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学期同步基础20-23讲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一下学期同步基础20-23讲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 ‎ 第20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 背景介绍 ‎1、叶圣陶 ‎ ‎ 他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为人敦厚,彬彬有礼。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实际问题中,精辟、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基本原理;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中,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 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 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等职。‎ ‎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课本的封面的“语文”二字,就是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 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 ‎2、张中行 ‎ ‎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 ‎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 页 11‎ ‎ ‎ ‎ 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内容梳理 ‎【阅读方法】读整体:站在高处看文章;读局部:寻词觅句读出来。‎ 读整体:站在高处看文章 寻文骨,理文脉——通过阅读段落中心句和结论句以快速掌握大意。‎ ‎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④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⑥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⑦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⑧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 ①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 ⑨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 页 11‎ ‎ ‎ ‎【研读重点】第②段,作用是什么?‎ ‎ ②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总写叶老品德有过人之处】‎ 阅读收获 关注关键位置 关注前后关联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 页 11‎ ‎ ‎ 第21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二)‎ 内容分析 ‎【阅读方法】读整体:站在高处看文章;读局部:寻词觅句读出来。‎ 读局部:寻词觅句读出来 明事件,品语言 ‎【思考】文中作者分别用哪些具体的事件来表现叶圣陶先生待人厚?‎ ‎ 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修润文章】‎ ‎1、赏读“言”中的宽厚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他说:“有什么不妥你就改。”‎ 字字动听、句句含情 ‎ ④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恭送客人】‎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 页 11‎ ‎ ‎ ‎2、赏读“行”中的宽厚 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1)让我们来推测一下,叶老这样都送过谁?有没有过例外?‎ 他的亲人。‎ 他的朋友。‎ 他的学生。‎ 也有可能是一位陌生人。‎ ‎(2)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场景——‎ 我们试想: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一个美好的上午,他的好朋友冰心来看望他,临走的时候……‎ 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我们试想: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北京的夏天是酷热的,他的学生张中行来向他请教,临走的时候……‎ 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我们试想:那是一个冬日的傍晚,天上依然飘着雪花,一位慕名前来拜访的学生前来向他请教,临走的时候……‎ 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 ⑤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 页 11‎ ‎ ‎ ‎【真诚复信】‎ ‎3、赏读“行”中的宽厚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一些背景资料】‎ ‎ 1966年,叶老靠边了,成了文教界被打倒的“祖师爷”。当时中央统一的课本没有了,各个省编的课本叫做《政文》,等于是取消了语文课。文革中一点一滴建立的语言规范和美感瞬间崩塌,叶老一篇不漏地看报上的批判文章,也出门看机关、学校张贴的大字报,回到家中,他不做声了。他有一个原则,既然不能说真话,他就不说话。在1969年后,叶老到北京,长期与家人分离,叶老内心感到孤独,他开始给儿子写信,一写就是500封。 ‎ 于孤独和苦闷之中传达的温暖 ‎【待人厚:修润文章、恭送客人、真诚复信】‎ 第22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三)‎ 内容分析 读局部:寻词觅句读出来 明事件,品语言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叶老对己的严又严到什么程度呢?‎ 请用“叶圣陶先生的严,严到 的程度。”的句式表达你对叶老谨严律己的理解。‎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 页 11‎ ‎ ‎ ‎(1)叶圣陶先生的严,严到: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的程度。‎ ‎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2)叶圣陶先生的严,严到: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的程度。‎ ‎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3)叶圣陶先生的严,严到: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的程度。‎ 阅读收获 明确事件要点 凸显人物特点 静态的文字,立体的人格 ‎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深情的缅怀为什么选取细小的事件?】‎ ‎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写什么呢?这有困难。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但纪念文是还要写。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更能凸显人物的真实性以及其精神风貌。】‎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 页 11‎ ‎ ‎ ‎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人如其名,在文化教育领域,叶圣陶像一名辛勤的制陶器的工匠,从事文化教育,陶冶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育化万物。】‎ ‎【叶圣陶名言名句】‎ ‎1、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2、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 ‎3、教育方面,宜将儿童所固有文艺家的宇宙视善为保留,一方固须使其获得实际生活所需的知识,一方更须以艺术的陶冶培养其直觉、感情和想象。‎ ‎4、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5、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6、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 1918年大儿子出生后,叶圣陶为他取名“至善”。‎ ‎ 第二个孩子是女儿,他为女儿取名“至美”。‎ ‎ 第三个孩子是男孩,叶圣陶为老三起名叫“至诚”。‎ ‎ 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叶圣陶 作业 学习,就是从文字中汲取营养,从阅读中习得智慧。‎ 请以《XX二三事》为题,练习用事件写人的方法。‎ 力求文字至简。‎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 页 11‎ ‎ ‎ 也许还不能一下做到,但也力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每课一积累 张中行经典语录 ‎1、相信命运似乎对人有好处,强者可以用它欺人,弱者可以用它自慰。‎ ‎2、所谓告别有两种,或情牵,或敬重,也可兼两者之,对于她两者都没有。就算整个世界在背离,在失语,真正的爱只追随自己的心灵,与他人无关。‎ 第23讲 课内现代文选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习题精练 拓展阅读 依据文本,学会概括 题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叶圣陶在四川 ‎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 ‎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 页 11‎ ‎ ‎ ‎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稿,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背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根据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改)‎ ‎1、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2、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 ‎3、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最后一段的内容,探究文中从哪几方面体现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 阅读收获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 页 11‎ ‎ ‎ ‎1、概括的基础是提取,提取的前提是有效的阅读区间。‎ ‎2、每一问都值得当做一道独立的试题来思考。‎ ‎3、一个语段也需要按照内容分层次梳理概括。‎ ‎4、依据文本之外,还需要有结合生活实际的高位概括的意识。‎ 每课一积累 ‎ 我很怕看见有些儿童读物把世间描写得十分简单,非常太平。这是一种诳骗,其效果只能叫儿童当发觉原来不是这么一回事的时候喊一声“上当! ”‎ ‎——叶圣陶 ‎ 人们最高精神的链锁是文学,使无数弱小的心团结而为大心,是文学独具有力量,文学能揭穿黑暗,迎接光明,使人们抛弃卑鄙和浅薄,趋向高尚和精深。‎ ‎——叶圣陶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 页 1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