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8年级语文教案:第18讲 作文素材积累与选择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8年级语文教案:第18讲 作文素材积累与选择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八年级 辅导科目:语文 ‎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18讲 作文素材积累与选择 教学内容 ‎1、学会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能够叙写身边的人和事;‎ ‎2、能够根据作文选材的要求合理选材。‎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两个步骤:本环节共两个步骤:一、通过短文阅读或老师故事讲解引出素材积累的方法;二、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预习作业,初步探讨作文素材的积累与选择。‎ 一、阅读与思考 蒲松龄的茶棚 蒲松龄在传世名作《聊斋志异》的写作过程中,为了搜集创作素材,在他别号得名的柳泉边,搭了一个茶棚。来往的行人只要讲个故事,就可以免费喝一盏茶。由于搜集了丰富的素材,他创作了近500篇短篇小说,在谈狐说鬼中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被郭沫若誉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广泛搜集素材,才能文思泉涌,这就是蒲松龄留给我们的写作成功的启示。‎ 你们还知道哪些积累素材的故事或方法呢?‎ 达尔文式直接向自然索取素材,从调查研究、试验和各种实践中亲手获得第一手资料。达尔文为写《物种起源》,进行环球考察,历时23年。‎ 鲁迅式主要是从文献中搜集材料,鲁迅研究中国小说史,翻阅经、史文集上千卷,使他的著作内容翔实,旁征精确,论述有力,令人叹服。‎ 李贺式主要是随吟随记。李贺为写出优美动人的诗篇,经常背着破旧的锦囊,骑着毛驴外出游历,一路上所见的自然风光、人情风俗常使他吟出一句句诗来,他随手将诗句记下来,丢进锦囊,返回后,把零散的 诗句加工整理成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歌。‎ 二、预习作业探讨与讲解 教法指导:系统讲解作文材料的分类、积累与选择素材的方法,重点突出积累与选择素材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与提升练习进行巩固强化,注意过程中的讲练结合,可以运用以教代学、相互PK等教法。‎ ‎【知识梳理】 ‎ 知识点1:作文材料分类 一是语言材料:通过他人陈述的事件获得的材料素材。‎ 二是生活材料:通过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获得的材料素材。‎ 三是知识材料:通过学习和课外阅读获得的材料素材。‎ 知识点2:作文材料积累 那么,中学生如何积累以上三类材料呢?‎ ‎1.亲身经历 ‎(做生活有心人)‎ ‎ 一、从 生 活 中 寻 找 校园生活 家庭生活 社会生活 ‎2.亲眼所见 ‎ 亲耳所闻 著名的人物和事件 ‎1.历史 ‎ (做阅读有心人)‎ ‎ 二、从 阅读 中 挖掘 典型的形象及      经典的情感寄托与描写 ‎2.文学作品 人物及故事 ‎3、报纸、杂志 ‎(一)从观察中积累。‎ 要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参加远足、郊游。多看电视、电影,及时捕捉其中的动情点,闪光点。观察事物的动态和静态;观察大自然的各种色彩;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观察事情发生的环境、场面。总之,处处留心皆学问。‎ 例如:春天来了,可以进行有关春天描写的素材积累。‎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的《春》‎ 例如:《他们》这个题目,开始觉得题目很“生”,有点出乎意料。但是乞丐生活的事生活中随处可见,于是 “他们”可以定位于弱势群体。如买菜的小贩、农民工子女等。‎ ‎(二)从阅读中积累。‎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何下笔如有“神”?关键在于一个“破”字,也就是把书读透了,把别人的东西消化成了自己的东西。书籍报刊是作文材料的另一个丰富源泉。