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教案+新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大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教案+新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大全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教案+新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大全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第1课时、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对宪法基本内容的认识,热爱宪法。2.认识人权、珍惜和热爱自己的人权。3.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做法产生敬意。能力目标1.知道很多国家机关名称里有“人民”二字的原因。2.对宪法基本内容的认识和了解。3.学会通过不同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等,提高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4.提高对人权内涵的认识,自觉维护个人的人权。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其实就是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2.知道宪法内容,对宪法规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及公民基本权利内容有初步了解,这些内容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3.知道我国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国家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重点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2.对宪法基本内容的认识。3.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难点1.对宪法基本原则与国家性质的理解和认识。2.对人权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精心准备宪法内容、国徽幻灯片及教材上教学展示所用幻灯片。2.认真备课,熟知本课时两大板块内容之间内在联系。学生准备:1.预习新课中探究问题。2.提出新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环节与同学共同探讨。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故事导入,场景激趣故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由来及含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接受了中央政府命令,分别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执行新中国国徽的设计工作。经多次咨询研究,最后确定了国徽的图案,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其意是用天安门图案作民族精神的象征;用齿轮、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用国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国徽图案交由清华大学小组的教授高庄最后完成设计加工与塑造国徽模型。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在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在祖国的海关,在人民的法庭上,每当我们看到庄严美丽的国徽,心里便会荡起一种崇高的爱国之情。国徽呈圆形,圆形的中间上方是璀璨夺目的五颗金星,下方是雄伟端庄的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城楼的正下方是一个金色的齿轮,齿轮两边的稻穗对称地向上环抱,至居中的顶部相合,齿轮的中心又系着两幅红绶,呈弧形伸向两边,而后向下垂挂,使圆形的国徽有了坚定、稳定之感。国徽的基本色彩是红、黄两色,热烈、美丽、崇高、庄严。天安门图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民族特色的雄伟端庄的天安门城楼的正面图景,横贯国徽的中下方,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威武不屈的英姿。齿轮、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金色的齿轮,仿佛带动整个国家飞转向前,硕大的麦稻穗,也同样象征着人民的幸福,祖国的繁荣。国徽上的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正上方的一颗大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党是灯塔,是太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四颗小星在一面呈半圆形环抱,象征亿万人民,心心向着共产党,坚强团结,众志成城。故事三:国徽及国徽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及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以后历次宪法均予以确认。为了维护国徽的尊严,正确使用国徽,1991年3月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当天国家主席杨尚昆签发主席令予以公布,并自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故事四:宪法目录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一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三节、国务院第四节、中央军事委员会第五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第六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第七节、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其中一两个故事讲述给学生听或制成幻灯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徽和相关法律规定,由此引入新课的学习。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一)国家权力属于人民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3页“运用你的经验”,请学生着重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为什么这些国家机关和场所要悬挂国徽?(2)为什么我国很多国家机关的名称里有“人民”二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老师可视情况组织同学展开讨论。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教师总结:(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2)我国很多国家机关的名称里有“人民”二字,表示我国的国家性质也就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2.宪法的基本原则的表现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5页内容,在预习新课的过程中了解我国宪法是如何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建议教师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请学生回答“我国宪法是如何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这一问题。第二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播放提前准备的幻灯片,具体顺序如下:第一张显示“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第一章、总纲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二张显示“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制度保证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国家的主人。第一章、总纲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七条、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第八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第三张显示“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一章、总纲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四张显示“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第一章、总纲第三十三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教师补充:“宪法还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 教师总结: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3.对中学生的要求:教师可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探究与分享”,思考提出的问题:中学生通过撰写提案参与到国家事务中,这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在学生思考回答基础上作小结。教师总结:我们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故事拓展】、、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教师出示幻灯片或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四幅插图,思考问题:(1)以上图片分别说明公民享有什么权利?这些权利是如何实现的?(2)请列举自己感受到的国家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实例。教师总结:(1)分别是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文化权、劳动就业权。(2)示例:高中、大学贫困家庭学生助学金制度等。2.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教师出示提前制作的幻灯片:内容为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过渡语】既然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那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国家机关应怎样尊重和保障人权呢?为此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权的主体和范围。3.人权的主体和范围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中间一段文字,然后请学生回答人权的主体和范围分别是什么?教师总结:(1)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2)宪法保护的人权的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4.国家机关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做法(1)总体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2)具体要求: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方法小结】对这一块内容的教学,老师先安排学生自学为主,而后对个别机关的做法进行拓展延伸。如教材第8页两个“探究与分享”材料及问题的解答,可加深学生对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的做法的理解和认识。【知识拓展一】教材第9页最上面的“阅读感悟”,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知识拓展二】教材第9页最下面的“拓展空间”中介绍的扶贫方式的变化,教师也可以在网上搜集相关图片制成幻灯片播放。【思维提升】中国正在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国家为什么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你认为国家应该如何帮助贫困人群? 教师在学生思考、举手发言后作出小结:(1)扶贫工程是尊重和保障贫困地区人口人权的有力措施。(2)优先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特别是尽快建立农村的最低保障制度和完善城市的低保制度。在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时,要把重点放在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减少机会不公平的现象。在就业、基础教育、基本卫生、市场准入以及公平执法等方面下功夫,投资金。最后,政府的政策还要更偏重于解决未来的收入不公现象,如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工进城、加快城镇化发展等。同时,政府要促进教育公平,使大学生不能因家庭贫困而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最后,政府要通过税收、财政、货币、土地等各方面措施,防止出现房地产泡沫,防止通过财产的快速增值使未来收入分配的差距扩大。三、课堂小结本节课重点把握宪法的基本原则及其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做法这两个大的知识。希望大家树立宪法意识和观念,更好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权。板书设计: 1.2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教学设计课题治国安邦总章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国家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学习,提高对宪法重要性的认识,自觉热爱宪法,拥护宪法。能力目标:体会到宪法的权威性,严格规范权力的行使;理解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知识目标:国家机构的产生、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教学重难点重点:国家机构的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难点:如何规范权力的运行。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展示习近平主席在第3个国家宪法日的重要指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二、讲授新课活动一:展示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产生图。通过看国家机构领导人产生图,直观上帮助学生了解宪法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职权,明确行使权力的基本规则,共同守护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并结合宪法相关规定,知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活动二:阅读感悟(教材P13)学生思考:我国国家机构实行什么原则?教师:这两段话体现我国国家机构实现的是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国家机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为: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组织国家机构;在同级国家机构中,国家权力机关局域主导地位;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在国家机关内部,做出决策、决定时也要实行民主集中制。活动三:探究“笼子里的印章”思考相关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公章表示权力,笼子表示制度,整张漫画的理解:必须对权力的行使进行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实现,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我国宪法规定:“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活动四:观看视频“执法人员‘查扣样品’称‘依法抢劫’”和“执法人员违法查扣车辆不行的”。学生思考:这两段视频说明我们该如何规范权力的运行?教师:1、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不能超越权限行使,也不能因宪法和法律对某一领域未作规范而擅自行使权力。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属无效。对于滥用权力的行为要追究相关组织和个人的法律责任。2、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3、宪法和法律还规定了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要求国家权力必须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凡不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一、新课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国家机构领导人的产生,更知道国家权力的运行要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只有依法规范权力运行,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作业1.《自主学习》2.基础训练1.2内容 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第1课时坚持依宪治国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崇尚宪法的思想,树立宪法意识,自觉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深刻认识依宪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宪法观念,增强守法意识能力目标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感受宪法权威,提高守法、护法能力知识目标了解现行宪法的构成,理解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懂得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的道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本的活动准则、最高的法律效力。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已有137名省部级及以上官员被调查。据统计,落马的137名省部级及以上官员中,徐才厚是首名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孙政才是首名落马的在职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荣是十八大后落马的首名副国级官员,周本顺是十八大后首名落马的在职省委书记,杨栋梁是十八大以来落马的首个国务院直属机构现任“一把手”,苏树林是十八大后首名落马的在职省长。年龄最大的是1942年12月生的周永康,也是由中纪委查办的最高级别正国级官员;年龄最小的是1968年7月出生的安徽省副省长周春雨。思考:这份打虎成绩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总结:我国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二、新课讲授活动一:宪法知识知多少(看宪法目录,明确宪法构成)总结:宪法的构成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活动二:探究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阅读教材第20页“探究与分享”)1.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草案进行全民讨论?提示: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材料链接:2017年4月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四个“宪法法律宣传月”, 为营造全社会学法、知法、守法、遵法、信法、用法的良好氛围。4月24日,乌苏市林业局在局机关四楼会议室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开展“宪法法律宣传月”主题教育活动。此次“宪法法律宣传月”主题活动以宪法宣传为引领,重点宣传依法维稳以及安全生产、改善民生、扶贫开发有关的法律法规。做到忠于宪法、遵守宪法,执法必须公正、准确和依法维护公民权益为内容,以强化全局机关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目的。2.思考:为什么要举办“宪法法律宣传月”主题教育活动?提示: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增强人们的宪法意识,保障宪法实施。活动三:探究中国共产党和宪法的关系作为领导人民制定宪法的中国共产党,和宪法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请看下面两种不同的观点。正方:中国共产党应该和其他政党、团体、组织一样,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反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中国共产党可以不受宪法的约束。师指导生分组讨论,整理课前准备的材料,鼓励生积极展开辩论。师在生辩论后,引导生进行知识点总结。3.教师归纳: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宪法既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又体现了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中国共产党更应该模范地遵守宪法,如果不遵守宪法,就会降低党的威信,削弱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4.归纳总结:根本的活动准则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活动四:探究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1)结合教材第20—21页“探究与分享”,表演“对话”。(2)猜谜游戏,进入学习。师:首先进行一个猜谜游戏,谜语是: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子由母产生,冲突我有效。请问谜底是什么?生齐答:宪法。如果把所有的法律比作乐队,宪法就是乐队的指挥;如果把所有的法律比作一支军队,宪法就是这支军队的最高统帅。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提示: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分组讨论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总结:最高的法律效力内容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制定和修改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教师总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宪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白了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懂得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的道理。3、板书设计坚持依宪治国 第2课时、加强宪法监督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宪法意识和观念,自觉践行宪法精神。2.树立权力监督意识和观念,学好宪法、热爱宪法能力目标1.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职能的认识。2.提高自己的权力监督意识和能力,学会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行使监督权。3.提高学习宪法的自觉性、主动性,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知识目标1.知道权力监督机关和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2.知道增强宪法意识的一些具体要求和做法。重点1.监督宪法实施机关。2.公民的监督权。3.增强宪法意识的具体做法。难点1.增强宪法意识的具体做法。2.中学生如何践行宪法。教师准备:教学情景所需要的幻灯片。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构建本课时知识网络图。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故事导入,场景激趣北京四大“神秘组织”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最可怕近年来,在网上流传着很多介绍北京“人防网”的段子。比如北京的四大神秘组织——“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和“丰台劝导队”。“朝阳群众”因举报多位名人和艺人吸毒而广为人知。网友在网络上打趣说,“朝阳群众向来爱搞‘大新闻’,薛蛮子、黄海波、王全安等人嫖娼,李代沫、宁财神、王学兵等人吸毒,全部是被朝阳群众举报。除此之外,大到杀人抢劫,小到黑车违法,都是他们的关注点。”据媒体报道,“西城大妈”在2015年上半年提供各类情报信息11937件,违法犯罪线索567件。仅2014年,北京警方便为“西城大妈”发放奖金200余万元,今年前四个月奖金达56万。李海大爷今年65岁,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名治安志愿者。他告诉新京报记者,他每天的工作任务是在小区附近巡视,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了解小区内租户的情况。如果发现小区内租房有可疑的行为,他会直接给片儿警打电话。