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课件《春望》 (5)_苏教版(201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春望》 (5)_苏教版(2016)

杜甫这就是杜甫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你还知道吗?自称“少陵野老”"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 你还知道吗?“李杜”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因为杜甫曾任左拾遗(唐代言官,职掌规谏朝政缺失),故而被称为杜拾遗。杜甫做过的最高官职是工部侍郎(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因而称之为杜工部。 你还知道……1500《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写作背景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史思明“天宝之乱”原因:经济、阶级、朝廷内部、民族矛盾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天宝十五年洛阳大燕皇帝元圣武公元756年李亨灵武即位唐肃宗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可是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眼前的春景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课文P96注释9、10另一解:花、鸟因感时恨别而溅泪、而惊心——由于战乱,都城破败,花儿、鸟儿仿佛因感叹时事、痛恨世间离别而落泪、而惊心。无论是“触景生情”,还是“移情于景”,都抒写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一切景语皆情语)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连绵数月不断,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金。夸张对战争的痛恨,对亲人的思念和担忧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的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寥寥十字,勾画出一个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一个“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了。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动动脑,你就会成功!拓展: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动动脑,你就会成功! 再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