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课时检测卷(附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课时检测卷(附解析)

第 1 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测试时间:15 分钟 ‎ 一、选择题 ‎ ‎1.(2019 山东枣庄峄城期中)考古学者在我国云南、北京、重庆、陕西、山西、湖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这说明( )‎ A.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数量最多的国家 B.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C.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发现古人类遗址的国家 D.世界上的人类都是从我国发源的 ‎2.(2019 山东青岛即墨新兴中学期中)下列有关我国境内远古人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元谋人已知道使用火 B.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 C.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D.北京人已会建造房屋,种植粮食 ‎ ‎3.2019 年 12 月 3 日,为纪念第 1 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 90 周年,“科技之光点亮人类家园——周口店遗址光文化展示 科普体验馆开馆仪式”在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隆重举行。下列哪一古人类是周口店遗址重点介绍的(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4.(2018 北京西城期末)元谋人、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 A. 神话故事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论 D.考古发掘 ‎ ‎5.(2019 河北唐山路北期中)1929 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此后又相继发掘出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器。这些发现( ) ‎ ‎①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证据 ‎②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为证明北京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提供了证据 ‎④为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提供了证据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今天,人们已学会利用多种能源改善生活质量。远古时期元谋人、北京人早就知道利用的一种能源是( ) A.天然火 B.自然风 C.雷电 D.水力 ‎7.(2019 安徽滁州定远连江学校期中)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火在当时有什么功能( ) ‎ ‎①烧烤食物 ②驱赶野兽 ③照明 ④防寒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 ‎9.(2018 山东济南一模改编)下列一组图片中能够见证北京人生活特征的图片是( ) ‎ 10.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北京人遗址是中国首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下面有关北京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B. 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C.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D.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11. 王师傅收藏了一盒钻木取火牌老火柴(见右图),图案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原始人类钻木取火的情景。下列懂得“钻木取火”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C.古猿 D.山顶洞人 10. 爱美之心远古就有之。下列我国远古人类当中,懂得爱美的是( ) A.蓝田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元谋人 ‎ ‎13.(2018 山东青岛期中)据考古发现,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进步。山顶洞人的进步表现在( )‎ ‎①距今时间 ②体质形态 ③工具的制造 ④观念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二、非选择题 ‎ ‎14.《文物与历史》一书遵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规律,借助实物资料,重点介绍中国文明(史前文明)‎ 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以及中国先民所创造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图片归类】 ‎ (1) 参照此书中的部分目录,将上面列出的文物图片归类。(填写图序号并写出文物名称)‎ 工具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 改善生活条件的发明与创造: ‎ ‎【图片解读】‎ (2) 你知道图 1 是哪一原始人类曾经用过的吗?‎ (3) 结合图片中的文物,说一说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对生产工具的探究有着怎样的进步。‎ (4) 如果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原始人类的生活情况,除了从出土文物中了解外,还有哪些途径?‎ 第 1 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测试时间:15 分钟 一、选择题 ‎ 1. 答案 B 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山西、湖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故选B。‎ 2. 答案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居住的是洞穴,不会建造房屋,也不会种植粮食,D 说法不正确,A、B、C 说法都正确,所以答案选择D。‎ 3.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周口店”。链接所学知识可知是北京人。‎ 4. 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掘是获得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史料。‎ 5. 答案 C 由题干信息和所学可知,这些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证据,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提供了证据。③表述错误,北京人没有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6. 答案 A 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故元谋人、北京人早就知道利用的能源是天然火。‎ 7. 答案 D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8. 答案 A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远古人类”可判断A 项正确。‎ 9. 答案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我们称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等。故选 B。‎ 10. 答案 C 我国境内发现的云南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选 C。‎ 11. 答案 D 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1. 答案 C 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 3 万年,仍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2. 答案 B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质,山顶洞人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使用打制的石器,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山顶洞人会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和埋葬逝者。这些都说明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进步,故选 B。‎ 二、非选择题 3. 答案 (1)工具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图 2,打制石器。改善生活条件的发明与创造:图 1,骨针。(2)原始人类:山顶洞人。‎ ‎(3)北京人已会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已会用骨针缝制衣服。(4)在网上查找、去图书馆查找、参观历史博物馆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综合运用能力。第(1)问依据文物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图片进行归类即可。第(2)问的关键是识读图片,图 1 是骨针,根据所学判断此原始人类应是山顶洞人。第(3)问结合图片与所学知识分析,北京人已会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已会用骨针缝制衣服。这些都是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对生产工具的探究的进步。第(4)问,探究原始人类的生活情况的可选途径很多,如利用网络查找、去图书馆查找、参观博物馆等。 ‎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1.下列对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畜 A. 已从穴居走向聚落定居 B. 从“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农业工具进行耕种D.基本形成“南粟北稻”的种植格局 ‎2.(2019 江苏泰州兴化常青藤学校联盟期中)距今 10 000 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其中不包括( )‎ A. 稻 B.黍 C.粟 D.番茄 ‎ ‎3.(2018 湖南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期末)下列关于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B. 黄河流域是亚洲稻的起源地 C. 我国原始农业兴起于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 D.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等,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4.(2019 北京西城期末)小赵要在《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上填写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下列遗址中,他应该挑选( )‎ A.红山遗址 B.大汶口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5.(2019 广东深圳南山同乐学校期中改编)下列物品中,能体现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 A.鱼纹彩陶盆 B.骨耜 C.铁铲 D.打制石器 ‎ ‎6.(2016 广东中考)2015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海南新石器时代遗存,距今约 6000 年。同一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 ‎7.(2015 山东东营中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下列遗址中,可为这一结论提供证据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 ‎8.(2019 河南商丘永城八校联考期末)如果我们把“黄河流域、种植粟和蔬菜、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原始农耕文化”等要素结合在一起,那么可以判断出与此相关的是哪一遗址( ) ‎ A.元谋人遗址 B.良渚遗址 ‎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 ‎9.(2019 安徽滁州四模)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活动。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 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这处遗址距今约 6000 年,定名为“半坡遗址”,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依据材料可知( ) ‎ 10. 半坡人已经开始农耕生活 11. 河姆渡人生活在北方黄河流域 C.半坡人已经开始定居生活 D.半坡人会烧制彩陶 ‎10.(2019 北京顺义一模)1958 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西安半坡博物馆,下列模型或实物可以反映半坡人生活状况 的有( )‎ ‎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模型 ②稻谷和稻壳遗存 ‎ ‎③人面鱼纹彩陶盆 ④粟的朽粒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据考古发现,下列使用磨制石器的远古居民是( )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居民 ④河姆渡居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2.(2018 北京西城一模改编)观察下图,导致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两地( ) ‎ A.生活习惯不同 B.劳动技术不同 C.自然条件不同 D.生产工具不同 ‎13.下列原始人类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半坡居民 ②元谋人 ③北京人 ④河姆渡居民 A.②③①④ B.①④②③ C.②③④① D.④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 1.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 图 1 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制工具,这种石器是通过什么方式制成的?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之为什么时代?‎ (2) 图 2 中的钻孔石斧是半坡遗址中发现的石制工具,这种石器是通过什么技术制成的?图 3 中的骨耜又是在哪个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出土的?‎ (3) 以北京人、半坡原始居民为例,结合图 1、图 2,从使用工具、生产方式方面谈谈你对“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的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业生产 在晋东南一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换沁州黄。”晋东南地区的沁县古为沁州,沁州黄是这一带出产的一种小米,颗粒小,金黄色,被当地人称为“金珠子”。 ‎ 水稻作为全球主要的农作物,在世界上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种植,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 材料二 房屋建筑 ‎ 请回答: ‎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出我国早期农耕时代种植粟、水稻的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 (2) 材料二中图 1、图 2 分别是哪一先民居住的房屋?为什么图 1、图 2 的房屋结构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3) 房屋的出现反映先民已开始定居生活,你认为古人类定居的基本条件有哪些?与到处漂泊相比,定居有哪些好处?‎ (4) 农业生产和房屋建筑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影响?‎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选择题 测试时间:20 分钟 1.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在农作物种植方面,由于气候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长江流域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而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是粟,故D 项说法有误,符合题意。‎ 2. 答案 D 距今 10 000 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3. 答案 B 距今 10 000 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故选B。‎ 4. 答案 D 生活在距今约 7000 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种植水稻, 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故选 D。‎ 5. 答案 B 生活在距今约 7000 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所以B 选项符合题意。‎ 6. 答案 C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距今约 6000 年”“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联系所学可知,距今约 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 170 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距今约 7000 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排除 A、B、D。故选C。‎ 7. 答案 D 题干中“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表明原始农业已经产生,排除 A、B。河姆渡居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故选D。‎ 8. 答案 D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和狗等家畜,会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会纺织、制衣。故选D。‎ 9. 答案 C 材料中的“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反映了半坡人已经学会建造房屋,房屋的建造说明半坡人已经开始定居生活。故选C。‎ 10. 答案 B 根据所学可知,半坡人主要种植粟,排除含有②的选项,故选B 项。‎ 11. 答案 D 元谋人和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使用的是磨制石器。故选 D。‎ 12. 答案 C 依据所学可知,导致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两地自然条件不同。C 项符合题意。‎ 13. 答案 C 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 6000 年;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 170 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 7000 年。由此可见,答案选 C。‎ 二、非选择题 14. 答案 (1)砸击、敲打、碰撞。旧石器时代。(2)磨制、钻孔等技术。河姆渡。‎ ‎(3)从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到半坡居民使用的磨制石器,这是生产工具的巨大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北京人主要从事采集、狩猎,半坡原始居民从事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 解析 本题通过一组原始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的图片,考查学生对“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的认识。第(1)(2)问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原始人类生产状况的变化来认识“生 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 1. 答案 (1)粟: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水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 (2) 图 1 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图 2 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因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自然条件)不同。 ‎ (3) 条件: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磨制石器、陶器的出现。好处: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 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意思相近即可) ‎ (4) 使人类进入农耕文明时代,过上了定居生活。‎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由图 1、图 2 中房屋的样式可知分别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和干栏式房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房 屋。图 1、图 2 的房屋结构有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自然条件)不同: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可以防寒保暖;南方河流众多,多雨潮湿,干栏式建筑可以通风防潮。第(3) 问第一小问,过上定居生活的条件可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等角度思考;第二小问,说出定居生活带来的好处即可,答案不唯一。第(4)问可以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这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1.(2018 山东胶州一模)《山海经》中写道:“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 ‎(bá),雨止,遂杀蚩尤。”该材料描述的是( )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2.(2019 山东泰安新泰期末)传说五六千年前,炎帝、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打败蚩尤。这一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为( )‎ A.汉族 B.回族 C.蒙古族 D.华夏族 ‎ ‎3.(2019 湖南永州期末)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这段话表述的是( ) ‎ A.汉族的形成 B.华夏族的形成 ‎ C.少数民族的形成 D.古代各民族相互对立 ‎ ‎4.(2019 广东湛江二十七中期中)被后世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蚩尤 B.炎帝、黄帝 ‎ C.黄帝、陶唐氏 D.蚩尤、夏后氏 ‎5.2019 年 4 月 5 日,己亥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揭幕,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华侨近万人参加典礼。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B. 让部下创造文字、发明算盘和制作音律C.他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D.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技术 A. 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体现了我们祖先的创造力和智慧。据神话传说,以下搭配错误的是( ) A.伏羲——制造船只 B.仓颉——创造文字 C.嫘祖——擅长纺织 D.伶伦——制作音律 B.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 ‎ ‎8.(2019 安徽阜阳颍上八校联考期末)中国古代有一种制度叫禅让制,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 A.民主推举 B.世代继承 C.等级严格 D.隔代继承 ‎ ‎9.(2019 河南商丘柘城期末)远古时期,将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称为“禅让”。根据禅让传说,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A.舜—尧—禹 B.舜—禹—尧 ‎ C.禹—舜—尧 D.尧—舜—禹 ‎ ‎10.(2018 湖南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期末)禅让制是一种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继承者需具备的条件是 ‎( ) ‎ A.与联盟首领是父子关系B.与联盟首领是母女关系C.德 才兼备 D.与联盟首领是叔侄关系 ‎11.(2019 河北张家口桥东期末)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下列传说体现禅让制的是 ‎( ) ‎ A.嫘祖教人纺织 B.黄帝建造宫室C.尧让位于舜 D.启继承禹的位置 ‎ 二、 非选择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周易》‎ ‎“(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白虎通义》‎ 材料二 “自黄帝以上,穴居而野处。”“及至黄帝,为筑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 ‎——《帝王世纪》‎ 材料三 通大川,决雍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 ‎——《吕氏春秋》‎ (1) 材料一中的“神农”是谁?材料一反映了“神农”的什么贡献? ‎ (2) 据材料二,指出相传黄帝的主要发明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可与该传说相印证的史实。 ‎ (3) 材料三中所述的治水英雄是谁?他做成材料三中所述的事采用了什么方法? 从他的事迹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精神?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 ‎——《史记·五帝本纪》 ‎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礼记》 ‎ 1. 材料一中的“轩辕”指谁?指出“轩辕”参加过的战役名称及交战双方。 ‎ 2.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轩辕”还有哪些贡献? ‎ 3. 材料二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社会的哪种制度?