有一次,他晚上巡视时发现,有一名男子在偷自行车,他马上向派出所报告情况,结果当晚民警就将该男子抓获。他从民警处得知,原来这名男子是一名惯犯,已偷盗了近20辆自行车。实际上,在内蒙古、广东、辽宁等地也开始组建自己区域内的“人防网”。志愿者就像“流动摄像头”,参与巡逻防控,是公安干警的“眼睛”和“耳朵”。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洪道德看来,北京的这些志愿者可随时随地向警方传递看到有可能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社会覆盖面很广,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张由社区治安志愿者组成的“人防网”是警方的有力补充,对首都社会秩序稳定起到很大作用。教师总结:由社区治安志愿者组成的“人防网”,对当地治安保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人民群众拥有监督权。宪法的实施也需要人民群众的监督。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一)监督权力行使1.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的原因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过渡语】怎样对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呢?宪法又是怎样规定的呢?教师总结:为了保证国家机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需要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督公权力行使的制度体系,在这一监督体系中,宪法监督制度具有基础性意义。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域内负有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2.监督权力行使教师可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24页到25页内容,思考问题:怎样监督权力行使?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相关链接”和“探究与分享”,帮助学生理解我国是如何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的。【知识拓展】监督权的理解和把握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的权利。它是公民参政权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种最具活力的监督。实行民主监督,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务享有监督权。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一府两院”(政府、检察院、法院)进行监督的权力,以保障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保障行政和司法权力的有效行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人大监督同其他方面的监督相比较,是位于最高层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监督。人大监督的实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包括公民直接行使的监督权和公民通过自己选举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行使的监督权。另外,公民的许多权利具有监督国家权力的性质。这里,作为参政权的一项内容的监督权,是一种直接的政治监督权。它主要包括五项内容,即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老师总结: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使其更好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要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加强对宪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宪法权威。对于各种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二)增强宪法意识【过渡语】加强宪法监督,既需要完备的制度措施,也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知识拓展】中国完备的制度监督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存在各种形式的监督,从横向来看,包括党组织的纪检监督,政府的行政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监督同其他方面的监督相比较,是位于最高层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监督。从纵向来看,有上级对下级部门的监督。1.增强宪法意识,对国家公职人员提出的要求:增强宪法意识,对公职人员来说尤为重要。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等。目的: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授予的权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知识拓展一】国家宪法日产生背景及确立12月4日,是中国的“宪法日”。之所以确定这一天为“宪法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不可或缺的,将宪法实施日定为“宪法日”,意义十分重大。正式确立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知识拓展二】宪法宣誓制度201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决定》提出,把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2015年6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受委员长会议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韩晓武在作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草案说明时表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落实四中全会精神,以立法形式正式规定实行宪法宣誓制度,对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誓词共70字:“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2.对公民(1)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各种活动,增强人们的宪法意识。教师出示幻灯片或引导学生观看教材第26页“阅读感悟”中的图片,了解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各种活动,增强人们的宪法意识情况。(2)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26页下面到第27页上面“探究与分享”,思考提出的问题: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总结: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呵护。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3)学习宪法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27页中间的“探究与分享”,也可展示宪法组成的幻灯片,让学生谈一下学习宪法的心得体会。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该怎样学习宪法?教师总结:学习宪法。我们不仅要了解我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还要在理解我国宪法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着重领会宪法原则和精神。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让宪法走近群众,深入人心,为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4)认同宪法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28页最上面的“探究与分享”,请结合实际和生活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教师总结:习主席的话就是说人民群众对宪法是拥护的,认同的。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认同宪法?怎样认同宪法?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点评和小结。教师总结:(1)认同宪法原因:我国宪法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2)做法:我们要理解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让宪法真正铭刻于心,让宪法精神在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5)践行宪法我们学习宪法就是为了更好的认同宪法,而学习宪法、认同宪法最终的目的是践行宪法。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该怎样践行宪法?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作出小结。教师总结:我们要将宪法原则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 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教师安排学习阅读教材第28页下面的“探究与分享”,了解中学生遵守和维护宪法的一些具体做法。三、课堂小结本次课我们学习了两个问题:监督权力行使和增强宪法意识。对权力的监督一是宪法授予人大及其常委会有监督权,二是赋予公民有监督权。所以一方面作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树立宪法意识,珍惜宪法授予的权力,努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作为公民要热爱宪法,捍卫宪法,学习宪法,认同宪法,更要践行宪法。只有这样,才算是坚持宪法至上,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板书设计加强宪法监督一、监督权力行使1.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的原因2.监督权力行使:人大及其常委会、广大公民二、增强宪法意识1.对国家公职人员要求 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第三课公民权利3.1公民基本权利课题公民基本权利单元第一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宪法的权威性,感受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珍惜公民基本权利。能力目标:提高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认识,懂得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维护宪法权威。知识目标:知道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了解宪法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重点感受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难点珍惜公民基本权利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出示教材“运用你的经验”内容提问:1.从小云一家人的生活可以看出他们享有哪些基本权利?2.以此为示例,写一写你的家庭成员生活,并分析你家庭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有哪些?阅读运用你的经验内容思考回答问题讲授新课政治权利与自由出示案例某小区在推选十九大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工作中,80多岁的余奶奶因为年老体弱,又要照顾白血病的女儿,无法到现场投票,她正暗暗着急时,社区的支部委员来到她的家,她得以推荐自己满意的候选人。上初三的小李跟随爸爸参与投票选举时,也想像爸爸似的投上自己的一票,爸爸对他说:“你还小,还不具备选民资格。”提问:1.是什么得以保障余奶奶的选举权?2.公民享有选举权需要哪些条件?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阅读案例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政治自由。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出示材料罗先生通过媒体实名举报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刘某违法犯罪问题。经调查,刘某及其亲属非法收受巨额财物,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违规为其亲属经营活动谋取利益。经审理,法院以受贿罪判处刘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提问:罗先生实名举报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监督权。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讲授新课人身自由某市访民胡某,因为地方官商包庇不处理问题,被开发商暗算拆迁协议而被逼到北京上访,但地方截访人员将她从北京接回来押送市公安局拘留10天,拘留期满没有释放,后又借口以涉嫌敲诈勒索罪把她刑拘,并将其住宅强制拆除了。而胡某并未实施过敲诈勒索行为。提问:当地政府和公安局的行为是否违法?你认为胡某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犯?胡某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权均受到了侵害。人身自由的含义及地位:(1)含义: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2)地位: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在宪法中的具体规定是如何体现的?(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2)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3)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出示材料【私自拆开隐匿信件法律不容,颍上一投递员获刑】颍上县邮政局投递员罗某私自开拆、隐匿70余封寄往县纪委等部门的信件,将其中10封反映两单位领导违纪问题的举报信提供给其本人,并收取被举报人给予的钱物。颍上法院对罗某以私拆、隐匿邮件罪,对其判处1年10个月。提问: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被他人私拆信件的情况,请你列举,并说一说这些做法违法了哪些规定?思考回答问题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讲授新课引导学生思考P37探究与分享提问:警察征用摩托车的行为涉及对公民的哪项基本权利?阅读内容思考回答问题 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财产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劳动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人们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活动,获得劳动报酬和其他收益,既可以保障合理的生活水平,实现自身价值,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出示图片劳动权核心内容出示图片,学生结合实例讲图片中的故事物质帮助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16年8月,教育部发布《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简介》。资助政策中提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政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三位同学对此发表各自的看法……提问:结合材料,请和同学讨论:国家为什么要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受教育权。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看图片了解劳动权的核心内容看图片,讲故事阅读材料按照要求完成问题看图片思考回答问题 出示图片提问:国家为什么要对公民的科学文化活动给以鼓励和帮助?文化权利。公民的文化权利包括:科学研究的自由、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和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课堂小结中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人身、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中国公民,不论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其他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平等地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板书公民基本权利一、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二、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权、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三、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财产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文化权利 第三课公民权利3.2依法行使权利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依法行使权利的道理,明确维护权利守程序的原因和方式能力目标结合案例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会依法行使权利和维护权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白宪法对公民行使权利作出的限制性规定是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增进热爱宪法的情感,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依法行使权利。教学难点: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代价。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海市静安区公布对巨鹿路888号优秀历史建筑(如图)被业主违法拆除事件的调查结果,决定对违法行为人王某罚款人民币3050万元,责令其在10个月内恢复建筑原状。同时,对相关政府责任部门及10名责任人员严肃问责。的确,老洋房是业主花8000万元买下来的,公民的“财产权”应该得到保护。但是,公民行使财产权也是受到法律约束的,不能够“无法无天”。思考:王某是在依法行使财产权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教师总结:不是。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二、新课讲授活动一:角色扮演江苏徐州的一位大妈火了。因为她闯红灯和横穿马路,被交警拦下,被告知需要“站岗”后,多次爆出雷语:“我有心脏病,如果犯病你要赔我钱;不差钱,明天继续闯;我就教育孙子去偷,去闯红灯;我50多,不,我60多了。”一时间,网友热议不断。“闯红灯大妈”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诸多层面的问题。闯了红灯拒不接受处罚,态度还如此蛮横……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这一情景。1.思考:(1)对徐州大妈的言行,你是怎么看的?(2)如果你是现场的交警,会对她讲哪些道理?提示:(1)这是法治观念淡薄的表现,不懂法律,不依法行使权利。(2)闯红灯是违法行为,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等。活动二:情景再现——足球比赛(阅读教材第41页“探究与分享”)2.思考:甲队球迷的行为可能造成哪些危害?提示:他们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也损害了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知识拓展:我国宪法对公民行使权利作出的限制性规定:[来源:学科网](1)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2)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3)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4)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3.总结:行使权利有界限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为代价活动三:探讨维护权利守程序的好处2017年7月16日上午,在北京飞往上海的上海吉祥航空公司HO1252次航班上,因一名四岁儿童在未购票的情况下登机,致该航班的全体乘客不得不重新安检,原计划6点55分起飞的飞机延误至11点59分起飞。吉祥航空公司对于此次航班长时间延误而耽误旅客的行程深表歉意,并表示,针对当日航班旅客的补偿工作已经启动。1.思考:(1)假如你是这次航班的乘客你会主动维权吗?(2)维护权利时需要遵守程序吗?为什么?提示:(1)会(或不会)。(2)需要。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活动四:探讨公民权利如果受到损害怎么办(阅读教材第42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2.思考:(1)张某与村民、厂家的纠纷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解决?(2)你认为哪种解决方式较为合适?提示:(1)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2)协商。协商是一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直接对话,摆事实、讲道理,分清责任,达成协议,使纠纷得以解决。学生阅读教材第42—43页的内容,了解相关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方法:3.归纳总结:维护权利守程序原因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方式协商是一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调解也是解决纠纷的有效方式仲裁是解决纠纷的又一方式公民可以通过诉讼向人民法院起诉,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三、课堂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依法行使权利。了解了行使权利有界限,知道了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及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为代价的道理,知道了维护权利守程序的原因和方式,明白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式来维权。3板书设计 依法行使权利 第四课公民义务4.1公民基本义务【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结合相关法律条例,知道公民的四种基本义务的内容及涵义。 2、结合具体案例和自身实际,能够正确的履行公民基本义务,树立正确的义务意识。 3、在了解基本义务的基础上增进对宪法的认识,在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宪法法律。【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公民的四种基本义务内容及涵义。难点:能够正确的履行公民基本义务,树立正确的义务意识。【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第五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第五十五条: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第五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师:上述宪法条文是对于公民哪些方面的规定?这些内容可以怎样概括?生:上述条文是对公民义务的规定。内容可以概括为:我国公民有遵守宪法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的义务。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公民义务吗?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究竟是什么涵义?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吧。任务一、通过探讨案例“破坏名胜古迹”,知道遵守宪法法律的内容及涵义,能够用正确的行动履行遵守宪法法律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探究活动一我国的文物和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根据 文物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刑法的相关规定,破坏文物或者名胜古迹的行为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根据文字描述评价漫画中的行为没有履行公民的哪种义务?参考答案:图中男孩的做法,违反了文物保护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没有履行遵守宪法法律的义务。我国公民有遵守宪法法律的义务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遵守宪法就要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都是遵守宪法法律的具体表现。如何履行遵守宪法法律的义务建设法治社会,我们要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自觉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我们要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程序规定,同时,以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办事。