像故事会,科技科幻类、历史类、童话类、天文地理类等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读时注意仔细品味、吸取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从各类书籍中吸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还要注意勤做笔记,养成坚持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具体积累方法:‎ ‎1、直接引用式。‎ ‎【方法解说】就是对文本中的人物、情境和故事直接作为素材引用到文章中来;或者将能表现人物感情、态度、评价的词语或句子,对有深刻内涵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事物的词语或句子进行直接引用,厚实文章的底蕴。‎ ‎【精彩片断】‎ 一考生《美好的生活》是这样开篇的:‎ ‎“美好的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美好的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美好的生活,抑或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然而,在生活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既不可能像陶渊明一样隐居深山,也不可能如李白一样率性而为,更不可能学易安整日对红花绿叶诉愁思。难道美好的生活只青睐古人,而将忙碌的现代人摒弃在外?”‎ 文章开篇就不俗,旁征博引,思绪飞扬;引用诗句,才情流溢。陶渊明、李白和李清照三位名人的三句精彩诗词,犹如初展之春色,为全文设置了美好的背景,用名人的经典诗句作素材使文章变得厚重起来,令人刮目相看。‎ ‎2、提炼点化式。‎ ‎【方法解说】我们运用素材时,还要学会“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更为重要的是“笃行之”,有意识的对教材素材进行提炼、点化、迁移,最终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理想境界。‎ ‎【精彩片断】‎ 如《“皇帝”的“新”装》片段:‎ ‎“老师示范的是《皇帝的新装》,开始上课了,老师情绪高昂、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可是我们呢?好像都无精打采似的。这怪谁呢?原来,为了迎接这节能手示范课,我们整整排练了五遍。开场白、过度话和结束语,我们全都记的滚瓜烂熟了,提问、解答、争论、归纳等都有班上的尖子生演练得轻车熟路。课上得自然是井然有序,随着课堂一步步推进,总有一只只手配合默契地举起,而且总是回答得头头是道,天衣无缝,接着是从听课老师那里传出的一阵阵赞叹声。啊,我的头开始隐隐作痛了,眼前竟一片模糊。我的心突然难受起来,仍不住得想呕吐。老师正在给我们上《皇帝的新装》,而眼前的现实不正是一件新装吗?书中那个诚实的小孩又在哪里呢?在班里找不到,我不敢去充当这个诚实的孩子的化身,但我的心在加速地……”‎ 本文善于提炼、活化课文素材,巧妙地将《皇帝的新装》与一节弄虚作假的示范课较好地联系起来,表 达了小作者厌恶作假的心声。‎ ‎3、将教材词句转换成作文词句。‎ ‎【方法解说】‎ 学会将教材词句转换成作文词句,要学会字词的仿用,或名词动用,或贬词褒用,或大词小用;要学会语句的仿写,或整句仿写,或特殊句式仿写,或有关修辞格的仿写;要学会语段仿写,我们应该多读、多摘、多诵、多记,借用这些“谱”,借用这些“帖”,可提高我们语言表达水平。‎ ‎【精彩片断】‎ 如《家乡的春天》片段:‎ ‎“远远望去是连绵不断的青山,它们秀丽极了。春天是生命的摇篮,给小山们披上了一圈圈绿色的绒毯,一个个小山像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新生儿”,在母亲大山的怀抱下,茁壮成长。春天的山上,到处是鲜花,小草,五颜六色的鲜花美丽极了,还散发着一阵阵的幽香。远远看去,这里像花的海洋,在充满生命力的小草的交相辉映下,简直是来到了人间仙境。蝴蝶成了这里忠实的观众,它们成群结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在翩翩起舞,就如一群群花仙子在这里采花,你看那轻快的舞步,动人的风姿,向世人展示它们是‘舞蹈的精灵’”。‎ 作文片断的语言明显仿照朱自清的《春》,文章写得清新自然,语言流畅,写出家乡春天的特点。‎ ‎4、将表现手法转换成写作特色。‎ ‎【方法解说】‎ 一般来说,作文由不会写到写得好,都要经过仿写到创作的过程。学生可以运用课本中学过写作方法进行作文训练,或一线贯穿,或双线并进;或先抑后扬,或托物言志;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或总分,或分总;或纵向铺陈、或横向列举;或情景交融,或叙议结合。借鉴、仿写也能出彩。