‎ 55‎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1)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的能力。相传,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炎黄部落最终打败蚩尤,故选 B。 ‎ (2) 答案 D 相传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这一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华夏族,故选D。 ‎ (3) 答案 B 根据材料中的“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合以成一族”可知,这段话表述的是华夏族的形成,故选B。 ‎ (4) 答案 B 相传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 (5) 答案 C 本题为否定型选择题。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是大禹,而不是黄帝。故答案为C。 ‎ (6) 答案 A 相传,黄帝制造船只,故A 项搭配错误,符合题意。 ‎ (7) 答案 A 题干材料大意为:尧明白自己的儿子丹朱不够贤良,没有能力接任天下,于是就传位给了舜。这种将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办法是禅让制。 ‎ (8) 答案 A 根据所学可知,相传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联盟首领有尧、舜、禹,他们是通过民主推举当上联盟首领的,这种办法被称为禅让制。禅让制度的特点是民主推举。故选A。 ‎ (9) 答案 D 根据所学可知,相传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联盟首领有尧、舜、禹,当时实行禅让制,尧让位于舜,舜让位于禹,故选D。 ‎ (10) 答案 C “禅让”是指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故选 C。 ‎ (11) 答案 C 相传,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联盟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尧让位于舜,舜让位于禹,故选C。 ‎ 二、非选择题 ‎ (12) 答案 (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教人们交换物品。 ‎ • 发明:建造宫室(或房屋)。举例: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内;河姆渡人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或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能够建造房屋,过上定居生活)。 ‎ • 大禹。采用了疏导的方法。 创新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等。 ‎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神农”是炎帝;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可知,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制作生产工具,教人们交换物品。第(2)问据材料二并联系所学可知,相传黄帝的主要发明是建造宫室(或房屋); 可以印证黄帝建造宫室这一传说的史实有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内,河姆渡人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 ‎(或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能够建造房屋,过上定居生活)。第(3)问,材料三所述的治水英雄是大禹,他采用疏导的办法成功治理了水患,从他的治水事迹中我们可以学到创新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等。 ‎ (13) 答案 (1)黄帝。阪泉之战,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涿鹿之战,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 (2)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3)禅让制。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1)第一小问从材料中的“蚩尤作乱”“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并联系所学,可知“轩辕”为黄帝;第二小问阅读材料一可直接得出答案。(2)本问考查黄帝的贡献,可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3)通过问题中的关键词“选贤与能”“原始社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是禅让制。 ‎ 第 4 课 夏商周的更替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1.(2018 广东深圳龙岗期末)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建立的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 ‎2.(2019 山东济宁曲阜师大附中期中)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是( ) A.禹传位于伯益 B.启继承父位 C.舜传位给禹 D.汤灭夏,建立商 ‎ ‎3.(2019 河南漯河临颍期中)“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 ‎ A.舜传位于禹 B.启继承父位 C.盘庚迁殷 D.武王伐纣 55‎ ‎4.(2018 山西运城稷山期末)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段,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 ‎ 利: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乱,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弊: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及政策正确与否。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中央集权制 ‎ ‎5.(2018 湖北襄阳南漳实验中学期中)三千多年前的闪击战,极为血腥残酷。据《逸周书·世俘》记载,此战“血流漂橹”。最后,商朝军队大败,纣王在鹿台自焚,商朝灭亡。该战争是( ) ‎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国人暴动 D.西周灭亡 A. 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左传》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结局可以作为该论断的有力证据( )‎ A.黄帝 B.禹 C.汤 D.纣 ‎ B. 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夏朝建立 B.西周建立 C.商朝建立 D.东周建立 ‎8.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有关商朝历史的卡片,其中存在错误的一项是( ) ‎ A.建立时间 B.开国君主 C.灭亡时间 D.亡国君主 ‎ ‎9.(2019 广东揭阳普宁期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其中“齐鲁”地名的称呼最早与哪一制度有关( )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 ‎10.(2019 福建福州台江一模改编)《孟子》中记载:“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 ‎ A.西周初年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B.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 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 D.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A. 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 ‎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 ‎③诸侯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 ‎④西周通过分封诸侯,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 B. ‎《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奴隶制 D.分封制 ‎ ‎13.(2019 安徽合肥长丰中部教研片区期中)以下是小凤同学设计的某一历史知识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图示“?”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 ‎ • 天子 B.诸侯 C.卿大夫 D.士 ‎ C. ‎(2018 江苏泰州海陵学校期中改编)若将夏桀和商纣王归为一类,那么归类的标准应该是( )‎ 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B.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55‎ C.他们的统治都非常残暴 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二、非选择题 ‎ 10.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976 年 3 月,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震动学术界的青铜簋(右图)。该青铜器最有价值的是腹内底部铸的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 ‎ (1) 说出材料一中的“武王征商”的时间和战役名称。 ‎ 材料二 如下图 ‎ ‎ ‎ (2) 材料二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实施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 材料三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 ‎——范文澜《中国通史》 ‎ 材料四 幽王为熢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熢火。诸侯悉至…… ‎ ‎——《史记·周本纪》‎ (3) 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诸侯对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 ‎ ‎ ‎ (4) 材料二中反映的这种制度没能使西周的统治千秋万代延续下去,在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出现了国人暴动,“国人”指材料二中的哪个等级的人?哪一年西周最终走完了它的统治历程? ‎ 11.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君王,他们的行为,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请结合下列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 ‎【漫画“暴君”】 ‎ 1. 图 1 是夏朝最后一个君王暴虐无道的缩影,请你说出这一君王是谁。 ‎ 2. 图 2 是一幅漫画,近几年,有人评价商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越”。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你结合史实来说明。 ‎ 3. 漫画中两位君王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 ‎ ‎ ‎ ‎ ‎ ‎ ‎【图片“名君”】 ‎ 55‎ ‎ ‎ 1. 上面两张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商朝和西周的建立者,请说出他们分别是谁。 ‎ 2. 通过上述君王的所作所为,你有什么感悟?‎ ‎ ‎ ‎ ‎ ‎ ‎ 第 4 课 夏商周的更替 ‎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1) 答案 A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 (2) 答案 B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 (3)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 (4) 答案 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有利有弊,其利是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乱,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其弊是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及政策正确与否。因此,该同学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王位世袭制,故选C。 ‎ (5)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在牧野之战中商军大败,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 (6) 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识记能力。根据“多行不义必自毙”可知残暴的君主必然会自取灭亡,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商朝灭亡,故选D 项。 ‎ (7) 答案 B 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 (8) 答案 B 约公元前 1600 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公元前 1046 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 (9) 答案 B 周朝建立后,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实行分封制,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齐国和鲁国被分封于今天山东省等地区,所以“齐鲁”地名的称呼最早与分封制有关。 ‎ (10) 答案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如诸侯不履行朝觐义务,天子将“贬其爵”或 ‎“削其地”或“六师移之”。故选C。 ‎ (11) 答案 C 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巩固政权。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西周通过分封诸侯,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故选C 项。12.答案 D 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宗亲、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进献贡物,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故选D。 ‎ (1) 答案 B 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目的是巩固奴隶主政权。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宗亲、功臣等,让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故图示“?”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诸侯。 ‎ (2) 答案 C 根据所学可知,夏桀、商纣王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们的统治都非常残暴,故选 C。 ‎ 二、非选择题 ‎ (3) 答案 (1)公元前 1046 年。牧野之战。 ‎ ‎(2)分封制。巩固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3)向天子进献贡物;服从天子的命令,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 55‎ ‎(4)平民。公元前 771 年。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武王征商”可判断是武王伐纣,‎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根据材料二中的等级图可判断是西周的分封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的“纳贡”、材料四中的“诸侯悉至”回答。第(4)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 (1) 答案 (1)桀。 ‎ 1. 不同意。商纣王是一位暴君,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因此他不是“文武双全,功勋卓越”的君王。 ‎ 2. 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 3. 图 3 是汤。图 4 是周武王。 ‎ 4.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言之有理即可)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第(1)问根据所学可知,夏朝最后一个君王是桀。第(2)问应举出商纣王实行暴政的史实进行说明。桀和纣的暴政都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据此可回答第(3)问。第(4)问依据所学回答即可。第(5)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 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1.世界上的青铜器没有一个能与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相比拟。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完全是手工制造,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它主要的原料是( )‎ ‎①铜 ②铅 ③锡 ④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019 安徽阜阳九中期中)如图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的名称是( ) ‎ A.四羊方尊 B.青铜利簋 C.司母戊鼎 D.毛公鼎 ‎ ‎3.(2019 陕西安康汉滨建设中学期末)绝世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体现了哪个朝代的成就(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 ‎4.(2019 安徽芜湖期末)北京的“簋街”得名和古代青铜器“簋”的用途有关,据此判断“簋街”最有可能是( ) ‎ A.美食一条街 B.古玩一条街 C.土特产一条街 D.小商品批发一条街 ‎5.(2019 山东济宁嘉祥期末改编)青铜工艺是我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成就之一,下列关于青铜工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时期已经出现了“泥范铸造法” B.夏朝是我国青铜器的鼎盛灿烂时期 A. 四羊方尊是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B. 商朝以后青铜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6.(2018 北京门头沟一模)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 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7.(2019 江苏扬州高邮期末)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们中国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目前所知,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 A. ‎“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里的“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 ‎ A.甲骨文 B.大篆 C.小篆 D.隶书 ‎ B. 考古发现是了解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甲骨文是在殷墟等地发现的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关于这种文字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 A.它是古代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B.它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 C.它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D.它记载了一些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 55‎ ‎10.(2019 安徽亳州涡阳期末改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10.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11. 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D.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 ‎11.(2019 浙江台州三门期末)我们现在对商朝的了解远远超过对夏朝的了解,这主要是因为( ) A.夏朝距离现在比商朝更久远 ‎ B.商代有比较成熟的文字记载 C.迄今商代的遗址发现比较多 D.人们对商朝的研究力度更大 ‎ ‎12.(2019 安徽淮南谢家集月考)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下列属于甲骨文造字法的有( ) ‎ ‎①象形 ②会意 ③指事 ④形声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3.(2015 山东聊城中考)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商代 ‎( ) ‎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 ‎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 ‎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 ‎ ‎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二、非选择题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一片甲骨惊天下。 ‎ ‎——郭沫若 ‎ 材料二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 ‎——刘歆《七略》 ‎ 1. 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 2. ‎“六书”中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什么?最为进步的造字方法是什么? ‎ (2) 鼎是中国悠久历史及古代文化的一个象征,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与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书记载:铸造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必须具备“典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几个条件。下面是商朝司母戊鼎制作的想象图。 ‎ 请回答: ‎ (1) 计算一道与铸造司母戊鼎有关的应用题。商代一个用来熔化青铜的坩埚的容积是 0.001 4 立方米,现在要铸造一个重 832.84 千克的大鼎,一次浇注成功,请计算:需要多少个坩埚(每立方米的铜重 8 900 千克)?如果一个坩埚需要 4 个人的话,至少需要多少人合作铸造司母戊鼎? ‎ (2) 通过计算,你对司母戊鼎的制作有何认识? ‎ 55‎ (1)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种类繁多,而数量最多的是青铜礼器。青铜礼器大多数是王室与贵族祭祀时使用的器皿。夏、商、西周时代的青铜器上有复杂的纹饰,这些纹饰或与贵族的祖先、神灵崇拜有关,或与他们的权力、财产有关。有的青铜器上还刻有文字,纪念祖先、记录赏赐或王命。依据以上内容,谈谈你对青铜器的认识。 ‎ 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1) 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青铜器的冶铸原料包括铜、铅、锡。故正确答案为A。‎ (2) 答案 C 图片中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选C。 ‎ (3) 答案 B 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 (4) 答案 A 簋是中国古代一种圆口两耳的食物容器,据此判断“簋街”最有可能是美食一条街。“簋街”在今天也是北京美食集中展示的一个绝好场所,故选A。 ‎ (5) 答案 D 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的鼎盛灿烂时期。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故 A、B、C 叙述是错误的。商朝以后青铜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故选D。 ‎ (6) 答案 A 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很早就有文字了,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故选A。 ‎ (7) 答案 B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因为这个时候有了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故选B。 ‎ (8) 答案 A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 (9) 答案 B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它记载了一些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是研究商朝历史的资料之一,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B 项“它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的说法太绝对,故选B 项。 ‎ (10) 答案 D 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选D。 ‎ (11) 答案 B 商代有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一些活动和商朝的一些政治、经济情况, 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故选B。 ‎ (12) 答案 A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 A。 ‎ (13) 答案 A 根据所学可知,商代青铜制作工艺高超,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①②是商代的成就。所以A 项正确。 ‎ 二、非选择题 ‎ (14) 答案 (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甲骨文记载了商周时期社会的生产和阶级关系的状况,反映了商周时期奴隶社会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 ‎(2)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象声(形声)是最为进步的造字方法。 ‎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形声是最为进步的造字方法。 ‎ ‎15.答案 (1)8 900×0.001 4=12.46(千克) ‎ ‎ 832.84÷12.46 ≈66.841(个) 67×4=268( 人) ‎ 故需要坩埚约 67 个。至少需要 268 人合作铸造。(先计算出一个坩埚可以熔化多少千克青铜,就可推算出 需要的总坩埚的数量。