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课件(共16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课件(共16张PPT)

赤壁——杜牧 他是谁呢?杜牧 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读出情境美2、品析诗歌,体味情感美3、以文化诗,再造艺术美 检查预习——杜牧知多少?杜牧(803—852),______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字_____,号_________。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____________”。大和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他熟知兵法,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风豪爽清丽,尤擅七言绝句,其诗与_________齐名,合称“小李杜”。唐牧之樊川居士杜樊川李商隐 初步感知:根据自己的体会吟读此诗。读准字音标注重读划分节奏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和情感先自由吟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可独诵、齐诵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jǐ 赤壁兴感之由感慨咏叹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简析】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1,2: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发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3,4: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本人认为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藏,增人百感,此正诗人巧于立言处。小结: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但诗人咏史,只是借题发挥,并非写历史鉴定。而杜牧这样写,显然有借史事以吐其怀才不遇之感的意思。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再读探究答:这是以小见大的手法。这支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先写他能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由此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再读探究 4、“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象征意义呢?那么可否将此句改为“曹破东吴在此朝”?说说你的理由。二乔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可惜杜牧有相才,偏生不逢时,生在江河日下的晚唐,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的才能,只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杜牧在《赤壁》中认为周瑜赢得赤壁之战的原因仅仅只是偶借风,并不值得赞颂。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平时的所见所闻,说说你的看法和感想。三读品鉴:各抒己见 机遇从来不光顾没有准备的人。若坐等良机从天而降,只能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大脑,才能巧借“东风”,驶向胜利的彼岸。 断折的戟沉到泥沙中,铁还没有完全销蚀,我把它拿起来又磨又洗,认出是三国时代赤壁大战时的遗物。东风如果不给周瑜方便,那么春天里乔家两姐妹就会被关押在铜雀台了。一日,闲来无事,独自漫步在赤壁的长江岸畔。忽见一把断戟卧在泥沙之中,锈迹斑斑,但未腐烂销尽。俯身拾起,磨洗一番,寒光闪烁,仍可见当年的战火与刀光剑影。顿时,思绪万千,“周瑜啊周瑜,若无东风相助,你又怎能火烧曹营,名震天下呢?恐怕连大乔、小乔两位绝代佳人也将被曹操深锁铜雀台之中,留给你的只能是春恨无限哦!”你更喜欢哪一段呢?说说你的理由 拓展延伸:一日,闲来无事,独自漫步在赤壁的长江岸畔。忽见一把断戟卧在泥沙之中,锈迹斑斑,但未腐烂销尽。俯身拾起,磨洗一番,寒光闪烁,仍可见当年的战火与刀光剑影。顿时,思绪万千,“周瑜啊周瑜,若无东风相助,你又怎能火烧曹营,名震天下呢?恐怕连大乔、小乔两位绝代佳人也将被曹操深锁铜雀台之中,留给你的只能是春恨无限哦!”语言诗意情节丰富(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描写生动(恰当运用细节描写、修辞手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