过渡: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我们将公民义务分为了四个方面,现在我们了解了遵守宪法法律的义务。 任务二、列举有关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例,查阅国家安全法相关规定,知道维护国家利益的内容及涵义,能够用正确的行动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树立正确的义务意识。维护国家利益探究活动二历史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百业凋敝,人民遭殃。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我们应该始终做到认识不含糊,行动不动摇。·举出你所了解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例。参考答案:如:1935年5月20日,刘伯承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先遣部队到达冕宁,21日,红军先头部队在拖乌喇嘛房受阻。但在彝族首领果基约达了解完情况之后,明白红军是维护民族的组织,便毅然与刘伯承结拜。刘伯承将随身携带的手枪赠给果基约达,果基约达把自己的黑骡子送给刘伯承,红军赠送了部分枪支和一面写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果基约达派出4个彝族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 过渡:果基约达帮助红军的原因是,他明白红军是保护民族的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帮助红军就是保卫国家,保卫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每个公民都应当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统一,维护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探究活动三2015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设立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有助于帮助公民认清国家安全形势、增强危机忧患意识、树立国家安全观念,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法和相关法律,积极支持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履行职责,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应有贡献。2016年4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教育部门组织或指导举办了很多活动,例如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法律知识普及周、国家安全教育日网上宣传、首届全国高校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教学能力大赛等。请你查阅国家安全法相关规定,完成下面的内容。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我们应该做到: 捍卫国家主权,把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作坚决斗争;……参考答案: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关于国家安全的规定; 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线索; 如实提供所知悉的涉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证据; 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条件或者其他协助; 向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和有关军事机关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保守所知悉的国家秘密。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包括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秘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维护国家荣誉包括维护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维护国家利益包括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各方面的利益。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任务三、探究案例“王凯服兵役”,结合教材,知道依法服兵役的内容及涵义,树立正确的义务意识。 依法服兵役探究活动四正在读大学的王凯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2016年3月,征兵宣传片《战斗宣言》在大学校园热播,校园里有很多征兵宣传横幅和展板,宣传以前入伍学长的先进事迹。在宣传展板上,写着这样的豪言壮语:“远地方苦地方,建功立业好地方;这精彩那精彩,奋斗的青春最精彩。你不当兵,他不当兵,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展板上也写着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兵役法的规定服兵役。”这些都激励着王凯坚定自己的信念,他正式报名应征入伍。欢送仪式现场,王凯骄傲地说,他即将服役的部队是海军某部,他将在军营这所人生“大学”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争取早日实现人生抱负。·从王凯的故事里,你体悟到公民依法服兵役有何重要意义?参考答案: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为了保卫祖国,我们要自觉履行这项义务。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依法服兵役是我们的一项光荣义务,但是部队的生活是十分辛苦的,倘若有人因为吃不了苦而做了逃兵,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那有关于服兵役的相关规定都有什么呢?我们来看课本49页下面的这段话。我国兵役法规定,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现役军人必须遵守军队的条令和条例,忠于职守,随时为保卫祖国而战斗。预备役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参加军事训练等,随时准备参军作战,保卫祖国。任务四、通过案例“小利纳税”,知道依法纳税是公民基本义务,偷税漏税是违法行为。依法纳税探究活动五8年级学生小利平时喜欢写作,她的一本原创小说被出版社看中出版,一个月后出版社寄来了稿费,上面显示是税后,小利妈妈看都后感到疑惑,未成年人有必要纳税吗?·请你思考未成年人是否应该纳税?参考答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不论年龄都应该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小结:我国公民的义务可大致分为遵守宪法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但除此之外 ,我国宪法还规定了公民应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拓展空间围绕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套知识竞赛题,然后,班级或小组交换题目并进行比赛。【板书设计】 4.2依法履行义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履行义务应坚持的三个原则。2.知道公民的法定义务有哪些。3.公民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能力目标1.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法定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的能力。2.明确公民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履行法定义务重要意义,明确履行义务要坚持的原则。2.增强对国家、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重点难点重点1.权利义务一致性。2.公民应履行的法定义务内容。难点1.理解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2.违反法定义务须担责。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情景所需幻灯片,认真备课。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情境导入,场景激趣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忠实地履行义务。上节课我们学习和了解了公民的基本义务,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公民要怎样履行义务。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过渡语】公民该怎样履行义务呢?履行义务要求公民该怎样做呢?(一)原则一:权利义务相统一1.权利与义务关系概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师安排学习阅读教材第51页下面至第52页上面的“运用你的经验”,思考回答问题:(1)列举一项你所享有的权利,说说这一权利的实现需要他人付出怎样的努力。(2)列举一项你所承担的义务,说说履行这一义务对自己和他人具有什么意义。教师在学生思考、回答基础上,进行点拨小结。教师小结:(1)示例:受教育权,实现公民的受教育权可以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2)示例:受教育义务,履行这一义务可以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2.二者关系一致性表现(1)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反过来,公民自觉履行义务,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2)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3)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例如,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教师安排学习阅读教材第52页的“探究与分享”,思考回答问题:如何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就以下两种观点说明你的看法。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小结。教师小结:(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2)“权利与义务如影随形,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享用了多少权利,就应履行多少义务”说明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反过来,公民自觉履行义务,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3.坚持二者相统一做法教师安排学习阅读教材第53页的“探究与分享”,思考回答问题:如何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小结。教师小结: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二)原则二:法定义务须履行1.法定义务的含义及特征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它具有强制性特征。2.法定义务的内容履行受教育义务、依法纳税、遵守公共秩序、保护野生动物、遵守交通规则、依法服兵役、爱护公共财产等。3.履行法定义务要求(1)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2)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知识拓展】抢劫上网费8元,两在校学生受罚案例回顾18岁的被告人肖某和16岁的被告人王某均为在校学生。2010年4月14日,因无钱支付网吧上网费,二人预谋抢劫学生。当晚二人拦截放学回家的学生被害人邓某等三人,并对三人扇耳光强行抢走身上现金共8元。判决结果:湖南省武冈市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肖某、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和以暴力相威胁,强行劫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被告人王某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予以减轻处罚。同时,两被告人犯罪后认罪态度较好,酌情予以从轻处罚,两人为在校学生,系初犯,犯罪后确有悔罪表现,具备监护、帮教条件,对其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决定对两被告人适用缓刑。法院以被告人肖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被告人王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千六百元。(三)原则三:违反义务须担责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行为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后果是什么?1.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者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做的行为,都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2.违反法定义务后果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公民违反民事法律, 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行政法律,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违反刑事法律,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知识拓展一】发生在校园里的故意伤害案王某和杨某均为某校初三住校学生,2017年3月5日第一节晚自习下课时,王、杨二人因琐事发生纠纷,杨某叫了几名同学打了王某,并说“大不了下了课再来”。王某遂将从同学陈某处借来的匕首藏在身上。当晚第二节晚自习下课后,王某与杨某再次发生争执,王某用匕首刺伤杨某的胸部、左臂部等处。经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鉴定,杨某的损伤程度为重伤。法院审理该案时认为:王、杨二人均为在校学生,发生争执后,王某不是寻求正当程序解决矛盾,而是以非对非,冲动行事,持匕首将杨某刺成重伤,其行为已构成了故意伤害罪。由于王某在犯罪时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根据案情的具体情况可对其减轻处罚,且王某确有悔罪表现,其父母也积极赔偿了杨某的经济损失,取得了对方的谅解,对王某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最后法院依法判处王某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知识拓展二】几种违法行为举例1.行政违法行为,如工商登记干部吃拿卡要,对申请符合颁发工商执照的,刁难不发。2.民事违法行为,如堵住邻居的排水管道,不让雨水从自家屋边流过,违反相邻权。3.刑事违法行为,如A偷B家现金5万元,侵犯公民合法的财产权。4.违宪行为,如干涉他人依法发表言论,违反宪法的言论自由权。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在上节课了解公民的基本义务基础上,重点学习了公民履行法定义务要遵循的三项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法定义务须履行、违反义务须担责。板书设计 第五课我国基本制度5.1基本经济制度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培养运用科学的观点正确认识和看待经济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能力,提高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拥护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热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难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北京市国资委国有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2020年底,80%以上的北京市属国有资本将集中到公共服务、基建、民生、战略性产业等领域,并新增了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提高到30%等指标,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思考:(1)国有经济处于什么地位?(2)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组成部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教师总结:(1)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2)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二、新课讲授活动一:辨析归类(阅读教材第60页“运用你的经验”)1.思考:这些同学父母的工作单位哪些属于公有制经济?哪些属于非公有制经济?提示:国有企业、在家乡务农是公有制经济;外企、伯父的建筑公司和小餐馆是非公有制经济。活动二:情景再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近60倍,固定资产总值升值16倍,人均收入增长近3倍……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澄江街道花园村自2013年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来,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交出了上述“成绩单”。2.思考: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澄江街道花园村的巨变体现了什么?提示:体现了集体经济的重要作用。活动三:探究国有经济的重要作用(阅读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3.思考:我国为什么要由国家投资研制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提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发射,表明中国正从经典信息技术的跟随者,转变成未来信息技术的并跑者乃至领跑者。中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并结合地面已有的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初步构建一个广域量子通信体系。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具有关键作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研制工程浩大,需要国家出资。[来源:学|科|网Z|X|X|K]4.归纳总结: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国有经济的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属于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来源:Zxxk.Com]国家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5.教师讲解:(1)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和保障国家安全等,具有关键作用。(2)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于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实现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作用。目标导学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活动四:时事再现李克强总理会见2017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企业家代表时说:“大企业就业容量实际在下降,中国政府力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每天新增1.5万户以上小微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现在小微企业已占中国就业岗位的80%,这是包容性增长的基础。”1.思考:我国对小微企业采取的政策是什么?提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活动五:探究私营经济的重要作用(阅读教材第62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2.问题:请你结合案例,分析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提示: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撑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归纳总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来源:Z,xx,k.Com]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来源:学#科#网Z#X#X#K]在支撑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后,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节课的内容,我们来读一首诗,也作为今天这节课的结束。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国有经济起主导,致富路上带头跑。公有制经济是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也不可少。初级阶段大家齐心又协力,共同富裕的生活来到了。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了解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懂得了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 板书设计基本经济制度 5.2根本政治制度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认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能力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政治现象的能力。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环节导入学习新知教学内容生成情境板书课题根本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地位及基本内容教师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018年3月5日在北京开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要做什么?要想了解这些知识,就要学习我国的政治制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4-65页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及基本内容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谈看法学生阅读学习教材p64-65页内容学生讨论探究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及基本内容(1)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基本内容: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这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实行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经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分组讨论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义务提示 (2)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义务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多媒体展示人大代表权利选举权人大代表依法选举决定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组成人员、上一级人大代表(县级以上)的权利。提名权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有依法联名推荐上一级人大代表候选人,书面联名提出本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领导人员的候选人的权利。质询权人大代表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有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质询并要求必须予以答复的权利。等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那么这项制度的实施有什么意义呢?)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有权依法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表决各项决定、提出议案和质询案。(2)义务:人大代表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讨论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意义?