由此可知,光熔铜浇注就需要 268 人,再加上制模、翻范、拆范后的修饰以及运输管理 等,总计至少需要 300 人) ‎ 1. 司母戊鼎制作规模宏大、工艺高超,体现了商朝工匠的勤劳智慧和密切协作的精神。 ‎ 2. 青铜器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更是一种精神产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它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 解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先计算出一个坩埚可以熔化多少千克青铜,就可推算出需要的坩埚总数以及参与铸鼎的总人数。(2)根据计算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制作规模宏大、工艺高超,体现了商朝工匠的勤劳智慧和密切协作的精神。(3)根据以上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认识到,青铜器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 更是一种精 55‎ 神产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它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测试时间:15 分钟 ‎ 一、选择题 ‎ ‎1.(2018 广东汕头澄海期末)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农业深耕细作 B.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C.开发山林,扩大耕地面积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2019 福建南平期末)在武夷山“汉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铁器文物,其中铁犁头为我省首次发现。这表明汉朝时闽北( )‎ A.青铜工艺高超 B.纺织业繁荣兴盛 C.农业生产落后 D.生产力水平提高 ‎3.(2018 湖南邵阳一模)《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B. 得益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C. 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主要是因为( )A.分封制的推行 B.百家争鸣的活跃 C.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 D.合纵连横的开展5.(2016 河南中考)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 )‎ A.中华文明的演进 B.生产工具的进步 ‎ C.耕作技术的发展 D.古代纹饰的演进 ‎ ‎6.春秋时期,很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哪一货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 )‎ A.贝壳货币 B.实物货币 C.金属货币 D.纸币 ‎7.(2019 山东济宁曲阜师大附中期中)下列反映西周历史的电影场景,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周王使用青铜器祭祀 B.奴隶使用铁制农具劳动生产C.王宫中摆放着玉器 D.已经有了被称为“五谷”的农作物 ‎8.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9.(2018 安徽安庆太湖小池中学期中)“王(周桓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以上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周桓王权力大 B.诸侯争霸厉害C.周王室衰微 D.郑伯已成为霸主 ‎ ‎10.下列哪一人物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11.春秋末期,先后北上争霸的长江下游的诸侯国有( )‎ A.齐国和晋国 B.鲁国和燕国 C.吴国和越国 D.秦国和楚国 ‎ A. ‎“周撤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上述文字出自《三字经》。下列不属于春秋霸主的是( )‎ 10. 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孝公 B. 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 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11. 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12. 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C. 下列关于中国春秋时期争霸的作用和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1) 导致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缩小 C.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D.周王室加强了对诸侯的统治 55‎ 二、非选择题 A.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 1. 材料一中的“美金”和“恶金”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恶金……试诸壤土”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 材料二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 ‎——《左传》 ‎ 2. 材料二说的是哪一时期的情况?这一情况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特征?‎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测试时间:15 分钟 一、选择题 ‎ (1) 答案 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体现在生产工具上,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D 符合题意。‎ (2) 答案 D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制农具,到战国时,铁制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 D。‎ (3) 答案 B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故选 B。‎ (4) 答案 C 解答本题要理解题干中的“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公作”即在井田中耕作,“分地”指的是封建制下的租佃制。这种现象的出现跟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即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有关。故选C 项。‎ (5) 答案 A 鹳鱼石斧纹陶缸腹外壁绘的《鹳鱼石斧图》是原始社会绘画艺术的杰作。司母戊鼎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杰出的技术成就。铁犁铧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故A 符合题意。‎ ‎6.答案 C 春秋时期,很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1) 答案 B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制农具,到战国时,铁制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因而 B 项“奴隶使用铁制农具劳动生产”与西周历史明显不符。‎ (2) 答案 C 西周时,周王控制全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威下降,无力控制诸侯,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故选 C。‎ (3) 答案 C 题干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周王室衰微,某些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故选C 项。‎ (4) 答案 A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5) 答案 C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末期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故选C。‎ (6) 答案 D 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所以 A、B、C 都属于春秋霸主,故选 D。‎ (7) 答案 D 春秋时代,在争霸的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故 D 说法错误。‎ (8) 答案 C 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故选C。‎ 二、非选择题 (9) 答案 (1)“美金”指青铜,“恶金”指铁。影响:铁制农具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2)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被称为“美金”;铁被称为“恶金”。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2)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 55‎ 第 7 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A. 据《变迁中的古代社会》统计,公元前 722 年至前 464 年的 259 年中,38 年没有战争;公元前 463 年至前 222年的242 年中,约 89 年没有战争。这一“变迁”的历史时期是( )‎ ‎ 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B. 经典诵读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A.齐、楚、秦、燕、赵、魏、韩B.楚、秦、赵、宋、魏、齐、韩C.晋、楚、齐、韩、赵、燕、魏D.吴、魏、燕、赵、楚、秦、韩 C.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以上叙述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哪一特点 ( )‎ A.战争次数多 B.参战兵力多 C.持续时间长 D.交战区域广 ‎ ‎4.(2018 山西运城稷山期末)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诸侯兼并争霸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奴隶制开始瓦解 ‎ ‎5.(2019 河北承德滦平期末)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竞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秦穆公 A. 齐桓公问九鼎轻重,暴露了代周而王的野心 ‎ C.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个国家 ‎ D.诸侯争霸使传统的贵族统治体制进一步加强 ‎6.公元前 361 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丢尽。为此,秦孝公( )‎ A.实行分封制 B.任用商鞅变法 C.推进大一统 D.推行汉化政策 ‎ ‎7.(2019 黑龙江齐齐哈尔克东期末)战国时期,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历史人物是( )‎ A.商鞅 B.管仲 C.韩非子 D.诸葛亮 ‎ ‎8.(2018 广东揭阳普宁模拟)《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一县。” 商鞅的做法( )‎ A.增加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B.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C.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D.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10.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商鞅变法的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的措施对下列哪几类人有奖励( )‎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 ‎ ‎10.(2019 北京西城期末)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怨恨不满)”。这主要与商鞅实行的哪项改革措施有关 ( )‎ A.允许土地买卖 B.鼓励耕织 C.改革户籍制度 D.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11.(2018 江苏扬州高邮一模)商鞅变法是我国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发生在公元前 4 世纪 ②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③变法体现了儒家思想 ④为以后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2.(2019 湖南长沙雨花期末)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在长江上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课堂上,同学们对都江堰的作用做了下面推断, 参考右图,你认为最准确的说法是( )‎ A.防洪排水 B.水运 C.防洪灌溉 D.蓄水防旱 ‎13.(2019 山东泰安新泰期末)“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副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 A.都江堰 B.会通河 C.灵渠 D.郑国渠 ‎14.(2019 北京四中期中)后人写诗“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赞扬李冰的功劳。李冰的贡献是( )‎ A.主持修筑灵渠 B.主持修筑郑国渠 C.主持修筑都江堰 D.推行变法 ‎ 55‎ ‎15.(2019 吉林长春农安期末)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表述,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 B.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防洪灌溉工程 C.位于四川岷江流域 D.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水利工程 二、非选择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史记·河渠书》 ‎ 材料二 (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 ‎——《华阳国志·蜀志》 ‎ 1. 材料一中的“蜀守冰”是哪一历史人物?“此渠”是指哪一水利工程?‎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此渠”有什么历史作用?‎ (2) 战争,自从它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便同人类数千年阶级社会的发展史如影随形,既扮演过阻碍社会进步、吞噬千百万人生命、耗费大量物质财富的角色,又起过促进社会发展、为新社会“助产接生”的重大作用。‎ ‎【连环画战争】‎ ‎(1)按照连环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2)图 1 和图 3 分别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史上的哪一战役?‎ ‎【典故出战争】 ‎ (1) 很多的成语典故,都源于战争。请结合下面材料说出成语及其涉及的战役名称。‎ 材料 晋楚两军相遇在中原战场上,决战前,晋王以报答楚王为名,巧妙地避开了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 成语: ;战役: 。 ‎ ‎【利弊论战争】 ‎ (2) 请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说一说战争的双重性。 ‎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测试时间:20 分钟 一、选择题 ‎ (1) 答案 C 公元前 770 年至前 476 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 475 年至前 221 年为战国时期。对照题干所列时期, 可知这一“变迁”的历史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 (2) 答案 A 战国七雄指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国家,因此 A 项正确。‎ (3) 答案 B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在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国、赵国、魏国、韩国、燕 55‎ 国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参战兵力多这一特点。‎ (1) 答案 A 退避三舍出自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中,卧薪尝胆出自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过程中,它们体现了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出自战国时期的战争中,它们体现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由此可知,题干中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是诸侯兼并争霸,故选A。‎ 1. 答案 C 根据所学可知,战国初年,晋国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C 的说法是正确的,故选C。‎ 2. 答案 B 公元前 356 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国力,故B 项符合题意。‎ 3. 答案 A 公元前 356 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推行变法。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故选 A。‎ 4. 答案 D 此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题干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确立县制这一内容。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 D。‎ 5. 答案 C 商鞅变法规定,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故选C。‎ 6. 答案 D 题干中的“宗室贵戚”指的是奴隶主贵族,他们反对商鞅变法的主要原因是变法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7. 答案 B 此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是商鞅于公元前 356 年(公元前 4 世纪),秦孝公在位期间,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实施的改革,为以后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是以法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展开的变法运动,排除③。故选 B。‎ 8. 答案 C 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最主要的作用是防洪灌溉,故选C。‎ 9. 答案 A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副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故选A。‎ 10. 答案 C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11. 答案 D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四川岷江上修筑的都江堰,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 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故选 D。‎ 二、非选择题 12. 答案 (1)李冰。都江堰。‎ ‎(2)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直造福于人民。 ‎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蜀守冰”是蜀郡郡守李冰;“此渠”是都江堰。(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回答都江堰的历史作用即可。 ‎ 13. 答案 ‎ (1) 图 3、图 1、图 4、图 2。‎ (2) 图 1:牧野之战;图 3:涿鹿之战。‎ (3) 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4)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同时也冲击着旧的社会秩序,传统的贵族统治体制渐趋瓦解。‎ 解析 第(1)(2)问根据图中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中的“晋楚两军”“大败楚军”,可知是城濮之战中的退避三舍。第(4)问从正反两方面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的影响即可。 ‎ 第 8 课 百家争鸣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1.(2015 广东茂名中考)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你知道老师是引用了哪家的思想来教育学生的吗(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 ‎2.(2019 安徽滁州凤阳邬岗中学期中)《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从这本书中我们能体会的思想核心为( ) ‎ A.“法不阿贵” B.“重农抑商” C.“仁者爱人” D.“无为而治” ‎ ‎3.(2016 山东淄博中考)“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中和、大同等思想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子 55‎ ‎4.(2017 江苏连云港中考)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的思想家是( )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庄子 ‎5.(2017 福建中考)下图所示讲学者传授的是( )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 ‎6.(2019 内蒙古包头模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若要深入研究这种思想,需要查阅( ) ‎ A.《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墨子》‎ ‎7.(2016 山东青岛中考改编)2016 年 5 月 17 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谈道:“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孔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下列思想家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 ‎①孔子 ②老子 ③孟子 ④庄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2019 北京西城期末)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评论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 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以下主张中,出自该书的是( ) ‎ A.“以德治国”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 ‎9.(2019 广西贵港港南期中)下列有关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墨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 B. 孟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C.庄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D.法家的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10.(2016 广东中考)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纷呈。其主张能体现下表所示内容的学派是( ) ‎ 层面 ‎ 日常规范 ‎ 个人 ‎ 用礼仪规则来要求自己,可以不犯错误 ‎ 家庭 ‎ 父母健在时,要对他们表示尊敬和爱戴 ‎ 政府 ‎ 君主遵守礼仪规则,臣民就听从他召唤 ‎ A.墨家 ‎ B.儒家 C.道家 ‎ D.法家 ‎11.(2017 山东潍坊中考)战国时期,有一学派认为:明主像天,因为他依法行事,公正无私。明主有权威、权力以加强其命令的力量。这一学派是( )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 二、非选择题 ‎ ‎12.2019 年 9 月 6 日,2019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孔子博物馆开馆仪式在曲阜市举行。某校开展有关“话说孔子及其思想”的专题探究,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 ‎【图说历史】 ‎ A. 右图人物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还是我国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再现】 ‎ B. 孔子创立的学说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请写出他的核心思想及在政治上的主张。‎ ‎【材料分析】 ‎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 55‎ A. 材料中“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指的是哪一史实?‎ ‎【论从史出】 ‎ 孔子学生 ‎ 南宫敬叔 ‎ 颜回 ‎ 原宪 ‎ 冉雍 ‎ 家境 ‎ 富贵 ‎ ‎“居陋巷” ‎ 家贫 ‎ ‎“贱人之子”‎ 孔子学生家境情况表 ‎ ‎【以史为鉴】 ‎ ‎(5)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你从孔子的思想中学到了什么?‎ ‎13.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0. 某校七年级(2)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组长大明在整理介绍春秋战国思想家的资料时,被活泼的组员小康打乱了次序,你能帮大明对号入座吗?(要求将字母填在对应的空格中)‎ 思想家 孔子 韩非 老子 墨子 思想 ‎ A.“兼爱”“非攻” B.“因材施教”‎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11. 识读以下古代历史人物的图片: 图片中三位人物分别属于哪个学派?战国时期随着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了怎样的学术繁荣局面? ‎ 12. 假如你是一位班主任,你喜欢用哪个学派的思想管理班级?说说你的理由。(应包括所选学派的名称、主要主张及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第 8 课 百家争鸣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1)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反映了老子“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故答案为 B 项。 ‎ (2) 答案 D 春秋后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里。