如学完《故乡》后可仿写少年和中年闰土外貌的写法,学习文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描写外貌的写法,写一篇人物外貌的片段作文;学完《春》后,模仿作者用多种感觉及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春风的方法,试着描写一段夏天的暴风雨。 ‎ ‎【精彩片断】‎ 如《家乡的春天》片段:‎ ‎“梅花的花朵不大,像一个个害羞的姑娘,所剩无几的绿叶衬托着梅花。也许是为了让花朵开得更好,绿叶都把自己应该拥有的养分通通献给了梅花。虽然梅花被称为中国的国花,但是它并不张扬。它只是在寒风中默默地开放,在寒风中悄悄地展示自己的风采。所经历的痛苦,只有它自己知道。偶然一次,在路旁看见一枝梅花带着花盆被人丢弃。花盆中的泥土大多数都撒掉了,枝干无奈地低头搭拉着。枝上没有多少绿叶,稀稀拉拉地挂在枝头。我不禁这样想:这就是传说中傲立雪中的梅花吗?就这样也可以称为不怕寒风彻骨?一点都看不出有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过了几天再经过这儿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枝干上竟然长出了许多花苞!又过了几天,我特地去看梅花。当看见了那一片粉红色的花朵,我惊呆了。一株被人们认为毫无用处的梅花树竟然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开放,真让人不敢相信。那株梅花成了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路过的人先是惊奇地睁大了眼睛,接着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我不得不佩服梅花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的精神和顽强意志。‎ ‎【课文对接】‎ 课文的写作方法、技巧,学生要大胆模仿,要敢于“拿来”。如《陋室铭》的卒章显志,《爱莲说》的托物言志,《天上的街市》的联想和想象,《江城子·密州出猎》的雄奇豪放……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范本。平时阅读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去关注文章的技巧、方法,学会迁移,让自己的文章有法可依,靓丽起来。‎ ‎(三)从写作中积累。‎ 鲁迅说:“文章应当怎样做,我说不出”,“是由于多写和练习”,这里的“多写和练习”是第一要素。光读书不动笔,容易形成“眼高手低”。所以,长期坚持练笔,对写好文章至关重要。观察生活时,每有所得,应及时做好观察笔记;阅读书籍,力求在读中有所感悟,努力写好读书笔记。也可以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长日久,文笔自然会鲜活灵动,佳作纷呈。‎ ‎ ‎ ‎ 如果我们有深厚的知识积累、素材积累,有丰富的人生体验、社会经验,你的笔下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淘出许多金子来。‎ ‎ (教法指导:教师可以问一下学生:“以上三种方法,你最常用的是哪一种呢?”学生往往会回答是第一种:从观察中积累。教师就可以再问学生:“刚刚过去的一周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步步紧逼,让学生意识到,既然你的作文素材大部分从观察中积累,那么就一定要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老师过渡语:我们说过,文章必须有一个深刻的主题(即立意),但是,没有恰当的材料,再好的立意也是无法表现的。因此,如果说主题是作文的灵魂、统帅,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所以,选取什么材料入文是作文成败的重要环节。)‎ 知识点3:选材时的要求:‎ ‎(一)以“我”为写作主体;以“熟”为选材前提; 以“新”为立意追求;以“小”为切入口径。‎ 素材来源于平时的观察,要做有心人。把观察到的内容在平时的随笔、周记中记录并分类。‎ ‎(二)写作时的选材 ‎ 几个原则:选近不选远;选亲不选疏;选小不选大;选精不选多;选新不选俗。‎ ‎1、选近不选远 写最近发生的有深刻印象、时代性强的素材 ‎《那一次,我真__________》——现在回顾非典时期的事情有点远了,回顾北京申奥成功的不眠之夜也失去了意义,就写近半年的事情才不会让人感到疏远和乏味。‎ ‎2、选亲不选疏 写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不写没有生活经历的、异想天开的事。‎ ‎《家事》——不要写周总理或是美国总统布什的家事,也不用写远在广州的舅舅家的事情,就写自己平凡普通的小家的事情。