结合教材p66页提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以来,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组织学生探讨我国是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小结(2)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小结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401名,占代表总数13.42%,比十一届提高了5.18%;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10名,占代表总数的20.42%,比十一届提高了129%;妇女代表699名,占代表总数的234%,比十一届提高了2.07%。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的上述变化,对于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有何意义?探究与分享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编纂民法典和制定民法总则作为立法工作的重点任务。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三次审议民法总则草案,并且先后三次于会后将草案审议稿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两次将草案印送全国人大代表征求意见,还将草案印发中央有关部门、地方人大、法学教学科研机构征求意见。2017-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民法总则。结合民法总则的制定,说说应怎样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学生讨论本节课所获得的收获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机关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协调,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讨论本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根本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地位及基本内容(2)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义务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2)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3课时基本政治制度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了解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情况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弄明白基本政治制度的运行情况,真正理解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意义[来源:学&科&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认识到基本政治制度是为了确保人民更好地当家作主,自觉提升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情感【重点难点】[来源:学+科+网Z+X+X+K]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来源:学#科#网]问题:(1)说说你对上图体现的制度的认识。(2)我国还有哪些基本政治制度?教师总结:(1)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认识。(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二、新课讲授[来源:学科网ZXXK]目标导学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活动一:走近食品安全(阅读教材第68页“运用你的经验”)1.问题:中共中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建议,民主党派围绕中共中央的建议积极建言献策,这说明了什么?提示:这说明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商国是。2.教师归纳:(1)这是我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4)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5)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活动二:时事链接(阅读教材第70页“探究与分享”)3.问题:结合两个镜头,谈谈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提示:民主党派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活动三:情景再现2017年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4.问题:谈谈你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认识。提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5.教师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对分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活动四:图片展示1.问题:(1)你对民族区域自治是怎么认识的?(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提示:(1)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教师强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活动五:走进生活中的小镜头(阅读教材第74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1.问题:结合三个镜头,谈谈你对居民自治的认识。[来源:Z。xx。k.Com]提示: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活动六:了解会议通知(阅读教材第74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2.问题:阅读这则会议通知,说说该村村民是如何管理村务的。提示: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村民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规范村委会和村民的行为。3.教师总结:实行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学习,提高了认识,懂得了通过这些政治制度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 3、板书设计基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6.1国家权力机关知识目标1.知道人民怎样当家作主,认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2.知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3.识记和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4.识记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能力目标1.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国家权力机关的认识。2.明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的地位。3.能够辨别区分人大的职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自己对国家权力机关的认识,自觉热爱国家权力机关。2.增强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崇敬。重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地位。难点1.人民怎样当家作主。2.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教师准备: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国家机关情景幻灯片或其他与此情景相关幻灯片。学生准备:1.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及其职权,感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预习新课。一、知识导入,场景激趣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方还设有省(自治区)、地级市、县、乡人大。人大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机关,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有什么样的职权?要想了解这些知识,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国家权力机关。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6页的情景图片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请同学思考。问题:(1)哪些国家领导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什么性质的国家机关?具有哪些职权?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老师可视情况组织同学展开讨论。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教师总结:(1)根据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都是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的。国务院总理以及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是由全国人大决定任命的。(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拥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过渡语】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怎样产生的?1.国家权力机关产生我国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的,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的重大事务。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7页“探究与分享”,思考并回答问题:以上同学的说法正确吗?请谈谈你的看法。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出示以下幻灯片,加强学生对中央国家机构的认识。2.全国人大的地位【过渡语】从幻灯片中可以看出全国人大的地位是怎样的呢?教师总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教师提出问题:对照中央,地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机关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教师总结: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在本行政区域内对它负责,受它监督。3.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教师提出问题: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教师总结:(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在本行政区域内对它负责,受它监督。(2)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知识拓展】中央国家机构产生及相互关系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国家主席、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国务院总理以及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是由全国人大决定任命的。同时全国人大有权罢免上述人员。国家主席在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事务作出决定后予以宣布或执行。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受它监督。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受它监督。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受它监督。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受它监督。(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教师提出问题: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什么或有哪些?【知识拓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一)修改宪法;(二)监督宪法的实施; (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四)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六)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七)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八)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九)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十)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十一)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十二)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十三)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十四)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十五)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归纳起来,人大的职权表现在四个方面:1.立法权简而言之就是法律的“立、改、废”。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根据宪法和法律行使地方立法权。【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第一条 为了维护国歌的尊严,规范国歌的奏唱、播放和使用,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国歌,维护国歌的尊严。第四条 在下列场合,应当奏唱国歌:……第五条 国家倡导公民和组织在适宜的场合奏唱国歌,表达爱国情感。……第十六条 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2.决定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知识拓展】人大的决定权,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决定权的具体方式规范。实践中,通常运用的方式,就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审议和通过决定式决议。其中,决定包括:法规性决定、制度性决定、批准性决定等。3.任免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享有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决定、罢免的权力。【知识拓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下列人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二)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三)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 (四)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4.监督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县级以上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监督本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知识拓展】监督内容分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包括立法监督和执法监督。工作监督分为:听取工作报告和汇报、质询、视察调查等。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和了解国家权力机关相关知识,重点把握全国人大的地位、职权。国家权力机关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1.国家权力机关产生2.全国人大的地位3.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三、全国人大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第2课时国家行政机关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国家行政机关的含义、组成和职权,知道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能力目标正确认识国家行政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懂得依法行政、依法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要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性,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自觉支持依法行政,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教学难点: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一图二图三思考:图一至图三中的工作人员分别是哪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提示:图一是交管部门,图二是税务部门,图三是工商部门。教师总结:行政机关是依据宪法设立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国家机关。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活动一:时事再现受国务院委托,环保部部长2017年4月24日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2016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与研究处理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报告提到:过去一年,环境质量在全国范围和平均水平上总体向好,但某些特征污染物和部分时段部分地区出现恶化。1.思考:环保部部长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这说明了什么?提示: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我国行政机关由国务院及其领导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环保部门的年度工作完成情况受到全国人大的监督等。活动二:案例分析(阅读教材第82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2.思考:从上述内容看,市政府与市人大之间是什么关系?提示:市政府由市人大选举产生,市政府对市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市人大的监督。3.教师总结: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有关法律、决议和决定。 4.思考:行政机关为什么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教师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行政机关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活动三:七嘴八舌说职权(阅读教材第83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1.问题:你还知道哪些行政机关?它们有哪些职权?请举例说明。提示:我国的外交部门,通过贯彻执行国家外交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代表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代表国家和政府办理外交事务,承办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外国领导人的外交往来事务。2.教师归纳:行政机关职权范围包括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检察、计划生育等方面。活动四:小成回老家(阅读教材第83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3.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务院和县政府的职权有何不同?提示:国务院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接受和服从国务院的统一领导。4.教师强调:行政机关层级不同,职权也不同。活动五:大家来讨论(阅读教材第84页“探究与分享”)5.思考:以上同学的说法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提示:说法都是正确的。行政机关享有哪些职权,具体如何行使职权,都必须严格遵照宪法和法律。6.教师强调: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行政机关的含义、组成、与权力机关的关系及要求,也知道了行政机关的职权包括职权范围、层级不同职权不同,以及依法行政、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等内容。3、板书设计国家行政机关 第3课时国家司法机关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分类、职权和要求能力目标具体了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职权,学会依靠司法机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重要意义,自觉尊重国家司法机关,从而在社会生活中敬畏法律、信仰法律【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和职权。教学难点: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之举。两高(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显示,各级法院、检察院2017年将继续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诉制度改革,深化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统一证据标准,提高证人出庭率和律师辩护率,更好地发挥庭审作用。“通过改革,相信司法机关将有效转变过去‘以侦查为中心’的诉讼格局。”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集宁一中校长李一飞说,“同时,也要加强一线司法人员的能力培训,妥善处理好法、理、情之间的关系,让当事人信服,让人民群众支持。”思考:(1)我国的司法机关有哪些?(2)这些机关的职权有哪些?提示:(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2)对于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职权,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二、新课讲授活动一:维权在行动(阅读教材第86页“运用你的经验”)1.思考:小方的爸爸可否以厂家为被告到人民法院起诉?为什么?提示:可以。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通过审判活动维护受害人的权益。活动二:探究人民法院的职权(阅读教材第86页“探究与分享”)2.思考:在上述案例中,人民法院行使了什么职权?提示:审判权。3.教师讲解:人民法院的基本职权是审理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通过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秩序,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活动三:案例反思2017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中央电视台联合公布2016年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评选结果,聂某被宣判无罪案等十大案件入选。1995年3月,石家庄中院一审判处聂某死刑,同时判处赔偿受害人家属丧葬费等计2000元。1995年4月27日,聂某被执行死刑。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某无罪。2017年3月,聂某家属获268.13991万元国家赔偿。4.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这种错案的发生?提示:学生可从执法机关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方面作答。 5.教师讲述:人民法院在司法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对公民权利提供有效救济和保障,捍卫社会公平正义。6.思考:我们身边有“民告官”的事件发生吗?这说明了什么?提示:有(或没有)。可从我国的司法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方面说明。7.