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七下第四单元早读内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统编语文七下第四单元早读内容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七下第四单元早读内容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美词积累】‎ ‎1.识记背诵 修(xiū)润(rùn) 生疏(sheng shū) 商酌(shāng zhuó) 恳切(kěn qiè) ‎ 譬如(pì rú) 朦胧(méng lóng) 累赘(léi zhuì) 别扭(biè niu) 拖沓(tuō tà) ‎ 妥帖(tuǒ tiē) 诲人不倦(huì rén bú juàn) 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 ‎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 以身作则(yǐ shēn zuò zé)‎ ‎2.词语释义 诲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商酌zhuó:商量斟酌。‎ 不妥tuǒ:不好,不合适。‎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累léi赘zhuì:指拖累、麻烦。‎ 别biè扭niu: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 ‎【知人论世】‎ ‎1.简介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2.简介张中行先生 张中行(1909年1月7日—2006年2月24日),原名张璇,学名张璿,字仲衡,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又与邓广铭合称“未名四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创作背景】‎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2017年本文入选人教社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3课,课文由杨波朗读。‎ 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文本细读】‎ 文章开篇言简情挚,写听到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是在除夕夜,那“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在作者的感受里,是悲上加悲的,接着回忆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在他领导下编写课本。这之前对叶圣陶的认识是通过读新文学作品,及前辈对他立德为高的评价,联想《论语》对君子的定义,作者切实感到“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总论。接下来,作者回忆了与叶圣陶交往中的一些事。‎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第一个方面写“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先写了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的一件事,就是叶圣陶给他的文章描标点,让他受了教育。接着详细叙述自己同叶圣陶修润课本时发生的事。叶圣陶是苏州人,写作时坚决要用普通话,可是自己觉得没有把握,便请作者帮他修润,作者感于前辈的恳切,就遵嘱直接改了,但若一两处叶老认为可以不改,反要去再征得作者的同意。这两件事,写出叶圣陶对人对事的态度,既谨严认真又诚恳谦逊,教人不由生出敬重的感情。接下来又叙述了叶圣陶在日常交往中宽厚待人的一些言行。虽然是生活中的小事,留给作者的印象是深刻的,温暖的。譬如他去看望叶老,老人家要一送再送,要穿门越阶,鞠躬致谢,直到目送他上路,才转身回去;叶圣陶晚年已不能起床,对来访者还是要举手打拱,连声致谢。更让作者感动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去拜访叶圣陶不遇,第二天就接到叶圣陶的信,信中叶圣陶为不得见深表悔恨,又从留言地址推测他境遇窘困,而感到悲伤难过。在那个特殊年月,叶圣陶对作者这样一个落魄的人如此情重!怎能不叫他感念至深呢?‎ 第二个方面回忆叶圣陶先生不仅有为人宽的一面,还有严的一面,那就是律己、正心、修身。他不仅做人这样,在做学问和使用语言上,也是一丝不苟,能以身作则。作者引用叶圣陶多次说过的用语主张:“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叶圣陶在写作方面追求明白如话,写出来要让人看得明白,他心里装着的是读者。叶老还常提到“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说的是行文要力求简洁,不累赘拖沓。这些主张是叶圣陶针对现实中的不良文风(有些人“宣扬朦胧”,还有些人“应简而偏偏要繁”)提出的。不仅在用语方面,凡写作的方方面面,叶圣陶都认真至极,求妥帖和完美,文中也都予以列举,也正是这些小事才细致入微地表现出叶圣陶的学术态度和风范。尤其在课本中“做”和“作”用字体例不统一的问题上,叶圣陶从发现问题,到提出解决办法,再到监督执行,不吝心力去推进,其重视语言使用的规范性,表现出一名语文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细细揣思和学习。‎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总之,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所忆的内容多且杂,既写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转述和评价,因主旨统摄,并不觉得散乱,人物形象因这些片段和细节真切丰厚起来。行文沉稳平和,质朴蕴藉,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评说随叙述自然生发,援引议论精要庄重,之间承合自如,这是大家的境界。‎ ‎【拓展延伸】‎ 叶圣陶名言名句 ‎1.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2.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 ‎3.教育方面,宜将儿童所固有文艺家的宇宙视善为保留,一方固须使其获得实际生活所需的知识,一方更须以艺术的陶治培养其直觉、感情和想像。‎ ‎4.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严于律己的十句经典名言】‎ ‎1.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韩非子·初见秦》‎ 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而去说,这是不明智的。自己知道的事情,但故意不讲,这是不忠诚的。‎ ‎2.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二子》。‎ 不因为虚名而被诱惑,也不因为诽谤而被吓到。‎ ‎3. 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知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韩非子·观行》‎ 人们无法看到自己的面容,因此需要用镜子来观看自己。人们的智慧无法认识到自己,因此要用法则去严格要求自己。‎ ‎4. 且闻过称己,一何过不渝。——唐·孟郊《旅次湘沅有怀灵均》‎ 能够做到听到批评的意见,就能够及时反省,还有什么过错不能够改正的呢?‎ ‎5. 智者因危而建安,明者矫失而成德。——唐·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 有智慧的人可以转危为安;聪明的人改正自己的错误就养成好的品德。‎ ‎6.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会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会要求别人。正确的态度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7.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周恩来《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 对自己应当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则应当宽厚。‎ ‎8.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这句话是说,要辨明君子和小人,识别好歹,严于律己,与人建立正直、恰当的人际关系 ‎9. 上不正,下参差。——晋代杨泉《物理论》。‎ 身处上位的人,行为不端,身处下位的人便会错误百出。领导人应当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10. 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明·洪应明《菜根谭》‎ 自己遇到困难和屈辱,应当尽量去忍受,别人遇到困境和屈辱,则应当鼎力相助。假如我们能以责人之心责己,就会减少自己很多过失;以宽恕自己之心宽恕别人,就可以维护住人际之间的良好关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14.驿路梨花 ‎【美词积累】‎ ‎1.