极度衰弱。 漫溢 màn yì 水满向外流。 演绎 yǎn yì 推演铺陈。 安营扎寨 ān yíng zhā zhài 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读一读 记一记 1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分别到了哪些地点? 2 、 文章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3、 想一想本文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分别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4、 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 5、 理清文章思路。 1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全文以时空为顺序。 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 (去了哪些地方?) 1 、 作者按照游踪顺序,分别到了哪些地点? 各拉丹冬山脚下 草坝子上 冰河上的砾石堆 冰塔林 冰山脚下 冰塔林 冰窟 冰河之间的砾石堆 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这种写作手法叫 …… 移步换景 阳光下各拉丹冬裸露的大山骨骼、令人眩晕的冰塔林、屏风似的冰山壁、冰窟内呼啸不停的风、光滑难行的冰河、仙境般的冰峰等。 交流展示 2 、文章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长江奇观冰塔林:晶莹连绵、平坦辽阔;冰谷巨大,奇美,令人目眩。 如屏风似的冰山:冰山上图案丰富,形态各异。 仙境般的冰山:色泽晶莹洁白、形态各异、漂亮,冰峰巨大。 交流展示 2 、想一想本文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分别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交流展示 各拉丹冬 交流展示 冰山 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见闻感受。 4 、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 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 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 ,到 驶过冰河 ,最后 进入冰塔林 。 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 营地远眺 各拉丹东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 砾石堆 上四顾,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 冰山 ,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进入 冰塔林 ,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褶皱,突出其晶莹纯美,闪闪生光;第二天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 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的 “ 所感 ” 也发生变化。远眺雪山时, 感到雄伟和神秘 ;张望冰峰、冰河, 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 ;身处冰窟, 感慨自然永恒 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 ;倾听水声, 想象即将演绎的长江的故事 。 一、( 1 、 2 )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二、(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景象及感受。 三、(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5 、请依据文章写作顺序,整理全文思路。 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第一部分( 1 ): 第二部分( 2—13 ): 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三部分( 14 —15 ): 5 、请依据文章写作顺序,整理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解读 ( 第 1-2 段 ) 1.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 …… 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 【 答案 】 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二、读课文,说说作者提到 “ 长江考察热 ” 有何作用? 赞美了探索长江源头的探险者,既侧面表现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险恶,也暗示了下文作者和摄制组将遭遇到严峻的考验。 三、读课文,说说考察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应的描写。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 3. 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 答案 】 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小结 1 作者整体勾勒出了各拉丹冬雪山的变化多端、神秘高峻的形象,描写了隆冬将尽时节各拉丹冬地区风云变幻、严寒依旧的环境特点。 第二部分解读 ( 第 3-11 段 ) 一、负重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历程。在此期间,“我”遇到了哪些困难? 自然环境恶劣 1.海拔接近六千米,让人气喘吁吁,很不适应.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第3段)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第三段) 住宿环境恶劣 身体不适(刚进各拉丹冬) 1. 手背生起冻疮 2. 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 3. 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4. 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 1. 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第 6 段) 身体不适(在冰塔林) 2.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 —— 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 第七段) 3. 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第十二段) 二、思考探究 文中多次写到作者的身体状况,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 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 本文 “ 所至 ” 和所见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从文章写法的角度来看 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 “ 观赏自然 ” 的范畴。 从文章的整体审美角度来看 从作者的自然观角度来看 反复叙写身体的痛苦,其实也是表达敬畏自然的一种方式。不断加重的身体痛苦,其实也是理解、体验自然的一种方式,对各拉丹冬这样原始的自然来说,甚至是必需的方式。人的痛苦在伟大而恒久的自然面前,显得多么微不足道。 1. 写安托师傅“力大如牛”,而此时却“气喘吁吁”,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都“气喘吁吁”,侧面衬托出各拉丹冬环境的恶劣。 三、合作交流 2. 作者把走路,比作劈雳舞的太空步,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幽默风趣的笔调把活动时缓慢的动作比作霹雳舞的“太空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高原反应带给作者的痛苦。 3. “蠕动”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 答案 】 “蠕动”一词传神地写出了人在冰谷里行走时身影的渺小,侧面表现了冰谷的宽阔巨大。 4. “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从对伙伴们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我”怎样的心情? 【 答案 】 “我”正遭受着缺氧反应与新伤的剧痛,无法行动,而伙伴们却兴致高昂继续工作,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我”郁闷的心情及对伙伴们的羡慕之情。 5.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 答案 】 运用短句,富有节奏感,具有音律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改变冰体形态的惊讶、赞美之情。 四、作者刚进入冰塔林时,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 晶莹连绵的冰峰 、 平坦辽阔的冰河 历历在目 …… 远方 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 统领着 冰雪劲旅 , 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 奇美 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远眺雪峰 壮丽奇观 如何理解加颜色的词语,说说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 眩晕 ,造物主在这里尽情 卖弄 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示例 “ 眩晕 ” 原指一种症状,感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 “ 浩浩苍苍 ” 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道该看什么; “ 卖弄 ” 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峰、冰河、冰谷等景物令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奇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五、读课文,说说冰塔林的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1. 