归纳总结:人民法院性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职权人民法院的基本职权是审理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通过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秩序,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活动四:案例通报2017年5月24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北京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成员单位,召开“关注儿童保护,净化成长环境”新闻发布会。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甄贞介绍,近三年,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故意伤害、强奸、猥亵儿童等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108件1255人,依法从严从快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加大指控犯罪力度。1.思考:(1)人民检察院是什么性质的国家机关?(2)人民检察院的分类是怎样的?提示:(1)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2)我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活动五:回顾身边的犯罪事件(阅读教材第87页“探究与分享”)2.思考:本案说明人民检察院具有何种职权?提示: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监督,对刑事犯罪行为代表国家提起公诉,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的公正,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3.教师归纳: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各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必须忠实于事实真相,忠实于法律,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民法院的性质、分类、职权和要求,也知道了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分类、职权和要求。内容较为简单,重点要放在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职权上。3、板书设计国家司法机关 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第1课时、自由平等的真谛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自由和平等的含义,懂得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道理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在生活中能做到平等处事、待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和平等观,做一个富有法治精神的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自由的意义、平等的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教学难点:法治与自由的关系。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阅读教材第90页“运用你的经验”)问题:结合三名同学的观点,说说你对自由的认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教师总结:小蕊的观点是错误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海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自由是有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只会产生混乱。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阿梅的观点是正确的。自由就是做法律不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二、新课讲授活动一:小故事——断线的风筝(阅读教材第91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1.思考:(1)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2)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到必要的限制?提示:(1)风筝挣脱了线的束缚,失去了线的保护,自然“无力回天”。(2)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2.教师讲解: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但是,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活动二:探究网络自由(阅读教材第91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3.查一查:请查阅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相关法律规定,说一说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提示:《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下列信息:(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九)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是遵守道德和法律。4.教师讲解: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活动三:案例回放 福建省漳平市一俞姓男子与前妻因感情纠纷发生争吵后,迁怒于无辜市民,驾驶车辆高速冲进一处人行道,在人行道上横冲直撞,撞击多名行人及数辆摩托车后逃离现场。这起恶性事故最终造成一人重伤、三人轻微伤,11辆摩托车损毁。近日,漳平市人民法院最终认定该男子的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五年。5.思考:结合这一案例谈谈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提示: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活动四:探究平等事例少数民族代表出席全国人大会议1.问题:结合上图,请用身边的实例与同学分享自己对平等的认识。提示:如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享受一样的待遇。2.教师讲解:平等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其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3.教师补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活动五:查资料——男女平等4.问题:请你列举我国法律保障男女平等的事例。提示:在宪法第二章权利与义务的第四十八条第1款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在继承法的第九条中明确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在劳动法的第十三条中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活动六:知识补充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残疾人教育;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残疾人申请入学,不得拒绝招收。”“残疾人家庭应当帮助残疾人接受教育。”“残疾人参加国家教育考试,需要提供必要支持条件和合理便利的,可以提出申请。教育考试机构、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提供。”5.思考:《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修订反映了什么道理?提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6.归纳总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所有公民的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由和平等的含义、意义,明白了法治和自由的关系,全面掌握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知识。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认识自由,行使自由,努力做到法眼看平等。3、板书设计自由平等的真谛 第2课时、自由平等的追求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如何珍视自由和如何践行平等能力目标理解依法行使权利的意义,能够自觉在社会生活中践行平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自由和平等,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平等观,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构建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教学难点:践行平等,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八年级学生田某经常上学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老师督促他,他却说:“什么时间上学、做不做作业是我的自由。”田某有时抽烟喝酒,强行向同学索要财物,老师批评教育他,他振振有词:“这是我在校外的活动,是我的自由。”问题:结合田某的言行,说说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提示:田某的言行是错误的,是对自由的错误认识。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法治也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行使自由权利,不得超越法定范围和界限,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二、新课讲授:活动:活动讲法1.思考: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有什么意义?提示:让人们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更加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2.活动:材料分析日前,德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接到市民举报,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很多骑行爱好者不但频繁闯红灯,更是成群结队的在机动车道上快速骑行,俨然把公路当成了赛车场。交警随机调取了2017年7月12日到17日多个路口卡口监控,这群骑行者都是从早上5时30分集体出发,一路旁若无人的狂野骑行,见灯就闯,路过的机动车只能纷纷避让。3.思考:骑行爱好者的做法为什么不对?4.教师讲述:作为公民,应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利,不得超越法定范围和界限,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5.归纳总结:珍视自由 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必须依法行使权利活动:故事展现(阅读教材第97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1.思考:陈云的言行对于我们践行平等有什么教育意义?提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2.教师讲解:所谓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特权是平等的大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或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或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制裁。然而,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侵犯,任何践踏法律的行为必将受到制裁和惩罚。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活动:支教活动显平等2017年5月27日上午,中国平安在其位于北京市房山的希望小学启动2017支教活动之时,宣布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用于2017年平安支教行动升级,为平安希望小学搭建远程支教平台,输送优质课程。而“爱不孤读”系平安2017年支教主题,旨在号召公众一起陪伴乡村孩子读书。3.思考:“爱不孤读”平安2017年支教主题体现了什么道理?提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活动:探究就业不平等行为(阅读教材第97—98页“探究与分享”)4.问题:结合三幅图片,与同学交流生活中存在的就业歧视的事例。提示:某劳务公司在某同城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标题为“招快递员3千加计件”,任职资格:男。邓某某在线投递简历申请该职位,于2014年9月25日到某快递公司面试,试干两天后,双方达成于10月8日签约意向,但最终双方并未签约。10月19日邓某某给对方负责人李某打电话询问不能签合同的原因,李某确认因为邓某某是女性所以某快递公司不批准签合同。邓某某称其应聘的快递员一职并不属于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但某快递公司、某劳务公司仅因为邓某某是女性就表示不予考虑,导致邓某某受到了就业性别歧视。法院支持了邓某某的诉讼请求。5.归纳总结: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就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珍视自由,一是要了解自己的权利的价值,二是要依法行使权利;知道了如何践行平等,一是要反对特权,二是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三是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3、板书设计自由平等的追求 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第1课时、公平正义的价值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公平正义的含义和意义能力目标提高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力,以及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提高正确对待正义、非正义行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平感、正义感,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平和正义的意义。教学难点: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7年已经过,全国多个省市已经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中新经纬客户端统计发现,截至7月15日,上海、天津、江苏、山东等11个省市及深圳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其中,北京在今年9月调整到位。数据显示,地方政府上调最低工资的步伐有所放慢,涨幅已经出现回落。思考:全国多个省市为什么要上调今年的最低工资标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教师总结:我国最低工资制度实施以来,其受益面不断扩大。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对于保障职工的劳动权益和合法利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维护社会稳定。二、新课讲授活动一:小故事(阅读教材第101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1.思考:(1)假如你是这位父亲,你会怎样分配这四锭黄金?(2)结合“分黄金”的故事,谈谈你对公平的看法。提示:(1)平分。(或大儿子精明,二儿子有孝心,一人一锭,三儿子生计困难自然理应多分,这也符合中华传统。)(2)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公平就是每个人都能在良好的合作中得到应得的利益;公平要帮助和扶持弱势群体。活动二:探究“公平”内涵(阅读教材第101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2.问题:依据你对公平的理解,请对上图中的行为和政策进行评价。提示:违反了交通规则接受处罚是公平的,找朋友摆平就违背了公平原则,也是违法行为。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让我们孩子都能上学是国家保障公平的措施。3.教师讲述:公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活动三:探究公平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阅读教材第102页“探究与分享”)4.问题:结合以上图片,谈谈公平的价值。提示: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活动四:热点再现2017年4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创作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式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该剧真实震撼地演绎了荧屏“打虎”,开播以来引起强烈反响,不但收视告捷,在社交媒体上也引发广泛热议。1.思考: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能引起广泛关注?提示:《人民的名义》源于反腐败斗争的伟大实践,源于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和人民心声,尤为重要的是,“人民的名义”彰显了正义的力量,必将助力清明政治生态建设,为社会传播更多的正能量。活动五:小讨论——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阅读教材第103页“探究与分享”)2.问题:根据所列举的行为,说说你对正义的认识。提示: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正义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活动六:事例学习(阅读教材第104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3.思考:上述事例对你理解正义有什么启示?提示: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它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4.归纳总结:正义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帮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活动七:探究制度(阅读教材第104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5.思考:国家建立和完善上述制度有什么意义?提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建立国家助学金制度都是正义制度。国家建立和完善这些制度有利于实现公平,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6.教师讲解: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公平的含义和意义及正义的含义和意义。公平的含义和内涵比较容易理解,公平的意义要结合具体的例子理解;通过事例比较,分清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并结合例子体会正义的力量。3、板书设计公平正义的价值 第2课时、公平正义的守护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如何坚守公平,如何守护正义能力目标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面对非正义行为,敢于斗争,能够做到见义“智”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起公平意识,具备公平素养,富有正义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坚守公平,守护正义。教学难点:制度保障公平,司法维护正义。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日,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人民法院对一起公务员考试集体作弊案做出一审判决,以组织考试作弊罪,判处被告人莫某等15人有期徒刑一年一个月十日至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五千元至一万元不等的刑罚。据了解,这是组织考试作弊入刑后,湖南法院审理的首起组织考试作弊案。思考:国家为什么严厉打击考试作弊行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自己知道的作弊行为)教师总结:维护社会公平。人们总是渴望公平的阳光普照,但公平的社会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二、新课讲授活动一:小讨论——中学生在学校如何坚守公平(阅读教材第107页“探究与分享”)1.问题:请你也参与进来并发表意见。提示:如考试时诚信完成试卷,不弄虚作假,这是公平的。2.教师讲解: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形成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活动二:公平秤(阅读教材第108页的第一个“阅读感悟”)3.思考:江家姐弟的行为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怎样做到公平?提示:江家姐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决维护公平,启示我们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遵守规则、维护秩序,做公平的践行者。活动三:时事链接——租售同权 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立法,明确租赁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稳定租期和租金等方面的制度,逐步使租房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买房居民享有同等待遇。4.思考:使租房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买房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体现了什么道理?提示:体现了制度保障公平。5.教师讲解: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6.归纳总结:坚守公平个人维护公平制度保障公平活动四:行为探究(阅读教材第109页“探究与分享”)1.问题:你从三名司机的行为中学到了什么?提示:这三名司机富有正义感,做到了见义勇为。面对非正义行为,我们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同时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2.教师讲解: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性。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我们要做有正义感的人,以实际行动建构正义的大厦。活动五:探究庭审规则(阅读教材第110页“探究与分享”)3.思考:图中的审判员是否需要回避?为什么?提示:需要。因为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有亲属关系的审判员回避可以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活动六:史料了解(阅读教材第111页“探究与分享”)4.问题:查阅资料,了解反映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类似审判。提示:如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21日至1946年10月1日期间,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对欧洲轴心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领袖进行数十次的军事审判。5.教师讲解: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6.归纳总结:守护正义个人守护正义司法维护正义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坚守公平和如何守护正义。坚守公平需要个人维护公平,也需要制度保障公平;守护正义需要个人守护正义,也需要司法维护正义。 3、板书设计公平正义的守护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一)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国家权力属于人民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3.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4.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途径和形式: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贯彻于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5.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6.宪法明确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目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7.我们怎样当家作主?我们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1.为什么要尊重和保障人权?①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②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③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2.