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 (3) 答案 A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核心思想是“仁”。故选A。 ‎ (4) 答案 B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 (5) 答案 B 图中文字“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是春秋晚期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主张。故B 项正确。 ‎ (6) 答案 B 题干材料的大意是“用法制禁令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 了”,这是孔子“道之以德”思想的体现,出自《论语》一书,B 符合题意。《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主张无为而治;《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主张以法治国;《墨子》是墨子的著作,主张“兼爱”“非攻”。故选 B。 ‎ (7) 答案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故①③均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答案选A 项。 ‎ (8) 答案 C 老子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政治方面主张“无为而治”。故选 C。 ‎ 55‎ (1) 答案 D 根据所学可知,法家的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故D 表述正确。 ‎ (2) 答案 B 据题干关键信息“礼仪规则”“父母健在时,要……尊敬和爱戴”“君主遵守礼仪规则”,联系所学可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同时重视“礼”和道德教化的作用。故选B。 ‎ (3) 答案 C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依法行事”“明主有权威、权力以加强其命令的力量” 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正确答 案为C。 ‎ 二、非选择题 ‎ (4) 答案 (1)儒家学派。 ‎ ‎(2)核心思想:“仁”。政治主张:以德治国。(3)孔子创办私学。 ‎ 1. 主张有教无类。 ‎ 2. 要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人;要加强个人修养,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在困难的环境中,也要坚持理想,不随波逐流。(与题意相符,言之有理即可)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结合实际灵活回答问题的能力。第(1)(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材料中“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 指的是孔子创办私学。第(4)问,表格内容体现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第(5)问是开放性设问,与题意相符, 言之有理即可。 ‎ (5) 答案 ‎(1)B D C A ‎ ‎(2)孔子属于儒家学派;老子属于道家学派;韩非属于法家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3)略。(言之有理即可)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理解、归纳的能力。第(1)(2)问链接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3)问是开放性设问,任选一个学派即可,但应说明所选学派的名称、主要主张及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1.(2015 陕西中考)“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 ‎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秦始皇统一文字 ‎ C.元世祖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D.元世祖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2.(2019 江苏苏州常熟期中)“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始于( )‎ A.夏朝 B.西周 C.汉朝 D.秦朝 ‎3.(2019 山东德州开发区期中)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 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其中“六王毕,四海一”是在形容哪一朝代的哪一巨变( ) ‎ A.西周 武王伐纣 B.战国 战乱不休 C.秦朝 统一国家 D.汉朝 高祖建国 ‎ ‎4.(2019 黑龙江七台河期末)中国 2000 多年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皇帝专制独裁、独掌大权的时代。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是( ) ‎ A.禹 B.黄帝 C.嬴政 D.刘邦 ‎ ‎5.(2018 安徽中考)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让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 ) ‎ A.外戚干政 B.战乱频繁 C.皇权至高无上 D.地方权力削弱 ‎6.(2018 江苏宿迁中考)秦朝中央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 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郡守 ‎ ‎7.(2017 江苏苏州中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8.(2017 山东威海中考)威海市初中乡土教育读本《威海历史》中写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今威海市区域属于胶东郡腄县。”这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 )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 ‎9.(2016 湖南常德中考改编)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过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的原 55‎ 因是( ) ‎ A.疆域拓展的需要 B.经济发展的需要 C.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奖励功臣的需要 ‎ ‎10.(2015 江苏苏州中考)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 ‎11.(2015 黑龙江大庆中考改编)下面是我国古代某一王朝币制改革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清朝 ‎ ‎12.(2015 内蒙古赤峰中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一致,文字却是统一的。这是因为( ) ‎ A.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B.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 C.文字书写在丝帛和竹简上 D.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 ‎13.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 ) ‎ ‎①推行郡县制 ‎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 ‎③焚书坑儒 ‎ ‎④修筑长城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4.(2019 陕西安康汉滨建设中学期末)它“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是( )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郑国渠 ‎15.(2019 贵州黔东南剑河四中期中)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 ) ‎ ‎①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②统一货币 ③统一度量衡 ④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⑤统一文字 ⑥实行分封制 ‎ ‎⑦百家争鸣 ⑧诸侯争霸 ⑨商汤灭夏 ‎ A.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 C.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⑤⑥⑧⑨ ‎ 二、非选择题 ‎ ‎16.(2017 重庆中考A 卷改编)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 从公元前 230 年起,秦国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从此一个广袤的统一帝国就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 ‎ 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采用郡县制牢牢地掌握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权。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中实行的官僚制度,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达的中央管理体系,并以古今第一帝的始皇帝身份将自己凌驾于政府之上,最终为大一统制度的实现奠定了君主集权和官僚统治的组织保证。 ‎ 建立起统一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秦始皇,又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推行了巨大的统一工程,铸就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雏形。 ‎ 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当时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局面,使整个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繁荣,关键在于它找到了一套大一统制度,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有效的一套规则。 ‎ ‎——摘编自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 请在对应括号内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括号内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括号内填“C”。 ‎ 10. 公元前 230 年,秦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 ) ‎ 11. 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 12. 郡县制的设立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 ‎ ‎⑷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制度曾长期有效运行。( )‎ ‎⑸秦统一中国,在历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 ‎ 55‎ ‎17.(2019 湖北咸宁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 材料一 追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 材料二 下图反映的是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 ‎ ‎ (1) 材料一中“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是哪年?秦朝哪项制度“创导”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 (2) 材料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什么措施?该措施有何作用?‎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1. 答案 A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A 为正确选项。 ‎ 2. 答案 D 公元前 230 年,秦王嬴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前 221 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 3. 答案 C 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3 世纪后期),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故选 C。 ‎ 4. 答案 C 公元前 230 年,秦王嬴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前 221 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故选 C。 ‎ 5. 答案 C 题干事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避讳”现象。“避讳”是在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 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所以题干中的这种“避讳”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故答案选C 项;A、B、D 三项与“避讳”无关。 ‎ 6. 答案 C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故本题应选 C。 ‎ 7.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故此题选 B。 ‎ 8.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由“今威海市区域属于胶东郡腄县”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 9.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统治者变更统治制度的出发点是巩固统治,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才出现了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故C 符合题意。 ‎ 10. 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帝王”“秦始皇”,联系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中央集权。四个选项中,D 项符合题意。 ‎ 11. 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和辨析能力。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故该示意图反映的朝代是秦朝。 ‎ 12. 答案 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D 符合题意。 ‎ 13. 答案 D 联系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可知,①是其政治措施,②是其经济、文化措施,③是其思想措施,④是其军事措施,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 D。 ‎ 14. 答案 A 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故选 A。 ‎ 15. 答案 B 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秦始皇还统一车轨,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故B 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 ‎ ‎16.答案 (1)B (2)C (3)A (4)A (5)A ‎ 解析 (1)材料关键信息是“从公元前 230 年起,秦国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秦最终完成统一是在公元前 221 年。违背了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故填B。(2)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中国奠 定了基础,但材料并未涉及,故填C。(3)由材料“郡县制牢牢地掌握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权”可知,郡县制的设立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填A。(4)由材料“它找到了一套大一统制度,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 有效的一套规则”可知,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制度曾长期有效运行,故填 A。(5)由材料的最后一段话可知,秦统一中国,在历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故填A。 ‎ ‎17.答案 (1)时间:公元前 221 年。制度:郡县制。 ‎ ‎(2)措施:统一文字。作用: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和巩固。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为巩固统治创立了 55‎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据此回答第(1)问。第(2)问,材料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统一文字的措施,这一措施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测试时间:15 分钟 ‎ 一、选择题 ‎ A. 下列不属于秦始皇在位时期修建的工程是( )‎ A.灵渠 B.阿房宫 C.骊山陵 D.都江堰 ‎2.(2018 江苏扬州江都双沟中学模拟)下列不属于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是( )‎ A.赋税沉重、徭役繁重 B.刑法苛严 C.争夺皇位 D.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3.(2019 云南昭通期末)历史证明有压迫就有反抗。由于秦朝的暴政,引发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 A.项羽、刘邦起义 B.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C.黄巾起义 D.陈胜、吴广起义 A.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于安徽境内。小明要去寻访历史遗迹,他应去的地点是( )‎ A.淮阳 B.巨鹿 C.大泽乡 D.咸阳 ‎5.对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B.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 C.领导人是陈胜、吴广 D.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6.(2018 北京西城期末)公元前 207 年,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是( )‎ A.淝水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7.在秦末农民战争中,最终率领起义军灭亡秦朝的是( )‎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8.(2019 山西大同云冈期末)下列对秦朝短期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 A.焚书坑儒 B.不讲礼义廉耻所以人民叛离 C.秦统一了货币 D.秦的暴政使人民不堪忍受 ‎9.(2019 河北唐山路南期末)小华同学搜集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庄舞剑”等成语,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 )‎ A.诸侯争霸 B.战国七雄 C.秦灭六国 D.楚汉之争 10.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根据这句话判断刘邦能够打败项羽的原因是( )‎ A.善于用人 B.后方巩固 C.战术正确 D.赢得民心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史记·陈涉世家》‎ 有人认为,“如果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起义就不会爆发”。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请简要答出理由。 ‎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测试时间:15 分钟 ‎ 一、选择题 ‎ (1)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灵渠、阿房宫、骊山陵都是在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位时修建的;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一大型水利工程。要注意“秦朝”与“秦国”的概念区别,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故选D。 ‎ (2) 答案 C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包括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严苛的刑法,秦二世的残暴统治。A、B、D 都属于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故选C。 ‎ (3) 答案 D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反抗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55‎ 故选 D。 ‎ (1) 答案 C 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农民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 (2) 答案 A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后来该起义被秦朝镇压而失败,没有推翻秦朝统治。故对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选项A。 6.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前 207 年,项羽率兵 2 万与 30 万秦军在巨鹿展开决战,项羽命令 部下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三天口粮,让士兵背水一战,最后大获全胜。故选C。 ‎ ‎7 答案 D 根据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最终失败,他们没能灭亡秦朝,排除A、B 两项;项羽通过巨鹿之战歼灭了秦军主力,但他没有首先抵达咸阳,灭亡秦朝,排除 C 项;刘邦率先抵达咸阳,灭亡了秦朝,D 项符合题意。8.答案 D 秦朝时期实行暴政,包括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的残暴统治。这些暴政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因而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故D 选项符合题意。 ‎ 1. 答案 D 秦朝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庄舞剑”均与楚汉之争有关,故选D。 ‎ 2. 答案 A 由题干材料“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以看出,刘邦能够打败项羽的原因是善于用人。故选A。 ‎ 二、非选择题 ‎ 3. 答案 不对。理由: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这说明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途中遇雨误期,只是农民起义爆发的导火索,因此秦末农民起义必定会爆发,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 解析 如果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起义也会爆发,根据所学知识,说明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必然性即可。 ‎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1.(2019 海南陵水黎安中学月考改编)谁于公元前 202 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 ‎ A.刘邦 B.汉文帝 C.汉景帝 D.刘秀 ‎2.(2018 山东泰安泰山期中改编)面对“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一境况,西汉初年的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如何提倡节俭 B.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C.如何以德化民 D.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3.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的措施发展生产。其根本目的是( )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减轻人们的负担 C.发展生产 D.巩固统治 ‎4.(2019 福建泉州泉港一中月考改编)“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为改变这种状况,汉初( )‎ A.奖励耕战 B.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推行大一统 A. 从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景帝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这是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其中休养生息的措施不包括( )‎ 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B.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C.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B. 汉初的一位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这段话代表了汉初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是( )‎ A.重农 B.重商 C.农商并重 D.发展手工业 ‎7.(2018 广东中山期末改编)文景时期,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 A.进一步减轻徭役和赋税 B.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C.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D.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A. 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史实让我们认识到:要想避免灭亡的命运,一国之君应该“以德化民”。以下君王中做到了“以德化民”这点的是( ) ‎ A.周幽王 B.汉文帝 C.秦二世 D.周厉王 ‎9.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不包括( ) ‎ A.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B.让士兵还乡务农 C.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 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10.