识记背诵 寨(zhài) 撵(niǎn) 扛(káng) 驿(yì)路(lù) 迷(mí)茫(máng) ‎ 陡(dǒu)峭(qiào) 露(lù)宿(sù) 竹(zhú)篾(miè) ‎ 简(jiǎn)陋(lòu) 悠(yōu)闲(xián) 修(xiū)葺(qì) ‎ 晶(jīng)莹(yíng) 折(zhé)损(sǔn)‎ ‎2.词语释义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悠闲:闲适自得。‎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恍huǎng惚hū: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驿:古时旅行时换马宿夜的地方。‎ ‎【知人论世】‎ ‎ 认识彭荆风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男,汉族,祖籍江西萍乡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退休。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驿路梨花》入选中国初中学生课本。‎ ‎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 ‎【背景资料】‎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宋代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译文 武巨将军虽老但仍英勇豪迈,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金人痴心妄想要永占中原,哪里知道上天永佑我大宋兴泰。 大宋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 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注释 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古人常以任官所在地名代称其人名字,均州故址在今湖北省光化县。 ‎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白发将军:指武巨。 捷书:捷报。 胡儿:指金人。 天意:指冥冥中上天的意向。 回:回心转意。指上天叉决定祜助赵宋王朝。 列圣。宋王朝已故列代皇帝。 中兴:国家由衰转盛。 赦令:大赦天下的诏令。 疾风雷:指诏令传布快如风雷。 悬知,预测,推想。 寒食:指清明明前三日,民俗不举火,以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古人多在这几日扫墓。 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驿路:旅途。 ‎ ‎【创作背景】‎ 作者彭荆风,文章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文体为小说。文章共37个自然段,称呼为第一人称。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现本文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义务教育科书第四单元第14课。‎ ‎【文章结构】‎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我”和老余见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写“我”和老余酒足饭饱之后,怀着满意的心情猜测。‎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后点题、点人。‎ ‎【文章小结】‎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记叙方法为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 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拓展延伸】描写梨花的诗句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苏轼《东栏梨花》‎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杨基《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佚名《杂诗·旧山虽在不关身》‎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梅尧臣《苏幕遮·草》‎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贺铸《子夜歌·三更月》‎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15 最苦与最乐 目标 ‎1.识记本单元重要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 ‎2.了解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一、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⑴失意;⑵恩惠;⑶赔礼;⑷契约(qì);⑸监督;⑹达观;⑺排解;⑻如释重负;⑼海阔天空;⑽循环;⑾无入而不自得;⑿君子有终身之忧;⒀圣贤;⒁揽(lǎn);⒂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⒃悲天悯人(mǐn);⒄卸却(xiè);‎ ‎2.重点词义(全部背诵)‎ 揽(lǎn):拉到自己身上来。‎ 失意(shī yì):不得志。‎ 达观(dá ɡuān):心胸开朗,见解通达。‎ 契约(qì yuē):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监督(jiān dū):察看并加以管理。‎ 排解(pái jiě):调解(纠纷);排除危难。‎ 循环(xún huán):以环形、回路或轨道运行;特指运行一周而回到原处。‎ 如释重负(rú shì zhònɡ fù):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ɡ):原比喻人心胸开阔,无拘无束;现常用来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悲天悯人(bēi tiān mǐn rén):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二、文常积累(划线处背诵)‎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三、课文背诵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四、素材积累 主题:奋斗/宽容/拼搏/发挥长处/善用优点/历史/成功/汗水 素材1:成吉思汗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戎马倥偬,征战一生,一把弯弓缔造蒙古汗国,不下马背纵横欧亚诸国;有人说他是东方战神,有人说他是千年风云第一人。西方崇拜他的人赞美他是“全人类的帝王”,毛泽东称他为“一代天骄”;这个打破东西方壁垒、书写中国最大版图的巨人,就是史籍上被尊称为元太祖的成吉思汗。‎ 素材2:曹操 三国群雄,首推曹操。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原因何在?“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长袖善舞,独领风骚。‎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 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选自《全唐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二、课内积累 ‎(一)重点释义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德馨:品德高尚。馨(xīn):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惟:只。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 入:映入。‎ ‎(8)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1)金经:泛指佛经。 ‎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 ‎(13)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 ‎(二)古今异义 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 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三)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长到。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 ‎(四)一词多义 ‎1.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2.往来:‎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 ‎3.是: ‎ ‎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 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 ‎4.名:‎ ‎①著名:有仙则名 ②名词作动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五)内容理解 ‎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从中可以看出士人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独傲的思想倾向。