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和保护人权。3.人权的主体: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4.人权的内容: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5.我国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①立法方面 ②执法方面 ③司法方面 ④宣传方面6.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在立法方面是怎样做的?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7.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8.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怎样做?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坚持依法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9.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怎样做?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10.怎样做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宣传?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为现实。(一)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组织国家机构1.各级国家机关如何产生?①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②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它监督”。③“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2.宪法通过什么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3.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4.民主集中制(1)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2)表现:“在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3)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4)优点:实行民主集中制,便于人民参与对国家的管理,能够把人民群众的力量集中起来,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规范权利运行1.宪法为什么要规范权力运行?①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必须对权力的行使进行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②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可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2.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是: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可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3.权力如何依据宪法规范运行?①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②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③宪法和法律还规定了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要求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④国家权利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要为,法无授权不可为。4.国家机关应该如何行使权力: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应当有法律依据,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力,也不能滥用权力。5.滥用权力有何后果?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6.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权力就是什么?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7.凡不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8.只有依法规范权力运行才能怎样?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一)坚持依宪治国 1.宪法包括的内容: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2.宪法的重要性: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3.宪法规定的内容: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4.宪法是根本活动准则的表现:①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②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5.如果宪法没有权威会怎样?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6.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会怎样?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7.违反宪法的行为有何后果?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8.中国共产党如何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①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③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什么?9.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依法治国10.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什么?法治11.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什么?依宪治国12.坚持依法行政首先要坚持什么?依宪行政13.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什么?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14.宪法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15.为什么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16.普通法律是对宪法的具体化。17.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18.普通法律与宪法相违背会怎样?就会因违宪而无效。19.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20.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有何意义/作用/原因: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21.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和统帅。22.宪法的规定与其他法律有何不同?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加强宪法监督1.权力的行使为什么需要监督?/监督的作用/意义: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2.如何监督权力行使?法律方面: ①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②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使监督权。公民方面: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以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方式行使监督权。作为公民,我们要学好宪法和法律,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来监督权力行使。3.行使监督宪法实施职权的是什么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4.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使监督权的机关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5.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什么行使监督权?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6.监督权力行使,作为公民怎么办?作为公民,我们要学好宪法和法律,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来监督权力行使。7.为什么要增强宪法意识?①加强宪法监督,既需要完备的制度措施,也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②增强宪法意识,对国家公职人员来说尤为重要。③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8.加强宪法监督,需要什么?既需要完备的制度措施,也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9.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目的是什么?都是为了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赋予的权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10.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11.宪法意识的含义:是指人们关于宪法和宪法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态度等的总称。12.宪法意识的重要性:“宪法意识的有无、、、、、、长治久安”13.宪法意识的有无,宪法意识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什么?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能否彻底付诸实施。 14.国家宪法日:12月4日15.如何增强宪法意识?①学习宪法:着重领会宪法的原则和精神;还应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②认同宪法: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③践行宪法: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16.我国宪法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17.宪法实施的三个方面:①宪法的执行;②宪法的适用;③宪法的遵守。18.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在于实施。19.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怎么做?需要我们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 第三课 公民权利 知识点(一)公民基本权利1.依据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2.政治权利(1)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①含义: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②重要性: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3.政治自由(1)包括: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2)重要性: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4.监督权(1)含义/内容:①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②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2)重要性: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1)重要形式: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2)重要方式/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最主要途径:依法有序地参与选举。6.人身自由(1)含义: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2)地位: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3)人身自由不受侵犯:①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②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4)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5)住宅不受侵犯:住宅是公民享有安宁生活和安全感的私人空间。(6)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①法律规定:宪法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②对通信进行检查的条件:—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7.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8.社会经济权利:①财产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内容:占有、使用、受益、处分。②劳动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③物质帮助权:宪法规定:公民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9.文化教育权利:①受教育权: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②文化权利:科学研究的自由、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③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10.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二)依法行使权利1.公民行使权利有何限制:①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他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 ②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③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代价。④每个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都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我们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也不得损害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2.依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利益(1)原因/遵守正当程序的作用或意义: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2)公民应怎样行使权利?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3)公民应怎样维护自身权益?每个公民都应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4)应树立什么意识: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3.维护权利的方式:①协商;②调节;③仲裁;④诉讼(1)协商①特点:协商是一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②常见:权益争议——消费、劳动争议和交通事故纠纷。(2)调节——是解决纠纷的有效方式。①调节方式有:人民调节、行政调解、司法调解。②调节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会公德(3)仲裁——当事人——仲裁协议——提交仲裁庭审判①特点:是解决纠纷的又一方式。②适用于:公民与其他个人和组织之间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争议时(4)诉讼——向人民法院起诉——依法维权①民事诉讼——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的争议;②刑事诉讼——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行为;③行政诉讼——对行政机关的违法或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 第四课 公民义务 知识点(一)公民基本义务1.公民基本义务有哪些:①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②维护国家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保证,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③依法服兵役——是公民的光荣义务,我们要自觉履行。④依法纳税——是每个纳税人对国家应尽的义务。2.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1)原因: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2)表现: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怎样遵守宪法法律?①遵守宪法就是要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②建设法治社会,我们要认识到法律既是保护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自觉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③我们要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程序规定,同时,以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办事。3.公民维护国家利益的表现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5.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6.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荣誉;维护国家利益7.依法服兵役(1)原因: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为了保卫祖国,我们要自觉履行这项义务。(2)我国的兵役制度:我国兵役法规定,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3)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8.依法纳税(1)原因: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2)偷税的后果: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依法纳税与什么有着密切联系?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及企业、单位、个人的直接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9.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其他义务:①劳动的义务;②受教育的义务;③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④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二)依法履行义务1.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①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力的实现②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公民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反过来,公民自觉履行义务,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③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公民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义务的履行。 ④公民的某些权利也是义务。(劳动和受教育)2.公民权利的实现,有何作用/意义:3.公民自觉履行义务,有何作用/意义:4.怎样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任何公民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5.法定义务(1)法定义务: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2)为什么必须履行?/原因:①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②依照法律规定,有的法定义务要求公民必须做作出一定行为,公民必须按照法律要求去做。否则,就可能构成违法甚至犯罪,会受到法律的追究。(3)如何依法履行义务?①捍卫国家主权,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作斗争;②配合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工作任务提供便利条件;③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一切侵略、占领国家领土的行为;④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民族歧视、民族分裂行为。(4)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有:公民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做的行为(5)承担的责任: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①违反民事法律——承担民事责任②违反行政法律——承担行政责任③违反刑事法律——承担刑事责任6.履行公民义务,要求我们怎样做?①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②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7.后果:(1)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有何后果:就可能构成违法甚至犯罪,会受到法律的追究。(2)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有何后果: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五课 我国基本制度(一)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我国正处于什么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4.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5.国有经济(1)生产资料所属: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2)作用(3)国家政策: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6.集体经济(1)生产资料所属:生产资料属于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2)作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具有重要作用(3)国家政策: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7.非公有制经济(1)地位/重要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2)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支撑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4)国家政策: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二)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基本内容:①②③④(3)优越性:①②③④(4)怎样坚持和完善?①②③④2.人大代表(1)权利(2)义务3.区分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权力机关人民大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三)基本政治制度1.为什么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③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什么决定的?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3.各民主党派(1)在我国,除了中国共产党,还有民主党派。