(2019 江苏泰州期末)下列古代治世局面中,属于我国古代第一个治世的是( ) ‎ 55‎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11.(2019 广东广州花都花东期末改编)下列关于“文景之治”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提倡勤俭治国,重视“以德化民”‎ B.重视农业生产,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C.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D.实施严刑峻法 二、非选择题 ‎ ‎12.在中国古代,皇帝的作为往往和国家的兴亡有着很大的关系。请结合下列有关秦汉时期帝王的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 ‎【史论话秦亡】 ‎ 材料一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废除古代帝王的礼制、法度),焚百家之言……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贾谊《过秦论》 ‎ 10. 材料一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你认为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11. ‎“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 ‎ ‎ ‎ ‎ ‎ ‎ ‎【观点话汉兴】 ‎ 材料二 他们勤政爱民,使西汉出现“文景之治”。 ‎ 12. 材料二中提到的西汉帝王都有谁?说一说“他们”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使西汉出现“文景之治”? ‎ 13. 说一说秦亡汉兴带给你的感想或启示。 ‎ ‎13.(2019 安徽滁州定远英华中学期末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文帝二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文帝十三年还下诏全免田租。 ‎ ‎——《中国全史》 ‎ 材料二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 ‎——《汉书·景帝纪》 ‎ 材料三 汉初经过几代皇帝的努力,使国内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较为富足。除了像旱涝等自然灾害外,帝国……没有遭受重大的动乱。人民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城乡的仓廪充实。国库中钱币和粮食多得无法知道数量;串钱的缗断散,粮仓的粮食溢出,在风雨中任其霉烂。……在这种丰饶稳定的总形势下,促使犯罪的因素很少。 ‎ ‎——摘编自《剑桥中国史》(1)阅读材料一、二,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看法是什么?照此看法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了什么措施?(不能 照抄原文) ‎ (1)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出现繁荣局面和政府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这一繁荣局面被后世称为什么?‎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1. 答案 A 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 55‎ 1. 答案 B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故选B。 ‎ 2.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西汉建立初期政权不稳固,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的措施发展生产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 3. 答案 B 题干材料描述的是汉朝建立后,经济萧条的景象,为恢复和发展经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B 符合题意。 ‎ 4.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根据所学可知,C 不属于休养生息的措施。 ‎ 5. 答案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题干材料说明汉初统治者重视农业。故选 A。 ‎ 6. 答案 D 根据所学可知,A、B、C 三项都是文景时期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只有 D 项符合题意,故选 D 项。 ‎ 7. 答案 B 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 8. 答案 B 根据所学可知,A、C、D 都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B“让士兵还乡务农”属于汉高祖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故选B。 ‎ 9. 答案 A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我国古代治世局面中的第一个治世。 ‎ 10. 答案 D 汉文帝和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提倡勤俭治国,重视“以德化民”。他们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A、B、C 属于有关“文景之治”的正确表述。D“实施严刑峻法” 与“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不符,故选 D。 ‎ 二、非选择题 ‎ 11. 答案 (1)不是。秦亡的根本原因是秦实行暴政。 ‎ • 事件: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 • 帝王:汉文帝、汉景帝。措施: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任意两点即可) ‎ • 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实行仁政,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得民心者得天下。(言之有理,一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识记能力。第(1)问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而非“废先王之道”。第(2)问依据材料一中“始皇”“陈涉”等信息可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 指的是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因此材料二中提到的西汉帝王指的是汉文帝、汉景帝。第二小问实际考查的是“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13.答案 (1)以农为本;减轻赋税,提倡重视农业。 ‎ ‎(2)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 解析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回答即可。(2)据材料三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出现繁荣局面和政府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关,这一繁荣局面被后世称为文景之治。 ‎ 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1.(2018 河南许昌长葛第一初中期末)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问题,曾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封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汉武帝是接受了哪位大臣的建议而采取了这项措施( ) ‎ A.董仲舒 B.卫青 C.主父偃 D.霍去病 ‎ ‎2.(2019 山东东营河口模拟)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推恩令 ‎ 55‎ ‎3.(2015 江苏连云港中考)下图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皇权的因素,汉武帝( ) ‎ A.实行“削藩” B.推行分封制 C.颁布“推恩令” 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4.(2020 四川南充嘉陵期末)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其最主要的作用是( ) ‎ A.省去了重新分封的麻烦 B.大大增加了诸侯国数目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大大节省了政府的开支 ‎5.(2019 陕西师大附中期末)“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 ‎ 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皇帝制度 D.军功爵制 ‎6.(2017 浙江宁波中考)“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解释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B.焚书坑儒 推恩令 C.统一文字 推恩令 D.统一文字 罢黜百家 ‎7.(2020 河南商丘柘城期末)“盖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与“非常之功” 是( )‎ 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D.班超经营西域 ‎8.(2019 北京平谷一模)《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一书中写道:“从此,中华帝国有了国家意识形态,也有了恒定的核心价值。帝国作为一种制度,也才稳定地延续了两千多年。”其中的“核心价值”指(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 ‎ ‎9.(2017 浙江台州中考)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此建议( ) ‎ ‎①主张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②使太学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 ‎③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 ‎④使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 ‎10.(2017 山东泰安中考)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强化大一统 ‎ ‎11.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 ‎ A.实行冶铁官营 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 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 ‎12.(2019 吉林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期末)汉武帝经济上大一统的措施有( ) ‎ ‎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 ‎②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 ‎③统一铸五铢钱 ‎ ‎④统一铸圆形方孔半两钱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二、非选择题 ‎ ‎1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等一批杰出的帝王在各自的朝代都曾经作出巨大的贡献。对此,某校七年级(3)班的同学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探究,请你也参加进来吧。 ‎ ‎【探帝王评述】 ‎ 评述一 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一个超过他的。 ‎ 评述二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 55‎ A.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述一中的“……”处应该填写什么内容。 ‎ B.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 ‎ ‎ ‎ ‎ ‎ ‎ ‎【比帝王不同】 ‎ C. 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试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 ‎ ‎ ‎ ‎ ‎ ‎ ‎ ‎【赞帝王功绩】 ‎ D. 请用一句话对秦始皇和汉武帝做一个评价。 ‎ ‎14.(2019 山西运城垣曲期末节选)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如何管理国家、加强中央集权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 ‎ A. 依据材料一所示信息,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秦朝建立这一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末期哪一位思想家的哪一思想? ‎ 材料二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 ‎ B. 材料二中的“上”指的是 ,他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 ”,削弱的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三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C. 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接受了学者 提出的“罢黜百家, ”的建议。从此, 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 材料四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班固说汉武帝“雄才大略”,司马光说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 ‎ D. 你认为怎样才能正确地评价古代封建帝王? ‎ 55‎ 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10. 答案 C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 11. 答案 D 题干中的引文大意是要想天下长治久安,就必须分割王国封地以削弱其实力。联系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王国问题逐渐突显,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样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大减弱。故选 D。 ‎ 12. 答案 C 由示意图可知,威胁皇权的因素是汉初分封的诸侯国。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 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 越小,消除了这一威胁皇权的因素。故选C。 ‎ 13. 答案 C 汉武帝通过“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的力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 符合题意。 ‎ 14. 答案 B 刺史制度是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的制度,故选B。 ‎ 15. 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结合材料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和所学可知,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结合材料中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大一统,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故选A。 ‎ 16. 答案 A 抓住关键信息“汉武帝时期”,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故答案选A。 ‎ 17. 答案 A 本题以《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相关知识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所以这里的“核心价值”指儒家思想。故选A 项。 ‎ 18. 答案 B 汉武帝为加强思想控制,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 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董仲舒的这一建议主张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故选 B。10.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汉武帝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政治上实行“推恩 令”,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强化大一统的局面,故选 D 项。 ‎ (1) 答案 A 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汉朝实行冶铁官营,故选A。 ‎ (2) 答案 D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故选 D。 ‎ 二、非选择题 ‎ (3) 答案 (1)文字、货币、度量衡。(符合题意即可) ‎ ‎(2)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3)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4)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伟大的政治家)等。 ‎ 解析 第(1)(2)问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解答本问的关键信息是“对待儒 家思想的不同”,联系所学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进行了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可通过分析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历史发展的贡献来提炼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 (4) 答案 (1)中央集权制度。韩非的法家思想。(2)汉武帝 推恩令 诸侯王 ‎ 1. 董仲舒 独尊儒术 儒学 ‎ 2. ‎①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②坚持辩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评价古代帝王;③ 采用重点论,即抓住主要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进行评价;④评价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问从图中“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守”“县令”等关键词来分析即可。第(2) 问抓住材料中“推恩”两字进行分析。第(3)问结合题干中“罢黜百家”进行思考分析。第(4)问是开放性设 问,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 第 13 课 东汉的兴衰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1.“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描写了西汉开国皇帝的豪情壮志。西汉这个风云一时的王朝最后被谁夺取了政权( )‎ 55‎ A.项羽 B.陈胜 C.王莽 D.刘秀 ‎ ‎2.2016 年,河北出土的宋代 4 块古碑中的宋元祐八年重造汉光武帝敕封牡丹仙子神庙碑,详细记载了当时尧山、柏乡两县八村村民重修汉光武帝刘秀敕封牡丹仙子神庙一事。刘秀建立的东汉的基本情况是( ) ‎ A. 公元 25 年建都于长安 B.公元 9 年建都于洛阳 C.公元 25 年建都于洛阳 D.公元前 25 年建都于洛阳 A. 西汉和东汉的都城分别是( ) ‎ A.咸阳和镐京 B.长安和洛阳 C.长安和镐京 D.咸阳和洛阳 ‎ ‎4.(2019 河南商丘柘城期末)下列属于刘秀贡献的是( ) ‎ A.破釜沉舟,大败秦军 B.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C.辅佐吴国,春秋争霸 D.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5.(2019 河北唐山丰南期末改编)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光武帝采取的措施的是( )‎ 10. 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下令“兵皆罢归家” ‎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6.(2019 吉林长春德惠期末)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在位 30 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 D.“汉武盛世”‎ ‎7.(2018 北京丰台期末)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其表现是( ) ‎ A.封国发动叛乱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C.统治者改制失败 D.地方割据势力控制中央政权 ‎8.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借机反复把持朝政的分别是( ) ‎ A.太尉与丞相 B.御史大夫与刺史 C.外戚与宦官 D.诸侯王与太后9.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 (1) 地方豪强独霸一方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0.东汉中期以后,政治日益黑暗的主要原因是( )‎ ‎ A.外戚和皇后交替专权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外戚和宦官共同专权 D.父子、兄弟之间长期争权夺利 ‎11.(2019 河南商丘柘城期末)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向官僚地主阶级发动了猛烈攻击。材料描述的这次起义是( ) ‎ A.黄巾起义 B.国人暴动 C.牧野大战 D. 巨 鹿 之 战 ‎ ‎12.(2019 山东临沂郯城期末)与秦末农民起义相比较,黄巾起义的突出特点是( ) ‎ A.有组织、有准备 B.反对黑暗统治 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D.提出了起义口号 ‎ ‎13.(2019 山东济南商河期末)下列对东汉中后期的有关史实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出现外戚宦官交替把持政权的现象 B.爆发了黄巾起义 C.出现“光武中兴” D.朝政腐败,时局动荡 ‎ 二、非选择题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大汉之难,无国能敌,今王谋反,我身为皇亲国戚,怎能再次观望呢?大汉有我,必定中兴!‎ ‎ ——刘秀 ‎ 材料二 “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 ——《后汉书·梁冀传》 ‎ (1) 材料一中的“大汉”是谁开创的?为实现“中兴”,“我”采取了哪些措施? ‎ (2)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怎样的政治状况?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 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成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租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他统治期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 世”。 ‎ 材料二 据统计,东汉和帝即位时 10 岁,随后的 9 位皇帝即位时最大的是桓帝 15 岁,最小的是殇帝 1 岁,东汉最后 10 位皇帝平均即位年龄为 9.5 岁。 ‎ 材料三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 (1) 材料一中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建武盛世”的另一个名号是什么? ‎ 55‎ (1)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该问题导致了什么后果? ‎ (2) 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京师震动”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第 13 课 东汉的兴衰 ‎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 选择题 ‎ 1. 答案 C 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 9 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故选C。 ‎ 2. 答案 C 公元 25 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 3. 答案 B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都城在长安,东汉都城在洛阳,选项中的咸阳为秦朝都城,镐京为西周都城。 ‎ 4. 答案 D 公元 25 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选D。 ‎ 5. 答案 B 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 不属于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故选 B。 ‎ 6. 答案 B 公元 25 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选 B。 ‎ 7. 答案 B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大权由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就依靠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 8. 答案 C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选 C。 ‎ 9. 答案 C 根据题干中“中央”二字,可以排除 A、D;B 与史实不符,排除;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最显著的特征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答案选C。 ‎ 10. 答案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使政治日益黑暗,所以答案选择 B。 ‎ 11. 答案 A 184 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失败,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 12. 答案 A 184 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黄巾起义的突出特点是有组织、有准备。故选 A。 ‎ 13. 答案 C 公元 25 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选C。‎ 二、非选择题 ‎ 14. 答案 (1)刘邦。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 ‎(2)东汉中后期。外戚专权的政治状况。 ‎ 解析 (1)第一小问材料一中的“大汉”是刘邦开创的;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根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了东汉中后期外戚专权的政治状况。 ‎ 15. 