‎ ‎3、选小不选大 写小人物,小事件,不写难以驾驭的大场景、大命题。‎ ‎《那件事,我无法忘怀》——写我们中华儿女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不如写自己一次大考考试失利的阴影。‎ ‎4、选精不选多 材料只写一到三个有代表的即可,不许罗列过多。‎ ‎5、选新不选俗 大家习惯利用的素材尽量避开。像写好人好事时,同学都喜欢写上公共汽车让座位,捡钱包交警察,扶盲人伯伯过马路这样的事情,对于这样已经落入俗套的材料我们在选材时就一定尽量避免。另外,对同样素材的利用方式也可以另辟蹊跷,就像一棵大树,别人砍伐下来它都是用来盖房子,你却砍下来制成一条独木舟。‎ 例如:人人都在写的一个材料是学弹钢琴的事,大家选材的落脚点通常是“认为学琴苦,每天五六个小时坐在琴凳上枯燥练习,听到别的小朋友嬉戏的欢声笑语就格外难忍”。你却可以写“学琴苦,苦的是家长,你弹琴,他陪伴,你上课,他们却要风里接,雨里送”。‎ ‎6、选真不选怪 不要为了所谓选材新颖就胡编乱造。真情实感的实力更能打动人,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可以选编一些奇闻轶事往往会适得其反。‎ 示例:‎ 润物细无声——X X老师二三事 ‎ 【例题分析】“润物细无声”是杜甫《春夜喜雨》诗中的名句,这里是借用其比喻义。把正副标题结合起来看,是要求通过两三件事,来表现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注重言传身教,善于熏陶濡染,潜移默化,耐心细致地启发、教育、培养学生。‎ ‎ 【选材示例】切合题意的材料很多,试举三组如下:‎ 第1组:‎ ‎(1)值日同学把垃圾扫到教室一角就回家了,第二天早自习时,x老师不声不响地撮出去倒掉。‎ ‎ (2)食堂里自来水龙头没关好,同学们视而不见,、老师默默地把水龙头拧紧才去打饭。‎ ‎ (3)夏日中午,几个同学乱扔冰棒雪糕纸,x老师一一拾起,丢进废纸篓。‎ 第2组:‎ ‎(1)“我”做了某种错事,出乎意料的是,x老师找“我”谈话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平静耐心地开导“我”。‎ ‎ (2)大扫除时,老师又是拎水冲教室,又是爬高擦玻璃,大家在老师带动下抢干脏活、累活。‎ ‎ {3)一次,x老师病得很厉害,他在医院输过液后,不让学校知道,照常给我们上课。从此,同学们学习更认真了。‎ 第3组:‎ ‎(I)炎夏一日,刚上完课的x老师顾不得自己已汗流浃背,打来几盆凉水泼洒在教室的地上以降温。‎ ‎(2)班上同学去车站服务遭人讽刺,大家极感委屈,x老师在教室里挂出“大海”彩图和“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的字幅,并亲自带大家再去火车站做好事。‎ ‎(3)同学们作文中描写人物易“千人一面”,一次讲评课上,x老师请五位同学做“模特儿”,让大家写《五双眼睛》。‎ 上面三组材料中,哪一组能够获胜呢?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解析:在以几件事写一个人的记叙文中,如果像第1组材料那样,仅从同一角度选取几则相同类型的素材,内容未免过于单一,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 第2组材料虽然注意到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与侧面选材,思路较为开阔,但仍未脱“旧材料、老面孔”的窠臼,缺乏新意,又有编造、套用之嫌。‎ 相比之下,第3组材料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三个材料有生活上的关心、思想情操的熏陶、学习上的启发指导,既典型又精当,能写出一个“教书育人”“润物细无声”的好老师的形象,比较有深度。‎ ‎【典型例题】‎ 留在心底的风景 又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天空中又飞舞着五彩的风筝,望着它们,我搜寻着脑海中的零星碎片,眼前打开的天幕,放映着留在心底的风景。‎ ‎6岁了,奶奶送给我一个大风筝,看着其他小朋友都被爸爸妈妈抱着,手捧着一个个大风筝去实现自己的飞翔梦,我也撒娇地缠着爸爸放风筝,却不料换来一句:“没长眼睛啊?没看到我正忙吗?滚一边去!”我难过极了,委屈极了,一边哭,一边独自走到一旁的空地。‎ 看着小伙伴们和他们的爸爸妈妈灿烂的笑脸,我停止了哭泣。来吧,让我也享受一下这快乐的滋味吧!于是,我拿着风筝线狂奔,看着风筝从地上跃过我的头顶,我自豪极了,不料被脚下的一块小石子绊倒——鲜血、翻着的皮肉混着泥沙,既疼痛又难看,我不觉哭了起来。现在想来,那时的情形无论是谁看到,或许都会生出些怜惜之情来吧。‎ ‎8岁了,我上了小学。老师说下次活动课让我们放风筝!