(2)民主党派的含义(3)性质: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4)有哪些: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人民政协(1)地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2)职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5.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分布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2)原因/重要性: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3)内容:①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②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县、自治县三级。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组部分,民族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4)优越性:7.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含义(2)自治组织: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3)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组织的不同(4)内容:①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重要事务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②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可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管理③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下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公,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5)意义:实行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六课 我国国家机构(一)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1)产生:A我国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的,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的重大事务。(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3)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5)地位(6)职权:①立法权;②决定权;③任免权;④监督权(7)国家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8)重大事项决定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二)国家行政机关1.行政机关(1)含义:行政机关是依据宪法设立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国家机关。(2)组成:由国务院及其领导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3)与权力机关的关系:①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有关法律、决议和决定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报告工作(4)职责: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5)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予(6)职权:行政机关层级不同,职权也不同。①县级以上②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2.行政职权(1)如何行使?①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严格遵照宪法和法律。②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2)由谁实施:由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体实施。(3)容易出现的问题: ①履职不力;②监管缺失;③失职渎职;④徇私枉法。 (4)如何监督?必须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权责要对等,失责要追究,侵权要赔偿。(三)国家司法机关1.人民法院(1)性质:是国家的审判机关(2)组成:我国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3)职权(4)工作原则(5)职权的行使2.人民检察院(1)性质: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2)组成: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专门)(3)职权(4)职权的行使(5)工作要求(6)工作人员的三个忠实于:必须忠实于事实真相、忠实于法律、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 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一)自由1.人们对自由的渴望2.自由为什么要受必要的限制?①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②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3.拥有自由的意义: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4.如何理解法律之内的自由:①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②自由主要是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③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5.自由主要指的是什么?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6.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是什么?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7.法治与自由有何联系: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地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法治既规范自由有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8.我们应怎样珍视自由?①珍视自由,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②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9.作为公民怎样珍视自由? (二)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1.含义: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地位/重要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①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②我国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所有公民的违法或犯罪行为都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意义5.如何践行平等?①反对特权;②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③敢于抵制不平等行为;④落实平等原则。6.每个人都有平等的什么权利:平等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7.怎样平等地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d—我们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8.特权(1)含义:所谓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2)表现(3)特权:是平等的大敌 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一)公平1.含义: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2.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①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②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③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3.重要性:①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②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4.如何坚守公平? ①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②个人维护公平。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待人处事;③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怎么办?),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5.在学习和生活中实现公平的途径:①在家庭里尊老爱幼,保持地位平等; ②同学之间平等地交往,互相帮助;③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维护公平;④在竞争与合作中遵守相同的行为规则;⑤正确看待自己的利益,尊重他人权利。6.制度如何保障公平:①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②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二)正义1.内涵:凡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保护弱者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2.正确认识正义:①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②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③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④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3.正义有哪些要求4.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有何意义5.社会制度与正义的关系①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②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全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③作为社会制度中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更应体现正义的原则,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6.我们怎样守护正义?①我们要做有正义感的人,以实际行动建构正义的大厦;②个人守护正义: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7.司法如何维护正义?d—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8.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司法9.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怎么办? 10.为什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①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②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③让我们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一)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国家权力属于人民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3.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4.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途径和形式: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贯彻于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5.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6.宪法明确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目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7.我们怎样当家作主?我们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1.为什么要尊重和保障人权?①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②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③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2.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和保护人权。3.人权的主体: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4.人权的内容: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5.我国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①立法方面 ②执法方面 ③司法方面 ④宣传方面6.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在立法方面是怎样做的?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7.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8.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怎样做?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坚持依法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9.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怎样做?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10.怎样做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宣传?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为现实。(一)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组织国家机构1.各级国家机关如何产生?①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②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它监督”。③“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2.宪法通过什么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3.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4.民主集中制(1)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2)表现:“在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3)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4)优点:实行民主集中制,便于人民参与对国家的管理,能够把人民群众的力量集中起来,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规范权利运行1.宪法为什么要规范权力运行?①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必须对权力的行使进行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②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可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2.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是: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可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3.权力如何依据宪法规范运行?①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②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③宪法和法律还规定了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要求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④国家权利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要为,法无授权不可为。4.国家机关应该如何行使权力: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应当有法律依据,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力,也不能滥用权力。5.滥用权力有何后果?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6.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权力就是什么?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7.凡不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8.只有依法规范权力运行才能怎样?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一)坚持依宪治国 1.宪法包括的内容: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2.宪法的重要性: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3.宪法规定的内容: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4.宪法是根本活动准则的表现:①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②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5.如果宪法没有权威会怎样?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6.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会怎样?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7.违反宪法的行为有何后果?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8.中国共产党如何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①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③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什么?9.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依法治国10.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什么?法治11.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什么?依宪治国12.坚持依法行政首先要坚持什么?依宪行政13.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什么?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14.宪法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15.为什么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16.普通法律是对宪法的具体化。17.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18.普通法律与宪法相违背会怎样?就会因违宪而无效。19.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20.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有何意义/作用/原因: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21.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和统帅。22.宪法的规定与其他法律有何不同?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加强宪法监督1.权力的行使为什么需要监督?/监督的作用/意义: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2.如何监督权力行使?法律方面: ①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②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使监督权。公民方面: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以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方式行使监督权。作为公民,我们要学好宪法和法律,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来监督权力行使。3.行使监督宪法实施职权的是什么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4.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使监督权的机关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5.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什么行使监督权?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6.监督权力行使,作为公民怎么办?作为公民,我们要学好宪法和法律,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来监督权力行使。7.为什么要增强宪法意识?①加强宪法监督,既需要完备的制度措施,也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②增强宪法意识,对国家公职人员来说尤为重要。③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8.加强宪法监督,需要什么?既需要完备的制度措施,也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9.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目的是什么?都是为了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赋予的权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10.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11.宪法意识的含义:是指人们关于宪法和宪法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态度等的总称。12.宪法意识的重要性:“宪法意识的有无、、、、、、长治久安”13.宪法意识的有无,宪法意识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什么?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能否彻底付诸实施。 14.国家宪法日:12月4日15.如何增强宪法意识?①学习宪法:着重领会宪法的原则和精神;还应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②认同宪法: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③践行宪法: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16.我国宪法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17.宪法实施的三个方面:①宪法的执行;②宪法的适用;③宪法的遵守。18.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在于实施。19.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怎么做?需要我们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 第三课 公民权利 知识点(一)公民基本权利1.依据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2.政治权利(1)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①含义: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②重要性: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3.