‎ ‎3.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4.作者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 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5.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前文“惟吾德馨”遥相呼应。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突出表明了作者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6. 文章开头的手法及作用?‎ 文章开头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这是陋室生辉的光点所在。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7.作者从哪几方面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用何手法?有何作用?‎ 描写陋室的环境优美,烘托陋室不陋;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来衬托陋室不陋;写主人生活情趣高雅,衬托陋室不陋。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论据。‎ 三、课外拓展  ‎ 有关高尚情操的诗句 ‎1.言必信,行必果。  ‎ ‎2.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8.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10.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11.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四、 素材积累(历史人物)‎ 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张爱玲 一个世俗女子,为了金钱而写作;一个脱俗之人,隐居在城市高楼之上。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人心。她悲天怜人,却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却我行我素;文章里家长里短,生活中却独标孤高。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暗洒一路幽香,任由裙裾飞扬。她的人生,怎一个“传奇”所能诠释?‎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爱莲说 一、 文学常识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以菊花正衬,以牡丹作为莲的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菊比喻隐逸者;牡丹比喻 富贵者;莲比喻君子。‎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坚贞节操思想感情。‎ 二、 课内积累 ‎(一)重点字音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 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二)重点释义 蕃 (多) 陶渊明独爱菊 (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污秽)‎ 濯(洗涤)清涟(清水)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庄)‎ 不蔓(生枝蔓)不枝( 长枝节) 香远益(更加)清( 清香)‎ 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 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 (亲近而不庄重)玩焉(助词)‎ 余(我)谓(认为) 菊花之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者也 陶后鲜(少)有闻 宜(应当)乎众(多)矣     ‎ ‎(三)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植 古义:树立;今义:栽种)‎ ‎2.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然;今义:合适)‎ ‎(四)一词多义 ‎1.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间,消独,助词,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表示强调不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动词,到,往)‎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菊之爱(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2.远 香远益清(传得远)‎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地)‎ ‎3.鲜 陶后鲜有闻(副词,少)‎ 芳草鲜美(形容词,鲜艳)‎ ‎(五)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是“牵蔓”“分枝”的意思)‎ ‎2.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可译为“远播”“显得清幽”)‎ ‎3.濯清涟而不妖(妖:名词作动词,美丽但不庄重)‎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后省略介词于,应为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谓语“濯”前省略主语“莲”)‎ ‎3.倒装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菊之爱,即爱菊,对菊的爱;“之”为宾语前置标志)‎ ‎(七)内容理解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1.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 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 ‎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答:‎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6.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7.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 “惋惜”‎ ‎8.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贵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答: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1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5.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三、课外延伸 ‎1.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答: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梅花,你傲立雪中的高洁,坚忍不拔的毅力,卓尔不群的品格,深深的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2.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答: 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3.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答: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4.《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答: 三种:1隐逸的人生观;2贪图富贵的人生观;3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四、素材积累(历史人物)‎ 项羽 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昔日霸王,英雄气未敛,本该东山再起,何言无面?‎ 诸葛亮 丞相祠堂仍在,隆中旧梦已远。为酬三顾,先生在历史舞台闪亮登场。空城观景,胸藏精兵百万;轻摇羽扇,已成天下三分。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叹蜀道寒云。江流石转,千古成败付诸笑谈,先生之名如不坠的孔明灯,永照汗青。‎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四单元早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