答案 (1)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等。光武中兴。 ‎ (2) 问题: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后果: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 (3) 原因: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措施: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即可。第(2)问通过材料二中的信息可看出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这导致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3)问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立足所学即可迎刃而解。‎ 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测试时间:20 分钟 ‎ 55‎ 一、选择题 ‎ ‎1.王之涣《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渭城曲》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汉朝时把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2.(2019 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期末)汉武帝时,两次出使西域的是( ) ‎ A.张骞 B.张謇 C.王昭君 D.杜诗 ‎3.小华:送人千里,终有一别,陛下请回吧!小明: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灭,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由以上的历史短剧台词,可知他们正在学习( )‎ A.张骞出使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班超经营西域 D.玄奘西行取经 ‎4.(2018 新疆乌鲁木齐中考)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是初中生学习历史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算一算,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距今( )‎ A.1880 年 B.1881 年 C.2155 年 D.2156 年 ‎5.(2016 山东滨州中考)下图所示的这条古代商路连接着中国与世界,沟通了历史与未来,西汉时期为开辟这条商路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 A.张骞 B.卫青 C.蒙恬 D.霍去病 ‎ A. 在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对“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 网”申报世界遗产,并获得了成功。这是我国第一个跨国联合申遗项目,是世界上第一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遗产。下列关于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A.最初开通于秦朝 B.起点在敦煌C.中转站是大秦 D.张骞是功臣 B.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有( )‎ A.南非 B.河西走廊 C.洛阳 D.辽东 C. 下列植物不是自西域传入中原的是( ) ‎ A.核桃 B.水稻 C.石榴 D.葡萄 ‎9.(2017 辽宁营口中考改编)2017 年 5 月 14 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拉开帷幕。各国代表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其中的“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古代,丝绸之路是( ) ‎ A.秦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B.郑和下西洋的主要通道 ‎ C.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D.连接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10.有人说:“2000 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 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 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张骞通西域 B.商鞅变法 C.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D.百家争鸣 ‎ ‎11.(2018 广东韶关一模)“丝绸之路”是古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世界文明的辉煌诗篇。亮相狗年春晚的《丝路山水地图》正是一把珍贵的钥匙,它将有助于学者们更深入地研究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价值在于( ) ‎ A.加强了大月氏与内地的联系 B.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C.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 ‎ A. 仔细观察某朝代疆域图。 图中的“西域都护府”反映了哪一朝代对哪一地区的有效管辖( ) ‎ 55‎ A.秦朝 东南 B.西汉 新疆 C.唐朝 东北 D.元朝 西藏 ‎ ‎13.(2017 新疆乌鲁木齐中考改编)新疆古代属于西域,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汉朝时期,中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都汇集到了西域。这个史实充分说明了( ) ‎ 10. 汉朝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 11. 各民族为西域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 12.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13. 西域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14.(2019 四川宜宾期末)下列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设西域都护 ②班超出使西域 ③甘英出使大秦 ④卫青北击匈奴 ‎ A.②③①④ 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 D.①③④② ‎ 二、非选择题 ‎ ‎15.(2015 河南中考改编)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材料一 ‎ 材料二 ‎ ‎ ‎ (1) 材料一的图 2 与图 1 相比较,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城市开始成为起点与它们曾是哪些王朝的都城密切相关? ‎ (2) 观察材料二的三幅图,概括指出古代洛阳在丝绸之路上有着怎样的国际地位? ‎ (3) 说说材料二中三幅图片内容的历史价值。 ‎ 1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材料二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与西域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 材料三 在 2014 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丝绸之路路线中的 A、E 两处的名字。说出一位为开辟或维护这一“要道” 做出重要贡献的功臣。我们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 55‎ 1. 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哪些物品、技艺或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中国的哪些物品、技艺或文化传到了西方?(各举两例即可) ‎ 2. 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 (4)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意义?‎ 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1) 答案 B 汉代人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 (2) 答案 A 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 138 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发展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故选A。 ‎ (3) 答案 A 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从台词的内容可判断这一历史短剧与张骞出使西域有关。 ‎ (4) 答案 C 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 138 年。计算距今时间应该是公元前年份+公元后年份-1。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距今:138+2018-1=2155,因此 C 是正确的选项。 ‎ (5) 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图中商路以长安为起点向西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阳关,经西域诸国、安息直到大秦。从路线判断此商路应为“丝绸之路”。西汉时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重要贡献。 ‎ ‎6.答案 D 西汉时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起点为长安,终点是欧洲(大秦)。大秦不是丝绸之路的中转站。由此可判断D 项正确。 ‎ (1) 答案 B 古代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因运输精美的丝绸而得名。它从西汉的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因而 B 符合题意。 ‎ (2) 答案 B 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故选B。 ‎ (3) 答案 C 古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西亚,最后到达欧洲。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故选C。 ‎ (4) 答案 A 本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内容。汉武帝统治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 A。 ‎ (5) 答案 C 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故选C。 ‎ (6) 答案 B 公元前 60 年,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 (7) 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都汇集到了西域”可知,西域在汉朝时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故正确答案为D。 ‎ (8) 答案 B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派卫青北击匈奴;公元前 60 年,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故选 B。 ‎ 二、非选择题 ‎ (9) 答案 (1)从长安延伸到洛阳或洛阳也成为起点。(答案必须体现变化)西汉;东汉。(2)集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大都市。 ‎ ‎(3)汉魏洛阳城遗址:是研究汉魏时期洛阳城规模、结构等的第一手资料。洛阳出土的东罗马金币:是古代洛阳与东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贸交流的佐证。洛阳白马寺:是中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佛教文化交流的见证。 ‎ 解析 (1)从图 1、图 2 中可以观察出丝绸之路的起点不同。图 1 中起点是长安。图 2 中起点是洛阳。引起丝绸之路起点变化的原因与东汉定都洛阳有关。(2)仔细观察材料二中的三幅图可得出古代洛阳是集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大都市。(3)材料二中三幅图片的内容都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它们或见证了洛阳 在汉魏时期的辉煌,或见证了古代洛阳和东罗马的贸易往来,或见证了中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佛教文化交流。 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 (10) 答案 (1)A:长安;E:大秦(欧洲)。张骞。坚贞不屈,不怕艰苦,意志坚强,敢于冒险,百折不挠,等。‎ ‎(2)西方与西域的毛皮、音乐传到了中国。中国的丝织品、造纸术传到了西方。 ‎ 1.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 55‎ 1. 有利于打破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有利于经济交流,对于我国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第(1)问可结合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张骞的开拓进取精神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二回答即可;第(3)问结合材料和所学回答丝绸之路的地位即可;第(4)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第 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A.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我国的( ) ‎ A.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B. 纸的出现是人类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下列人物中与纸的改进直接相关的是( ) ‎ A.屈原 B.张衡 C.蔡伦 D.毕昇 ‎3.(2019 甘肃定西临洮期末)汉代以来,人类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最主要是因为( ) ‎ A.国家统一 B.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C.太学的建立 D.交通发达 ‎ ‎4.(2016 山东枣庄中考)2015 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使中医学再次引起世界关注。而早在东汉时期,医药学家张仲景写出了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的医学巨著( ) ‎ A.《伤寒杂病论》 B.《梦溪笔谈》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5.(2018 山东莱芜中考改编)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以下属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成就是( )‎ A.首创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B.擅长开刀等外科手术 ‎ C.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D.编制医学体操“五禽戏” ‎ ‎6.(2018 广东珠海香洲九洲中学三模)《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 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 ‎ ‎7.(2019 广东汕头澄海期末)2017 年 1 月 9 日,屠呦呦获得 2016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下列属于秦汉时期的中医学成就的是( ) ‎ ‎①编订了《周髀算经》 ②著有《伤寒杂病论》‎ ‎③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④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2015 湖南湘西中考改编)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 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 A.《尚书》 B.《春秋》 C.《史记》 D.《资治通鉴》‎ A. ‎《史记》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有记载的是( ) A.蔡伦 B.华佗 C.张仲景 D.汉武帝 B. 下图所示青城山被誉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据此推断,青城山这一人文景观开始形成于( ) ‎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 C. 某学生为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开展了历史考察,他考察了下列四大建筑,其中属于佛教建筑的 是 ( )‎ A.陕西韩城司马迁祠 B.河南洛阳白马寺 C.四川成都青城山 D.福建泉州老君像 ‎12.(2019 山东滨州惠民期末)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继商周之后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文化灿若群星、百花齐放。下列有关秦汉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佛教在秦朝末年传入我国 ‎ ‎②《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史书 ‎ ‎③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民间 ‎ ‎④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 55‎ A.①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 ‎13.(2019 河南信阳九中期末)秦汉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科技发展在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下列属于秦汉时期科技成就的有( ) ‎ ‎①《伤寒杂病论》的撰写 ②《齐民要术》 ③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④全身麻醉手术法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二、非选择题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司马迁《报任安书》 ‎ 材料二 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 ‎——《汉书·司马迁传》 ‎ 材料三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鲁迅 ‎ 10. 司马迁生活在什么时期?他在哪部作品中实现了材料一中“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愿望?说出这部史书的记史范围,试分析这部史书的体例。 ‎ 11. 材料二对司马迁编著的史书进行了评价,这一评价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史思想和态度? ‎ 12. 材料三中鲁迅的话体现了这部史书怎样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 ‎15.(2019 北京西城期末)中国古代的书写材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造纸术堪称“一次伟大的革命”。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整理了以下两组材料,请探究相关问题。 ‎ 第一组:文物图片 ‎ ‎ ‎ (1) 结合所学,请将以上体现不同书写材料的文物按朝代先后进行排序。 ‎ ‎ ‎ ‎ ‎ 第二组:文字材料 ‎ 材料一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 ‎——《后汉书》 ‎ 材料二 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 ‎——《墨子》 ‎ 材料三 (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 ‎——《史记》 ‎ 材料四 法国蔡伦馆在展出文字说明中赞颂说:“蔡伦的杰出贡献和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明揭开了新的篇章。” ‎ (2) 同学们要运用这组材料写作小论文,请把材料序号填写到相应位置:论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可以选择材料 和 55‎ ‎ ;说明其改进“过程”应该用材料 ;阐释其“影响”则可用材料 和 。 ‎ (1) 综合两组材料,简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历史意义。 ‎ 第 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1. 答案 C 根据所学可知,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我国的西汉时期。 ‎ 2. 答案 C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故选 C 项。 ‎ 3. 答案 B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故选 B。4.答案 A 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 (1) 答案 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故选C。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擅长外科手术;创编了“五禽戏”。 ‎ (2) 答案 C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后世尊称他为“医圣”。选项C 符合题意。 ‎ (3) 答案 B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中医学成就。《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名医张仲景的著作;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东汉名医华佗的成就。故选 B。 ‎ (4)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题干关键信息“‘纪’‘传’”“史家之绝唱”,可判断该史书为《史记》。 ‎ (5) 答案 D 《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而蔡伦、华佗、张仲景都生活在东汉时期,故在《史记》中不可能有记载。 ‎ (6)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青城山被誉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故选 D。 ‎ (7)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西汉时期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故选 B。 ‎ (8) 答案 C 依据所学可知,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①表述错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②表述错误;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民间,东汉的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③④表述正确。故选 C。13.答案 C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根据所学可知,①③④都属于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故选 C。 ‎ 二、非选择题 ‎ ‎14.答案 (1)西汉。《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纪传体通史。(2)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符合题意即可) ‎ ‎(3)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 解析 (1)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时期。他在《史记》中实现了材料一中“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愿望。这 部史书的记史范围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据材料二“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可知,这一评价体现了司马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的治史思想和态度。(3)材料三中鲁迅的话体现了《史记》这部史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 ‎15.答案 (1)排序:①—③—④—②。 ‎ (1) 论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可以选择材料二和三;说明其改进“过程”应该用材料一;阐释其“影响”则可用材料一和四。 ‎ (2) 意义:蔡伦改进造纸方法,降低了造纸成本,易于推广;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便利了典籍的保存和流传;‎ 对世界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等。(任答两点即可) ‎ 解析 (1)观察图片可知,图①出现于商朝,图②出现于西汉,图③出现于西周,图④出现于秦朝,所以正确排序为 ① ‎—③—④—②。(2)阅读材料可知,论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可以选择材料二和三;说明其改进“过程”‎ 应该用材料一;阐释其“影响”则可用材料一和四。(3)据材料和所学回答即可。‎ 第 16 课 三国鼎立 测试时间:20 分钟 ‎ 55‎ 一、选择题 ‎ A. 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该诗句反映了东汉末年( )‎ A.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B.朝政腐败造成社会动荡 C.农民起义打击东汉的统治 D.军阀割据造成民不聊生 ‎ ‎2.(2018 河南驻马店汝南金铺初中期末)历史剧《英雄曹操》为曹操翻案,塑造了一个英雄曹操。曹操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战役是( )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有( ) ‎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②“唯才是举”,重用人才 ‎③实行屯田 ‎④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2020 河北承德期末)“……由是操之势力,不能复至南方,而三国之势遂定。”奠定这一局面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 ‎5.(2019 四川成都邛崃高埂中学期末改编)三国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发生过两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相关人物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官渡之战——刘备 B.官渡之战——袁绍C.赤壁之战——曹操 D.赤壁之战——孙权 ‎ ‎6.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 ‎ A.骄傲轻敌 B.军心涣散 C.准备不充分 D.士兵不习水战 ‎7.(2018 山东青岛黄岛期末)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是( ) ‎ A.曹魏的建立 B.蜀汉的建立 C.吴国的建立 D.