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比喻。用庄园和院落来形容冰塔林的奇观,生动形象 。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 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能否删掉红色部分的文字?为什么? 不能。删去加点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实实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就缺少了 神韵。 3. 是 琼瑶仙境 ,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 切割 着, 雕凿 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 像长发披肩。 “琼瑶仙境”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 “ 琼瑶仙境”指的是冰窟中的景色, 作者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 “切割”“雕凿”:拟人化的写法,尽显阳光和朔风的威力巨大、动作精巧,这样导致“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 “流苏 …… 像长发 ……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冰窟中形状的怪异、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4.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 “ 背后的故事 ”—— 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由冰川的裂纹和皱褶想象到漫长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并通过对“是否就是年轮”的疑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力的赞美。 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 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 “ 异样的温暖 ” 的感受,既写风的 “ 扫荡 ” ,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叹自然的永恒。又如描写冰塔林和冰川,虽然以 “ 写形 ” 为主,却很少对其形态做过细的描写,而是用精短、准确、形象性强的词语连续带过,很好的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主客观融为一体。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第三部分解读 ( 第 12-15 段 ) 放飞想象 课文第 14 段写到“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请你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他们可能发现了什么? 文章第 14 段写道: “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具有怎样的内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长江乃中国第一大河,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长江起源于雪域高原的各拉丹冬雪山,那里常年云遮雾障、白雪皑皑,极目远眺,冰峰连绵、冰河辽阔、冰塔如林、冰山耸立。坚冰之下的潺潺流水,咕咕作响,一刻不停,缔造了水之神物 —— 长江。长江一路向东奔涌,养育了万千子民,孕育了千年文化,更创造了美妙绝伦的人类文明。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交代了作者在各拉丹冬发现流水声,暗示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寓情于景,赞美各拉丹冬作为长江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 全文总结 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 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 ,到 驶过冰河 ,最后 进入冰塔林 。 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 营地远眺 各拉丹东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 砾石堆 上四顾,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 冰山 ,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进入 冰塔林 ,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褶皱,突出其晶莹纯美,闪闪生光;第二天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 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的 “ 所感 ” 也发生变化。远眺雪山时, 感到雄伟和神秘 ;张望冰峰、冰河, 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 ;身处冰窟, 感慨自然永恒 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 ;倾听水声, 想象即将演绎的长江的故事 。 各拉丹冬雪峰脚下: “ 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草坝子: “ 海拔接近六千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砾石堆: “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冰山: “ 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冰窟: “ 远比想象的要温暖” 冰河: “ 滑极了” 砾石滩: “ 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 【 答案 】 不可以,从题目本身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强调了“在长江源头”,既向读者展示了各拉丹冬无与伦比的美丽景观这一内容,又强调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的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的主题。“各拉丹冬游历记”这个题目只能显 【 难点探究 】 本文叙述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为什么以“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为题,把题目改为“各拉丹冬游历记”好不好?为什么? 示出游历的地点。从文章结构上看,“在长江源头各 拉丹冬”这个题目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从思想感情角度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此外,“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总述各拉丹冬景物阴阳分明→总 强调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总 写各拉丹冬的神秘、神奇 写冰塔林的多样景色 赞叹美景 在长江源头 各拉丹冬 分 本文记述了“我”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及自然景物给“我”带来的震撼,表达了“我”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1 .分类绘景有条有理。 作者在描写冰塔林奇观时,对冰塔林奇美的景色按照站在砾石堆上、站在冰山上、置身冰窟里的顺序分门别类地刻画了冰塔林的三处最具特点的美景,使冰塔林奇观描述起来显得有条有理、有立体感。 2 .画面展示形象逼真。 作者为了向读者展示各拉丹冬的胜景,对冰塔林的美景进行了集中重点的描绘。在描绘冰塔林每一处奇观时,都是用形象化的语言生动逼真地描绘景物的形态,展示出一幅幅画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3 .长句与短句的交叉运用。 如课文第⑪段写冰体改变形态时这样写道:“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这些短句简洁、明快、有 力,配之以前后文的长句,形成了错落有致 , 富有变化的语言效 果 , 读起来朗朗上口。 4 .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各拉丹冬的各色美景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如“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等句让读者对其形象更加神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登高 》 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 《 白沙渡 》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 《 越王楼歌 》 日假何道行,雨含长江白。 《 雨二首 》 中有万里之长江,回风滔日孤光动。 《 王兵马使二角鹰 》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 梅雨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旅夜书怀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早发白帝城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望天门山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峨眉山月歌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送孟浩然之广陵 》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 渡荆门送别 》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 赠升州王使君忠臣 》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 送别 》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 金陵歌,送别范宣 》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 赠升州王使君忠臣 》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卢梅坡 《 雪梅 》 【 赏析 】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