政治自由(1)包括: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2)重要性: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4.监督权(1)含义/内容:①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②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2)重要性: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1)重要形式: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2)重要方式/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最主要途径:依法有序地参与选举。6.人身自由(1)含义: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2)地位: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3)人身自由不受侵犯:①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②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4)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5)住宅不受侵犯:住宅是公民享有安宁生活和安全感的私人空间。(6)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①法律规定:宪法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②对通信进行检查的条件:—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7.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8.社会经济权利:①财产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内容:占有、使用、受益、处分。②劳动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③物质帮助权:宪法规定:公民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9.文化教育权利:①受教育权: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②文化权利:科学研究的自由、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③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10.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二)依法行使权利1.公民行使权利有何限制:①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他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 ②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③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代价。④每个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都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我们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也不得损害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2.依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利益(1)原因/遵守正当程序的作用或意义: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2)公民应怎样行使权利?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3)公民应怎样维护自身权益?每个公民都应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4)应树立什么意识: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3.维护权利的方式:①协商;②调节;③仲裁;④诉讼(1)协商①特点:协商是一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②常见:权益争议——消费、劳动争议和交通事故纠纷。(2)调节——是解决纠纷的有效方式。①调节方式有:人民调节、行政调解、司法调解。②调节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会公德(3)仲裁——当事人——仲裁协议——提交仲裁庭审判①特点:是解决纠纷的又一方式。②适用于:公民与其他个人和组织之间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争议时(4)诉讼——向人民法院起诉——依法维权①民事诉讼——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的争议;②刑事诉讼——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行为;③行政诉讼——对行政机关的违法或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 第四课 公民义务 知识点(一)公民基本义务1.公民基本义务有哪些:①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②维护国家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保证,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③依法服兵役——是公民的光荣义务,我们要自觉履行。④依法纳税——是每个纳税人对国家应尽的义务。2.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1)原因: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2)表现: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怎样遵守宪法法律?①遵守宪法就是要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②建设法治社会,我们要认识到法律既是保护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自觉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③我们要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程序规定,同时,以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办事。3.公民维护国家利益的表现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5.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6.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荣誉;维护国家利益7.依法服兵役(1)原因: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为了保卫祖国,我们要自觉履行这项义务。(2)我国的兵役制度:我国兵役法规定,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3)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8.依法纳税(1)原因: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2)偷税的后果: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依法纳税与什么有着密切联系?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及企业、单位、个人的直接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9.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其他义务:①劳动的义务;②受教育的义务;③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④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二)依法履行义务1.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①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力的实现②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公民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反过来,公民自觉履行义务,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③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公民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义务的履行。 ④公民的某些权利也是义务。(劳动和受教育)2.公民权利的实现,有何作用/意义:3.公民自觉履行义务,有何作用/意义:4.怎样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任何公民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5.法定义务(1)法定义务: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2)为什么必须履行?/原因:①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②依照法律规定,有的法定义务要求公民必须做作出一定行为,公民必须按照法律要求去做。否则,就可能构成违法甚至犯罪,会受到法律的追究。(3)如何依法履行义务?①捍卫国家主权,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作斗争;②配合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工作任务提供便利条件;③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一切侵略、占领国家领土的行为;④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民族歧视、民族分裂行为。(4)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有:公民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做的行为(5)承担的责任: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①违反民事法律——承担民事责任②违反行政法律——承担行政责任③违反刑事法律——承担刑事责任6.履行公民义务,要求我们怎样做?①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②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7.后果:(1)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有何后果:就可能构成违法甚至犯罪,会受到法律的追究。(2)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有何后果: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五课 我国基本制度(一)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我国正处于什么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4.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5.国有经济(1)生产资料所属: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2)作用(3)国家政策: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6.集体经济(1)生产资料所属:生产资料属于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2)作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具有重要作用(3)国家政策: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7.非公有制经济(1)地位/重要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2)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支撑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4)国家政策: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二)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基本内容:①②③④(3)优越性:①②③④(4)怎样坚持和完善?①②③④2.人大代表(1)权利(2)义务3.区分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权力机关人民大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三)基本政治制度1.为什么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③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什么决定的?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3.各民主党派(1)在我国,除了中国共产党,还有民主党派。(2)民主党派的含义(3)性质: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4)有哪些: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人民政协(1)地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2)职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5.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分布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2)原因/重要性: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3)内容:①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②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县、自治县三级。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组部分,民族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4)优越性:7.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含义(2)自治组织: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3)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组织的不同(4)内容:①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重要事务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②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可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管理③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下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公,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5)意义:实行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六课 我国国家机构(一)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1)产生:A我国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的,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的重大事务。(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3)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5)地位(6)职权:①立法权;②决定权;③任免权;④监督权(7)国家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8)重大事项决定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二)国家行政机关1.行政机关(1)含义:行政机关是依据宪法设立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国家机关。(2)组成:由国务院及其领导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3)与权力机关的关系:①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有关法律、决议和决定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报告工作(4)职责: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5)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予(6)职权:行政机关层级不同,职权也不同。①县级以上②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2.行政职权(1)如何行使?①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严格遵照宪法和法律。②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2)由谁实施:由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体实施。(3)容易出现的问题: ①履职不力;②监管缺失;③失职渎职;④徇私枉法。 (4)如何监督?必须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权责要对等,失责要追究,侵权要赔偿。(三)国家司法机关1.人民法院(1)性质:是国家的审判机关(2)组成:我国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3)职权(4)工作原则(5)职权的行使2.人民检察院(1)性质: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2)组成: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专门)(3)职权(4)职权的行使(5)工作要求(6)工作人员的三个忠实于:必须忠实于事实真相、忠实于法律、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 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一)自由1.人们对自由的渴望2.自由为什么要受必要的限制?①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②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3.拥有自由的意义: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4.如何理解法律之内的自由:①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②自由主要是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③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5.自由主要指的是什么?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6.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是什么?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7.法治与自由有何联系: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地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法治既规范自由有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8.我们应怎样珍视自由?①珍视自由,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②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9.作为公民怎样珍视自由? (二)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1.含义: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地位/重要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①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②我国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所有公民的违法或犯罪行为都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意义5.如何践行平等?①反对特权;②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③敢于抵制不平等行为;④落实平等原则。6.每个人都有平等的什么权利:平等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7.怎样平等地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d—我们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8.特权(1)含义:所谓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2)表现(3)特权:是平等的大敌 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一)公平1.含义: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2.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①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②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③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3.重要性:①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②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4.如何坚守公平? ①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②个人维护公平。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待人处事;③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怎么办?),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5.在学习和生活中实现公平的途径:①在家庭里尊老爱幼,保持地位平等; ②同学之间平等地交往,互相帮助;③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维护公平;④在竞争与合作中遵守相同的行为规则;⑤正确看待自己的利益,尊重他人权利。6.制度如何保障公平:①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②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二)正义1.内涵:凡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保护弱者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2.正确认识正义:①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②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③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④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3.正义有哪些要求4.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有何意义5.社会制度与正义的关系①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②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全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③作为社会制度中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更应体现正义的原则,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6.我们怎样守护正义?①我们要做有正义感的人,以实际行动建构正义的大厦;②个人守护正义: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7.司法如何维护正义?d—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8.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司法9.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怎么办? 10.为什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①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②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③让我们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