孙权称王 ‎ A.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了巨大反响。易中天所品的“三国”是( ) ‎ A.夏、商、周 B.宋、元、明 C.元、明、清 D.魏、蜀、吴 ‎ ‎9.(2019 江苏南通田家炳中学模拟)下列图示中能正确反映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 ‎ 10. 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 ‎ A.刘备 B.曹操 C.孙权 D.诸葛亮 11. 下图所示示意图是( )‎ ‎ ‎ • 春秋争霸图 B.赤壁之战示意图 C.人口南迁图 D.三国鼎立形势图 ‎ 12. ‎(2018 广东汕头潮阳期末)三国时期哪国造船业发达,其船队曾经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 ‎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D.东晋 ‎ (1)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个政权积极发展内政,其中不正确的是( ) ‎ 55‎ A.曹魏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 B.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C.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 ‎ D.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 二、非选择题 ‎ (1)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 请回答: ‎ 1.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哪三个国家?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建立者和建立时间。 ‎ 2. 简单写出《三国演义》中你最感兴趣的 2 个故事。写出不少于 3 个和“三国”有关的成语。 ‎ 3.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英雄是哪位?(不能写曹操,因为他生活在东汉末年)请说明你喜欢他的原因。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 ‎ 材料二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 ‎——鲁迅 ‎ (1) 材料中的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吗?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 (2)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其中与曹操有关的是哪两次战役?曹操在这两次战役中的结局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 (3)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谈一谈对曹操的看法。 ‎ 第 16 课 三国鼎立 ‎ 测试时间:20 分钟 一、选择题 ‎ (1) 答案 D 分析题干“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并联系所学可知,曹操诗中所写的是战争之后,中原一带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东汉末年,各地军阀混战,导致出现诗中的情景。故选D。‎ (2) 答案 B 200 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故选 B。 ‎ (3) 答案 D 曹操多谋善断,迎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唯才是举”,重用人才;200 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故选D。 ‎ (4) 答案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的军队,曹操无力南下,孙权和刘备的势力逐渐巩固,为后 55‎ 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 C。 ‎ (1) 答案 A 200 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208 年,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与刘备无关,故选 A。 ‎ (2) 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官渡之战中,袁绍骄傲轻敌,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赤壁之战中 ,曹操骄傲轻敌,被孙刘联军打败。故答案为A 项。 ‎ (3) 答案 C 据所学知识可知,220 年,曹丕称帝,国号魏;221 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 年,孙权称王;229 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故选C。 ‎ (4) 答案 D 魏、蜀、吴建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 (5) 答案 D 220 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 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根据洛阳、成都、南京的地理位置可得出 D 项正确。 ‎ (6) 答案 B 220 年曹操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 ‎ (7) 答案 D 依据图中“魏”“蜀”“吴”,可判断这是三国鼎立形势图,故选 D。 ‎ (8)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三国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发达,230 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 (9) 答案 A 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而不是曹魏。故选A。 ‎ 二、非选择题 ‎ (10) 答案 (1)“三国”是指魏、蜀、吴。魏:曹丕,220 年;蜀:刘备,221 年;吴:孙权,229 年。 ‎ • 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成语:七纵七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妄自菲薄;等。 ‎ • 最喜欢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蜀汉在他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古代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言之有理即可) ‎ 解析 (1)《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指魏、蜀、吴。220 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 阳;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 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2)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回答即可。(3) 任选一位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写出喜欢他的原因即可,答案不唯一。 ‎ (11) 答案 (1)不是。理由:220 年,曹丕建魏是三国时期的开始,曹操此时已病逝,因此,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 ‎ 1.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原因:官渡之战中曹操战术得当;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战术失当,孙刘联军则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 接在一起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 2. 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的长期战乱,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言之有理即可)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归纳的能力。第(1)问,三国时期开始于曹丕建魏,而当时曹操已病逝,故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而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第(2)问,曹操为了统一北方和全国,先后进行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关于两次战役,曹操有不同结局的原因,可以从曹操的对敌态度、战术等方面分析归纳。评价历史人物要尊重史实,一分为二地看待,关于对曹操的评价,重点是看他的历史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据此回答第(3)问。 ‎ 第 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测试时间:15 分钟 ‎ 一、选择题 ‎ A. 下图西晋“晋归义氐王”金印,是晋朝颁发给当时氐族首领的官印,是研究当时民族关系的实物见证。夺取曹魏政权建立西晋政权的是( )‎ 55‎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 A. 西晋时,一位商人想到都城做生意,他应该去 ( ) ‎ A.洛阳 B.长安 C.建业 D.成都 ‎ B. 在讲三国结束的历史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并按灭亡的先后顺序依次擦掉,其顺序应该是( ) ‎ A.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 ‎4.(2019 河南濮阳期末)西晋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的中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局面。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 ‎ A.灭蜀 B.定都洛阳 C.灭吴 D.西晋迁都 ‎5.(2018 广东深圳龙华期末)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 ‎ A.统治者在治国方面缺乏雄才大略 B.西晋皇室及许多大臣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 C.出于笼络人心的需要 D.为解决八王之乱的问题 ‎6.(2019 河南商丘柘城期末)晋惠帝时发生了争夺中央政权的( ) ‎ A.七国之乱 B.靖康之变 C.八王之乱 D.靖难之役 ‎7.“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这说的是哪一事件的严重后果( )‎ A.官渡之战 B.八王之乱 C.赤壁之战 D.“五胡”内迁 ‎ ‎8.(2019 广东梅州大埔期末)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西晋历史的关注。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下列对西晋短命而亡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统治者在治国方面缺乏雄才大略 B.地方上的八王之乱推翻了西晋政权 C.晋惠帝昏庸无能,统治阶级生活极为腐化 D.内迁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 ‎9.(2018 陕西宝鸡岐山期末)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交融加强 B.北方政权力量弱小 C.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D.西晋短期统一的作用 A. 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 )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淮河流域 D.黑龙江流域 ‎ B.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 15 个政权,连同西南的哪一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 ‎ A.北魏 B.前秦 C.后赵 D.成汉 ‎ ‎12.(2019 陕西宝鸡岐山二中期末)前秦皇帝苻坚重用的汉人丞相是( ) A.王莽 B.王猛 C.王导 D.王敦 ‎ 二、非选择题 ‎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一次战役里,有 30 多万人参战,死伤 10 万人左右。洛阳周围 13‎ 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米价贵到 1 万钱 1 石。人民流离四散。 ‎ 材料二 山西发生饥荒,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民,卖往山东、河北做奴婢,用来换取军粮。当时20 多岁的石勒,也在被掠卖的行列中。他历尽饥饿、疾病、死亡的危险,被卖到山东做奴隶。后来石勒起兵反晋,建立了后赵政权。 ‎ 10. 材料一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这一事件导致了什么后果? ‎ 11.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西晋统治阶级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人民的。 ‎ 12. 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西晋会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 第 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测试时间:15 分钟 ‎ 一、选择题 ‎ (1) 答案 C 266 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 (2) 答案 A 西晋的都城是洛阳。 ‎ (3)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263 年被魏国灭亡;266 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魏国灭亡;280 年,西晋灭掉吴国,统一了全国。 ‎ (4) 答案 C 280 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故选 C。 ‎ 55‎ (1) 答案 B 西晋的皇室及许多大臣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故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故选 B。 ‎ (2) 答案 C 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为争夺中央政权,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故选C。 ‎ (3) 答案 B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魏晋以来”“扫地无遗”,这反映了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的巨大灾害。 ‎ (4) 答案 B 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中央政权, 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但八王之乱并没有推翻西晋政权。故选B。 9.答案 C 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这些民族内迁的根本原因是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故选C。 ‎ 1. 答案 B 东汉、魏、晋时期,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高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黄河流域。故选B 项。 ‎ 2. 答案 D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 15 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故D 项正确。 ‎ 3. 答案 B 4 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故选B。 ‎ 二、非选择题 ‎ 4. 答案 (1)八王之乱。晋惠帝。后果: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 • 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 • ‎①西晋统治集团内的八王之乱,使西晋衰落。②西晋统治阶级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导致西晋灭亡。 ‎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八王之乱;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晋 惠帝;这场内乱历时十几年,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逃往南方,形成我 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治阶级向内迁各族人民 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3)材料一反映的八王之乱,使西晋衰落,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材料二反映的西晋统治阶级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 兵反晋,导致西晋灭亡。 ‎ 第 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测试时间:25 分钟 ‎ 一、选择题 ‎ A. 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 ‎ A.氐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羌族 ‎ B. 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了( ) ‎ A.十六国 B.东晋 C.宋朝 D.南朝 C. 一个生活在 318 年的建康人应该受哪个政权的管理( ) ‎ A.东汉 B.东吴 C.西晋 D.东晋 ‎ D. 下列关于东晋统治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依靠王导建政权 B.不思进取收中原 C.北人南迁促发展 D.篡夺皇位是王敦 ‎ E. 东晋时,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这得益于( ) ‎ A.北伐成功 B.合并州县 C.汉化政策 D.社会稳定 ‎6.(2018 湖南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期末)南朝四个王朝更替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 ‎ A.齐、宋、梁、陈 B.陈、齐、梁、宋 C.梁、宋、陈、齐 D.宋、齐、梁、陈 ‎7.(2019 北京房山期末)“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 )‎ A.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为“南朝” ‎ B.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 D.这一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8.(2018 江苏连云港海州一模)《宋书》记载的“江南之为国盛矣”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B.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55‎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9.(2019 河南漯河临颍期末)如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C.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D.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全 ‎ ‎10.(2019 湖北武汉黄陂期末)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就其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来讲主要是 ‎( ) ‎ A.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流民大量南迁 C.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 D.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 ‎ ‎11.(2019 甘肃白银靖远期末)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海外贸易特别发达 D.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 ‎12.列表格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所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哪一方面的史实( ) ‎ 农业 ‎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 手工业 ‎ 丝织业技术进步 ‎ 青瓷烧制技术高超 ‎ 城市 ‎ 建康城人口众多 ‎ ‎ ‎ 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B.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C.北人南迁的原因 D.淝水之战的背景 ‎ ‎13.(2019 广东汕头潮南期末)南朝时,一位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去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 ) ‎ A.广州 B.建康 C.扬州 D.荆州 ‎ 二、非选择题 ‎ A. 观察下图,完成相关问题。 ‎ 10. 请填写:A ;B 。 ‎ 11. 结合所学回答这一时期人口的迁徙呈现的特点。 ‎ 55‎ A. 人口流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当今中国,正经历着城市化,城乡间、城市间人口流动频繁,规模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如何正确处理人口流动所带来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民族复兴大业的进程。请一起来探究下列问题。 ‎ ‎【史中寻源】 ‎ 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 (1) 上图中A 处的箭头反映了哪一现象?内迁的少数民族包括哪些? ‎ (2) 上图中B 处的箭头反映了哪一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该现象出现的? ‎ ‎ ‎ ‎ ‎ ‎ ‎ ‎【以史为鉴】 ‎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7》显示,2016 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 2.45 亿人,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 ‎ ‎ (3) 当今,造成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以史为鉴,就我国政府正确处理人口流动问题,请你提出自己的建议。 ‎ B. 七年级(3)班的同学正在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主题进行探究,让我们也参加进来吧。 ‎ ‎【史料解读——江南变迁】 ‎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 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 ‎——《史记》译文 ‎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宋书》 ‎ 1. ‎《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史记》中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 ‎ ‎ ‎ ‎ ‎ ‎ ‎【图示解读——民族迁徙】 ‎ 55‎ 图 1 图 2 ‎ 1. 图 1 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有何积极意义? ‎ 2. 图 2 与《宋书》记载的现象有何联系? ‎ 3. 请根据两幅历史地图和所学,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 ‎ ‎ ‎ ‎ ‎ ‎ 第 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 测试时间:25 分钟 一、选择题 ‎ (1) 答案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故选 B。 ‎ (2) 答案 B 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317 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故选B。 ‎ (3) 答案 D 317 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故 318 年的建康人应该受东晋政权的管理。 ‎ (4) 答案 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317 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他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东晋时期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使江南地区得到发展。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 年,东晋灭亡。D 不符合东晋史实,故选 D。‎ ‎5.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能力。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 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 (1) 答案 D 420—589 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的都城都在建康,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 (2) 答案 D 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故选D。 ‎ (3) 答案 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 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 D。‎ ‎9.答案 A 如图主要反映的内容是我国北方人民向南迁徙的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江南地区 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北人南迁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重要原因。故选A。 ‎ 1. 答案 D 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就其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来讲主要是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故选D。 ‎ 2. 答案 C 魏晋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大量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再加上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由此可知,海外贸易特别发达,不是江南地区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故选 C。 ‎ 3.