我又兴奋又害怕,会有小朋友和我一起放吗?如果又是我一个人,那该多丢人啊!“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干脆先跟同学叶叶约好,让她陪我一起放风筝。‎ 盼呀盼,终于盼到了活动课!当我拿着风筝去找叶叶时,怎么也没料到她早已和另一个女生一起走了!‎ 我怏怏地来到她面前请求她们和我一起放风筝。“哼,你的风筝那么难看,我才不要和你一起呢!”叶叶一脸的不屑。幼小的我,脑海里还不曾有“羞愧”一词,但那时的情景或许只有“羞愧”才能准确表达吧。我的风筝很小,上面只凌乱地涂着三条单调的颜色,远不及她们手中的猫头鹰风筝来得好看。算了,不要再在这里丢人了,还是走吧!没有她,我的风筝一样能飞得很高,尽管我只是一个人。这个时候,自我安慰似乎是我唯一的出路。‎ 我努力地希望自己的风筝飞得高些,再高些。可是,任我怎么努力,它都只在半空中盘旋一会儿便栽向地面。它是不是也感觉自己长得难看,不想跟天上的“天仙”们争宠?‎ ‎10岁了,春天的芬芳气息和悦耳的鸟啼吸引着我。我仍旧一个人拿着风筝奔向大自然的怀抱。今天的风,和煦而温柔。或许,上天也会眷顾执著的女孩吧?我终于在这里帮助风筝实现了飞翔的梦,它在高高的天空望着我,虽小,却极可爱。远方会不会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谁放的风筝啊?飞得好高!”‎ 正遐想之际,忽听见来自手心极细微的绳子崩断的声音,手里攥着的风筝线顿时失去了一切力量。抬起头来,看见它飘飘然地离我而去,我终于把它送上蓝天了!我惊呼。‎ 今天,我早已如我的风筝一样,在心灵的天空里,和许许多多朋友们一起飞得很高很高,但那片来自心灵空间的美丽风景,却灵动地镌刻在我心底的幕墙之上。 ‎ 你的点评: ‎ ‎ ‎ ‎ ‎ ‎ ‎ 参考点评:文章以自我成长的真实经历诠释“风景”,写得非常动人。从小而大,作者内心一直有一个美丽的期盼——让那又小又可爱的风筝飞上蓝天,飞得很高很高,这一愿望的实现屡经挫折,但小作者一直没有灰心,而是一直在追求,一直在努力,终于在十岁那年春天,将小小的风筝送上了蓝天!这正喻示着小作者虽然家庭不幸、自身条件不好,却一直在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整篇文章以象征手法写成,构思巧妙而又感人至深的魅力!文章层次十分清晰,既有“6岁”、“8岁”、“10岁”等构成的时间线索,又有以“风筝”这一媒介巧妙串联的心路历程。以“留在心底的风景”起,又以“那片来自心灵空间的美丽风景”收,前者点题,后者既扣题又点睛,全文结构严谨而又清新自然。‎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 慈母心 ‎ 【例题分析】‎ ‎《游子吟》中用人们常说,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是母亲对子女的爱。唐朝诗人孟郊曾在“三春晖”来象征一个贫寒母亲对子女的关心。题目中的“慈母”,从狭义来看,是指和善的母亲;从广义来看,也可指像母亲那样关心、爱护下一代的人。“慈母心”就是对下一代无限关怀的一颗拳拳之心,一腔挚爱之情。文章可写一个中心事件,也可从不同侧面写几件小事来表达一个中心。本题可选用的材料很多,但“感情导于前,华章成于后”,各人应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最动情的材料来写,这样的文章才可能感动读者。‎ ‎【选材示例】‎ ‎(1)母亲自己省吃俭用,而让子女吃好穿好。‎ ‎(2)母亲既要赡养老人,又要养育子女,生活拮据。但孩子需购参考书籍,或添置文化用品,她从不说一个“不”字,她还省下自己添冬衣的钱,为孩子买了学外语用的“文曲星”。‎ ‎(3)孩子长大了,与母亲产生了“代沟”,觉得母亲的教诲、约束使自己不能自由但终于有一天孩子发现母亲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好,强烈地感受到了“拳拳慈母心”。‎ ‎(4)一趟趟的家庭访问,一次次的耐心教育,一课课的单独辅导……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像母亲,胜似母亲。‎ ‎(5)母亲离孩子而去了,父亲承担起了当爸、当妈的两副担子。孩子生病,他彻夜不眠,细心照料;孩子要去春游,他不仅买来了面包、水果,还有小小的一包晕车药;粗笨的手捏起了针线为孩子钉纽扣……谁说是严父,分明是慈母啊!‎ ‎(6)‎ 母亲是一个普通的民办教师,她十几年如一日,对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满腔热忱,她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常常备课到深夜,连节假日也没有休息过,有时甚至还带病工作。