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1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通用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课件新人教版
RJ·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 快速对答案1提示:点击进入习题23B(chèng—chèn)(1)将近(2)直(3)赞同(4)通达,文中指改变(5)即使(6)尽(7)愁苦,文中指担心(8)被……所感动(9)背(10)同“垄”,高地(1)惩/山北之塞(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4(1)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2)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3)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4)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5)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89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劳动力之少,劳动工具之简陋,运土路程之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C(愚公之妻对移山持的是肯定态度)D(难道)C(子/何恃而往)D(是为了衬托穷和尚坚持不懈、有志者事竟成的形象)6710 11这个故事证明了“学则易,不学则难”的观点,将作者要说的道理寄寓在故事之中,两僧的对比证明了第1段的观点,生动形象地启示人们:只有立志求学,才能化难为易。12(1)①⑤⑧④⑨②⑦③⑥(2)示例:①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而成的。②不遵守规则、制度就办不好事(办事要遵守规则、制度)。③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关注细节或注重小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 穷匮(kuì)孀妻(shuāng)渤海(bó)B.智叟(sǒu)始龀(chèng)惩罚(chéng)陇断(lǒng)C.迂回(yū)荷担(hè)阻塞(sè)亡以应(wú)D.魁父(kuí)叩石(kòu)箕畚(jī)一厝(cuò)B•••••••••••••chèn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1)年且九十.(2)指通豫南.(3)杂然相许.(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7)何苦而不平.(8)帝感其诚.(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10)无陇断焉.••••••••••将近直赞同通达,文中指改变即使尽愁苦,文中指担心背同“垄”,高地被……所感动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只标一处)(1)惩山北之塞(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5.用课文原句填空。(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3)愚公移山的方式是:.。(4)以路途遥远来表现移山之艰的句子是:,。(5)愚公坚信山可移走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阅读考点18 对比、衬托对比的作用: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或者是矛盾的双方安排在一起,突出他们之间的不同点,或突出其中一方的特点。衬托的作用:衬托主要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事物或者用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突出主体,渲染主体。衬托的形式(正衬和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景衬情(以哀景衬乐情、以乐景衬哀情)、以高衬低(以低衬高)、以大衬小(以小衬大)、以明衬暗(以暗衬明)、以环境衬托等。 常见题型:①文中运用了衬托手法,试举例说明。②文中写某人或某物对表现主要人物起什么作用?③文中描写某环境有何作用?答题思路:①用……和……对比(用……衬托……),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揭示……道理)。②文中将……与……对比(文中写……衬托……),有力地表现了……。③环境描写,衬托某人或某物的……的特点,表达了……。题目链接:题6、10 6.课文为了表现愚公移山之艰难与移山决心之坚定多处运用了衬托,请结合课文内容,分别概括。移山之艰难:..移山决心之坚定:.课内重点巩固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劳动力之少,劳动工具之简陋,运土路程之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愚公之妻对移山持的是肯定态度。C愚公之妻对移山持的是肯定态度。 为学一首示子侄(节选)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课外拓展提升 8.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告诉B.吾欲之南海之:往C.西蜀之去南海去:距离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看见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事/有难易乎B.蜀之鄙/有二僧C.子何恃/而往D.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D难道C子/何恃而往 10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何恃而往”一句反复出现了两次。前一次表现了富者疑惑的态度,后一次表现了富者嘲讽的态度。B.作者之所以从天下事说起,由天下事引出人之为学,告诉侄子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故事说明:有志者事竟成。D.穷和尚凭借一瓶一钵从南海返回,而富和尚却一事无成,两者对比是为了衬托富和尚骄傲自满而一事无成的无能形象。D是为了衬托穷和尚坚持不懈、有志者事竟成的形象。 11.蜀僧的故事似乎与为学没有直接关系,分析选取这一事例有何作用?这个故事证明了“学则易,不学则难”的观点,将作者要说的道理寄寓在故事之中,两僧的对比证明了第1段的观点,生动形象地启示人们:只有立志求学,才能化难为易。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如果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推荐阅读1.《周纪昌学箭》2.《鲁公治园》 12.(素养创新题)品读诸子百家,传承中华文化。学校文学社开展了以“诸子百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春秋战国,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请你按照示例把下面9个选项分为三组。(只填序号)示例:墨家——墨子——快马加鞭.①儒家②愚公移山③孙子④道家⑤孟子⑥知己知彼⑦兵家⑧得道多助⑨列子①⑤⑧⑦③⑥④⑨② (2)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示例:①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而成的。②不遵守规则、制度就办不好事(办事要遵守规则、制度)。③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关注细节或注重小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