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别能力。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有了迅速发展,题干表格内容正是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 B。 ‎ 4. 答案 B 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故选 B。 ‎ 55‎ 二、非选择题 ‎ 1. 答案 (1)A 吴;B 西晋。 ‎ • 中原人口南迁、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 解析 第(1)问认真观察示意图,理清政权更替的主线即可回答。第(2)问注意问题中的提示“人口的迁徙”,联系所学归纳当时人口迁徙的特点即可。 ‎ 2. 答案 (1)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匈奴、鲜卑、羯、氐、羌。(2)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北方战乱,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 • 人们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等。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与归纳能力。第(1)(2)问,“史中寻源”中的图片反映的是魏晋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的情况,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当今我国的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落后地区人口流向发达地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对于第二小问,可从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流动人口权益的保障等方面来提建议。 ‎ 3. 答案 (1)《史记》中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贸易很不发达。 《宋书》所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 (2)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黄河流域。 促进了内迁各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大交融。 ‎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 (4) 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江南经济发展。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和分析能力。 材料一与材料二主要反映了汉朝和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不同,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回答第(1)问。 第(2)问,抓住图片中“西晋内迁各族”这几个关键字,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首先分析材料二,读懂材料的意思,通过分析可知,这段材料描写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再与图 2 体现出的人口南迁结合起来分析即可。 第(4)问,根据图 1、图 2 并联系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江南经济发展。 ‎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A. 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而得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前秦与南方的哪一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 )‎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成汉 ‎ B.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历史上某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时,运用了以下形势示意图,这次战役是( )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 ‎3.(2018 河南大学附中期末改编)“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与下列哪一战役有关( )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4.(2019 广东茂名期末)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以下属于该类型战役的有( )‎ ‎①巨鹿之战 ②赤壁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淝水之战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55‎ ‎5.(2019 江苏淮安金湖期末)东晋在哪一事件后,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了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 ) ‎ A.牧野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 ‎6.(2019 山东临沂兰陵期末)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西晋、北魏 B.前秦、北魏 C.曹魏、北魏 D.前秦、东晋 ‎ ‎7.(2016 山东青岛中考)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 特 点 (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 ‎ ‎ ‎8.(2018 贵州黔西南、黔南、黔东南中考)右图所列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百家争鸣 ‎ B.秦始皇巩固统一 C.商鞅变法 ‎ D.北魏孝文帝改革 ‎9.(2018 山东济南高新区二模)某同学在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制作了一张表格。根据表格的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 序号 ‎ 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 ‎ ‎1‎ 禁胡语、胡服 ‎ ‎2‎ 改鲜卑姓为汉姓 ‎ ‎3‎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 ‎ ‎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 ‎ ‎10.(2018 北京中考选考科目调研测试)历史概念是对史事的概括。与“迁都洛阳”“改汉姓”“禁胡语”都有关的历史概念是( ) ‎ A.东晋建立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江南开发 D.经济重心南移 ‎ ‎11.(2019 内蒙古包头昆都仑二模改编)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下列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 )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管仲改革 D.李悝变法 ‎ ‎12.(2019 安徽蚌埠期末)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B.为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C.为北魏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D.结束了北方少数民族间的战争 ‎ A.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以下属于经济生活交融的现象是( ) ‎ A.十六国时期,兽医术、相马术、畜产品加工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B.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 ‎ C.汉人胡服,胡人汉服 D.鲜卑姓氏改汉姓 ‎ B. 下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 ‎ ‎ 胡人牛耕图 ‎ A.北方民族交融 B.江南经济开发 C.中外之间交往 D.北方政权分立 ‎ 二、非选择题 ‎ ‎15.(2019 北京四中检测)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 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 20 万大军南下。到达A 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 材料二 ‎ 鲜卑姓 汉姓 55‎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 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 10. 材料一中的“A 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 11. 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 12. 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 13.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 ‎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 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方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 ‎ 材料二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 ‎——摘编自《魏书》 ‎ 材料三 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 ‎——摘编自《资治通鉴》 ‎ (1) 结合材料一,说说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 (2) 材料二、三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 (3) 材料二中的“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 1. 说明材料三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6)材料二、三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测试时间:20 分钟 一、选择题 ‎ 55‎ (1) 答案 B 根据所学可知,强盛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 (2) 答案 D 由图中的“晋军”“秦军主力”“淝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役是发生在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故选 D。 ‎ (3) 答案 C 根据所学可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故选C。 ‎ (4) 答案 C 项羽歼灭秦军主力的巨鹿之战,曹操打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打败前秦的淝水之战,这些都属于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故选C。 ‎ (5) 答案 B 东晋在淝水之战后,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了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淝水之战以后,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故选 B。 ‎ (6) 答案 B 4 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北方。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故选B。 ‎ (7) 答案 C 题干材料中的“变易服饰”即改变服装,备选项四个皇帝中,只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要求穿汉服,变鲜卑族服饰为汉族服饰。 ‎ (8) 答案 D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并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 (9) 答案 B 由表格内容分析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选 B。 ‎ (10) 答案 B 依据所学可知,与“迁都洛阳”“改汉姓”“禁胡语”都有关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故选 B。 ‎ (11)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辨能力。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为了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巩固统治,推行汉化政策,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改说汉语。 ‎ (12) 答案 A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也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A 符合题意。 ‎ (13) 答案 A 十六国时期,兽医术、相马术、畜产品加工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属于经济生活交融的现象。B、‎ C、D 不符合题干强调的经济这个主题。故选A。 ‎ (14) 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图文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根据图片下的文字信息“胡人牛耕”可知,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农业生产方面出现了交融的现象。 ‎ 二、非选择题 ‎ (15) 答案 (1)洛阳。冲破守旧阻力(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2)改汉姓;学汉语。 ‎ •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使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 • 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494 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汉姓、学汉语这两项措施。(3) 依据材料三分析概括即可。(4)本问是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 (16) 答案 (1)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 ‎(2)材料二:迁都;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北魏孝文帝。洛阳。 ‎ ‎(4)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5)“北语”:鲜卑语;“正音”:汉语。 ‎ ‎(6)促进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阅读理解能力。材料一说明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服饰上逐渐趋同,即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第(1)问便可作答。阅读材料二、三,提取有效信息“徙居平城”“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即可回答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他几问。 ‎ 第 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测试时间:20 分钟 ‎ 55‎ 一、选择题 ‎ ‎1.(2015 江苏南京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 ‎ A.《道德经》 B.《齐民要术》 C.《资治通鉴》 D.《天工开物》 ‎ ‎2.(2019 山东滨州邹平期末)李明毕业后在家乡邹平创办了一个“农业生态园”,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他决定从古书中学习经验,你会向他推荐哪本书( ) ‎ A. ‎《史记》 B.《齐民要术》 C.《资治通鉴》 D.《九章算术》‎ ‎3.右图中的人物是我国北朝时期著名的农学家。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他介绍的农业生产经验全都来源于走访 B. 他写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 C.他的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D.他在书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4.(2019 广西河池凤山期末)贾思勰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农业生产要“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他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农业生产要( )‎ A.听天由命,逆天无 B.勤劳致富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D.不误农时,因地种植 ‎5.(2019 河北邢台期末)神州大地,英雄辈出,在河北的土地上,涌现出数不胜数的文化名人。下列河北历史文化名人中,在世界上首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是( )‎ A.扁鹊 B.董仲舒 C.刘备 D.祖冲之 A. ‎“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顾恺之 D.王羲之 ‎7.(2019 北京西城期末)如图所示为 1986 年发行的纪念伟大数学家祖冲之的银币。这主要缘于他( ) ‎ A.设计并制造出了千里船 B.写出了《水经注》 ‎ C.创制出了《大明历》 D.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8.(2017 山西中考)中国的汉字构型独特,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富于个性化的书法艺术创造了条件。根据下面图片提示的相关信息,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的原因有( )‎ ‎①汉字的演变与成熟 ②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③造纸术的发明 ④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有( ) ‎ ‎①胡昭 ②锺繇 ③王羲之 ④顾恺之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10.(2019 广东深圳罗湖期末)下图中历史人物的称誉及其书法字体,分别是( ) ‎ 王羲之和《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 A.兵圣;篆书 B.史圣;隶书 C.医圣;楷书 D.书圣;行书 ‎ 55‎ ‎11.(2019 广东汕头澄海期末改编)“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 这是周杰伦演唱的一首“中国风”歌曲。该歌曲歌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与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 A.锺繇 B.司马迁 C.顾恺之 D.王羲之 ‎ ‎12.东晋一位画家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即眼睛最能传达人的精神风貌,画人物的关键在于画眼睛。这位画家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这位画家是( ) ‎ A.王羲之 B.郦道元 C.祖冲之 D.顾恺之 ‎ ‎13.(2018 河南郑州轻工业学院附属学校月考改编)河南是全国重要的文物大省,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 二。以下文物遗迹能够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 ) ‎ ‎①安阳殷墟 ②洛阳白马寺 ③汉魏洛阳故城 ④洛阳龙门石窟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 ‎14.(2019 湖南长沙雨花期末)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 ) ‎ A.石窟 B.书法 C.山水画 D.诗歌 ‎ 二、非选择题 ‎ 1. 识读下列图片: ‎ 请回答: ‎ (1) 图 1 人物是谁?他在数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是什么? ‎ (2) 图 2 人物是北朝著名的农学家,他的名字叫什么?他写出了一部总结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书籍,该书籍的名称是什么?该书在国内外的地位如何? ‎ 2. 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艺术篇】 ‎ 材料一 ‎ (1) 图 1 作品的体例是什么?图 2 作品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其作者是谁? ‎ ‎ ‎ ‎ ‎ ‎【思想篇】 ‎ 材料二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 ‎ (2) 材料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谈谈这种思想主张对当今社会有什么作用。 ‎ ‎ ‎ ‎ ‎ ‎【科学篇】 ‎ 材料三 ‎ 55‎ ‎ ‎ (1) 材料三中的两位人物分别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数学家。请你任选一位,说明他的成就。 ‎ ‎ ‎ ‎【感悟篇】 ‎ (2) 综合以上探究,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 第 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 测试时间:20 分钟 ‎ 一、选择题 ‎ 1. 答案 B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故选B 项。 ‎ 2. 答案 B 《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故选 B。 ‎ 3. 答案 A 图中的人物是北朝时期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他介绍的农业生产经验有的来自古书,有的来源于走访和亲身实践。故A 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 4. 答案 D 北朝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中,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题干中贾思勰的观点主要强调了农业生产要不误农时,因地种植。故选 D。 ‎ 5. 答案 D 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在世界上首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故选D。 ‎ 6. 答案 A 由题干中“历法天文”“圆周小数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杰出科学家祖冲之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故选A。 ‎ 7. 答案 D 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故选D。 ‎ 8. 答案 B 题干中的“根据下面图片提示的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图 1、图 2、图 3、图 5 反映了汉字的演变与成熟。图 4 则反映了造纸术的发明。而“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在图片中并未直接反映。故选B。 ‎ 9. 答案 A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这一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恺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不是书法家。故选A。 ‎ 10. 答案 D 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被后人誉为“书圣”。故选 D。 ‎ 11. 答案 D 根据题干中的“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的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 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故选 D。 ‎ 12. 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与辨别能力。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 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顾恺之一生的创作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均为摹本。‎ ‎13.答案 D 洛阳白马寺是佛教建筑,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体现;龙门石窟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 优良传统,同时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安阳殷墟、汉魏洛阳故城与中外文化交融无关。②④符合 题意,故选D。‎ (2) 答案 A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两处石窟群里,雕 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 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故选 A。‎ 二、非选择题 ‎ (3) 答案 (1)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 ‎(2)贾思勰。《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片判断出图 1 是祖冲之,图 2 是贾思勰,然后逐问作答即可。‎ 55‎ (2) 答案 (1)纪传体。王羲之。 ‎ (2) 体现了孔子“仁”(爱人)的思想主张。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 (3) 华佗:制成“麻沸散”。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 7 位数字。(任选一位回答即可) ‎ (4) 自觉学习传统文化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态度,既要去其糟粕,又要取其精华。(言之有理即可)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图2作品是《兰亭集序》,它有着“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其作者是王羲之,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第(2)问,材料二中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仁”(爱人)的思想主张;这种思想主张在当今社会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第(3)问,华佗制成“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 7 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5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