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她所教的班级,在全乡统考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母亲也连年被评为模范教师。‎ 说一说上面六个材料的优缺点吧?你认为最好的材料是哪一个呢?‎ ‎ 材料1: _;‎ 材料2: _;‎ 材料3: _;‎ 材料4: _;‎ 材料5: _;‎ 材料6: _;‎ 参考解析:以上材料,前五项都符合题意,但略作分析,可见其高低。‎ 材料(1)失之肤浅平淡,这样的爱孩子,高尔基曾说过“连母鸡也会”,难以打动人。‎ 与之相比,材料(2)较为生动典型,但有似曾相识之感;写滥了的材料,再生动,其感染力总会有所减低。要想用这一类的材料写好文章,必须变换角度,挖出新意,必须有真挚浓厚的感情,必须有较高的表达技巧,方可收到好的效果。‎ 材料(5)也较生动,并且把题目翻出新意来,但有其特殊性,不是人人可用的材料。‎ 材料(4)能写出老师有颗“慈母心”,可供选择的材料虽多,但如无突出的材料会写得平淡。‎ 相比较,材料(3)最具有时代感,因而有一定的典型性。“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个材料可较曲折地表现出母爱的深沉和伟大,使文章的感染力得以增强。‎ 材料(6)重点表现的是母亲的敬业精神,不符合本文的主题。‎ 有时,我也想任性一次 ‎ 乖巧的我从未想过叛逆;听话的我从没记得反抗;但文静的我,有时,也想任性一回。‎ 小时候 ‎ 望着橱窗中心仪已久的小熊维尼,我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相信很快我就能拥有它了。然而妈妈手中却捧着一本厚厚的字典,她说:“只有读好书,长大才能有出息,到时候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于是,我告别橱窗,接过字典,不舍地离去。仿佛心中失去了什么般,我知道,那是一个孩子本该有的童真,现在却被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扼住。‎ 小学时 ‎ “对不起。”我满脸歉意地看着不得不“搬家”的同桌。空气里含着令人窒息的元素,一片诡异的沉寂。她默默地离去,渐小的身影在我的心灵上烙上重重一记,很不舍,但——“跟一个差生在一起坐会影响你的学习的,最好换一个好生给你,我去找老师。”妈妈的话犹在耳边。我的心骤然抽紧,一段珍贵的友谊难道都不能拥有吗?我无语。‎ 中学时 ‎ 寒假来临之际,“音乐培训班”“数学培训班”之间我犹豫不决。我热爱音乐,但我知道学习同样很重要。我不是一个受上帝眷顾而天资聪颖的孩子,优异的成绩,需要比别人多一倍的勤奋和汗水去争取,我颤栗了。妈妈,对不起,就让我任性一次吧!于是,我如愿踏进了“音乐培训班”,妈妈只是沉默,然后闷声走进房间,重重的关门声让我犹豫了,究竟我做错了吗?‎ 现在 从未发现我的歌喉如此优美动听,满足于获得的鲜花和掌声,我想,妈妈会谅解的吧。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一个清晨,妈妈小声地对爸爸嘀咕:“这孩子,要是当初报了‘数学培训班’,学习肯定不会落下来。”这些话刚好被起床经过的我听到,心仿佛被万箭射穿,滴血地疼。当我把“音乐大赛一等奖”的奖状递给妈妈时,妈妈神情复杂地看我一眼,默默地离去。一阵风吹来,吹走了奖状,也吹散了滴落的泪,吹碎了我的心。起步又止,无人在乎,要它何用?‎ 睡梦中,小熊维尼微笑着向我招手;阔别已久的同桌紧握我的手,轻声说一句“好久不见”;舞台上的我自信地向观众展现歌喉……‎ 我知道前方 的路很坎坷,但我仍想走下去,用我自己的方式,不再是任人摆布的玩偶,我要自己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清晨的阳光射入树林,调皮的露珠在地上绽开一朵小花,我张开双臂,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自由真好!有时,我真的想任性一次。‎ 你的点评: ‎ ‎ ‎ ‎ ‎ ‎ ‎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1、学了本次课,请总结积累素材的方法有哪些?‎ 从观察中积累、从阅读中积累、从写作中积累 ‎2、写作时的选材的原则 选近不选远;选亲不选疏;选小不选大;选精不选多;选新不选俗。‎ ‎3、你觉得本次课后你需要提升的地方有哪些?‎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一、巩固练习 修改下面的作文:‎ ‎【原文】‎ ‎    从那一刻开始 学习书法已经好几年了,但总是找不到方向。‎ ‎ 这或许是我学习书法这么长久以来遇到的最大瓶颈。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近四个月,但老师总说缺少些什么,我不停地练习,但是结局是不行,然后揉碎一张张载满希望的宣纸。颜真卿之所以能如此泼墨是因为他当时的心情,自然体会不到颜的情感。并且我始终认为,书法最高境界不在于相似,而是一种自创的风格,如今我却被困在这框架之中,丝毫追寻不到方向。‎ ‎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了上海市博物馆,欣赏了米芾的《多景楼记》,在千万幅作品中,我唯独倾心于它,当之无愧的“刷字”,笔锋很重,完全不受拘束。在看似隔断又意味相连的数十字之间,我竟体会到一种方向。从那一刻开始,我似乎抛开了颜真卿的死板,从“刷字”中深受启发。‎ ‎ 当我重新提起笔的一刻,墨汁竟在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地散开了,虽然还有原先的影子,但心态却发生了大变化,我追寻到书法的方向。我想有时人也好似这样啊!在经历繁忙复习阶段时,我总是被繁重学习压的透不过气来,有时要出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去欣赏不同的风景,从而收获最本质的本真。或许换了角度思考,就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 从那一刻开始,我体味到一种书法的方向,一种生活的方向,正如梁实秋所说:“一切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了。”‎ 考场阅卷 内容21分+主题20分+发展8分=49分 ‎ 本文叙述了作者潜心学习书法的历程。通过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而产生的困惑,从而陷入迷惘之中。但从“那一刻”在上海看到米芾的《多景楼记》“开始”,心中所有的困惑都一瞬间消失。所以最后再次提起笔来时,心与神通,万象归一。因此作者得出一个结论:体味书法其实就是体悟人生。文章结构较紧凑,叙述的笔调也很简约,但遗珠之憾还是存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是一篇在考场上争议较大的作文,学生的文笔和语言的功底都很不错,但唯一遗憾的是文章的主题不够丰富,所以最后被判为二类卷。选择的材料不能够完全来凸显内容的丰富,叙述比较凌乱。‎ ‎2、文章起笔就很突兀,导致读者在阅读下文时一点指向性都没有,所述事件缺乏质感,因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整体感,断断续续。‎ ‎3、主题是否丰满,能否打动读者,最关键的还要看文章所抒之情是否能引起读者共鸣,所发之感是否有引人深思的独特见解。所以文章的结尾部分,千万不能仓促收束,要用凝练的文字,通过深情的呼唤来引发读者的共鸣。在这一点上,这篇文章没有做好,结尾时虽有简单的议论,但力度远远不够,因此也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提分指导 本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修改:‎ ‎1、充实材料,把已有的材料铺张开来,可以通过对细节的雕琢,来丰富主题。只有材料丰盈了,具有一定的张力,才能够在别人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带来饱满的感觉。如,可以在文章的开头就营造一种“盲目,内心苦闷,冲突”的氛围,在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近四个月”时,你是怎么临摹的?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可以通过动作的描写与心理的刻画来展示自己内心的“无方向”。‎ ‎2、刻画细节,重点突出你在上海观看书法作品时被米芾的《多景楼记》所震撼的“那一刻”,刚好也能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扣题紧密。这个细节的刻画是全文的关键所在,它是文章成败的分水岭,文章的内容是否丰富,在这一块完全可以彰显出来。‎ ‎3、升华结尾,让文章的主题从一个普通的现象上升到一个深层的哲理上。让读者阅读文章后引发一种熟悉的体验,或从中获取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这篇文章的结尾需要补充自己观看优秀书法作品后个性化的体验,作品给自己带来的冲击感,等等。可以夹叙夹议,可以抒情,最好能和开头形成鲜明的比照,以一个有力的动作来完成最后一击。‎ ‎【修改后】 ‎ 二、预习思考 ‎ 1、下节课主题:《期末综合复习(上)》‎ ‎ 2、预习作业:‎ 请用思维导图画出本学期你学到的知识,结合期末考试范围,着重点出自己需要提升的知识板块。‎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